抑郁症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合集下载

抑郁症治疗的新靶点-mTOR信号通路

抑郁症治疗的新靶点-mTOR信号通路

西南军医2013年1月第15卷第1期Journal 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V ol.15,No.1,Jan.,2013严重抑郁症(MDD )是一种普遍、慢性、易复发的精神疾病,它折磨着全世界17%的人口,是使患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负担的疾病之一。

在过去的50年里,抑郁症的研究都集中于单胺系统,各种抗抑郁药相继成功开发出来,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这些抗抑郁药能起一定的疗效,但其最严重的局限就是起效迟缓-需要几周时间才能产生疗效。

此外,传统的抗抑郁药对1/3的抑郁患者不起作用,从而增加了患者残疾的速率和相应的经济负担[1]。

因此,研发快速改善抑郁患者(尤其是有自杀企图与行为患者以及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抑郁症状的药物迫在眉睫。

1NMDA 受体拮抗剂-氯胺酮是潜在的快速抗抑郁药谷氨酸(L-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神经基质,它是通过离子型受体(iGluRs )和代谢型受体(mGluRs)发挥作用的[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谷氨酸系统在MDD 的神经病理学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

通过尸检抑郁症患者大脑样本,发现MDD 患者和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前额皮质的谷氨酸水平升高,表明MDD 患者的谷氨酸神经传递在病理生理学方面和谷氨酸受体的表达都发生异常;其次,在活体内进行的核磁共振光谱学研究表明:MDD 患者的枕叶皮质中谷氨酸水平增加[3]。

氯胺酮是传统的麻醉药,Zarate CA Jr 等[4]首次报道临床研究发现低剂量NMDA 受体拮抗剂-氯胺酮能快速的对抑郁症产生缓解作用。

研究表明,从给药110min 起,氯胺酮组比安慰剂组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而且持续7天内仍然具有显著效果。

Diaz-granados N 等[5],采用随机、安慰剂作对照、双盲的实验法,对双相抑郁症患者同样采取注射低于麻醉剂量的盐酸氯胺酮治疗(0.5mg/kg),从给药40min 起,氯胺酮组比安慰剂组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持续7天,并且发现给药2天后产生最强抗抑郁效果。

细胞内信号转导与抑郁症

细胞内信号转导与抑郁症

G蛋 白是 在细胞 内信 号传 导 途径 中起 着 重 要作 用 的
G P结合蛋 白, T 刺激性 G蛋 白( s 和抑制性 G蛋 白( i分 G) G) 别激活、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 C , A ) 通过“ 受体 一 G蛋 白 一A C
点, 中枢神 在
传 递 过程 中发 挥 重 要 作用 的物 质 成 为 研究 的 重点 , 出 了抗 提
调节基 因转录一发挥生物学效应。A C是 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
途径中一个 重要 的酶, 能够将 A P转 为第 二信 使 c MP 它 T A , c M 对细胞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激 活 P A来实现的。P A是 A P K K 由两个催化亚基 C和两个调节亚基 R所构成 的别构酶 , 每个调 节亚基上有 2个 c M 结合位点 , A P 催化亚基具有催化底物蛋 白 质某些特定丝氨酸/ 苏氨酸残基磷酸化 的功能。P A将许多蛋 K 白磷酸化并调节其活性 。这些蛋白包括离子通道 、 细胞骨架元
件 、 录 因子和 酶 。其 中一 个磷 酸 化转 录 因 子是 C E , 是胞 转 R B它
抑郁药 的信号转导机 制。抗抑郁 药是 以 G蛋 白[ 三磷 酸鸟 苷( T ) G P 结合蛋 白] 为分子基 础 , 神经递质受体 和 G蛋 白为 作用环节 , 最终影响细胞 内的信号转导并产生磷酸化作用增 加、 神经营养 因子增多 、 神经发生增加 等相关效应 , 而发挥 从 抗抑郁作用。 1 G 蛋白与抑郁症
G蛋 白 一磷 酸脂 肪酶 C P C ( L )一 蛋 白激 酶 C( K ) 或 离 PC (
体后刺激性 A C活性都增加 , A 说明 C活性可能是抑郁症的标
志 之一 。
用 ;p G 分别促进 、 G 、o 抑制磷脂酰肌醇 ( I 的水解 , “ P) 经 受体

生命科学中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及其应用实践

生命科学中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及其应用实践

生命科学中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及其应用实践信号转导通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细胞内和细胞间通信的基础,也是生命系统中重要的调节机制。

本文将从信号转导通路的概念、类型和研究进展、以及在医学上的应用实践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信号转导通路的概念与类型信号转导通路指分子信号在细胞内或细胞间的传递过程,这些分子信号可以是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内转录因子等。

这些分子信号作用于受体并诱导信号转导,从而最终调节细胞的生物学活动,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

信号转导通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1.酪氨酸激酶通路:经由受体酪氨酸激酶,而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

2.鸟嘌呤酸信号转导通路:鸟嘌呤酸作为受体的第二信使,通过下游的蛋白激酶活性而传递外界信号。

3.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从细胞膜上的受体开始,通过激酶酶联线作用,释放下游信号转导的丝裂原激活蛋白。

4.磷酸肌酸信号转导通路:由细胞质内PDE调节鸟嘌呤酸二磷酸酯酶等多个酶活性,传输并调节细胞生理活动。

此外,信号转导通路还可以分为多种细分类型,这些细分类型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以下是信号转导通路研究的进展:1.研究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信号转导通路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研究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研究信号传递网络的复杂性信号传递网络非常复杂,涉及许多的细胞因子、受体、酶、信号转录因子等。

因此,研究信号传递网络的复杂性,可以为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 研究新型治疗方法许多新型治疗方法都与信号转导通路有关,如针对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开发小分子抑制剂等。

研究这些新型治疗方法,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信号转导通路在医学上的应用实践随着信号转导通路的深入研究,生命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已经开始利用信号转导通路在医学上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具体实践案例:1. 利用信号转导通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目前许多的癌症治疗都与信号转导通路有关,例如利用小分子信号转导抑制剂针对癌细胞外生境中的细胞因子接受器进行治疗,或从内部调节酶蛋白与外部介导的激活信号的接口连接,从而治疗一些难以治愈的癌症。

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展一、本文概述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障碍,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对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I3K/Akt 信号通路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医药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对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简要介绍PI3K/Akt信号通路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然后,我们将重点综述近年来抗抑郁中药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包括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我们还将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中的可能作用靶点,以期为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PI3KAkt信号通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存和增殖信号通路,它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包括细胞代谢、细胞生长、细胞存活和蛋白质合成等。

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异常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存活、突触可塑性以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等过程,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PI3KAkt信号通路往往出现紊乱,这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突触可塑性下降以及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引发抑郁症症状。

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机制之一就是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改善抑郁症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可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触可塑性的恢复,从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功能。

抑郁症药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药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药理学机制研究进展摘要: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精神障碍类疾病之一,已经成为波及全球,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对于抑郁症的机制研究重点已经能转移到神经系统级联信号通路[1]。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低于正常人。

而经过抗抑郁治疗后BDNF水平会随着症状的缓解而升高。

部分研究表明以BDNF为交汇点的信号转导通路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抗抑郁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2]。

BDNF的上游信号转导通路,BDNF对下游信号基因的调节及其发挥抗抑郁作用可能的机制进行阐述。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抑郁症;神经保护;酪氨酸激酶受体;雷帕霉素蛋白一、抑郁症概述抑郁症是指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并伴有精神涣散的情感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记记忆力减退和行动迟缓等,由于治疗开支和生产力的损失伴随抑郁症而产生的是极高的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社会、心理因素、内分泌异常、家族遗传和药物副作用等都可能诱发抑郁症,但其具体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

二、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现状目前来说关于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比较公认的是单胺递质学说,认为单胺神经递质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了主导作用,并影响了抗抑郁药的研制和应用,该学说认为抑郁药物主要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NE)和五羟色胺(5-HT)的再摄取从而增加突出后膜上相应受体部位的神经递质浓度来发挥药理作用的。

之前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5-HT功能障碍[3]。

三、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新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受体水平上研究较多的是NMDA受体和AMPA受体。

NMDA受体拮抗剂通过改变这些结合位点的性质,影响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达到抗抑郁的效果。

广泛分布于脑内的NMDA受体影响着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其拮抗剂的副作用也较为严重。

抑郁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抑郁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分子生物学指标一、单胺递质及受体5—羟色胺(5—HT):纹状体、额叶、海马区、杏仁核、中隔核5—羟色胺受体: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脑中5-HT2A受体数下降。

突触后5—HT1D 受体敏感性明显下降,血小板5—HT受体密度和活动度升高。

①5 —HT1A受体和5—HT2A 受体功能不平衡导致抑郁。

②突触前5—HT自身受体功能亢进导致抑郁。

(血小板5 - H T :通过检测血小板5 - HT来反映脑5 - H T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血小板和5 - HT神经细胞在发生来源、生化特征和5 - H T转运体等方面都有许多相同特性;血小板以与神经元突触相似的方式摄取和储存5 - HT 。

故血小板能用来作为中枢神经元终末5-H T代谢研究的模型物。

)去甲肾上腺素(NE):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NE含量下降,则发生抑郁症。

情感性障碍患者、内因性抑郁症患者血浆中NE水平较高,并有溢流(Spillover)现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NE受体:抑郁症患者发病机制之一是突触后β受体超敏,反馈使突触前α2受体超敏,导致抑制NE的生成和释放、突触间隙NE数量下降。

多巴胺(DA)及受体:代谢产物:DOPAC、高香草酸(HA V)抑郁症发病与DA关联的两种学说,①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中脑边缘系统DA功能失调,②认为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多巴胺D1受体功能低下。

二、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抑郁症患者枕叶皮质GABA浓度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偏低,而谷氨酸浓度均值则明显偏高。

GABA水平与同一脑区内的谷氨酸水平成反比。

Glu/GABA。

情感障碍患者谷氨酸系统异常, 额叶皮质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 M DA ) 受体下调, 局部脑区谷氨酸转化率有改变。

.应激可使海马兴奋性毒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含量增加,造成细胞外Glu堆积。

Glu与细胞突触后膜N-甲基-D-天(门) 冬氨酸(NMDA)受体结合,促进Ca2+内流,使细胞内Ca2+增加,Ca2+与CaM偶联并结合于胞浆中相应的位点上激活NOS,催化NO的生成。

神经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神经信号转导通路是指神经细胞内部和细胞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用来传递和处理信息。

这些通路涉及到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信号转导分子、信号传导途径以及细胞内的酶、核酸和蛋白质等多种分子组成。

神经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因此对这些通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

与神经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疾病很多,其中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癌症等。

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神经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和干预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的共同点是神经细胞死亡和脑组织萎缩,导致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退行性疾病与信号传递通路的失调有关,包括斑马鱼 Wnt 通路、神经元封闭通路等。

已有研究表明,针对这些通路进行干预可以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和症状。

二、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神经递质、神经受体等信号转导分子的失调有关,包括 5-HT、胆碱盐、GABA 等通路。

已有研究表明,调节这些通路可以改善精神疾病的症状。

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有关,包括NO 信号通路、RhoA 酶通路等。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干预这些通路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和症状。

四、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症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胰岛素、脂质代谢等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有关。

已有研究表明,调节这些通路可以改善代谢性疾病的进展和症状。

五、癌症癌症是一种多因素作用下的细胞增殖失控性疾病。

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与癌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 Wnt 通路、EGFR 通路、PI3K 通路、NF-κB 通路等。

干预这些通路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化,从而防止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抑郁症与细胞信号转导进展

抑郁症与细胞信号转导进展

2012年12月第9卷第36期·综述·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情感障碍疾病,以往人们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生化方面,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抑郁患者在神经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水平也存在异常。

信号转导途径具有级联放大作用,一个原始的化学信号,通过信号传递过程的级联反应,可以在下游引起成百上千个酶蛋白的活化,产生生物学效应。

本文综述了信号转导机制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为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研制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参考。

1G 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通路与抑郁症1.1G 蛋白与抑郁症G 蛋白在信息转导通路中起广泛和重要的整合、调节及放大作用,早期抑郁症信号通路的研究集中在G 蛋白上。

2002年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的Gi 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1]。

抑郁患者Gq α下降,并常伴随神经元去分化过程,抗抑郁药能上调Gq α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模型大鼠前额皮质、海马CA3区G αi 表达增高,西酞普兰抗抑郁作用靶点之一可能是调整前额皮质、海马CA3区的G αi 的表达[2]。

1.2cAMP-PKA 通路与抑郁症对抑郁症信号通路研究较多的是cAMP-PKA 通路。

研究提示抑郁症存在cAMP 系统活性下调,抗抑郁治疗可使cAMP 通路上调。

抑郁患者存在大脑去甲肾上腺素能β受体耦联的腺苷酸环化酶(AC )敏感性降低及PKA 通路的异常。

国外有资料报道,抑郁症自杀死亡者脑前额叶AC 的活性明显下降,自杀行为及抑郁性疾病可能与AC 活性改变有关。

邓沁涛等[3]建立小鼠重复应激抑郁模型,检测小鼠海马内cAMP 含量、PKA 活性及海马磷酸化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 )水平,发现cAMP-PKA-CREB 是咯利普兰发挥抗抑郁作用信号转导途径之一。

魏浩洁等[4]的研究显示黄精皂苷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5-羟色胺1A 受体(5-HT 1A R )及其介导的5-HT 1A R/cAMP/PKA 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抑郁症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抑郁症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抑郁症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作者:李爱师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24期[摘要] 长期给予抗抑郁剂可以增加脑内cAMP依赖性PKA的表达水平,继而激活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可以调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大量的研究表明cAMP 和BDNF是多种抗抑郁剂的共同通路,现就此进行综述,探讨其与抗抑郁剂之间的关系,为精神药理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 抑郁症;抗抑郁剂;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31-03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情感性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如食欲和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甚至具有自杀倾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目前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且这个数字以每年113%的增长率快速递增,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2大疾病[1]。

Schildkraut和Bunney等在1965年几乎同时提出抑郁症发病的“单胺假说(monoamine hypothesis)”,该学说认为,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主要是由于脑内单胺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或)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缺乏。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绝大多数是基于“单胺策略”的药物,即通过增强5-HT 和(或)NE的神经传递发挥作用的。

而抑郁症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仍然有30%患者对单一靶点抗抑郁剂治疗无效,并且临床使用的抗抑郁剂大多存在“延迟起效”“有效率不高”“不良反应严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3]。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单胺水平的降低所引起的受体以及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的适应性变化是抑郁症发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就此作一综述。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此外,预防和早期干预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具有抑郁症高危因素 的人群,如家族病史、慢性疾病、生活压力等,可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 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早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反应,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治疗抑郁症,降低其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长期损害。
基本内容
总之,尽管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 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前景,为抑郁 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体验。
研究进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 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生 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血清素是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递质之一。研究发现,抑 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 的思路,例如针对上述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进行干预。
谢谢观看
此外,神经免疫失调也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免疫过 程对神经细胞和神经递质产生损害,加重抑郁症的症状。神经可塑性则在抑郁症 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树突棘的形成、突触可塑性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等。
基本内容
在现有研究成果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手段在抑郁症的治 疗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药物治疗中,常用的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等,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和心 理状况。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调 整负面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有效缓解抑郁症。联合治疗即在药 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抗抑郁药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点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抗抑郁药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点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抗抑郁药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点卢峻;杨秀岩;华茜;李卫东;图娅
【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8(039)004
【摘要】本文综述了参与抑郁症和抗抑郁药作用的三条信号转导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钙调蛋白激酶(CaMK)通路,以及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作为上述通路交汇点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新型抗抑郁药的可能作用靶点.
【总页数】4页(P371-374)
【作者】卢峻;杨秀岩;华茜;李卫东;图娅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
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
【相关文献】
1.七氟烷对大鼠海马内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J], 高海鹰;栾海星;陈振毅;
2.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头痛与抑郁中的研究现状 [J], 代维;张明洁;邱恩超;董钊;于生元
3.RNA干扰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人卵巢癌
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 [J], 叶丽平;马静方;仇会会
4.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对发育期人牙乳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J], 陈筑;李明云
5.脱氢表雄酮(DHEA)对鸡胚原代肝细胞cAMP/PKA信号通路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影响与调节 [J], 唐雪;马海田;邹思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Ki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致病机理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cKi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致病机理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SCF/cKi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致病机理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SCF/cKi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致病机理中的作用一、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因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其中,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SCF/cKit信号通路(Stem cell factor/c-KIT signalling pathway)对神经元的增殖、分化、迁移和成熟等生命活动发挥重要作用,与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有联系。

因此,探究SCF/cKi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致病机理中的作用,有望为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使用抑郁症动物模型,探究SCF/cKi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构建抑郁症动物模型:使用慢性不可逆性压力法,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

2. 观察SCF/cKit信号通路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采用行为学实验,如强迫游泳试验、开放场测试等,观察SCF/cKit信号通路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 检测SCF/cKi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等技术手段,检测SCF/cKi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4. 探究SCF/cKit信号通路调控神经元幸存和突触可塑性的机制:采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SCF/cKit信号通路对神经元幸存和突触可塑性的调控机制。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究SCF/cKi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致病机理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另外,本研究还将有助于拓展抑郁症治疗的新途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抑郁症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约38%,增生的程度与皮质醇有关;随着抑郁症状的缓解,这种增生也似乎随着皮质醇的正常化而逐步消失,这与HPA轴的慢性或持续活跃有关。许多研究者都证实,有HPA轴活动亢进的患者和一些抑郁患者中,这种脉冲式的皮质醇分泌节律更频繁也更持久,因此推测这种分泌方式可能参与了抑郁的发病。
抑郁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2 抑郁症的病因
2.1 遗传
与许多其它疾病一样,抑郁症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现。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机会增加10%--13%;在完全相同的孪生子中,这个数值还要大。如果孪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症,那么另一个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70%。
社会心理因素
躯体疾病
5亿-40亿美元年销售额的前六位化学药品
据对国内14城市样本医院对抗抑郁药年度统计数据看,2002年与2001年同比增长率为101.53%。 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几个品种中,进口药、合资药为主,基本都为第二代抗抑郁药。其中进口8种,国产(合资)7种。 排在前5位的是氟西汀、帕罗西汀、氯米帕明、舍曲林、文拉法辛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应激刺激,如低血糖、失血、剧痛以及精神紧张等,引起HPA轴兴奋性提高,然后通过CRH引起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反应。CRH不仅能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而且参与应激反应。过多的应激刺激会造成CRH的过度分泌和HPA轴亢进,到成年后其抑郁症发病机率会更高,从而出现一系列抑郁症状,如睡眠和饮食障碍,性欲下降和精神行为改变等。
1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种类:目前国内市场供应的TCA类有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等。
机制:5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抗抑郁药。抑制突触间隙中5-HT和NA的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中单胺递质的浓度。

抗抑郁药与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与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受体结 合后 G P解 离 , 成短 暂 的 C 蛋 白空载 状态 , D 形 - 随后 G P与 C蛋 白结合 , M 存在下 a亚基激 活 ; T - 在 ’ 这一 复合物
分 解 成  ̄C P和 时 二 聚 体 时 C蛋 白 与 受 体 脱 离 , 离 的 -T - 同 - 游  ̄C P和 时 二 聚体 开 始 参 与调 节 相 应 的 技应 酶 和离 子 通 道 。 -T - 最 后 , 亚 基 发 挥 C P酶 的作 用 , C P 解 为 G P 与 甜 二 a - T 将 - 水 T D
是活 化 单胺 受 体 。持 续 活 化 受体 可 导 致 受 体 的 耐受 , 迟 抗 延
高; M c P激括蛋 白激 酶 A( K 催 化 多种底 物蛋 白质 磷酸 A P A)
化 , 而 传 递 激 素 、 质 所携 带 的生 物 信 息 。 从 递
2 磷脂 酰肌醇代谢 途径( 受体途 径 )激动剂 与 a a : 受体
聚体重新结合成最 初 无括性 的状态 而完 成 C蛋 白的一 从 -
十 循 环 。 ̄C P激 括 A , 化 A P c MP 使 c M -T - C催 T ̄ A A P含 量 升
起作用_ 。经典抗抑 郁 药 ( 3 三环 类 抗抑郁 药 单胺 氧 化 酶 抑制剂 ) 的临床应用支持 了这些发现 。这些药物短期 内可 以 增加突触 间隙单胺 的水 平 , 抗抑郁药和单胺递质增加 的结 果
可使 我们 了解抑郁 症 的发病机 制 抑郁药 的作 用位点 , 抗 为
新药物的研制提供思路 。

信 息在 细 胞 内传 递 的 主要 途 径
白磷酸化 信号再 次放 大; 使 磷酸化 的酶蛋 白催 化底物反 应 又使信号放 大。一 般 来说 , 外信 号在 胞 内传 递 中可 放 大 胞

信号转导通路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信号转导通路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信号转导通路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信号转导通路是指细胞内外信号传递的复杂过程,它对于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分化、凋亡、代谢等生理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信号转导通路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系统地概括信号转导通路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1. 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肿瘤是指不受正常生理控制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以通过激活信号转导通路来促进肿瘤的发展。

例如,MAPK(丝裂原激酶)通路是一个在肿瘤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许多人类肿瘤中都存在MAPK通路的过度激活。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干扰这些信号转导通路,就有可能对肿瘤进行治疗。

2. 信号转导通路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

研究表明,信号转导通路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在心肌细胞凋亡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许多心血管疾病也涉及到炎症反应。

信号转导通路可以促进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心肌细胞的损失。

3. 信号转导通路与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等。

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神经元的迁移、神经轴突的生长以及突触的形成和维持都需要信号转导通路的支持。

因此,如果信号转导通路受到损害,就会导致神经元和突触的异常,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4. 信号转导通路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不仅促进了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还为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靶向信号转导通路的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举例来说,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和BRAF(蛋白激酶B-Raf)抑制剂已经成功地用于肿瘤的治疗。

此外,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靶向信号转导通路的药物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心理障碍,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将其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首位。

抑郁症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神经科学领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本文将介绍抑郁症与神经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的一些潜在机制。

最新的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例如,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此外,一些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信号通路也被认为可能参与了抑郁症发生机制。

脑影像学研究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为我们了解抑郁症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手段。

最近的脑影像学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脑区活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尤其是前额叶皮层、海马体和扣带回等脑区被认为与抑郁症发生相关。

神经网络连接研究神经网络连接在抑郁症发生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连通性存在改变,这可能导致大脑各个脑区之间信息传递的紊乱。

通过分析不同脑区之间连接强度和模式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神经机制,并为治疗提供目标。

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免疫系统失调也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新的免疫学研究发现,慢性低级别的慢性炎性反应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免疫信号通路等因素在调节抑郁症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神经可塑性机制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结构和功能随外部刺激和内部体验而改变的能力。

近年来,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神经调节治疗时观察到神经可塑性机制参与其中。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转导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rTMS)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临床效果。

新药开发与治疗策略基于不断深入的对抑郁症机制认识,新药开发也成为当前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任务之一。

抑郁症多组学解析及其精准干预策略优化

抑郁症多组学解析及其精准干预策略优化

抑郁症多组学解析及其精准干预策略优化概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近年来,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揭示了抑郁症的多样性病因和生物标志物,为抑郁症的个体化诊断和精准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多组学解析的最新进展,并探讨相关的精准干预策略优化。

一、抑郁症的多组学解析方法1.转录组学解析:转录组学技术可以揭示抑郁症患者基因表达的差异,从而为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提供线索。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转录组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分析抑郁症患者的RNA序列,研究人员发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一系列基因和信号通路,如神经发育、炎症和神经递质信号通路等。

2.基因组学解析: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抑郁症的遗传基础。

家族研究发现,抑郁症在家族聚集性方面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通过对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已经发现了一些与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变异,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

3.蛋白质组学解析: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抑郁症患者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变化。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部和外周血液中存在着一系列与抑郁症相关的蛋白质,如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相关蛋白等。

这些蛋白质的变化可以作为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代谢组学解析: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揭示抑郁症患者代谢物的变化,从而为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线索。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代谢物水平上存在着一系列异常,如氨基酸、脂质和神经递质等的异常。

通过分析这些代谢物的变化,可以为抑郁症的个体化诊断和干预提供参考。

二、抑郁症的精准干预策略优化1.个体化治疗:根据抑郁症患者的多组学数据,可以开展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通过分析转录组、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数据,可以了解患者的病理机制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在此基础上,可选择特定的靶点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靶向药物开发:根据抑郁症患者的多组学数据,可以筛选出与抑郁症相关的靶点。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8-05-10T12:02:48.1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黄起志[导读] 抑郁症即抑郁障碍,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兴趣减退或丧失、持续性情绪低落。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精神病医院)535000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针灸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能够影响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神经肽( NPY)、信号转导通、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等因素,调节该因素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抗抑郁的治疗效果。

笔者通过综述,以加深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的认识,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抑郁症治疗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针灸;抑郁症;针灸;作用机制抑郁症即抑郁障碍,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兴趣减退或丧失、持续性情绪低落、思维迟钝、颓废等,可伴有消化功能减弱、失眠、乏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1]。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预计在2020年占总疾病患者人数的首位,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式探究成为医学界严重的重点与热点[2]。

治疗抑郁症的西医治疗方式通常会出现断药反应、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弊端,不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我国中医针灸在治疗抑郁症中具有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少、经济实惠等优势。

针灸治疗抑郁症主要通过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神经肽、免疫功能、神经递质等发挥抗抑郁的作用。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抑郁症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改变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肾轴( HPA轴)功能紊乱。

抑郁症患者的HPA轴亢进,可能促使皮质醇( CORT)释出出现控制异常,导致脑脊液中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 CRH) ) 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分泌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增加[3]。

通常而言,HPA 轴异常程度与年龄增长、抑郁严重程度成正比。

心理学研究中的脑回路和信号转导机制

心理学研究中的脑回路和信号转导机制

心理学研究中的脑回路和信号转导机制心理学在近年来逐渐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思维、行为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各个方面。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探究人类大脑中的功能区和信号转导机制。

1. 脑回路的研究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大脑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也揭示出了其中众多的奥秘。

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人类大脑中的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复杂的连接关系,这种连接关系即所谓的脑回路。

脑回路是指由多个脑区之间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网络结构,其在人类的思考、行为及感知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各个脑区之间的连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脑回路在情感、认知以及决策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举例来说,在一个感知任务中,人类大脑需要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进行处理,而此时的信息处理涉及到了多个不同的脑区。

根据各个脑区之间的连接情况,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不同的脑回路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人类的感知结果。

另外,最近的研究已经发现,在各类心理障碍疾病中,人类大脑中的脑回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因此,对这些异常的了解也越来越成为了心理学研究中的重点之一。

2. 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在人类大脑中,信号的传输是经由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而实现的。

那么,了解这种传输机制在人类的思维、行为以及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则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大量信号的传输,人类大脑运用了一种被称为“神经元-突触”的传输模式。

神经元则是负责产生信号的细胞,而突触则是负责将神经元发出的信息传递至其他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人类大脑中有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和成千上万的突触,因此,信号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与信号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相关的是,神经元和突触之间存在各种类型的突触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有时会对信号传输和处理产生影响,因此,了解不同类型的突触可塑性和其作用机制,则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方向。

结论综上所述,在心理学研究中,人类大脑中的脑回路和信号转导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摘要] 长期给予抗抑郁剂可以增加脑内camp依赖性pka的表达水平,继而激活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可以调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大量的研究表明camp 和bdnf是多种抗抑郁剂的共同通路,现就此进行综述,探讨其与抗抑郁剂之间的关系,为精神药理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 抑郁症;抗抑郁剂;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2)24-31-03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情感性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如食欲和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甚至具有自杀倾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目前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且这个数字以每年113%的增长率快速递增,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2大疾病[1]。

schildkraut和bunney等在1965年几乎同时提出抑郁症发病的“单胺假说(monoamine hypothesis)”,该学说认为,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主要是由于脑内单胺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或)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缺乏。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绝大多数是基于“单胺策略”的药物,即通过增强5-ht和(或)ne的神经传递发挥作用的。

而抑郁症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仍然有30%患者对单一靶点抗抑郁剂治疗无效,并且临床使用的抗抑郁剂大多存在“延迟起效”“有效率不高”“不良反应严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3]。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单胺水平的降低所引起的受体以及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的适应性变化是抑郁症发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就此作一综述。

目前研究发现,长期给予5-ht重吸收抑制剂以及其他种类的抗抑郁剂,可以导致camp第二信使通路在多个水平上的适应性改变,包括creb表达增强[4]。

转录因子creb的上调表明长期抗抑郁剂可以调节特异性基因靶标,而且这些基因靶标本身可以介导抗抑郁剂的活性。

多种基因靶标能够被creb所调控,例如bdnf以及它的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b(trkb)。

长期给予5-ht重吸收抑制剂以及其他种类的抗抑郁剂,可以增加海马中bdnf和trkb的表达[5]。

这些研究证均提示:长期的抗抑郁治疗可以上调camp通路及bdnf-trkb水平,这为抗抑郁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息。

1 抗抑郁剂与camp第二信使通路1.1 抗抑郁剂调节camp水平有许多5-ht受体的亚型可以调节camp功能,其中5-ht4、5-ht5 a、5-ht6、5-ht7受体亚型可以刺激camp产生,而5-ht1a、5-ht1b、5-ht1d、5-ht1e受体亚型则抑制camp产生,这些受体被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ac)耦联,该酶分别经刺激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分解atp成camp。

g蛋白有三个亚基,α、β、γ,与该受体相互作用的激动剂可以导致这些亚基的分离,产生自由状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α、β、γ,用来调节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抗抑郁剂可以影响camp系统的首次依据是发现抗抑郁治疗可以降低β肾上腺素受体产生camp的水平,后来多项研究也证实,除5-ht重吸收抑制剂外,其他种类的抗抑郁剂均可以产生同样结果。

长期抗抑郁治疗可以增加camp系统的受体后成分,包括ac酶活性的提高,pka酶水平的提高,creb和特定的靶标基因功能及表达的增强[6]。

长期给予一些种类的抗抑郁剂而非5-ht 重吸收抑制剂可以增加ac的gtp活性,原因可能是由于gs与ac耦联活性的增加而导致的,而非gs与ac表达的增加。

1.2 amp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c 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a)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camp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激活pka来调节细胞功能,pka由调节亚单位和催化亚单位组成,通过磷酸化许多种类的蛋白质,包括受体、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合成及降解酶、转录因子、结构蛋白等来行使调节细胞的功能。

长期抗抑郁治疗可以影响pka的功能及细胞分布,有研究显示,长期抗抑郁治疗可以增加额叶特定部位pka 水平,但是却降低了该脑区胞浆内的酶活性,而核内pka水平上调,提示抗抑郁治疗可以诱导pka从胞浆到胞核的跨膜转运[7]。

另一研究证实,长期的抗抑郁治疗可以增加pka的特定表达水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效应发生在微管相关蛋白,同时伴随有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表达增强。

这两个研究的不同结论归因于亚细胞结构的不同分布以及这些结构具有不同的纯度,尚需进一步探索的是长期的抗抑郁治疗时pka的细胞分布是否发生改变,目前已有研究发现,长期ecs或三环类抗抑郁治疗可以增强海马部位胞浆内该酶的活性,但并不清楚是否其他种类的抗抑郁剂也可以影响该酶的水平。

去磷酸化状态的creb可以结合到camp反应元件(cre)上介导低水平的转录反应,当creb的ser123被pka磷酸化后,其转录活性明显提高,如果ser123发生变异后则可以通过camp系统来阻断creb的活性。

creb除可以被pka调节之外,还可以被pkc及ca2+/钙依赖性蛋白激酶所磷酸化而激活。

也就是说,creb不仅能被与camp通路相耦联的受体所调节,而且也可以被那些影响第二信使系统的受体来调节(此第二信使系统能调节这些蛋白激酶)。

长期给予一些种类的抗抑郁剂,包括5-ht重吸收抑制剂,可以增加海马creb mrna表达水平和免疫反应性。

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分析证实:长期抗抑郁治疗可以导致海马主要细胞层ca3、ca1、齿状回的creb的表达增加,而长期给予非抗抑郁剂的其他精神类药物并不影响海马creb的表达,所以可以说这种增加海马creb mrna反应具有药理学特异性[8]。

抗抑郁剂可以上调camp-creb通路,包括增加了gtp结合蛋白与ac的偶联,增加了特异性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表达,增加了creb的表达及其磷酸化程度,更有趣的是在基础条件下,祖细胞所定位的sgz区及其附近有磷酸化的creb的高表达。

pde4可以降解神经元的camp,抑制pde(rolipram)可以产生抗抑郁样效应,增加海马中bdnf的表达,长期给予rolipram可以增加海马中成熟神经元再生以及磷酸化creb水平,类似于抗抑郁剂的治疗效果[9]。

抑郁症发生与creb的关系:(1)长期的抗抑郁治疗可以上调creb 的功能及其表达水平。

(2)用hsv介导的基因转导技术证明,海马中过表达creb可以对实验动物产生抗抑郁样效应。

(3)抑郁症发生时,皮层creb的表达水平下降,而抗抑郁治疗可以使之上调。

2 抗抑郁与bdnf调节2.1 bdnf神经生物学bdnf在成熟海马及皮层中高水平表达,在这些脑区中,bdnf可以影响神经元存活分化、形态学;bdnf也可以调节细胞功能性表型标志的表达水平,包括神经递质合成酶和神经肽。

它功能的行使是通过与trkb受体的结合及对mapk通路的调节来完成的,trkb受体具有内在酪氨酸激酶活性,该酶激活后可以自身磷酸化,调节mapk 通路从而产生后续效应。

2.2 bdnf在抑郁症发生中的作用(1)慢性应激可减少啮齿动物海马dg和锥体细胞层bdnf水平。

作为一种主要的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于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功能维持很重要。

研究发现,bdnf在长时程增强时发挥重要作用。

长时程增强是研究学习记忆中主要的研究方法,证实这个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影响神经可塑性[10]。

(2)应激降低ca3锥形神经元bdnf表达和齿状回颗粒细胞表达,下调的bdnf导致海马ca3区神经元的萎缩,或导致这些神经元对其他刺激因素(例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更加敏感[11]。

(3)脑成像实验证明:抑郁或创伤后应激失调患者由于bdnf水平下降,ca3神经元萎缩甚至死亡,海马容量显著下降[12]。

2.3 抗抑郁剂可以增加bdnf表达长期给予一些种类的抗抑郁剂包括5-ht重吸收抑制剂,可以增海马中bdnf和trkb的表达。

而给予其他种类的精神治疗药物并未增加海马区域bdnf、trkb的表达[13]。

原位杂交分析也证明:抗抑郁治疗也可增加bdnf的mrna表达,并且与creb上调所出现的海马细胞层一致。

由于bdnf可增强海马ltp和突触可塑性,抗抑郁剂诱导bdnf上升可能促进海马功能,这也能很好的解释抗抑郁药物的突触延迟效应部分是因为bdnf水平逐渐升高至发挥活性需要足够时间[14]。

2.4 bdnf增强的功能性意义通过行为学,神经化学,形态学的研究中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下结论:bdnf在抗抑郁研究中发挥作用,长期给予bdnf,可以在动物模型上(强迫游泳和学习无助)产生抗抑郁样活性[15]。

bdnf注入中脑可以对5-ht神经元产生神经营养因子作用,而抗抑郁治疗可以使得bdnf水平升高[16],5-ht神经递质功能增强,故5-ht与bdnf之间是一种正性关系,意即长期抗抑郁治疗可以增加bdnf水平,并且上调的bdnf可以增加5-ht的神经功能。

长期的ecs可以增加海马中bdnf的水平,降低大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

2.5 creb调节bdnf表达有这样一种可能:bdnf及trkb表达的增加是经由camp通路和creb上调来介导的,其理由如下:(1)creb和bdnf/trkb表达增加出现在同一细胞层,而且所出现的时间是相似的。

(2)注入抗creb 抗体降低了基础条件下及ecs诱导的海马bdnf水平的提高。

(3)长期给予pde抑制剂,可以增加creb、bdnf表达。

另外有实验证明:在培养细胞中,camp通路的激活可以增加bdnf/trkb表达。

这些实验证明:bdnf/trkb的表达被camp通路及creb正性调节。

由于creb和bdnf的上调出现在多种抗抑郁治疗剂之后,初步提示这样一种可能:camp-creb通路的激活和bdnf是抗抑郁剂普遍的受体后靶标[17],是可以调节神经元再生的特异性基因靶标。

综上所述,提高脑内bdnf水平可能产生抗抑郁活性,尽管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新药或化合物被研发出来,但是研发调节营养因子或其信号通路的小分子化合物是主要的新药发展方向之一。

由于bdnf 基因在整体和离体水平被creb所诱导。

而且各类抗抑郁剂可增加海马等脑区creb的功能及表达。

尸检证明,抑郁患者颞皮层和海马creb下降。

海马齿状回直接注射编码creb的病毒载体,可以增加该区creb活性,在强迫游泳和获得性无助模型上产生抗抑郁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