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张风雷教授
_中国人民大学学报_1997年总目次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总目次(括号内数字前者为期数,后者为页码)哲 学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张康之(1,43)——卢卡奇的历史观述评对《孙子兵法》中战国时期两个论述细节的考证[波兰]克里斯托夫·高利科夫斯基(1,49)物质是可分和不可分的统一何 峰(2,24)——从芝诺的一个二难推理谈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探郭晓君(2,28)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张云飞(3,22)词项周延性的一阶语言定义陈慕泽(3,28)谈谈哲学研究中的学风问题杨焕章(4,25)认识的进步与效率郭 湛(4,32)简论陈献章的“万化我出”说宋志明(4,39)现代人的无家可归刘敬鲁(4,45)——析海德格尔对现代人类历史的思考两种语言符号系统的渊源、本质、功能及命运苏 越 保 安(4,51)从现代逻辑的观点看传统逻辑的周延理论曹 飞(4,54)论对立与矛盾的区别王海明(4,102)一部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哲学基础的伟大著作周新城(5,25)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哲学思考苏 敏(5,31)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冯 俊(5,36)邓小平对相对绝对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吴克峰(6,15)试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吴 倬(6,20)论人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郭 安(6,96)海峡两岸谭嗣同思想学术研讨会宋志明(6,115)伦理与文化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补救李振纲(1,32)传统道德治化经验值得研究宋希仁(1,38)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杨通进(2,34)中外文化撞击与融合下的天津开发区三资企业文化史连喜 穆福田 周红缨(2,40)“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张风雷(2,47)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检省马庆钰(3,32)说“乾”赵建伟(3,38)佛教对亚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欧阳志远(5,45)市廛、寺观与勾栏在城市空间的交错定位刘凤云(5,51)社会转型与文化建设秦洪良(5,121)社会机体中介环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郑忆石(6,26)简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强制郭雅杰(6,30)儒学“经”“权”思想臆说吴 舸(6,33)经济学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思想的 形成过程成保良(1,11)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没有“经济人”的位置刘 瑞(1,18)略论中国边贸企业的发展宫森林(1,22)不断提高经营效益 加速“建行”的商业化转变谢汪送(1,27)’96中国及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吴素萍(1,120)正确认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界限钱 津(2,1)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罗任权(2,7)“假货”的经济析理刘振亚 姚文雄(2,12)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黄泰岩(2,18)关于商品流通秩序的几个问题纪宝成 李辉华(3,1)试析我国企业集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徐茂魁 刘 晶(3,8)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价格改革深化韦 伟(3,12)西方市场经济三维结构的起源与确立高德步(3,16)——英国经济史实例考察面向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萧鸣政(3,55)强化债权资本约束推进银企关系重组黄 明(4,1)·123·我国市场结构与企业市场行为分析俞亚丽 陈秀山(4,7)市场非均衡中的居民金融投资黄家骅(4,13)欧洲货币联盟实施中的困难和思考雷 达 姜 涌 王雪佳(4,20)跨国公司与民族工业之间的经济关系高鸿业(5,1)周边国家外资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桑百川(5,7)企业融资结构与管理激励郭树华(5,13)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述评朱 勇(5,19)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97年会 学术讨论综述杨 志(5,119)论凯恩斯思想转向《通论》的原因方福前(6,1)关于企业跨国购并的几个问题肖淑芳(6,7)竞争与我国产业组织的创新马 永(6,12)’97保险与精算国际研讨会综述周伏平(6,111)政治学必须辩证地对待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周新城(2,50)论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李跃雷 刘淑梅(2,56)苏联东欧裂变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问题吴楚克(5,70)亚里斯多德的政治理想米晨峰(6,66)海峡两岸谭嗣同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宋志明(6,115)法 学论中国行政法制的程序化与行政程序的法制化吴德星(1,83)刑事司法公正论陈兴良(1,89)论竞业禁止张晓军(1,95)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完善程荣斌(2,59)论对法庭秩序的刑法保护王新清(2,65)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确定江 伟 单国军(2,71)试析诉讼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王宝发 张景良(2,77)我国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章正璋 刘福州(3,44)涉台刑事诉讼问题研究陈卫东 李洪江(3,49)论罪刑相适应原则于志刚 苏长青(4,56)试论认定企业合并构成垄断的原则王春娣(4,62)合同登记之性质与效力研究陈丽艹频(4,67)试论中国古代律令及其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吴怀民(4,70)中国宪法的司法适用性探讨胡锦光(5,58)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协议管辖若干问题探讨王国征(5,64)略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许崇德(6,55)关于对刑事被害人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构想樊学勇(6,62)文艺思潮研究走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创新之路陈传才(2,82)艺术——“生命的形式”论评析司有仑 冷德诚(2,89)中国古典美学的两次反和谐思潮黄理彪(3,65)在道德与知识之间的救赎承诺邹定宾(3,72) ——论康德审美主义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转型赖大仁(6,72)苍凉人生石潇纯(6,78)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文 学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王 洪(1,69)论吴梅村的早期诗歌叶君远(1,76)康乾时期文化政策的复杂性及其对小说的影响张国风(2,94)古代游览诗试论周桂琴(2,101)艺术:从自然表情到符号创造戚文卿(3,80)论殷?“兴象”说刘怀荣(4,74)弗罗斯特的选择与事业刁克利(4,81)马恩“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观念的再读解黄裳裳(5,83)从诗歌革命到革命诗歌张 法(5,88)袁宏道性灵说研究[韩]金庭希(5,92) ——兼与李贽比较再评鸳鸯蝴蝶派黄 炜(5,99)语言·文字谈词义引申中的义素遗传和突破张福德(2,105)英汉称赞语之比较石 宁(4,86)《圆明字轮四十二字诸经译文异同表》梵汉对音考订刘广和(4,92)贵阳方言的助词“”涂光禄(4,97)试论发展市场经济与发展双语的一致性郭先珍(6,83)·124·第二语言教学的功能及相关问题李 泉(6,87)小议语气助词“嘛”傅 由(6,92)历 史 学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李文海 刘仰东(1,54)论清代定额化赋税制度的建立何 平(1,61)论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何黎萍(3,84)试论张养浩的最后岁月陈松柏(3,91)日本“文明开化”思想探源郝秉键(3,97)旧中国政府早期“收回香港”的外交活动述评齐鹏飞(5,75)清末民初对封建官本位观念的最初冲击 ——评孙中山的“公仆”观李文海 赵晓华(6,38)试析蒋介石追随孙中山的思想渊源吴珍美(6,45)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述论杨钰侠(6,50)“清代社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赵晓华(6,113)新 闻 学评“古有新闻”的学科公设李 彬(1,101) ——兼论新闻的生成及内涵试论新闻工作者在公关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程曼丽(3,61)教 育 学试论教育理论向教育观念转化的演进机制陈 泓 王长乐(1,108)面向21世纪的世界经济教学及科研交流会议综述王 粤(4,115)编 辑 学从鲁迅校勘《嵇康集》谈当代编辑的修养石 杰(1,113)学报主体视野论郝丹立(1,117)编辑社会学刍议方 然(2,109)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编辑规范化之比较邓宏炎(2,112)编辑过程中的心理盲点徐亚利(3,104)学报编辑的审美追求陈超美(3,108)《论语·八佾》训诂的编辑学视角靳青万(3,111) ——试说“徵”、“献”的误训“讲政治”对学报编辑的特殊意义曹桂方 冯春明(4,108)谈谈学报的改革陈玉林(4,111)论编辑规范“四性”阎志芬(4,113)关于提高学报质量的几个具体问题杨焕章(5,106)浅谈学报形象与主编权威的关系陈 泓(5,111)新形势下编辑能力刍议吴 海 齐 栋(5,113)浅谈青年编辑的自我培养何 宁(5,116)论编辑主客体的价值关系马国柱(6,100)坚持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提高学报质量的关键张秀红(6,104)谈影视后期编辑艺术的再创作商燕虹(6,108)书 评《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版评介李艳辉(2,116)读《1949飘摇港岛》程 (2,118)读《东方复兴之路》晓 义(3,116)评《中国经济运行》王福重(3,118)读《40位经济学家: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 多角度思考》黄桂田(4,116)读《人:宗教的太阳—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研究》郭大为(4,118)读《栖居与超越》傅德岷(6,117)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宪法学家——许崇德胡锦光(1,122)民事诉讼法学家——江 伟肖建国(1,124)经济学家——顾学荣曹 蕾(2,122)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学家——成保良海 平(2,124)农业经济学家——张象枢陈琪琳(3,122)计算机科学家——王 珊陈 红(3,124)伦理学家——宋希仁嘉 恒(4,122)科学技术哲学家——刘大椿林 坚(4,124)伦理学家——许启贤嘉 宝(5,122)中年哲学家—郭 湛刘敬东(5,124)社会心理学家——沙莲香章 军 裴 容(6,119)社会学家——李 强达 庸(6,121)其 它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创刊十周年(笔谈)李文海等(1,1)·125·。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张雷声

张雷声,1954年生,安徽芜湖人,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常务副主编等。
张雷声教授先后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
张雷声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世界经济》、《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等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第四届、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被学术界誉为"015年度最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张雷声教授提出了不发达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并对不发达政治经济学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做了深入研究。
其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论纲》、《新马克思主义者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的探讨》、《试论阿明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理论及其论争》等论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张雷声教授与顾海良教授合著的《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20世纪这一百年间发展的最基本的过程和最主要的内容,是他们20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的成果结晶。
该成果以其史料分析和理论概括的双重优势得到了学术界好评,并成为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和教学的教材和参考书。
张立文教授执教55周年暨“和合学与中国哲学创新”学术研讨会

作者: 洪源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哲学年鉴
页码: 528-52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学术研讨会;哲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合学;张立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摘要: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孔子研究院联合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厚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余敦康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潘富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先达教授、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李景林教授,人民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陈亚明编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玉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蔡方鹿等3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共计120余人参加座谈会。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材料(精简篇)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材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材料为了弘扬、传承庄子文化,保护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XX县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集思广益,特别是组织专家、教授,通过对XX庄子历史遗存进行了实地考证,组织研讨会论证,成功地申报中国庄子文化之乡和中国庄子文化研究会。
为提升XX软实力,带来硬效益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在弘扬庄子文化中,坚持工作创新 XX县把弘扬和发展庄子文化列入长远规划,先后投资近亿元,修建了庄周陵园、庄子井亭等历史遗存,并兴建了庄周碑林、庄子文化广场、庄子文化馆、庄周中学、庄周小学等文化设施,先后成立了中国庄子文化研究会、中国庄子书画院等文化团体,举办了庄子文化论坛和三届国际庄子文化节,千方百计弘扬、传承庄子文化,力争让庄子文化成为我县重要的文化资源。
其二、弘扬庄子文化中,坚持思维创新庄子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
这种特征含有群众性参与,暨大量的民俗内容,以及群众信仰,文化流变。
因此,XX县对于庄子故里的有关庄子民间传说进一步收集整理成册《庄子民间传说》、《庄子民俗》等资料,为佐证庄子文化的地域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此,XX县在成立中国庄子文化研究会的同时,成立了XX县庄子文化交流中心,XX县老颜集庄子文化研究会,始终坚持传承庄子文化地域性流变,成为成功申报中国庄子文化之乡重要保证。
其三,组织专家学者对庄子文化论证,坚持论证创新庄子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XX县撇开庄子故里之争这个敏感话题,重点落实在庄子文化地域流变上,纲举目张抓实质,一箭中的。
XX县对庄子故里、庄子文化庄子文化地域流变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会、论证会,对庄子故里XX、庄子其人,庄子思想、庄子文化等反复论证。
他们不仅认为庄子文化思想博大精深,而且认为,庄子故里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肯定了XX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为传承弘扬,光大庄子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简报(2010年第二、三季度)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2010年10月15日本期要目◆我校三个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市教委中期检查◆三基地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创新高◆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科研成果丰硕◆“中日两国的传统都市与市民生活”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第四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派遣数名成员至海外进行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举办丰富多彩学术讲座◆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引进国内知名青年语言学者曹秀玲教授◆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吴俊范获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应用语言学研究所2010年度录取17名获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基地管理:我校三个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市教委中期检查 5月24、25日,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期评审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包括我校“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三个基地在内的全市10个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接受了市教委专家组的检查与评估,并对我校三个基地作了实地考察。
会议由市教委副主任印杰主持,校长李进代表我校致欢迎辞,副校长李和兴出席了会议。
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在讲话中肯定了十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成果,并对基地今后的建设提出了六点要求:做强基础理论研究,做大决策咨询研究;注重基地科研团队建设,要有标志性人物;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善用外力,加大基地开放力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善于将基地成果物化为教学成果;更好地转化基地研究成果,使决策咨询研究形成智库,使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一家之言;进一步加强基地数据库建设。
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苏忱简要总结了10个基地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基地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团队意识、科研成果及梯队建设方面的问题。
专家组组长陈学明、冯绍雷介绍了专家打分与学科互评的基本情况,并对各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召开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召开来源:人民大学法学院作者:佚名日期:2013年11月13日浏览:27111月2日至3日,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江西财经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立法学专家、学者共80余人参会。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立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具体议题包括:1、现代立法制度与《立法法》的修改完善;2、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研究;3、立法学理论创新研究;4、其他相关研究。
会议开幕式由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邓辉主持,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委员杨景宇、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委员胡康生,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张春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小琴、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孙国华等领导和知名法学专家在主席台就坐。
张春生会长致开幕辞,江西财经大学校长王乔出席并致欢迎辞。
本次年会为期1天半,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的主题发言由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会副会长宋方青主持,上海市社科联党委书记、研究会副会长沈国明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建立上海自贸区的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法律权威是否面对深化改革的挑战发表了个人见解。
随后,我院朱力宇教授围绕《立法法规范和调整立法规划的若干思考》做了详细报告,从四个方面阐释我国立法规划的相关问题。
最后,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肖迪明结合《立法法》修改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个人建议。
张春生会长和宋方青教授对以上报告做了细致点评并对汇报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单元的主题发言中,我校荣誉一级教授孙国华从理论的普世价值、法律概念的明确性、法律体系的形成和《立法法》修改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
随后,青岛市人大常委副主任邹川宁简单介绍了青岛市的地方立法情况,结合实际经历谈了自己对《立法法》修改的看法。
俞荣根教授、杨宗科教授、刘松山教授相继发言,分别从区域立法的评估、协商立法法定化、立法与改革的关系等方面发表了各自观点。
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张雷声教授访谈

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张雷声教授访谈本刊记者
【期刊名称】《国外理论动态》
【年(卷),期】2006()1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国内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发达生产方式和不发达生产方式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提出问题和任务并促使其发展和创新。
为了深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张雷声教授。
下面是她同本刊记者的谈话。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发达;雷声;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世界经济体系;社会发展道路
【作者】本刊记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
【相关文献】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雷声教授 [J],
2.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雷声教授 [J],
3.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获得者张薰华教授的百年求索 [J], 朱国宏
4.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张雷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地经人”与“地经学”考辨

2
中国佛学 ( 总பைடு நூலகம்三十六期)
① ② ” 把握是可能的。 而日本吉津宜英在其 《地論師 という 呼称 について 》 中指出:
自从凝然 ( 1240
1321 ) 叙述中国佛教有十三宗以来, 在我们的常识中有作为宗派 592 ) 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地论宗南道派的重要人物,
的地论宗,或者作为学派的地论,其实无论是宗派或者是学派都是对于地论师人的 称呼。他指出净影寺慧远 ( 523 , 并没有叙及他自己的教学被 但是在其著作中, 如 《大乘义章 》 和 《十地论义论 》 时人认为是地论宗, 也没有述及地论师或地论学派自身 。 在 《续高僧传 · 慧远传 》 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他是地论宗南道派的地论师 。 实际上,南北朝时期各个 “学派 ” 的情况各不相同, 是否可以用统一标准判定 “学派” 的有无,笔者认为值得商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确有一大批学人,或者兼 弘,或者精研,或者专注于 《十地经》 及 《十地经论 》 的研究, 但他们有关 《十地 经》 或 《十地经论 》 的著作基本散佚③。 相比之下, 在隋代智者、 吉藏的著作中, “十地师 ” “地论师 ” “北地论师” “十地论师” “北人” “相州北道” “相州南道 ” ” “地师” 等词大量频繁出现,而他们的著作在 《大正藏》 中也保存完整,以 “地人 至后人依智者、吉藏等著作中反复提及的 “地论师 ” 等关键词, 以及僧传中的相关 。 历史记载,从而界定在历史上有 “地论学派” 或者 “地论宗” 那么是否把 “地论学派” 作为有一定稳定性与连续性的 “学派 ” 来处理? 抑或 ? 就笔者浅见,在对 “地论学 是仅仅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而没有所谓的 “地论学派” 派” 做出某种界定以前, 首先要辨明以下几组问题: 1. “学地经人 ” 与 “地经学 ” 的问题,考察 “地论学派” 兴起之前研究、 注释、 弘扬、 诵读 《十地经 》 的人的活 动与思想。2. “学地论人” 与 “地论学” 的问题,考察 “地论学派 ” 兴起之后,研 究、注释、弘扬 《十地经》 及 《十地经论》 的人的活动与思想。3. “地论学人 ” 与 “地论学派” 的问题,考察 “学地论人 ” 当中偏重或者专注于 《十地经 》 及 《十地
中宣部两次致函人民大学感谢人大经济学院张教授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中宣部两次致函人民大学感谢人大经济
学院张教授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两次致函中国人民大学,对人民大学完成“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课题调研,经济学院张教授等五位专家完成《划清“四个界限”学习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的起草修改工作表示感谢。
来函称:在《读本》起草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承担了“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调研课题。
该单位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发表了高质量的理论文章,为《读本》的编写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教授等五位专家参加了《读本》起草修改工作,他们认真负责、不辞辛苦,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并对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为此,特对中国人民大学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修班——哲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修班——哲学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6年,2003年与文学系和历史系一同组建人文学院,2005年5月依托哲学系成立了哲学院。
曾经担任过哲学系主任和哲学院院长的有:何思敬、吴江、张腾霄、罗国杰、陈先达、刘大椿、焦国成和冯俊教授。
现任哲学院院长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郝立新教授,常务副院长张志伟教授,副院长张风雷教授、彭永捷教授,韩东晖教授,分党委书记吴潜涛,副书记苏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国内哲学学科教学、科研和培养高级人材的重镇,目前国内哲学院系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教授最多,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院系。
哲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材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的重点基地、“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1998年,哲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哲学专业博士后人才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宗教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哲学院的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
哲学院拥有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人大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东方哲学、佛教、宗教学理论、宗教文化等13个教研室。
现有教师76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26人,讲师10人,博士生导师46人(包括兼职教授),形成了以名教授为主导、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老中青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哲学院拥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其优异的丰硕成果以肖前教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苗力田教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陈先达教授六卷本文集、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和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等为代表。
哲学院与国际学术界也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往来,与美、英、德、法、俄、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斯洛文尼亚、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学术界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与港澳台地区哲学界也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佛学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与辅仁大学宗教学系

辅仁大学宗教學系
系主任
教授
再思宗教經驗
张文良
人民大学宗教学系、研究所
副教授
日本的生死学研究及其启示
潘春旭
辅仁大学宗教學系
博士生
天主教信徒罹患癌症的受苦經驗與信仰體悟
15:30-15:45
休息
15:45-17:30
主持:张禹东
莊慶信
辅仁大学宗教學系
教授
天主教的生態靈修
游斌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教授
《圣经》中的阿拉伯形象
张云江
华侨大学宗教研究所
讲师
论智顗《法华玄义》中的“感应”说
2009年4月4日日程安排:(地点:人文楼五层教育部基地会议室)
第三节:2009年4月4日上午(地点:人文楼五层教育部基地会议室)
时间
姓名
單位
職稱
論文名稱
9:00-10:30
主持:陈德光
鄭志明
辅仁大学
宗教學系
教授
傳統社會殯葬禮儀與宗教的
生命倫理
黄海德
华侨大学
宗教研究所
所长
教授
道教《太平经》的宗教伦理及其现代启示
张雪松
人民大学
宗教学系
研究所
讲师
宗教伦理是否可能-从道生善不受报及印光待业往生谈起
10:30-10:45
休息
10.45-12.15
主持:黄怀秋
孙毅
人民大学
宗教学系
研究所
副所长
副教授
S教会执行教会纪律的观察与反思
溫金柯
辅仁大学
时间
议程
主持人
9.00—10.00
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致辞
前辈分享之清华附会议纪要

前辈分享之清华附会议纪要10月11日上午9:00,第一届“经典与时代”人文学科青年论坛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931会议室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承办,京内四十余位学者参与。
现场气氛活跃,与会学者积极充分地交换了意见,达成了许多建设性的共识,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由《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王正副编审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志强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刘丰主任,以及论坛的发起人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功青副教授依次发表致辞。
张志强所长首先表达了对各位与会学者的热烈欢迎,以及哲学所开放共享的初衷,他希望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能够成为人文学者交流对话的平台,以此发挥哲学所在哲学界中的中坚作用。
刘丰主任介绍了中国哲学研究室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与学术成果,期待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能够参与中国哲学典籍的整理汇编,在鉴往稽古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研究的创新。
吴功青老师代表青年学者交代了论坛设立的缘起和目的,并对论坛未来的发展和筹备做出了擘画。
吴老师表示,本次论坛的初衷在于为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抱团取暖的平台,在汲取前辈学人思想传统的前提下,面对并处理青年学者所共同遭遇的问题,逐渐形成一个青年学术共同体。
论坛在今后的活动中将兼顾思想性与专业性:在主题上关注那些更紧迫、更宏大的跨学科问题,但在方法上则会以工作坊的形式探讨具体的文本或问题,在保有学科自身专业性的同时推动跨学科的互动和交流。
吴老师希望,论坛和工作坊的讨论能让大家能从其他学科其他人那里获得给养,把大家的专业研究连起来,形成一些共同的问题意识,进而促进各自的专业研究。
最后,吴老师对《哲学动态》编辑部与三联书店编辑部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对论坛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王正副编审代表《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表达了承办本次论坛的荣幸,也希望通过本论坛使编辑部和青年哲学研究者能形成更好的互动,以促进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基础研究的导向要从浮躁中走出来

基础研究的导向要从浮躁中走出来
刘大椿
【期刊名称】《科学与社会》
【年(卷),期】2017(007)004
【摘要】焦点:克服基础研究的短板,有两点值得特别重视。
第一、要多元投入,给自由探索留有空间。
第二、要真正形成一个选优汰劣的氛围,杜绝人为的人才等级划分;既能保护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能让真正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科研需要竞争,否则就没有创造性;只有切实做好同行评议,才能形成有序的竞争态势。
人才政策和评价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决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刘大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思想品德课要从教材中走出来——反思不同教学设计的差异
2.基础研究的导向要从浮躁中走出来
3.教研组活动要从\"浅层次\"中走出来
4.要从狭隘理解中走出来——谈对"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的理解
5.教师要从“想当然”中走出来——一个失败的导入引发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筹备会议纪要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筹备会议纪
要
佚名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卷),期】1998(14)12
【摘要】1998年8月21日环境哲学筹备小组,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余谋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叶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和环境研究中心秘书长欧阳志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张云飞博士...
【总页数】2页(P70-71)
【关键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筹备会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推进中西医文化比较研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2016金陵医学哲学论坛”综述 [J], 张洪雷;王思特
2.关注医学人文发展前沿,推进医学人文创新教育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医学哲学论坛暨教育部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综述 [J], 徐萍风;张喆
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分会第二届三次委员会会议(扩大)暨《医学与哲学》编委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J], 赵明杰
4.中国《周易》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J], 林君
5.倾力于科学传播的专业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纪要 [J], 柯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五代宋初天台教籍复归中土问题的再检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4年第6期(第37卷第6期),2004.11.25
6、《天台佛学的入世精神》,《中国哲学史》(季刊),2004年第4期(总第48期),2004.11.2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张风雷教授
社会兼职: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
近期著作:
(一)专著
1、《智顗评传》,北京,华出版社,1995年9月;
2、《智顗佛教哲学述评》,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1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专业研究方向为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隋代三大师佛学思想综合研究"(2002),撰有《智顗评传》(1995)、《智顗佛教哲学述评》(2001)等学术著作,在《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40余篇。
7、《中国天台宗第十六祖高丽义通行迹考》,《世界宗教研究》(季刊),2004年增刊,2004.12.25
(二)合著
1、《佛教学》,李富华、张风雷、魏德东、黄夏年著,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6月。
2、《中国佛教宗派理论》(上),华方田、张风雷、邱高兴、徐绍强著,河北省佛教协会,2001年12月。
(三)典籍整理注释
1、《弢园文录外编》(清?王韬著)选注(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2、《蔡元培文集?哲学》注释(合作),台湾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3、《宗教哲学》(民国?谢扶雅著)注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四)辞书
《新编哲学大辞典》(合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
张风雷,1968年生,江苏省丰县人。1984-199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导师为许抗生教授);199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师从方立天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获奖:
曾获北京大学冯友兰奖(1988)、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论文奖(1990)、中国人民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995)、北京高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995)、第六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997),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1,2006)。
近期论文:
1、《天台智者大师的世寿与生年》,《华林》,第1卷,2001年4月,中华书局
2、《天台先驱慧思佛学思想初探--关于早期天台宗思想的几个问题》,《世界宗教研究》(季刊),2001.2
3、《天台智者大师的教相判释学说》,《佛学研究》(年刊),2001年刊(总第10期),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