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印度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印度教破坏神 湿婆
• 印度教中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神,猴 神哈奴曼。哈奴曼是《罗摩衍那》里 的重要人物,骁勇忠诚,变化多端, 神通广大,有搬山跨海之能,曾全力 帮助罗摩攻打兰卡岛(LANKA)的十首 魔王拉瓦那(RAVANA)、救回妻子悉 多(SITA)。哈奴曼的形象像极了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多专家学 者都认为他就是齐天大圣的原形。
• 基于上述思想,印度教正统派把一个 人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四行期): • 一、青年期,拜师求学,勤学苦读, 特别是学宗教经典和祭法。是为梵行 期。 • 二、成年时期,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供神祀祖,是为“家住期”。
• 三、俗务和家事完成以后,离开家庭进 入森林修行习定,悟道求真,是为“林 栖期”。 • 四、晚年时期托钵修行,云游岩化,作 为“圣者”而终此一生。这个时期称为 “遁世期”。 • 印度教通过人生四种目标和四行期的宗 教人生观,把个人与社会协调起来,把 对实利的追求与最终的解脱统一起来。
• 猴王哈奴曼 拜见罗摩
• (2)种姓分立。教徒要严格遵守种 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 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 化的特征。
• (3)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 • 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 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 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 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 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 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 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 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 仰神而得到恩宠。
• 种姓制度发展越来越复杂,到19世纪已经 发展成45大类几百个等级。种姓制度受到 许多人的反对。 • 在印度许多新的宗教成立都是基于反对种 姓制度,如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也 有许多低种姓人改宗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以 躲避种姓歧视。新印度教已将种姓制度废 除,但其影响仍存在。
• 2000年的卑微(载2004年6月《文汇百花周刊》)/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58844.shtml
• 梵天是宇宙的创造者,周身呈粉色或红 色,有四头四臂。四张脸朝向东西南北, 象征4部《吠陀》经。四只手常握有念 珠、水罐、吠陀经、节杖、勺子、乐弓 或是莲花等物,其中念珠用来记载时间, 水用来衍生万物。梵天一般处于莲花之 上,出行时骑天鹅,或者乘坐由七只天 鹅拉的战车。梵天虽是创世大神,由于 他的任务已完成,全印度4000多座寺庙 中只有2座供奉他。
• 毗湿奴派: 信徒手执象 征毗湿奴的 三叉戟
• (2)湿婆派 • 湿婆神的神性比较复杂,信徒认为它 既是众生的毁灭者,又是众生的再生 者。既是苦行欲的模范,又是欢乐纵 欲的神灵。湿婆作为再生之神,信徒 常以男性生殖器作为其神性象征。由 于他神性复杂,故其名称很多,据说 共有1008个异名,因此,本派有许多 分派分布于南北印度。信徒在自己的 额上横画三线来表明自己的信仰。
•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 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 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 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 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 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 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 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 被革除。
• (4)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 • 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 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 历史,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 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 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 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 轮回之苦。
• (5)承认吠陀的权威。 • 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 文化的渊源,被称为“天启的经 典”。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是 印度古老宗教与历史文献的总集, 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影响 深远。
• 印度教保护神 毗湿奴
• 湿婆具有毁灭和再生的力量,长有 三只眼睛,像中国的二郎神。但他 的第三只眼总是紧闭,一旦睁开就 会喷火摧毁万物。湿婆通常披头散 发,头顶恒河与弯月,脖颈青黑, 挂一串骷髅项链,上身裸露,下身 围一条虎皮,身缠眼镜蛇,手持三 叉戟,样子恐怖。 • 湿婆还有两种比较常见的形象:舞 王、林伽。
• 婆罗门教由于强调吠陀天启、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把广大的首陀罗 种姓和其他贱民排队于宗教生活之外, 引起其失望与不满。佛教乘势兴起。 • 佛教不承认吠陀权威而自立教义,不赞 成祭祀万能而另求解脱之道,不接受婆 罗门至上而主张四姓在宗教上平等,人 人皆可得解脱。所以佛教不断发展,在 公元前3世纪时成为国教,压倒了传统 的婆罗门教。
• 婆罗门教为了宣传他们的信仰,用通 俗的形式,编集了史诗《摩诃婆罗 多》、《罗摩衍那》,以及具有大量 神话内容的大量的《普罗那》。 • 这些著作在某些方面改变了早期吠陀 中神灵世界的结构,把梵天、毗湿奴、 湿婆抬高为三位一体的至上神,并把 民间传说的英雄附会为毗湿奴的化身。
• 针对佛教脱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教义, 新婆罗门教主张各社会阶级严守自己地 位,尽本阶级应尽的社会职责。至于因 尽责而产生的业因,可通过对至上神的 虔诚信仰和热爱而得到解脱。
当代印度贱民
• 3 印度教的主要派别
• 印度教众神之中最重神湿婆。并由此构成了印度 教不同的派别。
• 梵天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创造主,不仅 创造诸神,也创造魔鬼和灾难,而且他 在创造世界之后已经尽了他的天职,梵 天在三位一体神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信 奉者越来越少。现在印度教崇祀他的庙 宇只剩下2座了。 • 毗湿奴和湿婆的权威则大增。信奉者各 奉毗湿奴和湿婆为最高神,从而形成印 度教中两大主要派别:毗湿奴派和湿婆 派,加上性力派,即为印度教三大派。
• (1)两大史诗 •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分别讲述了有关婆罗多王朝、罗摩 王子的故事。 • 它们在某些方面改变了早期吠陀中 神灵世界的结构,把梵天、毗湿奴、 湿婆抬高为三位一体的至上神,并 把民间传说的英雄附会为毗湿奴的 化身。
• (2)三大圣典 • 即:《吠陀》、《奥义书》和《薄伽 梵歌》。 • 吠陀是“知识”的意思,《吠陀》经 里出现的神称吠陀神。该经共分四部, 名为《梨俱吠陀》、《耶柔吠陀》、 《娑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主 要内容是歌颂各种神明。
• 公元1世纪,印度分为南北朝。北印度 为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尊奉佛 教;南印度为安达罗王朝,则大力提 倡婆罗门教,与佛教对抗。 • 公元4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代,婆罗门教 吸收佛教、耆那教的若干教义和民间 的多神信仰(指一直流行于非雅利安 的土著民族中的各种信仰、仪式等), 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 有地位。
• 第二,它宣传行动的哲学。人的行 动不应该带着执着、个人的欲望和 野心。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他必须 为了神的光荣而行动。 • 第三,这本书与其说是神学,不如 说是伦理学,它的目的是维护旧社 会的秩序,抵制新的改革和非信徒 的攻击。
• 2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 •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这是印 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 • 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不过多 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三大主神中的一个 天神。
• (1)毗湿奴派 • 12世纪创建,崇毗湿奴为最高神,此外 还崇奉他的妻子和他的各种化身。最重 要的化身有十种:鱼、龟、熊、野猪、 人狮、矮人、持斧罗摩、罗摩、黑天、 佛陀以及作为未来化身的迦尔基。毗湿 奴信徒实行苦行和禁食,认为可以通过 默念神名和修瑜伽可获得解脱。这是在 印度势力最强的宗教集团。在南印度, 此派信徒在额上画有三叉形捕鱼叉作为 标志。
• 印度教创造 神梵天
• 毗湿奴全身蓝色,常披黄袍,也有四 只手臂,其中两只总握有他的标志性 器物——法轮和海螺。毗湿奴的坐骑 是一只鹰头人身的金翅大鹏鸟,他还 经常半倚在一条多头的蛇王身上。毗 湿奴化身很多,最有名的十种是半人 半鱼、半人半龟、人身猪面、人身狮 面、矮人、持斧罗摩、罗摩(即《罗 摩衍那》的主人公)、克里希纳、佛 陀、骑马的伽尔基。
• 《奥义书》是指老师向学生传授的经 典,记载了先贤对《吠陀》经的理解 和清修、冥想后的领悟。
• 《薄伽梵歌》是印度宗教圣典,为古 今印度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梵文宗教诗。 此诗原为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第六 篇中的一部分,描述了一场名为“俱 卢之战”的大战。 • 作者与成书年代都不详。学术界对此 书的成书年代有甚多异说,所推定的 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 世纪之间。
第三章
印度教
•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 印度共有179种语言,印地语为该国 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 根据印度官方2004年的统计数字, 81.4%的人是印度教徒,只有0.76%的 人信仰佛教,印度教是印度当之无愧 的第一大宗教。
• 一、印度教的形成和发展 • 1 婆罗门教 • 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与其他 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一 样,雅利安人也礼拜、歌颂一切自然 神灵,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 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 的神灵,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 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 仰”的模式。
• 8-9世纪,商羯罗(788-820)吸收 佛教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了一系列 阐发,与佛教徒辩论,在印度各地建 立印度教寺院,组织正式的印度教修 行团。 • 由于统治者支持印度教,夺取佛教寺 院的地产和财富,佛教势力开始衰落, 印度教在全国得势,直至现代。
• 2 商羯罗改革(8世纪)
• 商羯罗改革后的印度教,在教义信仰 和宗教仪式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 有新的变化,人们习惯称之为印度教, 但其基本精神仍是婆罗门教传统的延 续。
• (1)从神灵观来说,发挥了梵我同一 思想,梵是世界主宰,世界万物和个人 灵魂“我” 是梵的显现,诸神是梵的 具体化或人格化。
• 印度教吸收了佛教关于法身、应身观念, 把印度人敬拜的众多神灵和民间传说的 英雄人物都说成是梵或神的化身。并把 梵具体化为三位一体的三位大神:梵天、 毗湿奴、湿婆。
• (2)从人生观和解脱道来说,针对佛 教消极出世的解脱之道使大量的僧侣脱 离生产和家庭,加重社会负担,孤儿寡 妇大增,给社会带来很大弊端,提出了 新的解脱之道。 • 宣称人生有四个目的:一是利,二是欲, 三是法,四是解脱。解脱是人生最高和 最终的目标,前三项是为达到最高目标 的阶段,因此印度教有重视现实的利欲 和物质享受的一面。
•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种 姓的阶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 舍、首陀罗,即僧侣、武士、庶民、 贱民四种姓。它们构成了婆罗门教的 种姓基础。 •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 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 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 本来不二。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 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
• 号称印度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世祖的 高善必(D. D. Kosambi)认为: 《薄伽梵歌》是在公元3世纪末以前 写成;它赞扬非暴力;黑天是唯一的 尊神,他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 地狱,无所不在。他能调和根本不能 调和的东西,他是人们皈依的绝对的 神。
• 印度历史学家Basham对《薄伽梵 歌》的看法。 • 第一,它是成熟的有神论,把印 度教从祭祀的宗教转变为虔诚皈 依的宗教。
• 湿婆派: 信徒在自 己的额上 横画三线 来表明自 己的信仰
• (3)性力派 • 最初是对最高生殖力和生殖器的崇 拜,崇拜对象为最高性力女神,以 宇宙的破坏和再生之神湿婆及其妻 子作为象征。此派的发展,导致放 荡的淫猥之风,主张男女在密室通 过一定仪式合修瑜伽术,从而获得 所谓最上秘密法。
• 二、印度教的基本教义 • 1 印度教的主要经典 • 即:两大史诗、三大圣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