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
(1)原始的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
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前便有了医事活动。
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
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
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
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
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
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
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
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
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2)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大量知识的积累,经过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
中药学是归属医药科学或中医学科学的一门专门分支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是从发现药知识起,经历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探索研究,而后逐步形成的。
它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
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
《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
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
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
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
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
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
书中对药学记述颇多,有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
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以外的所有给药方式和途径,如缓效和长效的丸剂,速效、急效的舌下、直肠和呼吸道给药。
该书堪称医药发展史上医药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历代“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
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疗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
2)《名医别录》:现原书已失,有尚志钧教授1977年的辑校本可供查阅,本书是以《本经》为基础增添了一些新内容而成的。
3)《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于公元492~500年间著成,全书收载药物730种,采集注《本经》和《名医别录》各365种。
陶氏把自己的补充和发挥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书后,故称“集注”。
本书一最大特点是作者创用了“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
即用朱(红字)写《本经》、用墨(黑字)写《名医别录》,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书。
4)《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22人集体编修的。
历时3年(公元675~659年)完稿,定名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
全书分为药图、图经(对药图的注解)和本草三部分。
归纳和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
本书以图文对照的写法,开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个创举。
书成后很快传入日本。
《新本草》是由官府组织编写并颁布施行的,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比19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还早880多年。
本书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成就,而且对后和国外的药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5)《证类本草》;宋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
此期的本草著述较多,如收载药物983种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的《嘉佑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证类本草》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
是成都名医唐慎微在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基础上,注重收集民间单验方,参考各家名著,采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500多种书中的药物资料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
本书罗广泛,记述详尽,共载药1764种,附方3000余,并有各药图谱和炮制方法,堪称一本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文作,不仅对宋代以前药学内容是一次系统整理和充实,还对保存历代本草文献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它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本草专著。
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
前后版本的内容虽无较大变动。
但纠正的当时本草学的错漏,成为历代官修本草的鼎盛时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法典。
该书有配方标准、制造技术标准。
《汤液本草》出于元代名医张好右之手。
全书共三卷,上卷载名医李东垣《用药法象》,中、下卷以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
论述药性。
根据药物归经,结合气味、阴阳升降等理论加以阐发。
可惜原著已失传。
6)《本草纲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较重视医药事业发展的,朱元璋曾说过:“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泊于药师可乎?”其意思是说三皇以来都离不开药师。
故于1369年建御药房,设药典局和相应的官职。
后来的几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药学的发展,出现了象李时珍、刘方泰和缪希雍等著名药学家。
他们的著作《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和《炮制大全》等,对后来的药学发展影响很大。
《本草品汇精要》全书42卷,载药1815种,是刘文泰等于1505年编纂,文字简洁精练、朱墨文书,并对以彩图惜原稿流失。
《本草纲目》是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行程成里实地考查,亲身实践,历时27年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
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分为52卷16部62类,约200万字。
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办法,“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叫《本草纲目》。
节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功用,炮制方法等内容。
对药物分类在集历代本草大成基础上,又有发展。
采取“析族分类”的科学方法,先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综合了16世纪前的矿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
在药物排列中,多有符合自然演化分类区系之处,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本草纲目》在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
所以该书一出版(1596年)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风行国内,并从17世纪初便在国外广泛传播,已有多种文字译本,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文献。
7)《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1661~1911年):分别由赵学敏和吴共浚编写、收载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并对《本草纲目》中记述不详的205种药物予以增修纠错。
不仅拾《本草纲目》的遗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观察研究所得。
全书于1765年刊行,是继李时珍之后,又一次对古代药学成就的总结。
《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一部药用植物学兼药学的专著。
全书收载了药用植物1714种,分为38卷,图文并茂,每种药用植物图之下,介绍其药用价值、药用部位、治疗效能,还对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详加考订。
是吴其浚根据自己毕生实地考查,参阅大量文献研究写成的。
既有对前人著述的补充和匡谬,又有个人见解,是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和药的重要典籍。
(4)近代中药学概况;近代中药学的发展,受社会变动影响较多。
20~30年代曾有汪大燮和余云岫等人,先后提出“废除中医,不用中药”和“废医存药”等歧视中医药的主张,致使祖国传统医学屡遭厄运,受到严重摧残,几乎濒于被消灭的境地。
但中医药是经受过两千多年医疗实践反复验证的真正科学,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靠政治压制是扼杀不了的。
所以,全国仍涌现出不少名医,如上海的秦伯未、北京的施今墨等,对于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都有较大贡献。
学术著作方面也出现了陈存仁的《中医药学
大辞典》(1935年)和冉小峰的《国防中药学》等。
中药研究较突出的代表人物有赵橘黄、齐绍光、李承祜等。
他们对生药、药理、制剂各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促使传统中药学逐步向现代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的继承、整理和发展工作,使中药事业获得新生,得到空前发展。
如开办医药院校,建立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广泛开展不同地区大的规模的中药资源调查,整理出版具有特色的古今专门著作和地方药志。
国家药典也开始收载中药和中成药,并逐步制定系统的成套质量控制标准,既结合国情又能反映出我们的技术水平及民族文化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著作很多,略举有代表性的大型书籍:《中药志》、《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载药4767种)等,还有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药志。
科研成果也不胜枚举,如基本理论方面,对中药性味归经与其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归经与现代医学受体学说的联系。
在中药炮制加工方面作了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西药学
19世纪50年代,西方各国大量派遣传教士和医生来我国,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设立诊所,开办医院,出售西药。
这就是西医、西药输入我国的开端。
随后外商又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设立药房办药行。
国人经营与制造西药始于19世纪90年代,到1936年,上海、天津、湖北、河南等14个省、市已有大小药房1300多家,这些西药房所售之药,几乎全部由国外选入。
新中国成立后药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一向依赖外国进口的药品,如磺胺类、青霉素等已能自给自余,且有出口,现全国医药工业人企业2000多家,县以上医药商业企业3000多家,职工数达120万。
截止198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68亿元,医药商业销售额达230多亿元,医药科研教育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全国仅就医药管理系统的研究所就44个,研究人员1.1万多人。
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只要重视教育,依靠科学技术和加强经济管理,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可以争取尽快赶上去。
药物化学
从化学原理以及生物原理方面,研究药物的设计以及药物的发展、药物的化学合成与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研究的内容有drug discovery, organic synthesis of medicinal agents,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prodrugs, topical drug delivery, peptide chemistry, molecular modeling, drug metabolism and molecular toxicology。
在该领域,教授们的研究会集中在分子机制、细胞、酶、蛋白质等角度研究药的作用。
该方向的申请要求,比较注重申请者的化学背景,例如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的背景。
如果研究兴趣比较偏向化学,可以考虑申请该方向。
药物政策
Pharmaceutical Outcomes and Policy
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
的描述和分析。
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
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
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药物管理
综合药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几门学科的知识,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要求懂得药房的管理、药品的质量、药方的处理、药品的销售以及监督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药物政策以及药物管理,都是较为偏向管理方面的,属于应用型,因此在这个方向下做实验研究的机会少,获得奖学金的机会也比较少。
目前申请药学专业并且拿到Offer的,都是偏向实验研究的。
申请药物管理或者药物经济方向的人所占的比例还是偏向少数,但是那些零星的药物经济学的offer也说明了这个方向同样也有申奖成功的可能。
2004年开始,美国所有大学的药学院取消招收学士项目学生,所有美国大学的药剂学专业改为博士学位。
此后,只有具备药剂学博士学位者,才能够成为药剂师。
在美国,高中毕业生获得药学博士学位至少经过6年学习,其中大学本科两年、博士4年。
国际学生至少完成3年本科基础学习后才有资格被录取为药学博士生。
在美国药学专业, 只有PhD与Pharm D 才较为被承认,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MS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