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有趣的俗语的由来

合集下载

民间俗语的出处

民间俗语的出处

民间俗语的出处民间俗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和经验的凝结。

这些俗语凝练生动,有时候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表达出一个道理或者一种智慧。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民间俗语的出处和内涵。

1.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俗语出自《后汉书·董卓传》。

意思是说好久不见,就像隔了三个秋天一样。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久别重逢的情感,强调了时间的长短和思念的深浓。

在今天的使用中,这句俗语常常用来形容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

2.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俗语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意思是说时间就像金子一样宝贵,一寸时间的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这句俗语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在现代社会,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寸光阴。

3. 纸包不住火这句俗语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意思是说真相是无法掩盖的,就像火一样烧得透明纸包一样。

这句俗语常用来形容事实真相无法被掩盖,或者说人的真实面目难以隐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诚实守信,不要企图隐瞒真相,因为真相迟早会被揭开。

4.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俗语出自《左传·昭公十四年》。

意思是说在面对困难或者争论时,可以忍耐一时,等待风平浪静,也可以退一步,让出让步,寻求更广阔的空间。

这句俗语告诫人们在面对矛盾和争议时要保持冷静和智慧,不要急躁冲动,要学会妥协和包容。

5.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俗语源自民间传说。

意思是说饭后走一百步,可以活到九十九岁。

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这句俗语强调了饭后适当运动的重要性,这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饭后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消化和新陈代谢,有益于身体健康。

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俗语出自《论语·子罕》。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和考虑,只顾眼前的利益,那么必然会有近期的困扰和麻烦。

这句俗语告诫人们要有长远的目光和规划,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和稳定。

俗语冷知识

俗语冷知识

俗语冷知识俗语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表达方式,它们通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然而,在我们熟悉的俗语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有趣的冷知识。

让我们来探索一些俗语的冷知识,让我们对这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1.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话常用来形容一旦说出口的话,就很难收回。

它的典故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传说中,齐国的大臣田单在朝廷上对齐宣王提出了一些建议,但被宣王拒绝了。

田单感到愤怒和失望,于是离开了宫廷,辞去了职位。

在他离开时,他说了一句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意思是一旦说出口的话,就像驷马(古代战车)一样,很难追回。

这个故事成了后来这句俗语的来源。

2.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常用来表示宁愿为了追求高尚的目标而牺牲一切,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则。

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名叫周仁的人,他在家族面临危险的时候,选择了保护家族的荣誉而牺牲自己。

他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俗语,表达了追求高尚目标的决心和牺牲。

3. '井底之蛙'这个俗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眼光狭窄,只看到了自己周围的事物,没有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它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寓言传说。

故事中,有一只蛙住在一个井里,它只能看到井底的狭小空间。

有一天,一只海鸟飞过井口,告诉蛙还有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然而,蛙却不相信,认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那些目光狭窄、见识短浅的人,成了这句俗语的来源。

4. '纸上谈兵'这句俗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只在纸上谈论、没有实际行动的人。

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这个时期,将领们常常会在纸上制定战略和计划,但实际上却无法付诸行动。

这种纸上的谈论就成了战争中的一种无效行为。

后来,这个俗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只会说而不会做的人。

这些俗语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故事和智慧。

有趣的俗语之典故(上)

有趣的俗语之典故(上)

有趣的俗语之典故(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发展至今天。

俗语是汉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了各种有趣的俗语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些俗语,原来它们身后还有是很多很有趣的事情!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发现玉的。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

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

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了。

9、“倒霉”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

俗语的来历

俗语的来历

一些俗语的来历(转)"二百五"的来历1.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2、源于唐朝故事。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

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

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

搞笑古俗语

搞笑古俗语

搞笑古俗语
一、古俗语的趣味来源
古俗语啊,那可都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呢。

就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想啊,这诸葛亮多聪明呀,那可是智慧的化身。

可这臭皮匠呢,就是普通的手艺人,三个人凑一块儿,那点子就多起来了,说明人多力量大嘛。

还有“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听起来有点残忍,其实这里的“孩子”原先是“鞋子”的谐音,就是说要想打到狼,就得不怕费鞋子,跑很多路去寻找狼的踪迹。

二、搞笑的古俗语背后的深意
再说说“好马不吃回头草”,这马啊,往前走的时候看到草就吃了,不会回头去吃剩下的,这就是告诉人呢,要有一种向前看的决心,不要总是留恋过去的东西或者人。

不过有时候也被人用来调侃那些很倔强的人,说他们死脑筋,就像马一样,哪怕后面的草再好也不回头。

还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砂锅一打破,那纹路就一直裂到底下,这就形容一个人特别爱刨根问底,非得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不可。

这要是在生活里啊,碰到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有时候会觉得挺烦人的,但有时候又觉得这种人很执着,对追求真理有好处呢。

三、古俗语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在现代生活里,这些古俗语也经常被用到。

比如说两个人合作的时候,就会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鼓励大家齐心协力。

要是有人犯了错,不想承认,旁边的人可能就会说“纸包不住火”,意思是早晚真相会被发现的。

还有朋友之间开玩笑,说一个人很抠门,
就会说“铁公鸡——一毛不拔”。

这铁公鸡啊,那是真的连根毛都拔不下来,形容人小气到了极点。

这些古俗语就像生活中的调味料一样,让我们的交流更加有趣味,也能很简洁地表达出复杂的意思呢。

民间俗语的出处

民间俗语的出处

民间俗语的出处民间俗语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它常常通过简短、形象的语言来传达一定的道理或经验。

这些俗语有的源于古代文献,有的则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使用这些俗语来形容事物、解释现象或表达思想。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民间俗语的出处吧。

1. "一步登天"这句俗语源于《左传·宣公十年》。

在古代,官职分为九等,每一等都有相应的待遇和权力。

九品中的第一品是“登天”,即最高的官职。

因此,“一步登天”就成了形容一个人一下子就达到了最高的地位或境界。

2. "青出于蓝"这句俗语源于《晋书·王导传》。

古代有一位名叫王导的文学家,他的学生王衍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内容非常出色,王导对此非常欣赏。

后来,王衍的学生杨翮也写了一篇类似的文章,王导却认为杨翮的文章比不上王衍的。

于是,他就告诉杨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意思是说,后辈的表现超过了前辈,这就是进步。

3. "守株待兔"这句俗语源于《庄子·天运篇》。

故事中,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非常幸运。

于是,他就决定每天守在株旁边,等待更多的兔子自己撞死在株上。

可是,事与愿违,没有兔子再次被撞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依靠运气和侥幸是不可靠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4. "亡羊补牢"这句俗语源自《管子·牧民》。

故事中,有个牧羊人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跑丢了,他没有立即去找,而是等到其他羊也都跑丢了才去找。

最后,他找到了一只羊,但其他的羊都找不回来了。

于是,他就明白了“亡羊补牢”这个道理,意思是说,事情出了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要等到事情变得更糟糕了再去解决。

5. "杞人忧天"这句俗语源于《列子·天瑞篇》。

故事中,有个杞国的人常常担心天空会塌下来,他一直活在恐惧中。

后来,有个人告诉他:“你能改变天空吗?你为什么要担心这个问题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了一些根本无法改变的事情而烦恼,要学会放下那些无谓的忧虑。

十条有趣的俗语由来

十条有趣的俗语由来

十条有趣的俗语由来十條有趣的俗語由來~1.不三不四古人稱天為一、地為二。

所以天地相加為三,三即成為整體的代表,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等;而對於四則稱之"周全",亦有稱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剛、四大家、四體、四藝、四書等等。

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行為不端的人統稱為"不三不四"。

2.二百五蘇秦一直努力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史稱"六國封相"。

但蘇秦在齊國的時候被刺客殺了,齊王為了抓出刺客,特貼出告示,聲稱蘇秦為大內奸,刺殺蘇秦者賞金千兩。

告示一出,立刻有四個上鉤,聲稱是自己所為。

齊王正恨刺客牙癢,怒:千兩黃金每人二百五,順便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砍了!3.犬子"犬子"本是司馬相如小名,《史記》記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

他長大後,也覺得名字不好聽,加上又仰慕藺相如的為人,自己便更名為相如。

但司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斷為人所知。

人們便爭相效仿,謙稱自家兒郎,用上了"犬子"一詞。

4.黃臉婆古代女性所用的化妝品落後,一般所用的搽臉粉含鉛,有毒性,長期使用會導致臉色變黃。

所以年紀愈大的女性,受害時間愈長,受害愈深。

故年長一些的女性就會呈現"黃臉婆"的症狀。

5.哪壺不開提哪壺早年,有父子倆開了一個小茶館。

知縣白老爺是一個貪財好利的主兒,經常來白吃白喝。

雖然父子倆受不了,有氣,但也沒辦法。

有一段時間老掌櫃病了,小掌櫃司爐掌壺。

等老掌櫃病好以後,發現縣太爺再沒來了。

問其緣由,小掌櫃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6.亂七八糟發生在西漢時期的同姓王聯合大叛亂"七國之亂"和西晉時晉朝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

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社會生活被搞得一團糟。

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本文是关于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的汉字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发展至今天,俗语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人们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各种有趣的俗语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

那么在这些俗语里面,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典故吗?真实的原意是什么?一起来涨姿势吧?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1、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

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

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

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

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

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

”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和狗了。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4、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民间俗语的出处

民间俗语的出处

民间俗语的出处民间俗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工作、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智慧。

这些俗语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它们简洁有力,易于记忆,更因为它们富含哲理和道德教育。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民间俗语及其出处。

1. "滴水穿石":这个俗语出自《庄子·天地》篇。

意思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达到目标。

就像滴水不断地滴落在石头上,虽然一滴水的力量微小,但长时间的积累就会穿透坚硬的石头。

2. "知足常乐":出自《庄子·逍遥游》。

意思是知道满足,就能常常快乐。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要总是追求更多,否则就会陷入无尽的欲望之中,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俗语出自《论语·子罕》。

它告诉人们时间宝贵,一寸时间的价值比一寸金还要珍贵。

因为金钱可以赚取,但时间却无法回购,所以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做有意义的事情。

4. "落地生根":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这句俗语形象地比喻人才在新的环境中能够立足和发展。

就像植物一样,只有扎根于土地,才能生长茁壮,人才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5. "守株待兔":出自《战国策·韩策》。

这句俗语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主动去争取,只是依靠运气。

故事中,有个农夫发现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便开始每天坐在株旁,等待兔子自己上门。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只依赖运气,要主动积极地去争取机会。

6.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这句俗语形象地比喻因小失大,因贪图小利而失去更大的利益。

就像捡了芝麻,但却丢了西瓜一样,人们在做事情时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因为眼前的小利益而忽视了更大的利益。

7.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鲁策一》。

俗语、口头禅典故大全

俗语、口头禅典故大全

俗语、口头禅典故大全探秘:有趣的俗语之典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发展至今天。

俗语是汉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了各种有趣的俗语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些俗语,原来它们身后还有是很多很有趣的事情!“有眼不识泰山”的来源“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

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哦,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

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

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

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

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

”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发现玉的。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导读: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1、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

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

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

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

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

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

”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和狗了。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4、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

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因为四川话管鞋叫孩子。

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

“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

有趣的谚语故事

有趣的谚语故事

有趣的谚语故事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们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人生和道德的认识。

在这些古老的谚语背后,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有趣的谚语背后的故事吧。

1. 一石二鸟。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孔融的学者,他非常喜欢养鸟。

有一天,他的鸟笼里关着一只鸟和一只蝉。

孔融看到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就想放了它,但又怕它会飞走。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取下了鸟笼的门,然后拍了拍手,鸟飞了出来,而蝉也飞了出来。

孔融高兴地说,“一石二鸟啊!”后来人们就用“一石二鸟”来形容一举两得的事情。

2. 画蛇添足。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画家被皇帝召见,要求他画一幅蛇的画。

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很快就画好了一条蛇。

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完美,就在蛇的腹部画了一条腿。

当皇帝看到这幅画时,皇帝非常生气,他认为画家画蛇添足,毁了画的完美。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

3. 井底之蛙。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只蛙住在一口井里,它以为这口井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来自大海的乌龟掉到了井里,它告诉蛙,井外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可是蛙不相信,它认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后来,有人把蛙捞出了井,蛙才知道原来世界如此之大。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井底之蛙”来形容眼光狭窄,见识短浅的人。

4. 守株待兔。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农夫,他非常懒惰。

有一天,他在田地里坐着休息,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死了。

农夫高兴地说,“真是天赐良机啊!”于是他决定守在这棵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撞死在树上。

但是事实证明,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后来人们就用“守株待兔”来形容不切实际的幻想。

5. 塞翁失马。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个老人养了一匹马。

有一天,这匹马不小心跑到了邻居的地里,邻居非常生气,说要告老人去官府。

老人说,“没关系,也许这是好事。

”果然,不久之后,这匹马带回了一匹野马,使老人家的家庭更加富裕。

后来人们就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形容不幸中可能蕴含着幸运。

俗语的由来和故事

俗语的由来和故事

俗语的由来和故事
俗语,又称俗话,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的语言单位,通常以简单、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深邃的道理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俗语和它们的由来:
1.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源于古代小说《说唐全传》,形容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意料之外的人或事情,打乱了原来的计划或安排。

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来源于民间谚语,意为三个人合作可以胜过一个专家或高手。

3.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表达了人们追求更高目标、不断进步的愿望。

4.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表达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

5. “瓜田李下,自避嫌疑”:这句话来源于古代的礼仪规矩,意指在容易引起别人误解的地方要尽量避免引起嫌疑,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6.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出自《论语》,意为在做事前要反复考虑,然后再行动。

7.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表达了早晨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早晨的时间,好好利用它来完成一天的任务。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指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和计划,就会有眼前的烦恼和忧虑。

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比喻不付出努力,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0.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来源于中国传统行业文化,意指在某些行业中,师傅教授徒弟后,徒弟可能会取代师傅的位置,导致师傅失业。

这些俗语都有其特定的出处和背景,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和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它们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道理,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间传承千年的12条歇后语,趣味满满,让人开怀一笑!

民间传承千年的12条歇后语,趣味满满,让人开怀一笑!

民间传承千年的12条歇后语,趣味满满,让人开怀一笑!1. 八哥的嘴——学舌八哥说话,只是模仿,并非自己的意思。

喻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见解。

也作:八哥的嘴——人云亦云2. 正月里卖门神——过时货正月: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

门神:旧时过年时贴在大门上的神像,人们认为门神能驱鬼辟邪。

指东西陈旧不合时宜,或指思想保守的人。

3.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申)划拳,饮酒时两人各出一手各报一数,与伸出手指总数相符者为胜。

令,饮酒赌圣游戏,划拳也可算酒令之一种。

三与五合为八。

伸,与申谐音。

喻反复强调。

4. 吕不韦悬赏——一字值千金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

形容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句的价值都很高,不可多得。

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

5. 三月栽薯四月挖——急于求成薯:红薯、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统称。

比喻做事想尽快得到结果。

6. 七月的河水——后浪推前浪本指农历七月进入雨季,河水汹涌。

限制人流涌动,也指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7. 八两线织匹布——太离奇八两,言其少。

匹,计量单位,约五十或一百市尺。

八两线纺的布,不可能织成一匹布。

喻无法想象的事。

8. 孟子反驳白圭治洪水——以邻为壑白圭,战国时周人,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其间施展治水才能,解决魏都城大梁的水患。

战国时期洛阳著名商人,被后世尊称为“商圣”。

把邻国作为排泄洪水的沟壑。

比喻把危机转嫁到别人身上。

9. 麻雀的杂碎——小心肝。

杂碎:动物的内脏。

人们称最亲热最心爱的幼年子女为“小心肝”。

恋人间昵称亲爱的喜爱的年青女子为“小心肝”。

意味心爱的。

10. 八个钱算命——抵得八个钱,即八文钱,言其少。

算命,占卜未来。

抵得,合算,值得。

喻花费极小的代价,得到良好效果。

11. 九月菊花逢细雨——点点入心本指细雨滋润花心。

现指说话、做事细致入微,深入人心。

12. 十月的桑叶——没人睬(采)农历十月,蚕已结茧,无人采摘桑叶。

指某人或某物没人理会。

12句民间俗语,暗藏玄机,大有智慧2

12句民间俗语,暗藏玄机,大有智慧2

12句民间俗语,暗藏玄机,大有智慧212句民间俗语,暗藏玄机,大有智慧204. 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看上去奇怪的事情,貌似不合情理,其实里面都是有特定原因的。

这句俗语来源于民间故事: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冷,一个穷人穿上一条旧棉裤,还觉得冷,就把一条破羊皮裤也穿上了。

出门后,大家见状感到奇怪,就问:“你怎么穿棉裤还套皮裤呢?”他幽默地回答:“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

不是棉裤薄,就是皮裤没毛。

”大家听后大笑不止。

点评:事出反常必有妖,凡事都有原因。

05.十年鸡头胜砒霜如果一只鸡活得时间很长,等它死后,鸡头是绝对不能吃的,因为这个鸡头比砒霜还要毒。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过去,人们不太懂其中的道理,只知道这个鸡头吃了对身体有害,其实是鸡平日里会吃进一些重金属,而时间长了以后,鸡头中的重金属就会超标。

点评:过去有句恶毒的话,“人到老,奸猾似贼”,人老了,如果满脑子积攒的都是一辈子的圆滑世故,那就“有毒”;如果保持童心,快乐就多一些。

06.为朋友两肋插刀在评书《隋唐演义》中,秦琼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上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

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后来就误传成了在肋上插刀。

点评:朋友之间真诚就好。

友谊不要有“道德绑架”,反而成了负担。

07.剃头匠的担子,一头热指婚恋或者合作双方,一方热情主动,而另一方则却冷淡漠然。

过去,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挑着扁担,扁担一端是宽沿儿深底小铜盆,铜盆下有圆桶,内装炭火炉,使水保持一定热度,为客人洗头刮胡子用;另一端是凳子,作为理发顾客的坐具。

因此,有了这句俗语。

点评:只是“一头热”当然不行,但是世间事都是先要“一头热”,才有后来的“两头热”。

俗语由来七例

俗语由来七例

俗语由来七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俗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了各种有趣的俗语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些俗语,它们身后还是有很多很有趣的典故!1、为什么夫妇入洞房被称为“周公之礼”?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

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

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

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

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

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

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

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

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

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公制定的婚仪亦渐废弛,孔子遂重修礼典。

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

“六礼”于是产生。

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

孔子又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

时间一久,不少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学前辈的做法将其一仰一合地放着,哪里还知晓它的本义呢。

考古发现,如半坡和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中,都有模拟葫芦整体和纵剖面的陶制器物,有人就认为这是人类原始的交媾符号;而在漫长的风俗实践中,葫芦也经常扮演男女结合象征物的角色。

12句民间俗语,暗藏玄机,大有智慧3

12句民间俗语,暗藏玄机,大有智慧3

12句民间俗语,暗藏玄机,大有智慧3 12句民间俗语,暗藏玄机,大有智慧308. 歹马也有一步踢歹马就是劣马。

这句俗语是用来说明,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有一点优势,就不要小看他。

传说,在古代一次战乱之后,官府把一批受伤淘汰的战马拉到集市上拍卖,许多人看到伤马价钱低,纷纷买回去杀了吃马肉。

一个农夫到集市卖菜,听说伤马很便宜,也去买了一匹,拉回家去。

由于回家时天色已晚,他便把马拴在猪圈里,准备明天一早就把它杀掉。

这天半夜,有一个贼到村里偷东西,听见农夫家的猪圈里有大猪嚎叫的声音,就把猪圈门撬开。

贼钻进猪圈,一伸手摸到了那只伤马的尾巴。

马最怕有人揪它的尾巴,急急伸腿一踢,正好踢中贼的下身,贼痛得哇哇叫。

农夫一家人听到了,马上冲到猪圈。

农夫感叹说:“看来,这歹马也有一步踢。

”农夫舍不得把马杀掉,于是精心喂养,结果这只伤马成了一匹壮马。

点评:不要小看别人,谁都有不顺的时候;被人小看,也不必苦恼,谁都有走运的时候。

09. 三句话不离本行这句俗语来源于古代笑话:木匠、厨子与和尚一起走路,一路上每个人都夸自己干的行当好。

后来和尚说:“咱们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从现在起谁也不再说本行话好不好?”木匠和厨子都表示赞成。

三人立下罚规:谁要再讲本行话,就罚谁摆一桌酒席请客。

于是谁也不轻易说话了。

三人走累了便来到一颗树下歇脚。

木匠盯着大树端详了一会儿,点着头说:“这棵大树长得真好,足够做条船。

”厨子指着木匠说:“你犯规啦!”木匠只好认输,可是又说:“我请你俩倒没啥,可惜我做不好菜。

”厨子忙说:“做菜你别愁,我包啦!”木匠一听乐了,说:“你也犯规啦!”一直不敢说话的和尚一看木匠、厨子都输了,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阿弥陀佛,我可赢了。

”点评:干什么讲什么,卖什么吆喝什么,人都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个有趣的俗语的由来
▌二百五
苏秦一直努力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史称"六国封相"。

但苏秦在齐国的时候被刺客杀了,齐王为了抓出刺客,特贴出告示,声称苏秦为大内奸,刺杀苏秦者赏金千两。

告示一出,立刻有四个上钩,声称是自己所为。

齐王正恨刺客牙痒,怒:千两黄金每人二百五,顺便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砍了!
▌吃豆腐
史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刘安”。

当年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在安徽寿县八公山以黄豆、盐卤等物炼丹,无意中竟炼出了“白如纯玉,细若凝脂”的豆腐。

西汉初年豆腐问世后,很快成为老百姓非常喜欢的小吃。

当时流行的吃法是碗里搁一大块豆腐,撒上佐料,拿小刀边划成小块边吃。

于是坊间出现了无数这样的豆腐快餐店。

当时长安街上有个夫妻合开的豆腐小店,老板娘本来就漂亮,又以有美容功能的豆腐为常食,自然更是细皮嫩肉,人称“豆腐西施”。

为招徕顾客,“豆腐西施”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老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比如趁付铜板时摸摸老板娘的纤手等。

于是,醋海翻波的老婆们不满意了,经常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

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吃醋
唐代《朝野佥载》里记载:房玄龄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

有名到唐太宗想赏几个美女给自己的爱卿,结果连一向正直的魏征都说:“这个恐怕不妥,皇上你这是害老房啊,要是让他家那口知道了,老房不得安生啊。

”皇帝不信,就怕内侍去房玄龄家里去打探口风,结果真不得了了,一哭二闹三上吊,外加一顿拳脚撕咬,老房衣冠不整几乎不能上朝,皇帝心里乐子大了,于是御驾来老房家里掺和,下旨:不可胡闹。

又下旨,天子欲赐十二名女子于房玄龄照顾饮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为国操劳之苦,如果你应允这件事,那么这里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后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们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赐你毒酒一杯,诏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房氏“宁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呢?不过一杯醋而已,浓浓的酸意里却浸透着对夫君无限的爱,宁可死,也要吃醋。

吃醋的女人是不讲道理的,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说是错的。

▌犬子
"犬子"本是司马相如小名,《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他长大后,也觉得名字不好听,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

但司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断为人所知。

人们便争相效仿,谦称自家儿郎,用上了"犬子"一词。

▌黄脸婆
古代女性所用的化妆品落后,一般所用的搽脸粉含铅,有毒性,长期使用会导致脸色变黄。

所以年纪愈大的女性,受害时间愈长,受害愈深。

故年长一些的女性就会呈现"黄脸婆"的症状。

▌哪壶不开提哪壶
早年,有父子俩开了一个小茶馆。

知县白老爷是一个贪财好利的主儿,经常来白吃白喝。

虽然父子俩受不了,有气,但也没办法。

有一段时间老掌柜病了,小掌柜司炉掌壶。

等老掌柜病好以后,发现县太爷再没来了。

问其缘由,小掌柜一笑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乱七八糟
发生在西汉时期的同姓王联合大叛乱"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

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社会生活被搞得一团糟。

后来人们便将这两次叛乱联系起来,构成了"乱七八糟"这句成语。

▌吹牛
从前宰羊时放完血,屠夫会在羊的腿上割开一个小口,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羊全身都膨胀起来,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

这叫吹猪或吹羊。

如果谁要说可以把牛皮吹起来,那就是说大话了,因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坚韧,根本吹不起来。

所以"吹牛"就是说大话的代名词。

▌替罪羊
圣经《旧约》:挪亚后有个叫亚伯拉罕的闪族人,他99岁得一子。

一天,耶和华突然降临,要他杀子以撒献祭。

以撒不知自己是祭品,跟随父亲上山,亚伯拉罕准备好一切,正将儿子放上祭坛欲动刀时,天使飞来拉住其手,不准他杀子,告诉他只是耶和华的考验,并改用羊来做为祭品,这就是替罪羊的来历。

▌拍马屁
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

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

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

▌不三不四
古人称天为一、地为二。

所以天地相加为三,三即成为整体的代表,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等;而对于四则称之"周全",亦有称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刚、四大家、四体、四艺、四书等等。

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行为不端的人统称为"不三不四"。

▌跳槽
"跳槽"原是青楼语,在明清时代,这句话却含有狎邪之意。

最早这个词是说妓女的。

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之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

如今"跳槽"被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