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小说中的写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教研通知: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
——2016年网络教研系列活动通知全市初中语文老师:
欢迎您参加初中2016年网络专题教研系列活动。本系列网络教研主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网络教研活动使用的教研平台是“上海教研在线()”。本系列活动分两个专题展开,请老师们根据活动安排参加相应的活动。
一、(必做)第一专题活动:如何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情感脉
络的梳理
(一)活动时间
2016年11月15日——12月16日(建议利用11.24单周周四完成)
(二)活动内容
1.教研主题:如何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情感脉络的梳理
2.教研资源:
(1)公开教学《滹沱河和我》(执教者:上海市莘城学校倪宏)
(2)《滹沱河和我》教学实录
3.教研谈论话题:(三选一)
(1)请您点评倪老师的公开教学。
(2)您认为应如何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
(3)请您为全市教师再提供一个“指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教学设计案例。
(三)活动要求
每位教师了解“上海教研在线”的板块、使用方式,熟悉该平台,根据活动要求以跟帖等形式积极参与讨论;积极上传资料(如教学设计等)。
【教师操作步骤】登录“”(上海教研在线)进入正在进行的教研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情感脉络的梳理)”找到范晶的发帖点击跟帖,发布内容。
二、(选做)第二专题活动:如何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情节的梳理
(一)活动时间
2016年11月15日——12月30日
(二)活动内容
1.教研主题:如何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情节的梳理
2.教研资源:
一师一优课录像《愚公移山》(执教者:上海市震旦外国语中学周燕)
3.学习要求:
(1)观看一师一优课录像
(2)交流对该课的学习体会
(三)活动要求
每位教师了解“上海教研在线”的板块、使用方式,熟悉该平台,根据活动要求在形式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登录“”(上海教研在线);
第二步:在右上角登录(账号、密码即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用户名密码。如需要修改个人信息目前仍需在二期课改平台上进行);
第三步:在“正在进行的教研活动”栏里点击“如何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情节的梳理”;
第四步:在页面右面“活动互动”页面自己发帖。
注:个别教师若在登录、使用过程中产生问题无法解决,可联系“平台使用咨询客服电话: 62539574(工作日9:00 - 17:00 )解决问题。平台使用建议: 建议使用高于IE8浏览器或谷歌浏览器。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2016.11.8
小说教学(教材与试卷)建议:
1. 落实“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2. 落实“主人公形象特点的概括”。
3. 落实“环境描写的作用”。
4. 落实“分析小说中写作手法的作用”。
5. *联系前后文,理解小说中某处文字的内涵与作用。
专题:小说中的写作手法
一、中考原题(暂无)
*二、知识要点
初中阶段阅读小说,需要掌握以下几种主要的表现手法:伏笔与照应、悬念、对比和烘托。
1. 伏笔:
对小说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这种手法就是伏笔。
运用伏笔,能为主要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出场安上注脚,便于故事逐步展开,使情节发展合乎情理。
如《二十年后》中巡警威尔斯巡街时认真负责的表现、离开前试探鲍勃的“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的提问,以及警察眼中对方“古里古怪”的装扮,鲍勃一见到警察就“迫不及待地”抢先作出解释的行为等,这些都是情节结局的伏笔。
2. 照应:
前面写到的内容,作者在中间或结尾作出相应的交代,这种手法就是照应。
运用照应手法,能使小说的内容衔接流畅,结构严谨有度。
如《二十年后》结局点明鲍勃“通缉犯”的身份便是照应了前文的大量伏笔。
3. 悬念:
作者叙述故事时,只是展示人物具体的表现或事件的情形,刻意不揭示这种表现或者情形的背后真相(不交代人物命运或故事发展的结果),然后在情节发展到特定阶段时再予以点破或交代,这种手法就是悬念。
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对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增强小说的感染力。
如《武松打虎》中武松醉酒孤身过冈,将要面对的又是已经伤了几十条人命的猛虎,究竟武松的命运如何,便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令读者牵肠挂肚。
4. 对比:
将人物前后不一致的行为表现或事件进展的不同情形,在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比照,或者将处于同一情境中的不同人物的行为表现形成比照,这种手法就是对比。
运用对比手法,能充分彰显小说的矛盾冲突,反映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开篇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夸赞和期待,与偶遇于勒后的辱骂和躲避,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的个性特点,也显示出作者对于
勒寄予的深切的同情。
5. 烘托:
用环境气氛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者事件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就是烘托。
运用烘托手法,能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描写船上恐慌、混乱的场面,烘托出了小说主人公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指挥者风范。哈尔威船长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还能镇自若地指挥营救。主人公的这种“具有自制力”的“强者”形象,正是通过混乱的场面描写得到了很好的烘托。
三、试题类型
1. 题型概述:以选择/填空/简答题的形式分析小说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2. 解题思路
A.如何识别写作手法?
借助【知识要点】所介绍的“写作手法”的内容,帮助判断。
B.如何分析写作手法?
答题格式:概括内容+指明具体写作手法+分析与其他内容的关系+分析与主旨/与人物形象特点的关系
四、试题举隅
午夜电话
[美]利斯蒂·克雷格
①我们都知道午夜的时候突然来一个电话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个电话也是一样。我一听到电话铃响,就立刻从床上爬起来去抓话筒,同时看了看时钟上的红色数字,各种各样的恐惧想法充斥着我睡意朦胧的大脑。
“你好?”我的心突然沉重地一跳,下意识地把话筒握得更紧一些,丈夫把脸转过来。
②“妈妈?”由于静电干扰,我几乎听不清电话里的低语声,但是我立即想到了我的女儿。当电话另一端那个年幼带着哭腔的绝望声音变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伸手握住了丈夫的手腕。“妈妈,我知道现在已经很晚了。但是,不要……不要说话,听我说完,在你问话之前。是的,我喝了酒。我一路驾车回来,跑了好多英里的路……”
我猛吸了一口凉气,松开丈夫的手腕,把手覆在前额上。
③“我很害怕。如果警察对你说我已经死了,这会对你造成多大的伤害?我想……回家。我知道离家出走是错误的。我知道你很为我担心。我几天前就应该给你打电话了,但是我害怕……害怕……”极度压抑着痛苦的啜泣声通过话筒灌注到我的心里面。我女儿的面孔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睡意朦胧的意识变得清晰起来:“我想……”
“不!请让我把话说完!请求你!”她恳求道,声音里没有太多的愤怒,但充满了绝望。
我住口不言,开始考虑该说什么。她继续说:“我很害怕,妈妈。非常害怕!”声音再次中断了,我咬着嘴唇,觉得自己的眼睛湿润了。丈夫问:“是谁?”我摇摇头,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跳下床,拿了另一台电话,贴在耳边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