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理 环 境 与 红 军 长 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的一切政治军事活动,无不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与其发生密切联系。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在空间形态上既表现为地理位置关系的变化,因此,必然留下地理环境影响和作用的痕迹。本文拟就地理环境对长征的影响作一探讨,供参考。

一、根据地位置的制约性因素不利于革命力量在南方发展

地理位置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地理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战争双方的战略地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十年内战时期,国共两党主要在南方展开激烈斗争,在这场斗争中,红军和根据地处在被“白色政权包围”这一不利的地理位置上。红军虽英勇善战,屡破“围剿”,但在战略上居于劣势,难以在短期内打破敌人的战略包围,宏大格局。地理位置的制约性因素成为红军不能在南方立足的重要因素。因此,实行战略转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转移到最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地方去成为中共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共向西北实行战略迂回,不失为上策。因为“西北各省是中国反动统

治及帝国主义力量最薄弱的地区,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苏联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根据地构成的分散性特点不利于红军打破敌人的“围剿”

中共最初开创的根据地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且被敌人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分割在两省或数省交界的山区,呈分散性分布。根据地的分散性特点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战术被动,影响了红军战斗力的发挥,成为红军反“围剿”失败、南方根据地全部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集聚分散的革命力量,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严峻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却是以被动的长征方式实现的。长征到陕北的结果使根据地由分散变为集中,由零星变为整体,中共得以全力经营陕北,从而改变了南方时期各根据地各自为战,不能相互配合的战略态势,使陕北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了人民抗战力量的总后方。三、根据地资源的匮乏性条件不利于红军在南方坚持

根据地多位于穷乡僻壤或数省交界的山区,而且面积狭小,资源有限,是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方,传统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近代工业几乎没有,战争和群众生活供应主要靠农业生产。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升级,战争进程的旷日持久,严重的物资消耗已超出了根据地的承载能力。而敌人又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红军长期坚持下去已少有可能。

红军长征到了陕北,自然条件虽不如南方,但陕甘宁根据地地域广大,宜农宜牧,生产潜力大,境内储有煤、铁、石油、食盐等资源,经济环境相对宽松,其经济条件可以养活一个政权和一支军队,因此能够长久坚持下去,革命局面为之一新。

总之,根据地的地理位置、分布特点、资源条件等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成为南方根据地丧失、红军被迫长征的重要原因。而长征之所以伟大也正在于它对地理环境制约性的突破,使革命力量获得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