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33- 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大为提高,预期寿命已达70岁,然而老年人虽长寿,但不健康。
很多老年人患多种疾病或残疾,日常生活能力差,生活质量不高,尤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老年人的储备力降低,适应力减退,抵抗力低下,因此老年人容易患病,患病容易恶化,多为一些慢性病甚至为不治之症。
由此看来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了解老年患者在心理护理中常见习惯心理、容易孤独忧郁、猜疑与恐惧、自卑心理等问题。
并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护理,对预防和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慢性病老年人心理特征的变化
1.1 习惯心里:老年人在家里,生活上一般都有家人照顾,一旦旧病复发,住院治疗,可能产生诸多不习惯,由于心理上没有准备,他们为自己不能行动,或者不能继续工作,或者不能照顾家人而焦虑不安。
久住院又不愿意出院,怕出院后病情恶化。
1.2 容易孤独激动忧郁。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疗效提高不大时,因患病而造成生活上的困难和活动范围缩小,不少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忧郁疑虑的情绪。
精神抑郁常常发脾气,治疗上不愿意
配合,失去信心,担心自己的病情凶险常有孤独感。
有些老年病人还会因无所事事而感到空虚,甚至发展为忧郁症。
1.3 猜疑与恐惧:围绕自己的疾病,对周围的环境发生的人和事都很敏感。
病情重者认为是“不治之症”,担心疾病的不良后果,恐惧不安,表现为暗自流泪、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对别人的窃窃耳语或医生护士的表情变化特别敏感,甚至对医务人员的安慰之词,如“多吃点好的”,“无需吃药”等语都认为是说明自己的疾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病情轻者又怀疑医生不予以重视,恐耽误治疗。
患者终日把自己的疾病胡乱加以猜测,其后果必然倒致“躯体-心理-躯体”疾病的恶性循环。
1.4 自悲自怜心理:病人经过长时间住院治疗,由于机体各脏器的衰老、功能低下、机体抵抗力差、各种疾病混杂。
多数疾病反复发作,甚至病情逐年加重,导致他们自己对病情感到悲观失望。
悲观自怜的心理情绪随之而来,对将来的工作家庭考虑得更多了。
对生活丧失信心,产生悲观自怜情绪。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多属一些消极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疾病的转归,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给治疗和护理带来更多的困难。
要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就必须重视调整他们的情绪和感情。
重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指导,使老年人的身心尽可能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在情绪上由悲伤转为喜悦。
在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
根据慢性病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我们体会在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掌握和运用如下要点与同道共
勉。
2 心理护理要点
2.1 富有同情心取得病人的信赖:老年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往往对治疗用药等问题常常反复提出疑问。
我们要在富于同情心的基础上,对病人要十分耐心的给予解释,这样就会建立起病人对我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从而把我们当作可以信赖的人。
如一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产生“盼死感”与“怕死感”交织的情况,病人显得特别烦躁、不合作。
我们即多和他谈心,讲明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有了进步。
另外,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技术熟练,使病人感到绝对安全,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感。
同时我们还经常了解病人的需要,以关心体贴的语言询问病情,并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详尽的解答。
最后换取病人的最大信任,使病人情绪好转,积极配合治疗,最终痊愈出院。
2.2 对病人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
鼓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国外心理学者提出:感情全部表达 = 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体态语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与其交谈中说话要和气,应根据病人的职业特点适当称呼,不宜直呼病人的姓名,更不应叫病人的床号病名如:“xxx床、冠心病”等不尊重人格的称呼。
说话要声大而不急,回答询问要慢,对病人讲的事要表现出耐心倾听,不要嫌弃病人“啰嗦”,反应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诚意,使病人感到心情舒畅,更好的配合治疗。
如一位患败血症的老年患者,误认为自己得了“白血病”这样的不治之证。
表现出万分的惊慌与
恐惧,于是就询问一位他信得过的护士,问败血症是不是“血癌”(白血病),这位护士十分肯定地回答他:“白血病和败血症是完全两码事”.从而安定了病人的情绪,增加了治疗的信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很快痊愈出院。
2.3 排除入院后的孤独和寂寞感。
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害怕孤独和寂寞,所以心理护理应从病人进入病房的第一时间开始,立即帮助病人之间建立病友关系。
介绍同室病友,以便使其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使病员在陌生环境中在最短时间内获安全感。
排除孤独与寂寞感。
护士与病人主动进行非医疗性活动接触,注意与病人感情上的沟通。
对有抑郁倾向的病人,特别是家人亲属探视不及时的,护士就应该主动创造“陪伴’’条件,与病人聊家常,这样就可以消除病人的孤独感。
在良好的心境中接受治疗。
如一位风心病伴心力衰竭的病人,住院后自认为病情危重,故情绪低落、悲观厌世。
其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伴身体又不好,平时少有人来探视。
病人处于极度苦恼与凄凉之中。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增加巡回“陪伴”次数,并与病人亲切交谈,消除病人恐惧和疑虑,使他很好的配合治疗,不久好转出院。
2.4 出院心理护理。
可根据不同种类疾病,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讲解治疗和康复知识,鼓励患者回家后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并向家属交待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心理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的心理护理措施及方法。
并对老年慢性病人解释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之精神舒畅,注意饮食和休息,适当
活动等,同样能加速疾病的康复和防止复发。
3 小结
心理护理是利用心理对躯体的能动作用,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以心理学方法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抚和慰籍,继而通过心理-生理机制作用于人体,使之朝健康方面转化。
实践证明通过观色,谈心了解掌握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还要了解其业余爱好,家庭生活,工作环境。
使他们能很快的适应住院环境,消除心理负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
在病人入院后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病房要安静、清洁、空气清新、床铺要洁净舒适,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爱,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在对有特殊心理问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护理时,以良好的心理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会促进他们的早日康复,反之将会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