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网络规划 第2章
5G移动通信 无线网络优化技术与实践 第2章 5G无线网络典型技术特点
第2章 5G无线网络典型技术特点
2.1 5G物理层新技术设计
• 2.1.1 全新的广播信道波束设计-SS/PBCH • 系统消息设计是无线通信系统中重要概念之一,小区级系统消息主要为了配置小区驻留、提
供用户接入、互操作等一系列重要参数配置。5G NR对于系统消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相 比4G不仅在同步信号以及系统消息设计方面都进行了完全不同的设计,因此有必要重新认知。 • 有别于4G将小区下行同步信号以及物理广播信道分离设计,5G中将小区主辅同步信号(SS, Synchronization Signal)与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进行了某种程度 上的耦合,以SS/PBCH资源块的形式出现,简称为SSB。在4G系统中,主辅同步信号占用基带 频域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主辅同步信号PSS/SSS固定占用整个频域带宽中间连续62个RE的位 置,PBCH固定占用整个频域带宽中间6个连续PRB的位置,而5G NR中SSB占用频域资源20个连 续PRB,最多共计240个连续RE资源,其中主辅同步信号分别占用SSB中第1个和第3个OFDM符 号中连续的127个RE资源,如图2-1所示。
第2章 5G无线网络典型技术特点
2.1 5G物理层新技术设计
• 2.1.1 全新的广播信道波束设计-SS/PBCH
• 5G NR系统组网中,每个小区的SSB频域中心位置尽管都可以进行差异化灵活配置,但为了避 免与业务信道的干扰,在实际组网规划中建议各个小区的SSB中心频点统一设置。尽管5G系统 中在频域可能存在配置多个SSB,但是包含有效MIB信息的SSB只有一个,并且该SSB的中心频 点设置应遵循如下几个准则:
• NSA模式下SSB的中心频点与PointA通过RRC重配通知UE,SSB的中心频点满足channel raster设 置准则即可;
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络及其移动性管理
第2章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络及其移动性管理第一代(1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模拟技术,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欧洲的GSM和北美的DAMPS和IS-95 CDMA技术等,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是GSM系统(简称G网)和IS-95 CDMA系统(简称C网)。
第二代(2G)移动通信替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其主要特性是为移动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语音业务以及低速数据业务。
2.1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2.1.1 蜂窝系统的发展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等单位提了出来,但其复杂的控制系统,尤其是实现移动台的控制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成熟,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和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以及表面贴装工艺的广泛应用,才为蜂窝移动通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直到1979年美国在芝加哥开通了第一个AMPS(先进的移动电话业务)模拟蜂窝系统,而北欧也于1981年9月在瑞典开通了NMT(Nordic 移动电话)系统,接着欧洲先后在英国开通TACS系统,德国开通C-450系统等。
蜂窝移动通信的出现可以说是移动通信的一次革命。
其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率利用率并增大系统容量,网络的智能化实现了越区转接和漫游功能,扩大了客户的服务范围。
第一代模拟系统主要有四大缺点:1、各个系统之间没有公共接口;2、很难开展数据承载业务;3、频谱利用率低,无法适应系统大容量的需求;4、系统安全保密性差,易被窃听,易做“假机”。
尤其是在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因此系统相互之间不能漫游,给移动用户造成很大的不便。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GSM、IS-95以及D-AMPS三种。
我国的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是GSM标准制式。
2.2G SM系统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由欧洲主要电信运营者和制造厂家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设计出来的,它是在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早在1982年,欧洲已有几大模拟蜂窝移动系统在运营,例如北欧多国的NMT(北欧移动电话)和英国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西欧其它各国也提供移动业务。
通信行业5G网络覆盖优化方案
通信行业5G网络覆盖优化方案第一章 5G网络覆盖优化概述 (2)1.1 5G网络概述 (2)1.2 优化目标与原则 (2)1.2.1 优化目标 (2)1.2.2 优化原则 (3)第二章网络规划与设计优化 (3)2.1 网络规划策略 (3)2.2 站点布局优化 (4)2.3 频率规划与分配 (4)第三章基站建设与调整 (4)3.1 基站建设流程 (4)3.2 基站设备选型 (5)3.3 基站调整策略 (5)第四章信号传播与覆盖优化 (5)4.1 信号传播模型 (5)4.1.1 射线追踪模型 (6)4.1.2 波动方程模型 (6)4.1.3 经验模型 (6)4.2 覆盖优化策略 (6)4.2.1 天线布局优化 (6)4.2.2 功率控制 (6)4.2.3 网络切片 (7)4.3 阻碍因素分析与处理 (7)4.3.1 建筑物遮挡 (7)4.3.2 地形因素 (7)4.3.3 电磁干扰 (7)第五章室内覆盖优化 (7)5.1 室内覆盖需求分析 (7)5.2 室内覆盖方案设计 (8)5.3 室内覆盖效果评估 (8)第六章网络功能监测与评估 (9)6.1 网络功能指标 (9)6.1.1 覆盖率 (9)6.1.2 信号质量 (9)6.1.3 传输速率 (9)6.1.4 网络容量 (9)6.2 监测系统建设 (9)6.2.1 数据采集 (9)6.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9)6.2.3 监测平台搭建 (10)6.3 功能评估方法 (10)6.3.1 指标对比法 (10)6.3.2 实验法 (10)6.3.3 模型预测法 (10)6.3.4 用户满意度调查法 (10)6.3.5 综合评价法 (10)第七章 5G网络干扰管理 (10)7.1 干扰源分析 (10)7.2 干扰管理策略 (11)7.3 干扰处理流程 (11)第八章网络优化工程实施 (12)8.1 优化工程流程 (12)8.2 优化工程实施策略 (12)8.3 优化工程效果评估 (13)第九章 5G网络覆盖优化案例分析 (13)9.1 典型案例分析 (13)9.2 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14)9.3 经验与启示 (14)第十章 5G网络覆盖优化发展趋势 (14)10.1 技术发展趋势 (14)10.2 政策与市场趋势 (14)10.3 行业合作与发展前景 (15)第一章 5G网络覆盖优化概述1.1 5G网络概述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度、大容量、低延迟等显著特点,是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第2章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1.无线通信的主要特点有:终端的随意移动性、传播信道的开放性和传播环境的__________。
复杂性。
2.无线通信信号传播的______是它明显的缺点。
不稳定性3. 无线电波的频率介于30Hz 到_______之间。
300GHz4. 移动通信系统中,实际的接收信号由_______、_______、绕射波、散射波和透射波五种波组成。
直射波 反射波5. 由于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信号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过程中,会产生四种效应,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阴影效应 远近效应 多径效应 多普勒效应6.根据多普勒效应,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长____,频率_____;在运动的波源后面,波长______,频率______。
变短 变高 变长 变低7. 对于增益为13dBd 的天线,其增益按单位dBi 进行折算后应为______dBi 。
15.158. 垂直波瓣宽度,也叫垂直______角,是指在垂直主瓣方向上,功率下降到最强方向一半时的夹角。
半功率9.无线电波的频率越高,传播损耗越______,穿透能力越______。
大 强10. 天线的极化方向是指天线辐射时形成的________的方向。
电场强度11. 由于电波的特性,水平极化传播的信号在贴近地面时会在表面产生_______。
极化电流12.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公式为______。
32.420lg 20lg loss MHz km P f d =++13. 定向天线的前向辐射功率与后向辐射功率之比称为________。
前后比14. 基站天线架设的越高,无线电波的传播损耗_______,基站的覆盖围_____。
越小 越大15.评价CDMA 网络前向覆盖能力的指标是_______和________。
Ec/Io Rx_Power16. 在CDMA 系统中,反映网络的反向覆盖能力的指标是_______。
PON网络规划设计总体技术要求
PON网络规划设计总体技术要求(2013版)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13年7月目录第1章概述................................................................................................................................. - 1 -1.1 背景介绍 ....................................................................................................................... - 1 -1.2 定义内容 ....................................................................................................................... - 1 -1.3 编制依据 ....................................................................................................................... - 1 -第2章PON系统网络架构 ....................................................................................................... - 2 -2.1 PON系统位置与定界................................................................................................... - 2 -2.2 PON系统配置模型....................................................................................................... - 2 -2.3 PON系统承载业务分类............................................................................................... - 3 -第3章PON系统设计要求 ....................................................................................................... - 4 -3.1 PON系统承载业务方案............................................................................................... - 4 -3.1.1 集团客户业务......................................................................................................... - 4 -3.1.2 家庭宽带业务....................................................................................................... - 12 -3.1.3 营业厅接入业务................................................................................................... - 13 -3.1.4 WLAN热点业务...................................................................................................... - 14 -3.2 PON系统网元部署..................................................................................................... - 15 -3.3 PON系统传输距离测算............................................................................................. - 17 -3.4 PON系统内容量测算................................................................................................. - 17 -3.5 PON系统上联带宽测算............................................................................................. - 19 -3.6 PON系统保护............................................................................................................. - 20 -3.7 PON系统网管设计要求............................................................................................. - 25 -3.8 光分路器设计要求 ..................................................................................................... - 27 -3.8.1 总体原则............................................................................................................... - 27 -3.8.2 分光方案对比....................................................................................................... - 27 -3.8.3 分光器的部署原则............................................................................................... - 28 -3.9 光缆线路设计要求 ..................................................................................................... - 29 -3.9.1 光缆芯数的配置原则........................................................................................... - 29 -3.9.2 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 - 30 -3.9.3 共建共享模式下资源界面................................................................................... - 30 -第4章网络配置要求...............................................................................................................- 30 -4.1 QoS实现方式.............................................................................................................. - 30 -4.2 VLAN划分原则............................................................................................................ - 31 -4.3 IP地址规划原则........................................................................................................ - 32 -4.4 安全和用户认证方式................................................................................................. - 33 -附录.............................................................................................................................................- 33 -附录1:名词解释及相关符号.......................................................................................... - 33 -附录1.1 名词解释 .......................................................................................................... - 33 -附录1.2 相关符号 .......................................................................................................... - 34 -附录2:.............................................................................................................................. - 36 -附录2.1、PON系统传输距离测算............................................................................... - 36 -附录2.2、PON系统内带宽测算................................................................................... - 37 -附录2.3、PON系统上联带宽测算............................................................................... - 38 -附录2.4、光纤链路传输指标 ........................................................................................ - 39 -附录2.5、光纤光缆选用配置要求 ................................................................................ - 40 -第1章概述1.1 背景介绍中国移动在2005年即开始开展基于PON技术的光纤接入工程现场试验,经过近几年的商用网络建设,PON网络已具备一定规模。
第2章 移动通信概论2
C/I R 4
D
i 1
6
4
1 R 4 ( ) 6 D
i
规定系统的载干比门限为(C/I)s,只要满足
C I (C I ) s
就可以保证通信质量。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相关知识
1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蜂窝系统工作原理
4
考虑衰落和屏蔽情况下的频率复用距离计算
衰落和屏蔽情况下的频率复用距离可分为三种情况加以 考虑,一是只考虑衰落,二是只考虑屏蔽,三是同时考虑衰 落和屏蔽。这时我们需要先考察同频干扰概率:
此时的载波干扰比C/I计算如下:
图2-29 蜂窝网络共道小区分布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蜂窝系统工作原理
4
式中,Ii为第i频道组的共道干扰电平,共有6个,n为环境躁声功 率,可忽略。考虑到电波传播损耗为4次幂规律,则接收到的信号 功率和干扰功率分别为
C AR4
I i AD
4
式中,A为常数。考虑到上述情况,而且Di都相同,则有
4
1、 什么是蜂窝
什么是蜂窝呢?移动通信系统是采用一个叫基站的设备来 提供无线覆盖服务的,基站的覆盖范围有大有小,我们把基站 的覆盖范围称之为蜂窝。 早期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在其覆盖区域中心设置大功率的发射 机,采用高架天线把信号发射到整个覆盖地区(半径可达几十 公里)。 为了在服务区实现无缝覆盖并提高系统的容量,可采用多 个基站来覆盖给定的服务区,每个基站的覆盖区称为一个小区。 根据服务区域类型的不同,可划分为带状服务区和面状服务区。
gsm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规划与优化教案
GSM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规划与优化教案第一章:GSM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1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1.3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和组成1.4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和频道分配第二章:GSM网络规划基础2.1 网络规划的目标和流程2.2 无线传播环境和信号覆盖分析2.3 基站设备和参数设置2.4 网络规划中的数学模型和算法第三章:GSM网络优化基础3.1 网络优化的目标和流程3.2 网络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3.3 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技巧3.4 网络优化工具和软件的使用第四章: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实施4.1 项目启动和前期准备4.2 现场勘查和数据收集4.3 网络规划和优化方案的设计4.4 方案实施和效果评估第五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案例分析5.1 案例一:城市网络规划与优化5.2 案例二:农村网络规划与优化5.3 案例三:复杂地形网络规划与优化5.4 案例四:网络升级和扩容工程第六章:GSM基站设计与布局6.1 基站设计的考虑因素6.2 基站天线的设计与选择6.3 基站室内布局与设备安装6.4 基站电源和冷却系统设计第七章:GSM网络传输规划7.1 传输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架构7.2 传输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原则7.3 传输网络设备的选择与配置7.4 传输网络的优化与故障处理第八章:GSM核心网规划与优化8.1 核心网的架构和功能8.2 交换中心的规划与配置8.3 信令网的规划与优化8.4 数据网的规划与优化第九章:GSM无线资源管理9.1 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9.2 频率规划与频道分配9.3 小区规划与参数设置9.4 无线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与优化第十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案例分析(续)10.1 案例五:基于网络性能的规划与优化10.2 案例六:网络容量优化与扩容10.3 案例七:网络质量提升工程10.4 案例八:网络规划与优化的综合案例第十一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性能评估11.1 网络性能评估指标11.2 网络性能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1.3 网络性能改善策略11.4 网络性能预测与优化第十二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具和技术12.1 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具概述12.2 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12.3 现场测试与数据分析12.4 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未来技术趋势第十三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法规遵从性13.1 无线电频率管理法规13.2 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试13.3 环境保护和健康安全13.4 法规遵从性的持续管理与更新第十四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项目管理14.1 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4.2 网络规划与优化的项目规划14.3 项目执行与控制14.4 项目收尾与评估第十五章: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未来发展15.1 5G网络对GSM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影响15.2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15.3 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创新技术15.4 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规划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全面覆盖了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各个方面,从系统概述到实际案例分析,涵盖了基站设计、传输规划、核心网规划、无线资源管理、性能评估、项目管理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
第二章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章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二章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1 系统概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的通信系统。
它由多个小区组成,每个小区都由一个基站负责覆盖和管理通信。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可靠的语音和数据传输服务,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
2·1·1 系统结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线网络和核心网络两部分。
无线网络由基站和无线终端设备组成,负责无线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核心网络则提供了与其他通信网络和服务的连接,以及用户身份认证、信息交换等功能。
2·1·2 系统频段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使用了多个频段进行通信,常见的频段包括800MHz、900MHz、1800MHz、2100MHz等。
不同频段具有不同的传输能力和覆盖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2·2 基站基站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基站通常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等设备组成。
2·2·1 射频覆盖基站通过发射射频信号来覆盖小区内的区域。
射频覆盖是基站的核心功能之一,它能够实现信号的广播和接收,保证用户能够在小区内稳定地进行通信。
2·2·2 基站选择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的选择对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有着重要影响。
基站的选择通常基于信号强度、干扰情况以及其他网络指标等因素。
2·3 无线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使用的设备,包括方式、平板电脑、调频无线电等。
无线终端设备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进行通信,实现语音和数据的传输。
2·3·1 方式无线通信方式是最常见的无线终端设备,它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进行通信。
方式可以实现语音通话、短信发送和接收、上网浏览等功能。
2·3·2 平板电脑无线通信平板电脑也是常见的无线终端设备,它具有更大的屏幕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实现更丰富的应用,如视频通话、游戏等。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1.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1.3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组成
1.4 移动通信标准与规范
1.5 移动通信频谱分配与管理
第二章:无线信道与调制技术
2.1 无线信道特点与分类
2.2 移动通信信道传播模型
2.3 调制与解调技术
2.4 近场通信技术
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3.1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
3.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令与控制
3.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第四章:移动通信协议与接口
4.1 GSM协议与接口
4.2 CDMA协议与接口
4.3 LTE协议与接口
4.4 5G协议与接口
第五章: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管理5.1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5.2 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管理
5.3 移动通信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第六章:移动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
6.1 移动通信安全机制
6.2 移动通信隐私保护技术
6.3 移动通信法律与政策
附件:
1、移动通信相关术语表
2、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图
3、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分配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通信法:规定了与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服务管理、通信内容监管等内容。
2、信息安全法:对网络安全、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对相关的犯罪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罚和制裁。
3、隐私保护法: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权利,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披露等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通信网规划2(1-2)
第1章电信网基础【本章内容】·电信网的概念、分层结构与分类;·电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非基本结构形式、分级网与无级网;·电信网传送网、业务网、应用层与支撑网的主要技术;·电信网络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掌握电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电信网的概念、垂直分层结构与水平结构;·掌握网状网、星状网和环形网3种基本结构形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况,掌握分级网与无级网的概念;·掌握传送网中主要传输媒介的种类,主要复用技术种类和接入网的概念;掌握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概念与特点;掌握支撑网的主要种类和概念;·了解电信网发展的大趋势。
【本章难点】·电信系统与电信网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电信网的垂直分层结构;·电信网中主要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学时数】6学时【学习本章目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和理解电信网的相关概念,熟悉电信网技术,为学习电信网规划方法打下基础。
1.1电信网的概念与分类本节首先介绍电信系统的概念与组成,从而引出电信网的概念,并分别介绍了电信网的垂直分层结构和水平结构,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电信网进行了分类,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电信网的概念。
1.1.1 电信系统的概念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现实世界而获取信息,并通过通信来传递信息。
通信的基本形式,是在信源与信宿之间建立一个传输(转移)信息的通道(信道)。
而所谓电信,是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系统或者光电系统,传送、发射或者接收语音、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信息的活动,能够完成这一过程的系统就是电信系统。
最简单的电信系统如图1-1所示,这是一个点-点单向通信系统,其基本组成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及信宿6个部分。
信源产生各种信息,信源可以是发出信息的人,也可以是发出信息的机器(如计算机等) 。
不同的信息源可以构成不同的电信系统。
通信行业5G网络建设与优化方案
通信行业5G网络建设与优化方案第一章 5G网络建设概述 (2)1.1 5G网络建设背景 (2)1.2 5G网络建设目标 (2)第二章 5G网络规划与设计 (3)2.1 5G网络规划原则 (3)2.2 5G网络设计方案 (3)2.3 5G网络频率规划 (3)第三章 5G基站建设与部署 (4)3.1 5G基站选址与建设 (4)3.2 5G基站设备选型 (5)3.3 5G基站部署策略 (5)第四章 5G网络覆盖优化 (6)4.1 5G网络覆盖评估 (6)4.1.1 网络覆盖范围评估 (6)4.1.2 网络质量评估 (6)4.1.3 网络容量评估 (6)4.2 5G网络覆盖优化措施 (6)4.2.1 基站布局优化 (6)4.2.2 天线系统优化 (6)4.2.3 网络参数优化 (6)4.2.4 覆盖盲区解决方案 (7)4.3 5G网络覆盖监控 (7)4.3.1 网络覆盖指标监控 (7)4.3.2 网络质量指标监控 (7)4.3.3 网络容量指标监控 (7)4.3.4 用户反馈监控 (7)4.3.5 异常情况处理 (7)第五章 5G网络功能优化 (7)5.1 5G网络功能指标 (7)5.2 5G网络功能优化方法 (8)5.3 5G网络功能监测 (8)第六章 5G网络安全保障 (8)6.1 5G网络安全需求 (8)6.2 5G网络安全策略 (9)6.3 5G网络安全防护 (9)第七章 5G网络运维管理 (10)7.1 5G网络运维体系 (10)7.2 5G网络运维流程 (10)7.3 5G网络运维工具 (11)第八章 5G网络故障处理 (11)8.1 5G网络故障分类 (11)8.2 5G网络故障处理流程 (12)8.3 5G网络故障处理方法 (12)第九章 5G网络新技术应用 (13)9.1 5G网络新技术介绍 (13)9.2 5G网络新技术应用场景 (13)9.3 5G网络新技术发展趋势 (13)第十章 5G网络建设与优化案例分析 (14)10.1 5G网络建设与优化案例一 (14)10.2 5G网络建设与优化案例二 (14)10.3 5G网络建设与优化案例总结 (15)第一章 5G网络建设概述1.1 5G网络建设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通信行业正面临着从4G到5G的跨越。
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作业指导书
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背景 (3)1.2 作业指导书目的与结构 (3)第二章: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基本概念; (4)第三章:通信网络规划技术; (4)第四章:通信网络优化技术; (4)第五章: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工具及软件应用; (4)第六章: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案例分析。
(4)第2章通信网络基础知识 (4)2.1 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4)2.1.1 网络层次模型 (4)2.1.2 各层功能与协议 (4)2.1.3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4)2.2 通信网络协议与标准 (5)2.2.1 常见网络协议 (5)2.2.2 网络协议标准化组织 (5)2.3 通信网络设备与组件 (5)2.3.1 网络设备 (5)2.3.2 网络组件 (5)第3章网络规划基本理论 (6)3.1 网络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6)3.1.1 目标 (6)3.1.2 原则 (6)3.2 网络规划的方法与步骤 (6)3.2.1 方法 (6)3.2.2 步骤 (6)3.3 网络规划工具与应用 (7)3.3.1 工具 (7)3.3.2 应用 (7)第4章网络需求分析 (7)4.1 需求收集与分析方法 (7)4.1.1 需求收集 (7)4.1.2 需求分析方法 (8)4.2 业务预测与用户模型 (8)4.2.1 业务预测 (8)4.2.2 用户模型 (8)4.3 网络功能指标与需求 (8)4.3.1 网络功能指标 (8)4.3.2 网络需求 (9)第5章网络设计与拓扑结构 (9)5.1 网络拓扑设计原则 (9)5.1.2 可扩展性原则 (9)5.1.3 灵活性原则 (9)5.1.4 安全性原则 (9)5.1.5 经济性原则 (9)5.2 网络设备选型与配置 (9)5.2.1 核心层设备选型与配置 (9)5.2.2 汇聚层设备选型与配置 (10)5.2.3 接入层设备选型与配置 (10)5.3 网络冗余与可靠性设计 (10)5.3.1 冗余设计 (10)5.3.2 可靠性设计 (10)第6章网络优化策略与方法 (10)6.1 网络优化目标与指标 (10)6.1.1 优化目标 (10)6.1.2 优化指标 (10)6.2 网络优化方法与工具 (11)6.2.1 优化方法 (11)6.2.2 优化工具 (11)6.3 参数调整与优化效果评估 (11)6.3.1 参数调整 (11)6.3.2 优化效果评估 (11)第7章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 (11)7.1 无线网络覆盖分析 (11)7.1.1 覆盖范围评估 (11)7.1.2 覆盖质量评估 (12)7.1.3 覆盖优化策略 (12)7.2 无线网络容量规划 (12)7.2.1 容量需求分析 (12)7.2.2 容量规划方法 (12)7.2.3 容量优化策略 (12)7.3 无线网络优化策略 (12)7.3.1 参数优化 (12)7.3.2 天线调整 (12)7.3.3 干扰管理 (12)7.3.4 网络重构与升级 (12)7.3.5 质量监测与功能评估 (12)第8章传输网络规划与优化 (13)8.1 传输网络技术选型 (13)8.1.1 技术选型原则 (13)8.1.2 技术选型方案 (13)8.2 传输网络容量与架构 (13)8.2.1 容量规划 (13)8.2.2 架构设计 (13)8.3.1 功能优化目标 (14)8.3.2 功能优化措施 (14)第9章网络安全规划与优化 (14)9.1 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14)9.1.1 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14)9.1.2 防护措施 (14)9.2 网络安全架构设计 (15)9.2.1 安全架构设计原则 (15)9.2.2 安全架构设计内容 (15)9.3 网络安全优化策略 (15)9.3.1 优化策略制定 (15)9.3.2 优化策略实施与评估 (15)第10章作业实施与评估 (16)10.1 作业准备与实施步骤 (16)10.1.1 作业准备 (16)10.1.2 实施步骤 (16)10.2 作业质量评估与改进 (16)10.2.1 评估指标 (16)10.2.2 评估方法 (16)10.2.3 改进措施 (16)10.3 作业总结与经验分享 (17)10.3.1 作业总结 (17)10.3.2 经验分享 (17)第1章引言1.1 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及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
移动通信技术讲义-第7讲 第二章 移动通信的组网
移动通信技术讲义-第7讲第二章移动通信的组网移动通信技术讲义-第7讲第二章移动通信的组网移动通信的组网是指移动通信系统中各个基站之间的连接和协作方式,确定了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架构。
本章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的组网相关概念、技术和方法。
2.1 单基站组网单基站组网是指一个基站单独提供无线接入网络和终端连接服务,不需要和其他基站进行协作。
该组网方式常用于较小的无线覆盖区域,如无线家庭网络、无线局域网等。
在单基站组网中,基站负责终端的接入和数据的传输,同时也负责管理和调度空中资源。
这种组网方式简单灵活,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场景。
2.2 多基站组网多基站组网是指多个基站共同协作形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无线网络。
在多基站组网中,各个基站之间通过无线链路或有线链路进行连接,共同提供无线接入和终端连接服务。
多基站组网通过基站之间的协作,可以实现无缝切换、增强系统容量和提高覆盖范围。
多基站组网通常采用分布式架构或集中式架构。
2.2.1 分布式架构分布式架构是指将网络功能分布在多个基站中,每个基站都具备分时复用和频率复用等基本功能。
各个基站之间通过专用接口或公共传输网进行连接。
分布式架构具有灵活性高、可扩展性好等优势,适用于网络容量需求较高的场景。
2.2.2 集中式架构集中式架构是指将网络功能集中在一个控制中心,各个基站通过有线链路与控制中心相连。
集中式架构具有网络控制集中、协调能力强等优势,适用于网络覆盖范围广、终端密度大的场景。
2.3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与方法移动通信组网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方法,包括频率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空分复用、调度算法等。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技术和方法。
2.3.1 频率复用频率复用是指将一定频段的信道分为多个子信道,不同基站在不同子信道上进行通信。
频率复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2.3.2 时分复用时分复用是指将时间分割成多个时隙,不同基站在不同时隙上进行通信。
时分复用可以保证不同基站之间的通信互不干扰。
2024版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2章课件
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2章课件•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目录•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移动通信的标准化与演进•移动通信的应用与挑战01移动通信概述定义发展历程特点优势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个人通信行业应用物联网智慧城市0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台定义移动台功能移动台分类030201移动台基站子系统定义基站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与移动台进行无线通信,并将信号传输到网络子系统。
基站子系统功能基站子系统包括基站收发信机、基站控制器等设备,主要实现无线信号的接收、发送、调制、解调等功能。
基站子系统分类根据覆盖范围和容量需求,基站子系统可分为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等多种类型。
网络子系统功能网络子系统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基站控制器、传输设备等,主要实现用户通话的建立、保持和释放,以及数据传输的控制和管理。
网络子系统定义网络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负责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控制等功能。
网络子系统分类根据网络结构和功能需求,网络子系统可分为电路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等多种类型。
1 2 3操作维护子系统定义操作维护子系统功能操作维护子系统分类操作维护子系统03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无线电波传播特性01020304无线电波基本特性传播方式传播损耗电波传播模型多址技术多址技术概念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1调制技术分类模拟调制方式数字调制方式解调技术调制与解调技术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解释信道编码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详细介绍线性分组码的构造、编码和译码过程。
阐述卷积码的基本原理、编码器和译码器结构。
解释交织技术的原理、作用及实现方式,包括块交织和卷积交织等。
信道编码概念线性分组码卷积码交织技术04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分集接收技术分集接收技术的概念01分集接收技术的分类02分集接收技术的实现方式03功率控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的概念功率控制技术的分类功率控制技术的实现方式信道分配技术信道分配技术的概念信道分配技术的分类信道分配技术的实现方式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概念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特点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05移动通信的标准化与演进3GPP 3GPP2ITUIEEE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移动通信的演进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1G)采用模拟技术,主要提供语音通话服务。
移动通信网络基础
在模式方面
直播带货、工厂电子商务、社区零售等新模 式蓬勃发展,成为网络消费增长新亮点
第2章 移动通信网络基础
4.3从网店到 APP 再到公众号微商城
4.3.1零售电子商务平台盈利关键在广告 · 广告是零售电子商务平台盈利的关键原因 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作为互联网免费时代的代价,广告充斥着互联网 的每个角落。网络广告是门户网站的主要盈利来源,同时也是 B2B 电子 商务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 · 互联网广告的形排名等; 信息流广告产品包括微博、头条、抖音、各类新闻产品、朋友圈; 还有传统的首页推荐、开屏广告等形式 · 网络广告市场现状
பைடு நூலகம்4.2.2流量降价带来电子商务网购红
·流量降价的原因 ①政策: 2014 年,工信部宣布全面放开电信业务资费,电信运营商可根据 市场情况及用户需求制定资费方案,包括具体资费结构、资费标准及计 费方式。 ②舆论压力: 4G 网络具有带宽大、下载速度快的显著特点,由此带来了 数据流量业务需求的大量增长。
第2章 移动通信网络基础
2.2 移动通信体制
一般来说,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域覆盖方式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小容量的大区制,另一类是 大容量的小区制(蜂窝系 统)。
第2章 移动通信网络基础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我国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 的促进作用以及新零售发展的具体内容 2. 掌握移动电子商务与新零售的具体应用场景。
第2章 移动通信网络基础
(1 )网络广告规模达 4844 亿,市场生命力依然旺盛,“价值要素”的科学化 是第一驱动力。广告带来的销售增长要求被细化和量化,企业试图将 包含广告、数据、销售在内的营销融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运营当 中去,并真正使营销成为企业市场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这意味营销价值要素 在技术和人力的配合下也会愈发科学和成熟。 (2 )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顺着技术发展轨迹,以网络媒体为核心的融合程 度不断加深 (3 )电子商务企业广告生命力顽强 4.3.2APP 提高购物体验 ·定义:APP 应用自身变现,主要模式有:如游戏类 APP 的付费下载, APP 中的付费模块(Free+Premium )及基于内容的知识变现等 ·特点(1 )移动 APP 核心资源
通信网第二章(电话网1)
双重归属来去话全覆盖汇接
固定电话网
电话网网络组织和结构 电话网中路由规划
路由概念
路由定义
路由是网路中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建立的一 个呼叫连接或传递信息的途径。 个呼叫连接或传递信息的途径。 可由一个电路群组成, 可由一个电路群组成,也可由多个电路群经交 换机串接而成。 换机串接而成。
电路上的呼损指标
本地网分无级网和有级汇接网。 本地网分无级网和有级汇接网。 汇接局尽可能设在话务量密度中心。 汇接局尽可能设在话务量密度中心。
分区汇接方式 全覆盖方式
逐步减少汇接区和汇接局数目。 逐步减少汇接区和汇接局数目。 分步实现所有端局向汇接局的双归属 双归属( 分步实现所有端局向汇接局的双归属(Dual Homing)。 。 汇接局的话务负荷分担方式
全方位覆盖 就近入网 具有网关性质 职能专一化 业务的多样性
长途网的结构
省际平面 DC1 DC1 DC1 DC1
省内平面
DC2 DC2 A省
基干路由 高效直达路由
DC2 DC2 DC2 B省
低呼损直达路由
DC2 DC2
长话交换系统等级设置原则
省会本地网
个或2个长途交换系统时,均设为含DC2功 设1个或 个长途交换系统时,均设为含 个或 功 能的DC1。 能的 。 个或3个以上的长途交换系统时, 设3个或 个以上的长途交换系统时,则设 个 个或 个以上的长途交换系统时 则设2个 DC1和若干个 和若干个DC2。 。 和若干个
服务范围仅限于一个市区的本地网 服务范围仅限于一个 县的本地网 服务范围包括市区及若干郊县的本地网
扩大的本地网分类
特大和大城市本地电话网 中等城市本地电话网
本地网的构成
汇接局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第2章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
3.GMSC的作用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网络互连时, 通过的入口MSC即GMSC(Gateway MSC),GMSC是其他网络呼叫移动用户 进入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入口点。
4.访问位置寄存器
访问位置寄存器(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VLR)是一个数据库,存储着 本地区动态用户的数据。
所有用户重要的静态数据如用户的漫 游权限、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及当前位置 信息等都存储在HLR中。
2.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移动通信交换中心(Mobile Services Switching Centre,MSC)或交换机是 GSM网络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 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 能实体,也是GSM移动通信网络与其他通 信网之间的接口。
述
一个完整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 网络子系统(Network Subsystem,NSS)、 无线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ubsystem, BSS)、操作维护子系统(Operation Subsystem,OSS)和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4大子系统组成。 GSM网络的基本结构如图2-1所示。
BSC是通过脉冲编码调制(PCM)传 输网与BTS和MSC链接的,并管理着相应 的数据链路。BTS-BSC链路是类似于综合 业务数据网(ISDN)通道,即LAPD (Link Access Protocol on the D channel)。
2.3 网络子系统的设备功能
1.归属位置寄存器
归属位置寄存器(Home Location Register,HLR)是一个静态数据库,是 GSM系统的中央数据库,用来存储本地用 户的数据信息,一个HLR能够控制若干个 移动交换区域或整个移动通信网。
第2章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2.6 组网技术
• 2.6.1 移动通信网的制式
• 大区制
• 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中,只用一个基站覆盖全地区的;
•
单工或双工工作,单信道或多信道.
• 大区制的特点
•
只有一个基站,服务(覆盖)面积大,因此所需
的发射功率也较大;
•
大区制多用于专用网或小城市的公共网;
•
由于只有一个基站,其信道数有限(因为可用频
第2章 移动通信的基本 技术
2021年8月5日星期四
第2章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2.1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
•
2.2 信道编码技术
2.3 数字调制技术
2.4 多址技术 2.5 分集接收技术
2.6 组网技术 2.7 用户占用信道的方式
2.1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
• 随着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语音压缩 编码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最近20 年,语音压缩编码技术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多媒 体技术以及IP电话通信中得到普遍应用,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ASK指的是振幅键控方式。这种调制方式是根据
信号的不同,调节正弦波的幅度。
• 幅度键控可以通过乘法器和开关电路来实现。载波在 数字信号1或0的控制下通或断,在信号为1的状态载波 接通,此时传输信道上有载波出现;在信号为0的状态 下,载波被关断,此时传输信道上无载波传送。那么
在接收端我们就可以根据载波的有无还原出数字信号 的1和0。对于二进制幅度键控信号的频带宽度为二进 制基带信号宽度的两倍。
• FDMA,频分多址 (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是把分配 给无线蜂窝电话通讯的频段分为30个信道,每一个信 道都能够传输语音通话、数字服务和数字数据。频分 多址是模拟高级移动电话服务(AMPS)中的一种基本 的技术,是北美地区应用最广泛的蜂窝电话系统。采 用频分多址,每一个信道每一次只能分配给一个用户。 频 分 多 址 还 用 于 全 接 入 通 信 系 统 ( TA C S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 电波传播的主要特点 典型的陆地移动通信是通过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 无线链路来完成的,通常基站的天线一般都高出 周围建筑物,但移动台天线却较低,一般距地面1 到2米左右,因此陆地移动通信无线链路,是一种 低天线的电波传播路径,这样在整个通信过程中, 无线电波始终会受到周围地形、地物的影响 . 另外电波从发射点以球面向四周传播过程中,其 强度会随传播距离而衰减,同时受多径和地形的 影响,其衰落特性是在衰落曲线上叠加了快速的 变化和慢速的变化,其中由多径引起的快速变化 称为“快衰落”,缓慢的变化称为“慢衰落”。
2.1.3信号衰落特性 2.1.3信号衰落特性 ⑴ 信号衰落统计特性
⑵ 衰落率.衰落率定义为:信号包络以正斜 率通过中值电平时的衰落电平交叉率。 ⑶ 衰落平均持续时间.衰落平均持续时间定 义为:场强低于某一电平的持续时间平均 值。衰落平均持续时间与移动台运动速度 成反比。
2.1.4无线多径信道参数 2.1.4无线多径信道参数 ⑴ 时间色散.由于移动台接收来自不同方向 的反射波的路径存在偏差,形成多径信道 的功率延迟分布,造成信号时延展宽,又 称为时间色散。 ⑵ 相干带宽.相干带宽是指一个特定的频率 范围,在该范围内两个频率信号衰落有很 强的幅度相关性。 ⑶ 多卜勒频移和相干时间
2.4传播模型的校正 2.4传播模型的校正 2.4.1校正原理 校正原理 为了准确的预测出基站天线在不同方向上 电波传播精确的路径损耗, 电波传播精确的路径损耗,模型校正的目 的就是获得该地区各点地理位置的本地均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使P( ) 值,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使 (d) 与m(d)之间差尽可能小,才能使传播模 ( )之间差尽可能小, 型预测值最逼近的本地均值。 型预测值最逼近的本地均值。
2.4.3
校正流程
( 100.01124291−T )−0.918 γ = 4.34 W 1.968
λ
W = 156V −1.43
⑸
近海海面电波传播模型
⑹
海面电波传播模型的误差
2.3.4室内电波传播模型 2.3.4室内电波传播模型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用于发射机和接收机间 完全无阻挡的视距路径传播,所谓自由空 间是指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导率均恒定 为1的均匀介质空间,该空间具有各向同性, 并且具有电导率为0的特点,电波在自由空 间传播只具有扩散损耗的直线传播方式, 没有反射、折射、绕射、色散、吸收、磁 离子分裂等现象,它是最简单的传播方式, 是研究其它传播方式的基础。
2.3.3近海海面电波传播模型 2.3.3近海海面电波传播模型 ⑴ 无线电波在近海海面传播的特点.无线电 波在近海开阔海面传播时,传播路径主要 是直达波和经过海面反射的反射波。 ⑵ 地球曲率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⑶ 地球曲率半径绕射损耗引起的衰落 Pr = P0-1.5(d-d0) d>d0. ⑷ 雨雾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2.4.2
CW测试 CW测试
⑴ 测试方法 对电波传播情况进行测试的目的是获取不同传播 路径上的实际损耗值,目前常用的测试方法有两 种:连续波测试(CW)法和导频测试(PM)法。 ⑵ 测试基本要求. ①本征长度的选择 ② 测试 站点的选择 ③ 测试车速的控制 ④ 测试路径 的选择 ⑤ 测试数据的整理 ⑥ 数字地图 ⑶ 测测设备 测试设备包括基站设备和路测设备两部分。基站 设备包括天线、功率放大器和高频信号源。
2.3电波传播模型 2.3电波传播模型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随着蜂窝微小区化和 宽带数字通信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无线信道模型大致可以分为大尺度(LargeScale)传播模型和小尺度(Small-Scale) 传播模型两类。
2.3.2陆地电波传播模型 2.3.2陆地电波传播模型 ⑴ 奥村模型(Okumura-Hata Empirical Formula) ⑵ COST231 Walfisch-Ikegami模型 (COST231 Hybrid Model) ⑶ 通用校正模型
2.1.2多径衰落及对移动通信的影响 2.1.2多径衰落及对移动通信的影响 ⑴ 无线多径衰落信道 ⑵ 多径衰落对通信的影响 多径衰落现象能严重恶化接收信号的质量, 影响通信的可靠性。另外,在蜂窝移动环 境下,同频干扰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发生衰落时,有可能要接收的信号比同 频小区基站来的干扰信号还要弱,这样接 收机就会锁定在错误的信号上
⑷ 远近效应 在移动通信中另一个问题是“远近效应”。当有 多部移动台与基站通信时,在不同移动台之间, 由于距离基站较近的移动台信号较强,距离较远 的移动态信号较弱,往往会出现距基站较近的移 动台的强信号会干扰或“淹没”掉距基站较远的 移动台的信号,这种现象称为“远近效应”。 ⑸ 移动通信无线环境 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各种无线通信台、站与 日俱增、密布城乡各地,加速了电气噪声环境的 恶化,使电磁干扰变得日益严重,造成移动通信 无线环境的日益恶化。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 与工程设计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工程设计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电波传播模型校正 无线网络仿真 GSM/GPRS/R4核心网规划 GSM/GPRS/EDGE无线网规划 TD-SCDMA无线网规划 CDMA2000 1x EV-DO网络规划 WCDMA无线网规划 室内覆盖设计
第10章 工程设计 第11章 移动网质量评估
第2章
电波传播模型校正
2.1电波传播 电波传播 2.2地形地物分类 地形地物分类 2.3电波传播模型 电波传播模型 2.4模型校正 模型校正
2.1电波传播 通常频率从几十赫(Hz)甚至更低到 通常频率从几十赫( ) 30000千兆赫(GHz)左右(波长从几万 千兆赫( 千兆赫 )左右( 千米到0.1毫米左右)的整个频谱范围内的 毫米左右) 千米到 毫米左右 电磁波,统称为无线电波。 电磁波,统称为无线电波。从发射天线辐 射出的无线电波, 射出的无线电波,经过介质或受到介质分 界面的影响到达接收天线的过程, 界面的影响到达接收天线的过程,称为无 线电波传播( 线电波传播(Radio Wave Propagation)。无线电波在介质或介质 )。无线电波在介质或介质 )。 分界面的影响下,会发生折射、反射、 分界面的影响下,会发生折射、反射、散 射、衍射、绕射和吸收等现象,接收到的 衍射、绕射和吸收等现象, 无线电信号, 无线电信号,也存在衰减和干扰情况
⑵ 多径传播 陆地移动通信主要工作频段为VHF和UHF段,对 于VHF和UHF频段,通信中移动台天线收到的同 样是一个由多条路径传来的多径信号。 ⑶ 多卜勒频移(Doppler Shift) 当移动台在移动过程中通信,则到达接收端的多 经信号还会产生频率偏离的现象,当移动台朝向 基站移动时,频率会变高,而移动台背向基站移 动时,频率变低,这种现象称为多卜勒频移,多 卜勒频移对多径信号影响的本质是将接收信号扩 展在一个小的频段上,因此又称为多卜勒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