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花鼓灯中蕴含的艺术特性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等地。
它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闻名,被称为“江南第一舞蹈”。
安徽花鼓灯舞蹈以山歌、山花鼓为伴奏,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
这种舞蹈一般由男性演员表演,其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规整、刚劲有力。
舞者的动作饱满,身体伸展,动态感强烈。
舞者的舞步快速而有力,脚底下的鼓点和木板声响奇特有力,使整个舞蹈充满了节奏感和爆发力。
其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这种舞蹈大量运用了山林劳动中的动作元素,如背禾秧、点油灯、摇柴背等,展现了农村劳动者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服饰独具特色。
舞者身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通常穿着青色上衣和黑色下衣,头戴草帽,腰系红布带,手持花鼓,舞动时服饰飘扬,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感。
最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交替表演独舞、对舞、小组舞等形式,通过不同舞蹈动作的展示,展现了舞者的技艺功底和舞蹈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独特、力量感强、富有地方特色、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也展示了安徽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安徽花鼓灯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安徽花鼓灯通过鼓、花、灯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鼓的节奏和力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表演的效果。
在表演中,鼓手们会根据剧情和节奏变化有条不紊地操纵鼓棒,发出有力而韵律感强的鼓声,这既是对表演内容的呼应,也是对情感的释放。
花鼓灯表演中的花,指的是表演者手中的花板,用来表现各种形态的动作和舞蹈,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而灯则是表演现场的灯光效果,通过灯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舞台氛围,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安徽花鼓灯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演员身着古代服饰,通过服饰的色彩和款式来展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男性演员会穿着青色或白色的宽袍大袖,女性演员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绸缎打扮,头戴花翎头饰。
而在表演中,还会使用一些特别的道具,如长幡、拐子、刀枪等,这些道具不仅用来装饰舞台,还可以通过道具来表现角色身份和情感状态。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和歌舞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音乐和舞蹈在花鼓灯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音乐在整个表演中贯穿始终,既带动着舞蹈的节奏,又通过不同的乐曲和曲调来表现不同的情节和氛围。
而歌舞则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之一,演员们会在表演中唱歌跳舞,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命运。
整个表演在音乐和歌舞的交融中愈加丰富多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戏”,一种是“小戏”。
“大戏”是安徽花鼓灯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舞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初探——以安徽花鼓灯素材课为例
舞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初探——以安徽花鼓灯素材课为例引言:舞蹈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对于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舞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素材课在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批判思维和创作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安徽花鼓灯素材课为例,通过对该课程的初步探索,探讨舞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价值和实施方法。
一、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
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于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既注重舞蹈动作的表达,又借助灯光、音乐等元素进行全方位的艺术呈现。
二、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内容安徽花鼓灯素材课旨在通过学习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故事情节等元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安徽花鼓灯的历史和传承、基本动作和技巧的学习、音乐节奏的感受和运用、戏曲故事情节的解读以及创作实践等方面。
三、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目标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准确表达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故事情节的解读和再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四、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方法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教学方法应以"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为原则。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艺术赏析、实践探究、创作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开展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视频、研读相关文献以及参观实地演出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安徽花鼓灯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模仿、学习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感受其中的艺术内涵和表达方式。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创作实践,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元素和风格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
五、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实施效果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素材课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和舞蹈创作能力。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安徽花鼓灯舞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项独特的表演艺术中,花鼓、灯火和舞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而这项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舞队”是花鼓灯舞蹈的前身,通过世代传承和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宋代“舞队”的遗承入手,探讨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优美继承与发展。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各种艺术形式都得以迅速发展。
在当时的社会中,“舞队”是一种非常盛行的艺术表演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等多种元素,通常是作为庆祝活动或宗教祭典的一部分出现。
在宋代的文献中,对“舞队”的描述非常详细,它们通常是由一些专门受训的演员组成,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手持鲜艳的花鼓,一边击打花鼓,一边起舞翩翩。
而在夜晚,他们还会点燃灯火,舞动在灯火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场景。
在宋代的时候,“舞队”是以其活泼欢快的舞蹈、悦耳动听的音乐和灿烂多彩的服饰吸引观众,成为当时文化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艺术形式逐渐在地方上得到传承和发展,演变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安徽花鼓灯舞蹈。
二、花鼓灯舞蹈的演艺特点如今的安徽花鼓灯舞蹈继承了宋代“舞队”的优美风格,融合了地方文化和民间习俗,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花鼓灯舞蹈的表演中,鼓声激扬、舞姿翩翩和灯火璀璨,构成了一幅幅热烈欢快的画面。
首先是花鼓的演奏。
花鼓是花鼓灯舞蹈的灵魂,演奏者们通过手法的变化和鼓面的敲击,创造出了各种清脆悠扬的音乐,这种音乐既有民族风情,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欢快的田野。
其次是舞者的表演。
舞者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戏服,手持花鼓,起舞翩翩。
他们的舞姿轻盈优美,舞步灵活多变,身姿矫健,配合着花鼓音乐的节奏,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最后是灯火的璀璨。
在夜幕降临之际,舞台上点亮了闪烁的灯火,在黑夜中熠熠生辉,让整个表演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气氛,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源于安徽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起源、表演形式、演唱技巧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民间传统音乐剧目之一,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
它通过花鼓、花球等道具,以及歌唱、舞蹈、杂技等形式进行表演,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融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花鼓队伍、花球队伍和承灯队伍。
花鼓队伍是核心演员,通过花鼓的击打和舞蹈动作,以及声音的变化展现剧情和情感。
花球队伍则通过手持花球和舞蹈动作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承灯队伍负责承灯,以及演唱和舞蹈等表演。
在演唱技巧方面,安徽花鼓灯注重声音的变化和表达,通过音高、音强、音色等的变化来展现情感和剧情。
演唱者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音调和节奏,以及歌词的抑扬顿挫,从而使演唱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演唱者还需要具备舞蹈、杂技等表演技能,以便更好地展现剧情和刻画角色。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多样化。
安徽花鼓灯注重表达情感和展现剧情,通过声音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安徽花鼓灯以农民为主要表演者,传承和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动作优美: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优美,舞姿翩翩,舞者身姿轻盈,舞蹈节奏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表演形式多样: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合唱,也有器乐演奏、武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3. 色彩鲜艳:安徽花鼓灯的服装和道具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4. 寓意深刻: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寓意深刻,常常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感悟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总之,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清朝中期,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以其舞蹈的节奏感和戏剧性的表演风格为特点。
舞者们身着华美的戏装,鼓点呼应,紧凑而有节奏的依次出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
他们舞动的姿态灵动流畅,动感十足,舞蹈中注重手势的表现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此来表达不同内心情感和角色的刻画。
另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涉及到多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通过融合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主要以传统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如《七仙女下凡》、《红楼梦》等。
这些故事在传播中融合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色和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安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将历史传说变得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娱乐和文化体验。
除此之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也有一定的社交功能。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通过表演和互动,让观众参与其中,加强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安徽花鼓灯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种交流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成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安徽花鼓灯包含的艺术特色进行相关探讨
对安徽花鼓灯包含的艺术特色进行相关探讨相关才子对安徽花鼓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本篇毕业论文就是分析其花鼓特点:1.安徽花鼓灯具有鲜明的锣鼓伴奏艺术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伴奏音乐发展的基础是民间的“锣鼓会”。
锣鼓会是广泛流传于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的娱乐形式,农民经常是在农闲或过重大节日的时候自发聚集,他们通过锣鼓敲打声来使空旷的冬季的农村充满生机,从而营造出一种热闹气氛,同时通过锣鼓声来鼓舞人们的斗志。
可以说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紧凑和感染力强的锣鼓是安徽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
锣鼓节奏形式多样,能给人以欢快高亢和健美有力的感觉,在花鼓灯艺术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安徽花鼓灯在长期的艺术演出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边走边打边舞的艺术特点。
花鼓灯通过锣鼓伴奏不但增加了生活气息,而且还通过表演者边敲奏边舞的形式有效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
2.安徽花鼓灯中也有着独特的音乐艺术。
虽然说安徽花鼓灯主要是以舞蹈为主,但是我们研究安徽花鼓灯绝对不能忽视其音乐,如果没有音乐做配合,安徽花鼓灯只是靠单纯的舞蹈表演是不可能取得多强的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的。
安徽花鼓灯艺术在历史的演迸发展过程中成功借鉴了民间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大大增强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整体表现力。
被称为花鼓歌的歌曲就是专业为花鼓灯舞蹈服务的,花鼓歌最早是因为花鼓灯演出中需要短暂休息而设置的,其形式也基本就是唱一些句式长短不限的当地山歌小调,并且也基本是以清唱为主,在风格上以诙谐逗乐为主,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起到一个休息的作用。
花鼓歌一般分歌唱和伴奏两部分,其中的歌唱部分包含花鼓歌及后场小戏中的小调,演唱形式也多样,可以用独唱,可以用对唱,也可以用齐唱的方式等。
传统的安徽花鼓灯是没有明确区分男女专用唱腔,只是从歌曲的旋律的特点及节奏的变化等方面把其分为挎鼓调和腊花调两大类。
3.安徽花鼓灯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粗狂中透着秀丽。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艺术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基本是来自于农村青年,农村男女青年的形象很有特色。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的一种传统民间节庆活动,也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
花鼓灯起源于明朝,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通过表演、音乐、舞蹈等形式,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安徽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形态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
音乐是花鼓灯的灵魂,也是整个表演过程的核心。
花鼓灯的音乐采用传统的货郎调,节奏明快,旋律欢快,富有活力和感染力。
演奏乐器有花鼓、唢呐、笛子等,乐器的和谐组合使得音乐更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蹈是花鼓灯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动作优美、精彩,充满了戏剧性和表现力。
舞者们身着民族服饰,手持着花鼓,旋转、跳跃、转身,配合音乐的节奏,展示出独特的舞蹈风采。
舞蹈动作饱满、铿锵有力,体现了安徽人民的豪爽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表演是花鼓灯的重要环节,通过戏剧化的表演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花鼓灯的表演主要以武校学员表演为主,他们通过夸张、生动的动作和表情,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精湛的演技和多样的表演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精彩和引人入胜。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形态丰富多样,不仅包括音乐、舞蹈、表演等传统元素,还融入了一些现代的表演技巧和元素,使得花鼓灯更具有现代感和观赏性。
花鼓灯还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戏曲、杂技等,丰富了表演的层次和内涵。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之一,它结合了戏剧表演、音乐演奏、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及丰富的装饰和灯光效果,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历史上,安徽花鼓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又是一种宗教仪式,还是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
本文将对安徽花鼓灯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进行研究。
安徽花鼓灯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丰富多样。
音乐是安徽花鼓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以花鼓灯戏曲音乐为主,同时也融入了各种民间音乐元素。
在演出中,花鼓灯演员通过演唱、念白、口技等形式,结合乐器演奏,展现了独特的音乐韵律和表达技巧。
从音乐曲调来看,安徽花鼓灯音乐采用了传统的雅乐和民间音乐的元素,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富有浓厚的民间风味。
除了音乐元素外,舞蹈也是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演员通过独特的身姿、舞步和动作表达情感,传递剧情和主题。
舞蹈动作短小精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表现力。
在舞蹈中,演员们通过跳跃、旋转、转身等灵活的动作,展现了高度技巧和协调性,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蹈的美妙和魅力。
装饰和灯光效果也是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的舞台和演员服饰都十分华丽,装饰色彩丰富,装饰图案繁复,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的元素。
灯光效果的运用也非常重要,通过灯光的照射和变化,增加了舞台的艺术感和戏剧效果,使整个演出更加炫彩夺目。
安徽花鼓灯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间文化遗产。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安徽花鼓灯。
它也对我们现代社会的艺术创作和表演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起源于安徽省的民间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花鼓灯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就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进行深入探讨。
一、花鼓灯的风格特点1. 厚重的历史底蕴安徽花鼓灯起源于明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花鼓灯吸收了中原文化、南北地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其表演内容涵盖了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抒情诗歌等多种元素,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地方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2. 独特的音乐节奏花鼓灯的音乐节奏独特,表演者手持花鼓,击打节奏明快、有力,与演员的舞蹈动作相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花鼓灯的音乐多采取地方民间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琴等,音乐旋律激昂动听,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3. 精湛的舞蹈技艺花鼓灯表演中的舞蹈动作优美而又富有张力,演员们身姿矫健、舞姿优美,整齐划一地完成各种编排动作,体现了演员们良好的舞蹈素养和高超的表演技巧。
在花鼓灯表演中,舞蹈被巧妙地融入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4. 丰富多彩的戏曲表演花鼓灯表演中常常融入了戏曲元素,包括评剧、越剧、黄梅戏等,戏曲表演丰富多彩,既能展示各种不同戏曲的特色,又能为整个表演增添不少乐趣。
在花鼓灯的表演中,戏曲表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5. 精妙的杂技表演花鼓灯表演中还常常融入了各种杂技表演,如飞天、耍狮、走火等,这些杂技节目精彩纷呈,让观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杂技表演为整个花鼓灯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魅力。
二、花鼓灯的表演形式1. 传统的花鼓灯表演传统的花鼓灯表演通常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进行,演员身着传统戏曲服饰,手持鼓棒击打花鼓,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和灵动的舞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创新元素,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更具时代感,使得花鼓灯表演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民间传统的一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花鼓灯艺术源远流长,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常见表演形式,其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历史渊源安徽花鼓灯源于安徽省民间传统戏曲,起源于明朝,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是安徽省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以其活泼生动、节奏明快和富有激情的舞蹈、音乐、唱腔而著称。
花鼓灯音乐活动最早出现在安徽省的民间庙会、集市等场所,是当地人民用来祈求平安、丰收的一种祈福活动。
在长期的演变中,花鼓灯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娱乐和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安徽省地方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表演特点安徽花鼓灯音乐艺术形态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表演:花鼓灯表演中的舞蹈动作具有特殊的风格,舞者们以舞蹈来表现故事情节和情感,舞姿轻盈、婉转,表现出活泼、欢快的节奏感和富有魅力的舞蹈形态。
2. 音乐伴奏:花鼓灯表演中的音乐伴奏以花鼓为主,加上锣鼓等乐器的伴奏,音乐舒缓优美,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能够很好地配合舞蹈动作,表达出故事情节和情感。
3. 唱腔表演:花鼓灯表演中的唱腔以豫剧的唱腔为主,表达手法多样,能够生动地演绎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三、艺术魅力1. 丰富的文化内涵:花鼓灯表演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艺术元素,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展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悠久的历史传承:花鼓灯艺术形态源远流长,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艺术风格,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3. 活泼生动的表演形式:花鼓灯表演以其活泼生动、节奏明快、富有魅力的舞蹈、音乐和唱腔而著称,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激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安徽花鼓灯进行研究,分析其音乐形态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旨在深入了解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安徽省六安地区,其演出形式包括花鼓戏、灯戏和道情戏三种。
花鼓戏是花鼓灯的主要形式,其在明代和清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花鼓戏是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剧形式,它将歌唱、舞蹈、表演和音乐结合在一起,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音乐的伴奏来展现剧情的发展。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形态以花鼓为主,包括鼓乐、打击乐和管乐三种。
花鼓是花鼓灯的核心乐器,它是一种双面鼓,用来伴奏演员的歌唱和舞蹈。
花鼓的音色高亢悦耳,能够表达出戏曲角色的情感和个性特征。
除了花鼓,花鼓灯还使用锣、鼓、钹、梆子等打击乐器,以及笛子、板胡等管乐器,丰富了音乐演奏的层次和效果。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安徽花鼓灯注重舞台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扮演。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戏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冲突展现出来。
安徽花鼓灯还注重舞蹈的表演,舞蹈动作流畅、舒展,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境界。
安徽花鼓灯还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演员的歌唱声线悠扬、婉转,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安徽花鼓灯的剧情多以宫廷故事、历史传说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将角色的情感、命运和社会背景展现出来。
花鼓灯演出的舞台布景丰富多样,有大戏楼、小戏楼、普通戏楼等形式,使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花鼓灯还注重服装的艺术表现,演员的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反映了不同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一种形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载体。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民间传统的一种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闻名于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和表演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特点和魅力。
一、风格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独特、扎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安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足底鼓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者一般是一脚踩地,一脚踏鼓,以此为伴奏进行舞蹈表演。
这种足底鼓踏的表演方式非常独特,形成了独特的韵律感,增加了表演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2. 轻功表演:表演者在表演花鼓灯时会进行轻功表演,包括翻身、滚地、纵跃等高难度动作,展现了表演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舞蹈形式多样:安徽花鼓灯表演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方式,舞蹈形式多样,既有舒缓柔美的舞姿,也有激烈奔放的动作,充分展现了安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 服饰独特:表演者的服饰也是安徽花鼓灯的一大特色,通常采用古风服饰,配以丰富多彩的面具和头饰,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让观众倍感新奇和惊喜。
二、表演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奏明快,富有激情,充分展现了安徽人民的生活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其表演具有以下特点:1. 蒙面表演:安徽花鼓灯表演通常采用蒙面的方式进行,表演者戴上各种面具和头饰,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之中,增加了表演的神秘感和戏剧性。
2. 故事情节丰富:安徽花鼓灯表演的内容通常围绕着古代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展开,情节丰富多彩,既有悲壮的英雄故事,也有欢乐的民间传说,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音乐伴奏浑厚:安徽花鼓灯的表演通常伴随着浑厚悠扬的鼓声、管乐声和唢呐声等,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让人们沉浸难以忘怀。
4. 舞蹈形式多样:在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中,舞蹈形式随着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表演者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源自安徽省淮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花鼓灯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风格独特、表演精彩,深受人们喜爱。
我们来谈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和表演内容方面。
首先是音乐,花鼓灯使用的主要乐器有花鼓和大钹,这两种乐器的搭配在花鼓灯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花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它的敲击声如同鼓舞着表演者的情绪,带动着整个表演的气氛。
而大钹则带来了一种悠扬而激昂的节奏感,与花鼓的敲击声相呼应,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音乐方面,安徽花鼓灯表演注重旋律的激烈对抗和节奏的跳跃转换,这种特殊的音乐风格是安徽花鼓灯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是舞蹈。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舞蹈是表演形式的重要部分。
花鼓灯的舞蹈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
表演者们手持彩绸、手绢等道具,结合花鼓灯音乐的节奏起舞,舞姿优美、生动活泼。
舞蹈的表演具有高度的技艺要求,需要表演者有着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灵活的身段,才能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简洁流畅,富有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是表演内容。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多样丰富,主要包括武术、相声、魔术、杂耍、马戏、杂技等多种元素。
这些元素的组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花鼓灯表演中,表演者们通过各种精彩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而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也让安徽花鼓灯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这也是安徽花鼓灯的一大特色,使之成为了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特点不仅在于其音乐、舞蹈和表演内容的丰富多彩,还体现在其表演形式的独特性。
安徽花鼓灯表演通常在晚上进行,届时表演者们手持彩绸、手绢等道具,在灯光的照耀下起舞,形成一道流光溢彩的美丽景观。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起源于安徽省。
其特点包括华丽的服饰造型、精湛的舞蹈动作和饱含民族特色的音乐特色。
表演形式多样化,包括舞蹈、歌唱和击鼓等元素。
音乐特色则体现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演员们身着色彩缤纷的服装,展现出优雅而动人的舞蹈动作,吸引观众的眼球。
安徽花鼓灯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风格,表演,特点,音乐,服饰,舞蹈,艺术魅力,文化传承。
1. 引言1.1 概述安徽花鼓灯安徽花鼓灯,又称花鼓戏,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其起源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安徽花鼓灯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其造型大约有1米多高,由鼓面和花瓣两部分组成,花瓣以五色缎子覆盖,色彩艳丽,颇具视觉冲击力。
表演时,艺人手拿花鼓,边击鼓边演出各种戏文,动作矫健有力,配合灯光烟花效果,极具观赏性。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集传统文化、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也为安徽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珍贵。
1.2 介绍安徽花鼓灯的起源安徽花鼓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起源于安徽省皖南地区。
据传,安徽花鼓灯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是当地百姓为了抗击元军入侵而创造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安徽花鼓灯逐渐融合了当地的音乐、舞蹈、戏曲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活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起初,安徽花鼓灯是由村民们在节日或庆典中表演,用以祈福祈祷、庆祝丰收等。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源于安徽省中部地区的传统舞蹈,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
它起源于明代,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生动的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它的主要表演形式是舞蹈,演员们以特定的节奏、姿态和动作表现出特定的情感和意境。
花鼓灯的舞蹈风格独特,主要以明快、热烈、豪放为主,既有古朴典雅的民间舞蹈特色,又融合了粤剧、京剧、豫剧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特点。
在表演中,演员们表现出欢快、热情、风趣的形象,让观众欣喜连连。
花鼓灯的演员多为壮年男子,他们身着彩色衣裳,手持花鼓灯,跳动着节奏轻快的舞步,配合柔美而尖锐的唢呐声,表现出各种传统的文化场景,传递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强烈的文化气息。
在表演技巧上,花鼓灯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演员的舞姿优美,动作协调,舞蹈技巧精湛,而唢呐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相当高超。
他们通过加强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使舞蹈表现更加细腻、贴切,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舞蹈中的情感和形象。
花鼓灯在民间演出方面有广泛的传播,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花鼓灯也深受青年演员的喜爱,不仅在民间演出中广受欢迎,还在各种演出上占有重要角色。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花鼓灯也在更新和改革中不断得到优化,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表演形式。
综上所述,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民间舞蹈独有的特色和精髓;其表演风格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据此,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广大观众深入了解和传承。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以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闻名于世。
安徽花鼓灯舞有着丰富的风格特征,下面将会从音乐、舞蹈形式和表演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安徽花鼓灯的音乐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主要由鼓乐、花鼓和板胡等乐器演奏而成。
鼓乐是花鼓灯舞蹈中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起到统领节奏的作用,它的节奏明快、有力,能够带动舞者的情绪和表演。
花鼓是花鼓灯的专用乐器,它是一种手持敲打乐器,音色明亮、富有变化,能够表达出花鼓灯舞蹈的情感和节奏。
板胡则是一种弹拨乐器,它能够在舞蹈中演奏出流畅婉转的旋律,使整个舞蹈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音乐中还常常融入了唢呐、二胡等乐器,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其次,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形式也具有独特的特征。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形式以打击舞为主,舞者通过击掌、拍打、蹦跳等动作来表达情感和节奏。
舞者的动作既有力量感,又具有柔韧性和变化性。
舞蹈中常常出现高高跃起、宽宽腿张开、急急攻击的动作,表达出热情洋溢的气息。
舞蹈的节奏快速,动作连贯流畅,舞者的身体灵活度要求很高。
此外,舞蹈中还融入了许多其他舞蹈形式,如踩高跷、表演太极拳等,使整个舞蹈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戏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来展现。
舞台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历史人物,如孔子、刘备、项羽等,他们通过舞蹈来展示自己的形象和故事。
表演中充满了热烈、喜庆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到历史和传说中的场景和人物。
此外,表演中还融入了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如变脸、古老的戏曲唱腔等,使整个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总结起来,安徽花鼓灯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
其音乐以鼓乐、花鼓和板胡等乐器为主,具有节奏明快、音色明亮的特点;舞蹈形式主要以打击舞为主,动作快速、连贯流畅;表演内容以历史故事、戏曲和民间传说为主题,展现了热烈、喜庆的气氛。
论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
论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而闻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首先,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体现在其舞蹈形态上。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紧扣主题,富有表现力。
舞者们以稳健而矫健的舞步,配合灵活多变的手势和身体姿态,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来。
尤其是舞者们在舞台上的翩翩起舞、腾挪跳跃,使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独立而精彩的舞蹈世界。
其次,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表演方式上。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方式多样,既有独舞,也有多人合作,能够充分展现舞者的个体魅力和集体整体感。
其中,花鼓灯舞蹈以集体舞为主,舞者们通过协调一致的动作配合,展现出耐人寻味的整体美感。
此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中,舞者还能与鼓手、灯手等配合默契,呈现出一种精湛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艺术表达上。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动作舞蹈,又有情节性舞蹈,还有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
舞蹈动作结合了传统的武术技法和舞蹈动作,使得整个表演更富有观赏性和表现力。
而舞蹈情节则通过展示故事情节或者塑造角色的方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此外,舞蹈中的象征性动作也是安徽花鼓灯独特舞蹈表演艺术特征之一,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象征着特定的事物、观念或者情感。
最后,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还可以从其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上进行解读。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充分考虑了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和舞蹈情境的再现。
舞台布景通过精心设计的灯光、道具和幕布,营造出节奏感强烈、富有戏剧性的舞台环境,为舞蹈表演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舞者的服装则采用传统的民族元素,结合了明丽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设计,使舞者在舞台上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气质。
总之,安徽花鼓灯的舞蹈表演艺术特征凭借其独特而优美的舞蹈形态、多样化的表演方式、丰富的艺术表达和精心布置的舞台设计,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在安徽省宿州地区流传较广。
花鼓灯是一种融合了歌舞、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民间艺术,在宿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在当地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音乐艺术形态角度对安徽花鼓灯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和魅力所在。
一、花鼓灯的起源与发展花鼓灯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起源地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花鼓灯由歌舞和音乐组成,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过去,花鼓灯多用于庙会或喜庆活动中的表演,是人们娱乐、祈福的一种方式。
经过长期的发展,花鼓灯表演形式日益多样化,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表演形式和音乐演奏上也有所改进。
在当今社会,花鼓灯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更成为了宿州地区文化遗产的代表性符号,同时也是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二、花鼓灯的艺术表现形式1. 表演形式花鼓灯表演形式与歌舞表演相结合,通常由歌唱和舞蹈构成。
表演时,演员手执花灯,踏着鼓点,配合舞蹈动作,歌唱表演者一边演唱,一边以鼓点和手舞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种表演形式,花鼓灯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乡土文化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2. 音乐演奏花鼓灯的音乐演奏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花鼓灯艺术形态中的关键元素之一。
音乐演奏主要通过击打花鼓和演奏其他民间乐器进行,展现了它独特的音乐特色。
音乐演奏既要与舞蹈配合,又需与歌唱相辅相成,是整个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花鼓灯的音乐特点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鼓节奏花鼓灯音乐的节奏感极为丰富,以花鼓的击打声为主导,衬以其他民间乐器的伴奏,使得整个音乐节奏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花鼓灯音乐的节奏不仅鲜明有力,而且节奏规律性明显,使人难以忘怀。
2. 乐器搭配花鼓灯民间音乐的乐器搭配丰富多样,主要以花鼓为主,同时还伴有锣、钹等伴奏乐器,使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安徽花鼓灯中蕴含的艺术特性
尤瑞安徽花鼓灯是典型的民间自发性的开放艺术。
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或者在明月当空的收获季节,有着花鼓灯艺术习俗的淮河两岸经常是在锣鼓召唤之后就会有众多的农民自发此文由才子城论文设计网搜集整理。
聚集到村庄的广阔空地上。
他们共同燃起篝火,有的人用竹竿挑起灯笼,有的人敲打起铿锵的锣鼓,有的人就会自发地进行歌唱和舞蹈。
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可以表达人们对大地、太阳的崇拜之情,表达人们对丰收、爱情及生活的喜悦之情,而且还可以融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者陶冶人们的情操。
2.安徽花鼓灯具有一整套成熟的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安徽花鼓灯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艺术套路。
安徽花鼓灯的演出过程一般有上三路、中三路及下三路来共同完成。
套路流程一般是先开场锣,然后就是“文伞把子”或“丑鼓”出场,然后是“武伞把子”上场,然后是大花场和小花场表演,最后最后才是“盘鼓”或后场小戏表演。
另外,安徽花鼓灯不但有着一套完整的套路。
而且在表演显要动作的时候要求必须做出超常幅度的动作。
比如在安徽花鼓灯的动作表演中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为了推动表演到达高潮,要求是必须要经常出现高、中、低三度空间造型的,这些造型的难度非常大,需要极高的技艺性。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一切的套路及高难度动作都是由几百年来淮河岸边的代代农民艺人独立创造和完成的,具有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3.安徽花鼓灯具有非常强的节奏性。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分为男角舞蹈和女角舞蹈两类。
男角舞蹈的男角又称鼓架子。
有时候也称扎头的或挎鼓的,因这些男角的分工不同,又分为领伞的、小鼓架子、大鼓架子及丑鼓等。
在女角舞蹈中的女角称为腊花,有时候也称包头的或兰花,其中的女角根据任务不同分大腊花、二腊花及三腊花等。
可以说,“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立性和组合性,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个人单项动作,两人或两人以上配合动作”。
叫比如,安徽花鼓灯中的舞蹈还可以分为“大花场”、“小花场”及“盘鼓”三类,其中集体表演的情绪舞被称为是“大花场”,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被称为是“小花场”,这个是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核心。
另外,“盘鼓”同上面提到的“大花场”及“小花场”不同,“盘鼓”是将舞蹈、武术及技巧表演实现完美结合的表演形式,同时还具有非常好的造型艺术特征。
另外,“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吸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
比如“挂垫子”的动作,演员在表演这个动作的时候就必须要踮起脚用脚掌踩着木跷走路,然后只能用小腿部吃力,对于着地的部分又要求必须扒住地,这个动作就被艺人们叫作“艮劲”,颇具武术表演风范。
另外,在安徽花鼓灯的女角兰花使用的折扇也是来源于戏曲,这个折扇道具也逐渐成为了安徽花鼓灯特有的表演道具。
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律,成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并在高校的民间舞教学中,成为学生不可
缺少的学习内容.为了能使学生恰如其分地舞出花鼓灯的动律神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其动作要领,还要以"韵味"为核心,增强学生内心的感受力,从而达到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