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调控及其在胶质瘤诱导分化中的作用(一)

合集下载

gfap指标 -回复

gfap指标 -回复

gfap指标-回复GFAP指标是一种神经生物标志物,全称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也被称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是一种特异性表达于胶质细胞的蛋白质。

GFAP通过测定其在脑脊液和血液中的水平,有助于评估脊髓和脑组织的损伤,以及其他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首先,为了更好地了解GFAP指标,我们需要了解胶质细胞的基本概念。

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非神经元细胞的总称,占据神经系统细胞总数的90以上。

它们主要存在于脑和脊髓中,起到支持、保护和维持神经元的功能。

其中,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的一种类型,也是GFAP的主要表达细胞。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GFAP作为神经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GFAP的水平可以通过测量脑脊液和血液中的GFAP含量来评估神经系统疾病的程度和进展。

一般来说,当细胞损伤发生时,星形胶质细胞会释放GFAP进入周围液体中。

因此,GFAP的水平通常与胶质细胞活性和损伤程度相关。

对于脑部损伤、中风、脊髓损伤等疾病,GFAP的测量可以提供提示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进一步,我们将讨论GFAP指标在脑创伤评估中的应用。

脑创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导致短期和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

通过监测脑脊液中的GFAP含量,我们可以评估创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和神经组织损伤程度。

一项研究发现,GFAP的测量可以帮助预测脑创伤患者的结局,为临床治疗提供宝贵的指导。

此外,我们将讨论GFAP指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

研究表明,GFAP的水平在这些疾病的进展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的脑脊液中GFAP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这些发现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我们将探讨GFAP指标的前景和挑战。

尽管GFAP作为一种神经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APOE多态性在炎症因子诱导的神经毒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差异作用

APOE多态性在炎症因子诱导的神经毒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差异作用

第 50 卷第 1 期2024年 1 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50 No.1Jan.2024DOI:10.13481/j.1671‑587X.20240105APOE多态性在炎症因子诱导的神经毒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差异作用王岩, 李晓慧, 季瑶, 崔理立, 蔡玉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01)[摘要]目的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在神经毒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差异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原代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

构建人APOE3和APOE4重组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原代APOE-/-星形胶质细胞中,以APOE-/-原代细胞为对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APOE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APOE水平。

采用白细胞介素1α(IL-1α)、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补体C1q联合刺激转染APOE3和转染APOE4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制备炎症模型,分为APOE3+PBS组、APOE4+PBS组、APOE3+IL-1α+TNF+CC1q组和APOE4+IL-1α+ TNF+C1q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形态表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4(Gpc4)、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6(Gpc6)、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血小板反应蛋白 2(Thbs2)、酸性分泌蛋白类似蛋白1(Sparcl1)、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C3和 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mRNA表达水平,微球吞噬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吞噬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Bcl-2)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坏死因子α 耐药 羊瘙痒因 263k 缺损 细胞存活 细胞增殖 细胞因子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11 细胞周期因子 细胞周期 细胞分选 细胞分化 组织工程 纤维蛋白 移植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瘤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胶质 神经移植 神经痛 神经球 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 神经再生 神经元样细胞 神经元 磁共振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硫酸镁 硝酸甘油 督脉 白介素lβ 白介素-10 痛觉过敏 疾病模型 疫苗 生物相容性 生物学特征 激光 淀粉样病变 氨基乙酸 横断性脊髓损伤 核转录因子к b 核型 朊病毒 显微镜检查 无蹼壁虎 抗原,多瘤病毒转化 抑郁症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急性脑缺血 微循环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胶质细胞 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 缺氧缺血,脑 维a酸 结蛋白 细胞诱导 细胞移植 细胞培养 细胞 组织相容性 组织工程支架 纤维蛋白 纤粘连蛋白 移植,同种 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免疫学 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 神经样细胞 神经新生 神经再生 神经于细胞 神经丝 磷酸化p38mapk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皮质酮 癫(癎) 病理学 疼痛 疗程 电针 电穿孔 生物学特性 甘珀酸 环孢素a 牙周膜干细胞 炎症前细胞因子 混合移植 淫羊藿黄酮 海马神经前体细胞 海马nscs 毛细血管 植入物,实验性/副作用 未成熟脑 星形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 星形细胞 无血清培养 抗血管治疗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慢性视神经损伤 康复训练 干细胞 巨细胞病毒

211241299_SIRT6蛋白在肝脏能量稳态中的调控作用

211241299_SIRT6蛋白在肝脏能量稳态中的调控作用
#细 胞 功 能 障 碍 是 C!?H 病 理 生 理 学 的 重 要 原 因'$(% B4DC'具有促进胰腺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异生和甘油三酯合 成以及缓解肥胖的功能%在使用一些胰岛素增敏剂)DEN*时" B4DC'通过参与 DEN介导的代谢作用"对肝细胞脂肪变性具 有一定保 护 作 用')("而 B4DC' 的 抑 制 剂 可 增 加 和 骨 骼 肌 中 E7VC0&+$的表达改善!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耐量பைடு நூலகம்常'&!(% 而过表达 B4DC'后"高 糖 诱 导 的 细 胞 凋 亡 和 氧 化 应 激 通 过 激 活 5HGF 途径得到缓解'&#(%B4DC'还具有抑制肝脏糖异生 作用"糖异生作为非糖物质的转换"在肝脏中是甘油$丙酮酸等
,$)',
2)$'+;+1+8#9/%/(J"58<-!"!#">/%-!%"A/-$
综述
B4DC'蛋白在肝脏能量稳态中的调控作用
程义尧韩小娟徐文静
摘要B4DC'是B$<9*$'家族成员"具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和单 5?G0核糖基转 移酶活性%以前的研究重点是 B4DC'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随着研究的深入"B4DC'作 为 影 响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非 酒 精 性 脂肪性肝炎$肥胖和!型糖尿病的相关因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 B4DC'对肝脏代谢能量稳态$抗氧化应激反应的 研究已有一定进展%本文将重点综述 B4DC'对肝脏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合成及抗氧化应激中的调控作用%

通用转录因子2I_在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化疗抵抗中的作用

通用转录因子2I_在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化疗抵抗中的作用

第 50 卷第 2 期2024年 3 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50 No.2Mar.2024DOI:10.13481/j.1671‐587X.20240219通用转录因子2I在胶质母细胞瘤替莫唑胺化疗抵抗中的作用周建国1, 姜红建1, 朱其辉2, 张耿强2, 邓琪琳2, 齐玲2, 李凯舒2, 于洪泉1(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吉林长春130021;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清远511518)[摘要]目的目的:探讨通用转录因子2I(GTF2I)在胶质母细胞瘤(GBM)替莫唑胺化疗抵抗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方法:基于转录因子预测网站(PROMO网站),生物信息学分析GBM组织中甲基转移酶1(DNMT1)、损伤特异性DNA结合蛋白1(DDB1)、染色盒同源物5(CBX5)和着色性干皮病基因组C(XPC)的共同转录因子,并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进行DDB1、CBX5、XPC和DNMT1与GTF2I和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MGMT)的相关性分析及生存分析。

分别用小干扰序列(siRNA)转染并沉默人脑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T98细胞和人脑胶质瘤LN229细胞中MGMT及GTF2I的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上述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沉默GTF2I基因后,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

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GBM组织中DDB1、CBX5、XPC和DNMT1表达水平与GTF2I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MGMT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GTF2I表达水平与MGMT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剔除未接受替莫唑胺治疗的GBM患者的生存分析,GTF2I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降低。

SMAD3_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SMAD3_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 16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260483;81502556);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202301AS070015);云南省消化内镜临床医学中心项目(2022LCZXKF-XH19)①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②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通信作者:郭强SMAD3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李西沙① 唐慧② 刘中建② 郭强② 【摘要】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进展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SMAD3作为一种受体调节型蛋白,参与了癌症信号通路,对多数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增殖、迁移及侵袭等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本文就SMAD3的结构功能、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做一综述,以对SMAD3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SMAD3 消化道恶性肿瘤 癌基因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SMAD3 on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LI Xisha, TANG Hui, LIU Zhongjian, GUO Qi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36): 160-164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mechanism of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 have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s a receptor regulated protein, SMAD3 is involved in cancer signaling pathwa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role in the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most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gnosis of tumor patients.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MAD3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 are reviewed, so a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SMAD3. [Key words] SMAD3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 Oncogene Firs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edicin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36.036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生物学过程,多基因参与了肿瘤的调控,在肿瘤的调控网络中存在着一些关键基因。

星形胶质细胞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徐柳清;赵培源;刘喜红;杜晓丹;范孟杨;侯俊林
【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34)5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丰富的神经胶质细胞,其
参与神经系统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其表型的改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尤为重要。

表观遗传学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和染色质重塑等,皆与AS增殖、分化、炎症等表型特征的改变紧密联系,但这些机制如何发挥作
用仍需要探索与总结。

通过综述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表观遗传学机制对AS 作用的最新进展,以期为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8页(P126-133)
【作者】徐柳清;赵培源;刘喜红;杜晓丹;范孟杨;侯俊林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
【相关文献】
1.可变剪接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外源化学物对精子成熟障碍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3.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
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4.炎症小体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表观
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5.胶质瘤化疗耐药机制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氨酸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Word版

精氨酸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Word版

精氨酸(Arginine),分子式为C6 H14 N4 O2。

分子质量为174.2,为白色晶体或晶体状粉末。

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异构体存在:D-精氨酸(D-Arg)和L-精氨酸(L-Arg),动物体内主要以L-精氨酸的形式存在。

Arg 在人医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家禽的研究较少,早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1994年以前。

当前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人们对L-Ar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L—Arg提高免疫力,在感染、烧伤、手术、动脉粥样硬化及胎儿发育障碍等的治疗方面开展系列研究。

1 精氨酸来源与代谢动物机体精氨酸主要有三个来源:①来源于日粮;②机体蛋白质的分解;③机体内其他氨基酸(谷氨酸和瓜氨酸等)的转化[1]。

日粮中氨基酸是动物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内源性合成的精氨酸主要来源于小肠和肾脏。

虽然精氨酸只是健康成年哺乳动物的条件性氨基酸,但对禽类而言,精氨酸却是必需氨基酸。

主要原因在于家禽机体缺乏如氨甲酰磷酸酶等关键酶,因而不能通过生化途径(如鸟氨酸循环途径)来合成精氨酸,因此只能由日粮来满足。

精氨酸是体蛋白的组成部分,可以由动物内源合成。

血浆瓜氨酸和线粒体内的鸟氨酸是其合成的前体,瓜氨酸在细胞液中合成精氨酸。

在提供瓜氨酸的情况下,家禽可在肾和巨噬细胞内合成精氨酸,但效率很低。

精氨酸体内代谢途径有:①通过精氨酸酶分解为尿素和鸟甘酸。

鸟甘酸是合成多胺类物质的前体,它们是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是细胞增殖的促进剂;②通过氧化途径,经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一氧化氮(NO)。

NO是一种内皮舒张因子,有利于维持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肠道的缺血缺氧功能。

③精氨酸可以由甘氨酸转脒基酶分解为鸟氨酸和肌酐酸,由精氨酸分解酶降解为鸟氨酸和尿素。

精氨酸在相关酶作用下最终分别转化成腐胺、脯氨酸和谷氨酰胺,腐胺可以生成亚精胺和精胺,三者统称为多胺,谷氨酰胺可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产生CO2 。

④精氨酸在家禽体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分解成氨后,合成嘌呤,然后降解为尿酸排出[2]。

内质网应激在恶性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论文

内质网应激在恶性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论文
・966・
生堡盐丝处型盘盍!Q!垒生!旦筮!!鲞筮!塑£!也』盟!!望!!!g:!!P!!坐!里!!!!:Y!!:!!:堕!:!
.综述.
内质网应激在恶性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汪翔刘苏越李维平
内质网是细胞内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器,作用是修饰、 折叠和分泌新合成的蛋白质并对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态具 有重要作用¨J。当外界刺激导致内质网的蛋白质折叠及翻 译后的修饰、脂质和类固醇的合成、基因表达和细胞代谢以 及钙通道传导途径等多种功能受到干扰时,未折叠的蛋白质 就会堆积于内质网腔,可诱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oxygen
polymerase,PARP)的裂解而拮抗凋亡的结论。而后Pitney 等¨副发现,3一甲基腺嘌呤(3-methyl adenine,3-MA)与顺铂联 合可使胶质瘤细胞中CHOP、活化态Caspase-4和Caspase一3 的表达增高,从而减少其对ERS介导的凋亡通路的逃避,这 提示自噬和ERS有着相反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自噬的存 在阻碍了ERS介导的恶性胶质瘤细胞凋亡。但Liu等¨6。的 研究可能能解释上述矛盾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米诺环素 是通过引起细胞自噬来治疗恶性胶质瘤,但同时在胶质瘤细 胞自噬的上游检测到了ERS的信号。因此,他们又使用 3-MA来抑制自噬,结果显示,可以诱导肿瘤细胞从自噬转为 凋亡。该研究证明,ERS伴随着自噬活动的加强对ERS诱导 的细胞凋亡有拮抗作用。结合前面关于ERS及自噬对恶性 胶质瘤凋亡影响的探讨,可以推断在胶质瘤细胞受到药物、 环境或机体免疫刺激时,ERS与自噬共同参与维持内环境稳 态机制,二者维持动态平衡,其中某一个效应过强或是受抑 制,都会促使细胞死亡。通过利用自噬与凋亡之间的关系, 不失为一种人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有效措施。因此,对 ERS与自噬相互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对最终实现安全、可行 的人工凋亡或自噬并应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乃至其他肿瘤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研究展望
06
VS
通过研究GFAP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其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中的功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GFAP在神经系…
通过研究GFAP在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中的变化和作用,可以揭示其在这些疾病发生、发展和恶化中的作用机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分布与作用
研究历史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GFAP以来,一直是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现状
目前,对GFAP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并涉及到许多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病理过程。一些针对GFAP的治疗策略正在临床试验中,有望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研究历史与现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结构特征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神经元损伤
研究发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神经元损伤后表达增加并与神经元的凋亡和坏死相关。
治疗方法
针对神经元损伤的不同机制,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进行干预,但治疗难度较大,效果有限。
神经元损伤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药物研发
05
药物筛选
通过研究药物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相互作用,筛选出具有治疗潜力的小分子药物。
活性位点
与多种分子相互作用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能够与多种分子相互作用,包括金属离子、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质等。
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通过与多种分子相互作用,发挥神经保护、促进神经元生长和分化等作用。
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与调节
03
涉及转录因子、表观遗传学和miRNA等机制,这些机制共同调节基因表达的起始和过程。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可以与炎性细胞(如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它们的活性和功能, 从而影响炎症过程的发展和转归。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肿瘤的关系
肿瘤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异常升高,这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 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血管生成等方式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01
维持星形胶质细胞形态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通过形成中间丝网络,为星形胶质细胞提供机械支撑
,维持其形态和结构完整性。这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至
关重要。
02
参与细胞信号传导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通过与其他分子如整合素、生长因子等的相互作用,
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过程,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细胞增殖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减少与疾病进展
研究表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 病)中的表达水平降低,这可能导致了神经元的死亡和疾病的进展。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炎症性疾病
抗炎作用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炎性细胞的活性,减轻炎症对组织的损 害。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炎性细胞相互作用
病情监测
GFAP水平的变化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因此 ,通过定期检测GFAP水平,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作为治疗靶点
药物研发
以GFAP为靶点,可以开发针对神经系统 疾病的药物。通过调节GFAP的表达或功 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策略有 望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 途径。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结构
•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结构主要由中间丝域、氨基端域和羧基端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中间丝域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主 要结构域,由多个重复的氨基酸序列构成,形成了蛋白质的刚性骨架,赋予了蛋白质抵抗外力的能力。氨基端域和羧基端 域则相对较为灵活,参与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胶Biblioteka 纤维酸性蛋白的生理功能早期研究

组织工程实验讲义

组织工程实验讲义

校内讲义组织工程实验(供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用)吉林大学药学院生物工程综合教研室二○○五实验须知1.按时进入实验室,穿好白大衣,带好实验纪录本和笔;2.实验前应认真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3.实验前认真听任课教师的讲解和实验安排,未经允许勿动任何实验器具;4.实验中不要大声喧哗,如有问题,及时请教任课教师,做到有条不紊;5.认真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及时准确地做好实验记录;6.实验记录要采用专用实验记录用纸,不得用单页纸进行记录;7.实验记录要使用钢笔或碳素笔,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进行记录;8.不得涂沫、删改原始实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研作风;9.对实验中涉及到的精密仪器,要严格按照使用规程进行操作,出现故障或有不明之处,要及时请教任课老师,不得擅自拆卸维修;10.实验废弃物要按相关要求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不得随意倾倒;11.实验结束后,要认真清洗实验器具,并按要求摆放,清洁实验台面;12.值日生认真清扫地面,清理实验垃圾;13.离开实验室前,要认真检查水、电、煤气是否关闭好,养成良好习惯;14.实验后要及时写出实验报告,按时交给任课教师评阅。

前 言本《组织工程实验》讲义是根据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医学)教学需要,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而编写的。

本实验讲义编写的指导思想是:1.根据《组织工程》理论课程内容,确定实验课内容;2.结合学院现有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确定实验内容;3.与其它相关实验课内容统筹考虑,确定实验内容;4.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5.充分考虑到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和技术前沿;6.参考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实验课程开设情况。

通过本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加深理解理论课学习的内容,掌握组织工程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达到独立开展组织工程实验的能力。

本《组织工程实验》讲义是由生物工程综合教研室和生物工程实验中心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完成的。

好用免费论文66

好用免费论文66
p27Kip1与肿瘤/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64/index.htm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调控及其在胶质瘤诱导分化中的作用/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63/index.htm
嗜酸粒细胞凋亡与支气管哮喘/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91/index.htm
结核病耐药监测述略/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90/index.htm
青少年斜视手术中的麻醉处理/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269/index.htm
娩硬核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白内障复明行动中的体会/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268/index.htm
感觉和运动神经来源的雪旺细胞p75受体表达的研究/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48/index.htm
胆固醇结石与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47/index.htm
胆石症的治疗现状/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52/index.htm
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延迟EST及LC/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51/index.htm
皮肤光老化的研究及防护/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402/index.htm
老年人肩袖撕裂的手术治疗/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401/index.htm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饮食护理/mianfeilunwen/qitalunwen2/1486378/index.htm

黏着斑的结构、功能及在肿瘤转移中作用

黏着斑的结构、功能及在肿瘤转移中作用

黏着斑的结构、功能及在肿瘤转移中作用张冠华智发朝【摘要】【提要】黏着斑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点,其组装和解聚的周转过程通过机械信号传导驱动细胞迁移,这种信号传递分子机制对创伤愈合、肿瘤转移等生物进程至关重要。

目前肿瘤治疗中较大的难题是肿瘤细胞对传统治疗药物的治疗抗性和肿瘤转移,有关研究提示这与黏着斑分子功能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黏着斑的结构、功能及肿瘤转移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黏着斑;肿瘤转移;细胞迁移;力传导恶性肿瘤目前仍是人类致死的首位原因。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步骤,肿瘤浸润、转移等关键因素正在逐渐被认识。

黏着斑(focal adhesions,FAs)是一种复杂的质膜相关大分子集合,其将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整联蛋白连接并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建立关系。

FAs 在细胞成熟过程中通过黏附作用及改变分子组合来产生牵引并转换信号驱动细胞迁移,上述过程任一环节的缺失或改变将使细胞黏附能力下降,而黏附能力下降被认为是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黏着斑的构成及其支配黏附信号传导的基本机制,对了解黏着斑在细胞转移及肿瘤进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一、黏着斑的结构及种类1.黏着斑的结构黏着斑由Abercrombie在纤维母细胞运动的研究中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1],在细胞培养中它与细胞基底层紧密连接,是细胞质膜的电子致密区域。

这种紧密连接的物理作用使得细胞可以和外环境进行联系,引起细胞黏附、迁移、扩散、分化及凋亡。

黏着斑在整联蛋白异二聚体的跨膜中心周围形成,与细胞外基质连接,构成细胞中侧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锚定区,进而调节细胞内外各种信号通路。

在电镜下观察黏着斑不同于缝隙连接、紧密连接、细胞桥粒等有明显的结构。

Kanchanawong P等[2]利用干涉测量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interferometric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iPALM)的方法在纳米尺度上观测了黏着斑蛋白的显微结构,发现整联蛋白和肌动蛋白被一个40 nm长、由部分重叠的蛋白特异性层组成的核(整联蛋白信号传递层、力转导层、肌动蛋白控制层等)分开,同时由踝蛋白连接。

姜黄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的损害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姜黄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的损害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011:11:3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40108.1830.018姜黄素抑制NF κB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的损害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胥甜甜1,田昊春2,杨新民2,罗栋华3,王长根4,漆启华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药学部、2.骨科,江西南昌 330006;3.江西省高安市瑞州医院,江西宜春 336000;4.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人民医院,江西赣州 34100)收稿日期:2023-08-15,修回日期:2023-11-18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No202031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960395)作者简介:胥甜甜(1989-),女,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315372601@qq.com;漆启华(1983-),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基础与临床,通信作者,E mail:qqhua1938@126.comdoi:10.12360/CPB2023060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4)01-0046-09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282 71;R336;R349 1;R681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抑制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损害的机制及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方法 采用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测定骨形成指标,并检测参与的潜在信号通路。

同时,用姜黄素处理小鼠去卵巢(ovariectomized,OVX)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来证实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结果 体外实验发现,低浓度姜黄素(1~10μmol·L-1)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骨形成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逆转氧化应激导致的成骨钙沉积下降,降低了核因子kappa B配体的受体激动剂(RANKL)和白介素 6(IL 6)的表达。

人胶质瘤U251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

人胶质瘤U251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

人胶质瘤U251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王景文;杨勇;张志坚;陈波;苏春香;胡昌龙;蔡慧敏;李巧玉【摘要】目的:探讨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及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U251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人类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ike 4,SALL4),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采用成脂培养基诱导U251细胞,以CCK-8实验描记细胞生长曲线;油红-O染色及免疫印迹法检测脂肪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结果:胶质瘤细胞U251中巢蛋白,SALL4,NCAM,GFAP呈阳性表达;成脂诱导培养基定向诱导后,U-251细胞内大量橙红色脂滴形成;脂肪酸合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 (PPARγ)、CCAAT增强子蛋白-β(CEBP-β)、脂联素表达增高.结论:人胶质瘤U251细胞具备干细胞表型,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26)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胶质瘤细胞;干细胞特性;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作者】王景文;杨勇;张志坚;陈波;苏春香;胡昌龙;蔡慧敏;李巧玉【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镇江21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1[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glioma cell line U251 and its potential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adipocytes.Methods: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stem cell marker nestin,sal-like 4(SALL4),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inU251 cells.Growth curve of U251 cells after adipogenic induction was evaluated by CCK-8 method.After the induction,fat deposition was stained by Oil Red O staining and adi-pogenic marker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Results:U251 cells showed immunofluores-cence positive staining of nestin,SALL4,NCAM,GFAP.After adipogenic induction,a large number of or-ange-red lipid droplets was seen in U-251 cells;Western blotting showe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adipocyte-specific proteins,such as fatty acid synthas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CCAAT en-hancer-bingding protein-β(CEBP-β),adiponectin.Conclusion:U251 cells had stem cell phenotype and can be into adipocytes induction.[Key words] glioma cells;stem cell properties;adipocytes;induced differentiation胶质瘤由神经外胚叶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恶化所产生,是成年人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增殖力及侵袭力强,易复发,死亡率较高。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胶质瘤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胶质瘤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胶质瘤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
点的研究进展
孙中钱;李浩鸣;申强;张斌;张军臣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24(30)9
【摘要】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是中枢谷氨酸能系统中重要的受体之一,其广泛参与调控突触传递、突触可塑性、神经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等生理过程。

mGluRs在介导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参与胶质瘤的进展、侵袭和复发过程,因此mGluRs作为胶质瘤的潜在药物靶点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mGluR1和mGluR3的体外药物阻断已被证明对于胶质瘤细胞具有抗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mGluR3拮抗剂对于替莫唑胺有增加敏感性的作用,mGluR4和mGluR8可能成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潜在靶点,但需要广泛的研究验证。

未来应对不同类型的mGluRs在胶质瘤细胞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索,以为临床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6页(P1080-1085)
【作者】孙中钱;李浩鸣;申强;张斌;张军臣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MCT1和MCT4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及作为肾癌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3.Ⅱ、Ⅲ组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激动剂逆转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抑制C6胶质瘤细胞摄取谷氨酸
4.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可作为一种新型恶性胶质瘤治疗靶点(英文)
5.II、III组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激动剂对脂多糖抑制C6胶质瘤细胞摄取谷氨酸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ET2基因突变在血液肿瘤发病中作用及以其为靶点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TET2基因突变在血液肿瘤发病中作用及以其为靶点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TET2基因突变在血液肿瘤发病中作用及以其为靶点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姚倩倩1ꎬ吴秉毅2(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ꎬ广州510515ꎻ2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㊀㊀摘要:DNA甲基化水平的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ꎮTET2是一种抑癌基因ꎬ通过调控DNA甲基化和表观遗传控制基因表达ꎬ在调节造血细胞生长㊁分化和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近年研究发现ꎬ在髓系及淋系恶性肿瘤中均可观察到TET2突变或缺失ꎬ提示TET2与血液恶性肿瘤发生相关ꎮ目前ꎬ针对TET2突变ꎬDNA去甲基化剂(HMAS)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等髓系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ꎮ㊀㊀关键词:TET2基因ꎻ突变ꎻ血液肿瘤ꎻDNA甲基化ꎻ去甲基化剂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19.11.028㊀㊀中图分类号:R73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19)11 ̄0101 ̄03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临床重点课题(LCD016ZD026)ꎮ通信作者:吴秉毅(E ̄mail:wubingyi@aliyun.com)㊀㊀DNA甲基化水平的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ꎮTET2是一种抑癌基因ꎬ位于染色体4q24上ꎬ其编码的TET2蛋白属于TET双加氧酶家族(包括TET1㊁TET2㊁TET3)[1~2]ꎮ研究发现ꎬTET2蛋白可通过参与DNA去甲基化来调控基因表达ꎬ从而抑制白血病发生ꎮ近年研究发现ꎬ在髓系和淋巴组织恶性肿瘤中均可观察到TET2基因突变或缺失ꎬ其突变率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中为20%~58%ꎬ在B细胞和T细胞淋巴瘤中分别为2%~12%和20%~83%[1~3]ꎮ研究发现ꎬ插入㊁错义㊁无义和移码突变等类型的突变及缺失均可导致TET2的截断或酶活性下降[3~5]ꎬ而使DNA去甲基化过程受阻ꎬ导致白血病发病ꎮ本文对近年来关于TET2基因突变在血液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以其为靶点的治疗策略做一综述ꎮ1㊀TET2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㊀㊀TET2基因由11个外显子组成ꎬ长度为150kbꎮTET蛋白家族C末端均包含一个保守的双链β ̄螺旋(DSBH)结构域和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ꎬ辅因子Fe2+和2 ̄酮戊二酸(2 ̄OG)共同形成C末端的核心催化区[5]ꎮTET1和TET3N ̄末端具有CXXC锌指结构域ꎬ可与DNA直接结合[6]ꎮ与TET3和TET1不同的是ꎬTET2的N ̄末端没有直接与DNA结合的区域ꎬ它可能通过一种独立于CXXC域的机制起作用ꎮ㊀㊀TET2基因及表达的蛋白在调节造血细胞生长㊁分化和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TET2招募至DNA后ꎬ通过去甲基化作用参与DNA的转录调控ꎮTET蛋白在Fe2+㊁2 ̄OG㊁O2等辅因子参与下ꎬ将DNA中5 ̄甲基胞嘧啶(5 ̄mC)连续氧化为5 ̄羟甲基胞嘧啶(5 ̄hmC)㊁5 ̄胞嘧啶甲酰(5fC)和5 ̄羧基胞嘧啶(5caC)[5]ꎮTET蛋白主要通过被动或主动去甲基化机制参与DNA的转录调控[5ꎬ7]ꎮ2㊀TET2基因突变或缺失在血液肿瘤发病中的作用2.1㊀TET2突变或缺失与CMML㊀Delhommeau等[1]把来自红细胞增多症或骨髓纤维化患者的CD34+细胞移植到NOD ̄SCID小鼠中ꎬ发现TET2突变/缺失与造血干细胞(HSCs)克隆扩增有关ꎬ且造血重建倾向于髓系ꎮLi等[4]通过构建TET2敲除小鼠模型发现ꎬTET2-/-小鼠在髓系恶性肿瘤发生前ꎬLSK细胞造血再生能力增强ꎬ细胞分化向单核/粒细胞方向倾斜ꎬ在2~4月龄时ꎬTET2-/-小鼠出现造血紊乱ꎬ表现出与CMML许多特征相似的表型ꎬ包括肝脾肿大㊁白细胞计数增加(单核细胞数目过多)㊁骨髓细胞增多以及肝㊁脾和骨髓被各种成熟髓样细胞广泛浸润ꎬ提示TET2缺失在CMML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ꎮ2.2㊀TET2突变或缺失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㊀MDS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ꎬTET2突变在MDS中的突变率为19%~26%ꎮLangemeijer等[8]对102例MDS患者研究发现ꎬTET2基因位于染色体4q24上ꎬ其突变频率为26%ꎬ且在低危组101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11期(41%)中突变率最高ꎮ类似地ꎬDelhommeau等[1]对320例髓系肿瘤患者的研究表明ꎬ染色体4q24存在一个长度为150kb的缺失片段ꎬ证实为TET2基因ꎬ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存在移码㊁无义㊁错义突变ꎬ且TET2在MDS中突变率为19%ꎮ㊀㊀MDS中高TET2突变率对患者的预后意义尚不明确ꎮKoSmider等[9]对88例MDS患者进行TET2突变对预后影响的研究发现ꎬ在单因素分析中ꎬ无TET2突变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4.1倍ꎻ在多变量分析中ꎬ无TET2突变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了5.2倍ꎬ表明TET2突变是MDS的一个独立有利预后因素ꎮ然而ꎬLiu等[10]对61例MDS患者研究并未观察到TET2突变与OS存在相关性ꎮ同时ꎬBejar等[11]和Itzykson等[12]研究结果也均未证明这一点ꎮ另外ꎬHata[13]对MDS进行遗传分析发现TET2突变与患者预后差有关ꎮ因此ꎬTET2突变对MDS患者的预后意义仍存在争议ꎬ需要更多相关研究来进一步阐述ꎮ2.3㊀TET2突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㊀AML由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扩增引起ꎮTET2位于AML伴随的其他易位的断裂点4q24上ꎬ这些易位包括:t(3ꎻ4)(q26ꎻq24)㊁t(4ꎻ5)(q24ꎻp16)㊁t(4ꎻ7) (q24ꎻq21)和del(4)(q23q24)[14]ꎮTET2有无义㊁移码㊁缺失等突变类型ꎬ在AML中的突变率为12%~32%[15~16]ꎮAbdel ̄Wahab等[15]对606例髓系肿瘤患者的研究表明ꎬ与TET2wt患者相比ꎬ并没有观察到TET2mut患者的OS下降ꎮ然而ꎬ其他研究却发现TET2突变与OS缩短相关ꎮMetreler等[16]对427例原发且核型正常AML(CN ̄AML)患者进行研究表明ꎬTET2mut患者的OS短于TET2wt患者ꎮ近期ꎬZhang等[17]为确定TET2在非M3和CN ̄AML患者中对OS的预后价值ꎬ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ꎬTET2低表达对非M3型患者的预后不明显ꎬ但却与CN ̄AML患者的不良OS有关ꎮ目前研究尚无法明确TET2突变对AML预后意义ꎬ仍需进一步探讨以指导临床分层治疗ꎮ3㊀以TET2突变为靶点的去甲基化策略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㊀㊀由于DNA甲基化具有动态性ꎬ这为DNA去甲基化剂(HMAs)的应用提供了靶点ꎮ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HMAS有5 ̄氮胞苷(AZA)及其脱氧类似物5 ̄AZA2ᶄ脱氧胞苷(DAC)ꎮ它们为一种核苷类似物ꎬ已被证明能诱导生长抑制和促进分化ꎬ具有抗肿瘤活性[18]ꎮHMAS产生的低甲基化会导致先前沉默的基因重新激活ꎬ使髓系细胞恢复正常的生长分化ꎮ目前HAMs在CMML㊁MDS和AML等髓系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ꎮKo等[19]研究发现ꎬTET2突变的CMML患者对HAMs的应答率在髓系肿瘤中为最高ꎮDuchmann等[20]研究发现ꎬTET2突变的CMML患者对HAMs有着良好应答率ꎬ表明HMAs在CMML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ꎬ但是能否将TET2纳入危险分层因子仍需进一步研究ꎮ㊀㊀通过检测TET2突变识别出对HAMs有反应的MDS或AML患者ꎬ但应答率也只有50%左右ꎮ为提高HAMs的临床疗效ꎬLiu等[21]探索了低剂量DAC与生理水平维生素C联合的方法ꎬ发现低剂量DAC中加入生理水平维生素Cꎬ可协同抑制癌细胞增殖ꎬ增加细胞凋亡ꎮ类似研究也发现ꎬ应用维生素C联合DAC治疗老年AML均可以使TET2mRNA㊁蛋白表达和TET2酶活性明显提高ꎬ具有抗肿瘤活性[22]ꎮ㊀㊀综上所述ꎬTET2与血液恶性肿瘤发生相关ꎬTET2突变可识别更有可能对HMAS产生应答的患者ꎬ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直接证据ꎮ目前虽然对TET2基因突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ꎬ但仍需要解决以下问题:TET2能否像其他基因一样作为髓系肿瘤的危险分层因子ꎬ另外TET2突变对血液肿瘤的预后影响尚不一致ꎬ有待进一步的研究ꎻTET2蛋白参与调控DNA表达的具体机制ꎻ去甲基化药物已被批准用于血液恶性肿瘤ꎬ尽管疗效有改善ꎬ且治疗相关死亡率低(<1%)ꎬ但仍只有大约50%的MDS或AML患者对其有应答ꎬ因此需探索HAMs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ꎮ参考文献:[1]DelhommeauFꎬDupontSꎬDellaValleVꎬetal.MutationinTET2inMyeloidCancers[J].NEnglJMedꎬ2009ꎬ360(22):2289 ̄2301.[2]ChibaS.DysregulationofTET2inhematologicmalignancies[J].IntJHematolꎬ2017ꎬ105(1):17 ̄22.[3]ScourzicLꎬMoulyEꎬBernardOA.TETproteinsandthecontrolofcytosinedemethylationincancer[J].GenomeMedꎬ2015ꎬ7(1):9. [4]LiZꎬCaiXꎬCaiCLꎬetal.DeletionofTET2inmiceleadstodys ̄regulatedhematopoieticstemcellsandsubsequentdevelopmentofmyeloidmalignancies[J].Bloodꎬ2010ꎬ118(17):4509 ̄4518. [5]RasmussenKDꎬHelinK.RoleofTETenzymesinDNAmethylationꎬdevelopmentꎬandcancer[J].GenesDevꎬ2016ꎬ30(7):733 ̄750. [6]HashimotoHꎬPaisJEꎬZhangXꎬetal.StructureofanaegleriaTet ̄likedioxygenaseincomplexwith5 ̄methylcytosineDNA[J].Natureꎬ2014ꎬ506(7488):391 ̄395.[7]Sadakierska ̄ChudyAꎬKostrzewaRMꎬFilipM.Acomprehensiveviewoftheepigeneticlandscapeparti:dnamethylationꎬpassiveandactivednademethylationpathwaysandhistonevariants[J].NeurotoxResꎬ2015ꎬ27(1):84 ̄97.201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11期剖宫产瘢痕憩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王倩倩ꎬ王巧丽(菏泽医学专科学校ꎬ山东菏泽274000)㊀㊀摘要:剖宫产瘢痕憩室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ꎬ其治疗方法多样ꎬ缺乏统一的诊疗指南ꎮ目前对剖宫产瘢痕憩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ꎬ药物治疗是以雌孕激素联合为根本的保守治疗ꎬ如口服避孕药ꎻ手术治疗又分为宫腔镜㊁腹腔镜㊁宫腹腔镜联合和经阴道手术ꎮ治疗前需全面评估ꎬ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方案ꎮ㊀㊀关键词:剖宫产瘢痕憩室ꎻ药物治疗ꎻ手术治疗ꎻ宫腔镜ꎻ腹腔镜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19.11.029㊀㊀中图分类号:R71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19)11 ̄0103 ̄03㊀㊀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ꎬ高龄产妇越来越多ꎬ剖宫产手术指征大大放宽ꎬ无指征的剖宫产逐年增加ꎬ使得剖宫产率不断提高ꎬ与此同时ꎬ剖宫产术后的长远并发症也日益突出ꎬ已经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1]ꎮ剖宫产瘢痕憩室又称瘢痕缺损ꎬ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所致的远期并发症之一ꎮ研究表明ꎬ64.5%的剖宫产患者在术后2~3月内出现瘢痕憩室ꎬ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2]ꎮ此外ꎬ剖宫产瘢痕憩室者怀孕或分娩会增加子宫破裂的风险ꎬ危及母亲和胎儿的生命[3]ꎮ因此ꎬ剖宫产术后一旦出现瘢痕憩室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症处理ꎮ目前ꎬ针对剖宫产瘢痕憩室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指南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ꎮ本文对近年来剖宫产瘢痕憩室所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ꎬ旨在为剖宫产瘢痕憩室的治疗提供依据ꎮ[8]LangemeijerSMꎬKuiperRPꎬBerendsMꎬetal.Acquiredmuta ̄tionsinTET2arecommoninmyelodysplasticsyndromes[J].NatGenetꎬ2009ꎬ41(7):838 ̄842.[9]KosmiderOꎬGelsi ̄BoyerVꎬCheokMꎬetal.TET2mutationisanindependentfavorableprognosticfactorinmyelodysplasticsyn ̄dromes(MDSs)[J].Bloodꎬ2009ꎬ114(15):3285 ̄3291. [10]LiuXꎬZhangGꎬYiYꎬetal.Decreased5 ̄hydroxymethylcytosinelevelsareassociatedwithTET2mutationandunfavorableoverallsurvivalinmyelodysplasticsyndromes[J].LeukLymphomaꎬ2013ꎬ54(11):2466 ̄2473.[11]BejarRꎬLordAꎬStevensonKꎬetal.TET2mutationspredictre ̄sponsetohypomethylatingagentsinmyelodysplasticsyndromepa ̄tients[J].Bloodꎬ2014ꎬ124(17):2705 ̄2712.[12]ItzyksonRꎬKosmiderOꎬCluzeauTꎬetal.ImpactofTET2muta ̄tionsonresponseratetoazacitidineinmyelodysplasticsyndromesandlowblastcountacutemyeloidleukemias[J].Leukemiaꎬ2011ꎬ25(7):1147 ̄1152.[13]HataT.Currentdiagnosisandtreatmentformyelodysplastcsyn ̄dromes[J].RinshoKetsuekiꎬ2017ꎬ58(4):373 ̄380.[14]钱锡峰ꎬ沈云峰ꎬ张苏江ꎬ等.TET2突变与恶性血液病[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ꎬ2011ꎬ18(4):1096 ̄1100.[15]Abdel ̄WahabOꎬMullallyAꎬHedvatCꎬetal.Geneticcharacter ̄izationofTET1ꎬTET2ꎬandTET3alterationsinmyeloidmalignan ̄cies[J].Bloodꎬ2009ꎬ114(1):144 ̄147.[16]MetzelerKHꎬMaharryKꎬRadmacherMDꎬetal.TET2mutationsimprovetheneweuropeanleukemianetriskclassificationofacutemyeloidleukemia:acancerandleukemiagroupBstudy[J].JClinOncolꎬ2011ꎬ29(10):1373 ̄1381.[17]ZhangTJꎬZhouJDꎬYangDQꎬetal.TET2expressionisapoten ̄tialprognosticandpredictivebiomarkerincytogeneticallynormala ̄cutemyeloidleukemia[J].JCellPhysiolꎬ2018ꎬ233(8):5838 ̄5846.[18]BhallaKN.Epigeneticandchromatinmodifiersastargetedtherapyofhematologicmalignancies[J].JClinOncolꎬ2005ꎬ23(17):3971 ̄3993.[19]KosmiderOꎬGelsi ̄BoyerVꎬCiudadMꎬetal.TET2genemutationisafrequentandadverseeventinchronicmyelomonocyticleukemia[J].Haematologicaꎬ2009ꎬ94(12):1676 ̄1681.[20]DuchmannMꎬYainizFFꎬSannaAꎬetal.Prognosticroleofgenemutationsinchronicmyelomonocyticleukemiapatientstreatedwithhypomethylatingagents[J].EbioMedꎬ2018ꎬ31:174 ̄181. [21]LiuMꎬOhtaniHꎬZhouWꎬetal.VitaminCincreasesviralmim ̄icryinducedby5 ̄aza ̄2ᶄ ̄deoxycytidine[J].ProcNatlAcadSciUSAꎬ2016ꎬ113(37):10238 ̄10244.[22]ZhaoHꎬZhuHꎬHuangJꎬetal.ThesynergyofVitaminCwithdecitabineactivatesTET2inleukemiccellsandsignificantlyim ̄provesoverallsurvivalinelderlypatientswithacutemyeloidleuke ̄mia[J].LeukResꎬ2018ꎬ66:1 ̄7.(收稿日期:2018 ̄12 ̄10)301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11期。

反义GFAP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HG-5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反义GFAP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HG-5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反义GFAP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HG-5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赵雯;史景泉;卞修武;万瑛;卢佳友【期刊名称】《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4(26)18【摘要】目的观察抑制内源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 ,GFAP)基因表达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GFAP基因在胶质瘤恶性转化及诱导分化治疗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构建反义GFAP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经包装后以病毒上清感染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HG 5 ;采用RT PCR、原位杂交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GFAP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 ;并通过形态学、细胞生长曲线、软琼脂克隆形成及流式细胞分析等观察抑制GFAP基因表达后CHG 5细胞形态、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

结果反义逆病毒感染后CHG 5细胞GFAP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减弱甚至缺失 ,瘤细胞异型性增加 ,细胞增殖速度加快 ,体外成瘤能力增强 ,S期、G2 /M期细胞比例升高。

结论抑制内源性GFAP基因表达可使CHG 5细胞呈现更为恶性的表型。

【总页数】5页(P1622-1626)【关键词】胶质瘤;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逆转录病毒;基因表达;细胞培养【作者】赵雯;史景泉;卞修武;万瑛;卢佳友【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41;R730.23【相关文献】1.诺帝诱导人胶质瘤细胞系CHG-5分化的蛋白质表达图谱的建立及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J], 许建平;卞修武;吴玉章;陈意生;蒋雪峰;陈剑鸿;吴军2.cAMP类似物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BT325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J], 陈奎生;尹先印3.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HG-5生长的影响 [J], 徐承平;卞修武;章容;殷育松4.C-myc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系BT_(325)Myc蛋白合成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分化的研究 [J], 王成济;粟宽源5.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HG-5和SHG-44细胞骨架的比较研究 [J], 赵雯;卞修武;史景泉;卢佳友;陈自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调控及其在胶质瘤诱导分化中的作用(一)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是星形细胞胞质内特异性蛋白,它在星形细胞源性胶质瘤的诊断上已发挥出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人们对GFAP表达与胶质细胞分化和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GFAP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对GFAP表达的影响以及它在恶性胶质瘤诱导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1-3〕。

GFAP在肿瘤病理学中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它的鉴别诊断作用。

一、GFAP及其基因功能状态与胶质细胞分化的关系
1.GFAP基因定位、GFAP的分布和功能:GFAP基因位于17q21,与一些肿瘤相关基因nm23、erbB-2相邻,与NF1、整合蛋白(integrin)β4、p53、生长激素-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2基因同在17号染色体上。

GFAP基因转录产物为3.8kbmRNA,蛋白产物为相对分子质量50000的中间丝结构蛋白。

GFAP在人脑胚胎发育中最早出现于第8周,随着胚胎发育而表达于星形细胞中,在室管膜细胞、伸长细胞(tanycyte)等胶质细胞也有分布。

几乎所有类型的脑损伤后反应性星形细胞中GFAP的表达都增强;在胶质化瘢痕中含量最丰富。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代谢性、变性性疾病时,GFAP的表达也发生异常。

GFAP可与其他类型的中间丝蛋白共同表达于同一细胞中,包括GFAP与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结蛋白〔2,4,5〕和巢素(nestin)〔6〕。

GFAP型中间丝在维持星形细胞形态和功能上都有作用:它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形成连接,参与细胞内细胞骨架重组、细胞粘附、维持脑内髓鞘形成和神经元的结构以及作为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

GFAP可能还为一些能识别关键性底物的激酶提供引入位点(dockingsites),这些底物能使GFAP与微丝、整合蛋白受体及细胞外基质形成一个动力学统一体〔3〕。

有关GFAP的其他功能及机制尚不清楚。

弄清GFAP和胶质细丝的详细生理功能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2.胶质细胞的分化与GFAP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胶质细胞的分化、功能和表型特征的出现与细胞信号转导有密切关系,并受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控,如需要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eukemiainhibitoryfactorreceptor)介导的信号转导〔7〕。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在控制和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stemcell)向星形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这一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但二者作用途径不同。

前者使信号转导物和转录激活物(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STAT)蛋白激活〔1,8〕。

上述分化机制均与GFAP 有密切关系。

Kahn等〔9〕发现,CNTF能诱导少突胶质祖细胞(oligodendroglialprogenitorcell)中Stat1α/p91一过性转位到细胞核,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转导,引起GFAP启动子激活,使GFAPmRNA和GFAP蛋白表达上调。

采用上游5'端1.9kb的大鼠GFAP启动子进行转染实验显示,CNTF处理1小时以内就可激活GFAP启动子的转录,并发现在GFAP启动子内存在2个区域(远侧端-1857~-1546bp和近侧端-384~-106bp),它们在CNTF诱导的GFAP启动子激活中起重要作用。

这两区域有多个涉及白细胞介素-6家族对GFAP或其他基因调控的cis 元件。

近年还发现,GFAP上存在cdc2和Ca2+-钙调素依赖性激酶作用的磷酸化位点。

在Ca2+存在的条件下,谷氨酰胺可促进GFAP的磷酸化。

光化学刺激、脑老龄化时均可使GFAP的表达上调。

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与GFAP型中间丝之间亦存在相互作用。

这些现象的详尽机制与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3.GFAP表达与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系及其意义:GFAP表达与GFAP基因甲基化程度密切相关。

已有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胶质瘤细胞系中GFAP低表达并非是该基因出现重排或缺失,而是呈现高甲基化(hypermethylation)状态。

这种甲基化发生于GFAP启动子内CpG岛的一个2kb片段,使GFAP转录失活,从而证明甲基化介导的GFAP转录抑制可能是恶性胶质瘤细胞GFAP表达降低的重要机制。

Condorelli等〔10〕比较研究了表达GFAP的细胞与不表达GFAP 的细胞中GFAP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发现,表达GFAP的正常脑胶质细胞和胶质瘤细胞中GFAP
启动子高度保守区的一簇CG位点5'侧区均存在神经特异性甲基化状态。

进一步对胶质祖细胞系中GFAP基因转录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GFAP基因转录活性被激活之前先发生上述侧区1176位点的去甲基化。

胶质细胞的这种低甲基化状态在维持染色质构象及其与胶质细胞内一些特异性调节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人类约60%基因的启动子内存在CpG岛的二核苷酸。

正常情况下转录活跃的基因中这些CpG岛都是缺乏甲基化的,而肿瘤中常有CpG岛异常甲基化,且导致抑癌基因和相关基因的结构异常和失活。

已有实验表明,用DNA甲基转移酶(DNAmethyltransferase)抑制剂5ACdR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体外培养的实体瘤细胞也取得类似结果。

由于DNA的甲基化状态具有可改变性,而用化学物质可诱导其改变,故有理由推论:若利用诱导分化剂改变瘤细胞分化基因DNA甲基化的异常,对于肿瘤逆转会具有积极作用。

二、胶质瘤中GFAP基因表达规律及其在诱导分化中的意义
1.GFAP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规律:GFAP一直被视为星形细胞及其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GFAP可与波形蛋白共同表达于星形细胞肿瘤中,前者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后者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二者的表达水平也有助于分析胶质瘤的预后情况。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也常将GFAP表达水平做为胶质瘤诱导分化的最可靠指标〔1,3,11〕。

值得注意的是,在恶性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中易丧失或降低GFAP的表达,同时波形蛋白表达增强,此外还可出现胚胎发育时期的物质——脑脂肪酸结合蛋白(brainfattyacidbindingprotein)。

2.GFAP基因在胶质瘤诱导分化机制中的意义:一些研究表明,改变GFAP基因及其表达状态对星形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有重要影响。

当把小鼠GFAP基因敲除后,GFAP 阴性的星形细胞高表达nestin,后者是祖细胞的标志物。

这种细胞的中间丝形成减少,生长时的细胞饱和密度增高,提示GFAP表达的丧失能使细胞呈现恶性表型,并使胶质瘤进展更迅速〔6〕。

采用反义GFAPcDNA转染GFAP阳性的星形细胞肿瘤瘤细胞,可使细胞缺乏长突起,呈现扁平的上皮样细胞形态;细胞增殖活性增高,并能增强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相反,通过上调GFAP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胶质瘤分化,降低恶性程度。

例如近来研究发现,提高细胞cAMP水平可促进GFAP基因的表达、诱导恶性胶质瘤的分化和瘤细胞的凋亡。

这一现象已用于诱导分化治疗。

有作者指出,通过上调cAMP-蛋白激酶A(PKA)增加GFAP 表达可能会成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一个靶点〔12〕。

Toda等〔13〕用GFAPcDNA转染大鼠胶质瘤细胞系C6后,细胞生长受抑、GFAP表达增多,并呈现分化形态,认为GFAP基因具有肿瘤抑制物作用。

Sadatomo等〔14〕采用脂质体将GFAP基因转染至不表达GFAP的髓母细胞瘤瘤细胞中也取得同样结果,而且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并提出这是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甚至有报道将GFAP基因转染到神经系统以外的、非神经上皮起源的肿瘤细胞后也具有抑制瘤细胞增殖、降低肿瘤侵袭力的作用。

此外,某些细胞周期负调控基因也可通过GFAP基因而诱导分化,如p21WAF1/CIP1基因转染可促进GFAP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瘤细胞进入终末分化状态〔15〕。

可见,GFAP基因不仅是星形细胞肿瘤特异的分化标记物,而且是分化程度和恶性行为的决定基因之一。

认识这一点,对于恶性胶质瘤的诱导分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展望
肿瘤诱导分化治疗的基础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白血病方面。

实体瘤诱导分化的重要依据是瘤细胞分化潜能并未完全丧失,其中一些结构基因仍有功能性。

但由于实体瘤无论在组织结构还是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复杂性上都不同于白血病,而且多数实体瘤缺乏理想的特异性分化标志物,也难以找到控制分化状态的关键基因,所以,实体瘤诱导分化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恶性胶质瘤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分化表型特征,可望做为实体瘤诱导分化治疗的良好模型。


于GFAP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既是胶质瘤特异性标志物,又是恶性表型的一个重要决定者,有理由推论:GFAP基因是胶质瘤的一种特异性分化基因,它可做为胶质瘤诱导分化治疗的一个重要靶基因;在研究胶质瘤生长、分化机制上深入探讨GFAP基因调控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相信,GFAP基因与细胞分化机制关系的逐步阐明必将对实体瘤诱导分化的研究产生开拓性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