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山东历来被称为“孔孟之乡”,其中的“孔孟”分别指的谁呢?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了自己的治国思想,那么孟子又是如何阐述自己的治国方针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语言艺术。

三、作家作品介绍

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四、疏通文章大意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五、行文思路

(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合作探讨,整体分析课文。

1、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困惑?他的困惑是什么?

2、孟子是如何分析梁惠王的困惑?

3、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方法来解除他“民不加多” 的困惑?

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什么方法来使他“民加多” ?

七、课堂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高中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文言文的知识高一学生还处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

1.本节课的三个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包括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文章脉络及重点问题的探究等。

2.学生能初步掌握文章大意,了解孟子的治国主张。但同时仍有少数同学对重点词语的含义掌握不牢固,需要进一步提升此方面的能力。

3.有个别同学在合作探究环节不是很积极,需要老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提点,力求让他们快速成长。

《寡人之于国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授之以渔”,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在本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学生们也基本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将对本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认真反思,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以利于今后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