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第3章
世界经济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4832855901020206409c37.png)
第一章3、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
(2)初步形成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
(3)最终形成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第二章1.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内涵?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
经济全球化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内涵:(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第1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
![第1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053480996c175f0e7dd13744.png)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所谓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与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 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为了推动欧洲经济恢复和强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 美国在对西欧、日本以及亚非拉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政治 控制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 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挑起两极对峙。为了应对美国在 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霸权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在社会主义国 家内部签订贸易协定和双边条约,并在1949年年初成立了 “经济互助委员会” 。至此,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资 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并行和对峙为基本特征的两极 格局形成,世界被人为地划分成两大部分,形成了两个平 行的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的格局。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1.结构性经济失衡加剧 2.失业率居高不下 3.贫富差距扩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 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 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从当代资本主 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 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资本 雇佣劳动的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 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暂时缓 和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矛盾和危机产生 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仍将是充满矛盾、冲突、波 动和危机的过程。
3.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66869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4.png)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1.1 课程介绍1.2 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1.3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4 世界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二章:国际分工与贸易2.1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分类2.2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2.3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2.4 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与功能3.2 国际金融市场的体系与机构3.3 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业务3.4 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与管理第四章:国际资本流动4.1 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与类型4.2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与影响4.3 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与调控4.4 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经济发展第五章:国际经济合作5.1 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类型5.2 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5.3 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与组织5.4 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景与挑战第六章: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6.1 全球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6.2 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6.3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6.4 中国在全球经济政策协调中的角色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7.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7.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7.3 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特点7.4 中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第八章: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政治因素8.1 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互动8.2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在经济领域的体现8.3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8.4 国际经济争端的解决机制第九章:世界经济趋势与挑战9.1 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9.2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与影响9.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9.4 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展望第十章: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与战略10.1 中国世界经济地位的变化与影响10.2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10.3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经济合作10.4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与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学科体系难点解析:理解世界经济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背景、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
第3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第3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b9bca313767f5acfa0c7cd0d.png)
2.2 庄园的农民和劳动
农奴劳役的天数:通常是每周 三天,“周工”;
经常性的“周工”和农忙时的 “献工”;
农奴还须向庄园提供各种各样 的生活用品,须使用农场主的 垄断性生产设施,如磨坊,并 缴纳使用费用;
官长与农奴,封建英国,约1310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农奴”词条
对农奴制的反抗
• 农奴制是一个世袭制度,如果一个自由人和一个女农奴 结婚,他将丧失自由,自由租户如果占有一块不自由的 租地满一年零一天,他也将丧失自由。战争、犯罪等其 他途径也可能使人丧失自由而沦为农奴。
3.1 工商业与城市复兴
兴起城市的类型
① 为满足地方市场需要而生产的中小 城市;
② 主要生产和经营某种产品的城市, 受国际贸易影响很大,比如佛罗伦 萨
③ 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业城市,靠 经营中介贸易起家,如威尼斯、汉 堡等
公元1000年的意大利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中世纪的意大利”词条
3.2 行会制度的演变
② 拓殖运动开展之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刺激了庄园 主消费的多样化和对货币财富的追求。在许多场合, 他们愿意出卖土地和解放农奴,借以换取劳役或固定 租税。
第三节 工商业与城市发展
3.1 工商业与城市的复兴 3.2 行会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3.3 现代经营方式的起源
3.1 工商业与城市复兴
中世纪初期,欧洲的经济生活以农村为主,工商业和城市基 本上处于蛰伏状态。随着战乱的结束和经济的逐渐恢复,从 11世纪起,商品交换重新出现,并刺激了手工业的复兴。
• 此次调查类主要目的是清 查英格兰各地人口和财产 情况,以便征税。调查时 估价员的审核是决定性的, 书上说的“谁拥有财富, 或者财富值多少”,就是 法律。根据调查结果,英 格兰约有150万人口,其 中90%以上是农民。
国际金融概论(第三版)第3章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国际金融概论(第三版)第3章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d4722b58fb770bf78a55af.png)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填空题1.________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是国际短期货币金融资产进行交换的场所,融资期限在________年以内。
2.国际资本市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统称为________,它是国际资本市场的核心内容。
3.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欧洲货币交易中心有30余个,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中东、美洲等地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________,其他重要的中心还有________、________、香港、法兰克福等。
4.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功能的不同,国际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汇交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_____、_____、_____。
7.辛迪加贷款具有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8.若某一币种的购入额多于售出额,则银行该币种外汇头寸出现_____;若某一币种的购入额低于售出额,则银行该币种外汇头寸出现_____。
9. _____是长期资本融通的场所,通常是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本借贷或证券发行与交易的市场。
10.国际股票市场上股票发行涉及的当事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1.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有( )。
A.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 B.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政策环境C.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 D.分布集中的金融机构2.按照国际金融市场产生的历史可将国际金融市场分为( )。
A.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 B.黄金市场C.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 D.资本市场3.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又被称为( )。
A.超级国际金融市场 B.在岸国际金融市场C.自由国际金融市场 D.离岸国际金融市场4.国际债券是在国际证券市场上筹资,发行对象为众多国家的投资者,主要包括( )。
A.外国债券 B.欧洲债券C.武士债券 D.扬基债券5.国际股票市场按照其基本职能可划分为()。
《世界经济概论》第1章思考题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第1章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42704bb0717fd5370cdca2.png)
思虑题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各自取决于哪些条件?2.简述1929—1933年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4.试述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立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哪些深层次矛盾?思虑题解答1.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此中,自然条件包含领土面积、自然资源、天气和地理地点等,社会经济条件包含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国内市场的大小和社会经济构造的差异等。
自然条件的差异虽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要素。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条件: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实立,(3)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4)世界钱币的出现。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长久的一次危机(简称大危机)。
大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以下:(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样矛盾。
(2)美、英、法等国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涉,德、日、意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3)国际xx遇到严重损坏。
总之,为了赶快从1929—1933年大危机中挣脱出来,美、英、法等国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涉和调理,而德、意、日则采纳了法西斯统治。
大危机以致国际金融领域杂乱无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遇到了更多的阻挡,由此以致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矛盾日趋尖利,从而以致了二战的迸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其主要有以下表现以下:(1)生产力遇到极大的损坏,世界工业生产全面下跌。
(2)全世界贸易严重萎缩,国际金本位制崩溃。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与美国、日本大发战争财促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形成鲜亮比较,英国、法国、德国的综1/3合经济实力都遇到严重削弱。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10c55b0029bd64793e2cbe.png)
第一章 世界经济概述 金融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1〕影响: a. 畅旺国家:为残剩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
在宏不雅观管 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手等方面不利。
b.对新兴市场济国家的影响: 把持充裕的资金阐扬后发的国际金融中心;壮大了开展中国家的力量。
不利方面:开展中国家经实力弱,易受冲击;开展中国家立法不全, 〔2〕区位优势: 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把持其优势 时,必需比利一、世界经济形成的根底: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对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1、先决条件— — 国际分工:分为程度分工 垂直分工 混合分工〔3〕内部化优势: 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需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2、世界市场:分为国际商品市场,国际成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经优势;发生一批新利。
二、当前世界经 三、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指在必然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 用、彼此联系的一种布局、规模和态势。
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1、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称霸世界经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标的目的转 济 开展的特征:市场 经 济,成本经,常识经 济,综合经 济二、关贸 1、关贸 协定的底子原那么(1). 无歧视原那么— — 最重要原那么(2). (3). 透明度原那么(4). 公平贸易原那么(5). 消除或禁止数量限制原那么 总协定的底子原那么、世贸组织的底子原那么,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济总济领域彼此作有利投机;开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很多漏洞。
(2) 金融国际化的应对方法 关税庇护和关税减让原那么a. 从国家层面上看,新兴市场的当局应谨慎对待成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 的鼎新,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开展。
(6). 磋商调整原那么(7).优惠开展中国家原那么(8). 2、世贸 织的底子原那么 〔1〕互惠原那么〔对等原那么〕 例外原那么 济领域组变 b. 从区域层面上看, 各国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
第三章 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
![第三章 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https://img.taocdn.com/s3/m/9bf15d85d4d8d15abe234efd.png)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让与国际服务贸易
一、国际技术转让(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以有偿的形式在国际间所进行的技术知识产品的 交换,也可称为国际技术贸易。 —贸易标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 —贸易的主要特点:一般是使用权的交易。 —贸易的主要形式:Licensing。此外,还可通过咨 询服务、工程设计、人员培训、交钥匙项目、合 作生产、补偿贸易、FDI等方式,完成技术的转让。 —发达国家是技术的主要输出国,商业性国际技术 转让与跨国公司有着直接的关系。
It makes possible new structures, new organizational and geographical arrangement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new products and new processes, while not making particular outcome inevitable. On the other hand,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nce a particular technology is in use by one firm, then its adoption by others may become virtually essential to ensure competitive survival.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n, lies at the very heart of the process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第三章 各国之间经济联系 的主要形式
各国间经济联系的形式由少到多,有简单到 复杂,由流通领域扩大到生产领域并涉及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国际商品交换、国 际技术转让、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货币金融 市场、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国际经济 组织、国际经济联合、国际经济协调等形式 和途径,将世界各国纳入其中,形成纵横交 错的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讲义 第三章
![《世界经济》讲义 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a02ad60190c69ec3d5bb759e.png)
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第一节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第二节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第三节产业结构的变化第四节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第一节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一、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
科学革命是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即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上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
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始于1543年。
标志:太阳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机械自然观。
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中叶。
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学革命始于19世纪中叶。
标志:能量转换与守衡定律、电磁场理论、原子分子论、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说的提出。
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中叶。
标志:电力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学革命始于二战结束后。
标志:量子论、相对论和基因论的提出。
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二战结束后。
标志: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合成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的出现和使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1.1945 — 1955,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和平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利用核能的新时代。
2.1955 — 1965,以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向外层空间进军。
3.1965 — 1975,以DNA重组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4.1975 -1985,以微处理器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 揭开了扩大人脑智慧的新篇章;5.1985 -1995,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信息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二、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1.科技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战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左右是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的。
2.科技革命引起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三章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566926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4.png)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政策表现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是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的。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并于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英美等西方 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是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加以改造形成的更加 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二)东亚模式
二战后东亚经济的复兴和崛起首先从日本开始,随后又扩 散到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等。其增长速度之快、持 续时间之长,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从而创造了举世瞩 目的 “东亚奇迹”。
东亚模式主要特征之一是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 东亚模式的另一个根本特征就是政府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
二、“休克疗法”与社会经济混乱、倒退
(一)“休克疗法”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休克疗法”是一个医学术语,在经济学中本来是指针对恶性通货膨胀而 采取的激进治理方法。 “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三个方面。
1. 经济自由化措施不仅没有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顺利转 型,反而造成了经 济秩序的更加混乱。
是经济滞胀。里根政府的供给学派政策虽然在一 定程度上帮助美国缓解了滞胀并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政府高赤字和高债务的问题却愈益严重。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这场全球性金 融危机给之前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 策带来沉重打击。
(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破产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合 作态度与方式主动应对,确立了以二十国集团(G20 )为平台的全球性合作与对话机制,以及以干预为 主旨的联合政策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制 度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和配置资源的长处 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的伟大创造,具有重要的 历史意义。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b4bc46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c.png)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导论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区别: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形成的⽭盾统⼀体,它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加总,⽽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是⼀个历史范畴。
国际经济是指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国家间的经济活动。
国际经济只是世界经济的⼀个重要⽅⾯。
世界经济是全球性的经济实体,不以国家存在为前提。
但是国际经济以国家存在为前提,国际经济会随着国家的消亡⽽消亡。
世界经济研究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在内的全球性经济问题。
第⼀章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与历程(第三节没有)1.国际分⼯的含义、决定因素、形式、性质含义:国际分⼯是社会分⼯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超越国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是国内分⼯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决定因素:A.各国赖以⽣存发展的⾃然条件,包括资源,⽓候,⼟壤,地理位置和国⼟⾯积等。
B.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技术、产业、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
性质: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的性质,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产关系中⼀直占统治地位,所以现存的国际分⼯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形式:A.按劳动本⾝特点分:⼀是社会⽣产各⼤部门之间的国际分⼯,⼆是社会⽣产⼤部门内部各个⼩部门和⾏业之间的国际分⼯,三是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艺专业化形成的国际分⼯。
B.按各国不同⽣产领域之间的媒介不同分:⼀是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是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
C.按参与国际分⼯的国家社会经济⽔平不同分:⼀是垂直型国际分⼯,⼆是⽔平型国际分⼯,三是混合型国际分⼯。
2.世界市场含义:指商品和各种⽣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交换的场所以及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基本特征:A.统⼀性,世界市场是⼀个相对统⼀的整体。
主要标志有:⼀是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是商品和资本的⾃由转移,三是“⼀个商品⼀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
B.竞争性,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0dd8c78b307e87100f6963c.png)
第一章习题与答案:1.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有哪些?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包括:(1)统一性。
这是指世界市场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世界市场并不因为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集团并存甚至是对立而被割裂。
(2)竞争性。
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
这种竞争性主要表现为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3)扩展性。
除了战争或危机的年代,世界市场的范围、规模及容量都在不断扩大,在科技革命浪潮所引发的工业高涨期间则更具飞跃的势头。
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1)国际价格机制;(2)关税率机制;(3)资本收益率机制;(4)汇率机制;(5)资源配置机制;(6)传导机制。
2.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
(2)初步形成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
(3)最终形成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3.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重创,世界贸易的缓慢发展,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国际金融秩序不稳定,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国际金融动荡与金本位制度瓦解。
金本位制度崩溃为各国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导致各国汇率的剧烈波动,促使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出现。
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的无序状态,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受到了更多的阻碍和困扰。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0efddb10661ed9ac51f30b.png)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篇一: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掌握:世界经济的内涵、微观主体的界定、发展现状以及相应的假设。
尤其是对于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特点重点掌握。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途径。
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对象、方法等1.世界经济的内涵: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联接。
它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2.微观主体的界定&发展现状&假设:国家&跨国企业&国际组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1 世界经济持续增长2 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3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4国际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5 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6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7 国际协调机制加强假设:1 经济人假设2 稀缺性假定3 国际无政府状态4 不确定性3. 1 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成为争夺焦点2 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形成和扩大3 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4 生产与投资全球化5 金融全球化6 科技全球化7 劳动力流动全球化8 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9 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10 南北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4.从中国近20多年的发展实践看,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车轮。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中国和世界经济接轨、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加入wto三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翻了一番,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生活巨大的改善。
事实进一步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世界经济加快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更深更广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
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市场逐步开放、积极参与世界贸易,为各国带来无限商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产业的划分
Ⅰ产业: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
Ⅱ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
Ⅲ产业:Ⅰ产业、Ⅱ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
第三产业内部的划分(85年我国统计局)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服务部门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重心的变化 (1)畜牧业发展快于种植业
15.9 50.9 33.2 2000 50 22.5 27.5
2009
10.6 46.8 42.6
改革开放后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结构的比较:
若干国家三次产业GDP结构变动趋势(%)
4.托夫勒的产业结构软化趋势:
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 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第三次 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 部曲,2006年5月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
速公路建设计划
第二节 战后生产力的发展 和结构的变化(自学)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扩大了资本积累 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扩大了商品市场
二、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
劳动者日益智力化: “白领工人”比重上升,“蓝领工人”
比重下降 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
(1)正面影响:产业结构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 稳定增长
原因: 第一:高新技术发展一定程度上抵补“夕阳产业“衰退的
负面影响。 第二:产业之间的相融合缩短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间歇
停止时间 第三:计算机的应用使物资生产部门预测市场行情,
减少库存,经济衰退出现软着陆
(2)负面影响:
第一、产业空心化 发达国家 “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本
国的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整个工业发展处于 “空心”状态 第二、加剧结构性失业
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 业
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找不到适合其能力的工 作,被迫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 另一方面,在高技术工业部门又有许多空缺岗位得不到 及时的补充。
三.产业结构内部重心的变化
“自动化车间”和“自动化工厂”的大量出 现
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新兴材料工业的发展)
三、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
要素 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整体组合性要
素 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
要素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 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划分
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 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 用日益提高 广义: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 合化、国际化。
2 . 衡量标准:
产业结构软化度=第三产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
软化度指数=40%以下—硬产业 =40—60%之间—低软化产业 =60%以上—高软化产业
3、产业结构软化对经济的影响
科技应用上的二次飞跃:
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4 、 生物工程技术: 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转化工程、发
酵工程、
5、 开发空间技术: 走向太空、利用太空
6、 海洋工程技术: 海底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水产资源开发
二 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第一:全面性与世界性 第二:科技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同步性 第三: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四:政府的有力支持:美国和欧洲信息高
(2)工业部门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而劳动力的 相对比重大体上不变或略上升 (3)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所占
比重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 (%)
国家
Ⅰ
美国
4
日本
13
德国
6
英国
3
法国
11
1960年
Ⅱ
Ⅲ
38
58
45
42
53
41
43
54
39
50
2000年
Ⅰ
Ⅱ
Ⅲ
1.7
26.2
72
1
32
一是时间原理 :掌握时间优势、最大化地利用时间 将是决胜未来,创造财富的关键;
二是空间原理 :财富的流动性越来越快,流动面越 来越广 ,今后,“距离不再是问题”;
三是知识原理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而且将成为未来财富创造体系 的主体
托夫勒的产业结构软化趋势
(1)软化的含义: 狭义: 在各产业结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
第三层次:文教、卫生、体育部门
第四层次:社会公共部门
二.产业结构变动理论
1.霍夫曼趋势:工业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占支配地位,生产资料 工业落后 ,二者比例为 5:1
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比较快,但消费资 料工业仍比生产资料工业大 2.5:1
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和消费资料工业大体相 同 1:1
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超过消费资料工业
2.克拉克定理
(1) 第一次明确划分了三次产业的界限 (2)劳动力在各产业间配置的变化趋势 (3)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
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 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3.库茨涅茨结论:
(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 比重不断下降,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也下降;
大家好
第三章 战后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转换
本章的主要内容
1.科技革命内容及其特点 2.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产业结构发展新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战后产业结构的变化 难点: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 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与特点
自然科学的三次飞跃:
一是细胞的发现; 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 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
1985
28.4 43.1 28.5 1985 62.4 20.8 16.8
1990
27.1 41.6 31.3 1990 60.1 21.4 18.5
1995
20.5 48.8 30.7 1995 52.2 23 24.8
1999
17.6 49.4 33 1999 50.1 23 24.8
2000
66
1.2
31.2
67.6
1
28.8
70.2
2.9
26.1
70.9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 (%)
GDP 1产业 2产业 3产业 就业 业 2产业 3产业
1978
28.1 48.2 23.7 1978 70.5 17.3 12.2
1980
30.1 48.5 21.4 1980 68.7 18.2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