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博物馆地下空间的利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本尼契设计的位于莱茵河畔著名 博物馆区的法兰克福邮政博物馆(German
PoStal MuSeum,Frankfurt,Gemany,
1990)正处在迈耶设计的工艺美术博物馆和 翁格斯设计的建筑博物馆之间。为保留原 有花园和树木,新建博物馆的地上部分是 一幢体量非常小的三层建筑,主要展厅设 在地下。出檐深远的门廊和稍微高出街面 的入口平台呈现出一种谦逊的姿态迎向参 观者。首层与地下层有一共享空间,斜向插 入地下的玻璃锥体赋予地下展厅明亮的光 线和开敞的空间效果,引导参观者步入地
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由于博物馆功能 的多元化、空间的拓展、设计理念的改变及 技术措施的保障,地下空间在博物馆建设 时才逐渐受到重视。
模式之一,在位于历史文化地段的博 物馆改扩建工程中,地下空间可能是唯一 可利用的空间资源。
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博物馆从贵族 和社会名流的涉足之地,逐渐演变为普通 民众的活动场所;从单一的收藏、展示功 能,更多融合了阅览、文艺、商业、餐饮等 更大众化的功能。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由 于藏品增加、功能多样、参观群体性质和数 量的变化,大部分早期博物馆已不堪重负, 无法提供良好的展出和收藏条件;加上管 理不善,时有艺术品失窃及毁损事件发生。 改建、扩建从上个世纪50年代持续到现在, 有些博物馆已经改、扩建数次。如纽约大都 会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都几经扩建,被称为“增长的博物馆”。
下展厅。而进入地下展厅的参观者还可以 透过大厅看到地段边上的一幢世纪初的别 墅,现代化的博物馆与古老的历史建筑交 相辉映(图7)。
模式之三,新建高层或多层博物馆的 基础结构空间的利用。
现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博物馆 设计理念发生变化,古典式、“庙宇式”空 间被开敞大空间取代,博物馆建筑呈现出 多姿多彩的现代主义风格。而且随着钢筋 混凝土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大量应用,新建 博物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部分可以提 供比以往更多层的、面积更大的地下空间, 它的易得性和空间适应性促使设计师将更 多功能如展示、库房、会议、阅览、休憩、 餐饮等安排在地下。
^8s丁McⅣP嘲坩船D,cfv订咖f洳pm啪鲫妇p唧e咖
礴凇雠辨k M潞e姗tb醣强ng妇n c|llmml cdmer西mmen— n蜘n耐印frf抽旧f毋o,Ⅱco姗竹n耐口nⅡffDn.锄eo,mP
蛔PD棚f卢nc“硼J妇五DpmV池p庇耐cMjm删彤f洒w衲 5咖础f6打ion口耐p,黜r阳“Dn.mm me口ng趾0,册v加g
二、博物馆地下空间的利用模式 早期的博物馆多利用已有建筑、宫殿 或住宅改建而成。古埃及托勒密一世曾将
亚历山大的一处宫殿专门用作展示艺术品, 命名为“Mouseion”,即“缪斯的王国”。现 代意义的博物馆建筑起源于18世纪晚期和 19世纪早期。由于脱胎于宫殿、府邸建筑, 早期博物馆多采用古典形式,注重营造贵 族化的庄重气氛而对功能不够重视:空间 浪费、照明不足、安全条件差、缺乏必要的 辅助用房。这一时期的博物馆或没有地下 室,或地下室仅用来堆放杂物,没有任何功 能配置。例如巴黎卢浮宫的地下室在改造 前堆满没有展出的珍贵文物,拥挤不堪。
六角鬼丈设计的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美 术馆(The UniVerSity Art MuSeum,To—
ky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and Music,Japan,1999),由于建筑高度限 制,有三层位于地下。作为大学博物馆,要 求空间具备使用的灵活性。设计师将展览、 装置展示、表演、音乐会、研究空间,以及 为学生服务的食堂、商店等这些丰富多彩 的内容布置在地下,空间形式活泼,并兼顾 将来的发展(图5、6)。
在巴黎卢浮宫的扩建工程(AdditiOn of the Louvre,Paris,France, 1985)中, 建筑师将70000 m2的地下空间设计成展 厅、剧场、餐厅、商场、文物仓库等,成功 解决了原来公共空间缺乏和交通流线不畅 的问题。贝聿铭认为“增建新的结构会对卢 浮宫造成破坏,将所有需求空间地下化是 唯一解决之道”。改造后的建筑只有位于拿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Mu鲫1II】of Con— tempOrary Art,Tokyo,Japan,1985)是 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也是日本规模 最大的现代美术馆。设计师通过对参观流 线的组织,利用简洁的空间形态、单元化的 展示空间为展品提供一个理性的展出场所, 突出“让人看到的东西是展厅内的展品”。 玻璃长廊、V字形构件、金属穿孔遮阳板处 处展现现代技术和材料,但却极具日本传 统韵味。博物馆功能设置体现了现代博物 馆的设计理念,地下空间在这里被赋予丰 富的内涵:开敞的室外庭院、餐饮、图书阅 览、多媒体视听室、展厅、库房、车库、设 备用房及其它辅助空间(图9)。
1l Naoshima当代艺术博物馆
万方数据
建筑学报2004 5^∞HrT∞n肌L∞uRM‘
不仅要体味、研究艺术品,而更多地是寻求 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作为公众享受艺术、享 受生活的场所,博物馆建筑形象和室外空 间的艺术性,与完美的室内空间同样重要。 它不仅仅是用现代高科技造就一个一成不 变的艺术品的“容器”,而是建筑本身追求 空间的丰富与环境的和谐。环境和建筑常 常被建筑师设计成为被欣赏的艺术品中的 一部分。
模式之四,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创 造艺术化的室外空间。
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 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留出更多地面空间 创造更好的室外环境,从而求得建筑在环 境中适合的存在方式。博物馆越来越成为 公众喜爱的社会文化场所,人们在博物馆
^闩甜帅埘l脚L JOL舸眦20Dt5建筑学报
————0设计研究REsEARcHEs IN DEsIGN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t筑学院(北京,100084) 收祷日期:2003_11一05
万方数据
建筑学报2∞●.5朋c州僵c删‘∞㈣
一、前言 博物馆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 非常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在古希腊 就已经有了展示艺术品的活动。作为收集、 整理、研究、保存和展示艺术品的地方,博 物馆建筑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安全性是其 中特别重要的功能之一。 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位于巴格达 市中心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到抢劫和毁 坏,至今仍有1.3万件珍贵文物下落不明。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出的世界11大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两河流 域出土的大量文物。海湾战争爆发前,为保 护文物免遭破坏,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把许 多珍贵文物转移到各省博物馆收藏。但最 后各地的30座博物馆被多国部队空袭摧 毁,5座在内战中被毁,文物大部分被毁坏 或流失(图1、2)。 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 民族的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 尤其是经济处于弱势的民族,它们的传统 文化正面临被强大外来文明湮灭的危险。 传统文化不仅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延续以 及心理认同,而且只有不同民族的不同文 化才能共同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正 如生物的多样性对于地球上生物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样,文化的多样性是 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越来 越被全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珍贵文物和艺 术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集 中体现。在意外事件频发的当今社会,保护 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免受战火及各种灾害损 害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作为文物收藏场 所的博物馆的安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 得更为重要。 地下空间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防护性、 抗震性、环境稳定性、与外界的隔离性等, 对藏品的展出和保存非常有利,特别是地 下空间天然的防护性可以大大提高博物馆 的安全性。本文将详细探讨各个时期博物 馆地下空间利用的几种模式,分析博物馆 建筑运用地下空间的技术优势。特别强调 其在安全性方面的突出优势,提出地下空 间在博物馆设计时应予以高度重视,甚至 可以把一些博物馆完全建在地下。
“胁庙删研印ic∞Bc妇唧印妇f地『肼lge船H柳而P硼en扫伽“vfD麟州馏Ⅱ叩,pl阳d朋瑚鲫鬯∞,p∞m棚如球g 帆删哦凇砌g础删h舳卿盯m积鲫∞∞伽珂 岫,fn,lcP o,“他曙加珊耐zPn删抽船1.,·6“fll,坩一6“fff口耐
删倒e㈣船泐肘p,删咖帆cf毗D,曙m船PM聊耐L 删cB蹄。,o,凼访-
5、6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
万方数据
破仑广场中心的人口和采光罩露出地面, 形成一组玻璃金字塔。透明的玻璃金字塔 对视线没有遮挡,无论在室内室外,透过玻 璃金字塔卢浮宫依然清晰可见(图3)。英国 的不列颠博物馆、泰特美术馆等扩建中都 不同程度增加了地下室的功能。
模式之二,基址狭小或有限高要求的 新建博物馆,利用地下容纳一部分功能空 间。
———_盯设计研究REsEARcHEs lN DEsIGN
博物馆地下空间 的利用
高冬梅
l妥/文砚的进步促进博物馆的繁荣。博物馆建筑是一 个国家和民族物质牲和菲物质牲文化的载俸,它的重要功 能2一是为珍贵文物提供一个安全的展出.保存场所,本 文扶节约城市空闻.维护城韦风貌.建筑sa然和谐共 处t及畏品收藏.襞品安全的角受。阐述了地_F空间在耨 建.改建.扩建博物馆中构重要性。 关键强/博物馆地下空间展品安全
博物馆的文化性、大众性及重要博物 馆的标志性和纪念性,决定了博物馆的选 址往往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区或 其它重要地段。这些地段不仅建筑密度高, 而且往往建筑高度有限制,位于这些地段 的新博物馆不得不向地下发展。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国尼姆市卡里 美术馆(Carred’Art,Nimes,France, 1984),基地是毁于195 1年的一座城市剧场 的旧址,与著名的卡里神庙一街之隔。新建 筑共9层高,出于尊重城市历史,与周围建 筑协调的考虑,设计师将建筑中的5层埋在 地下(图4),并采用灵活的空间体系容纳了 电影院、讲演厅、会议室及其它辅助空间。 整个建筑形象是一个高技派的玻璃方盒子, 通过钢柱支撑的柱廊与旁边的古罗马柱式 建筑产生对话,风格迥异但相得益彰。
在对早期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中,地 下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因为,早 期博物馆中相当一部分位于所在城市甚至 国家着力保护的历史文化地段,有的旧博 物馆建筑本身就属于历史文化遗存,是艺 术文化展示的组成部分。其自身价值及所 在地段要求在改扩建时必须尽可能保持建 筑原貌,以利于城市文脉在环境中的延续。 于是,建筑师很自然地把眼光放到地下。
1 960年菲利浦·约翰逊设计的孟森·威 廉士·普罗克特学会美术馆,贝聿铭1973 年设计的约翰逊艺术博物馆,J.I.弗瑞德设 计的华盛顿大屠杀纪念博物馆(U 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WaShjn毗on DC,USA,1993)的地下空间, 除辅助房间外都安排了大空间的礼堂、报 告厅及展厅(图8)。这样的大空间在钢筋混 凝土技术出现以前,在地下是根本无法实 现的。
日本建筑师在传统的与自然、与历史 “共生”的环境观指导下,主张“将艺术欣 赏的场所从博物馆扩展到日常的行为和周 围的环境中去(柳泽孝彦)”,设计了许多经 典的半地下博物馆。这些建筑室外空间丰 富多变,与自然环境契合,具有很强的艺术 性。
1982年落成的由H·郝莱因设计的联 邦德国蒙澄拉德巴赫市立博物馆(Monc—
hengladbach MuSeum,Gemany)就是这
种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博物馆坐落在一 个山坡上,附近地区有古老的修道院、教堂 和花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氛很浓。建筑主 体包括一座可以沿着一条斜道进入的两层 陈列馆、一座多层行政楼和另外一座较大 的展览大厅,以及连接建筑群与山坡的自 由平台。为使这座面积7000 m2的现代化 建筑与周围历史环境、自然环境协调,设计 者利用斜坡地形,把大部分建筑物埋入地 下。地面上天桥、平台、台地花园体量低矮, 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风景,为地段注入了 新的活力。为突出建筑群整体的艺术特色, 设计师特别注意建筑材料与地段周围相邻 的各建筑协调,从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整 个建筑被誉为“十足的20世纪的艺术品” (图10)。
PoStal MuSeum,Frankfurt,Gemany,
1990)正处在迈耶设计的工艺美术博物馆和 翁格斯设计的建筑博物馆之间。为保留原 有花园和树木,新建博物馆的地上部分是 一幢体量非常小的三层建筑,主要展厅设 在地下。出檐深远的门廊和稍微高出街面 的入口平台呈现出一种谦逊的姿态迎向参 观者。首层与地下层有一共享空间,斜向插 入地下的玻璃锥体赋予地下展厅明亮的光 线和开敞的空间效果,引导参观者步入地
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由于博物馆功能 的多元化、空间的拓展、设计理念的改变及 技术措施的保障,地下空间在博物馆建设 时才逐渐受到重视。
模式之一,在位于历史文化地段的博 物馆改扩建工程中,地下空间可能是唯一 可利用的空间资源。
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博物馆从贵族 和社会名流的涉足之地,逐渐演变为普通 民众的活动场所;从单一的收藏、展示功 能,更多融合了阅览、文艺、商业、餐饮等 更大众化的功能。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由 于藏品增加、功能多样、参观群体性质和数 量的变化,大部分早期博物馆已不堪重负, 无法提供良好的展出和收藏条件;加上管 理不善,时有艺术品失窃及毁损事件发生。 改建、扩建从上个世纪50年代持续到现在, 有些博物馆已经改、扩建数次。如纽约大都 会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都几经扩建,被称为“增长的博物馆”。
下展厅。而进入地下展厅的参观者还可以 透过大厅看到地段边上的一幢世纪初的别 墅,现代化的博物馆与古老的历史建筑交 相辉映(图7)。
模式之三,新建高层或多层博物馆的 基础结构空间的利用。
现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博物馆 设计理念发生变化,古典式、“庙宇式”空 间被开敞大空间取代,博物馆建筑呈现出 多姿多彩的现代主义风格。而且随着钢筋 混凝土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大量应用,新建 博物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部分可以提 供比以往更多层的、面积更大的地下空间, 它的易得性和空间适应性促使设计师将更 多功能如展示、库房、会议、阅览、休憩、 餐饮等安排在地下。
^8s丁McⅣP嘲坩船D,cfv订咖f洳pm啪鲫妇p唧e咖
礴凇雠辨k M潞e姗tb醣强ng妇n c|llmml cdmer西mmen— n蜘n耐印frf抽旧f毋o,Ⅱco姗竹n耐口nⅡffDn.锄eo,mP
蛔PD棚f卢nc“硼J妇五DpmV池p庇耐cMjm删彤f洒w衲 5咖础f6打ion口耐p,黜r阳“Dn.mm me口ng趾0,册v加g
二、博物馆地下空间的利用模式 早期的博物馆多利用已有建筑、宫殿 或住宅改建而成。古埃及托勒密一世曾将
亚历山大的一处宫殿专门用作展示艺术品, 命名为“Mouseion”,即“缪斯的王国”。现 代意义的博物馆建筑起源于18世纪晚期和 19世纪早期。由于脱胎于宫殿、府邸建筑, 早期博物馆多采用古典形式,注重营造贵 族化的庄重气氛而对功能不够重视:空间 浪费、照明不足、安全条件差、缺乏必要的 辅助用房。这一时期的博物馆或没有地下 室,或地下室仅用来堆放杂物,没有任何功 能配置。例如巴黎卢浮宫的地下室在改造 前堆满没有展出的珍贵文物,拥挤不堪。
六角鬼丈设计的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美 术馆(The UniVerSity Art MuSeum,To—
ky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and Music,Japan,1999),由于建筑高度限 制,有三层位于地下。作为大学博物馆,要 求空间具备使用的灵活性。设计师将展览、 装置展示、表演、音乐会、研究空间,以及 为学生服务的食堂、商店等这些丰富多彩 的内容布置在地下,空间形式活泼,并兼顾 将来的发展(图5、6)。
在巴黎卢浮宫的扩建工程(AdditiOn of the Louvre,Paris,France, 1985)中, 建筑师将70000 m2的地下空间设计成展 厅、剧场、餐厅、商场、文物仓库等,成功 解决了原来公共空间缺乏和交通流线不畅 的问题。贝聿铭认为“增建新的结构会对卢 浮宫造成破坏,将所有需求空间地下化是 唯一解决之道”。改造后的建筑只有位于拿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Mu鲫1II】of Con— tempOrary Art,Tokyo,Japan,1985)是 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也是日本规模 最大的现代美术馆。设计师通过对参观流 线的组织,利用简洁的空间形态、单元化的 展示空间为展品提供一个理性的展出场所, 突出“让人看到的东西是展厅内的展品”。 玻璃长廊、V字形构件、金属穿孔遮阳板处 处展现现代技术和材料,但却极具日本传 统韵味。博物馆功能设置体现了现代博物 馆的设计理念,地下空间在这里被赋予丰 富的内涵:开敞的室外庭院、餐饮、图书阅 览、多媒体视听室、展厅、库房、车库、设 备用房及其它辅助空间(图9)。
1l Naoshima当代艺术博物馆
万方数据
建筑学报2004 5^∞HrT∞n肌L∞uRM‘
不仅要体味、研究艺术品,而更多地是寻求 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作为公众享受艺术、享 受生活的场所,博物馆建筑形象和室外空 间的艺术性,与完美的室内空间同样重要。 它不仅仅是用现代高科技造就一个一成不 变的艺术品的“容器”,而是建筑本身追求 空间的丰富与环境的和谐。环境和建筑常 常被建筑师设计成为被欣赏的艺术品中的 一部分。
模式之四,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创 造艺术化的室外空间。
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 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留出更多地面空间 创造更好的室外环境,从而求得建筑在环 境中适合的存在方式。博物馆越来越成为 公众喜爱的社会文化场所,人们在博物馆
^闩甜帅埘l脚L JOL舸眦20Dt5建筑学报
————0设计研究REsEARcHEs IN DEsIGN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t筑学院(北京,100084) 收祷日期:2003_11一05
万方数据
建筑学报2∞●.5朋c州僵c删‘∞㈣
一、前言 博物馆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 非常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在古希腊 就已经有了展示艺术品的活动。作为收集、 整理、研究、保存和展示艺术品的地方,博 物馆建筑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安全性是其 中特别重要的功能之一。 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位于巴格达 市中心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到抢劫和毁 坏,至今仍有1.3万件珍贵文物下落不明。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出的世界11大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两河流 域出土的大量文物。海湾战争爆发前,为保 护文物免遭破坏,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把许 多珍贵文物转移到各省博物馆收藏。但最 后各地的30座博物馆被多国部队空袭摧 毁,5座在内战中被毁,文物大部分被毁坏 或流失(图1、2)。 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 民族的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 尤其是经济处于弱势的民族,它们的传统 文化正面临被强大外来文明湮灭的危险。 传统文化不仅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延续以 及心理认同,而且只有不同民族的不同文 化才能共同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正 如生物的多样性对于地球上生物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样,文化的多样性是 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越来 越被全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珍贵文物和艺 术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集 中体现。在意外事件频发的当今社会,保护 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免受战火及各种灾害损 害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作为文物收藏场 所的博物馆的安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 得更为重要。 地下空间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防护性、 抗震性、环境稳定性、与外界的隔离性等, 对藏品的展出和保存非常有利,特别是地 下空间天然的防护性可以大大提高博物馆 的安全性。本文将详细探讨各个时期博物 馆地下空间利用的几种模式,分析博物馆 建筑运用地下空间的技术优势。特别强调 其在安全性方面的突出优势,提出地下空 间在博物馆设计时应予以高度重视,甚至 可以把一些博物馆完全建在地下。
“胁庙删研印ic∞Bc妇唧印妇f地『肼lge船H柳而P硼en扫伽“vfD麟州馏Ⅱ叩,pl阳d朋瑚鲫鬯∞,p∞m棚如球g 帆删哦凇砌g础删h舳卿盯m积鲫∞∞伽珂 岫,fn,lcP o,“他曙加珊耐zPn删抽船1.,·6“fll,坩一6“fff口耐
删倒e㈣船泐肘p,删咖帆cf毗D,曙m船PM聊耐L 删cB蹄。,o,凼访-
5、6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
万方数据
破仑广场中心的人口和采光罩露出地面, 形成一组玻璃金字塔。透明的玻璃金字塔 对视线没有遮挡,无论在室内室外,透过玻 璃金字塔卢浮宫依然清晰可见(图3)。英国 的不列颠博物馆、泰特美术馆等扩建中都 不同程度增加了地下室的功能。
模式之二,基址狭小或有限高要求的 新建博物馆,利用地下容纳一部分功能空 间。
———_盯设计研究REsEARcHEs lN DEsIGN
博物馆地下空间 的利用
高冬梅
l妥/文砚的进步促进博物馆的繁荣。博物馆建筑是一 个国家和民族物质牲和菲物质牲文化的载俸,它的重要功 能2一是为珍贵文物提供一个安全的展出.保存场所,本 文扶节约城市空闻.维护城韦风貌.建筑sa然和谐共 处t及畏品收藏.襞品安全的角受。阐述了地_F空间在耨 建.改建.扩建博物馆中构重要性。 关键强/博物馆地下空间展品安全
博物馆的文化性、大众性及重要博物 馆的标志性和纪念性,决定了博物馆的选 址往往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区或 其它重要地段。这些地段不仅建筑密度高, 而且往往建筑高度有限制,位于这些地段 的新博物馆不得不向地下发展。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国尼姆市卡里 美术馆(Carred’Art,Nimes,France, 1984),基地是毁于195 1年的一座城市剧场 的旧址,与著名的卡里神庙一街之隔。新建 筑共9层高,出于尊重城市历史,与周围建 筑协调的考虑,设计师将建筑中的5层埋在 地下(图4),并采用灵活的空间体系容纳了 电影院、讲演厅、会议室及其它辅助空间。 整个建筑形象是一个高技派的玻璃方盒子, 通过钢柱支撑的柱廊与旁边的古罗马柱式 建筑产生对话,风格迥异但相得益彰。
在对早期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中,地 下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因为,早 期博物馆中相当一部分位于所在城市甚至 国家着力保护的历史文化地段,有的旧博 物馆建筑本身就属于历史文化遗存,是艺 术文化展示的组成部分。其自身价值及所 在地段要求在改扩建时必须尽可能保持建 筑原貌,以利于城市文脉在环境中的延续。 于是,建筑师很自然地把眼光放到地下。
1 960年菲利浦·约翰逊设计的孟森·威 廉士·普罗克特学会美术馆,贝聿铭1973 年设计的约翰逊艺术博物馆,J.I.弗瑞德设 计的华盛顿大屠杀纪念博物馆(U 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WaShjn毗on DC,USA,1993)的地下空间, 除辅助房间外都安排了大空间的礼堂、报 告厅及展厅(图8)。这样的大空间在钢筋混 凝土技术出现以前,在地下是根本无法实 现的。
日本建筑师在传统的与自然、与历史 “共生”的环境观指导下,主张“将艺术欣 赏的场所从博物馆扩展到日常的行为和周 围的环境中去(柳泽孝彦)”,设计了许多经 典的半地下博物馆。这些建筑室外空间丰 富多变,与自然环境契合,具有很强的艺术 性。
1982年落成的由H·郝莱因设计的联 邦德国蒙澄拉德巴赫市立博物馆(Monc—
hengladbach MuSeum,Gemany)就是这
种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博物馆坐落在一 个山坡上,附近地区有古老的修道院、教堂 和花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氛很浓。建筑主 体包括一座可以沿着一条斜道进入的两层 陈列馆、一座多层行政楼和另外一座较大 的展览大厅,以及连接建筑群与山坡的自 由平台。为使这座面积7000 m2的现代化 建筑与周围历史环境、自然环境协调,设计 者利用斜坡地形,把大部分建筑物埋入地 下。地面上天桥、平台、台地花园体量低矮, 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风景,为地段注入了 新的活力。为突出建筑群整体的艺术特色, 设计师特别注意建筑材料与地段周围相邻 的各建筑协调,从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整 个建筑被誉为“十足的20世纪的艺术品”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