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沙产业与戈壁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一) 调研背景
1.调研背景
河西走廊属内陆干旱荒漠化气候区,水资源十分短缺,面积27.1×lO4km2,其中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约15×104km2,占总面积的54%以上。光、热、土、矿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以充分利用日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节水技术集成的沙产业能使不毛之地成为人类提供粮食的新空间。所以,沙产业是河西走廊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调研意义
加快发展沙产业与戈壁农业,是发展沙区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更是沙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由于沙区大都处于不发达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较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己经成为该地区农村的首要问题。通过发展沙产业、戈壁农业,可以为沙区农村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除此以外,利用沙区丰富的植物资源、风能、太阳能,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沙区特色的产业,有利于实现沙区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最后,发展沙产业与戈壁农业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改善生态的有效措施。
(二)调研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对钱学森院士提出的沙产业概念进行界定,将戈壁农业的概念与沙产业概念进行了区分联系。归纳和总结了国外沙产业成功的模式,我国沙产业、戈壁农业的发展现状。其次,在对甘肃河西走廊的自然条件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河西走廊沙产业、戈壁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讨论了河西走廊沙产业、戈壁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限制河西走廊沙产业、戈壁农业发展的因素。第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河西走廊沙产业以及戈壁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沙产业理论、戈壁农业概念提出以及已有的实践
(一)沙产业理论的提出
“沙产业”这一理论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1984年在《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中最先提出。1991年3月11日钱老对沙产业概念进一步明确:“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是一项尖端技术”。也就是“利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再加上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能够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生产基地,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1993年2月17日钱老在《我为什么要提出沙产业》一文中更明确指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
,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这是完全可能的。国际上以色列的自然环境比我们西北地区的更恶劣,但他们在沙漠上开发了现代化的农业,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他预言: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将成为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
在沙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都以不同的角度对沙产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过诠释。
郝诚之认为,“沙产业就是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创造财富。
贺访印认为,沙产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条件下,以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为目的,发展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荒漠生态产业。即,发展以生态草业、生态药业、生态林果业、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生态产业。
常兆丰认为,沙产业是利用沙漠、戈壁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的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大农业产业组合;是节水型农业产业;是资源保护型产业。就是在沙漠这个“不毛之地”上搞科学化大生产,而且是先进的产业化生产。利用沙漠面积大、阳光充足的有利条件,采取少用水的高新技术,在温室大棚内,生产出中国日常需要的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利用太阳能生物转化器进行微藻的产业化生产,使不毛之地的沙漠也能创造出亿万产值。
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沙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沙产业是指在不毛之地(沙漠、戈壁)上充分利用戈壁沙漠的广阔空间、丰富的光热资源、无污染、温差大等有利条件,提高利用光热资源的效率,推广使用节水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建设可持续、高产出的现代农业产业。广义的沙产业除了包括在沙漠和沙漠化地区的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外,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和其他产业。
综上所述,可以把沙产业界定为在沙漠和沙漠化的地区,结合当地的生产活动和资源特点,针对资源匮乏的现实问题,立足于生态环境建设,利用生物和高新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相关工业和其他产业,促进沙漠和沙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戈壁农业
戈壁农业,也被称作“沙产业”,主要通过滴灌、地膜、温室等技术种植适宜荒漠地区生长的特色林果,在有效利用了沙漠地区充足阳光的同时大量节约了稀缺的水资源。
对于戈壁农业精确的定义,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138号文件明确提出:戈壁农业,是指在戈壁滩、砂石地、盐碱地、沙化地、滩涂地等不适宜耕作的闲置土地上,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通过运用高新技
术及设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资源,转化利用光热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载体,发展设施蔬菜及瓜果等特色农产品的新型农业发展业态。
从以上定义中不难发现戈壁农业与沙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一空间界限不同,沙产业的空间主要在沙漠、戈壁上,而戈壁农业的空间在所有“不适宜耕作的闲置土地”上,这样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戈壁农业的外延,为戈壁农业发展放宽了空间限制。二产业界限不同,沙产业不仅局限于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和其他产业。而戈壁农业目前仅仅指发展设施蔬菜及瓜果等特色农产品的新型农业。
戈壁农业虽与沙产业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首先,戈壁农业与沙产业都是为了解决沙化地区的生态恶劣、资源匮乏和经济落后问题而产生的,二者都为干旱缺水的甘肃开辟了新的生产空间。其次,二者的政策界限相同,都是在符合国家有关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进行发展的。此外,二者都在运用高新技术及设施,高效转化光热资源,节约水资源,建设可持续、高产出的精准现代农业产业。最后,沙产业与戈壁农业其实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戈壁农业是针对于沙产业的农业发展这一块提出的更加现代化,更加具有特色的农业发展业态。
(三)国外沙产业实践模式和我国沙产业以及戈壁农业发展现状
1.国外沙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科技、知识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处于干旱、半干旱沙区的国家创造了许多沙产业开发的典型实例。
比如荷兰,荷兰作为世界第三大农业出口国,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荷兰是一个资源非常珍贵的国家,因此他们十分注重资源的有序利用。该国先后通过了4个法案具体规定资源开发的法律程序和监督机制。有效保证了荷兰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有序性。此外,荷兰还坚持走专业化、机械化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从自然条件来看,荷兰并不适合花卉栽培,但该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玻璃温室栽培,目前荷兰已建成1.1亿m2的温室,专门用于种植蔬菜和鲜花。由于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荷兰鲜花在世界鲜花市场的占有率已达60%以上。
此外,日本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对海岸沙丘进行土壤改良,设置灌溉设施、采用沙地耕作技术以及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良田。
最为典型的是以色列。它以作物的高产品种培育和节水高产技术为突破口,发展了滴灌技术、无土栽培和旱作技术,全面推进了第二次绿色革命—沙产业的革命。
(1)建立了以设施农业为主体
的节水灌溉模式
以色列最大限度地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近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0×108m3。采用滴灌技术以后,农业产出翻了5倍。其温室种植全部采用微灌、滴灌。以色列温室滴灌的最高水利用率为95%。
(2)形成了以温室高效生产与育种相结合的沙漠农业
以色列的温室采用高架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温室内土地的利用率,同时增加了室内有效空间,温室的热屏冬天可以保温,夏天可以遮阳,可有效地保持室内生长环境的稳定性;温室覆盖材料具有较高的透光率,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温室中的通风系统根据外界天气变化由计算机控制通风,计算机有一整套管理施肥和灌溉的软件,甚至病虫害的常规预防也由计算机指挥。以色列在良种的培育方面培育出了大量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如适应沙漠地区咸水生产的小麦、洋葱、西红柿、西瓜等,他们还培育出了一批抗病毒能力强的蔬菜品种。
(3)形成了高度组织化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经营管理模式
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以色列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基布兹和莫沙夫中的每个家庭,所有的土地不允许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国家给城市居民、单位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都有指标控制,超指标用水均要加倍收费。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以色列分为10个农业区,政府从价格、贷款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农业部负责宏观指导、规划,农户们只管精心种植。
2.我国沙产业与戈壁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沙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沙产业开发典型。各地因地制宜的创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开发和经营沙产业的模式,从事沙产业开发的企业已经发展到7000多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产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沙产业的优势和效益不断显现,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沙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下:
(1)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我国广大沙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着独特的纯净、无污染的沙生药材。这些沙生药材是沙区特有的珍贵资源,也是开发沙区制药产业的一大优势和重要依托。近10年来,内蒙古伊泰集团、内蒙古亿利集团、宁夏银广夏集团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和甘肃省酒泉市、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新疆和田帝辰沙生药物公司、内蒙古天兰科技治沙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永业集团、内蒙古乌海市三林良种林果苗木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地区,在保护沙生药材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沙区中药材大面积的种植,并运用高新技术对沙生药材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与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沙区资源
综合开发利用已形成发展态势
各地在防沙治沙的基础上,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和“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沙产业开发,已经形成了沙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态势。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这种大面积、综合性的沙产业开发,既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改善,又繁荣了沙区经济。甘肃的张掖市、武威市、绿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的赤峰市、鄂尔多斯、吉兰泰盐化集团,陕西榆林石光银集团公司等,都是沙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典型。
(3)沙区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沙区,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天然旅游资源丰富,西北的祁连山、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山体庞大,垂直分布明显,雪山、森林、草原,景观奇特。广阔的沙漠、戈壁,更是沙区所特有的景观。这些都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加快,沙区交通、信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沙漠旅游业的开发必将成为沙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10年来,有众多的沙区在开发沙产业的过程中都在规划着沙漠旅游业开发,其中宁夏中卫县依托治沙成果发展沙区旅游和沙湖风景区的建设就是突出的实例。
(4)经济植物的种植与开发利用已形成产业链
沙区植物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发育,积累了许多特殊和宝贵的营养成分,有的沙区优势植物品种,适宜在某一地区大面积地种植与开发,并能迅速地培育成产业群体,可以带来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单一植物种植和开发,不仅优势集中,易于形成产业链,而且还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便于开拓市场。如内蒙古宇航人公司种植与开发的沙棘,北京圣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并推广沙地饲料桑,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实例;河北怀来县种植与开发葡萄、内蒙古汉森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和甘肃嘉峪关长城葡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种植与开发葡萄,使之成为了充满生机的沙产业;河南兰考县依托富集化的泡桐资源在沙区开发出泡桐加工业,初步实现了资源增值。
(5)节水灌溉、风能利用是兴办沙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沙区水资源缺乏,这是发展沙产业的限制性因素,而光能、风能资源都十分丰富,这是沙区在自然资源上的一大优势。因此,节水灌溉和风能的开发利用,是兴办沙产业的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任务。甘肃酒泉大禹节水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已捷足先登,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广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