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智能工具管理系统方案V1.0

合集下载

铁路机车车载CIR设备终端系统的维护管理设想

铁路机车车载CIR设备终端系统的维护管理设想

铁路机车车载 CIR设备终端系统的维护管理设想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车载CIR设备也在越来越多,并且在铁路交通系统中广泛运用。

车载CIR终端设备既可以让列车上的各工作人员之间相互通信联系,还可以与地面总控制中心进行无线通信。

更重要的是CIR设备还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

现如今CIR设备已经成为铁路运输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CIR设备的维护管理也相当重要。

关键词:CIR设备;铁路;维护管理引言:铁路运输不仅是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也是大量货物的运输方式之一。

车载CIR设备的发展不仅保障了铁路运输的安全性,能为铁路紧急问题进行快速沟通记录处理;也为铁路的信息数据传输、总调度指挥等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性。

因此,CIR设备的维护管理是保障铁路可持续发展使用的重要步骤。

CIR设备通常由多组设备加无线通信网络构成,构造较为复杂,造价也较为昂贵,所以设备的维护管理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

一、CIR设备(一)CIR设备构成铁路机车车载的CIR设备系统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控制中心、接受发送器、电缆、天线、电源等。

但是,新的技术不断发展,组成部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控制中心有总控制台,一般称作操作显示终端。

终端能够接受话机设备的语音也能接收到各条铁路干线上的机车的数据信息并将其保存。

接受发送器能够实时进行语音的发送沟通,即时通话。

电缆与天线则为通信设备提供信号与电流连接。

电源则为整个CIR设备系统提供电力。

1.CIR设备功能CIR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对铁路列车上的一系列工作进行调度与控制。

CIR设备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体现,将技术与交通运输结合,对社会工作效率有了极大提高。

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信息传输。

信息的传输包括单列列车里工作人员的相互沟通协调、站内呼叫、多站之间的呼叫、总控制台的呼叫、列车之间的相互通信等。

信息传输一般采用的是点对点呼叫形式。

点对点呼叫需要向系统输入固定的号码从而对定向位置点进行呼叫。

CIR设备的功能还包括铁路列车内的多种功能控制。

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要求规范(V1.0)

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要求规范(V1.0)

科技运[2008]168号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规范(V1.0)2008年12月修改记录目录修改记录 (I)目录 (2)1................................................................................... 引言41.1目的和范围 (4)1.2缩略语 (4)1.3参考文献 (6)2..................................... 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之间的界面73..................................... CTCS-3级列控系统对GSM-R网络的业务需求83.1数据承载业务 (8)3.1.1数据承载业务 (8)3.1.2数据承载业务特性 (8)3.2补充业务 (8)3.2.1补充业务 (8)3.2.2补充业务类型 (8)3.3铁路特殊业务 (9)3.4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 (9)4................................................................. GSM-R网络Q O S要求104.1一般规定 (10)4.2网络注册时延 (10)4.2.1定义 (10)4.2.2指标要求 (10)4.2.3其它说明 (10)4.3连接建立时延 (11)4.3.1定义 (11)4.3.2指标要求 (11)4.3.3其它说明 (11)4.4连接建立失败概率 (11)4.4.1定义 (11)4.4.2指标要求 (11)4.5用户数据帧传送时延 (12)4.5.1定义 (12)4.5.2指标要求 (12)4.5.3其它说明 (12)4.6链路断开(失效)概率 (12)4.6.1定义 (12)4.6.2指标要求 (12)4.7传输干扰 (13)4.7.1定义 (13)4.7.2指标要求 (14)5................................................................. GSM-R网络设计要求155.1GSM-R网络与RBC 互联的要求 (15)5.1.1MSC与RBC的连接方式 (15)5.1.2MSC与RBC的接口设置 (15)5.2无线覆盖要求 (15)5.2.1无线覆盖指标要求 (15)5.2.2无线覆盖范围要求 (16)5.2.3越区切换要求 (17)5.3无线小区容量要求 (17)5.3.1RBC切换区无线容量要求 (17)5.3.2枢纽和大站无线容量要求 (18)1.引言1.1目的和范围1.1.1.1为明确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之间的接口界面,并为承载CTCS-3级列控业务的GSM-R网络设计、测试及产品研发提供技术依据,特制订本规范。

0.铁路建设管理系统V1.0版+V1.1版

0.铁路建设管理系统V1.0版+V1.1版
信息化支撑体系;以试验室、拌和站为源头控制、以施工铁质路量工安程全管风理险平监台控为过 程控制,构建建设项目质量安全防控信息化支撑体系。随着云计算、大数据、
GIS以及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好条件。
全寿命周期+BIM、云、物、大、移+统一开放
一、总体介绍
(一)建设背景和目标
一、平台总体介绍(二)建设原则源自(3)继承发展、技术先进原则。
充分继承铁路总公司信息化建设成果,充分借鉴国内外信息化管理经验,同时尊重客观规律, 以实现业务价值为驱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并与铁路建设管理实际情况和业 务创新相结合。


锚杆







型钢钢架
混凝土
钢筋网
一、平台总体介绍
2、实现开挖断面变形速率超标和累计变形量超标双控报警。
3、平台根据隧道进度统计应测比例。 4、平台提供了短信推送、报警预警闭环管理、时态曲线分析等功能,降低隧道施工安全风 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三、推广应用介绍
(十二)安全步距
1、为统计全路在建铁路项目隧道掘进数 据,抓取隧道属性信息,用于行业隧道开挖 数据比对分析。
三、推广应用介绍
(十)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1、将隧道所有超前地质预报资料上传至 平台统一管理。
2、根据隧道精度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应做 实做比例计算。
3、根据各项预报情况平台进行风险预警 提醒。
4、隧道即将施工到风险段落,系统将向 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短信提醒。
三、推广应用介绍
(十一)隧道围岩监控量测系统
1、手持终端通过蓝牙连接全站仪自动采集数据、及时上传,切断人为修改数据的可能性。

CTCS-3级列控系统标准体系及需求规范

CTCS-3级列控系统标准体系及需求规范

临时限速服务器(TSRS)接口规范
6 (含TSRS与RBC、TCC、CTC/TSRT、CSM、 相邻TSRS接口)
7 司法记录器数据下载接口规范
正在编制
8
CTCS-3级列控系统标准规范
一、标准体系结构:系统规范—测试规范
序号
规范名称
1 CTCS-3级列控系统测试案例(V3.0)
文号/进展情况 科技运[2009] 59号
接口规范 ➢设备接口规范
系统 规范
设备规范 ➢设备技术规范
测试规范 ➢ 测试案例
系统规范涵盖运营需求、设备、接口和测试四个方面。
5
CTCS-3级列控系统标准规范
一、标准体系结构:系统规范—运营需求规范
序号
规范名称
文号/进展情况
1 CTCS-3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含运营规则)(V1.0) 科技运[2008]34号
5 PTH、SMD元件进厂检验工艺规程
6 SMD元件贴装工艺规程
7 波峰焊接通用工艺规程
8 存储管理工艺规程
9 端子压接工艺规程
序号
规范名称
10 返工返修工艺规程
11 化学品物料使用工艺规程
12 回流固化通用工艺规程
13 庞巴迪产品条形码编码及标签管理要求
14 手工操作与完成过程自检程序
15 手工焊接通用工艺规程
➢强制性功能需求:在所有应用项目中都应遵守的要 求,并应遵守在系统需求规范(SRS)及相关强制 性规范中所描述的应用要求。
➢非强制性功能需求:如果选择该功能,应遵守在系 统需求规范(SRS)及相关强制性规范中所描述的 应用要求。
19
CTCS-3级列控系统标准规范
二、功能需求规范(FRS):概述

bms智慧管理系统-使用手册-V1.0

bms智慧管理系统-使用手册-V1.0

BMS智慧管理系统使用手册目录一、简介 (3)1.1、开发目的和背景 (3)1.2、软件的目标用户 (4)二、软件总体设计 (5)2.1、系统概述 (5)2.2、系统架构 (7)2.3、系统要求 (8)三、软件使用说明 (9)3.1、系统登录 (9)3.2、工作台 (9)3.2.1、采购管理 (10)3.2.2、仓库管理 (11)3.2.3、产品管理 (12)3.2.4、订单管理 (13)3.2.5、发票管理 (14)3.2.6、费用管理 (15)3.2.7、服务管理 (16)3.2.8、工作日志 (17)3.2.9、角色权限 (18)3.2.10、考勤管理 (19)3.2.11、客户管理 (20)3.2.12、聊天交流 (21)3.2.13、培训管理 (22)3.2.14、人力资源 (23)3.2.15、售后服务 (24)3.2.16、统计报表 (25)3.2.17、通知公告 (26)3.2.18、薪酬管理 (27)3.2.19、用户管理 (28)3.2.20、知识库管理 (29)四、注意事项 (30)一、简介1.1、开发目的和背景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企业运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繁琐的手动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错误,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这就是我们开发BMS智慧管理系统的主要背景。

BMS(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智慧管理系统,旨在通过整合和优化各项核心业务流程,构建一个高度集成、智能高效的数字化平台。

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决策支持,提高客户满意度。

该系统的功能模块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采购管理,确保供应链的顺畅;仓库管理,实现实时库存追踪;产品管理,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和生命周期;订单管理,优化销售流程;费用管理和薪酬管理,实现财务精确控制;服务管理,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潜力;培训管理,推动知识共享;统计报表和通知公告,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知识库管理,积累企业智慧。

探析如何提高铁路v2.0系统环境下混凝土施工生产效率

探析如何提高铁路v2.0系统环境下混凝土施工生产效率

探析如何提高铁路 v2.0系统环境下混凝土施工生产效率摘要:随着国家铁路建设要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管理的要求。

从2018年“铁路工程管理平台V1.0版本”在郑万铁路应用以来,近些年来所有新建铁路均要采用铁路工程管理平台。

试验室、拌和站V2.0系统(简称“V2.0系统”)就是在铁路工程管理平台V1.1版本下对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全面过程管理。

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室、拌和站1.0系统(简称“V1.0系统”)与V2.0系统的不同,通过认真分析、总结、改进管理方式,提高了混凝土的生产效率,为后续类似工程拌和站混凝土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铁路工程、试验检测、拌和站、V2.0系统生产效率混凝土的生产效率对于工程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石港城际铁路根据建设的要求,所有混凝土施工生产均需要在“V2.0系统”环境下施工,自开始启用以来,因对固化的操作流程系统掌握不够,前期策划不充分,使得混凝土的生产产量受到较大影响。

前期两套180机组混凝土日生产量约900方,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实现最高日生产量达1670方,正常工作状况下日混凝土平均生产量1400方,实现混凝土连续高效生产要求。

一、V1.0和V2.0系统不同点试验室、拌和站1.0系统只纳入万能试验机、压力机的试验数据,实现了信息化的自动采集,实现拌和机的拌和时间、材料配比偏差进行自动采集和报警。

试验室、拌和站2.0系统是对工程试验检测(含第三方检测)及混凝土拌和站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

实现试验检测工作全流程管控,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上传,结果自动识别、智能判定,管理量化评估等功能;确保过程可控、数据真实、结果准确、管理规范;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和操作,达到标准化管理和国铁集团下发的《铁路工地试验室标准化管理实施意见》等管理要求。

试验室、拌和站2.0系统增加试验室信息化配套设备的投入,把以前没有纳入信息化试验设备的数据(所有称重天平、房间温湿度计、标养室温湿度控制器、水泥胶砂养护箱)等设备纳入到信息化系统统一管理。

中国铁塔物业管理系统-用户操作手册-v

中国铁塔物业管理系统-用户操作手册-v

中国铁塔物业管理系统用户操作手册v1.0一、系统概述欢迎您使用中国铁塔物业管理系统。

本系统旨在为您提供一套高效、便捷的物业管理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对铁塔资产的全面管理。

本操作手册将引导您了解系统的基本功能、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帮助您快速上手。

二、系统登录1. 打开浏览器,输入系统访问地址。

2. 在登录界面,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密码。

3. “登录”按钮,进入中国铁塔物业管理系统。

三、系统主界面1. 菜单栏:包含系统所有功能模块的入口,如资产管理、合同管理、费用管理等。

2. 工具栏:提供常用操作按钮,如新增、修改、删除等。

3. 内容展示区:显示当前操作模块的具体内容。

4. 底部状态栏:显示系统版本、当前用户等信息。

四、基本操作指南1. 浏览信息:在菜单栏选择相应模块,系统将展示相关内容。

您可以通过滚动条或鼠标滚轮浏览信息。

2. 查询功能:在内容展示区上方,系统提供了查询条件输入框。

输入相应条件,“查询”按钮,系统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

3. 新增操作:工具栏的“新增”按钮,进入新增页面。

根据提示输入相关信息,“保存”按钮,完成新增操作。

4. 修改操作:在内容展示区选中需要修改的数据,工具栏的“修改”按钮,进入修改页面。

修改完毕后,“保存”按钮。

5. 删除操作:在内容展示区选中需要删除的数据,工具栏的“删除”按钮,系统将弹出确认对话框。

确认无误后,“确定”按钮,完成删除操作。

五、注意事项1. 请妥善保管您的用户名和密码,防止他人恶意操作。

2. 在进行重要操作前,请确保已备份相关数据,以免误操作导致数据丢失。

3. 如遇系统异常,请及时联系技术支持人员。

本操作手册将不断更新,以适应系统功能的调整和优化。

请您关注最新版本,以便更好地使用中国铁塔物业管理系统。

中国铁塔物业管理系统用户操作手册v1.0六、模块详解1. 资产管理模块资产登记:在此模块中,您可以录入新购置的资产信息,包括资产名称、型号、购置日期等。

高铁项目信息化建设应用方案

高铁项目信息化建设应用方案

第一章信息化建设应用概况第一节编制依据1.《新建西安至延安高铁隧道站前工程施工单价承包招标文件》;2.《西成客专陕西公司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3.《西延项目拌和站信息化综合管控系统建设方案》;4.《西延高铁隧道投标施工组织设计》;5. 公司《西延策划准备会信息化工作建议》;第二节项目概况本标段位于隧道位于甘泉至延安市宝塔区之间,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有4个斜井,隧道进口有2个救援通道。

第三节项目特点分析1.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安全风险大。

隧道位于黄土沟壑梁峁区,洞身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黏质黄土及上第三系上新统红黏土,不良地质主要为滑坡、错落及溜坍和黄土陷穴;进出口洞口为湿陷性黄土场地,需对基底进行处理;洞身穿越泥岩和页岩,具有膨胀性;多处段落位于土石分界面或土石分界影响段;多处下穿或邻近油气井;一处下穿区域距离延安三保建材厂较近,6处下穿浅埋沟谷,施工风险高。

2.隧道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作为先期开工段,意义重大;同时工程工期紧张,工期风险高。

隧道长度长,施工工期长,作为先期开工段工程先,以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保证总工期内完成施工运营通车,对陕西整个高铁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提振陕西铁路建设大军士气,为今后西延高铁全线开工建设营造良好势头。

隧道全长16000m,Ⅳ级围岩长9550m,占59.69%;Ⅴ级围岩长6419m,占40.12%,VI级围岩长31m,占0.19%。

由于隧道全部为软弱围岩,不良地质段较多,施工工艺复杂,根据招标文件要求,隧道工程于2023年2月18日完成,进度指标Ⅳ级围岩90m/月,Ⅴ级围岩60m/月,工期压力极大。

3.环境保护要求高工程处于中朝准地台的陕甘宁台坳的西南部黄土沟壑梁峁区,生态环境脆弱,为省级重点环境治理区及保护区,工程实施期间,环境保护与建设协调要求高。

第四节项目信息化建设应用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引领,依托铁路工程管理平台(铁路建设管理V1.0系统),通过信息化室建设管理、形象进度管理模块、智能拌合站监控系统、试验信息管理系统、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系统、电子施工日志及检验批系统、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建立智能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系统集成、流程再造、智能管控,不断提高数据采集自动化的水平,为项目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铁路CTCS-2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V1.0)

铁路CTCS-2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V1.0)

免费资料尽在铁路吧/CTCS-2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应用原则(V1.0)目录目录 (1)1 适用范围 (4)2 参考文献 (5)3 应答器设置规则 (6)3.1 一般规则 (6)3.2 区间应答器组【Q】设置 (7)3.3 车站应答器组设置 (8)3.3.1 进站信号机应答器组【JZ】设置 (8)3.3.2 出站信号机应答器组【CZ】设置 (8)3.3.3 进路应答器组设置【JL】 (10)3.3.4 调车应答器组设置【DC】 (10)3.4 定位应答器设置【DW】 (10)3.5 中继站应答器组【ZJ】设置 (10)3.6 级间转换应答器组设置 (11)3.6.1 C0/C2级间转换预告应答器组【YG0/2】设置 (11)3.6.2 C0/C2级间转换执行应答器组【ZX0/2】设置 (11)3.6.3 C0站应答器组设置【CZ-C0】设置 (12)3.7 自动过分相应答器组设置 (12)3.7.1 分相区预告应答器组 (12)3.8 分相区定位应答器组【DW-F】设置 (13)3.9 断链应答器【DL】设置 (13)3.10 大号码道岔(18号以上)应答器组【DD】设置 (13)4 应答器图纸设计规则 (15)4.1 图纸表示符号 (15)5 应答器报文编制原则 (17)5.1 报文结构(信息帧) (17)5.2 用户信息包 (18)5.2.1 应答器链接【ETCS-5】 (18)5.2.2 重定位信息【ETCS-16】 (19)5.2.3 线路坡度【ETCS-21】 (20)5.2.4 线路速度【ETCS-27】 (22)5.2.5 等级转换【ETCS-41】 (24)5.2.6 CTCS数据【ETCS-44】 (25)5.2.7 特殊区段【ETCS-68】 (26)5.2.8 文本信息【ETCS-72】 (28)5.2.9 里程信息【ETCS-79】 (30)5.2.10 调车危险【ETCS-132】 (31)5.2.11 默认信息包【ETCS-254】 (32)5.2.12 轨道区段【CTCS-1】 (32)5.2.13 临时限速【CTCS-2】 (34)5.2.14 区间反向运行【CTCS-3】 (35)5.2.15 大号码道岔【CTCS-4】 (35)5.2.16 绝对停车【CTCS-5】 (36)5.3 应答器报文编制原则 (37)5.3.1 一般原则 (37)5.3.2 应答器组功能定义 (38)5.3.3 区间闭塞分区应答器组【Q】 (45)5.3.4 区间反向中继应答器组【FQ】 (46)5.3.5 C0站应答器组【CZ-C0】 (47)5.3.6 C0-C2级间转换预告应答器组【YG0/2】 (47)5.3.8 C2-C0级间转换预告应答器组【YG0/2】 (48)5.3.9 C2-C0级间转换反向预告应答器组【YG0/2】 (49)5.3.10 等级转换执行应答器组【ZX0/2】 (49)5.3.11 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DD】 (51)5.3.12 进站应答器组【JZ】 (51)5.3.13 出站应答器组【CZ】 (53)5.3.14 中继站应答器组【ZJ1】 (54)5.3.15 中继站应答器组【ZJ2】 (54)5.3.16 过分相定位应答器组【DW-F】 (54)5.3.17 过分相反向定位应答器组【FDW-F】 (54)6 附件一:用户信息包填写举例 (56)6.1 应答器链接【ETCS-5】 (56)6.2 线路坡度【ETCS-21】 (57)6.3 线路速度【ETCS-27】 (59)6.4 等级转换【ETCS-41】 (61)6.5 轨道区段【CTCS-1】 (63)6.6 临时限速【CTCS-2】 (65)6.7 特殊区段【ETCS-68】 (67)6.8 纯文本信息包【ETCS-72】 (67)6.9 地理位置信息包【ETCS-79】 (68)1适用范围1.1.1.1本规范规定了CTCS-2级列控系统的应答器设置和报文编制原则,仅适用于CTCS-2级客运专线列控系统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及工程实施。

南方测绘铁路之星软件V1.0操作说明

南方测绘铁路之星软件V1.0操作说明

南方GPS 应用软件系列铁路之星操作手册第一版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二○一一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概览 (5)1.1 软件介绍 (5)1.1.1 软件安装及运行: (5)1.1.2 主界面 (5)1.2 主要功能 (6)1.3 软件注册 (6)第二章使用入门 (7)2.1 连接移动站蓝牙 (7)2.1.1 手簿蓝牙与GPS接收机的配对 (7)2.1.2 铁路之星的COM口设置 (8)2.2 新建工程 (10)2.3 求转换参数 (12)2.3.1 求转换参数的说明 (12)2.3.2 具体示例 (13)2.4 检核 (19)第三章铁路横断面放样 (20)3.1 界面介绍 (20)33.2 操作步骤 (20)3.3 存储说明 (22)3.4 成果输出 (24)第四章结语 (26)5第一章 概览阅读本章以了解铁路之星的基本特点以及主要功能。

1.1 软件介绍CRStar 测量软件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软件运行更稳定,以线路测设、铁路横断面放样为主,满足铁路测量以及其它线路测量工作的不同需求。

1.1.1 软件安装及运行:从南方卫星导航官网下载专区下载铁路之星软件,解压后将CRStar 文件夹拷贝到 PSION 7527 手簿的Flash Disk 下,然后运行CRStar 文件中的CRStar1.0.exe 即可。

目前只支持PSION 7527手簿。

1.1.2 主界面软件界面非常直观,由菜单栏、快捷工具栏、状态栏以及当前窗口组成。

在通过蓝牙连接主机后,软件主窗口如图 1-1 所示:图 1-1 主界面主界面窗口分为六个主菜单栏和状态栏菜单栏集成着所有菜单命令,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工程、设置、测量、工具、关于。

快捷按钮是方便软件操作而设计的软件菜单命令的快捷方式。

测量视窗是测量图形显示界面,窗口左上角显示的是数据链通讯状态,左下角为从主机中读出的GPS时间,右上角为北方向指示,右下角为测量窗显示比例尺。

仓储管理系统建设方案v1.0

仓储管理系统建设方案v1.0

XXX园区危化品仓储管理系统建设方案2023年04月12日目录一、项目背景 (1)二、建设需求 (1)2.1.业务需求 (1)2.2.性能需求 (2)2.3.功能需求 (2)三、建设目标 (3)四、建设周期 (4)五、技术方案 (6)5.1.总体架构 (6)5.2.网络架构 (6)5.3.技术路线 (7)5.4.技术标准 (8)5.5.系统建设内容 (9)5.5.1.系统功能清单 (9)5.5.2.系统功能描述 (17)六、实施方案 (23)6.1.项目团队 (23)6.1.1.项目组织架构 (23)6.1.2.项目领导组 (24)6.1.3.项目管理组 (24)6.1.4.项目调研组 (26)6.1.5.软件开发组 (26)6.1.6.系统测试组 (26)6.1.7.系统实施组 (27)6.1.8.技术服务支持组 (27)6.2.项目调研 (27)6.3.项目研发 (28)6.3.1.原型设计 (28)6.3.2.软件开发 (28)6.3.3.软件测试 (28)6.3.4.系统上线 (29)6.4.项目测试 (29)6.4.1.测试原则 (29)6.4.2.测试内容及类型 (30)6.4.3.测试依据 (31)6.4.4.测试实施计划 (32)6.4.5.项目自测 (33)6.5.项目的部署 (36)6.6.与其他系统对接 (37)6.7.应急措施 (37)6.8.风险管理 (37)6.8.1.项目风险 (38)6.8.2.识别风险 (39)6.8.3.风险预测 (40)6.8.4.评估风险影响 (40)6.8.5.风险跟踪表 (40)6.8.6.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41)6.9.保密要求 (42)6.10.售后服务 (42)6.11.项目培训 (43)6.11.1.培训措施 (43)6.11.2.培训总则 (43)6.11.3.培训方式 (43)6.11.4.培训教材 (44)6.11.5.培训环境 (44)6.11.6.培训内容 (44)6.12.项目验收 (44)七、项目保障措施 (45)7.1.建立每月通报制度 (45)7.2.建立协调会商制度 (45)八、安全保证 (45)8.1.系统安全 (45)8.2.数据安全 (46)九、设备与服务清单 (48)9.1.服务器资源 (48)9.2.硬件设备 (48)十、项目建设费用报价清单 (49)一、项目背景xxxx园区现有仓储管理工作主要以线下办公和协作为主,数据汇总、传递、申报、签批效率较低。

新一代云服务器运维管理系统V1.0用户手册说明书

新一代云服务器运维管理系统V1.0用户手册说明书

目 录第一章系统概述 (1)1.1 系统简介 (1)1.2 系统结构和组成 (3)1.3 运行环境 (4)1.4 主要功能 (4)1.5 可管理服务器类型 (6)第二章快速入门 (7)2.1 快速安装、配置和运行 (7)2.1.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7)2.1.2 首次安装和配置 (7)2.1.3 首次运行 (8)2.2 基本操作 (9)2.2.1 登录 (9)2.2.2 搜索服务器 (9)2.2.3 添加服务器 (10)2.2.4 监视和控制服务器 (12)2.2.5 查看服务器事件 (13)2.2.6 接收服务器告警 (13)第三章规划和部署 (15)3.1 单服务器管理 (15)3.2 Intranet内多服务器集中管理 (16)3.3 跨Internet的多服务器集中管理 (17)第四章安装与卸载 (19)4.1 安装管理中心 (19)目录14.2 安装管理代理 (20)4.2.1 安装Window下的管理代理 (20)4.2.2 安装Linux下的管理代理 (21)4.3 安装远程控制工具 (22)4.4 卸载管理中心 (23)4.5 卸载管理代理 (23)4.5.1 卸载Window下的管理代理 (23)4.5.2 卸载Linux下的管理代理 (23)4.6 卸载远程控制工具 (23)第五章配置 (24)5.1 基本概念 (24)5.2 服务器管理代理配置 (25)5.2.1 Window下的配置 (25)5.2.2 Linux下的配置 (29)5.3 管理中心配置 (32)5.3.1 基本配置 (32)5.3.2 高级配置 (35)5.4 管理员浏览器的配置 (38)5.5 BMC配置 (38)5.5.1 BMC出厂设置 (38)5.5.2 设置BMC (40)第六章功能概述 (41)6.1 主界面 (41)6.2 基本功能 (42)6.2.1 服务器管理 (42)6.2.2 服务器监视和控制 (42)6.2.3 服务器事件管理 (43)6.2.4 服务器带外管理 (44)2目录6.2.5 服务器远程控制 (45)第七章服务器组织管理 (46)7.1 功能简介 (46)7.2 界面概述 (46)7.3 基本操作 (47)7.4 服务器搜索 (47)7.5 服务器信息管理 (49)7.6 服务器组管理 (51)7.7 历史信息存储 (52)7.7.1 基本操作 (52)7.7.2 分析历史信息 (53)第八章服务器监控管理 (54)8.1 功能简介 (54)8.2 界面概述 (54)8.3 基本信息 (55)8.4 服务器监视 (56)8.4.1 性能信息 (56)8.4.2 资产信息 (58)8.4.3 硬件健康信息 (61)8.5 服务器控制 (62)8.5.1 阈值设置 (62)8.5.2 服务器控制 (63)8.6 事件管理 (64)8.7 告警策略配置 (65)第九章服务器事件管理 (66)9.1 功能简介 (66)9.2 界面概述 (66)目录39.3 基本操作 (67)9.4 事件过滤 (69)9.5 事件确认 (70)9.6 事件导出 (70)9.7 事件告警 (70)9.7.1 浏览器页面告警 (71)第十章日志管理 (72)10.1 功能简介 (72)10.2 界面概述 (72)10.3 基本操作 (73)10.4 日志过滤 (73)第十一章用户管理 (75)11.1 功能简介 (75)11.2 界面概述 (76)11.3 基本操作 (76)11.4 用户权限分配 (78)11.5 权限控制 (80)第十二章告警策略配置 (81)12.1 功能简介 (81)12.2 界面概述 (81)12.3 发送短信警报 (83)12.4 电子邮件警报 (83)12.5 发送SNMP Trap警报 (85)第十三系统配置管理 (86)13.1 功能简介 (86)13.2 界面概述 (86)4目录13.3 日志保存策略配置 (88)13.4 事件记录保存策略配置 (88)13.5 系统缺省每页显示的记录数 (88)13.6 系统邮箱参数配置 (88)13.7 GSM Modem参数配置 (89)13.8 系统密码策略 (90)13.9 监控刷新频率配置 (90)第十四章通讯录 (91)14.1 功能简介 (91)14.2 界面概述 (91)14.3 基本操作 (92)第十五章服务器远程控制工具 (93)15.1 功能简介 (93)15.2 界面概述 (93)15.3 IDE重定向 (95)15.3.1 生成IDE重定向证书 (95)15.3.2 设置服务器BIOS (97)15.3.3 IDE重定向 (97)15.4串口重定向 (98)15.4.1设置服务器BIOS (98)15.4.2 配置BMC芯片 (99)15.4.3 SOL (100)第十六章 BMC配置 (101)16.1 Get命令说明 (103)16.1.1 获取当前网络配置 (103)16.1.2 获取当前SOL配置 (104)16.2 Set命令说明 (104)目录516.2.1 配置网络 (104)16.2.2 设置BMC管理密码 (105)16.2.3 配置SOL (106)16.3 帮助命令说明 (106)16.3.1 Help命令 (106)16.3.2 内部命令的帮助 (107)第十七章常见问题解答(FAQ) (108)17.1 安装与卸载 (108)17.2 运行与配置 (108)17.3 服务器搜索 (108)17.4 服务器监控 (109)17.5 事件与告警 (110)17.6 用户与权限 (111)17.7 系统配置 (111)17.8 和浏览器相关的问题 (111)17.9 服务器远程控制 (112)附录A 术语 (113)6目录第一章系统概述1.1 系统简介联想万全慧眼III专业版(Lenovo SureEyes III)作为联想万全慧眼服务器系统监控软件的第三代产品,是面向企业用户,提供企业网范围内的多台联想服务器集中远程监控管理的解决方案。

铁路防灾安全监测系统

铁路防灾安全监测系统
7*24小时不间断运行 主要设备工业级标准
目录
第一章、 系统介绍 第二章、 系统构成 第三章、 系统功能 第四章、 系统特点 第五章、 技术指标
14
第二章 系统构成
风 雨 异物侵限 地震 雪
。。。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灾害预警信息
监测报警
列车限速信息
停运信息
灾害监测
15
灾害预警
运行计划 行车管制 抢险救援 维修依据 列车安全运行
雨量报警阀值(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1)小时降雨量监测报警:30~50mm/h。
(2)24小时+小时降雨量监测报警:100~150mm+20~
30mm。
21
第二章 系统构成 2.1 灾害监测传感器
(三)雪深计
HSC-SR80深度仪测量从探头到被测目标表面的距离智能推算出 积雪深度,通过发出超声脉冲,然后再接受回拨,测量这个传播过程时 间。传感器内有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对超声波速度进行修正。
36
第二章 系统构成
监控数据处理设备
交换机
数据库 服务器
磁盘 阵列
数据库 应用
应用
接口
接口
时钟
服务器 服务器 服务器 服务器 服务器 服务器
维护 终端
防火墙
防火墙
Routing Artery A
地震监测系统由分布在铁路沿线的 24个监测站、一个位于马赛的中央 站和一个位于国家地震部门内的验 证中心组成。 8
Modem Processing
Unit A
Alarms
Modem
Processing Unit B
TCS Speed Limits
CTC
Modem Routing Artery B

客运专线车次号编码方案(V1.0)

客运专线车次号编码方案(V1.0)

客运专线车次号编码规范(V1.0)2010年7月目录目录 (1)1前言 (2)2车次号编码方案 (2)3附录:车次号编码举例 (9)11前言本方案根据《关于公布铁路列车车次编码方案的通知》(铁运【2005】72号)和《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规则》对列车车次号编码的要求制定。

2车次号编码方案在车载设备的DMI上应能输入/显示最多由9个字符(包括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车次号;DMI应采用单一输入框的输入方式。

将DMI输入/显示的车次号分成两个部分:字母区和数字区。

其中字母区有3种情况:(1)空;(2)由1~3个英文字母组成;(3)由阿拉伯数字“0”开头、后跟随1~3个英文字母。

数字区由1~5个阿拉伯数字组成。

车载设备主机处理的车次号(变量NID_OPERATION)是一个32位无符号二进制数,其中每4位表示一个十进制数(采用BCD码编码),位数不足8位时在低位用“0xF”补位。

将NID_OPERATION分成两个部分:NID_OPERATION_H和NID_OPERATION_L。

其中NID_OPERATION_H由NID_OPERATION的高12bits构成;NID_OPERATION_L由NID_OPERATION的低20bits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NID_OPERATION分区2DMI输入/显示的车次号与车载设备主机处理的车次号(变量NID_OPERATION)的对应关系如下:DMI输入/显示的车次号的字母区与NID_OPERATION_H对应、DMI输入/显示的车次号的数字区与NID_OPERATION_L对应。

(1)D MI输入/显示的车次号的字母区与NID_OPERATION_H的转换关系DMI输入/显示的车次号的字母区与NID_OPERATION_H之间需进行编码转换,转换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DMI输入/显示的车次号的字母区与NID_OPERATION_H转换关系表345678(2)D MI输入/显示的车次号的数字区与NID_OPERATION_L的转换关系DMI输入/显示车次号的数字区按阿拉伯数字格式直接与NID_OPERATION_L表示的阿拉伯数字直接对应,当阿拉伯数字不足5位时,NID_OPERATION_L的低位用“0xF”补位。

智能铁路车识别系统说明书

智能铁路车识别系统说明书

智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说明书(V1.0)目 录一、简介 (1)二、系统原理 (1)三、系统构成 (2)四、技术性能及参数 (5)五、安装方法 (8)六、联机和调试 (14)七、产品配置 (16)八、运输与售后服务 (17)一、简介智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应用射频技术的自动识别和采集物流信息的设备。

在交通运输领域,可用于车辆、集装箱等物流或载体的身份、属性等相关信息识别。

智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是RFID系列产品中,针对移动车辆自动识别的专业设备,主要用于自动采集车辆信息,是实现对车辆实时跟踪管理的关键设备。

智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可实时准确地识别铁路机车车号、车辆车号、集装箱编码及相关信息等。

智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能向MIS系统提供机车、车辆、集装箱的实时信息,以及列车进入或驶出编组站的车辆编组信息,作为MIS系统的基础信息源,它对提高铁路机车、车辆、集装箱的利用率以及运输管理现代化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智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可以利用车号提取货车自重等信息,按铁路物流部门和用户的要求,通过轨道衡测量货车总重,实现全自动物流重量及信息提取。

二、系统原理系统加电启动后,处于等待识别电子标签信息状态,工业控制计算机定时查询车号识别仪的各种状态,并根据状态给出各种响应措施;当车轮传感器探测到信息载体到达预定区域时,则发出指令给车号识别仪;车号识别仪接受到指令后,则启动自己内部的微波装置,通过天线发射微波;当信息载体通过天线的辐射区域时,信息载体上的片上系统(SOC)被激活,并开始接受微波信号,判析握手指令。

如果指令正确,则片上系统将ROM内存贮的数据经原载波调制后,反射回天线;天线将接受的微波信号传输给车号识别仪,车号识别仪对微波信号提取、解调、放大、整形,判别整理成标准的ASCII码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验证,并根据车轮传感器组提供的时隙存贮标签数据;如果车轮传感器组持续的提供存贮时隙,则重复上述过程。

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人机界面(DMI)显示规范(V1.0)-铁道部运基信号[2008]670号

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人机界面(DMI)显示规范(V1.0)-铁道部运基信号[2008]670号

运基信号[2008]670号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人机界面(DMI)显示规范(V1.0)目录1.引言 (4)1.1目的和范围 (4)1.2术语和缩写词 (4)1.3参考文献 (6)2.界面显示 (7)2.1主界面显示区 (7)2.2主界面细分功能 (8)2.3A区,距离监控信息 (8)2.4B区,速度信息 (11)2.5C区,补充驾驶信息 (20)2.6D区,运行计划信息 (21)2.7E区,监控信息 (27)2.8F区,可扩展功能键区 (31)2.9主要颜色值定义 (32)3.司机命令 (33)4.输入数据 (34)5.操作按键及菜单结构 (35)5.1按键布置 (35)5.2菜单结构 (36)5.3主要功能菜单及按键功能介绍 (37)6.语音和声音 (40)6.1语音信息 (40)6.2声音信息 (40)6.3语音声音输出优先级 (41)7.文本信息 (42)附录1:DMI语音和声音输出逻辑 (45)附录2:DMI基本操作 (53)1.引言1.1目的和范围1.1.1.1 1.1.1.2 1.2.1.1本规范根据CTCS-3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在CTCS-2级列控车载设备显示规范基础上编制而成,作为CTCS-3级列控车载DMI设备的研发、设计、运用和维护的依据。

本规范适用于CTCS-3级列控车载DMI设备。

1.2术语和缩写词顶棚速度监视区(CSM: Ceiling Speed Monitoring Section):指限制速度为常数的区域,该限制速度通常是由最限制速度曲线决定的。

车载设备在顶棚速度监视区进行的速度监视称为顶棚速度监视。

图1 顶棚速度监视区示意图1.2.1.2目标速度监视区(TSM: Target Speed Monitoring Section):指限制速度下降到较低的限制速度值或限制速度为0km/h的目标点的区域。

车载设备在目标速度监视区进行的速度监视称为目标速度监视,目标速度监视分制动到目标点(目标速度为0km/h)和制动到较低的目标速度(目标速度非0km/h)两种情况。

列控系统工程数据表编制规定(V1.0)-铁道部运基信号[2008]499号

列控系统工程数据表编制规定(V1.0)-铁道部运基信号[2008]499号

CTCS-3级列控系统标准规范系列运基信号[2008] 499号列控系统工程数据表编制规定(V1.0)目录目录 (1)1引言 (3)1.1参考文献 (3)2一般规定 (4)3管理及编制 (5)4输入数据表格式及填写说明 (6)4.1封面格式 (6)4.2制表依据文件清单 (7)4.3信号数据表 (7)4.4应答器位置表 (9)4.5列车进路信息数据表 (10)4.6RBC信息表 (12)4.7线路坡度表 (13)4.8线路速度表 (14)4.9桥梁隧道信息表 (14)4.10分相区信息 (15)4.11铁路线路里程断链明细表 (16)5输出数据表格式及填写说明 (17)5.1采集配置表 (17)5.2驱动配置表 (18)6附件:列控工程数据表填写举例 (19)6.1信号数据表 (20)6.2应答器位置表 (22)6.3列车进路信息数据表 (24)6.4RBC信息表 (25)V1.0 列控系统工程数据表编制规定第1页6.5线路坡度表 (26)6.6线路速度表 (27)6.7铁路线路里程断链明细表 (28)6.8桥梁隧道信息表 (29)6.9过分相信息表 (29)6.10采集配置表 (30)6.11驱动配置表 (30)1引言1.1参考文献[1] 科技运〔2008〕34号《CTCS-3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2] 运基信号〔2006〕14号《既有线提速200km/h区段应答器用户数据表编制规定》[3] 运基信号〔2006〕27号《应答器编号规则(暂行)》[4] 科技运〔2008〕16号《CTCS-2级应答器报文定义及应用原则(暂行)》[5] 科技运〔2007〕158号《客运专线CTCS-2级列控系统车站列控中心技术规范(暂行)》[6] 铁运〔2005〕229号《铁路线路里程断链设置和管理暂行规定》[7] 《信号设备平面布置图》[8] 《CTCS-3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工程应用原则》[9] 《列控系统设备及相关设备编号及网络IP地址分配规则》2一般规定2.1.1.1本规定适用于CTCS-2级和CTCS-3级列控系统的基础数据编制,是编制应答器报文、列控中心控制轨道电路编码、临时限速服务器参数化和RBC设备工程数据参数化的依据。

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风险管理

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风险管理

PART 02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风险定义及分类
风险定义
在交通运输系统中,风险指 的是可能导致伤害、财产损 失或环境破坏的潜在因素或 事件。
风险分类
根据风险的来源和性质,交 通运输系统风险可分为技术 风险、操作风险、自然风险 、经济风险等。
风险管理原则与目标
风险管理原则
包括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 改进、符合法律法规等原则,旨 在通过系统的方法管理风险,确 保交通运输安全。
有重要意义。
资源配置重要手段
交通运输系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
国防安全保障
交通运输系统也是国防安全的重要 保障,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 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系统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 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将成为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系统能够对风险应对的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提 供经验和借鉴。
PART 05
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风险管理 措施与建议
完善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制定全面的交通运输安全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
建立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涵盖交通运输设备设施、从业人员、运营管理等方面, 确保各项安全工作有章可循。
绿色化
在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交通运输系统正朝着 绿色化的方向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将成为交通运输 发展的重要趋势。
高效化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交通运输系统正朝着高效化的方向发 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将更加紧密,运输过程将更 加高效。
安全化
安全始终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首要任务,未来交通运输系统 将继续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性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工具信息管理系统V1.0目录1系统概述 (5)2系统组成 (6)2.1高铁维修各类专用工具 (7)2.2专为高铁维修特别设计的工具包 (7)2.3 全球唯一编码的无源电子芯片 (8)2.4 全球领先RFID射频技术的智能手持机 (8)2.5 手持APP软件功能基本齐全、操作简单、可扩展 (10)2.6 云端服务器及后台管理系统 (10)3手持APP软件系统功能 (10)3.1手持APP软件登陆 (10)3.2工具上下道管理 (11)3.2.1工具借出 (11)3.2.2工具归还 (12)3.3工具信息管理 (13)3.3.1工具盘点功能 (13)3.3.2新增工具功能 (15)3.3.3工具查询/编辑功能 (15)3.3.4 保存导出功能 (16)3.4工区人员信息管理功能 (16)4云端服务器及后台管理系统功能 (17)4.1.1 后台登录 (17)4.1.2 后台上下道管理 (18)4.1.3 后台工具信息管理 (20)4.1.4 工区人员信息管理 (22)1系统概述根据《高速铁路信号作业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为保证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对每日的检修使用的工具管理有着严格的要求,规定了检修上道前及下道后必须将工具清点一致后,方可进行销记、交付使用。

现在所使用的管理方式多为靠人工进行清点、确认,由于使用工具种类与数量多,检修作业又都是在夜间,视野不开阔,再加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容易造成清点错误,形成危及高铁安全的重要不利因素。

山东鹰飞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具有丰富的服务于高铁维修的经验,采用全球领先RFID射频技术,结合互联网+的设计思想,开发出基于RFID技术的高铁智能工具信息管理系统V3.0,该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高铁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并已经申请了国家软件著作权和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公示中。

该系统供维修人员在维修时随身携带,开始作业时,用扫描仪对需要使用的工具进行“借出”操作,当工具放回时,则对工具进行扫描,实现“归还”操作,借出和归还操作均需进行拍照复核,确保工作的严谨性,也省去了工人们视频记录的流程;对于超期未归还的工具,具有红色报警提醒功能;该系统还具有工具的语音播报功能,同时具备移动互联网接入功能,将工具使用信息情况实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可实现远程查询、统计、管理的功能。

这样对工具进行智能化管理,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自动化程度,保证工具的归还,确保工具数量、编号跟工具清单上一致,防止工具遗忘在铁轨上,从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2系统组成本系统由高铁维修工具、全球唯一编码的无源电子芯片、领先RFID射频技术的智能手持终端机、手持APP软件、云端服务器及后台管理软件等5部分组成。

2.1高铁维修各类专用工具高铁维修专用工具包括:扳手、内六角、螺丝刀、尖嘴钳等。

2.2专为高铁维修特别设计的工具包2.3 全球唯一编码的无源电子芯片采用最先进稳定的无源RFID电子芯片,全球唯一编号,、无漏洞,具备防水、防腐、防碰撞、宽温特性;采用特殊的嵌入安装工艺,安装到所有的工具中,保证不移位、不脱离、不损坏,可长期使用。

2.4 全球领先RFID射频技术的智能手持机2.5 手持APP软件功能基本齐全、操作简单、可扩展手持APP工具管理软件具有上下道工具借出、归还,工具的盘点、新增工具录入、工具的查询和编辑等功能;具有同步语音实时播报功能;具有拍照复核功能;具有报警提示等功能。

2.6 云端服务器及后台管理系统智能工具管理系统使用的是阿里云服务器,后台管理系统包括上下道管理、工具管理和用户管理三大模块,使用者可以在后台浏览、编辑以及删除上下道作业记录、工具清单列表和工区人员信息,可实现远程查询、统计、管理的功能。

3手持APP软件系统功能3.1手持APP软件登陆(1)登陆:打开智能工具管理系统软件,软件开始界面显示10秒自动进入主功能区。

也可点击直接进入。

主界面包含3个功能区:工具上下道管理、工具信息管理和工区人员信息管理。

(2)连接:进入工具上下道管理界面,点击借用,会弹出系统提示框。

点击RFID扫描,点击连接。

连接成功后读写器发出两声“嘟嘟”声,同时中间指示灯点亮,连接成功。

3.2工具上下道管理工具上下道管理分为两大功能区:工具借出功能和工具归还功能。

点击工具上下道管理按钮,进入工具上下道界面,显示所有借用工具的借用信息和归还信息,包括:状态、借用人、复核人、借用时间和预计归还时间。

借用信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区分,其中红色代表超期未归还,蓝色代表借用期内未归还,绿色代表已归还。

点击任一条信息则可以查看工具借用详情。

3.2.1工具借出点击工具上下道界面右上角的借用按钮,进入工具借用页面。

如下图所示,点击借用人后的点击选择按钮,手动选择借用人。

点击预还时间,根据工作需要设定归还时间。

在界面的最下方有两种扫描方式:RFID扫描和NFC扫描。

点击任意一种,用读写器的扫描板对借用工具进行扫描,被扫描到的工具会有语音播报,播报内容包括工具的名称、规格。

也可以通过手动添加按钮添加要借用的工具。

通过借用总数核查借用工具的数量。

然后点击下一步,选择复核人。

点击“+”进行拍照复核,点击确定完成借用。

该工具的借用信息将会在借出信息列表中的蓝色区域内显示。

3.2.2工具归还在归还信息列表中根据借用人姓名找到未归还的信息组,点击该信息组进入工具归还界面。

如右图所示,选择归还人。

点击最下方任意一种扫描方式,用读写器对要归还的工具进行扫描,工具状态由使用中变为已归还,同时被扫描到的工具会有语音播报。

对于没有被扫描到的工具也可通过手动归还按钮进行手动归还。

在归还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可点击延迟归还按钮,重新设定归还时间。

然后点击下一步,选择复核人。

点击“+”进行拍照复核,点击确定完成归还。

归还信息将会在借出信息列表中的绿色区域显示。

如果工具超时未归还,则每次打开软件后都会弹出超时未还记录界面,以列表的形式显示超时未还的信息。

点开任意一条工具借用信息,则进入延迟归还工具界面,根据需要重新设定归还时间。

也可通过手机返回键直接进入主界面。

3.3工具信息管理工具信息管理功能主要包括4个功能区:工具盘点、新增工具、工具查询/编辑和保存导出。

3.3.1工具盘点功能点开工具盘点功能,在界面的左侧一列显示已添加在系统中的所有工具包信息,在右侧对应显示工具包中的工具详情,包括工具名称、尺寸和工具状态。

点击任一工具包,则可以看到该工具包中的所有工具信息。

选中要盘点的工具包,点击界面最下方的开始盘点。

选择RFID和NFC中的其中一种扫描方式,用读写器对工具扫描,被盘点到的工具状态显示已盘点,同时语音播报该工具的信息。

已盘点到的工具和未盘点到的工具用蓝色区域和粉色区域区分。

在界面的最上方显示工具总数和已扫描数和未扫描数,更直观的观察工具盘点的进度。

盘点完成后,点击界面最下方的结束盘点,也可根据需要点击重新盘点。

3.3.2新增工具功能点击新增工具按钮,进入编辑工具界面。

点击RFID栏后的读入按钮,通过读写器对单个工具进行扫描,RFID栏自动读入芯片码,手动录入工具编号、名称、工具包类型、规格描述和数量。

当需要添加新的工具包时,点击类型栏后的添加按钮,输入工具包名称和排序即可完成添加。

3.3.3工具查询/编辑功能点击工具查询/编辑按钮进入工具检索界面,在搜索栏可以通过输入工具名称、工具编号进行搜索;或者长按界面下方的按住开始按钮,语音输入工具的编号或名称,点击确定,则会显示搜索到的工具的信息。

点击搜索到的工具信息,可进入到该工具详情界面,该界面显示工具的编号、芯片码、名称、类型、规格、数量以及使用信息。

点击删除按钮,可删除该工具。

点击编辑按钮进入编辑工具界面,可对工具的编号、名称、工具包类型、规格、描述和数量进行修改。

3.3.4 保存导出功能点击保存导出功能,将手机端的存储信息通过手机网或者wifi网传输到后台,同步完成后会显示“同步成功”的提示框。

3.4工区人员信息管理功能点击工区人员信息管理按钮,进入工区人员信息界面,显示工区人员信息列表。

点击任一条信息,进入编辑用户界面,可对工区人员的工号、姓名、工区和电话进行编辑。

点击任一条人员信息后的电话图标,可利用手机拨打该工人的手机。

如果需要添加人员信息,则点击工区人员信息界面右上角的添加按钮,手动输入工号、姓名、工区和电话,点击保存完成添加。

4云端服务器及后台管理系统功能采用B/S架构设计,运用互联网云平台服务器技术,设置云端服务器,任何一台电脑均能登录系统,随时访问查询工具管理信息,实现掌握工具的实时状态。

4.1.1 后台登录(1)在浏览器网址栏输入http://101.201.48.169:11000/index.aspx,进入登录界面。

(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用户名:001001,密码:123456。

登录后台后出现以下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三部分:上下道管理、工具管理和用户管理。

4.1.2 后台上下道管理该功能区包括:借出列表、超时列表和归还列表。

(1)表中显示的信息包括:借用人、借用时间、借用工具、预计归还时间、借用复核人、借用复核照、归还人、归还时间、归还复核人和归还复核照。

根据借用时间依次显示借用信息。

点击借用复核照和归还复核照,可查看复核照信息。

(2)刷新功能:点击刷新按钮,确保数据实时更新。

(3)查询功能:在搜索栏输入借用人的姓名,查询工具的借用信息。

(4)导出功能:可以把上下道操作信息以Excel形式导出来。

4.1.3 后台工具信息管理该功能区包括:工具列表、盘点历史和工具包列表。

(1)查询功能:可通过输入工具编号、名称和工具包名称搜索单个工具信息。

(2)刷新功能:点击刷新按钮,确保数据实时更新。

(3)导出功能:可以将工具的信息以Excel的形式导出来。

(4)编辑功能:双击任一条信息,弹出编辑工具窗口,手动输入编号、名称、芯片码、工具包、规格和数量。

当输入框为蓝色时表示已输入有效信息;当输入框为粉色时表示需要输入有效信息。

(5)添加功能:点击添加,弹出添加工具窗口,手动输入编号、名称、芯片码、工具包、规格和数量,点击确定完成添加。

(6)删除功能:选择任意一条工具信息编号前的方框,点击删除。

也可选中多个方框,批量删除工具信息。

4.1.4 工区人员信息管理(1)查询功能:可通过编号、电话和姓名对用户进行查询。

(2)编辑功能:双击任意一条用户信息,可对用户信息编辑。

(3)添加功能:点击添加,手动输入编号、工区、姓名和电话,完成用户信息的添加。

(4)刷新功能:点击刷新,确保数据实时更新。

(5)导出功能:点击导出,将工区人员信息以Excel形式导出。

(6)删除功能:选中要删除的信息组,点击删除,将该条工区人员信息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