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甘谷县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和保护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水市甘谷县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和保护浅析
第一章概况
甘谷县位于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县境内山高坡陡,地形起伏大,陇中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六盘山山地及山间河谷盆地交汇并存,渭河水系流经整个辖区。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 该县是甘肃省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甘谷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区面积迅速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日需生活用水量迅速增多。
日益突出的水资源问题己成为制约甘谷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地理位置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南接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礼县,西与天水市武山县接壤,北与定西市通渭县相连。
二、地形地貌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
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西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
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渭河及其支流横贯其中,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
三、气候
甘谷县位于大陆腹地,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
年平均气温11.6℃,其中最热(7月)月均气温22.4℃,最冷(1月)月均气温-3.2℃,极端高温37.3℃,极端低温-19.2℃。
受秦岭及六盘山分支陇山的影响,降水偏低,山区水资源较丰富,但在北
部黄土分布区,则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
正常年份降水量474毫米左右,蒸发量1466.8毫米,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一般3至6月雨量偏少,7月9月雨水较多。
全年日照220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48%,无霜期180天左右。
第二章水文地质条件
甘谷县境内地下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第四系(Q)松散孔隙水,第二种为新近系(N)、古近系(E)碎屑岩孔隙裂隙水,第三种为基岩构造裂隙水。
一、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
1、河谷松散层孔隙水
地下水主要存在于盆地的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物中,多呈带状、片状集中分布于区内渭河河漫滩及1~2级阶地内。
具有埋藏浅、水量丰富,水交替作用强烈和水质较好的特点,为境内地下水富水区和现状水源的主要供给区。
其岩性具二元结构形式,上部为粉砂质黏土,下部为砂砾卵石。
渭河河谷地区含水层厚度和水位埋深受微地貌和第四系基地埋深的控制,横向变化较大,总体规律是:从河谷边缘至现代河床,含水层厚度由薄变厚。
即渭河以北河谷边缘至河床含水层厚度4—7米,渭河以南河谷边缘的含水层厚度小于4米逐渐增至河床含水层厚度7—10米;水位埋深由深逐渐变浅,即渭河以北由河谷边缘的水位埋深大于10米逐渐降至一级阶地前缘小于3米,渭河以南由河谷后缘的水位埋深大于30米逐渐变浅至一级阶地前缘小于1米。
渭河北岸东北部供水站一带,受古河道控制,含水层厚度最大可达8—12米,地下水位埋深3—5米左右。
2、沟谷孔隙水
沟谷地下水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广大地区的个大小沟谷及渭河支沟周围冲洪积层中。
接受地表水的补给,富水性差别大,埋深较浅,水质整体较好,以侧向潜流形式向河谷区排泄为河谷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
渭河支流散渡河及大、小咸水河流域或一些大型沟谷台地,是该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
沟谷川台地多形成潜水,主要赋存于沟谷带及坡麓带,潜水面随着地形的高低而起伏。
受季节影响较大,在干旱年份或枯水季节有时干涸。
3、黄土层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及梁峁区的黄土孔隙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区域降水量变化的控制,大部分透水不含水,尤其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但只在地形有利、补给条件好的地方才能形成小型含水体。
如降水量>500mm/a 的黄土层普遍含水,潜水面随着地形的高低而起伏;降水量在500mm/a左右的地区,潜水主要赋存于沟谷带和坡麓,梁峁顶部一般无水;年降水量小于500mm 的地区,潜水仅呈条带状分布在沟谷中,形成黄土沟谷潜水。
此类地下水迳流途迳短,多沿隔水层面以泉水形式排泄与沟谷并补给沟谷地下,单泉流量为0.1~1.0L/S,富水性弱。
4、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渭河断陷盆地边界周围,为一套内陆盆地河湖相沉积岩建造,是构成甘谷县区域地貌基底的主要地层。
岩性为古近系砾岩、砂砾岩与新近系的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
多为泥质胶结,密实。
表层风化中等。
桔红--褐红色粉~细砂岩地表露头在渭河南岸大象山一带更为明显,呈东西向展布。
该类地层成岩时间短,水文地质性质非常特殊,主要表现为岩性的多样性、强度差异大、渗透性差异大等特点。
地层颗粒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包括粉砂质粉质粘土等。
具有颗粒细,厚度大、孔隙、裂隙不甚发育的特点。
含水岩组富水性弱,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
5、基岩构造裂隙水
地下水分布在县区以南和东南侵蚀构造中低山区,以及主要构造活动造成的断裂破碎带或其影响带内,受深部地质构造影响,断裂带内裂隙发育,张开性强,裂隙密集,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和运移,而受构造发育规模影响,一般的构造带规模较大,延伸较远,地层切割条件较好,地下水较丰富。
该类地下水多沿断裂带径流排泄,时有泉水出露,水质优良。
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区内第四系松散层、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雨季大气降水补给裂隙水,裂隙水向低谷运移,补给第四系孔隙水,第四系直接接受降水补给并在重力作用下垂直入渗,补给构造含水层,在河谷切割第四纪含水层的部位往往形成泉水排泄地下水。
构造裂隙水主要在地层内运移,速度缓慢,表现为竖直运移和水平运移,
间接接受上覆地层补给,其排泄方式一般为构造含水层与地貌切割的负地形处形成泉水为主要排泄通道。
三、地下水环境
甘谷县地下水水质总体较为复杂,渭河河谷地下水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水质分带:由上游至下游地下水矿化度增高;由傍河至山前地下水矿化度增高。
水质受补给条件影响明显,不同地段分布有HCO3一型、HCO3一—SO42型、SO42—CI一型等水质类型,矿化度小于1g /L增至3.8g /L。
四、地下水动态
该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特别是渭河河谷1~2级阶地,开采强度较高,属于弱超采区。
但地下水尚未形成下降漏斗,深层潜水、承压水均未受到影响。
河谷盆地内地下水动态有一定变幅。
第三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一、水资源状况
1、地表水
甘谷县境内河流属黄河支流的渭河水系。
主要河流有四条,总长131.1公里。
(1)渭河:发源于渭源县,境内流长49公里,年平均流量为22.93立方米/秒。
(2)散渡河:发源于通渭县,年平均流量0.61立方米/秒。
(3)古坡河:发源于我县古坡乡,年平均流量0.56立方米/秒。
(4)西小河:发源于大庄乡,汇入秦安葫芦河,年平均流量0.28立方米/秒。
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74mm,降雨形成的迳流多年平均为8410万m3;地表水资源为4106万m3;过境水资源为32650万m3;自产水资源为8410万m3;可利用水资源为26280万m3;可供水资源为9176万m3。
2、地下水
甘谷县总人口为63.92万人(2013年),县域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km2,地下水资源量为6631万m3,最大可开采储量为3355万m3,尤其是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渭河河谷川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430
m3,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一半,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足130 m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供水工程
截止2014年,甘谷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30余项,650多处。
其中主要有自流干渠39条,塘坝19座,机电提灌站78处,机电井27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处,集中供水工程1处。
2、供水量
全县实际供水量8000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6070.00万m3,占总供水量的75.9%;地下水供水量为1650.00万m3,占总供水量的20.6%;雨水利用280.00万m3,占总供水量的3.5%。
3、需水量
2014年全县实际需用水量8000万m3。
其中农业灌溉6800万m3,占水总量的85.0%;工业用260万m3,占水总量的3.25%;生活用水890万m3,占水总量11.3%;生态环境用水50万m3,占水总量的0.63%。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措施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水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水资源大幅度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如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
在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保护措施:
一、树立节约用水意识,,完善规划项目节水工程
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好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可长久发展的目标。
为此必须要增强思想意识,调整工作思路,合理规划,实施管理,真正把水资源作为宝贵的经济财富和经济资本,在政策制定、发展经济、开发项目等多方面工作中,把保护水资源放在首要位置。
加强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促进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加快甘
谷县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项目,采用先进的节约用水设施,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主要用水、排水系统应安装水量和水质监测装置,以便对全厂用水系统的节约用水管理进行全面监控,随时掌握系统各环节的水质水量,根据节水要求进行有效控制,减少管网损失。
二、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再生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
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
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
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甘谷县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非农业供水配套工程的建设,提升水资源保障体系;明确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建成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通过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通过科学配置,合理置换,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全县用水需求。
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合理开发水资源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
应从本流域、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水资源的密切联系出发,协调好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协调好社会各经济部门的用水关系,处理好供水与排水的关系,防御洪涝灾害与保障水资源供给的关系,并制订出符合这些要求的工程建设布局、管理运行规划。
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
四、做好长期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恢复植被,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运用市场经济思维模式,从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研究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等改革,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高城市内部及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增强水源的涵养能
力,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平衡。
保护水源清洁,在重点河流保护区设置封禁网围栏、封禁标牌,在附近村庄、寺庙布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定期对重点河流区域进行河道清淤、垃圾清理工作。
五、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意识
水利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水利本系统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更要着重于管理和协调整个社会经济同水的关系,坚持改革创新,把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做好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水生态及水资源保护配套工程建设,将项目建设及其周边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建立和完善水源地水量、水位、水质监测体系,完善入河排污口登记台账,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
必须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从思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水资源匮乏的危机,要增强思想意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好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水资源和维护水生态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长久发展的目标。
作者:赵秉恒工作单位:平凉市水文地质工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