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软岩支护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松软岩层是指粘结性差、强度低、易风化、有时遇水膨胀、自稳能力差的岩层。

它是破碎、软弱、松散、膨胀、流变、强风化蚀变和高应力岩体的统称。

泥质系列:泥岩、页岩、粘土岩、粉砂质泥岩、沙质页岩
火山岩蚀变系列:沈北的蚀变玄武岩等
软岩巷道的特征
开掘在松散软弱岩层中的各种巷道,最明显的特征是地压显现比较剧烈,巷道维护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岩的自稳时间短、来压快
所谓自稳时间,就是指在没有支护的情况下,围岩从暴露起开始失稳到冒落的时间。

软弱岩石巷道的自稳时间仅为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巷道来压快,要立即支护超前支护,方能保证巷道围岩不致冒落。

2.围岩变形量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
软岩巷道的突出特点就是围岩变形速度快、变形量打、持续时间长。

一般软岩汉高掘后的1~2天,变形速度少的5~10mm/d,多的达50~100mm/d,变形持续时间一般25~30d,有的长达半年以上仍不能稳定。

3.围岩的四周来压、底鼓明显
在较坚硬岩层中,围岩对支架的压力主要来自顶板,中硬岩层围岩对支架的压力来自于顶板和两帮,但在松软岩层巷道中则四周来压、底鼓明显。

松软岩层,由于结构疏松、强度低,很难支撑上覆岩层的重量,围岩在自重地压()的作用下,以垂直变形为主,垂直变形中又以底鼓为主。

底鼓明显是软岩巷道的重要特征,如果巷道没有底鼓或底鼓不明显,围岩就不是软岩。

如烟巷道四面来压,如果底板不支护,将出现一个支护结构的薄弱带,巷道破坏首先就是从不设防的底板开始,又因底鼓导致两帮移近和失脚,知道片帮冒顶,巷道全部破坏。

4.围岩遇水膨胀、变形加剧
软岩一般都含有亲水性很强的蒙脱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的岩石,这些岩石遇水后软化,体积急剧膨胀,因而变形也更剧烈,产生很大的膨胀压力。

5.普通的刚性支护普遍破坏
软岩巷道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普通刚性支护承受的变形压力很大,施工后很快就发生破坏,必须再次或多次翻修后巷道才能使用。

这是刚性支护不适应软岩巷道变形规律的必然结果。

软岩巷道支护支护困难原因分析
1.岩层程艳年代晚,胶结程度差
2.岩石强度低
3.节理发育,岩体破碎
4.围岩应力水平高
(1)巷道埋深大
(2)构造应力大
(3)集中应力作用
5.岩石吸水膨胀
软岩分类
普式岩石分级法
最早给岩石进行系统性分级的是俄国学者M.M 普罗托吉亚科诺夫于1907年提出来的,简称普式分级法。

该法用岩石坚固性系数f来分类围岩,f值等于岩石的单向抗压强度除以10,f也称为普式系数。

普式岩石分级表
普式岩石分级法将岩石分为Ⅹ级,其中的第Ⅵ、Ⅵa级定为相当软的岩石,我国许多矿山的
科技工作者也认同ƒ<2~1.5以下的岩石为松软岩层。

我国支护专家对煤矿软岩的分类
软岩巷道支护专家组初步将软岩分为:低强度软岩、膨胀性软岩、高应力软岩、节理化软岩和复合型软岩
软岩巷道支护专家组建议的软岩综合分级
巷道支护围岩松动圈分类表
软岩巷道界限的判别
(1)按岩石的坚固性判别
在地质柱状图中,如果巷道穿过的岩层的普式系数ƒ<2~1.5 可初步认定为软岩巷道;(2)按岩层所含矿物成分判别
在地质中,如果巷道穿过的岩层中,含有大量的高岭土、伊利石、蒙脱石及其混合物(一般含量大于15%~20%)可视为膨胀性松软岩层。

如果该岩层处于巷道底板,应该先采取预防底鼓的各种措施。

(3)按围岩自稳定时间判别
已开掘的巷道,在无支护情况下围岩自稳定时间小于12h,可以认定该巷的岩层时属于软岩的范畴,应按软岩支护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4)按围岩松动圈得大小判别
测量巷道围岩松动圈大于1.5m时,可以认定该巷是属于软岩的支护范畴,要按软岩支护进行设计和施工。

(5)按岩层所处的深度判别
岩层在地下,在地应力、地下水、地温等的作用影响下,相对强度低的岩层也属于软岩。

矿井深部,虽然岩体本身绝对强度比较高,但在大埋深、大地应力作用下,也会发生类似软岩的问题,即围岩压力大、维护困难。

因为地应力场引起井巷周边产生应力集中,其数值超过围岩本身的极限强度,发生破坏,围岩体积扩容胀大,向井巷空间内移,扰动范围较大,长时间不能稳定,故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增加,致使支护困难。

矿井的软岩力学特征用围岩强度与大地自重应力之比来表示,即
C=R1/(γ·H)≤2~3
式中
R1——考虑岩体裂隙、地下水等影响下围岩的强度,用围岩饱和水条件下单轴抗压强度表示。

γ——上覆岩石的平均容重
H——巷道埋深
凡符合此条件的岩层属软岩。

在深井中,尽管围岩强度大,当矿井到达临界深度H0时,C ≤2~3,进入深矿井软岩大地压难支护的范畴。

反之,浅井,但围岩强度低,C≤2~3时,也会出现难支护的问题。

软岩矿井临界深度
第三章软岩巷道的支护原理
如上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围岩以自承能力为主的稳定过程。

(1)在0~2.5 m范围内,C、 值大幅度下降,松弛变形十分明显,这范围即我们常说的松动圈(或叫松弛带)
(2)在纵深2.5~6 m范围内,围岩处于压缩状态,出现压密区,这是围岩开始向稳定方向转化的重要标志。

这个压密区形成承载圈,一方面对6 m以外围起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对松弛带起保护作用。

(3)在6~9 m区段范围,围岩初期压缩状态逐渐转变为后期膨胀状态,并且应变值收敛稳定在0.008左右。

(4)在9~12 m区段范围,围岩由后期膨胀状态逐渐转化为后期压缩状态。

总的趋势仍是压缩、膨胀交错产生,并随深度增加逐步衰减。

总之,在围岩纵深12 m范围内最终出现两个压密区,一个膨胀去,一个松弛区。

压密区实际上是承载圈,支撑着绝大部分地应力,它在围岩稳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软岩巷道支护原理
松软岩层巷道支护的着眼点应放在充分利用和发挥自承能力上。

支护原理是:根据岩层不同属性,不同地压来源,从分析地压活动基本规律入手,运用信息化设计方法,设支护体系和施工工艺过程不断适用围岩变形的活动状态,以达到控制围岩变形,维护巷道稳定的目的。

1.综合治理
对松软岩层巷道支护,必须树立综合治理的观念,方可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应考虑一下几个
方面:
(1)巷道位置的选择,最好是选在工程地质条件好,工程量又少的地段,并注意避免空间效应;巷道轴线方向和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或小角度相交。

(2)巷道断面形状要适应地应力分布特点,一般应是巷道周边圆滑,防止应力集中,设计的断面尺寸要考虑变形后断面尺寸的要求。

(3)施工工艺,应尽量减少对围岩的震动,并应及时封闭围岩,防止风化。

(4)巷道底板和水的治理,对巷道整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采用底板注浆或打锚杆办法来提高其自身强度,采用疏水、导水措施确保工作面及整个巷道不存水。

(5)支护结构、参数、施工工艺要密切注意和围岩变形状态相匹配。

2.联合支护
根据松软岩层特征,巷道支护一般需分次进行。

巷道开挖,围岩暴露后,立即进行第一次支护,即使封闭围岩,使围岩尽可能减少其强度损失,防止有害的松散状态发生,以后再根据情况,适时的进行二次或多次支护。

支护形式,目前,发展趋势是以锚喷支护为主的联合支护方式。

在松软岩层巷道维护中,锚喷支护作为一次支护已被公认;二次支护可用锚喷网,也可用金属可缩性支架,还有采用整体混凝土支护。

实践证明,以锚喷为主的联合支护体系对松软岩层的维护有较好的适应性。

3.长期监控
围岩变形是围岩力学形态变化最直接体现。

它不仅直接反映了地压规律,而且也是松软岩层用来分析判断围岩稳定程度的可靠手段。

松软巷道支护的原则
一、鉴别软岩类型
就总体而言,软岩可分为膨胀性软岩、碎胀性软岩和兼有以上两种情况的复合型软岩三种情况。

膨胀性软岩,围岩变形以岩石的吸水膨胀变形为主,支护对象主要是膨胀性变形,支护的首要任务是防水、治水。

将潮湿空气与围岩隔离开来,防止围岩风化、潮解、,减少岩体强度的降低。

对于这类软岩,支护的阻力并不是一定要很大,如若治水得当,松动圈又不大,软岩也能转化为较易支护的围岩。

碎胀性软岩是由于围岩应力超过岩体强度许多,产生了比较大的松动圈所致。

支护的主要对象是围岩的剪胀变形,松动圈越大,剪胀变形越大,支护越困难,须采用具有较高支护阻力的可缩性支架。

复合型软岩,既有围岩的吸水膨胀性变形,又产生了较大的松动圈,剪胀变形和岩石的吸水膨胀性变形都比较大,支护对象是二者之和,须采用防水和强力可缩性支护措施;复合型软岩巷道施工之后一定要加强维护,因为子啊剪胀变形作用下,一般用来防水的喷层很快就会开裂破坏,必须及时补喷防水,这与碎胀型软岩的要求略有不同。

膨胀性软岩的鉴别:利用仪器分析测定岩石的矿物成分和膨胀性,岩石干燥饱和吸水率等指标。

现场简易鉴别方法:将新鲜岩块放入水中,浸泡24 h。

如果无任何变化,没有膨胀性;如果岩块裂成小块,具有弱膨胀性;若分解为小粒,则具有较强的膨胀性;如果崩解成泥,将具有较强的膨胀性。

碎胀性围岩的鉴别与分级,根据松动圈厚度判定即:松动圈150~200 cm,一般软岩;200~300 cm,较软岩;大于300 cm,极强软岩。

二、软岩巷道支护的原则
1.维护和保持围岩的残余强度的原则
一般软岩,在经受水或者风化影响后,强度在降低,所以开巷后应及时喷射混凝土以封闭岩面,防止围岩风化潮解,减少围岩强度的损失;施工过程中的光面爆破等技术措施,有利于保持围岩的强度。

2.提高围岩强度的原则
(1)提高支护阻力,改善围岩应力状态。

开巷后应尽快完成支柱的主体结构,使围岩由2向应力状态变为3向应力状态,从而提高围岩的残余强度。

(2)用锚杆支护加固围岩
试验证明,锚杆能利用其锚固力将破碎围岩锚固起来,恢复和提高破裂围岩的残余强度。

形成具有较高承载能力和可塑性的锚固层。

锚杆锚固力大、密度高,这种加固作用就越明显。

(3)注浆加固
破碎严重的岩体,单纯依靠锚杆加固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考虑注浆加固,这是提高松动破碎围岩强度最有效的方法。

注浆方式可以采用单独注浆或者采用外锚内注的“锚注式”锚杆。

3.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的原则
(1)圆形轨道原则
软岩巷道中,圆形巷道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最大(均匀应力场),采用圆形断面有利于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改善支护效果。

巷道断面形状的确定应尽量考虑适应围岩应力场特点。

(2)全断面支护原则
软岩巷道支护所承受的荷载主要是围岩的变形压力,它来至于巷道的四周,包括巷道底板。

如果底板不支护,它就是支护的一个薄弱点,很容易发生底鼓现象,降低整个巷道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导致支护失败。

所以软岩巷道底板必须加以支护。

(3)可缩性支护原则
软岩巷道中,围岩变形压力是支护的主要载荷,普通刚性支护(砌碹支护、普通锚喷等)难以适应,在大的变形压力作用下很快就会破坏,使围岩处于事实上的无支护状态,不利于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对于可缩性支护,当变形压力超过围岩的承载能力后,支架可缩让压,这一过程是减少支护受力,让围岩发挥更大承载能力的过程,所以,软岩巷道支护的主题结构必须是可缩性支护,如锚喷网支护和U型钢可缩性支架等。

(4)二次支护原则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软岩巷道采用一次强阻力刚性支护来维护围岩是不能成功的,因为它不适应软岩巷道初期变形量打、变形速度快的特点。

为适应软岩的变形特征,应采取二次支护成巷的方法。

一次支护主要是加固围岩,提高其残余强度,在不产生过度膨胀、剪胀变形的条件下,利用可缩性支护控制围岩变形卸压。

二次支护要在围岩变形稳定后适时完成,给巷道围岩提供最终支护强度和刚度,以保持巷道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和安全储备。

二次支护时机,根据检测数据确定。

锚杆组合拱支护原理
1.锚固层与组合拱概念
在软岩巷道中,伴随着开巷后围岩松动圈的发展,锚杆锚入岩体后因受到围岩碎胀变形力的作用而受到拉伸,反过来干对围岩产生压应力。

松动岩体中,早单根锚杆约束下可以形成一个锥形的压密区,群体锚杆若以适当的间距布置,锚杆群在围岩中形成的双锥形压缩区相互交叉重迭,则能够形成一个连续的、相互重合的层状锚固体,通常称之为“锚固层”。

当巷道形状为直线时,该“锚固层”是墙;拱形断面则
是拱形,称之为破裂岩体“组合拱”,见下图,与锚杆长度和间排距有关,其间有下列公式的对应关系。

tan tan L a b αα
•-=
式中 b —锚固层厚度,cm ;
L —锚杆的有效长度,cm ;
a —锚杆的间排距,cm ; α—锚杆对破碎岩体的 ,模拟实验证实α=430,一般取α≈450,带入上式有
b=L –a
2. 试块在普通压力机上单向加压,得出“锚固体”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
(1)有锚杆与无锚杆的试块,在试块压坏前的a —b 段曲线基本重合,说明锚杆在围岩破碎峰值前起不到传统认为的加固作用,即锚杆支护不能加固原岩和阻止围岩破裂;
(2)试块破裂后c —d —e 曲线段表明,锚杆在围岩破碎之后起到了显著的加固作用,破碎岩块锚固体的强度σd 接近原试块的强度σb ,国外类似实验还证明:岩石越软,破碎围岩锚固体的强度越接近原岩强度;
(3)无锚杆试块的c —f 段仅表现出较低的残余强度;
(4)d —e 段曲线表明破裂围岩锚固体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即承载能力维持基本不变,变形持续增加。

实验揭示出:锚杆能恢复和提高破裂围岩的残余强度;能将破裂围岩组织起来形成组合拱结构体;破裂围岩锚固体既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可缩性。

3. 锚杆组合拱支护原理
圆形巷道组合拱支护能力,可以用拉麦公式近似估算,
2
2(1)2()z
b b R p R b σ=-+ 式中
p —组合拱径向承载能力;
z σ—破碎岩体锚固体强度。

一般取原岩强度的70%~80%,z σ=0.7~0.8 Ra
Ra —原岩单轴抗压强度;
b —组合拱厚度;
b R —组合拱内半径,b R = 02
a R +
; a —锚杆间排距; 0R —巷道净半径。

单位长度组合拱的承载能力q 为:
2b q R p π=
4. 喷层、钢筋网支护作用分析
软岩锚杆支护,锚杆形成的锚固层组合拱是支护的主要承载结构,喷层和金属网的作用是维护该组合拱的存在,防止它因岩块冒落而失效。

锚杆对松动围岩的控制范围是有限的,其控制角α=430~450,因此在相邻的4根锚杆之间,存在一个四角锥形的非锚固松弛带,其间任意一块破裂岩块的掉落,都将危及锚杆控制范围内的锚固岩块;一旦锚杆锚固体内的破碎岩块也掉落,锚杆将会因松弛为失去锚固力,原来均匀封闭的组合拱就会变薄或失效,造成锚杆支护失效。

5. 吸水膨胀型及复合型软岩锚喷网支护原则
这两种类型的软岩有别于单纯碎胀型软岩,这里特别强调低地层水、工程水、空气中水分的处理。

做好治理与转化工作。

支护的首要任务是防水、治水,将潮湿空气与围岩隔离开来,防止围岩风化、潮解,减少岩体强度的降低。

对于这类软岩,如若制水得当,膨胀性软岩可以转化为交易支护的碎胀型软岩;经转化后的膨胀性软岩,如果松动圈不大,支护的阻力并不是一定要很大。

复合型软岩,既有围岩的吸水膨胀性变形,又产生了较大的松动圈,剪胀变形和岩石的吸水膨胀性变形都比较大,须采用防水和支护阻力较强的可塑性支护措施;复合型软岩巷道施工之后一定要加强维护,因为在剪胀变形作用下,一般用来防水的喷层很快就会开裂破坏,必须及时补喷,这与碎胀型软岩的要求略有不同。

软岩巷道的支护设计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设计方法的种类
1.工程类比法
工程类比法是当前应用最广的方法。

它是根据已经支护的类比工程的经验,通过工程类比,直接提出支护参数。

它与设计者的实践经验关系很大。

然而要求每一位设计人物都具有丰富的时间经验是不切实际的。

2.理论计算法
人们试图做到象地面结构工程那样能够较为准确的确定支护载荷,在理论公式设计计算支护结构,这是岩石力学工作者长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但是由于地下工程的复杂性,支护荷载、岩体强度与性质、岩石峰后强度与变形特征等问题还难以得到定量化和理论化的解答,理论分析方法的一些基本假设与客观状态还存在一定差异,它们的计算结果,目前只能作为定性参考。

3.实测法
软岩巷道底鼓的治理
巷道由于掘进或回采影响引起其围岩的应力状态和围岩性质发生变化,使顶底板和两帮岩体发生变形并向巷道内位移,底板岩体向巷道被位移为底鼓。

底鼓一直是煤矿软岩巷道支护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巷道底鼓的机理尚无统一认识,因此巷道的底鼓机理及其防治措施一直是软岩巷道支护的重要课题。

大量的井下实践表明:○1当巷道为软弱岩层或巷道围岩破裂带、风化带附近时底鼓往往十分强烈;○2受采动影响的巷道比不受采动影响的巷道底鼓破坏剧烈;○3有水的巷道底鼓严重。

巷道底鼓的机理
前苏联学者。

切尔尼亚克认为底鼓机理为“压模效应”,而前联邦德国学者奥顿哥特等则认
为底鼓机理为“底板岩层的褶皱”;
一般情况下,底鼓可分为四类:挤压流动性底鼓、挠曲褶皱性底鼓、遇水膨胀性底鼓、剪切错动性底鼓。

1. 挤压流动性底鼓
(1)直接底板为软弱岩层,两帮和顶板的强度大大高于底板的强度。

在两帮岩柱的压模效应和远场地应力的作用下,底板软弱岩层挤压流动到巷道内,其力学模型如下图
(2)整个巷道都位于松软破碎的岩中,这时巷道周边的围岩松动圈很大,两帮的应力集中区转移到岩体深部,从而不存在压模效应。

底鼓主要是在远场地应力场作用下挤压周边破坏岩体向巷道内流动,不封底时底鼓速度通常比顶帮收敛速度大的多,封底时底鼓速度要小一些,但却增加了顶帮的收敛速度。

2. 挠曲褶皱性底鼓
当底板岩层为层状岩体时,即使是中硬岩体,如果底板与应力状态满足一定的关系时也可能发生底鼓。

这种底鼓的机理是由于底板岩层在平行于层理方向的压力作用下向底板临空方向挠曲褶皱而失稳,其力学模型如下图
设巷道宽度为B ,底板岩层平均分层厚度为t 。

研究表明,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就有可能发生挠曲褶皱性底鼓,即
11(~)815
t B ≤ 224cr EI P B
πβ≥ 式中
cr P —平行层理方向的挤压力,N ;
β—与节理发育程度有关的系数;
EI —底板岩层的抗弯刚度。

显然岩层的分层厚度越薄,巷道宽度越大,所需的临界失稳载荷cr P 就越小,就越容易发生挠曲底鼓。

3. 遇水膨胀性底鼓
膨胀岩是指那些与水的物理化学反应有关的随时间而发生体积增大的岩石,主要是粘土岩,其矿物成分中含有物理化学性质活泼的蒙脱石。

由于煤巷中经常有积水,当底板为膨胀岩时会引起膨胀性底鼓。

膨胀岩浸水后膨胀受到约束时,则产生膨胀压力。

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log (1-
)log z z s K σεσ= 式中 z ε—膨胀应变;
z σ—膨胀应烽,Pa ;
0σ—最大膨胀应力,Pa ;
s K —自由膨胀率;
巷道开挖后由于底板岩层遇水膨胀产生的底鼓量为
log (1)log a s p K B p μα⋅=⋅-
式中 0p —完全阻止膨胀性底鼓所需的最大支护力,N ;
a p —实际支护阻力,N ;
α—系数
4. 剪切错动性底鼓
当巷道直接底为完整岩层且厚度大于1/3巷道宽度时,在较高的岩层应力作用下,底板一般为剪切破坏,形成楔块岩体后在水平主应力挤压产生错动而使底板鼓出。

底板剪切楔块的产生是有底板岩层中的应力状态所决定。

影响底鼓的因素
1. 围岩状态
围岩性质和结构状态对巷道底鼓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底板岩层的结构状态(破碎结构、薄层结构、后层结构)决定着如前所述的巷道底鼓的类型
(2)底板岩层的软弱程度决定着底鼓量的大小。

(3)底鼓软弱岩层的厚度对底鼓量也有重要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圆形巷道还是拱形巷道,随着直接底板软弱岩层厚度的增加,底鼓量将急剧增加。

但当软弱岩层厚度超过巷道宽度时,底鼓的增长量会趋向缓和,并有收敛到一定值的趋势。

2.岩层应力
岩层状态时巷道底鼓的充分条件,岩层应力则为必要条件。

只有岩层应力满足一定条件时才会底鼓,岩层应力越大,底鼓越严重。

因此,在深部开采的巷道比浅部开采的巷道底鼓严重得多,残余煤柱下的巷道和受采动影响的巷道也往往严重底鼓。

同时垂直应力σv和水平应力σH都可能引起底鼓,在地质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相似材料模型研究表明,当底鼓主要是由垂直应力引起时(σv=2σH),底板岩层破坏范围呈梯形状;当底鼓主要由水平应力引起时(σH=2σv),巷道底板岩层的破坏范围时层梯形或倒三角形。

3.水理作用
煤矿生产的特点之一是巷道底板往往积水,水的存在是底鼓更加严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底板岩层浸水后其强度降低,更容易破坏;○2当底板为高岭土、伊利石等为主的粘土岩时,浸水后往往会泥化、崩解、破裂、直至强度完全丧失,形成积压流动性底鼓。

○3当底板为含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等膨胀岩石时会产生膨胀性底鼓。

底板积水时,水不仅与暴露的底板岩体发生接触,还会通过裂隙渗入到底板内部,加速底板围岩的强度丧失和体积膨胀,这又导致裂隙的进一步扩大,形成恶性循环。

4.支护强度
使得巷道的覅办通常处于敞开不支护状态是由于一下原因:○1生产上出于安全考虑,总是加固或支护巷道的顶板和两帮以防止冒顶和片帮,而认为底板即使破坏也无关紧要;○2挖底出渣工作量大,砌筑底拱费事;○3锚固底板施工比较困难;○4一旦支护控制不住底鼓,卧底时还需要清理损坏的支护,工作量更大等
5.巷道断面设计
为了有效的利用断面,煤巷断面通常用梯形或直墙拱顶等形状,由于底板不能形成稳定的拱形结构使得底鼓量加大。

底鼓的分类
第一类底鼓,底鼓量100~200 mm。

在巷道底鼓中并不严重,底鼓是渐渐地、轻微的,底板有轻微裂纹,两帮未移动,顶板局部开裂,轨道稍有鼓偏不平,巷道断面收缩很少,断面损失不到1/10,不影响使用,只需稍加维护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