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的优势与劣势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都市圈的优势与劣势探讨
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现实发展情况,通过对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知识人才的储备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利用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三个方面,从而评估出京津冀的发展潜力与实力。

在此基础上建议京津冀地区加强协调机制,调整人才福利政策,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并加强外资监管。

标签:
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知识人才;产业结构
F2
京津冀城市一体化最早于1982年提出,经历了三十年的酝酿与磨合,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终于迈开了行动的脚步。

随着京津冀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一北方工业、文化中心的发展必将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推进。

相对于已经蓬勃发展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集群,京津冀的发展缺少规划性并且相对落后。

然而,京津冀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否更为广阔,发展特色是否更为突出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1京津冀地区知识人才储备具有高质量优势
技术进步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的更新带来了产业革命,也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都市群体,例如美国的东北部海岸的城市一体化、美国西部的洛杉矶城市群、日本的首都经济圈等。

这些城市有着良好的知识人才储备,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技术基础。

国内范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正是我国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三个地区的高校云集,同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高端知识人才的进一步集聚,形成了知识的集聚地。

通过比较三个地区高等院校的数量、研究生在校生人数,我们可以推断出三个地区的发展潜力。

本文选取的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省、浙江省,珠三角为广东省。

由表1可以看出,相对于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和长三角的高等学校数量较多,这为两个地区的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京津冀地区的高等院校数量不及长三角地区多,但是其研究生在校人数要多于长三角地区,可见京津冀地区的高端人才更为集聚。

因此,就知识储备层面来讲,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潜力最为巨大,高技术水平人才必会带来更多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

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硅谷”的象征,北京CBD 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商务中心,大量的国际500强企业入驻,金融、保险、房地产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成长。

比较而言,长三角地区的知识储备水平与京津冀地区不相上下,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潜力劣势则较为突出,该地区高技术水平人才的相对短缺必将成为发展的短板。

2京津冀地区吸引外资与对外港口开放水平不及长三角地区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间的障碍正在减少,资本的全球流动变得频繁,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外资的一臂之力。

201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117.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强劲的外资进入为大规模的建设投资以及科技研发创造了良好的资本环境。

我国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往往也是外资投向最多的地区,不可置否,外资与地区发展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表现最为突出,由2006年的3342775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6401395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25%。

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利用外资的情况较差,在2006年的时候,珠三角地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451065万美元,京津冀地区只有1071708万美元,二者之和都不及长三角地区。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金额有所上升,但是增长的水平较低,2006-2012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0.38%;京津冀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期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8.22%,增长率居于三者中最高水平,外资利用金额最终达到了2012年的2886279万美元。

京津冀地区的外资利用金额仍与长三角地区的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其强劲的增长势头是值得关注的发展潜力的表现。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占据了我国北、东、南沿海的港口要道,成为国内与国外货物贸易的必经之处,经过多年的竞争与发展形成了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城市。

表2详细列述了三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以及吞吐量情况。

京津冀地区的天津、秦皇岛港口分别位居世界吞吐量最大城市排名的第3、第9位,2011年合计吞吐量7.411亿万吨,居于三个地区的中间水平。

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宁波港口位于世界吞吐量最大城市排名的第1、第5位,同时期合计吞吐量11.61亿万吨,处于最高的水平。

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和深圳港口列居世界吞吐量最大城市排名的第6和第15位,同时期合计吞吐量6.548亿万吨,为三者中最低水平。

在国际货物贸易上,长三角地区以其开阔的海域范围,濒临太平洋的优越地理位置和长时期积累的港口贸易经验获得了更多发展空间,仅就港口货运这一方面,长三角惊人的吞吐量使京津冀和珠三角望其项背。

3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潜力十足
随着技术的创新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带动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服务业的转换。

在提振经济的主要因素中,第三产业正逐渐发挥着潜在的优势与不可低估的力量,金融、交通运输、房地产、教育、科技等行业事关民生,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比较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哪个地区的发展较为滞后,从而阻碍了该地区高水平发展的进步。

从三个地区的GDP数据可以确立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贡献,长三角地区2012年的GDP为255797.33亿元,珠三角次之,为57067.92亿元,京津冀只有33073.28亿元,三者中最低。

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前二者相比有所落后,相比于珠三角的大规模制造业代工工厂的对外贸易和长三角地区小商品批发贸易,京津冀地区的生产相对集中于国内,这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其贸易方面的收入。

但同时,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的GDP占该地区总GDP的比重却是三者中最高的,达到了59.65%。

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总GDP的比重仍有所差距,但是其产业结构的升级水平足以对该地区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晚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是相对与两个地区的低水平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京津冀地区以其专业化和技术化占领了更为广阔的服务业市场。

以北京的服务业为例,2012年北京市第三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达到了76.46%,也就是说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四分之三是由服务业来带动的,这一发展趋势呈现了与世界接轨的动向。

高科技水平的人才集聚,加之北京市显著的政治文化影响,其服务业的进步必将为其带来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

4结论与建议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人才、资金、产业结构方面各具特色,京津冀地区在人才和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在吸引外资方面虽然不及长三角地区,但是其高速的外资增长率表明了发展的潜力。

同时,京津冀地区作为北部与中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其经济、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北京、天津这两大直辖市城市的影响力加之河北这一农业、工业大省的支持,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具有了各方面的必备条件。

相对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对外贸易以及加工贸易,京津冀地区更专注于自我提升和科技研发,而自主研发和创新才是未来竞争力的焦点。

高素质水平的人才为北京、天津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政治文化中心的吸引力与魅力更为京津冀带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不拘泥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努力开拓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市场,成为了京津冀发展的总体方向。

面对机遇与挑战京津冀地区应把握自身优势,克服劣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向国际化、高水平的都市圈行列迈进。

为此,提出京津冀未来发展的三点建议:
(1)进一步巩固现有产业格局,推动三个地区协调发展。

在现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比重。

天津市2011的服务业GDP占总GDP比重为46.99%,河北省仅为35.31%,距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不可仅仅依靠北京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而应主动向北京学习,在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挖掘自身潜力。

只有北京、天津、河北的协作发展、全面发展才能保证京津冀整个地区的快速发展。

(2)加大人才吸引的力度,提高天津与河北的人才福利水平。

北京、天津地区高校云集,众多的高校毕业生留在京津冀,为该地区的发展添砖加瓦。

但是北京市的户籍政策对外地生源的人才仍旧有所限制,出于北京的特殊情况,不建议大幅度开放外来生源人才的引进,而是建议天津和河北地区加大对人才吸引政策的改进,对高端水平人才给予更多的福利。

而这一政策的实现,也依赖于三个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如果三个地区差距过大,人才还是会出现向北京集聚的趋势,进而导致人才危机与人才过剩的矛盾。

(3)鼓励外资引进,加强外资监管。

京津冀地区对外资的利用程度不高,而利用外资为自身发展建设做贡献是一举两得的事。

因此,鼓励更多外资进入该地区,可以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又可以将先进企业引进,加大该地区的吸引力,外资的溢出效应同时会刺激就业、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

同时,也应该严把外资进入的门槛,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要严厉杜绝,对于关系国家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领域要加强监管并适度开放。

京津冀地区的安定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因此外资监管和金融监管方向的工作要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保证京津冀地区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冬初,宋之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5).
[2]姚士谋,李青,武清华等.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J].地理研究,2010,(8).
[3]鞠立新.由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的创建——以长三角城市群跨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建设为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2010,(52).
[4]李廉水,Roger R.Stough等.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