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代舞蹈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代舞蹈艺术
汉代统治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一国家的需要,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在其政治、经济稳定的社会背景下,乐舞艺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尤其是表演性的女乐歌舞。两汉的乐舞融汇了各民族民间乐舞的内容和表演技巧,舞蹈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构成了我国乐舞历史发展的新高峰。
汉代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它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入,以及乐府在汇集民间乐舞中的重要作用等等。然而汉画像砖石是最能反映汉代舞蹈形象的珍贵史料,它向我们展示了汉代舞蹈的百态风貌。由于汉代舞蹈经常与“百戏”中的其他节目掺杂或相间演出,偏重技巧表演的杂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同时汉代充分利用舞具、舞服,抒发感情、加强美感,成为我国传统舞蹈的特色之一。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结合、
技艺并重的特点,“女乐”也不例外。这一特点,至今仍保存在我国的许多传统舞蹈中,成为中国舞蹈的特色之一。
南阳出土的汉化像石中,有两个“女乐”舞人在四乐人的伴奏下,并列齐折腰,舞人脚下还有四个圆形状物,可能是盘和鼓。这证明了汉代表现腰功的折腰动作,是《盘鼓舞》中的重要技巧。又如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石所见舞姿,多为舞袖、折腰,可见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山东画像石有一乐舞图,一人仰面,深下腰,另一人倾身面向折腰者,挥袖而舞。两人姿态各异,却彼此呼应协调。
山东安丘汉画像石中,有好几幅细腰长裙,盛装打扮的人物形象,他们手执长巾,缭绕空际,那圈纹、波纹的流动线条,显示了舞巾的动态。浙江海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那越身腾空的舞巾者,舞姿奔放而优美;脚下有盘,似在表演“盘舞”时同时舞巾。再现了《巾舞》的形态样貌。
汉画像石中,有很多长裙曳地,微曲身,举袖回头或扬袖叉腰,款款而舞的形象。这是更富于抒情性的《袖舞》。在四川彭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和江苏扬州出土的玉雕舞人,屡见这类舞蹈形象。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舞袖》形象,或男女对舞,女子双人舞,或独舞,有的表情柔婉妩媚,有的风格健朗明快。双人舞往往用两个不同的舞姿,相互呼应,构成一致协调美丽的画面。
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许多《建鼓舞》的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鼓舞》舞姿多为男子,江苏沛县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女子建鼓舞的形象。这种一面击建鼓,一面舞蹈的形式,是汉代最富于粗犷豪放之美的舞蹈之一。
此外,汉代“百戏”中的舞蹈,主要表现鱼龙变化的形态状貌,鱼龙之舞的形象见于山
东安县汉画像石的“百戏图”,下方刻有龙舞,有羽人戏龙、龙口衔鱼;上方刻爬杆、弄丸、弄剑、巾舞。山东沂南汉画像石“百戏图”中也刻有鱼龙之舞,旁有建鼓、鼓等乐器伴奏。
西汉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繁荣,财富积累为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提供了条件,皇帝及贵族均迷恋于女乐歌舞,汉代女乐歌舞普遍兴盛,遍布皇室及贵族家中。汉代的女乐,有三:一种是“倡”,是具有奴隶职业身份的伎人;另一种是“舞姬”,是官僚豪门家中的善舞者:还有一种是“歌舞者”,介乎“倡”“姬”二者之间的歌舞专业艺人。三者的身份虽有不同,但是他们的身份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汉代的女乐主要集中在皇帝及官宦之家,她们的舞蹈特点主要是以手、袖为容,舞姿风格是细腰曲折,长袖飘飞,体态轻盈,动作豪放。下以具体的舞名分类,以其汉画像砖石中的舞姿造型、动作等加以分析汉代女乐歌舞的动作特征。
山东汉画像石的鼓舞画面中,舞人双脚踏在鼓上仰面折腰的舞姿,正是《盘鼓舞》。而《盘鼓舞》中表现腰功的折腰动作,是其重要技巧。山东嘉祥汉画像石上刻绘得生动:地上排列着五面鼓,一舞人穿着宽长袖舞衣俯身鼓上,双膝,双脚趾和一手均触及鼓面,一手反扬舞袖扭头仰视;前后两人跪地,面向舞者,各人左手均持鼓槌,扬臂飞舞,似正与舞者配合表演,相机击鼓。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好《盘鼓舞》俑,舞者着红衣白裙举袖展臂,似正跃身盘上舞蹈。四川出土东汉石刻有踏盘鼓舞人,一人弓身张臂,双足并与鼓上。一人双脚踏双鼓,展臂回头而舞。舞姿造型新颖。以上的这些舞蹈形象,清楚地显示了当时汉代舞蹈重视技巧的艺术特点。
四川羊子山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砖,其中有一舞巾少女,形象生动。山东临淄汉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也有《巾舞》场面,且与踏鼓相结合。山东安丘汉画像石中,有一挥舞长巾的男舞者,他身穿宽袖紧口袍,束腰;一脚踏鼓,作登弓步状;奋力挥动双臂,舞姿矫捷雄健。巾越长,要求舞者的臂力、技巧越高。有好几幅细腰长裙,盛装打扮的人物形象,他们手执长巾,缭绕空际,那圈纹、波纹的流动线条,显示了舞巾的动态。可见汉代舞巾的技艺水平是相当高的。浙江海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那越身腾空的舞巾者,舞姿奔放而优美;脚下有盘,似在表演“盘舞”时同时舞巾。再现了《巾舞》的形态样貌。《巾舞》最突出的特点当然是《舞巾》。舞者运用手臂,手腕力量的大小变化,带动长巾在空中飘荡,舞出变幻莫测的各式稠花,达到舞者反用双臂或双袖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汉画像石中,有很多长裙曳地,微曲身,举袖回头或扬袖叉腰,款款而舞的形象。这是更富于抒情性的《袖舞》。在四川彭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和江苏扬州出土的玉雕舞人,屡见这类舞蹈形象。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舞袖》形象,或男女对舞,女子双人舞,或独舞,有的表情柔婉妩媚,有的风格健朗明快。双人舞往往用两个不同的舞姿,相互呼应,构成一致协调美丽的画面。它们表现了“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
“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裙似飞鸾,袖如回雪”的舞容舞态。
汉画像砖中呈现的舞蹈,大都手持舞具,并以舞具作为该舞蹈的名称。可见,执舞具而舞,并以舞具为舞名,是我国传统舞蹈特色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干戚舞》,是由舞者所执干、戚而得名。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小舞》,如《帔舞》、《羽舞》、《旄舞》、《干舞》等,也是以舞具名为舞名。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尚广为流传的《长绸舞》、《花鼓舞》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