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构成变化

合集下载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而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则是支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不断变迁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

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学校依靠国家的经费安排来维持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这一时期,高校人才待遇低,科研条件差,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教师生活待遇普遍不高,这些都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了199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迎来了大规模的扩招,这也对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满足大规模扩招的需求,我国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了加大投入,逐渐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1998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财政管理改革工作的通知》,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和学校经费的多渠道筹措。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源泉,也激励了学校的内生动力,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高校要根据绩效进行经费分配,这也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迈向绩效型管理提供了指导。

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强调高等教育要以质量为中心,提高教学水平,为高等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新的指导。

二、存在问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4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过分依赖于财政拨款,学校自主筹措经费的能力不足,很多高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中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对比分析及启示

中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对比分析及启示

中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对比分析及启示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虽然仍是主要经费来源,但是已不能满足当下高等院校快速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以充足的经费投入为基础,正如美国教育行政研究专家罗森庭格(W. E Rosentengel)所说,“学校经费如同教育活动的脊椎”。

没有充裕的资金做保障,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大规模、多元化的寻找筹资途径,例如承担社会科研项目、校办产业和社会捐赠等主要经费来源。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高校的教育资金来源,借鉴经验,寻求更加合理化的筹资方式。

一、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金主要来源现状分析教育经费是支撑教育发展的基础,而教育经费短缺是世界各国高校所普遍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再加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人们对高等教育有了狂热的追求,但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还相对比较低,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人才做基础,人才来源于教育,教育需要投入,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教育的发展就会受阻。

(一)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从1999年起,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其结果造成了高校教育经费紧张,导致了学校财政困难和生均预算内公共经费支出降低。

虽然国家每年的教育资金拨款逐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

国家在财政性教育投入中,其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大约只占20%左右。

如2004年国家对教育的总投入资金仅占GDP的2.79%,这表明,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是0.58%,这个比例在世界上处于极低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更显得低了。

详情见表一。

国家对高校教育投资逐年增加,2011年高等院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2003年增加了近4.7倍。

普通高等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从2008年以来开始上涨,但总量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在当下环境中对一个大学生的培养所需的教育经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_刘彦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_刘彦伟

一、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 结构的变动情况
所谓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 , 主要是指实现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 — — — 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 (财政 拨款 、 教育税 、学费 、校办产业 、社会捐赠 、基金 、科 研 、信贷和利息)的有机结合与适当比例 。 通过考 察发现 ,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 等教育 的经费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 主要表现为如下 特点 。 ⒈ 教育经费总量迅速增长 1994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总经费为 221. 43 亿 元 , 2001 年则达到 1145. 17 亿元 ; 按 1999 年可比价 格换算 , 1994 年为 322. 26 亿元 , 2001 年为 1198. 57 亿元 , 后者 是前者的 3. 72 倍 , 年均 增长 20. 64 %。 尤其是 1997 年后 高等教育总经 费迅速增 长 , 1998 年比 1997 年实际增长了 43. 90 %, 此后每年的实际 增长率都保持在 28 %以上 。 同时 , 普通高等教育经 费总量在全国教育总经费中所占的比重 , 除 1995 年 和 1996 年出现下降之外 , 从 1997 年开始也迅速增 长 , 到 2001 年时已达 26. 20 %。 ⒉ 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 非财政
表 1 1994 — 2001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构成比例 变化趋势( %)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各级政府征 财政 预 算 内 收用于教育 教育拨款 的税费 88. 84 86. 56 87. 72 87. 24 94. 71 95. 63 95. 38 96. 26 0. 35 0. 43 1. 19 1. 32 2. 11 1. 56 1. 57 1. 15 校办 产 业、 勤 工 俭 学 、社会 服务 收 入中 用于教育的经 费 10. 81 12. 01 11. 09 11. 44 3. 18 2. 81 3. 05 2. 59

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特征

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特征

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特征中国的教育支出是指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在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支出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特征。

本文将从不同发展阶段出发,分析中国教育支出的演变过程。

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教育体制正在经历重大调整和改革。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大力推行义务教育。

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率的提高,政府开始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财政预算和政府债券的发行。

然而,由于当时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支出规模相对较小,教育资源分配也不够均衡。

2. 经济发展阶段(1990年-2010年)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腾飞,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明显提高。

教育支出也随之增加,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教育支出的增速显著加快。

中国政府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中,加大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

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

其次,教育投入结构逐渐优化。

除了基础教育的投入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政府改革了教育经费分配机制,使教育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

再次,教育支出的地区差异逐渐减小。

由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大,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也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教育公平。

最后,教育支出的管理和监督趋于规范。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了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和使用效益评估,确保了教育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创新驱动阶段(2010年至今)当前,中国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阶段。

教育支出也在这一背景下发生了变化。

首先,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研经费得到了进一步增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其次,政府推动教育产业化发展。

教育产业化是指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益和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来源的变迁:国家财政经费与个人学杂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来源的变迁:国家财政经费与个人学杂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来源的变迁:国家财政经费与个人学杂
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远伟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6(027)005
【摘要】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对国家财政经费与个人学杂费变化状况、高等教育经费弹性系数和个人负担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回归模型对2010年的国家财政经费与个人学杂费进行了预测研究,获得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已经快速实现,国家财政经费比重显著降低,个人学杂费所占比重较快地增加;人均高等教育经费在1999年之前保持增长,1999年之后呈现稳中趋降;个人及其家庭的财政贡献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政府财政贡献的增长速度,也意味着个人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今后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财政需求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和隐忧.建议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的过快扩张,关注生均教育财政指标变化状况,实现高等教育财政来源的更加多样化.
【总页数】8页(P42-48,75)
【作者】王远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4
【相关文献】
1.我国大学经费来源格局及其未来演进——基于西方大学经费来源格局变迁的视角
2.江西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成本分担与补偿的实证研究
3.江西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成本分担与补偿的实证研究
4.中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地区差异和经费支出的类别差异解析
5.后扩招时期政府间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研究——基于经费结构变迁的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变化趋势与特点——基于1999-2011年的统计与分析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变化趋势与特点——基于1999-2011年的统计与分析
第 3 7 卷 第 4期
2 0 1 5 年 7月
j :波 大 : 、 撤
( 教 育 科 学 版)
、 , 0 I _ 3 7 NO . 4 J u l v 2 01 5
J O UR N AL O F NI NG B O U NI VE R S I T Y( E D UC A T I ON A L S C I E N C E E DI T I ON)
宁波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表1 1 9 9 9年. 2 0 1 1 年我国普通高校主要教 育经 费的来源情况 ( 亿元 )
数 据来 源 :根据 2 0 0 0 — 2 0 1 2年 《 中 国教育 经 费统计 年鉴 》相 关数 据 整理 而来 ;另 :由于企业 办 学经 费这项 数 据不 全 ,故未将 其 列 出。
高 校 教 育经 费 的来 源 和构 成 比例呈 现 了 明显 的
变化。
( 一) 普通 高校 财政 性教 育 经 费构成 的 变化
趋 势
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 2 0 0 0 —
2 0 1 2年 《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所列的相关 数据 , 分析这一时期我 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结构
至2 0 1 1 年的 5 4 . 7 %。
高等 教 育经 费来 源 多元 化 ,主要 是 指 实现 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财政拨款 、 教育税 、 学 费 、校 办 产业 、 社 会 捐赠 、基金 、科 研 、信 贷和
2 . 各级政府征收 的用 于教育的税费 占教育
经 费总量 的 比例呈 上涨 趋 势
共 财 政压 力影 响 , 我 国政 府开 始努 力拓 宽教 育 经 费 的筹资 渠道 , 尤 其是 随 着高 等教 育成 本分 担 补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摘要】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改革的过程中。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回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展示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和改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公等。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提高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也需要面对诸如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等挑战,制定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

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完善政策,才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历史变迁、改革开放、现状、未来展望、挑战、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4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是支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逐步走向成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经费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出发,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力求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分析当前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现状,提出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深入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面临的挑战,并对历史变迁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强调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了解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探讨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财政困难和发展需求,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非常有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逐渐加大投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和学费收入。

政府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师资培养,学校借助学费收入来支持教学和科研活动。

由于财政困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此后,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包括设立全日制本科教育专项资金、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等。

这些政策的推出,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增加和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

政府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用于高校的基本运行、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等方面。

学费收入是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用于支持教学和科研活动。

社会捐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费来源,通过企业、个人等向高校捐赠资金、设备、科研项目等形式来支持高等教育。

未来展望,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高校正常运行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政府需要加强对高校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捐赠,增加高校经费的多元化来源。

还需要通过完善高校的财政补贴机制,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公平性。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财政困难到逐渐加大投入。

目前,政府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与趋势分析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力资源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过去几十年中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过程和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教育经费投入的演变中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上世纪80年代的初步投入到21世纪的大幅增长,展现了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

1. 初期投入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逐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开始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当时的教育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

2. 高速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育经费投入的领域逐渐扩大,从基础教育延伸到了高等教育,并逐步提高了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3. 持续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全部教育阶段。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教育经费投入的趋势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趋势显示了一个稳步扩大和持续增长的态势,并且未来仍将保持这一趋势。

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趋势。

1. 继续增加投入规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未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教育经费投入规模还将进一步增加。

2. 加大对质量和公平的支持未来的教育经费投入将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中国的教育发展仍存在着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和不公平现象,未来的投入将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建设,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3. 引导教育投资多元化未来的教育经费投入将更加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投资,推动教育集团、社会企业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进入教育领域。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高等教育也随之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同时还对外国资助和自筹经费进行了初步尝试。

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开始逐步转变,由过去的“一切由国家统一安排”转变为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的制度。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开始了向市场化、多元化的转变。

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经费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199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国家将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也要依法自主地管理和使用财产和经费。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

政府逐渐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弱势学生和高校的扶持力度。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参与高等教育事业的政策,以多方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责任。

二、未来展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政府对弱势学生和贫困地区高校的资金扶持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我国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经费责任。

我国应该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多元化改革。

鼓励高校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经济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自主经费。

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管理机制,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政府和高校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体系,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杜绝浪费和贪污现象的发生。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受重视。

从目前高等教育财政中突出的总投入不足、拨款模式效率低下等问题出发,观察到在改革中有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改革的效果以及进程,如贯穿始终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这些问题贯穿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众多方面。

最后提出了一些体制方面的构想和从制度方面的改进解决高等教育财政中的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模式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96-02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踏步前进的同时,高等教育经费短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不足以至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日显突出。

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渠道、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既是目前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普遍趋势,也是为解决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还存在的拨款模式不合理、地区之间财政不均衡等财政经费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本文研究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以及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奠基人,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顿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和补偿理论,即应由政府、企业、学生、学生家长、高校和社会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并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根据各自收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补偿。

我国学者潘懋元在他的《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一书中提到我国现存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王善迈认为,财政资金的供给是通过政治过程确定的,分配机制中采用拨款公式保障了经费分配的客观性与透明性,问责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过程和结果起到了约束作用,并体现在经费分配过程中。

朱锡平对近几年中国以及一些发达国家、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研究得出,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较低。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分析1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分析1
图 1 全国普通高校经费来源构成变化趋势图
2004 年 9 月
60
50
40
比例
30
20
10
0 1998
预算内政府拨款 教育费附加 学杂费外的其他事业收入
1999
2000 年份
其中:事业费拨款 校办产业和经营收益用于教育的经费 捐赠收入
2001
基建拨款 学杂费 其他收入
2002
从图 1 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其中 政府预算内拨款仍是高等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正在逐年下降。在 2001 年, 预算内拨款占总经费来源的比例已接近 50%。其他财政性经费来源渠道如教育 费附加、校办产业和经营收益用于教育的经费所占比例很低,只有 1%左右,而 且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非财政性经费来源中,事业收入所占比例在逐年 上升,在 2001 年其比例已达到 38%。事业收入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 辅助活动依法取得的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及经财 政专户核实拨回的预算外资金,包括教学收入和科研收入、学费、以及按照有关 规定向学生收取的其他费用等。事业收入统计中包含高等学校承接科研课题或与 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所取得的收入,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多元化来源中的 “科”。在高校事业收入中,学杂费收入是其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学杂费收入 在总经费中的所占比例和学杂费收入在事业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在逐年上升。学 杂费收入在事业收入中的比例在 2002 年已达到 26.3%。除学杂费之外的事业收
5
第 2 卷第 3 期 (总第 4 期)
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Beida)
2004 年 9 月

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比较与分析

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比较与分析

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比较与分析作者:佟欣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09期[摘要] 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已成为各国高教经费筹措的一个普遍趋势,文章在深入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筹措体制和发展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构成及比例变化,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融资体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教育家、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 Johnstone)在《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报告》中指出,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财政困难。

经费短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在如何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紧张这一问题上,世界各国已基本形成共识,即要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结构,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

美国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格局被西方国家称为典型模式。

而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格局,本文深入分析美国高等教育来源多元化的筹措体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构成及比例变化,希望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融资体制提供借鉴。

二、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比较高等教育来源多元化的实质是建立一种政府、社会、直接受益者(学生)和学校自身共同投资的体制。

总体来说,各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包括政府的财政收入、税收、学费、企业资助、捐赠、继续教育的收入及校办产业的创收等几个方面,如美国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渠道包括政府拨款、学费、科研经费和专利收入、销售与服务收入、捐赠及其他收入等。

这种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经费体制建立在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

我国在1978年以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由国家包办,高校办学经费的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如1980年全国普通高校经费总投入是34.5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就高达32.06亿元。

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

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的基本格局。

多元化下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由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两大块构成,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学杂费、社会捐资集资、承接科研课题或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合作所取得的收入、学校贷款和从资本市场上取得的利息收入等,简称为“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

我们小组查找了《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上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数据,现对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和结构进行分析。

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变化及原因分析21世纪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投资,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然而,由图一可以看出,我国在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却趋于下降,自筹经费的比例逐年大幅度上涨。

等教育经费结构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数量上连年增长,且在2006和2007年其所占比例也是继2002年之后首次出现回升的趋势(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全部经费比例,自1993年的82.4%开始逐年降低,至2003年跌破50%,此后自2003年至2005年该部分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至2005年跌至46.02%,而后在2006年开始复苏)。

经过分析,财政性教育经费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收入的分配向个人倾斜, 政府可支配的财力比例在逐年减少。

国民收入的分配明显由原来的“藏富于国”转向于“藏富于民”。

而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教育经费来源中的政府预算比例却逐年减少,说明当时高校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地方政府,教育事业由地方政府主管并负责经费筹措与分配。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过去40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一变迁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也需要对未来进行展望,不断优化经费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回顾过去4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此时我国高等教育重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高校的资金来源。

当时,政府主导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了高校的正常运转。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幅扩张,政府逐步调整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并提出了“按需投入、精确投入”的原则。

第三个阶段是近年来,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目标,明确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未来展望也变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

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经费的分配机制,确保公平合理。

当前,一些高校和一些学科在经费分配中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

未来,我们还需要注重提高教育经费的效益。

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必须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相匹配,不能出现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现象。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推动高校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挑战的出现,我们也需要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政策。

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类型的高校相应的支持。

我们需要注重教育公平,提供给予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 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在经 济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之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 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 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证。

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当年的体制改革是分不 开的。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回顾, 以期 能为现在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20世纪 8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根据改革的特点、重点以及深度和广度,可 以把这一时期的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 改革分别进行阐述。

1、改革尝试阶段 (1980 年至 1984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步骤实行国家统一招生和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无偿分配的制度。

地调整。

197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建 议重新颁发的报告》。

在管理体制上,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 导, 中央和省、 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

在招生和就业上,投资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

在高校的隶属关系上,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和国家包揽 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步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 包得过死, 使得高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开始呼吁要扩 大办学自主权。

其突出标志是: 1979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等几位著名大学校长、书记关于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的呼吁。

这份呼吁在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和热烈讨论, 为推动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变化趋势与特点--基于1999-2011年的统计与分析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变化趋势与特点--基于1999-2011年的统计与分析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变化趋势与特点--基于1999-2011年的统计与分析倪嘉敏;姚晓峰【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1999-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此消彼长,并且财政预算内拨款和学杂费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经费来源的两大主渠道,其它教育经费来源在教育经费总量中的构成比例很少,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目标尚未实现。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expense from 1999 to 2011 that was mainly composed of fiscal allocations and non-fiscal educational funds. Fiscal budgets and tuition fees were major channels for funds of higher education. It stresses that the multi-channeled fund-raising is far from accomplished for higher education.【总页数】5页(P43-47)【作者】倪嘉敏;姚晓峰【作者单位】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相关文献】1.2001—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现状分析 [J], 张宇宏;2.广西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与分析--以2001-2011年教育经费统计数据为例 [J], 瞿时章3.未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分析 [J], 张欣艳;王振辉4.基于灰色预测的未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 [J], 张欣艳;王振辉5.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变化与分析——基于1999-2009年的数据[J], 张婧;瞿时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构成变化郭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1)原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研究文献,运用1990-2001年的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构成及各构成要素变化的特点和可能的决定因素,附带分析不同财政隶属关系的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构成的不同特点,由于资料分析能力的限制,未涉及区域差异和科类差异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公共政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趋势。

布鲁斯·约翰斯通(Bruce Johnstone )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改革已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注:布鲁斯·约翰斯通(陈运超沈红译)。

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

在财政方面主要表现为,用非政府收入弥补公共的或政府的收入不足,措施包括:一是在主要或全部由公共经费支持的高教系统中开始收取或提高学费;二是收取全部或接近全部的由学校提供的食宿费用(或者用贷款取代曾由政府提供的生活费和助学金);三是鼓励私立高等院校主要依靠学费和其他费用来运行;四是鼓励部分教师或部分大学从事企业性活动;五是鼓励慈善家的捐赠或直接参与院校管理,或提供奖学金。

法国高等教育财政专家Chevallier和Eicher也提出,在90年代,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开始限制公共教育开支,尤其是高等教育开支。

主要的政策表现是,降低成本和要求从教育和培训中受益的各方分担很大部分的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公共经费的停滞或减少而不得不寻求那些过去被忽视的经费来源(注:Thierry Chevaillier andJean-ClaudeEicher,Higher Education Funding:A Decade ofChanges[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Vol.XVII,Nos.1-2.)。

中国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垄断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局面逐步被打破。

在高等教育领域,院校自筹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加大。

特别是1985年,政府允许高校招收少量自费生后,学校自筹收入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政府拨款依然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

这种状况的真正突破来自于高等教育持续扩张和1988年通货膨胀所导致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财政危机。

当时在许多学校,来自政府的拨款仅能补偿大约三分之二的运行开支,从其他来源寻求收入成为高校应对财政危机必不可少的方式,这成为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注:Xin Wang.A Policy Analysis of the Financing of Higher Educationin China:two decades reviewed[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Policy and Management,Vol.23,NO.2:205-217.)。

据《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世纪报告》,学费制度在1997年完全确立。

至此,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单一化的局面被打破,呈现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格局。

这些来源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支出,社会捐、集资,学、杂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收费(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世纪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9.)。

对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国内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

在理论方面引入了约翰斯通最早在1984年提出的"谁受益谁付费"的成本分担理论。

高等教育的成本支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既可以带来社会收益,也可以带来个人收益。

按照"受益者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机制就必然是多元的。

陈良焜在1994年具体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多元化的结构、发展趋势及各个渠道发挥的作用和潜力。

也有学者研究高等教育财政危机、成本补偿的模式、能力和意义(注:丁小浩。

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和成本补偿[J].高等教育研究,1996,(2)。

),教育产品的属性和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注:王善迈。

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1999,(6)。

)。

还有学者结合中国的情况,讨论了教育经费来源中主渠道与多元化的关系(注:李经天。

论主渠道和合多渠道并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6(1);江小惠。

建立高等教育多渠道投资体系的思考[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

他们认为,根据受益者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要确保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主渠道作用,同时个人和社会要分别承担相应的高等教育成本。

还有不少文献介绍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国际经验(注:韩骅。

由谁付帐?西方高教投资的一个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1999,(1);陈伟。

西方高等教育的政策变革和经费模式的机构性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5);宋秋蓉。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趋势[J].教育与经济,2003,(3)。

)。

这些研究加深了对问题的了解,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是,有关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研究较少从历史的数据出发,描述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及其变化,分析高等教育经费不同来源的特征及其发展前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些研究提出的高教投资多元化建议,如鼓励企业团体办学、发行高等教育债券、股票、彩票、允许一定额度的投资利润回报、兴办校办产业、利用银行信贷筹措资金(注:胡瑞文。

陈国良。

中国高教筹资多元化:成就、挑战和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

2001,(7);陈万明。

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探索[J].江苏高教。

2002,(2)。

),不仅显示人们对高等教育产品属性认识的模糊,对高等教育政策可操作性的忽略,也表明人们对过去若干年内多样化高等教育经费收入的构成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必要的理解。

数据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构成及各个构成要素变化的特点和可能的决定因素,附带分析不同财政隶属关系的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构成的不同特点。

本文分析的数据包括:1990-2001年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包含中央属高等学校和地方属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构成情况的数据,来源是:(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1991-1994;(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6-2002;1990-2001年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基本情况(机构数、学生数、教职工数)统计数据,来源是: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0-2002;有关物价指数和国民经济的统计数据,来源是:中国统计年鉴,2002.由于1998年教育经费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为便于比较,必须对数据进行调整,形成前后一致的时间序列数据表。

数据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向1998年的统计口径靠拢,同时,将1998年的统计指标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进行简化。

调整后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分为四个大项:(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指中央或地方各级财政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大学,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科目的经费。

(2)捐集资,指单位或个人自愿捐资助学,以及海外人士和团体对教育的资助和捐赠。

(3)事业收入,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依法取得的经财政部门核准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包括学费、借读费、住宿费和其他费用。

(4)其他收入,除上述各项收入以外的其他各项收入,即附属单位交款和其他收入中扣除对校办产业投资收益之和。

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又区分为三类:①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②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③校办产业、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部分,也包含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用于教育的部分,即经营收入的结余、附属单位交款和其他收入中对校办产业投资收益之和。

事业收入中单独列出了学费、杂费的数量。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入,也即民办教育的投入,由于数据不完全,且数量不大,暂时归入其他收入项。

经过调整,我们整理出1990-2001年之间全国(以及中央属和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按经费来源的收入情况和构成(见表1)。

尽管经过处理的数据仍然可能存在某些缺陷,1990-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基本构成要素在12年间的变动特点仍清晰可见(见图1)——人们长期以来所期盼的高等教育经费渠道多元化的局面并未出现,而是呈现出了二元化的格局;中央属和地方属高校之间经费来源的变化趋势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①两个主渠道: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校事业收入。

表1 1990-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来源情况单位:千元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1991-1994;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6-2002图1 1990-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收入构成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93.5%下降到2001年的55%,学校事业收入从1990年的2.8%激增上升到2001年的38%,其中学生缴纳的学费杂费从0.5%上升到24.7%,陈良k ūn @①在1994年提出的在20世纪末受教育者个人可分担19-25%的总经费的估计性目标确实实现了。

②财政性教育经费中,预算内教育经费逐步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如果加上基建拨款,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从1990年的90%上升到96%.③学校事业收入实际是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受益方——正规学生和继续教育、短期课程接受者所分担的费用,其中正规学生的学费达到了政府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费占每生每学年平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一般不超过25%"的最高限额(注:李岚清。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4.),生均学费到2001年达到24.7%,地方属高校中生均学费更高达33.2%.④在不少文献中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经费来源——校办产业等在整个经费来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显示了暗淡的前景,从1992年接近15%,1995年接近10%两个极点下降到2001年的1.4%.⑤社会机构和人士对高等教育捐资助学占整个经费总额的比重始终徘徊在2%左右,最近几年还出现了连续的下降,对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经费多元化贡献甚微。

⑥地方属高等学校在1990年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依赖略微强过中央属高等学校,但是10年之后的2001年,中央属高校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依赖(57.6%)则超过地方属高等学校(52.9%)。

而且,地方属高校的经费来源中,基于学校声誉和再生产能力的经费渠道,如校办产业、社会服务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同期均低于中央属高等学校。

因此,地方属高等学校经费渠道的二元化特征更为明显(见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