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拉克战争看信息化作战的特点

从伊拉克战争看信息化作战的特点
从伊拉克战争看信息化作战的特点

从伊拉克战争看信息化

作战的特点

学号: 1206325

姓名:王照龙

队别:六队三区队

从伊拉克战争看信息化作战的特点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信息化作战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海湾战争虽称不上是一场真正意义的信息战,但信息战武器在其中功勋卓著。多国部队取得了绝对意义上的“制信息权”,通过计算机病毒武器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网络系统,使其完全失效,整个伊军就像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

相对于海湾战争,12年后的伊拉克战争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完全意义的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武器的应用范围更广,对战争产生的影响更大。美英联军通过一系列特殊形式的信息攻势,达到了造“势”、造“假”、造“谣”和煽“情”的目的,淡化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鼓舞了己方士气,以确定和不确定的“新闻”施以强烈的刺激和影响,造成敌军心理哗变的态势,将战役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己方手里,给伊军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慑。

从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及其后的维稳作战可以看出,信息化战争有许多显著特点,如态势感知网络化,指挥控制一体化,武器平台信息化、火力打击精确化、陆海空天作战联合化、战场保障精确化、综合防护全维化等。但这些具体特点可以高度概括为:情报信息是主导,火力打击是关键,精确制导武器是主角。

一、情报信息是主导

伊拉克战争是美军21世纪进行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数十万美军部队陆海空立体协同作战的同时,至始至终以情报和信息为主导。美军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信息保障优势,空中,地面多种侦察手段综合运用,实现了实时、高效的战场监控。美军认为,高科技在这次战争中的优势并不主要体现在具体主战兵器的使用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整个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发挥的最大功能上。在战争中,美军无人侦察机、间谍飞机和侦察通信卫星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向后方指挥部发送实时的战场态势图像和情报信息。美军每次轰炸,尤其是两次“斩首行动”,都进行了精心的情报准备,从而大大提高了空袭的针对性和精度。此外,美军还派出“灰狐”情报收集小组,中央情报局特工和特种部队“三角洲突击队”收集情报,定位目标、引导火力攻击,并对打击效果进行评估等。所有这些对美军提高火力打击精度和迅速取得战争胜利发挥了独特作用,充分体现了信息主导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在战后维稳作战中,无人机在情报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7年3月底,部署在伊拉克的美国陆军无人机已经飞行了288130个小时,约占陆军航空兵总飞行时间的18%。“影子200”

是美国陆军部署在伊拉克的主力无人机,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飞行了20万个小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目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共部署了大约570架无人机,用于侦察、监视和情报搜集,以及校正火炮和近距离空中支援。美军认为,当前的无人机提高了陆军指挥官实时侦察目标和关注更大范围战况的能力,为部队提供了更高的态势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更强的对敌意图的早期预警和部队保护能力,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二、火力打击是关键

只有情报信息是不可能消灭敌人的,克敌制胜最终还得靠火力打击。在伊拉克战争中,以网络化态势感知和一体化指挥控制为基础,陆海空联合火力打击贯穿战争始终。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在“战斧”巡航导弹和F-117A 隐身战斗轰炸机的空中火力打击中正式拉开序幕。在开战之初的轰炸中,为消除伊拉克防空炮火对美英作战飞机的威胁,美军使用“捕食者”无人机发射“海尔法”导弹摧毁了伊拉克在阿马拉城外的高炮阵地,确保了联军空袭飞机和巡航导弹的安全。从开战直至4月15日攻占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空袭行动贯穿始终。联军海军参与空袭的主要是舰载“战斧”巡航导弹、F/A-18C“大黄蜂”战斗机和“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空军参与空袭的主要是B-52、B-1战略轰炸机,B-2隐身战略轰炸机、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F-15、F-16、“旋风”战斗机、A-10攻击机;陆军参与空袭的是AH-64D“长弓·阿帕奇”和AH-1“超级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美国陆军第3机步师3月24日在巴格达外围与伊军交战中,曾动用32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对伊军的共和国卫队进行火力打击。

火力打击过程中,陆军炮兵火力在伊拉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面战正式打响前,驻扎在伊科边境的美陆军第3机步师就使用M109A6“帕拉丁”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M270 227毫米多管火箭炮对位于巴士拉的伊军阵地进行猛烈炮击,为随后的陆军挺进伊拉克开路。在美英联军和伊军的交锋中,双方多次利用炮兵火力进行压制和反压制、阻击和反阻击。2003年3月23日,美陆军第3机步师在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塞马沃同伊军展开激战,并夺取了河上的两座桥梁。但伊军用炮火阻击美军,密集的火力曾令美军一度从桥上后撤,为此,美军调集炮兵对伊军火力进行反压制,其后,美陆军才得以从桥上通过。3月24日,第3机步师在巴格达外围与伊共和国卫队交战中使用M270多管火箭炮向伊军发射了30枚陆军战术导弹。上述战例说明,炮兵仍然是地面作战不可或缺的火力和“摧城拔点”的中坚力量,是联合火力打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陆军第3机步师在塞马沃受到伊军炮火压制后,之所以能够迅速调集炮兵火力进行反压制并取得成功,是因

为美陆军炮兵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高、机动性强、火力猛,这些恰恰是目前不少国家炮兵武器装备所欠缺和应该尽快加以解决的。

美军最近的很多作战总结报告都认为,多管火炮对伊拉克武装分子产生了威慑,并多次挫败他们对美军和联军在大城市附近的基地和作战哨所的袭击。例如,第320野战炮兵团第1营的反炮兵排在2006年摧毁了袭击马哈茂迪耶前方作战基地的半数以上的迫击炮。

防空反导系统也是信息化战争火力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伊拉克共发射导弹28枚,其中包括23枚战术弹道导弹和5枚CSS-3巡航导弹。美国的“爱国者”制导增强型导弹和PAC-3导弹对它们实施了拦截,共成功地拦截了其中颇具威胁性的9枚(成功率约为32%),制导增强型导弹拦截了7枚,PAC-3导弹两战皆捷,拦截了2枚,对保护美英联军地面部队免遭伊导弹袭击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成功拦截的都是战术弹道导弹,5枚巡航导弹则无一被拦截。虽然还有19枚导弹没有被拦截,但基本没有造成伤亡。美军战后披露,这主要是因为“爱国者”防空反导部队通过对这些导弹的飞行轨道进行评估,确定它们根本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从而主动放弃拦截。但美军承认至少有1枚“泡泡纱”反舰巡航导弹低空飞行逃过了“爱国者”雷达的侦测而突防成功,造成几人轻伤。这说明“爱国者”在对付巡航导弹方面尚有欠缺。

三、精确制导武器是主角

为了提高空袭精度,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伊拉克平民的伤亡以免在国际上造成被动,美英联军在空袭中大量使用了精确制导武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占68%(在战争初期的“斩首行动”中使用的全部是精确制导武器),而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则分别占8%、30%、60%。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所有战斗机都能够发射精确制导武器,而海湾战争中只有20%的战斗机具有这种能力。为了加强空中打击和地面作战的高度协同一致,美军战机除对预先侦察确定的目标实施有计划的攻击外,还以约1/3的兵力在空中待命,随时听从地面部队的召唤进行实时精确打击,美军理论界把这种战法称为“精确闪击战”。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迅速而准确地摧毁了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系统、防空设施和精锐的共和国卫队,为地面部队迅速攻占巴格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战后和伊拉克武装分子的作战中,美国陆军野战炮兵刚刚列装的“神剑”精确制导炮弹和制导火箭弹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5月5日,驻伊美军第82野战炮兵团第1营使用M109A6首次发射了2枚精度在10米以内的“神剑”精确制导炮弹,

这两发炮弹相继直接命中并击穿位于巴格达北部地区被怀疑隐藏有伊拉克武装分子的一个单个房间的房顶。

精度在10米以内的XM31整体战斗部式制导火箭弹曾于2005年8月成功摧毁了50千米外的伊拉克反美武装分子的目标。其精度完全可以胜任危险距离(600米)内的火力支援任务,甚至能够在距友军部队200米内的地方安全爆炸,因而非常适合城区作战和复杂地形作战。从2005年7月装备驻伊美军到2007年7月,美国陆军已在作战中使用了180发整体战斗部式制导火箭弹,其中98%的制导火箭弹都精确地命中并摧毁了目标,只有3发火箭弹虽然精确命中了预定目标,但却发生了明显的战斗部故障。

美国陆军公布的数字表明,截止2008年9月30日,共有942发各种类型的制导火箭弹用于作战和试验,美国陆军用了637发(其他为英国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其中,454发用于对付预先计划目标,183发用于根据火力呼唤随时支援前线接敌作战部队,多数(608发)是在城区作战和平叛行动中使用。

2008年8月底~9月初,英国陆军的M27081多管火箭炮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一次为期4天的作战任务中发射了30多发配用双模(着发,延迟)引信的XM31整体战斗部式制导火箭弹,用于精确压制威胁联军车队的敌方阵地。

在以伊拉克战争为典型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和火力相辅相成,建立在情报信息基础上的网络化态势感知,一体化指挥控制和精确化目标定位使火力打击精确高效,而自身就大量采用信息技术的炮兵信息化作战平台和精确制导弹药对目标精确高效的毁伤则使网络化态势感知,一体化指挥控制和精确化目标定位具有了实质性意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进行陆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多借鉴美军的实战经验,在重视一体化C4ISR系统建设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火力打击手段,尤其是炮兵信息化作战平台和精确化弹药的发展力度。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摘要】以美军的新军事变革为背景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战争军事变革我军信息化建设一、前言 过去12年间,美军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一战争,三场战争前后递进,不断创新,不仅验证了新军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而且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在三场战争的基础上,美军又于今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特点是:依托C4ISR系统,验证网络中心战理论; 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 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同时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看,伊拉克战争实践并检验了“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把作战理论和战法聚焦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四个方面,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确定了新的模式。 二、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

新军事变革的技术支撑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是系统集成、技术融合,新军事变革的最终实现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全面革命。没有武器装备的数字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作战空间的网络化就没有一体化,没有信息化和一体化也就没有信息化战争。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要素。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基础在于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作战空间的网络化。 1. C4ISR系统的作战运用 武器装备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和支柱,没有信息化武器装备,就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建设信息化战场,主要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C4ISR)系统的建设,其主要功能是信息获取、处理、传递、指挥和控制,主要作用是粘合剂和力量倍增器,其核心是构建信息化作战体系,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作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全球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 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打击目标,而打击目标就意味着摧毁目标。因此,及时准确地发现目标,是精确打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发现目标,主要由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实现。美军的侦察、监视和预警体系非常健全,基本覆盖了所有维度、所有空间、所有频段。对地面目标的侦察、监视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体的C4ISR系统。电了信息装备在作战中的运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体化程度的强弱。

伊拉克战争中心理战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如果把美军利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攻击称为“第一战场”的话,那么,运用心理手段对伊拉克军队展开全方位渗透和影响的无形战场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美军的“第二战场”。 所谓心理战,是指敌对双方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宣传和其他活动,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国家及其军队的作战样式。它通常分为政治心理战、经济心理战、外交心理战和文化心理战等。 心理战常用的手段包括:宣传、恐吓、威慑、欺骗、诱惑、诡诈、怀柔以及收买等。其中,宣传是心理战的基本手段,往往通过无线、有线广播,散发宣传品,邮寄心战书信,实施战场喊话,宣传本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主张;有时发动谣言攻势,进行挑拨离间,策划暴动骚乱,从事破坏暗杀,来动摇和瓦解对方的军心、民心,削弱其战斗意志。 进行心理战的要求是:宣传上要主动进攻;充分了解敌军心理上的强点和弱点;重点是对敌方军官从心理上进行瓦解;心理战的手段要与部队作战行动对敌施加的心理影响结合运用;要加强己方的心理训练,及时识破和挫败敌方的心理战。 心理战起源较早,中国古代的“四面楚歌”,就是运用心理因素的成功例证。现代心理战作为一种专门的斗争手段被普遍重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和军队对心理战的研究和运用逐渐广泛地开展起来,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心理战的理论,搜集心理战的情报,制订心理破坏的政策和方法,考察心理影响的效能,研制并改进心理战的技术器材等。 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国家和军队又相继成立了心理战学校、心理战中心、心理战局和最高决策机构心理战委员会等。有些国家把心理战作为总体战的一个环节,与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斗争紧密结合,交互运用。(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来源:新华社2003年3月24日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冷战后随着苏联的垮台,美国也几乎是筋疲力尽,所以九十年代是美国的战略收缩期,美国的主要目标是重振经济.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布什上台改变了对华的战略,911是一个转折点,美国利用这次事件在中国的周边大势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但美国因为伊拉克战争消耗过大,现在的主要任务是重振经济,所以现在又重新进入战略收缩期.最近民意对中国的敌意有所增加也证明了美国的力量有所削弱,但伊拉克战争让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又进了一步,美国现在主要是享受伊战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因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采取的是釜底抽薪(控制石油) 的方式.所以现在的形势对中国是不利的,近年来我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是为了防止美国在不久的将来占领伊朗而完全控制中东的石油.因为没有航空母舰,蕴藏丰富石油的南海被一些小国侵占也是近来加强军事发展步伐的最大原因. 因为欧洲人已经被美国捆住手脚,俄罗斯扮演坐山观虎斗的角色,而印度则一心要同我们竞争,所以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军事实力保护自己的战略资源不被美国控制. 911事件所带来的是全球的反恐高潮 如果911没有发生就不会那么快的有伊拉克战争 对中国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因为当时美国在911以后大幅度的增加了军事支出 而刺激了中国响应做出的军事力量提升以达到平衡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 其他象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也是一样的 1.中国不是未来面临,是现在就一直面临国防安全的问题. 而且现在美国在战略上已经非常重视中国啦. 所以中国的国防安全这个时期非常严峻. 虽然网上有一些爱国人士要打倒美国. 希望中国外交,以及国防上强硬一些. 如果这样实际上会更引起美国的注意. (暴露中国各方面的政策,美国可清晰的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 除了在经济上,政治上更加挟制中国. 在军事上对中国更加挟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国防政策是对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 中国现在还不具备和美国对抗的实力. 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中国各方面都还是比较落后. 美国打一次伊拉克战争花费几千亿美元. 我们中国有1.6万亿美元的储备. 但这些是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杠杆. 是战略上对美国进行一种非常有限的牵制作用. 现在美国救市又拿出7千亿美元. 所以在军事上,我们实力的确没办法比. 经济上又不能保证战略上的军事优势. 所以我们中国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要"暗渡陈仓"式的慢慢发展.等待时机.

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一、引言: 自战争产生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游牧时期的徒手战争、农业时代的冷兵器战争,工业时代的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则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及战争实践发展到又一新阶段的产物。信息化战争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战争,是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它突破了传统有限战场的时空概念,可利用计算机兵不血刃的控制敌方的信息系统,在敌国民众中制造恐慌,所以,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信息的主导。 二、下面将论述信息技术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的影响(一)信息技术使作战空间多维化 1.物理空间超大无限:阿富汗战争的作战规模虽远不及海湾战争和 科索沃战争,但其作战空间范围要远比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大得多。美军在空中部署有各种侦察、预警飞机,全方位、全时段监视对方的所有行动。在外层空间利用多颗卫星组成太空侦测网,全面监视、搜寻塔利班和本拉登的动向。 2.信息空间多维广阔:电磁战场被称作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 五维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温和”的电磁脉冲炸弹。伊拉克战争中,萨拉姆的地下指挥控制设施、伊拉克军队的光纤通讯网络都是重点攻击对象。美军利用这种电磁脉冲弹与萨拉姆大巷战,很快破坏在城市建筑物中的伊军武装系统,但没有使城市建筑和平民住宅遭到巨大破坏。

(二)信息技术使作战力量一体化 1.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各类武器装备系统经过信息化改造,相互 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信息传输,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武器装备系统的反应速度和作战效能。美军和伊军之间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坦克大战,美军取得了187:0的骄人战绩,就主要得益于美军坦克实现了数字化,展示了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的巨大成效。 2.作战单元一体化: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把参战的空军、海军航 空兵、陆军航空兵临时组合起来,统一划归空中作战司令部指挥,依赖的就是信息处理的高度一体化和物理结构上的“可拼装化”、“可剪裁化”。 3.作战要素一体化;只有情报侦察、指挥控制、信息对抗、火力打 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实现了一体化,“发现即摧毁”才能从可能变成现实。一体化的作战要素是一体化作战能力最终形成的关键所在。 (三)信息技术使交战行动非接触化 1.打击效果上实现了精确毁伤: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 军以空中平台(B-52、B-1B、B-2型远程轰炸机)和海上平台相结合,在防区外发射中远程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对预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取得了良好效果。 2.兵力运用上达成了灵活机动:在伊拉克战争中,B-2型隐身战略轰 炸机首次实现自主作战,B-1B战略轰炸机首次实现一次携带3种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讲稿 伊拉克战争以来,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最后评价众说不一,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各个国家都从这场战争中总结出不少的经验和启示,也吸取了不少的教训,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这次交流包括伊战进程、胜负评定、军事理论和思考启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伊战进程: 1、战争开始,美英联军从2阶段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2、僵持阶段 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

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3、转折阶段 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2003年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4、收尾阶段 美军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据美国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军人数为128人,其中110人阵亡,18人死于事故。英军士兵死亡31人。战争消耗了美国大约200亿美元。2003年3月美国开打伊拉克战争,迄今共有4400名美军阵亡。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在白宫宣布,将于今年12月31日前撤回全部驻伊拉克美军,正式终结持续近9年时间的伊拉克战争。 美国总统奥巴马12月14日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军事基地发表讲演说伊拉克战争正在结束。 二、胜负评定

课题_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甲步兵典型战例研究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甲步兵典型战例研究李世民曰: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让我们通过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作战的得失情况,来探寻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㈠集中力量打敌重心,成功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此次作战,美军始终将攻击矛头直指伊军重心——萨达姆领导集团、忠诚于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掌控部队的指挥链、伊拉克民众的抵抗意志等,其中尤以消灭萨达姆本人为重中之重。为此,美军战争伊始即以“斩首”突击拉开序幕,企图一举达成战略目标。“斩首”未果,又迅速发起地面进攻,置巴士拉等沿途要塞重镇于不顾,直插巴格达。同时,实施大规模的“震慑”空袭,企图迅速瓦解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摧毁伊军的作战潜力。这种直击重心的非线式作战,利用了伊军分区固守、兵力分散的弱点,充分发挥了美军在远程火力、地面机动等方面的强大优势,使伊军在战争初期即不断面临“决定性打击”,“逐次抵抗、以拖待变”的企图完全落空,战略要地不断失守,进而全线动摇崩溃。 ㈡大胆实施“主导机动”,成功检验信息时代作战理论。在1996年颁发的《2010联合作战构想》中,美军参联会即针对信息时代作战特点,率先提出了“主导机动、精确作战、聚焦后勤和全维防护”等四个联合作战“新思想”,其中的“主导机动”是美陆军在此次战争中实施高速机动和穿插迂回的理论基础。其实质是,充分利用战场单向透明的信息优势,发挥美军强大的机动能力和远程火力,在广

阔的战场空间实施远距离的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使高度疏散配置的美军联合作战部队能以“决定性的速度和压倒性的作战节奏”迅速形成有利的“总体态势”,一举达成战略战役目标。在此次战争中,美军充分利用战场情报信息和空中打击效果,在伊防御间隙大胆实施穿插迂回、纵深突贯、越点攻击直取伊军重心。其第3机步师避开沿途要塞,不与伊军纠缠,3天内即攻击前进约500公里;第101 空中突击师不断超越伊军防线,实施“蛙跳”攻击,在敌侧后机降并夺控要地,切断伊军退路,配合主力实施分割包围;第173空降旅则实施纵深空降开辟北方战线,进一步加速战役进程。依照机械化作战理论,美军这种“主导机动”犯了“兵力分散、孤军深入、翼侧暴露、后勤补给线过长”等兵家之大忌,似乎会陷入伊军重围。然而事实上,由于伊军完全处于美军战场空中遮断和地面火力封锁所形成的“火力包围”之中,既无法判断美英联军的准确位置,更无力组织有效反击。美军的主导机动,充分发挥了信息作战和联合作战的优势,并结合空中遮断、空降夺点与地面攻坚等各种作战样式的优长,使其能迅速夺控重要的交通枢纽,割裂伊军中、南两大集团的战役布势,为迅速夺取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㈢准确把握作战顶点,有效保持地面进攻锐势。美军认为,“进攻艺术是在达到顶点之前攻占目标”,而“防御的艺术是把攻方引向顶点”。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初期进展迅速,第一周即已攻至巴格达不到80公里的卡尔巴拉地区,部队并未遭到严重损失,但是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三机步师却停止进攻,其主要原因是:一是

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浅析

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浅析 信息化战争是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海湾战争之后,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多种类、多样式的信息化武器系统占据了高技术战争的舞台,敌对双方为达成政治、经济等目的,以信息化军队(数字化部队)为基本交战力量,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使用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在信息网络化的战场上,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一种新形式的武装冲突。而且,它必需具备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军队、信息化装备、信息化战场和信息化作战理论五个要素。当前的伊拉克战争中,美英的信息化武器系统已构成战场的中坚力量。下边,我们从信息化方面肤浅地分析一下伊拉克战争。 一、伊拉克战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悉信息化战争的窗口。 首先伊拉克战争己是一场初步形成的信息化战争。它己具备了军事家们认为构成信息化战争的五个要素:第一是战争爆发在人类社会由机械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期的开始阶段,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信息化时代”这一基本要素;第二是美国士兵素质较高。他们普遍是大学毕业,己撑握电脑、网络等知识,而且都配备了单兵通信器材,分队还配有高性能,防雨水、防沙尘的网络电脑。另外,美国还有一支数字化机步四师。所以说美国己建成了一支“信息化军队”;第三是美军大量使用的侦察卫星、GPS定位仪 1

等构成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第四是在硝烟弥漫战场中,信息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形成了随处可在的“信息化战场”;第五是美国为了争夺未来战争的制高点,于1998年就制定了《联合信息战条令》,进行信息化作战演习。 其次,美英在伊拉克战争中,作为拥有绝对信息优势的一方,实施了进攻性的联合信息化战争。伊拉克上空星罗棋布的卫星、预警机、侦察机、直升机,红海、波斯湾海上和水下的侦察舰船,沙特、约旦、土耳其等伊拉克周边国家部署的雷达和侦听设施,以及渗透到伊拉克的特种部队人员,构成了美英联军完备的信息侦察预警系统;陆基、海基、空基平台发射的导弹和制导炸弹,是美英在作战中直接杀伤、破坏敌方目标的重要手段——硬杀伤性信息化武器系统;软杀伤性信息化武器、心理战武器、高能量微波炸弹等在战争中的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着信息化战争联合性的新特点,也让我们洞悉到息化战争较之机械化战争在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作战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伊拉克战争是发生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初期,战争形态也不可逆转地由高技术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作战理论、思想观念也实现革命性突破,从不同角度发展丰富了信息化战争的概念。 首先是丰富了信息化行动。专家们认为,信息化行动是在和平时期或者危机时、战争时、在保护己方信息和系统 2

伊拉克战争中的法律战

伊拉克战争中的法律战 作者:未知 点击数:143 更新:2005-9-9 ★★★【字体:小大】 武装冲突法是国际法的重要分支,是各国军队用兵打仗的“游戏规则”。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相比,涉及武装冲突法问题较多,斗争也较复杂。 双方运用武装冲突法在战场上激烈较量战争进入第4天,美军在攻打伊南部重镇纳西里耶时遭遇了戏剧性一幕:一支伊军部队在战斗中举起白旗,当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前准备受降时,却突然遭到其发起的突袭式围攻,数名美军士兵被打死。还有几次,伊军士兵虽举起白旗,却仍然照打不误,有的干脆穿上便服假扮成平民,装成欢迎美军的样子,然后进行伏击……美军中央司令部新闻发言人多次指责伊军士兵诈降和假装成平民作战,并称对于后者,一旦被抓获将不被视为战俘。美国政府官员还将这种行为抨击为战争罪行,破坏了《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37、38条所规定的,保护伤者、病者、战俘、平民和特殊标志等规则。伊军则认为,美军发动侵略战争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而伊军这样做只是战争中的诈术,如同使用伪装、佯动、假目标和假情报等一样。 由于伊军无法与强大的联军对抗,为了免遭攻击,伊军不仅以平民聚集区和作为文化遗产的台形古遗址为“盾牌”,将军事人员和坦克、雷达、防空武器等军事目标部署在里面或附近,还在学校藏匿炮弹头,意图陷美英联军于两难境地:不攻则敌方得利;攻则造成受保护对象的伤亡和损失。美英联军为预防伊军违反《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规定,使用生化武器进行作战,警告伊方千万“不要使用化学武器”,否则美军将进行“报复行动”。 双方运用武装冲突法在外交、媒体领域进行激烈较量利用外交、媒体手段宣传己方守法,谴责对方违法,并为己方违法进行辩解,是法律战与外交战、媒体战相结合的重要样式。战争刚开始,伊常驻联合国代表就致函联合国秘书长,谴责美国攻打伊违反了国际法准则,要求安理会就此展开辩论。而美、英、澳三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则在当时酝酿致信联合国安理会,陈述对伊战争的合法性,并加紧搜寻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战争开始后,伊新闻部长多次谴责美英联军的大规模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指控美英领导人为“战犯”。美军中央司令部则通缉了55名伊前要员,并着手刑事审判准备工作。当伊电视台、广播电台被炸后,遭到伊政府的谴责。美军发言人则辩解说,这是一个可以攻击的有军事意义的目标,而不是民用物体,并在每次新闻发布会上运用录像手段,对攻击目标轰炸效果进行前后对照,证明其遵守了武装冲突法的“区分”原则。此后,伊又指责美英联军违反武装冲突法规定,造成巴士拉平民的人道主义灾难,美、英、澳媒体则发布美军士兵给伊军一名受伤战俘喂水、美军军医为伊一男子包扎伤口的照片和英军正从科威特给巴士拉铺设输水管道的消息。 国际社会运用武装冲突法对交战双方进行制约美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被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浅析美战略空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战运用

浅析美战略空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战运用 作者:知远2011年09月22日15:29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在以往的报刊和杂志上,人们曾不止一次的就美战略空军的作战使用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但他们分析的战例大多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局部战争,而对新世纪美战略空军的作战使用却谈论得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试图弥补一下这个不足,战例就选自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吧。 战争筹备 2003年3月,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并建立一个亲西方的伊拉克政府,美国及其盟国组成了强大的多国部队,发起了名为“伊拉克自由”的军事行动。当时,联军出动了最精锐的海陆空部队,从地面和空中对伊拉克军队实施了猛烈的打击。在登台“亮相”的多种联军打击兵器中,美国的战略空军绝对算得上是一颗耀眼的“巨星”。无论是从战争伊始还是到战争结束,都能在伊拉克的上空看到美国战略轰炸机那庞大而又恐怖的身影。 在战争持续的整个过程中,美战略轰炸机既有对伊地面目标的大规模轰炸,也有“外科手术”式的“点穴”打击,给伊地面部队、军事设施和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实际上,早在战争开始之前,联军司令部就已经将美战略轰炸机部队视为“摧毁敌有组织抵抗的最有效打击手段”。战后统计数据表明,美战略轰炸机部队不但出色的完成了既定作战任务,而且是战功赫赫,“名列前茅”。 在战争筹备阶段,联军司令部制定了专门的战略轰炸机作战方案,要求战略轰炸机从“两点”同时向伊军发起进攻。这里提到的“两点”,一是指美军部署在海外的前沿空军基地(平时就驻有一定数量的战略轰炸机),二是指位于美国本土的常备空军基地(战略轰炸机中途不降落,通过空中加油的方式直接飞至作战区域)。 对伊战争一爆发,美军立即从前沿空军基地和常备空军基地派出了战略轰炸机,从迪戈加西亚前沿空军基地(位于印度洋英属查戈斯群岛)起飞的是B-52H和B-2A战略轰炸机,从英国费尔福德前沿空军基地起飞的是B-52H战略轰炸机,从阿曼塞迈里特前沿空军基地起飞的是B-1B战略轰炸机,从怀特曼常备空军基地(位于美国密苏里州)起飞的是B-2A战略轰炸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从“两点”同时出动的作战模式只持续了20天(这里指的是在战争爆发后的头20天),而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长达2个月,在阿富汗战争中只运用在头3天里。 自2002年10月11日美国政府做出对伊动武的决策后,军方立即开始了战略轰炸机的兵力调动:第一,将第40空中远征联队部署到了迪戈加西亚前沿空军基地。该联队组建于“持久自由”行动时期,主要用于反恐作战,下辖10架B-52H战略轰炸机。(注:这10架B-52H原先分别隶属于美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第8航空军第2和第5轰炸机联队。)第二,2003年1月初,美军开始在塞迈里特前沿空军基地部署B-1B战略轰炸机,并特别组建了第405空中远征联队。第三,把原隶属于第509轰炸机联队(驻美密苏里州怀特曼常备空军基地)的4架B-2A和原隶属于第2轰炸机联队(驻美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的8架B-52H派驻到了迪戈加西亚前沿空军基地。第四,把原隶属于第5轰炸机联队(驻美北达科他州迈诺特空军基地)的14架B-52H部署到了英国的费尔福德前沿空军

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

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战争 ——信息,火力,武器 从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及其后的维稳作战可以看出,信息化战争有许多显著特点,如态势感知网络化,指挥控制一体化,武器平台信息化、火力打击精确化、陆海空天作战联合化、战场保障精确化、综合防护全维化等。但这些具体特点可以高度概括为:情报信息是主导,火力打击是关键,精确制导武器是主角。 一:情报信息是主导 伊拉克战争是美军21世纪进行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数十万美军部队陆海空立体协同作战的同时,至始至终以情报和信息为主导。美军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信息保障优势,空中,地面多种侦察手段综合运用,实现了实时。高效的战场监控。美军认为,高科技在这次战争中的优势并不主要体现在具体主战兵器的使用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整个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发挥的最大功能上。在战争中,美军无人侦察机、间谍飞机和侦察通信卫星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向后方指挥部发送实时的战场态势图像和情报信息。美军每次轰炸,尤其是两次“斩首行动”,都进行了精心的情报准备,从而大大提高了空袭的针对性和精度。美国陆军炮兵部队还使用AN/TPQ-36、AN/TPQ-37炮位侦察雷达及AN/TPQ-48轻型反追击炮雷达等获取目标信息。此外,美军还派出“灰狐”情报收集小组,中央情报局特工和特种部队“三角洲突击队”收集情报,定位目标、引导火力攻击,并对打击效果进行评估等。所有这些对美军提高火力打击精度和迅速取得战争胜利发挥了独特作用,充分体现了信息主导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在战后维稳作战中,无人机在情报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7年3月底,部署在伊拉克的美国陆军无人机已经飞行了288130个小时,约占陆军航空兵总飞行时间的18%。“影子200”是美国陆军部署在伊拉克的主力无人机,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飞行了20万个小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目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共部署了大约570架无人机,用于侦察、监视和情报搜集,以及校正火炮和近距离空中支援。美军认为,当前的无人机提高了陆军指挥官实时侦察目标和关注更大范围战况的能力:为部队提供了更高的态势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更强的对敌意图的早期预警和部队保护能力,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二:火力打击是关键 只有情报信息是不可能消灭敌人的,克敌制胜最终还得靠火力打击。在伊拉克战争中,以网络化态势感知和一体化指挥控制为基础,陆海空联合火力打击贯穿战争始终。 总体火力打击概述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在“战斧”巡航导弹和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的空中火力打击中正式拉开序幕。在开战之目的轰炸中,为消除伊拉克防空炮火对美英作战飞机的威胁,美军使用“捕食者”无人机发射“海尔法”导弹摧毁了伊拉克在阿马拉城外的高炮阵地,确保了联军空袭飞机和巡航导弹的安全。从开战直至4月15日攻占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空袭行动贯穿始终。联军海军参与空袭的主要是舰载“战斧”巡航导弹、F/A-18C“大黄蜂”战斗机和“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空军参与空袭的主要是B-52、B-1战略轰炸机,B-2隐身战略轰炸机、 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F-15、F-16、“旋风”战斗机、A-10攻击机;陆军参与空袭的是AH-64D“长弓·阿帕奇”和AH-1“超级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美国陆军第3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主要卫星简介

?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主要卫星简介 一、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通过可见光、红外和合成孔径雷达等手段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可提供伊拉克国家领导人驻留地点、重点军事设施布防情况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生化武器的部署情况,监视战区军事态势的发展。电子侦察卫星主要用于截获伊方雷达、通信、遥测等系统的传输信号,从而探明伊方重要领导人物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位置,辨识伊方军用电子系统的性质、位置和活动情况,并通过对所得情报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伊方军队的调动、部署乃至战略意图。在对伊战争中,侦察监视卫星提供的情报对于了解战场情况、确定打击目标、提高打击精确性和准确评估打击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成像侦察卫星 (1) KH-12侦察卫星 KH-12卫星是1990午2月28日开始发射的,至今已经发射了4颗。它能以与“哈勃”空间望远镜一样的方式成像,即其光学系统的相机采用了当今尖端的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制成,可在计算机控制下随视场环境灵活地改变主透镜表面曲率,从而有效地补偿因大气造成的畸变影响,使分辨率达到0.1m。卫星上的红外相机可发现地面伪装物、飞机发动机和大烟囱等有热源的目标。卫星上的高级“水晶”测量系统(ICMS)可使数据以网格标记传输。卫星还装有雷达高度计和其他用于测量地形高度的传感器。3颗KH-12卫星运行在270~1000km的轨道上。KH-12燃料用完后可由航天飞机进行在轨加注,因而该星的机动变轨能力极强,具有无限制的轨道机动能力。KH-12卫星的设计寿命为8年。 KH-12卫星的光学系统在KH-11的基础上,增加了热红外谱段,能探测伪装和埋置结构目标,对地下核爆炸或其他地下设施进行监测,探知导弹和航天器的发射,分辨出目标区内哪些工厂开工,哪些工厂关闭等。由于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所以KH-12的分辨率达0.1m。星上装有一台潜望镜式的旋转透镜,能把图像反射到主镜上,因而卫星在大倾角的条件下也能成像。它还采取了防核效应加固手段和防激光武器攻击的保护措施,并增装了防碰撞探测器。 图18 KH-12光学侦察卫星 KH-12卫星具有4个特点: ◆采用大型CCD多光谱线阵器件和凝视成像技术,使卫星在取得高几何分辨率 能力的同时还有多光谱成像能力,其先进的红外相机可提供更先进的夜间侦察能力。 ◆采用计算机控制镜面曲率技术,因而当卫星在高轨道普查或在低轨道详查时, 能快速改变镜头焦距,这样就能在低轨道具有优越的分辨率和在高轨道获得大的幅宽。 ◆机动能力强,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可进行电子侦察。在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的行动中,美国使用了3颗KH-12 卫星,其中2颗分别运行在昼夜轨道平面和晨昏轨道平面,轨道倾角97度。另1颗KH-12运行在这两者之间,能克服目标光照射对成像侦察的影响。它们每日飞过目标区域上方两次,并能对飞行轨迹东西两侧区域进行斜视成像,使7~10km 的观测幅宽有较大扩展。

论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及发展趋势

论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及发展趋势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首次尝试小规模联合作战,著重对“先发制人”战略理论进行了验证。主要特点:一是首次使用了侦察攻击型无人机、全球信息栅格,验证了网络中心战理论,首次实现了C4ISR系统为主的全球一体化作战模式;二是首次使用了单兵数字通信系统、掌上电脑、光电侦察设备、地面传感器和GPS接收机等信息系统,验证了信息化战争中的特种作战理论;三是首次使用了GBU-28钻地炸弹、BLU-82巨型炸弹、BLU-118B燃料空气炸弹、传感器引爆武器、风力修正子母弹、斯拉姆ER空地导弹等新型武器,验证了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可控性理论。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验证“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专门设计的一场信息化战争。主要特点:一是依托C4ISR系统,验证网络中心战理论;二是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全纵深精确打击和并行作战、以及震慑理论;三是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以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在总结以往三场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作战理论和战法聚焦在控制、快速、精确、震慑四个方面,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确定了新的模式。 从海湾战争以来,美军主导了世界新军事变革,打赢了四场战争,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打一仗、进一步,快速转换、不断创新,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认真研究和汲取。本文主要以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运用为切入点,著重探讨装备运用对信息化作战的影响,寻找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的异同点,并试图对信息化战争发展趋势进行一些推导。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阐释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武器装备改头换面 武器装备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现代战争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伊拉克战争再次表明,信息化武器装备已经成为提高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

论述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精编版

论述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摘要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其发展可谓是井喷式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信息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愈加广泛,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应用信息技术的可借鉴性策略,以及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不足之处,以期为我国未来战争的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正面经验与负面教训。 二、正面经验 (一)舆论宣传层面 击垮敌人的士气比消灭敌人的肉体更有效。古代军事先贤十分看重天时地利人和,又 将人和视为三者之首,可见士气某种程度上比武器还重要。美英联军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交方面的即时性优势,缩小了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作用,大量发送以丑化萨达姆政权为主要内容的电子邮件,发送对象主要包括高产阶级与作战军官。发送给高产阶级的邮件动摇了萨达姆政权的群众基础,削弱了它的经济来源,发送给军官的邮件则降低了敌方军队的战斗士气,进而直接对其军队的战斗力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战后伊军军官接受采访时“他们的邮件让我们其中的一些人对总统先生产生厌恶甚至仇视心理,再想到家里的母亲的窘况,就更加觉得打仗没有意义了”的话语中得到印证。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其应用不仅体现在邮件发送,更体现在邮箱地址的获取,邮箱地址数量不计其数,使用者远在异国他乡,如果信息技术水平达不到一定高度,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可谓天方夜谭。通过大量搜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笔者发现其主要是通过位于美国的AIT公司与位于英国的SMS公司实现的邮箱地址搜集,因为伊拉克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是本土的SCIS 公司提供的,而该公司的数据流在传输过程中都要经过以上两家公司的卫星设备。 (二)无生力量层面 与信息技术存在关联性的军队无生力量主要是信息传递系统。美英联军在此次战争中应用的信息传递设备种类繁多:PIII级别的计算机、六成立体传感器网络系统、网络中心战系统、卫星通信网络系统、武器平台通信网络系统。诸多的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便利了己方军队内部的作战指令与战场情况的上传下达,增加了友军之间沟通协作的有效性,使得敌方军队的各方面情况能够被迅速掌握,这些设施就像英美联军的千里眼与顺风耳,为伊拉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无生力量方面还体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摧毁敌方的无生力量。美国派遣特种部队潜入伊拉克境内,破坏萨达姆总统与军官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他们的联系,最终迫使伊拉克军队各自为战,是运用信息技术破坏敌方无生力量的成功案例,与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擒贼王”思想不谋而合。 (三)有生力量层面 人类社会任何社会活动最终都必须依靠人来完成,战争也不例外。美英联军之所以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极多,质量很高。因此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伊拉克战争中,敌对双方的热战与信息战几乎是同时进行,而在美英联军指挥部,负责信息战的军官就有十余名之多,美国攻击伊拉克信息系统与电力系统的居然是主要负责热战的特种部队,美英联军真可谓是人才济济,这也启示我国在军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从伊拉克军队的角度来说,美英联军的信息战虽不能直接消灭伊军人肉体,却能对其精神心理产生巨大影响,美国开通了中通广播网与自由电视台,用阿拉伯语向伊拉克宣扬所谓的西方主流价值观,给伊拉克部分民众与军人带来了灵魂上的“触动”,动 摇了萨达姆政权的群众基础。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兵力部署、战略投送、精确打击、快速机动、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后勤保障和官兵素质等诸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准,体现了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其诸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仍然是其他国家难以与之相比的。在实力悬殊的对比之下,伊拉克军事上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要取决于人民是否支持。由于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不成立,遭到伊拉克和世界人民的反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仍不能取胜。 1.美国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错误。美国政府高估了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可行性,高估了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全球和中东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估计不足,对军事占领后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争准备不足,美军在战后重建行动中遭到挫折时,也未能及时进行战略策略的调整,导致其被动,是伊拉克战争无法取胜的重要原因。美军重新犯了在越南战争中的战略错误。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认为越南战争美军失败的原因是:对敌人的意图进行了错误的估计,用自己的经验模式看越南人民和领袖;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忽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信仰;没有认识到高科技装备在非正规作战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实施军事行动之前和之后没有与国内公众进行深入讨论,没有认识到美国也不是万能的;没能组织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去处理战争中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美军占领伊拉克的代价远远超过美国最初的估计,而且至今还没有结束。美国即将离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陆战队上将2007年9月14日说,自己在伊战初期错误估计形势,认为伊军和老百姓都会欢迎美军的“解放”,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导致驻伊美军数量不足,使伊拉克局势不断恶化。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已遭挫败,所依据的两个假设被伊拉克战争证明已不可行:一是美国能获得对手能力和意图的可靠情报;二是美军有技术优势使战争的代价显著减少。战争初期此一理由似乎还有说服力,但到了今天,证明其假设是错误的,拉姆斯菲尔德倡导的军队转型计划已遭到重挫。 2.美军的转型计划和一系列作战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在战争中遭到挫败。美国切奇准将2006年6月在《陆军》杂志上指出:海湾战争后,一些时尚的概念抓住了国防部官员和公众的想像力,它们依次是:“震慑论”、“全球力量、全球到达”、“由海向陆的机动”、“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现在提出来的“基于效果作战”。尽管这些理论都包含着少许的智慧,并以新式武器技术带来的一些证据为支撑,但也包含着对对手的错误假设和对技术能力的实实在在的狂妄自大。这些花哨的概念都是工程师们为解决结构复杂的难题而设计的。他们依据的思维模式导致线性和确定性的预期结果。今天,这些过于片面的和基于技术的现代战争概念已失去吸引力,战争又被认为是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人类集团间复杂、你死我活的斗争。 战争是否能达成目的是以军队所能达到的效果来划定的。应当放弃那些过于不切实际的先敌发现,并决定性地结束战斗的颂歌,以及诸如“信息优势”或“制信息权”等狂妄自大的术语。作战理论必须要强调对作战之初了解敌方的程度持怀疑态度。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理论社“网络中心战”、“基于效果作战”、“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震慑论”、“五环理论”在伊拉克战争中都不完全成功。这些理论在这场战争实践中尤其战后重建中效果有限。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系统,并对伊拉克进行了十多年的全面深入的情报分析,但战时美军的情报与实际情况之间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存在着严重的情报问题。美军靠卫星、无人侦察机、雷达预警机等技术手段难以全面搞清敌情。缺少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和语言专家,无法在任何级别上最佳地使用传感器和接收系统。美军不具有查明建筑物内部藏有什么,里面的人在干什么和对建筑物进行目标定位的能力,美军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错误地确定了打击伊拉克领导人所在的地点,也夸大了打击伊拉克C4I系统的重要性。对伊拉克安全部队、非常规部队,对步兵及轻型装备的探测十分困难。美国对这些理论的局限性也进行了批评和检讨。“网络中心战”和“基于效果作战”可以改变作战的特征,但是不可能改变战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在全世界引起强烈震动,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战争。在未能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在全世界人民的反战浪潮中,以查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帮助伊拉克人民实现一个更好的未来”为由,美国公然挑起伊拉克战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飞今天,战争无疑是让大多数人讨厌的。在大部分民众的心目中还是希望,战争的结果能够最终消灭战争。但是,即使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伊拉克战争还是爆发了,这场战争给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造成重大的影响。 历史需要沉淀,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清和应对未来。“只有通过审视过去,我们才能获得一种衡量的标准,即用来衡量我们今天经历的变化的速度和力量的标准。”'伊拉克战争能够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人类社会的现实,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各种复杂的问题和谋求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进入世纪以来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怀疑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波兰、以色列以及伊拉克等国参与作战。伊拉克战争本是一场局部战争,但美国发动战争的战略目的是全面控制欧亚大陆和世界油库,使美处于世界地缘战略中心,强化美国在世界上一超独霸的地位。它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世界安全形势的动荡与不安,使联合国权威受到挑战,导致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一.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背景及战略目标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美国企图建立其在中东乃至全世界的霸权地位。小布什上台时,正是美国实力强大,傲视全球之际。然而,“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布什政府对传统联盟中共同利益、安全、盟友等的看法极大改变。小布什当政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受新保守派的影响较多,从而使美国外交政策逐渐趋于追求国家利益至上、单边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受此影响,小布什开始调整美国战略思想,以新保守主义的“新帝国论”为指导。奉行强硬的、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当时被小布什政府看成是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最大威胁的恐怖主义随即成为其军事打击的首选目标,美国决不允许世界任何地区存在威胁其主导作用的其他势力。尤其是在中东地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反美立场及其对海湾霸权的觊觎都是美国无法容忍的,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 1.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控制力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 在布什政府的国际战略中,很多大国与美国都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些国家的强大无疑是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最大挑战。因此,美国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就控制了这些潜在挑战者的经济命脉,使它们无法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和挑战。 2.布什政府认为国际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主要威胁 2001 年的“9·11”恐怖袭击给美国造成的损失惊人。在这次恐怖袭击中超过5500 人失踪和死亡,47 个国家的人民在死亡和失踪的名单上。世贸中心倒塌后,有300 多名消防员和警员失踪,直接物质损失超过2000 亿美元,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达到1 万亿美元,美国的资本市场因为恐怖袭击而导致的损失超过了1000 亿美元自此之后,美国开始对其全球地缘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重点进行全面调整,开始将恐怖主义视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主要威胁。 3.美国国内社会矛盾凸显,政府急需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美国无视联合国的权威迅速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就美国自身的原因来看,小布什政府是由于当时美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的,包括对美国国内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考虑。长远利益考虑,美国是为了加强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力,从而控制世界能源的供应命脉。 4.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反美立场威胁到美国重整中东战略秩序 伊拉克处在中东地理位置的中心,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是阿拉伯国家中战争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