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3·浙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萃13·浙
浙江省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一)
黄文中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平湖秋月,在西湖白堤西端,明代是龙王祠,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御书楼,并在楼前水面建平台,楼侧有“平湖秋月”碑亭,为西湖十景之一。
每至皓月当空的秋夜,“一色湖光万顷秋”,充满了诗情画意。
出句描写群鱼在平湖里嬉戏跳跃,好像在湖中的峰峦之中穿行。
作者在对句中把笔锋从水面忽转天空,群雁在秋月下飞行鸣叫,排成人字形,好像在长天之中写字。
鱼跃雁飞,好一派活活泼泼的景象。
一个“穿”字,一个“写”字,突显出动感与生机。
上下联在同一位置上嵌进了“平湖”“秋月”,与所塑造的意境浑然一体,非常妥帖自然。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二)
彭玉麟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上联写平湖秋月的白天风光:云影、波光、红蓼、白苹,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西湖秋光图”。
下联写平湖秋月的夜景,月到天心,湖中及四周的亭阁台榭,分明可见,人坐亭中,清风徐来,把酒相对,如置身于仙界琼楼
玉宇之中。
“天心月到”等两句,化用宋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诗意。
一日一夜,景物不同,各有佳趣。
最好是”“莫孤负”二语,领起下文,点明平湖秋月最好景色的具体内容及时间,也加强了联语的韵致。
联语选材具体,描写景物清新俊逸,雅淡空灵,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三)
陶镛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联语化用宋程颢《偶成》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其意出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诗谓只要静静观察,就能格物致知,得万物之理;对景色来说,也能和别人有同样的好兴致。
出句大意:四季好景中以秋天为最美,何况是月明的秋夜。
对句大意:静观世间万物,能有得于心,要治理天下就须使它像湖一样平,不起风波。
此联嵌入了“平湖秋月”四字,并把景物与政治哲学联系起来,是其特色。
不过这种道学家的理,带有直观性,比较抽象。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四)
江峰青
佳趣此偏多,量来秋水平篙,照我全身都入画
吟怀间不得,携有清风两袖,看花沿路去寻诗
首句写湖上亭台楼阁景物特多,作者倘佯其间,佳趣萌生不穷。
量,这里是料看的意思。
平篙,即一篙。
下联谓吟诗的兴致不能间断,好在无官务缠身,“清风两袖”,十分自在﹒可以一路观花赏景,一路觅句寻诗。
联语轻灵新颖,语句活泼洒脱。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五)
骆成骧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
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平湖秋月的景色,前人曾云:“湖际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洁,合水月以观,而合全湖之精神始出。
”本联作者写平湖秋月偏不涉一个“秋”字,让读者站在窗内,由此而感受景点之美。
穿牖而来的清风暖日,足见此地是休憩之良所;卷帘相见的明月青山,足见此地是观赏之佳处。
写出了此地的美景不仅属于秋天,也属于夏天冬天,属于一年四季,永远令人惬意留恋。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沈阗崐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几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此联为沈阗崐应俞樾之请所撰,俞樾书。
三潭印月,为杭州西湖景点。
上联以故乡胜景衬托“三潭印月”。
故乡,谓浙江省的德清(俞樾为德清人)。
德清的“仙潭”即莫干山上的剑潭。
石桥建于雍正五年(1727),自南至北,是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
下联写“三潭印月”宜入情调。
三潭印月
古来就是赏月胜地,有“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之”之称,故言“宜邀明月”。
此刻,天凉人静,秋思绵绵,但见月光、湖光、月影、塔影、云影交相辉映,融成一片,不知何处传来阵阵笛声,又增添了景色的幽静深邃。
残,剩留。
联语委婉温丽,充满诗情画意。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静凉轩
程云俶
天赐湖上名园,绿野初开,十亩荷花三径竹
人在瀛洲仙境,红尘不到,四围潭水一房山
静凉轩,旧在过九曲桥后“三潭印月”的中心绿洲上。
上联写景观。
湖水映天,中浮名园,犹在天上,故言天赐。
开轩望去,一片绿色,干竿翠竹点缀着条条小径,池里荷花盛开,芬芳馥郁,使人目醉神迷。
下联道感受。
三潭印月空明澄净,夜深人静时,诚可濯魄醒心。
红尘不到,突出了这纤尘不染的境界。
四围潭水,显现湖岛形状;一房山,则形象描绘了岛中有一房假山,化用唐人李洞“半潭秋水一房山”句意﹒此联语气舒缓,与轩名正相应合。
杭州西湖湖心亭(一)
陈子豪
一片山光浮水国
十分明月到湖心
湖心亭在西湖的外湖中心,故名。
本联赞美了湖心亭的环境风光,无一字勉强,道出人人所欲言而未能言之意。
上联“水国”,水乡,这里指西湖,
言山光浮动在西湖水面之上,其景宜人;下联“十分”是圆满之意,谓圓满的明月照临湖心。
一个“到”字,把明月写活了,呼之欲出,十分传神。
(
杭州西湖湖心亭(二)
金安清
春水绿浮珠一颗
夕阳红湿地三弓
联语写的是站在西湖堤上眺望湖心亭的景致。
上联用比喻手法,把亭比作浮在粼粼绿波上面的一颗明珠。
下联写湖心亭在夕阳中的景色。
红湿,贴切地描绘出夕阳映湖,湖亭倒影给人的视觉和触觉形象。
宋赵彦瑞《谒金门》词:“柳岸晚来船集,波底斜阳红湿。
”弓,量词,五尺为一弓。
联语色彩鲜明,对仗工整。
杭州西湖湖心亭(三)
郑烨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茏别墅,莺歌蛙鼓,睛晴雨雨总宜人
这副绘景联写得秾艳迷人。
柳丝袅娜,荷花娉婷,黄莺欢唱,青蛙鼓噪,烟雾深处隐露红墙绿瓦。
作者笔下的西湖,既喧闹又清静,既活泼又安谧。
整个画面有动有静,声色相通。
景物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成功地再现了景点的特色。
末句“晴晴雨雨总宜人”,化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
杭州西湖湖心亭(四)
郑烨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此联极富想像。
自苏东坡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来,从此就有了“西子湖”的美称。
而此联又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湖上的扁舟,可谓佳喻巧思。
“雨奇晴好”,用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句意。
“席开水面”形容湖面如席之平广,十分形象。
“月白风清”用东坡《前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句。
此联富于想像,灵活清新。
杭州西湖湖心亭(五)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上联从时间方面写。
四季不断狂歌热舞,有谁想到,还有穷人见月而悲伤。
四季笙歌,化用宋林升《題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句意。
下联从空间方面写。
六桥种满宠柳娇花,农民已无空地栽桑种麻了。
六桥,宋代里湖西岸杨公堤上自北而南有六座桥。
浑,全。
种桑麻,宋刘克庄《戊辰即事》诗有“从此西湖休种柳,剩栽桑树养吴蚕”句。
此是一副表面写景,意在讽刺的对联,其特点是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写法。
前句写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但语言俗不伤雅,读来令人心境难平。
杭州西湖湖心亭可庄
陈觉是
双峰云起,古寺钟声,试把酒临流,恰对着曲院风荷,六桥烟柳
三面山环,一亭水绕,倘倚栏凭吊,犹想见旧时帝子,何处人家
上联写所见所闻。
双峰云起,即“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每到春秋雨日,浓云看似远山,远山淡如浮云,双峰插入云端,忽隐忽现。
古寺钟声,指净慈寺的钟声,它在苍烟暮霭中回荡,格外悠扬动听,被誉为“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末尾两句是近处景色。
“曲院风荷”也是“西湖十景”之一,在苏堤跨虹桥西北,平临湖面,环植荷花。
苏堤自南至北共有六座石拱桥,这里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尤在春季,烟柳笼沙,百鸟和鸣,景色动人。
前人有诗云:“西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下联写所见所感。
前两句点出环境特征,清许承祖《湖心亭》诗:“孤亭好在水云间”,“一面城头三面山”,可以合看。
联的末两句感慨深沉,因杭州曾为五代吴越国和南宋都城,然而旧日帝王宫殿早已不存,那故址之上已住进寻常百姓了。
西湖藕香居茶室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是一副“集苏”联。
上联集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将风光旖旎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西湖遂添“西子湖”的美称。
下联集自其《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戏作小诗君一
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诗中夸赞“佳茗”在自己眼中素来就像美人一样,是令人倾慕的尤物。
制联者精心挑出苏轼这两句诗,极力渲染登西湖茶室的妙处:赏西湖美景,可饱眼福;品甘露佳茗,可饱口福。
联句切地切事,用语淡雅清丽,似信手拈来,实则一矢中的。
原诗的比喻本就新颖妙绝,体物工致。
集成对联后,更呈多姿多彩,生面别开。
杭州西湖月老祠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月老”之传说见唐李复言《续幽怪录》:韦固幼失双亲,欲早娶亲成家,旦往约会,途遇老者倚布袋翻书于月下,问袋中何物。
老者曰:红绳也,用之系男女足,以定婚姻、结夫妻。
“月下老人”,从此成了媒人的代称。
该祠原在西湖孤山,后毁。
光绪间,丁松生复建于白云庵。
上述对联原悬于祠内月老塑像两侧,为集句联。
上联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下联集自高则诚《琵琶记》。
联句以第一人称口吻,道出了月老的美好心愿。
集句信手拈来,率然成章,“以曲对曲,尤极现成”。
杭州西湖花神月老祠
魏滋伯
廿四风吹开红萼,悟蜂媒蝶使,总是姻缘;香国无边花有主
一百年系定赤绳,愿秾李夭桃,都成眷属;情天不老月长圆
《楹联三话》在西湖有花神月老祠,贴有上面一联。
梁章钜称此联“丽语柔词,与题相称”。
上联写“花神”,说廿四番花信风吹开了花萼,招来
了蜂蝶,这都是香国中的姻缘,使无穷无尽的花有了主宰。
下联写“月老”,说百年夫妻是红绳系定的。
所以愿俊男倩女都成有情的眷属,这才是天长地久月长圆的美事。
全联造句炼字十分纤丽,给人以字面美的享受。
作者把春天的景物自然地描绘于笔端,在听觉上有节奏和谐的音乐感,在视觉上有柔美纤丽的效果。
在对仗上,既互对又自对,且十分工整,无一败笔。
杭州西湖花神庙
许太眉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
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
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庙在西湖孤山下月老祠侧。
祀十二月花神和四时催花使者。
一说此联悬于上海嘉定花神庙。
海棠、棟花,白小寒至谷雨共四个月。
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有一种花的信风相应,每气三番,最后三个节气的花信风是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清明(桐花、麦花、柳花)、谷雨(牡丹、酴醵、棟花),棟花风为春天结束的信号。
良辰美景奈何天,明汤显祖《牡丹亭﹒游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醉欲眠,《宋书﹒陶潜传》:“我醉欲眠卿可去。
”碧澥,蓝色大海。
倾春,泛起春潮。
黄金买夜,宋苏轼《春宵》诗:“春宵一刻值千金。
”不如归去,古人以为杜鹃啼声酷似人言“不如归去”,用为催人归家之词。
宋梅尧臣《杜鹃》诗:“蜀帝何年魄,干春化杜鹃,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
”少住为佳,晋人杂帖有“寒食近,且住为佳耳”,劝
人暂留。
上联大意,春分是春天的顶峰,海棠已开,燕子已来,眼看良辰美景怎安排?醉眠芳草地享受一番。
棟花风,你慢一步吹吧!下联大意,清明寒食一过,暮春来临,真是春宵一刻值干金!杜鹃说回去罢,黄莺说一分一秒且抓住的好。
唐李贺《送春》诗“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时犹是春”也含此意。
全联扣紧节令、物候的变换,描述了春景的美好、珍贵,表达了作者惜春恋春的思想感情。
联语吸收了传统的诗词曲等典故、词语,运用了叙述、描写、呼告、对话的手法,一唱三叹,几乎是一曲优美的春之歌。
杭州西湖问花舫
熊香海
试看他春如醉,秋如醒,合四时间变幻景光,尽消凝晴姿雨态,夕霭朝晖,雪映霞酣,星初月午,安排着诗酒琴歌,话南渡当年,过去漫牵无限感恰好这山为迎,水为送,买一篷儿拓开怀抱,遍探寻邃馆岑台,回楼古刹,名泉秀石,宠柳妍花,狎玩些烟波鱼鸟,算西湖此日,到来俱是有情人上联从“时令变幻”角度描绘问花舫所见景色之美。
围绕这个焦点,开头先总提一句“春”和“秋”的“醉”和“醒”,接着就大力铺陈:睛、雨、朝、夕、雪、霞、星、月,都消凝在诗酒琴歌活动过程中,把四时景光变幻刻划如一幅幅系列动画风光影片,又回溯当年南渡景象,用历史感慨加深今日游览的印象。
下联从“拓开怀抱”角度描绘问花舫之游给人感受之深。
围绕这一焦点,开头先总提一句“山”和“水”的“迎”和“送”,接着大力铺陈:台、馆、楼、刹、泉、石、花、柳,都奔赴到一篷儿(代指小船)里外,包括烟波鱼鸟,供探寻,供狎玩,如此幽胜,令每个见到的人都不能忘怀。
到来,经过。
杜甫《万丈潭》诗:“孤云到来深。
”上下联分别从景和
情角度铺叙出西湖问花舫登临景物之美,是此联主题,而铺叙、排比、对偶和“雪映霞酣”“星初月午”“名泉秀石”“宠柳妍花”等富有装饰性的词的创用,更加强了联语的表现力。
杭州西湖西泠印社
吴昌硕
印岂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
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西泠印社在杭州孤山,是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建于1913年。
上联写对西泠印社及浙派的回顾。
从篆刻艺术来源、组织者的成员以及它的风格流派说明印社创立的宗旨。
原,同源。
印,印章,这里指金石篆刻艺术。
晦明,日日夜夜。
布衣,没有官职的平民。
浙派,著名的篆刻流派之一,山清乾隆时杭州人丁敬开创,继起者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七人,皆浙人,世称西泠八家,他们的特点是宗秦汉而取众家之长,多用切刀法,形成浙派风格。
下联作者自我介绍。
社何敢长,吴昌硕自创一派,曾任西泠印社社长,“何敢”是自谦之词。
﹒鼎彝瓴甓,指古代钟鼎彝器和陶砖瓦缶等,上面都刻有文字,常被作为篆刻仿效的范本。
一耕夫,吴昌硕自称,作者出身贫穷,青少年时代曾历尽饥寒,也可以理解为一生耕耘于书画篆刻的艺术田野问。
此联可作为西泠印社创立宗旨来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在我国篆刻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团体组织,而作者又是该社第一任社长,因此更有其史料价值。
联语上下首句巧妙地嵌入“印社”两字。
杭州西湖西泠印社四照阁
叶翰仙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四照阁位于孤山之巅,花木扶疏,为西泠印社重要景点。
上联赞地。
说西湖环抱孤山,绕湖诸山又环抱西湖。
四照阁的周围山色送青,湖光澄碧,显得面面有情。
“环抱”两字,写活了湖山的相依状态。
下联颂人。
心心相印,原为佛家语,意为彼此契合、心意相投。
这里一语双关,犹说以印(篆刻作品)相知,以印生情。
歇拍的“人”指印社同仁,“地”谓西泠佳地,犹说印以佳地而传,佳地又因印社闻名,希望印社代出传人。
杭州西湖孤山公园
陶镛
故宫寥落认前朝,天下为公,莫忘怀四部图书,一园草木
胜迹登临容我辈,人间何世,试极目东西浙海,南北峰云
孤山在杭州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
公园即今之中山公园。
这里曾是封建帝王的行宮所在。
“此联为登高望远、俯仰兴怀之作。
天下为公,见《礼记﹒礼运》,意指君位不为一系所私有,借以指政权、事物归一般平民所共有。
四部图书,指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其中一部就藏于孤山南麓的文澜阁。
上联犹说,清朝已经灭亡,文澜阁和帝王行宫等终究归天下民众共有。
下联即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关注。
首句用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意。
结句“南北峰云”,指南高峰、北高峰,语意双关,因为当时南方虽
有孙中山的国民政权,但北方仍为军阀所统治,世道并不太平。
东西浙海,指浙东浙西,旧时有两浙之置。
“人间何世”四字反映了作者忧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杭州西湖西湖天下景亭
黄文中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亭在中山公园内。
取苏轼“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诗句意。
联语抒写了对西湖山水的感受。
出句化用袁枚《过桐江作》“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诗意。
从总的印象来写:西湖处处山容明媚,水色秀丽。
对句化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意,则从游览角度来写:西湖晴时固然美好,雨时也觉奇妙。
联语的写法脱胎于孤山花神庙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副叠字对,也是回文对,读成“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睛晴”,也十分流畅自然。
杭州西湖孤山寺
不雨山常润
无云水自阴
此为五言短联,写西湖孤山寺景。
西湖素以山光水色名驰天下,孤山在里湖与外湖之间。
上联写山光,一个“润”字,写出了山的丰腴多泽;下联写水色,一个“阴”字,写出水之平静深沉。
把眼前山容水貌浓缩于联中,
短小精悍,精神自出。
杭州西湖孤山梅亭
林則徐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亭在西湖孤山北麓。
元代人为纪念林和靖,修葺其墓,并植梅数百株,又建梅亭。
林和靖,名逋,北宋诗人。
居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的传说。
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名句流传至今。
林逋也是名副其实的隐士。
他在七言绝句《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中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用汉武帝求司马相如遗稿得封禅书的故事,表白自己不曾写过封禅书那一类阿谀文字。
上联表现林逋是一位洁身自好的真正隐士。
下联是说梅花使孤山“不孤”。
联语借景抒怀,旨在赞颂林逋的人品。
在艺术上巧而不华,意境高远。
杭州西湖苏公祠
华秋槎
泥上偶然留指爪
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公祠在杭州西湖孤山中部。
全联均集自苏轼诗词:上句见《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下旬见描写西湖的《六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联语用苏氏口气,既感叹在杭时间的短暂,又赞
西湖的美景。
苏于北宋神宗及哲宗年代,先后两次被贬杭州,一任通判,一任知州。
他寄情山水,为民排难解纷,颇有惠政。
上联谓前后五年,在一生中,只不过是泥上留爪。
下联谓家乡四川眉州虽风景如画,但与杭州比,也显得逊色了。
杭州西湖六一泉
湖两山孤,此处有泉可漱也
天一地六,先生自号无说乎
六一泉,在西湖孤山西南麓。
泉池面积约2平方米,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府时,为怀念他的老师、散文家、诗人欧阳修而命名。
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因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酒一壶、棋一局、琴一张及自身一老翁,故名。
上联览胜。
湖两山孤,点出西湖“一山两湖”的独特景致:孤山将美丽的西湖分成里西湖与外西湖,进而引出泉水,清凉的泉水可任游人尽情饮漱。
山、湖、泉融和成一幅人间天堂的胜景。
下联怀事,追溯欧阳修的自号,点出“六一泉”命名的由来,不由使人缅怀古贤,观物情生。
“湖两山孤”与“天一地六”既是句间对,又为句中对。
其中数词的选用尤为精巧,“孤”字既替代“一”,与“两”相对,又恰与山名吻合;“天一地六”,既嵌进了泉名,又融入了《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阴阳八卦之说,使联语显出典雅神秘气氛。
对联用语看似平常,细细玩味,情韵无穷。
杭州西湖曾子祠
衍一人忠恕之心传,学惟省贯
开万世治平之事业,道极明新
曾子名参,孔子学生。
掘宋儒程颐说,《大学》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虽未能证实,但观《论语》全书,其他弟子都称名,只对曾参一人称“子”,可见曾参在孔学承传中的地位。
上联说,推演孔子忠恕之道的精义,做学问就要内省和贯通。
衍,音yan,展延。
心传,师徒递相传授,精义相传。
省,反省。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贯,贯穿、融会贯通。
《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下联说,开辟万代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其途径是努力发扬美德,做崭新的人。
治平,《礼记﹒大学》;“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新,《大学》引《康诰》曰:“作新民。
”联语赞扬了曾子承传孔子学说的功绩与对后代社会政治的影响。
写得庄重肃穆,用词亦极谨严。
杭州西湖苏小小墓(一)
桃花流水杳然去
油壁香车不再逢
苏小小,南齐著名歌妓,家住钱塘(今杭州),常乘油壁车。
《乐府诗集》卷八五收有《苏小小歌》。
墓在杭州西湖西泠桥南垛。
上句集自唐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下句集自宋晏殊《寓意》“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油壁车,古代妇女所乘,用油涂饰的轻车。
联语慨叹一代美人之逝,用“桃花流水”的一去不回以及“油壁香车”之不再遇为喻,寄托了无限的怀想和追思。
杭州西湖苏小小墓(二)
王成瑞
灯火珠帘,竟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北里,旧时泛指娼妓集中的地方。
画舫,装饰华美的游船。
联语凭吊苏小小。
上联写生前。
灯红酒绿、珠帘斜卷的北里,竟有才貌出众的佳人在此栖身。
“竟有”二字突出不应有的事却出现了。
佳人薄命,不能不表示惋惜。
下联写身后。
今天笙歌画舫仍似往昔,然而只有苏小小的墓能在西泠占一席之地,为西湖增色。
“独”字“占”字意味着她生虽不幸,死后却得到后人的同情与赞美。
杭州西湖浮海槛
黎遂球
山川朋友文章:三乐
烟雨风月睛雪:六宜
这副联语十分协调地把语言态势和景点特色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诗意。
浮海槛的景观特点是疏朗开阔,它是明朝黄贞父用巨竹为排﹒浮于湖海的建筑。
联语描写人们在这个旷远空明的自然境界中推槛四望,品味着或“烟雨”、或“风月”、或“晴雪”的六宜,享受着既“山川”、又“朋友”、更“文章”的三乐:意味着人们以最简便的设计,获得最广泛的美感享受。
这“三乐”“六宜”,道出了真正的美的欣赏者的无往而不至、无往而不宜的聪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