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望诊——是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 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的一种 诊法。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 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
为阴邪
阻遏气机损伤 阳气
湿阻脾胃,脾胃气滞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 湿阻下焦,气化不利则小便不畅。
损伤脾阳,则运化无权,产生腹泻、水肿等病症
周身困重
头身困重、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
重 浊 分泌物和排泄 小便混浊、大便泄泻或下痢粘液脓血、妇女带下 物秽浊不清 过多,以及面垢、眵多等病症
35
(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即阳虚。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阳气受损, 机能减退或衰弱,温煦作用低下,热能不足的 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36
临床特点: 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最为重要。
鉴 别: “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阴盛则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正气强盛 正气虚弱
抗御外邪 消除病邪 无力抗邪 无力驱邪
不易得病 容易得病
正虚部位与发病部位有关 正虚程度与感邪轻重相关
邪气强盛
损伤形质 扰乱生理功能
使人发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对发病起直接作用
感受邪气的性质与疾病性质有关 感受邪气的强弱与疾病轻重有关
邪气所中的部位与疾病部位有关
23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 (1)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易致肿疡
痈肿、疮疡,局部见红、肿、热、痛、化脓等
14
二、疠气
概念: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较重,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15
三、七情内伤
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绪,若超过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 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疾病 发生。
炎热 灼燔
症状多见于上部 易伤津耗气 易生风 易动血
发热、头昏、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 口舌糜烂等
口渴喜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小便短赤,以 及体倦乏力少气等
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 张等(热极生风)
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等
易扰心神
高热、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
阳偏盛 阴偏衰 阳损及阴 阳盛格阴 亡阳
33
(一)阴阳偏盛
1.阳偏盛 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以阳气偏
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34
2.阴偏盛 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 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
干 症状
等症
涩
易伤肺阴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 中带血等症
12
温燥与凉燥的区别表
温燥
凉燥
时间 初秋
深秋
气候
有夏热之余气,燥与热 相结合
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凉 相结合
证 候 燥而偏热象(温燥证)
燥而偏寒象(凉燥证)
13
热(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实热证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等
2
病因(邪) 机体(正)
发病
通过询问了 解发病情况
询问病因示意图
3
病因(邪) 机体(正)
产生 导致
为依据
机能
临床表现
辨证
障碍
(症状体征)
审证求因示意图
4
➢病因的分类
5
一、六 淫
•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 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6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 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 致病。初起多见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等, 称为外感表证。
9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 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 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等
升散 多夹湿
上犯头目 伤暑:出现头昏、目眩等症
上扰心神 中暑: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
腠理开泄 多 汗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等
暑湿夹杂证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呕恶、苔黄腻等
10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21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邪正与发病
病因
(邪气)
正能 胜邪
抗御外邪 消除邪气
机体
(正气)
邪正 相搏
邪胜 正负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驱邪
形质损伤 邪气损正
机能失常
不发病
发病
22
邪气伤正 正气抗邪
正气不足——是 发病的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是 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与邪气 在发病中的作用
45
气虚
气的失常
气机失调
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 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 滞——气的流通不畅,或郁而不散,导致
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
气 逆——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 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而致升清、
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 闭——气的出入运动障碍,郁于心肺,
闭塞清窍或气道的病理状态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
阴虚
化生
阳虚
40
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
41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又称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塞于内,逼迫阳气浮
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 病理状态。
面红、烦热、口渴、
阴
脉大等假热之象。
阳
(真寒假热证)
42
2.阳盛格阴
又称格阴,是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 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 一种病理状态。
• 季节性: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 风病,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等。
• 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及环境有关。 • 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一致病,又可两种以
上相兼致病,如风寒、风寒湿、湿热、暑热等。 • 转化性:六淫致病后,病证性质可以转化。
7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37
2.阴偏衰 即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
以致阴不制阳,使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 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38
临床特点: 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鉴 别: “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阳盛则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39
(三)阴阳互损
气 脱——气不内守,大量外脱,导致全身严
重气虚,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46
血虚
血液不足,营养滋润功能减退,导致脏 腑组织器官失气血失常养的病理状态。
血
血 瘀 血液运行迟缓或瘀结停滞的病理变化
的
失
常
血热
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 病理状态
出血
血液不循脉道,流出脉外的病变
47
气病影响血病
气血失调
主要病证
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浮越)
病位在上 病位在表
病位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多端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风性主动 肢体异常运动 破伤风的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为百病之长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
8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血病影响气病
气虚 气虚 气滞 气虚 气逆
血虚 血脱 血瘀
血 虚 (气不生血) 血 瘀 (推动无力) 血 瘀 (血行受阻) 出 血 (气不摄血) 出 血 (血随气逆)
气 虚 (血不生气) 气 脱 (气随血脱) 气 滞 (气行受阻)
48
第九章 诊法
➢诊法—诊断疾病的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法的内容与特点
24
内因——正气 发病
外因——邪气
病因
(分类)
内因— 七情、饮食、劳逸 外因— 六淫 其他— 外伤等
发病学中与病因学中内因、外因的区别简图
25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1.外环境与发病: (1)气候变化;(2)地域特点;(3)生活、
工作环境 2.内环境与发病
(1)体质强弱;(2)精神状态
26
第二节 病机
病机: 即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27
一、邪正盛衰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 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 程。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28
1.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病理反应。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29
2.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 面的病理反应。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30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性 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寒冷为阴邪 寒 证 伤阳气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清澈
分泌物或排泄 鼻流清涕 物清澈稀薄 咳痰清稀
寒性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伤寒的头身疼痛 甚产至生凝 疼结痛不通,中寒寒痹的的脘关腹节冷痛痛
寒主收引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等症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等症
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 经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
32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人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 衡,形成以阴阳偏盛与偏衰为核心的一系列病理 变化。
二、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阴偏盛 阴阳偏衰:阳偏衰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 阴阳亡失:亡阴
16
与精神刺激有关
多发为情志病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五脏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
怒伤肝
皆从心而发
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
气血运行紊乱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忧则气闭
恐则气下
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wk.baidu.com
七情致病共同特点示意17 图
四、饮食、劳逸
饮食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粘滞 趋下
症状的粘滞性
病程的缠绵性 伤及人体下部 症状多见于下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舌苔粘腻等
湿痹、湿温、湿疹等病的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小便淋浊、妇女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 下肢溃疡等
11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 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易伤津液,出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
现各种干燥的 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虚中夹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
(2)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
(3)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31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
疾病好转,或痊愈。 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将息调养,方能康复。 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饥饱失常 饮食无时
饮食偏寒偏热 饮食五味偏嗜
劳逸损伤
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过逸
18
五、其他病因
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较稠 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瘀血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外伤
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力、烧烫伤,冻 伤和虫兽伤等。
19
第八章 发病与病机
学习目标
掌握 病机的概念、邪正与发病的关系。 熟悉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阴阳偏盛、 偏衰的基本病机。 了解 阴阳互损、格拒和亡失的基本病机。
第一节 发病
几个相关概念 1.正气:
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 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 素的抵抗力;简称为“正”。 2.邪气:
四肢厥冷,脉沉伏等
阳
假寒之象。
(真热假寒证)
阴
43
(五)阴阳亡失
1.亡阳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阳气发生亡脱,而致
全身机能活动突然出现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2.亡阴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阴液发生丢失或
大量消耗,致全身机能活动突然出现严重衰竭的 一种病理状态。
44
(三) 气血失常
• 气血失常,是指气与血的不足,以及运行障 碍,而导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1.气的失常 2.血的失常 3.气血失调
第七章 病因
学习目标
掌握 六淫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熟悉 七情的致病特点。
1
• 病因,就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 中医推求病因的方法:“辨证求因” • 审证求因,根据疾病所反映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称“辨证求因”。 • 《三因极——病证方论》“凡治病,先须识因,不识
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 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 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
为阴邪
阻遏气机损伤 阳气
湿阻脾胃,脾胃气滞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 湿阻下焦,气化不利则小便不畅。
损伤脾阳,则运化无权,产生腹泻、水肿等病症
周身困重
头身困重、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
重 浊 分泌物和排泄 小便混浊、大便泄泻或下痢粘液脓血、妇女带下 物秽浊不清 过多,以及面垢、眵多等病症
35
(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即阳虚。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阳气受损, 机能减退或衰弱,温煦作用低下,热能不足的 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36
临床特点: 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最为重要。
鉴 别: “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阴盛则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正气强盛 正气虚弱
抗御外邪 消除病邪 无力抗邪 无力驱邪
不易得病 容易得病
正虚部位与发病部位有关 正虚程度与感邪轻重相关
邪气强盛
损伤形质 扰乱生理功能
使人发病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对发病起直接作用
感受邪气的性质与疾病性质有关 感受邪气的强弱与疾病轻重有关
邪气所中的部位与疾病部位有关
23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 (1)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易致肿疡
痈肿、疮疡,局部见红、肿、热、痛、化脓等
14
二、疠气
概念: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较重,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15
三、七情内伤
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绪,若超过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 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疾病 发生。
炎热 灼燔
症状多见于上部 易伤津耗气 易生风 易动血
发热、头昏、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 口舌糜烂等
口渴喜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小便短赤,以 及体倦乏力少气等
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 张等(热极生风)
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等
易扰心神
高热、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
阳偏盛 阴偏衰 阳损及阴 阳盛格阴 亡阳
33
(一)阴阳偏盛
1.阳偏盛 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以阳气偏
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34
2.阴偏盛 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 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
干 症状
等症
涩
易伤肺阴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 中带血等症
12
温燥与凉燥的区别表
温燥
凉燥
时间 初秋
深秋
气候
有夏热之余气,燥与热 相结合
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凉 相结合
证 候 燥而偏热象(温燥证)
燥而偏寒象(凉燥证)
13
热(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实热证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等
2
病因(邪) 机体(正)
发病
通过询问了 解发病情况
询问病因示意图
3
病因(邪) 机体(正)
产生 导致
为依据
机能
临床表现
辨证
障碍
(症状体征)
审证求因示意图
4
➢病因的分类
5
一、六 淫
•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 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6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 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 致病。初起多见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等, 称为外感表证。
9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 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 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等
升散 多夹湿
上犯头目 伤暑:出现头昏、目眩等症
上扰心神 中暑: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
腠理开泄 多 汗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等
暑湿夹杂证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呕恶、苔黄腻等
10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21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邪正与发病
病因
(邪气)
正能 胜邪
抗御外邪 消除邪气
机体
(正气)
邪正 相搏
邪胜 正负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驱邪
形质损伤 邪气损正
机能失常
不发病
发病
22
邪气伤正 正气抗邪
正气不足——是 发病的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是 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与邪气 在发病中的作用
45
气虚
气的失常
气机失调
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 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 滞——气的流通不畅,或郁而不散,导致
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
气 逆——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 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而致升清、
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 闭——气的出入运动障碍,郁于心肺,
闭塞清窍或气道的病理状态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
阴虚
化生
阳虚
40
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
41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又称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塞于内,逼迫阳气浮
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 病理状态。
面红、烦热、口渴、
阴
脉大等假热之象。
阳
(真寒假热证)
42
2.阳盛格阴
又称格阴,是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 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 一种病理状态。
• 季节性: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 风病,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等。
• 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及环境有关。 • 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一致病,又可两种以
上相兼致病,如风寒、风寒湿、湿热、暑热等。 • 转化性:六淫致病后,病证性质可以转化。
7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37
2.阴偏衰 即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
以致阴不制阳,使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 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38
临床特点: 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鉴 别: “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阳盛则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39
(三)阴阳互损
气 脱——气不内守,大量外脱,导致全身严
重气虚,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46
血虚
血液不足,营养滋润功能减退,导致脏 腑组织器官失气血失常养的病理状态。
血
血 瘀 血液运行迟缓或瘀结停滞的病理变化
的
失
常
血热
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 病理状态
出血
血液不循脉道,流出脉外的病变
47
气病影响血病
气血失调
主要病证
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浮越)
病位在上 病位在表
病位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多端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风性主动 肢体异常运动 破伤风的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为百病之长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
8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血病影响气病
气虚 气虚 气滞 气虚 气逆
血虚 血脱 血瘀
血 虚 (气不生血) 血 瘀 (推动无力) 血 瘀 (血行受阻) 出 血 (气不摄血) 出 血 (血随气逆)
气 虚 (血不生气) 气 脱 (气随血脱) 气 滞 (气行受阻)
48
第九章 诊法
➢诊法—诊断疾病的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法的内容与特点
24
内因——正气 发病
外因——邪气
病因
(分类)
内因— 七情、饮食、劳逸 外因— 六淫 其他— 外伤等
发病学中与病因学中内因、外因的区别简图
25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1.外环境与发病: (1)气候变化;(2)地域特点;(3)生活、
工作环境 2.内环境与发病
(1)体质强弱;(2)精神状态
26
第二节 病机
病机: 即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27
一、邪正盛衰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 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 程。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28
1.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病理反应。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29
2.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 面的病理反应。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30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性 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寒冷为阴邪 寒 证 伤阳气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清澈
分泌物或排泄 鼻流清涕 物清澈稀薄 咳痰清稀
寒性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伤寒的头身疼痛 甚产至生凝 疼结痛不通,中寒寒痹的的脘关腹节冷痛痛
寒主收引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等症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等症
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 经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
32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人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 衡,形成以阴阳偏盛与偏衰为核心的一系列病理 变化。
二、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阴偏盛 阴阳偏衰:阳偏衰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 阴阳亡失:亡阴
16
与精神刺激有关
多发为情志病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五脏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
怒伤肝
皆从心而发
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
气血运行紊乱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忧则气闭
恐则气下
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wk.baidu.com
七情致病共同特点示意17 图
四、饮食、劳逸
饮食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粘滞 趋下
症状的粘滞性
病程的缠绵性 伤及人体下部 症状多见于下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舌苔粘腻等
湿痹、湿温、湿疹等病的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小便淋浊、妇女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 下肢溃疡等
11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 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易伤津液,出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
现各种干燥的 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虚中夹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
(2)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
(3)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31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
疾病好转,或痊愈。 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将息调养,方能康复。 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饥饱失常 饮食无时
饮食偏寒偏热 饮食五味偏嗜
劳逸损伤
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过逸
18
五、其他病因
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较稠 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瘀血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外伤
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力、烧烫伤,冻 伤和虫兽伤等。
19
第八章 发病与病机
学习目标
掌握 病机的概念、邪正与发病的关系。 熟悉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阴阳偏盛、 偏衰的基本病机。 了解 阴阳互损、格拒和亡失的基本病机。
第一节 发病
几个相关概念 1.正气:
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 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 素的抵抗力;简称为“正”。 2.邪气:
四肢厥冷,脉沉伏等
阳
假寒之象。
(真热假寒证)
阴
43
(五)阴阳亡失
1.亡阳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阳气发生亡脱,而致
全身机能活动突然出现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2.亡阴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阴液发生丢失或
大量消耗,致全身机能活动突然出现严重衰竭的 一种病理状态。
44
(三) 气血失常
• 气血失常,是指气与血的不足,以及运行障 碍,而导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1.气的失常 2.血的失常 3.气血失调
第七章 病因
学习目标
掌握 六淫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熟悉 七情的致病特点。
1
• 病因,就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 中医推求病因的方法:“辨证求因” • 审证求因,根据疾病所反映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称“辨证求因”。 • 《三因极——病证方论》“凡治病,先须识因,不识
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 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