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汇总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汇总

按选定的管径和流速确定管子数目,再根据所需传 热面积,求得管子长度。实际所取管长应根据出厂 的钢管长度合理截用。
标准中管长有1.5m,2m,3m ,5m (4.5m ), 6m和8m (9m)六种,其中以3m 、6m更为普遍。
管子的长度应与管径相适应,一般管长与管径之比, 即L/D约为4~6
若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 定两端温度的问题。
若其中一个流体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 来确定。
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却水进口温度可根据当地 气温条件作出估计,出口温度需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 ➢为节省水量,出口温度提高,则传热面积要大些; ➢为减少传热面积,出口温度降低,则要增加水量。
应力
上述各点若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主要矛盾。
先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和清洗等要求,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
3、流速的确定
增加流速
对流传热系数↑ ,污垢热阻↓→总传热系数↑ →传热面积↓ 流动阻力↑和动力消耗↑
还需考虑结构上: 一定传热面积
高流速→管子数目↓→较长管子或增加程数
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管长都有一定标准;程数增加使平均 温度差下降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
设计的目的及要求
意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一个具有总结性的实践教 学环节。是综合应用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知识,完成 以某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为毕业设计和 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流动和压力降、气液平衡、传质过程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工问题的能力。
1.掌握流体的密度、粘度、热导率等物理性质。
2.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包括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3.掌握流体流动和压力降的基本理论,包括层流和湍流、管道流动和开放流动等。
4.理解气液平衡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图、相律和相变换等。
5.掌握传质过程的基本方法,包括扩散、对流传质和膜传质等。
6.能够运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分析流体流动问题。
7.能够计算流体流动和压力降的基本参数,如流速、压力降等。
8.能够分析气液平衡问题,确定相态和相组成。
9.能够运用传质过程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工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流动和压力降、气液平衡、传质过程等。
1.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粘度、热导率等,通过实例讲解其测量方法和应用。
2.流体力学基本方程:讲解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应用。
3.流动和压力降:讲解层流和湍流的特性,分析管道流动和开放流动的压力降计算方法。
4.气液平衡:讲解相图、相律和相变换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气液平衡问题。
5.传质过程:讲解扩散、对流传质和膜传质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传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流动和压力降、气液平衡、传质过程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化工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化工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工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6.2转盘萃取塔的 工艺设计
6.1概述
6.3转盘塔的结构 设计
第6 章液- 液萃取装置的工艺设计
6 .4 转盘塔工艺 设计示例6 .5 转盘萃取塔 设计任务一则
第7 章干燥装置的工艺设计
7 .1 概述
7 .2 喷雾干燥器的工 艺设计
7 .3 流化床干燥器的 设计
7 .4 干燥装置设计任 务两则
附录
附录1输送流体 1
用无缝钢管 规格
2
附 录 2 泵与风机 的性能参数
3 附 录 3 换热器系
列标准
4
附 录 4 管法兰
5
附 录 5 椭圆形封 头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第3 章换热装置的工艺设计
3 .1 概述
3 .2 管壳式换热器的 工艺设计
3 .3 再沸器的工艺设 计
3 .4 换热器设计任务 四则
第4 章蒸发装置的工艺设计
4 .1 概述
4 .2 多效蒸发过程的 工艺计算
4 .3 蒸发器主要工艺 结构尺寸的设计计算
4 .4 蒸发装置的辅助 设备
第4 章蒸发装置的工艺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第二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 图
03 目录分 析
05 读书笔 记
目录
02 内容摘 要
04 作者介 绍
06 精彩摘 录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全套(包括图纸)

化工课程设计说明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这里不能上传cad 的文件,只好将图纸打包到网盘里面了:/down/1916602/zxw101zwfc一.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去完成某项单元操作设备设计任务的实践能力。
二.目标设计的设备必须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操作上是安全的,环境上是友好的。
三.题目固定管板式冷却器的设计 四.设计条件管程和壳程的压力均不大于0。
6MPa ,管程和壳程的压力降均不大于30KPa 。
被冷却的物料为己烷,物料从正常温度(1T )被冷却,出口温度(2T )自定。
冷却剂为自来软水,进口温度为30C ︒(1t ),出口温度(2t )自定。
五.设计步骤1. 方案设计(1) 冷却剂的选用:自来软水(2) 换热器型式的选择:固定管板式(3) 流体壳程的选择:自来软水走管程,己烷走壳程 (4) 流体流动方向的选择:双管程+单壳程 2. 工艺设计(1) 查出己烷的正常沸点(进口温度) 1T = 68.74C ο(2) 选定己烷的出口温度 2T =44C ο (3) 选定冷却剂的出口温度 2t =38C ο (4) 计算逆流传热的平均温度差 1212ln m t t t t t ∆-∆∆=∆∆逆=3868.7438ln 4430----(68.74)(44-30)=21.28C o (5) 校正传热平均温度差 122168.7444 3.0933830T T R t t --===--211138300.206568.7430t t P T t --===-- 由(,)R P =φ查表得φ=0.93, 因为0.85<0.93<0.95,满足要求。
由此得: m m t t ∆=∆= 折逆φ0.93⨯21.28=19.79C o (6) 计算定性温度m m T t 和12m T =121(T +T )=(68.74+44)=56.37C 2o12m t =121(t -t )=(30+38)=34C 2o(7) 查出物料和冷却剂的物性参数112428.34m p Q q c ⨯=⨯⨯⨯1214001000(T -T )=(68.74-44)=973473.64J/S 243600 (9) 根据总传热系数K 的大致范围,初选总传热系数0K =470W/(2m k ) (10) 初算传热面积0S 200973473.64104.6447019.79m Q S m K t ===∆⨯折(11) 根据工艺条件,选取公称压力PN=1.0MPa(12) 根据流体物性,选定换热管材为:碳素钢(13) 由初算传热面积0S 和选定的公称压力PN ,根据管壳式换热器行业标准JB/T4715-92,初定换热器的工艺尺寸:1. 从行标中直接查取计算换热面积:S=109.32m2. 公称直径DN 取600mm(卷制圆筒,圆筒内径为公称直径)3. 管长L=4500mm4. 管壁⨯壁厚bmm ⨯:0Фd : Φ19⨯2mm5. 总管数: n=4166. 中心排管数: Nc=237. 管程流通面积i A =0.03682m8. 管子排列方式:正三角形9. 管心距:t=25mm 10. 管程数:P N =2 11. 壳程数:S N =112. 折流板间距:h=300mm 13. 折流板型式:25﹪圆缺形14.计算冷却剂的流量22973473.6429.153/4174m p Q q kg s c ===⨯21(t -t )(38-30)15.计算管程流速i u 29.1530.7967/994.30.0368mi i i q u s A ===⨯ρ 因为0.5<0.7967<3m/s ,所以满足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包括流体流动、传质、传热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工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2.了解传质和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3.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和流程。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流体流动、传质、传热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运用化工原理的基本单元操作设计和优化化工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积极面对和解决化工过程中的问题;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和完成化工项目。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单元操作。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流体流动:流体的性质、流动的类型和计算方法;2.传质:传质的类型和计算方法、传质的设备;3.传热: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传热的设备;4.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反应器、分离器、输送设备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工原理的知识;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和流程;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验证化工原理的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化工原理教材,用于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2.参考书:化工原理相关参考书,用于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案例;3.多媒体资料:化工原理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4.实验设备:化工原理实验设备,用于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运用化工原理及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结合工程实际,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 件等工具,进行工艺流程模拟与优化、设备选型和计算、车间布置设计等。
02
化工原理基础知识
化工过程基本原理
质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化工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会凭 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 另一种形式。
能量守恒定律
在化工过程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 种形式。
作品三
点评其环保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品四
点评其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总结回顾
课程目标与内容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应用化工原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流体流 动、传热、传质分离等基础实验,以及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和模拟优化等综合项目。
据。
02
数据处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 类和计算,得出实验结果。
03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结 果进行解释和评估,验证实验
假设。
结果讨论与改进措施
结果讨论
将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差异 原因,总结实验经验。
改进措施
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 进方案和优化措施。
实验报告
学习态度与方法
回顾本次课程设计,我认为自己在学 习态度和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 如,有时过于追求速度而忽略了细节 和准确性;在遇到困难时缺乏耐心和 毅力,容易放弃或寻求他人帮助。为 了改进这些问题,我需要更加专注和 细心地对待每一个任务,并学会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总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总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了解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3)熟悉化工工艺设计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化工工艺设计和计算的能力;(3)学会使用化工设备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传热等基本原理;2.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包括反应器、换热器、分离器等基本设备及操作;3.化工工艺设计和计算方法:包括流程简化、物料与能量平衡计算等。
教学大纲将根据以上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安排和进度规划,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工原理;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化工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学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实验设备:配备齐全的实验设备,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汇总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汇总沈阳化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专业:材料科学班级:材料科学1002学生姓名:嘻嘻嘻嘎嘎嘎学生学号: 10121520指导教师:李刚强提交时间: 2013年4月11日成绩: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班级设计人一、设计题目分离苯-甲苯混合液(混合气)的板式精馏塔二、设计数据及条件生产能力:年处理苯-甲苯混合液(混合气):10 万吨(开工率300天/年);原料:苯含量为37 %(质量百分率,下同)的常温液体(气体);分离要求:塔顶苯含量不低于(不高于)95 %;塔底苯含量不高于(不低于) 3 %。
建厂地址:沈阳三、设计要求(一)编制一份设计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1、前言;2、流程的确定和说明(附流程简图);3、生产条件的确定和说明;4、精馏(吸收)塔的设计计算;5、附属设备的选型和计算;6、设计结果列表;7、设计结果的讨论与说明;8、注明参考和使用的设计资料;9、结束语。
(二)绘制一个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2#图)(三)绘制精馏(吸收)塔的工艺条件图(坐标纸)四、设计日期:2014 年03 月10 日至2014 年04 月11 日前言化工生产中所处理的原料,中间产物,粗产品几乎都是由若干组分组成的混合物,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均相物质。
生产中为了满足储存,运输,加工和使用的需求,时常需要将这些混合物分离为较纯净或几乎纯态的物质。
精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最常用的一种单元操作,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等工业得到广泛应用。
精馏过程在能量计的驱动下,使气,液两相多次直接接触和分离,利用液相混合物中各相分挥发度的不同,使挥发组分由液相向气相转移,难挥发组分由气相向液相转移。
实现原料混合物中各组成分离该过程是同时进行传质传热的过程。
板式精馏塔也是很早出现的一种板式塔,20世纪50年代起对板式精馏塔进行了大量工业规模的研究,逐步掌握了筛板塔的性能,并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
与泡罩塔相比,板式精馏塔具有下列优点:生产能力(20%——40%)塔板效率(10%——50%)而且结构简单,塔盘造价减少40%左右,安装,维修都较容易。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_1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 苯-氯苯分离过程板式精馏塔2014-09-14(一)设计任务书: 苯—氯苯精馏塔设计(二)设计题目(三)要求: 试设计一座苯-氯苯连续精馏塔, 要求产量纯度为99.8%的氯苯3.0吨/小时, 塔顶流出液中含氯苯不得高于2%, 原料液中含氯苯38%(均为质量分数), 其他条件见下面(二)至(五)。
(四)另外, 在确定一些自选操作参数或结构参数时(如进料状况、回流比、冷却水出口温度、板间距等), 应选取两个不同数值(产生两种局部或整体方案), 进行适当比较分析, 确定优选方案, 以便建立经济、节能、环保等设计意识。
主要内容见下页(六)。
(五)操作条件(1)塔顶压力4kPa(表压)(2)进料热状况自选(3)回流比R=1.6Rmin(4)塔底加热蒸汽压强 0.5MPa(表压)(5)单板压降≤0.7kPa(六)塔板类型塔设备型式为板式塔(错流筛板塔)(七)设备工作日(八)每年300天, 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九)厂址选在天津地区(十)设计内容1 设计方案简介2 精馏塔的物料衡算3 精馏塔塔板数确定4 精馏塔工艺条件及有关物性数据计算5 精馏塔主要工艺尺寸(塔高、塔径及塔板结构尺寸)计算6 精馏塔的流体力学验算7 精馏塔塔板的负荷性能图8 精馏塔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9 设计结果一览表10 带控制点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精馏塔的主体设备条件图11设计总结和评述一、 设计方案简介本次设计的内容是分离苯-氯苯的板式精馏塔, 基本流程是原料由管道运送到原料罐之后, 由泵打入精馏塔, 其间要经过一个原料预热器, 从塔顶出来的组分由管道通过冷凝器之后, 一部分作为产品输送到产品罐, 一部分回流作为塔内的下降液体;塔底的部分液体在经过再沸器气化之后成为塔内上升蒸汽, 部分液体存在塔底, 一部分液体由管道流出作为氯苯的产品, 并由泵输送至氯苯储罐。
其中冷凝器的冷却水可以采用自来水, 原料可以使用塔底液体进行预热, 再沸器的加热蒸汽来自锅炉房。
王卫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王卫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化工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如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传质过程等;2. 掌握化工过程中的基本计算方法,如物质的量、浓度、转化率等计算;3. 了解化工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如反应釜、塔设备、换热器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化工流程、计算反应所需物质量等;2.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和设备进行简单的化工实验,如测定反应速率、分析物质成分等;3. 能够运用图表、数据和文字表达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要求。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化工原理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传质过程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化工基本概念2. 化工过程中的基本计算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转化率等计算;- 教材章节:第二章 化工计算3. 化工设备基本原理和结构:反应釜、塔设备、换热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化工设备4. 实验方法和设备:测定反应速率、分析物质成分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化工实验方法5. 实际案例分析:设计简单的化工流程、计算反应所需物质量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化工案例分析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基本概念学习,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二周:化工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转化率;第三周:化工设备原理和结构;第四周:实验方法和设备,进行简单实验;第五周:实际案例分析,设计化工流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范本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1)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计算和方法;(3)了解化工原理在工业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进行简单的工艺计算;(2)能够分析化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能够运用化工原理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反应工程等基本内容;2.化工过程的基本计算和方法:包括流体流动阻力、传热面积、反应速率等基本计算;3.化工原理在工业中的应用:包括化工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操作优化等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原理在工业中的应用;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为学生提供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化工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拓展知识;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化工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5.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篇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心得小结;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周,是学习化工原理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工业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根底知识、设计原那么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利用编程使计算效率提高。
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平安性和经济合理性。
在短短的两周里,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程序的编写以及流程图的绘制等过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
我们从中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我们所查找到的很多参考书中,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我们对事物的了解还仅限于皮毛,所学的知识结构还很不完善,我们对设计对象的理解还仅限于书本上,对实际当中事物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本钱方面上考虑的还很不够。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还发现由于没有及时将所得结果总结,以致在后面的计算中不停地来回翻查数据,这会浪费了大量时间。
由此,我在每章节后及时地列出数据表,方便自己计算也方便读者查找。
在一些应用问题上,我直接套用了书上的公式或过程,并没有彻底了解各个公式的出处及用途,对于一些工业数据的选取,也只是根据范围自己选择的,并不一定符合现实应用。
因此,一些计算数据有时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是拥有一个正确的范围及趋势,而并没有更细地追究下去,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后面具体设备的选型。
如果有更充分的时间,我想可以进一步再完善一下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对我们的继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向,我们了解了工程设计的根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及讲义课件

须满足板间距与塔径的关系外,还须进行空塔气速校核。
C20 exp[4.531 1.6562Z 5.5496Z 2 6.4695Z 3 (0.474675
0.079Z 1.39Z 2 1.3212Z 3 ) ln Lv (0.07291 0.088307Z
0.49123Z 2 0.43196Z 3 ) (ln Lv )2 ]
5~ 25
900
7 以下
7~ 50
1000
7 以下
45 以下
1200
9 以下
9~ 70
1400
9 以下
70 以下
1500
10 以下 70 以下
2000
11 以下 90 以下 90~160
3000
11 以下 110 以下 110~200 200~300
4000
11 以下 110 以下 110~230 230~350
表 1 板间距与塔径关系
塔径 D, m
0.3~0.5 0.5~0.8 0.8~1.6 1.6~2.0
塔板 间 距 HT mm 200~300 250~350 350~450 450~600
2、塔径 D 的初估与圆整
根据流量公式计算塔径,即 D 4V S
pu
式中 Vs —塔内的气相流量, m 3 s
5、绘制工整的设备结构图
5.注意事项: 写出详细计算步骤,并注明选用数据的来源; 每项设计结束后,列出计算结果明细表; 设计说明书要求字迹工整,装订成册上交。
第一章 综述 1.精馏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精馏操作对塔设备的要求(生产能力、效率、流动阻力、操作 弹性、结构、造价和工艺特性等) 3.常用板式塔类型及本设计的选型 4.本设计所选塔的特性 第二章 工艺条件的确定和说明 1.确定操作压力 2.确定进料状态 3.确定加热剂和加热方式 第三章 流程的确定和说明(附流程简图) 1.流程的说明 2.设置各设备的原因(精馏设备、物料的储存和输送、必要的检 测手段、操作中的调节和重要参数的控制、热能利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汇总

前言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学习化工设计基本知识的初次尝试。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
蒸发是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含有不挥发性杂质(如盐类)的溶液沸腾,除去其中被汽化单位部分杂质,使溶液得以浓缩的单元操作过程。
蒸发操作广泛用于浓缩各种不挥发性物质的水溶液,是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中较为常见的单元操作。
化工生产中蒸发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目的:1获得浓缩的溶液产品;2、将溶液蒸发增浓后,冷却结晶,用以获得固体产品,如烧碱、抗生素、糖等产品;3、脱除杂质,获得纯净的溶剂或半成品,如海水淡化。
进行蒸发操作的设备叫做蒸发器。
本次设计的主要是三效蒸发装置。
第一章设计方案的确定1.1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主要指蒸发器加热蒸汽压强(或温度)、冷凝器操作压强(或温度)的选定。
正确选择蒸发过程的操作条件,对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极为重要。
1.1.1加热蒸汽压强的确定通常被蒸发的溶液有一个被允许的最高温度,若超过此温度物料就会变质、破坏或分解,这是确定加热蒸汽压强的一个依据。
应使操作在低于最大温度范围内进行,可以采用加压蒸发、常压蒸发或真空蒸发。
蒸发是一个消耗大量加热蒸汽而又产生大量二次蒸汽的过程。
从节能观点出发,应充分利用二次蒸汽作为后续蒸发过程或者其它加热用的热源,即要求蒸发装置能够提供温度较高的二次蒸汽。
这样既可以减少锅炉产生蒸汽的消耗量,又可减少末效进入冷凝器的二次蒸汽量,提高蒸汽的利用率。
因此,能够采用较高温度的饱和蒸汽作为加热蒸汽是有利的,但通常所用饱和蒸汽的温度不超过180℃,超过时相应的压强就很高,这将增加加热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
一般的加热蒸汽压强在400―800kPa范围之内。
本设计选700kPa。
1.1.2冷凝器操作压强的确定若一次采用较高压强的加热蒸汽,则末效可采用常压或加压蒸发,此时末效产生的二次蒸汽具有较高的温度,可以全部利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天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天津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如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和反应工程等;2. 使学生了解化工过程中常见单元操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3.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化学工程中的基本方程和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科学方法解决化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化工流程、设计简单工艺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使用专业软件和实验技能进行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化工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提高其对环保、能源等社会问题的责任感;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天津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和反应工程等;- 教材章节:第1章 流体力学基础,第2章 热力学基础,第3章 传质原理,第4章 反应工程基础2. 常见单元操作及其应用:流体输送、热量传递、质量传递、搅拌、过滤、干燥等;- 教材章节:第5章 流体输送,第6章 传热,第7章 质量传递,第8章 搅拌、过滤和干燥3. 化工过程分析与设计:流程模拟、工艺方案设计、优化与控制;- 教材章节:第9章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第10章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第11章 化工过程控制4. 实验技能与专业软件应用: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专业软件操作;- 教材章节:第12章 化工实验技能,第13章 化工数据采集与处理,第14章 专业软件应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进度进行组织,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化工原理的知识。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全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全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工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化工过程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3)熟悉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流程和设备。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化工工艺设计和操作能力;(3)学会使用化工原理相关的计算软件和实验设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化工领域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化工过程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3.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流程和设备;4.化工工艺设计和操作方法;5.化工原理相关的计算软件和实验设备的使用。
6.导论:介绍化工原理的定义、作用和意义;7.质量守恒定律: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8.能量守恒定律: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9.动量守恒定律: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0.化工单元操作:介绍化工单元操作的分类、原理和流程;11.化工工艺设计:讲解化工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2.实验操作:介绍化工原理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操作方法;13.化工原理软件应用:讲解化工原理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化工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5.软件模拟法:利用化工原理相关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工原理。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化工原理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化工原理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展示化工原理的相关概念和设备;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5.化工原理软件:为学生提供化工原理相关软件的使用权限,方便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化工原理教学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教学课程设计一、引言化工原理是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设计一门全面且高效的化工原理教学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化工原理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反应动力学、质量传递、能量传递、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2. 实践学习目标:学生应能够熟练操作化工实验仪器设备,掌握常用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3. 应用目标:学生应能够将所学的化工原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理解化工过程中的原理和规律,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动力学和反应速率常数,反应速率和温度的关系等。
(2) 质量传递:质量传递的基本概念,质量传递过程的速度控制因素,质量传递的传递机制等。
(3) 能量传递:热力学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定律,热传导的基本理论,传热方式与传热设备等。
(4) 流体力学: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和物理规律,流体传动设备等。
2. 实验教学内容:(1) 基础实验:采用常规实验装置,进行化工原理相关的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速率的测定,质量传递过程的实验,热传导实验等。
(2) 设计和创新实验: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1) 理论部分:采用讲授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部分: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并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估和成绩评定1. 理论部分评估:通过平时作业、课堂互动和小测验等形式进行评估,占总评成绩的30%。
化工原理教学设计样例

化工原理教学设计样例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化工原理教学设计样例》是一门旨在系统性地介绍化工原理的课程。
通过深入的理论讲解和丰富的实例分析,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工原理的扎实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 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热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3. 能够应用化工原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2) 化工热力学;(3) 化工动力学;(4) 化工传质过程;(5) 化工反应工程基础;(6) 化工流程模拟与优化;2. 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授课,系统性地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引导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2) 实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工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 实验操作:进行化工原理相关的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观察和实践,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就特定的化工原理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日常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等;2. 作业与实验报告:对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3. 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的考核;4.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化工原理相关的课程设计,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五部分: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程设置如下:1. 第一章:化工原理基本概念2. 第二章:化工热力学3. 第三章:化工动力学4. 第四章:化工传质过程5. 第五章:化工反应工程基础6. 第六章:化工流程模拟与优化第六部分:总结《化工原理教学设计样例》旨在通过系统、全面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工原理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设计化工原理

课程设计化工原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流体的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在技能方面,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进行流体流动和热量传递的计算。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将培养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认识到化工原理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流体的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学生将学习流体的基本性质,包括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
然后,学生将学习流体的流动和压力的计算方法,包括流速、流量和压强等参数的计算。
最后,学生将学习热量传递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等热传递方式。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将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流体的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此外,还将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流体的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书将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应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多媒体资料将用于展示流体流动和热量传递的动画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实验设备将用于进行流体流动和热量传递的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估本章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
作业将包括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以巩固学生对流体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学习化工设计基本知识的初次尝试。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
蒸发是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含有不挥发性杂质(如盐类)的溶液沸腾,除去其中被汽化单位部分杂质,使溶液得以浓缩的单元操作过程。
蒸发操作广泛用于浓缩各种不挥发性物质的水溶液,是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中较为常见的单元操作。
化工生产中蒸发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目的:1获得浓缩的溶液产品;2、将溶液蒸发增浓后,冷却结晶,用以获得固体产品,如烧碱、抗生素、糖等产品;3、脱除杂质,获得纯净的溶剂或半成品,如海水淡化。
进行蒸发操作的设备叫做蒸发器。
本次设计的主要是三效蒸发装置。
第一章设计方案的确定1.1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主要指蒸发器加热蒸汽压强(或温度)、冷凝器操作压强(或温度)的选定。
正确选择蒸发过程的操作条件,对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极为重要。
1.1.1加热蒸汽压强的确定通常被蒸发的溶液有一个被允许的最高温度,若超过此温度物料就会变质、破坏或分解,这是确定加热蒸汽压强的一个依据。
应使操作在低于最大温度范围内进行,可以采用加压蒸发、常压蒸发或真空蒸发。
蒸发是一个消耗大量加热蒸汽而又产生大量二次蒸汽的过程。
从节能观点出发,应充分利用二次蒸汽作为后续蒸发过程或者其它加热用的热源,即要求蒸发装置能够提供温度较高的二次蒸汽。
这样既可以减少锅炉产生蒸汽的消耗量,又可减少末效进入冷凝器的二次蒸汽量,提高蒸汽的利用率。
因此,能够采用较高温度的饱和蒸汽作为加热蒸汽是有利的,但通常所用饱和蒸汽的温度不超过180℃,超过时相应的压强就很高,这将增加加热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
一般的加热蒸汽压强在400―800kPa范围之内。
本设计选700kPa。
1.1.2冷凝器操作压强的确定若一次采用较高压强的加热蒸汽,则末效可采用常压或加压蒸发,此时末效产生的二次蒸汽具有较高的温度,可以全部利用。
而且各效操作温度较高时,溶液粘度低,传热效果好。
若一效加热蒸汽压强低,末效应采用真空操作,此时各效二次蒸汽温度低,进入冷凝器冷凝需要消耗大量冷却水,而且溶液粘度大,传热差。
但对于那些热敏性物料的蒸发,为充分利用热源还是经常采用真空蒸发的。
对混合式冷凝器,其最大真空度取决于冷凝器内的水温和真空装置的性能。
通常冷凝器的最大真空度为80―90kPa。
本设计冷凝器的绝对压力选20kPa。
1.2蒸发器的类型及其选择1.2.1蒸发器的类型蒸发设备的作用是使进入蒸发器的原料液被加热,部分气化,得到浓缩的完成液,同时需要排出二次蒸汽,并使之与所夹带的液滴和雾沫相分离。
蒸发的主体设备是蒸发器,它主要由加热室和蒸发室组成。
蒸发的辅助设备包括:使液沫进一步分离的除沫器,和使二次蒸汽全部冷凝的冷凝器。
减压操作时还需真空装置。
分述如下:由于生产要求的不同,蒸发设备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型式。
对常用的间壁传热式蒸发器,按溶液在蒸发器中的运动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1)循环型蒸发器特点:溶液在蒸发器中做循环流动,蒸发器内溶液浓度基本相同,接近于完成液的浓度。
操作稳定。
此类蒸发器主要有:a.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b.悬筐式蒸发器;c.外热式蒸发器;d.列文式蒸发器;e.强制循环蒸发器。
其中,前四种为自然循环蒸发器。
(2)单程型蒸发器特点:溶液以液膜的形式一次通过加热室,不进行循环。
优点:溶液停留时间短,故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料的蒸发;温度差损失较小,表面传热系数较大。
缺点:设计或操作不当时不易成膜,热流量将明显下降;不适用于易结晶、结垢物料的蒸发。
此类蒸发器主要有:a.升膜式蒸发器;b.降膜式蒸发器;c.刮板式蒸发器。
1.2.2蒸发器的选择蒸发设备的种类很多,但无论何种类型的蒸发设备,在构造上必须有利于过程的进行。
因此设计蒸发设备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尽可能提高冷凝和沸腾给热系数。
减缓加热面上污垢的生成速率,保证设备具有较大的传热系数;(2)能适应溶液的某些特性,如粘性、起泡性、热敏性、腐蚀性等;(3)能完善汽化、液的分离;(4)能排除溶液在蒸发过程中所析的晶体。
从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设备的投资、操作费用等角度考虑,蒸发设备的设计还应满足以下几项要求:a、设备的材料消耗少,制造、安装方便合理;b、设备的检修和清洗方便,使用寿命长;c、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完全满足以上各点困难的,必须权衡轻重,研究主次,加以综合考虑。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
结构和原理:其下部的加热室由垂直管束组成,中间由一根直径较大的中央循环管。
当管内液体被加热沸腾时,中央循环管内气液混合物的平均密度较大;而其余加热管内气液混合物的平均密度较小。
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溶液由中央循环管下降,而由加热管上升,做自然循环流动。
溶液的循环流动提高了沸腾表面传热系数,强化了蒸发过程。
这种蒸发器结构紧凑,制造方便,传热较好,操作可靠等优点,应用十分广泛,有"标准蒸发器"之称。
为使溶液有良好的循环,中央循环管的截面积,一般为其余加热管总截面积的40%~100%;加热管的高度一般为1~2m;加热管径多为25~75mm之间。
但实际上,由于结构上的限制,其循环速度一般在0.4~0.5m/s 以下;蒸发器内溶液浓度始终接近完成液浓度;清洗和维修也不够方便。
1.3蒸发操作的分类按操作的方式可以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工业上大多数蒸发过程为连续稳定操作的过程。
按二次蒸汽的利用情况可以分为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若产生的二次蒸汽不加利用,直接经冷凝器冷凝后排出,这种操作称为单效蒸发。
若把二次蒸汽引至另一操作压力较低的蒸发器作为加热蒸汽,并把若干个蒸发器串联组合使用,这种操作称为多效蒸发。
多效蒸发中,二次蒸汽的潜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提高了加热蒸汽的利用率。
按操作压力可以分为常压、加压或减压蒸发。
真空蒸发有许多优点:(1)在低压下操作,溶液沸点较低,有利于提高蒸发的传热温度差,减小蒸发器的传热面积;(2)可以利用低压蒸汽作为加热剂;(3)有利于对热敏性物料的蒸发;(4)操作温度低,热损失较小。
在加压蒸发中,所得到的二次蒸汽温度较高,可作为下一效的加热蒸汽加以利用。
因此,单效蒸发多为真空蒸发;多效蒸发的前效为加压或常压操作,而后效则在真空下操作。
1.3.1多效蒸发效数的确定在流程设计时首先应考虑采用单效还是多效蒸发,为充分利用热能,生产中一般采用多效蒸发。
经济上的限制是指效数超过一定时经济上不合算。
多效蒸发中,随着效数的增加,总蒸发量相同时所需生蒸汽量减少,是操作费用降低。
随着效数的增加,设备费用成倍增长,而所节省的生蒸汽量愈来愈少,所以无限制增加效数已无实际意义,最适宜时的效数应使设备费和操作费二者之和为最小。
技术上的限制是指效数过多,蒸发操作将难以进行。
一般工业生产中加热蒸汽压强和冷凝器操作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一定操作条件下,蒸发器的理论总传热温度差为一定值。
在效数过多时,由于各效温度差损失之和的增加,使总的有效传热温度差减小。
当分配到各效的有效传热温度差减小到无法保证操作呈正常的沸腾状态时,蒸发操作将无法进行下去。
因此基于上述因素考虑,实际的多效蒸发过程效数并不多。
为保证传热的正常进行,各效的有效传热温度差不能小于6—10℃。
通常对于电解质溶液,如NaOH、NH4OH等水溶液,由于沸点升高较大,采用2—3效;对于非电解质溶液、有机溶液等,其沸点升高较小,可采取为4—6效。
但真正适宜的效数,需通过最优化的方法加以确定。
本设计选择3效蒸发。
1.4多效蒸发流程的选择根据加热蒸汽与料液的流向的不同,多效蒸发的操作流程可分为并流、逆流、平流、错流等流程。
(1)并流流程也称顺流加料流程,料液与蒸汽在效间流动同向。
并流流程结构紧凑,操作简便,应用较广。
并流流程只使用于处理黏度不大的料液。
(2)逆流流程料液与加热蒸汽在效间呈逆流流动。
自前效到后效,料液组成渐增,温度同时升高,黏度及传热系数变化不大,温度分配均匀,适用于处理黏度较大的料液,不适于处理热敏性料液。
(3)平流流程每一效都有进料和出料,适合于有大量结晶析出的蒸发过程(4)错流流程也称为混流流程,它是并、逆流的结合,其特点是兼有并、逆流的优点,但操作复杂,控制困难。
我国目前仅用于造纸工业及有色金的碱回收系统中。
采用多效蒸发装置是节能的途径之一。
此外为了回收系统中的热量,应尽量利用低温热源,如蒸发冷凝液的利用及二次蒸汽的压缩再利用等。
本设计采用并流操作。
1.4.1三效蒸发的工艺流程蒸发过程的两个必要组成部分是加热溶剂使水蒸气汽化和不断除去汽化的水蒸气,前一部分在蒸发器内进行,后一部分在冷凝器完成。
蒸发器实质上是一个换热器,由加热室和分离室两部分组成,加热室通常用饱和水蒸气加热,从溶液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在分离室分离后从蒸发器引出,为了防止液滴随蒸汽带出,一般在蒸发器顶部设有气液分离用的除沫装置从蒸发器蒸出的蒸汽称为二次蒸汽,在多效蒸发中,二次蒸汽用于下一效的物料加热。
冷却水从冷凝器顶加入,与上升的蒸汽接触,将它冷凝成水从下部排出,不凝气体从顶部排出。
通常不凝气体来源有两个方面,料液中溶解的空气和系统减压操作时从周围环境中漏入的空气。
料液在蒸发器中蒸浓达到要求后称为完成液,从蒸发器底部放出,是蒸发操作的产品。
采用多效蒸发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新鲜蒸汽用量,具体方法是将前一效的二次蒸汽作为后一效的加热蒸汽。
1.5进料温度的选择进蒸发器料液的温度高低直接影响到蒸发器中的传热情况和蒸发器传热面积的大小,生产上通常为了节约蒸汽用量和提高传热效果,在进蒸发器之前利用可回收的低温热源将料液预热到接近或达到沸点状态,以实现节能降耗。
本设计进料温度为25℃。
第二章三效蒸发的工艺计算三效蒸发的工艺计算的主要依据是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及传热速率方程。
计算的主要项目有:加热蒸汽(生蒸汽)的消耗量、各效溶剂蒸发量以及各效的传热面积。
计算的已知参数有:料液的流量、温度和浓度,最终完成液的浓度,加热蒸汽的压强和冷凝器中的压强等。
蒸发器的设计计算步骤三效蒸发的计算一般采用试算法。
根据工艺要求及溶液的性质,确定蒸发的操作条件(如加热蒸汽压强及冷凝器的压强),蒸发器的形式、流程和效数。
根据生产经验数据,初步估计各效蒸发量和各效完成液的浓度。
根据经验假设蒸汽通过各效的压强降相等,估算各效溶液沸点和有效总温差。
根据蒸发器的焓衡算,求各效的蒸发量和传热量。
根据传热速率方程计算各效的传热面积。
若求得的各效传热面积不相等,则应按下面介绍的方法重新分配有效温度差,重复步骤(3)至(5),直到所求得各效传热面积相等(或满足预先给出的精度要求)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