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方向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方向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方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如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和反应工程等;2. 使学生了解化工过程中常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如蒸馏、吸收、萃取等;3. 帮助学生理解化工设备的设计与优化原则,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工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工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传质过程、反应工程基础。

教学大纲:按教材章节顺序,逐一讲解各基本概念,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化工原理知识体系。

2. 常见单元操作原理:蒸馏、吸收、萃取、结晶、膜分离等。

教学大纲:结合实际工业应用,分析各类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结构,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化工设备设计与优化:反应器设计、热交换器设计、塔设备设计等。

教学大纲:以教材为基础,讲解设备设计原理,结合案例让学生了解设备优化方法。

4. 化工过程模拟与控制:流程模拟、过程控制、优化与调度。

教学大纲:引入现代化工技术,使学生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与控制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工原理操作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操作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中基本操作原理,如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等;2. 使学生了解化工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操作方法;3. 帮助学生理解化工过程中常见的单元操作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工艺计算;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正确使用化工设备进行实验操作;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见解,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化工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使其注重实验安全,遵循实验规程;3. 引导学生关注化工行业的发展,认识到化工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流体流动、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等基本原理的学习,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化工设备与工艺:介绍常见化工设备构造、性能及操作方法,包括泵、压缩机、换热器等,涉及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单元操作:学习精馏、吸收、萃取、干燥等典型化工单元操作,分析各操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涉及教材第三章至第六章内容。

4. 化工工艺计算: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简单的工艺计算,涉及教材第七章内容。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化工原理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涉及教材实验部分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第1-4周:学习化工原理基本概念;2. 第5-8周:了解化工设备与工艺;3. 第9-12周:研究单元操作;4. 第13-16周:进行化工工艺计算;5. 第17-20周:实验操作及总结。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化工原理及操作知识。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流动和压力降、气液平衡、传质过程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工问题的能力。

1.掌握流体的密度、粘度、热导率等物理性质。

2.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包括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3.掌握流体流动和压力降的基本理论,包括层流和湍流、管道流动和开放流动等。

4.理解气液平衡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图、相律和相变换等。

5.掌握传质过程的基本方法,包括扩散、对流传质和膜传质等。

6.能够运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分析流体流动问题。

7.能够计算流体流动和压力降的基本参数,如流速、压力降等。

8.能够分析气液平衡问题,确定相态和相组成。

9.能够运用传质过程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工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流动和压力降、气液平衡、传质过程等。

1.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粘度、热导率等,通过实例讲解其测量方法和应用。

2.流体力学基本方程:讲解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应用。

3.流动和压力降:讲解层流和湍流的特性,分析管道流动和开放流动的压力降计算方法。

4.气液平衡:讲解相图、相律和相变换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气液平衡问题。

5.传质过程:讲解扩散、对流传质和膜传质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传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流动和压力降、气液平衡、传质过程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化工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化工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工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3)掌握化工计算方法和技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化工过程设计和优化能力;(3)学会使用化工设备和仪器进行实验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增强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认识和兴趣;(3)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溶液、蒸馏、吸收、萃取、离子交换等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

2.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包括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化工计算方法:包括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质量平衡等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周: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第3-4周: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第5-6周:化工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化工原理》;2.参考书:相关化工原理的教材和学术著作;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动画等;4.实验设备: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介1. 引言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工工艺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包含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课程设计。

本文档将介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内容,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

2. 课程设计目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来巩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中,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实验操作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通常包括一定的实验操作,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实验操作对学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中实验原理的理解。

3.2 计算和模拟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还包括一些计算和模拟的内容,学生需要根据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模拟。

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工原理的数学基础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计算和模拟能力。

3.3 报告撰写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通常还包括一份报告的撰写,学生需要将实验操作、计算和模拟的结果整理成报告形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报告的撰写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

4. 课程设计建议为了顺利完成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导:4.1 提前准备在开始课程设计前,学生应提前阅读课程相关的教材、参考书和论文,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中更加游刃有余。

4.2 注重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应注重实验的细节,遵循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学生还应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合理的分析。

4.3 利用计算和模拟工具在进行计算和模拟时,学生可以使用相关的计算软件和模拟工具,例如Matlab、Aspen Plus等。

化工原理 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 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专业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后,根
据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操作和设计的一门课程。

在进行化工原
理课程设计时,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的化工原理知识,从实际工程问
题出发,进行设计、分析和论证。

首先,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设计
题目的确定、设计依据的分析、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计算的进行、设计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以及设计报告的撰写等环节。

学生需要根据
所学的化工原理知识,选择合适的设计题目,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依据,合理制定设计方案,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最终撰写设计
报告。

其次,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化工原理
知识,如物质平衡、能量平衡、传质过程等理论,结合实际工程问
题进行设计。

例如,可以设计化工流程中的反应装置、分离装置、
传热装置等,通过计算和分析来确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此外,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设计计算和实验操作,并能够准确
地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的来说,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运用化工原
理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
够加深对化工原理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范文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范文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1)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化工过程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3)熟悉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流程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2)具备较强的化工过程分析和设计能力;(3)熟练使用相关化工设计和分析软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化工过程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3.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流程和计算方法;4.化工设计和分析软件的使用。

具体安排如下:1.第1-2课时:介绍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2.第3-4课时:讲解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流程和计算方法;3.第5-6课时:介绍化工设计和分析软件的使用,进行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讲授法: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工原理的应用;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化工原理教材,用于学生学习和参考;2.参考书:提供相关化工原理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化工原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包括流体流动、传质、传热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工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2.了解传质和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3.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和流程。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流体流动、传质、传热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运用化工原理的基本单元操作设计和优化化工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积极面对和解决化工过程中的问题;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和完成化工项目。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单元操作。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流体流动:流体的性质、流动的类型和计算方法;2.传质:传质的类型和计算方法、传质的设备;3.传热:传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传热的设备;4.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反应器、分离器、输送设备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工原理的知识;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和流程;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验证化工原理的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化工原理教材,用于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2.参考书:化工原理相关参考书,用于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案例;3.多媒体资料:化工原理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4.实验设备:化工原理实验设备,用于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1. 引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学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本文将介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

2. 目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化工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3. 内容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涵盖了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的设计。

以下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3.1 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将学习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的平衡、能量的平衡、动量的平衡等。

学生将掌握化工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

3.2 工艺流程的设计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化工工艺流程。

学生将通过分析化工原料的性质和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反应器类型、控制参数等,设计出满足工艺要求的化工工艺流程。

4. 方法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4.1 实践项目学生将参与实际的化工工程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了解化工工艺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流程。

学生将在实践中学习化工原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能力。

4.2 课程讲解和案例分析教师将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将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掌握化工原理的实际应用方法。

5. 评价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项目报告的评分和学生的学术表现。

以下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评价指标:5.1 项目报告评分学生将根据课程设计项目的要求,提交相应的设计报告。

教师将对学生的设计报告进行评分,评估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

5.2 学术表现除了项目报告的评分外,教师还将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

学生的学术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等。

6. 总结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一、课程背景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打下化工理论基础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化工原理的相关知识体系,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3.能够应用化工原理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a.化工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c.化工原理的相关学科和领域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a.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b.物质的相态变化与热力学c.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的关系3.热力学基础a.热力学基本定律和概念b.热力学过程的基本方程和计算方法c.热力学的应用和工程实践4.化工原理的传质与分离a.传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分离设备的设计和应用5.反应工程基础a.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动力学b.反应器的类型和设计原则c.反应工艺的应用和优化6.流体力学基础a.流体的基本性质和流动规律b.流体的流动类型和应用c.流体力学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对化工原理的深入理解。

3.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化工实验和工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课程评估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2.中期考试:包括对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考核。

3.期末考试:总结对整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六、教材1. 《化工原理导论》,作者:王明华,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 《化工原理》,作者:张三,出版社:化学出版社七、课程作业1.每周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化工流程图的绘制和分析方法;(3)熟悉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4)了解化工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化工流程图的绘制和分析能力;(3)能独立完成化工单元操作的计算和设计;(4)具备一定的化工工艺流程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化工单元操作和工艺流程。

具体安排如下:1.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化工过程的基本特点、化工流程图的绘制和分析方法。

2.化工单元操作:包括流体流动、压力容器、传热、传质、反应工程等基本操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3.化工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主要包括工艺流程的设计原则、设备选型依据和实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核心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进行化工单元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化工原理。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化工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配备齐全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示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示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示例1. 引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专业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对化工原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档将介绍一个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示例,帮助读者理解并运用化工原理知识。

2. 设计目标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工业冷却器,以实现对某一化工过程的热量控制。

具体设计要求如下:•设计一个能满足一定冷却要求的工业冷却器;•确定冷却器的工作参数,如冷却液体流量、冷却剂的温度等;•选择适当的材料和结构设计,以达到良好的传热效果;•对设计进行计算和模拟,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3. 设计步骤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3.1 确定冷却要求在设计工业冷却器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所要冷却的物质和冷却要求。

例如,如果要冷却一个化工反应器,需要明确反应器的体积和所需降温的温度。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设计计算非常重要。

3.2 选择合适冷却剂根据冷却要求,选择适合的冷却剂。

在选择冷却剂时,需要考虑其传热性能、成本和环境因素等因素。

3.3 确定冷却剂流量根据冷却要求和冷却剂特性,计算冷却剂的流量。

流量的选择应该能够满足热量平衡方程,确保冷却剂能够充分吸热,降低被冷却物质的温度。

3.4 设计冷却器结构根据冷却剂流量和传热需求,设计合适的冷却器结构。

选择适当的冷却器类型,如管壳式冷却器、板式换热器等,并确定其材料和尺寸。

3.5 进行传热计算和模拟使用传热学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计算和模拟。

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热传导、传热系数等参数进行分析。

3.6 制造和测试根据设计方案,制造冷却器并进行实验测试。

测试的结果将用于判断设计方案的优劣,并对设计进行优化。

4. 结果和讨论根据上述设计步骤,完成一个满足冷却要求的中型化工冷却器设计。

通过计算和模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在实际制造和测试中,冷却器能够实现预定的冷却效果。

5.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一个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示例,通过对工业冷却器的设计,演示了化工原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范本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范本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1)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计算和方法;(3)了解化工原理在工业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进行简单的工艺计算;(2)能够分析化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能够运用化工原理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反应工程等基本内容;2.化工过程的基本计算和方法:包括流体流动阻力、传热面积、反应速率等基本计算;3.化工原理在工业中的应用:包括化工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操作优化等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原理在工业中的应用;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为学生提供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化工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拓展知识;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加深对化工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化工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5.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大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大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大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和反应工程等方面。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和化学原理解决复杂的化工问题,如流体流动、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反应器设计等。

3.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化工过程中常见的单元操作和工艺流程,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操作要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工流程的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设备、计算工艺参数和优化操作条件。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化工模拟软件,进行流程模拟和参数优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提升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化工行业的热爱,认识到化工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2.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化工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环保和节能意识,关注化工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解决复杂化工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工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学生未来从事化工领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流体力学部分:涵盖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基本原理,重点讲解流体在管道和设备中的流动特性、压力损失计算以及流体输送设备的选择与设计。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流体力学基础、第四章 流体输送设备。

2. 传热学部分:介绍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基本传热方式,探讨传热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换热器的选型和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热学、第六章 换热器。

3. 质量传递部分:讲解质量传递的基本理论,包括扩散、对流传质和反应传质等,分析吸收、吸附和膜分离等传质过程的应用。

化工原理实习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实习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实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化工原理实习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化工过程中常见单元操作的工作原理及设备构造。

2. 学习并掌握化工流程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各类化工符号。

3. 掌握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了解化工过程优化与控制的基本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化工工艺流程,并进行模拟实验。

2. 学会使用化工实验设备,熟练进行基本的操作与维护。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实习课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工生产过程中环保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化工原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未来从事化工行业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化工原理基本知识:包括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反应工程等基本原理,重点讲解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原理等核心概念。

教材章节:第一章至第四章。

2. 化工单元操作:分析各类常见化工单元操作(如蒸馏、吸收、萃取、干燥等)的工作原理、设备构造及过程控制。

教材章节:第五章至第八章。

3. 化工流程图绘制:教授化工流程图的绘制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各类化工符号。

教材章节:第九章。

4. 化工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学习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掌握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技巧。

教材章节:第十章。

5. 化工过程优化与控制:介绍化工过程优化与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典型化工过程的优化策略。

教材章节:第十一章。

6. 实践操作与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设计简单的化工工艺流程,并进行模拟实验。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天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天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天津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如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和反应工程等;2. 使学生了解化工过程中常见单元操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3.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化学工程中的基本方程和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科学方法解决化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化工流程、设计简单工艺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使用专业软件和实验技能进行化工过程模拟和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化工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提高其对环保、能源等社会问题的责任感;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天津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和反应工程等;- 教材章节:第1章 流体力学基础,第2章 热力学基础,第3章 传质原理,第4章 反应工程基础2. 常见单元操作及其应用:流体输送、热量传递、质量传递、搅拌、过滤、干燥等;- 教材章节:第5章 流体输送,第6章 传热,第7章 质量传递,第8章 搅拌、过滤和干燥3. 化工过程分析与设计:流程模拟、工艺方案设计、优化与控制;- 教材章节:第9章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第10章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第11章 化工过程控制4. 实验技能与专业软件应用: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专业软件操作;- 教材章节:第12章 化工实验技能,第13章 化工数据采集与处理,第14章 专业软件应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进度进行组织,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化工原理的知识。

化工原理教学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教学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教学课程设计一、引言化工原理是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设计一门全面且高效的化工原理教学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化工原理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反应动力学、质量传递、能量传递、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2. 实践学习目标:学生应能够熟练操作化工实验仪器设备,掌握常用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3. 应用目标:学生应能够将所学的化工原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理解化工过程中的原理和规律,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动力学和反应速率常数,反应速率和温度的关系等。

(2) 质量传递:质量传递的基本概念,质量传递过程的速度控制因素,质量传递的传递机制等。

(3) 能量传递:热力学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定律,热传导的基本理论,传热方式与传热设备等。

(4) 流体力学: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和物理规律,流体传动设备等。

2. 实验教学内容:(1) 基础实验:采用常规实验装置,进行化工原理相关的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速率的测定,质量传递过程的实验,热传导实验等。

(2) 设计和创新实验: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1) 理论部分:采用讲授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部分: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并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估和成绩评定1. 理论部分评估:通过平时作业、课堂互动和小测验等形式进行评估,占总评成绩的30%。

课程设计化工原理

课程设计化工原理

课程设计化工原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流体的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在技能方面,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进行流体流动和热量传递的计算。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将培养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认识到化工原理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流体的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学生将学习流体的基本性质,包括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

然后,学生将学习流体的流动和压力的计算方法,包括流速、流量和压强等参数的计算。

最后,学生将学习热量传递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等热传递方式。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将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流体的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此外,还将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流体的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书将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应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多媒体资料将用于展示流体流动和热量传递的动画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实验设备将用于进行流体流动和热量传递的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估本章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

作业将包括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以巩固学生对流体性质、流体流动和压力、热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任务包括:
1. 学习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流体力学、热传递、传质分离等方面的内容。

2. 进行实验操作,学习使用各种化工仪器设备,如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等,掌握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3. 进行项目设计和实施,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并完成一个小型化工过程,如液体混合、蒸馏、萃取等。

4. 学习并掌握化工过程的模拟和优化方法,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和优化设计。

5. 进行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项目报告,总结经验和教训。

通过以上的任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化工原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空气中丙酮的回收工艺操作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班级:化工0902姓名(学号):侯祥祥3091303039朱晓燕3091303036熊甜甜3091303035周利芬3091303033指导教师:吴才玉2012年01月目录一、前言 (3)二、设计内容 (5)(一)设计对象 (5)(二)工艺路线设计 (5)1.路线选择 (5)2.流程示意图 (8)3.流程说明 (9)(三)工艺的设计计算 (10)1.物料衡算 (10)2.热量衡算 (12)(四)设备的设计计算 (21)1.主要参数 (21)2.直径 (21)3.附加条件 (21)(五)设备示意图 (23)三、总结体会 (24)四、参考文献 (29)五、附录 (31)前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

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经济合理性。

在化工生产中,常常需要进行混合物的分离以达到提纯或回收有用组分的目的,吸收和精馏两个单元操作为此提供了重要措施。

气体吸收过程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气体混合物的分离操作,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特定的液体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实现各组分分离的单元操作。

精馏是常用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操作,它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不同并借助于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从而达到轻重组分分离的目的。

塔设备是一种重要的单元操作设备,其作用实现气—液相或液—液相之间的充分接触,从而达到相际间进行传质及传热的过程。

它广泛用于吸收、精馏、萃取等单元操作,随着石油、化工的迅速发展,塔设备的合理造型设计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塔设备一般分为连续接触式和阶跃接触式两大类。

前者的代表是填料塔,后者的代表则为板式塔。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吸收操作采用的是填料塔,而精馏操作采用的则为板式塔。

填料塔的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压力降小,传质效率高,便于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等,对于热敏性及容易发泡的物料,更显出其优越性。

过去,填料塔多推荐用于0.6~0.7m以下的塔径。

近年来,随着高效新型填料和其他高性能塔内件的开发,以及人们对填料流体力学、放大效应及传质机理的深入研究,使填料塔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筛板塔是1932年提出的,当时主要用于酿造,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维修方便,造价低,气体压降小,板上液面落差较小,相同条件下生产能力高于浮阀塔,塔板效率接近浮阀塔。

其缺点是稳定操作范围窄,小孔径筛板易堵塞,不适宜处理粘性大的、脏的和带固体粒子的料液。

但设计良好的筛板塔仍具有足够的操作弹性,对易引起堵塞的物系可采用大孔径筛板,故近年我国对筛板的应用日益增多,所以在本设计中设计该种塔型。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设计的吸收塔和精馏塔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满足工艺要求,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潜力。

节省能源,综合利用余热。

经济合理,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的高低,一方面影响到冷却水用量。

另一方面影响到所需传热面积的大小。

即对操作费用和设备费用均有影响,因此设计是否合理的利用热能R等直接关系到生产过程的经济问题。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工艺路线的设计、过程的物料衡算、工艺计算、结构设计等。

设计内容【设计对象】空气中丙酮的回收1.处理量:8000m3/h2.原料中丙酮含量:10%(m3/m3)3.丙酮产品的质量:98%(kg/kg)4.丙酮的总回收率:93%5.吸收剂:水(丙酮含量为2%)6. 逆流操作7. 操作压力为常压8. 使用微分接触式的吸收设备【工艺路线设计】1.路线选择丙酮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用于生产环氧树脂,聚碳酸酯,有机玻璃,医药,农药等。

亦是良好溶剂,用于涂料、黏结剂、钢瓶乙炔等。

也用作稀释剂,清洗剂,萃取剂,还是制造醋酐、双丙酮醇、氯仿、碘仿、环氧树脂、聚异戊二烯橡胶等的重要原料。

在无烟火药、赛璐珞、醋酸纤维、喷漆等工业中用作溶剂,以及在油脂等工业中用作提取剂。

丙酮回收单元是很多用丙酮作为溶剂进行化工生产企业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丙酮回收的方法有多种,如水吸收-精馏、水吸收-解吸、活性炭吸附-蒸汽解吸-精馏、深度冷却等等。

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水吸收-精馏或活性炭吸附-蒸汽解吸-精馏两种操作路线对空气中的丙酮进行回收。

活性炭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对丙酮进行回收。

活性炭产品主要指标有孔径及其分布、容积率、强度和灰分等,这些是选用活性炭依据。

吸附小分子量丙酮时,选择平均孔径小的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丙酮回收用活性炭微结构最佳指标:孔径主要集中在1纳米左右,微孔容积在0.4-0.5毫升/克。

水吸收丙酮是物理吸收,其利用丙酮-空气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实现丙酮的分离。

就丙酮的回收而言,活性炭吸附-蒸汽解析-精馏丙酮回收工艺能耗较高,工艺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而水吸收-精馏丙酮回收工艺能耗较低,工艺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好,是当前最好的替代工艺。

此外,水吸收法还有诸多优点。

首先,丙酮空气混合气中,水对丙酮的溶解度大,而对其他组分则溶解度很小或基本不溶。

这样,单位量的水能够溶解较多的丙酮,在一定的处理量和分离要求下水的用量小,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的循环量。

其次,在操作条件下,水具有较低的蒸气压,在吸收过程中,吸收剂水的损失可以忽略,提高了吸收过程的效率。

同时,水吸收法的能耗较低,采用水作为吸收剂进行吸收比用活性炭进行吸附要经济的多。

综上所述,在本次课程设计中,选用水吸收-精馏的工艺路线来回收空气中的丙酮。

工艺路线图水2.流程示意图a.流程简图(参见附件)b.流程框图含10%丙酮空气混合物 吸收 排放合格的废气丙酮水溶液 精馏丙酮 (塔顶产品) 空气丙酮气柜 吸收塔 贮槽 气泵 换热器25℃ 废气换热器3.流程说明丙酮-空气混合气体贮存在干燥的气柜中,通过气泵,混合气体进入填料吸收塔,与水逆流相接触后,大部分丙酮被水吸收,得到可排放的净化气,在填料塔塔顶排放到大气中;吸收丙酮后的水,从塔底流出,贮存在丙酮贮槽中,待用。

用离心泵将贮槽中的丙酮水溶液抽到位于高位的列管式换热器中,用板式精馏塔塔底的流出液进行加热,再通过套管换热器,使用低压蒸汽进行加热至泡点。

将泡点下的丙酮水溶液,通入板式精馏塔的加料口进行精馏。

经过精馏后,在精馏塔塔顶经过全凝器冷凝后的溶液进入分配器,一部分回流至精馏塔,另一部分再通过冷凝器冷凝后贮存在丙酮产品贮罐中,即得到产品;在精馏塔塔底,用低压蒸汽直接加热塔釜液体,在塔底流出液中,丙酮含量较低,可对吸收塔塔底流出的丙酮-水溶液进行第一次加热。

从列管换热器流出的低含量丙酮-水溶液,经过套管换热器进行冷却,至20摄氏度,再通入吸收塔对空气中的丙酮进行吸收。

如此,完成水吸收-精馏法回收空气中的丙酮的操作工艺。

【工艺的设计计算】1.物料衡算 离心泵 25℃ 换热器 精馏塔全凝器 丙酮贮槽 全凝器部分回流 再沸器 水相 釜液 泡点 冷却取吸收操作温度为t=20℃,操作压强为P=101.325KPa由《化工工艺设备》得丙酮-水两相系统亨利系数E (KPa)与温度t(℃)的关系公式为: lg E = 9.171- 15.2732040+t (1) 已知t=20℃,则由公式(1)可得 E=163.0KPam = PE = 163.0/101.3 = 1.61 所以,吸收操作相平衡关系为:y=1.61x丙酮、空气混合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iy (2) 已知丙酮y =0.1,丙酮M =58.08g/mol ,则空气y =1-0.1=0.9,查得20℃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空气M =29,根据公式(2)可得,=31.91g/mol =31.91kg/k mol将丙酮、空气混合气体近似看做理想气体,则可知PV=nRT (3),V=/带入公式(3)中,可得 =RT M P =15.293314.891.31325.101⨯⨯=1.327kg/ G=8000/h=91.31327.13600/8000⨯=0.09kmol /s 由吸收、精馏过程可得以下方程: 吸收最小液气比min )(G L =2121x x y y e -- (4) 吸收的液气比 G L =1.4min )(G L =2121x x y y -- (5) 吸收的相平衡的关系 y=1.61x (6)精馏的总物料 F=D+W (7)易挥发组分 F=D+W (8)L=F,F x x =1,w x x =2 (9)总的回收率 1Gy Dx D ==起始丙酮的量最后丙酮的量η (10) 式中:L 、G ——分别表示吸收过程水相、气相的流量,kmol/s;x 1、x 2——分别表示吸收过程水相进、出口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率;y 1、y 2——分别表示吸收过程气相进、出口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率;F 、D 、W ——分别表示精馏过程中原料液、馏出液和釜残液的流量, kmol /s ;x F 、x D 、x W ——分别表示精馏过程中原料液、馏出液和釜残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率。

已知=0.98,G=0.09kmol /s,=0.93,假设=0.004根据方程(4)--(10),可求得L=F=0.201kmol /s,D=0.00854kmol /s,W=0.192kmol /s,=0.0074kmol /s,F x x =1=0.045,w x x =2=0.004根据物料衡算,结果整理如下表:F (L )/kmol /sD /kmol /s W /kmol /s y 2 X 1(x F ) x 2(x W ) 0.2018.54×10-3 0.192 7.4×10-3 0.045 0.004 2.热量衡算换热器的选择 根据流程工艺的需要,共需提供三台换热器进行操作,我们选了两台套管式换热器和一台列管式换热器。

其流程如上图所示,精馏塔塔底流出液,对吸收塔塔底流出的丙酮-水溶液进行第一次加热。

之后再经过套管换热器进行冷却,至20摄氏度,再通入吸收塔对空气中的丙酮进行吸收。

被加热的丙酮-水溶液再用低压蒸汽加热至泡点,送入精馏塔进料版进料。

下面逐个进行计算: ①套管式换热器-1的计算根据物料衡算,再通过计算可知,含丙酮4.5%、水95.5%的混合溶液,其泡点温度为98℃。

套管式换热器-2套管式 换热器-1列管式 换热器 精馏塔釜液 低压蒸汽 精馏塔 吸收塔 吸收塔塔底流出液用T=110℃低压蒸汽对冷流体加热,至泡点温度t 2=98℃,采用内管直径为 Φ58×2.5mm ,外管直径为Φ78mm 的套管式换热器逆流传热,蒸汽流量选用q m ,1=0.268kg/s ,查得110℃饱和水蒸汽汽化焓为 ΔH=2232.4kJ/k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