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学
“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含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义。

“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

“语文味”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方法”向“方式”转变,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领;“语文味”更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点,能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准确性的评价——传递“语文味”
赞可夫说:“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能用准确性的评价给学生传递“语文味”,让“语文味”融化在浸润心灵的感动中。

案例:人教版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中:“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这段话写出了小河的水清,小河的美。

一位教师的评价:第一次评价——读得还可以;第二次评价——读得不错;第三次评价——读得太好了!另一位教师的评价:第一次评价——你让老师感到了河水的清澈;第二次评价——你让老师
见到了小河中的沙石;第三次评价——你让老师欣赏到了水中鱼虾嬉戏的情景。

思考:前一位教师的“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读得太好了”评价是非常笼统的,这样的评价可以运用于其它学科,缺失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

只有潜入文本,体会文本的内涵,朗读时,才能把文本的情感表
达出来。

教师很自然地在课堂评价中传递给学生读书要读懂文本的内涵,读出文本的情感的“语文味”,引导学
生去感悟文本中的优美的语言,“语文味”也就充溢课堂,充溢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二、启发性的评价——释放“语文味”
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因此,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给学生以启发,使之豁然开朗,让学生受到“语文味”的熏陶。

案例:一位老师教学《春天》一课时,微笑地问学生:“为什么桃花会在春天盛开?”其本意是想让学生明白“因为天气暖和了,春天到了,所以桃花就开了”这一季节转换的规律。

可是,学生的答案却是五花八门:“因为小草长出嫩叶,绿油油的一片,十分美丽,桃花想和它们比美,所以就开了。

”“因为桃花梦见我们小朋友换上新装了,它也要换上新装和我们比美,所以就开了。

”……然而,学生这些很有创意的见解都被教师否定了。

他严肃地对学生说:
“因为天气暖和了,春天到了,所以桃花就开了。

你们怎么会想不到呢?”
另一位教师教学《春天》一课时,也是微笑地问学生:“桃花在春天为什么盛开?”众多的孩子说:“因为天气暖和了,春天到了,所以桃花开了。

”教师立即鼓掌,以示表扬。

突然,有个学生说:“其实是因为小草长出嫩叶,绿油油的一片,十分美丽,桃花想和它们比美,所以桃花开了。

”那位教师先是一愣,然后竖起大拇指说:“你说得真好!把桃花当作‘人’来看待,你的语言像诗一样的美!”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像炸开的锅一样,孩子们纷纷发言:因为桃花梦见我们小朋友换上新装了,它也要换上新装和我们比美,所以桃花开了;因为它听到蜜蜂的声音,知道蜜蜂来采蜜了,桃花要让蜜蜂来自己身上采蜜,所以桃花开了……那位教师激动地说:“桃花觉得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说得真好,它很开心,想和我们交朋友,这样桃花就开了。


思考: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一种极具差异性的心理行为。

如果前一位教师不那么武断,而是微笑着说:“桃花觉得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说得真好,它很开心,想和大家交朋友,所以就开了。

”我想,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的想像力会更加丰富,学生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而后一位教师的评价是“你说得真好!把桃花当作‘人’来看待,你的语言像诗一样的美!”教师运用这样的启发性评价来赞美,传递了“拟人”的“语文味”,学生就会明白这是把“桃花”当作“人”来讲的,就会初步领会“拟人”的用法,运用“拟人”的手
法,能说出诗一样美的语
言。

诗一样灵动、优美的语言就会在更多的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三、引导性的评价——浓化“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是姓“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案例:有一位教师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后,微笑地问:“学习了这首词后,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呢?”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画梅花、说梅花、唱梅花、种梅花……这位教师又微笑地说:“那就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它吧!”于是,课堂上热闹起来了,多种技艺的“大杂烩”情景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另一位教师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后,也是微笑地问:“学习了这首词后,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呢?”学生的想法也是五花八门:画梅花、说梅花、唱梅花、种梅花……而这位教师却微笑着说:“大家的想法很好,至于画梅花、说梅花、唱梅花、种梅花……这些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方式,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完成。

思考:前一位教师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后,进行所谓的“自主发挥,学科整合”,其实是“耕种他人田,荒芜自家园”,淡化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的基本宗旨。

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吹、拉、弹、唱、画、演等能力的培养,那是其
它学科的任务。

这是根据文本语言的风格,有针对性地加强了语言积累的训练,浓厚了文本学习的氛围,浓化了课堂上的“语文味”。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必须让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洋溢着“语文味”。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不仅要有激励性、导向性,还要富有“语文味”,才能避免“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等现象的出现,让语文课真正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

在语文课堂上弘扬“语文味”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涉及多种因素、各个层面。

“语文味”不只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而是一个动态的体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有待于广大教师去开发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