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15联考申论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材料的整体逻辑

材料交错庞杂,考生需要在纷繁的材料中梳理出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材料1:组织建设:英国、德国、法国文化推广组织建设(机构建设)的现状;

材料2:组织建设:文化推广组织建设的现状(机构建设: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歌德学院与孔子学院)。

材料3:国外认识:国外对中国的片面认识和孔子学院建设的必要性。

材料4:丝绸之路对经济和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材料5:资金问题:资金来源(德国靠政府、美国靠市场);资金管理(德国:设立机构、德国专款专用、管理严密;美国:未设机构,言论自由)。

材料6: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走出去和修内功的关系。

材料7:文化的作用;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的迫切性。

教材问题:如何在教材本土化和本国文化之间平衡。

国际关系:教师入境困难

孔子学院的理念:非文化扩张,和平友善

材料8:网友关于孔子学院的争议。

材料9:文化逆差

材料关系:

材料1、2、3、5、7、9讲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

材料4、7讲文化传播及孔子学院的作用

材料6: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修内功和走出去的关系。

材料8:网友观点

题目难度:

题目难度高,每道题目涉及的材料很多,且材料轻微不明确,倘若不能对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则会漏材料漏要点。

二、真题详解

第一题概括归纳

一、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孔子学院在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第一步:审题。

本题虽然为单一概括题型,但是设计材料范围较大,因此难度系数还是不小的。该题目题干说明短小精悍,简单易明,需要结合所有涉及到“困难”(或者问题)的材料;“全面、准确、有条理”是客观题中经常出现的要求,需要考生踩准点,在全面的基础上显示出作答的层次或者逻辑性。

第二步:定位材料。

所有涉及到“困难”(或者问题)的材料。经过略读,我们发现涉及的材料有2、3、6、7、8等。

第三步:加工整理。

对于概括题型,我们需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有条理地组织答案。本题根据材料的内容布局,答案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孔子学院自身、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作用的主体和对象是孔子学院,答案可以依次布局。

1 概括提炼有效内容

材料2:与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向海外推广了中华文化的自觉虽不算早,但速度却也不慢。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如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这已然超过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数;仅2011年,就开设各种层次汉语课程2.4万班次、注册学员达50万人,逾700万人参加上万场次文化交流活动……这项浩大工程的具体承办者就是1987年成立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严格遵循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而非中方单独行为。

——推出:建院求多求快,质量差。

年轻的孔子学院与古老的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及法语联盟相比仍有差距。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据了解,英国文化委员会有专职人员7000多人;法语联盟有专职人员2万人。孔子学院呢?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25岁的北京志愿者小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孔子课堂教汉语,她说:“孩子们很喜欢中国老师,近年来因为报名入学的匈籍学生越来越多,教课压力越来越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都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学汉语。”

概括出——办学起步晚,经验欠缺。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稳定性、持续性。

3.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联名其他9所德国孔子学院,组织100多名德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临行前,一名德国老师召集学生开会,禁止同学单独进入中国家庭,问他为什么这么要求,回答说“害怕”,问他怕什么,回答说“不知道”,因不了解而误读、担忧,正是中西方交流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对很多德国民众来说,中国越来越令人感兴趣,但形象却一直“模糊,不可捉摸”。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了解甚至一些片面的印象,是孔子学院建立时面临的最初挑战。

连续四届的德国中学生赴华夏令营,已有400余在德国中学生来华交流,和中国普通民众面对面。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说,很多学生回来都有同感:去中国前,本以为中国到处都是问题,但后来发现,虽然中国并不完美,却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糟糕。孔子学院致力于让神秘的中国揭开面纱。

——推出: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认识不足,存在误解,缺乏沟通交流。

7. 第二段……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既有国家投入不够的问题,又有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还有不少人认为,目前国内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国家应该在国内教育上投入更多。国外的经验表明,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要等国内的教育发展平衡了,再去推动自己国家的文化交流,恐怕为时已晚。

概括——国家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参与不足。

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较多考虑的是“要让外国人看到我们”,较少考虑国外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更没有琢磨外国人想看什么,喜欢看什么,能看懂什么。对中国学生来说,“愚公移山”、“孔融让梨”是传统的美德,可是把这些故事讲给别的国家的学生去听,却不一定能接受。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究竟应当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还是要考虑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不同?有人提出要实现教材的本土化,但也有人认为,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和德国歌德学院在编写教材时只根据本国情况进行编写,目的就是让外国人去学习和了解他们的问题。到底是应该实现教材本土化,还是应该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孔子学院仍在摸索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