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孝公既没(没,通“殁”,死)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铸以为金人十二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2.宽厚而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桂林、象郡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因河为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迁徙之徒也古义:征发;今义:迁移搬家9.以致天下之士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0.皆明智而忠信古义:聪明智慧;今义:通达事理11.秦人开关延敌古义:打开函谷关;今义:开启和关闭,电子元件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③自以为关中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④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贤才)⑥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④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四、一词多义1.制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2.亡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4.利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④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6.度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⑤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7.因①因遗策《过秦论》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过秦论》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过秦论》凭借,依据,介词五、特殊句式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定语后置;……也,表判断)4.余威震于殊俗(状语后置)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6.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7.锄櫌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政治观点1.王道政治:荀子主张以王道来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当保持智慧、明理、审慎和德行,奉行仁义之政,以对国家进行正确的管理和统治。
2.法治政治:荀子认为君主应实施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对于犯罪分子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激励良善和制止邪恶的目的。
二、伦理观点1.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社会约束,才能使人具备道德品质。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道德美德,注重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2.心性论:荀子提出了心性平等论,认为人们的心性本质相同,都有追求利益和避免危险的本能。
他认为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以利益和责任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3.小人与君子:荀子区分了小人和君子,他认为小人追求个人私利,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君子则追求公义、仁爱和道德的完善,以支撑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三、教育观点1.教育的作用:荀子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品质是通过教育来塑造的,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能力,并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教育的方法:荀子主张以规范和纪律来管理学生,通过刻苦钻研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以及通过道德榜样和儒家经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教育的目的:荀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仁义之德,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四、文化观点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荀子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和道德的价值,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证。
2.文化的养成:荀子主张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经典,以及模仿先贤的行为和品德,来培养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3.文化的传承:荀子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持续的努力,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过秦论》主要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一、人性观点1.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的天性多是贪婪和自私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治理才能改变人们的行为。
2.人性可塑:荀子认为,尽管人性本恶,但人们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改变自己。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德性。
二、政治伦理观点1.君主权威:荀子主张君主集权,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核心和灵魂,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力。
他提出君主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2.君主将德:荀子认为君主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智慧,以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使臣民服从。
3.民众安居乐业:荀子认为,君主的最终目标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安定和繁荣的生活。
他提出君主应该关注经济发展,推行农耕,实施减税政策。
三、社会道德观点1.礼义道德:荀子强调了礼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他主张君主应该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和制度,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
2.社会等级:荀子认为,社会应该按照人才和功绩来划分等级,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效率。
他主张君主应该依据人们的才能和贡献来任用和提拔人才。
四、军事策略观点1.“兵贵神速”:荀子认为,战争中时间的重要性,主张充分利用时间和战机,实施神速的军事行动,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2.军队统一指挥:荀子主张军队应该由一个统一的指挥者领导和指挥,以确保作战的效果。
3.兵力集中:荀子主张兵力要集中,以增强军队的实力,同时减少内外操练和演习,以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
总结:《过秦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以对秦国政治和军事策略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人性、政治伦理、社会道德等问题。
其中,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却也强调人性可塑;主张君主集权,但也要求君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智慧;强调礼义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主张军事策略中的“兵贵神速”,以及军队统一指挥和兵力集中等方面。
《过秦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秦论的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的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过秦论的知识点总结《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过秦论》文言知识、句式整理

二、通假字
4、赢粮而景从 (通:“影” ) 5、陈利兵而谁何 (通:“呵”,盘问)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
(2)包举宇内 (3)囊括四海之意
像……一样
(4)天下云集响应
(5)赢粮而景从
(6)南取汉中 (7)西举巴、蜀
(8)东割膏腴之地
(9)北收要害之郡
向……
(10)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面
2、
瓮、绳: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草绳 牖、枢:名词作动词,作窗户,系户枢
(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2)追亡逐北 北:打了败战往回跑
亡:动词作名词,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
3、使动用法
(1)动词作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流血漂橹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
(2)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灭亡)
文言句式
判断句
•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 世之业也 • 3、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定语后置句
铸以为金人十二
文化常识
【宇内、四海、八荒】泛指天下、全国,如: 九州、六合。 【敲扑】刑具,打人的木棒,短的叫“敲”, 长的叫“扑”。 【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后作为 王朝的代称。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以弱天下之民使…… Nhomakorabea、一词多义
• 1、因 (1)因遗策 (沿袭,动词) (2)因利乘便 (趁着,介词)
(3)因河为池
(凭借,依据,介词)
2、之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 (2)赵奢之伦制其兵。 (这,指示代词)
《过秦论》文言知识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总汇一、重点字词1.务.耕织(致力于)2.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
因:沿袭。
)3.西举.巴蜀(攻取)4.东割膏腴..之地(肥沃)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6.以致.天下之士(招纳)7.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控制。
弊:弱点。
)8.奋六世之余烈.(功业)9.焚百家之言.(著作)10.以愚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11.隳.名城(毁坏)12.销锋镝.(箭头)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窗户)14.氓隶..之人(下层人民)15.才能不及中人..(平常人)16.非銛.于钩戟长铩也(锋利)1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18.然秦以区区..之地(形容词,少、小)19.一夫作难.(起事、首事)二、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2.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5.百有余年(“有”通“又”。
)三、古今异义而迁徙之徒也(古义:征发。
今义:迁移,搬家。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三、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用席子那样;包:像用包布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2.内立法度(内:对内。
)3.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对外。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5.争割地而赂秦(争:争着。
)6.南取百越之地(南:向南。
)7.北筑长城(北:向北。
)8.南下而牧马(南:向南。
)9.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10.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一样。
)B.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过:指出……的过失。
)2.瓮牖绳枢(瓮:用破瓮作;绳:用草绳系。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笞: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完整一、秦朝的兴起1. 秦朝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而成。
2. 秦朝的领袖:秦始皇为秦朝的创始人和领袖,他在位期间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秦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取消封建诸侯,直接管理地方政权。
2. 郡县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将国家划分为郡县,地方政权实行一元化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3. 队伍制度:秦朝实行队伍制度,将百姓抽调到各地来劳役,用以工程建设和军事防御,加强国家的力量和国土的防卫。
三、秦朝的军事制度1. 废除诸侯国:秦始皇通过统一战争废除诸侯国,将中国领土统一纳入秦朝版图。
2. 军阀统一:秦始皇统一了诸侯国军队,将所有诸侯国的军队整合到一起,形成了大一统的军队。
3. 兵制改革:秦朝进行了兵制改革,采取了兵役制度、徭役制度和兵士制度等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防卫水平。
四、秦王朝的社会生活1. 社会地位的变化:秦王朝废除诸侯国,取消了封建诸侯等级的存在,实行一元化的社会等级制度,社会地位和财产都和崇尚的礼教等级有关。
2. 人民生活改善:秦朝实行共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军事实践,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兴替带来的景象是积极的。
3.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秦王朝推行农园制、兴办水利工程,多方面实施了一些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改革,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五、秦王朝的文化特色1. 统一文字:秦朝统一文字,规范了古代汉字的使用和标准,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统一法律:秦朝实行统一的法律制度,建立秦律法统一标准,对后世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礼乐之争:秦朝统一了礼乐等文化制度,推行了法家思想,将以往的儒家文化取而代之,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风貌。
六、秦始皇的治国方针1. 统一思想:秦始皇提出“遍访天下并求天之格”、“一统五帝、而非诸侯”、“儒、道、阴、阳、兵、黄纵而害民,故并灭之”等统一思想,并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推行这些思想,并进行思想上有关网络人民的群众教育工作措施。
《过秦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过秦论》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席卷天下:形容占有四面八方,包揽无余。
2.包举宇内:形容夺取天下,控制四方。
也形容统治或治理全国。
3.追亡逐北:指追逐败逃的敌人。
4.流血漂橹:形容杀人极多。
或形容流血极多。
5.伏尸流血:形容死伤惨重。
6.因利乘便:凭借、利用有利的形势和便利的条件。
7.威震四海:也作“威振四海”,形容威势或威名很大,震慑的范围很广。
8.金城千里:形容辽阔的国土金城环绕,坚固可靠。
9.瓮牖绳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苦。
10.斩木揭竿:指发动武装起义。
(另有成语“揭竿而起”,指起义造反,武装暴动。
)11.云集响应:形容响应支持的人很多。
12.景从云集:“景”读yǐng,形容追随响应的人很多。
13.深谋远虑:深远的谋划和考虑。
14.度长絜大:指较量高下。
15.比权量力:比较双方权势和力量的大小。
16.同年而语:即“同日而语”,指把不同的事物或情况放到一起谈论或看等。
17.万世之业:传之万世的不朽功业。
18.因利乘便:根据形势顺便达到目的。
19.膏腴之地:成语解释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20.拱手而取:拱手,两手合抱在胸前。
指取来毫不费力。
21.区区之地:小小的地盘。
22.度长挈大:度,推测,估计;絜,衡量;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
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23.打破藩篱:打破传统的观念,不拘泥于现状。
24.膏腴之地: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二、文化常识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2.《过秦论》散文篇名。
西汉贾谊作。
分上、下或上、中、下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失。
文章详尽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其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目的为汉文帝接受历史教训,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整理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而迁徙之徒也
(3)宾语前置句
(5)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制
01
赵奢之伦制其兵 率领
0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控制
b)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2、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愚蠢 4、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5、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同列)来朝 6、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7、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使(弓)弯 9.约从离衡 使(连横之盟)离散 10.流血漂橹 使(橹)漂浮
尊贤而重士 贤才
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 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三.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黄河以西一带 今:河的西面 2、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这样以后 今:表示顺承的连词 古:专指黄河 今:泛指河流 古:护城河 今:池塘 4、分裂山河 古:划分 今:有矛盾而分开 5.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固 古:把…作为 今:认为
因
01
因遗策
02
因利乘便
03
因招樊哙出
04
因留沛公与饮
05
因人之力而敝之
06
因河为池
07
于今无会因
08
因使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09
2017
西举巴蜀
01
2018
杀人如不能举
02
2019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ft东豪俊遂并起(ft东:崤ft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ft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ft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世称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年少即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二、写作背景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贾谊针对这一现实,写下了《过秦论》,借秦之过劝汉文帝施行仁政,改革政治,避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三、文章主旨《过秦论》一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借古讽今,劝诫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合从缔交(“从”通“纵”)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景”通“影”)百有余年矣(“有”通“又”)2、古今异义以致天下之士(以致:古义,用来招致;今义,导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3、一词多义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追亡逐北(逃亡的人)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4、词类活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集合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篇1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14.区区①然秦以区区之地(小小的.)②何乃太区区(见识浅薄)③感君区区怀(诚恳)指出句式特征(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判断(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判断(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4)威振(于)四海——省略(5)而倔起(于)阡——省略(6)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省略(7)身死(于)人手——省略(8)委命(于)下吏——省略(9)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介后(10)铸以为金人十二——介后(11)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后(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前《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篇2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4、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9、揭:揭竿为旗(举)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二、通假字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三、一词多义1、制: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2、亡: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3、利: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4、固: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i给予)6、度: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量)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四、词类活用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五、难句翻译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通用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通用《过秦论》是汉朝著名辞章家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著作,全书共30篇,总结了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经验和教训。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过秦论》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一、治国理政方面的知识点:1.用人原则:韩非强调选人要以才能为标准,而不是血缘关系或忠诚度。
他提出了“庸人治国必使贤者为辅”和“贤者道德足以胜任,庸者法令足以办事”的观点。
2.政府组织:《过秦论》强调权责明确,划分不同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行政体系。
3.奖惩制度:韩非主张采用严厉的奖惩制度,以稳定统治和激励官员,使他们更加努力和尽职尽责。
4.税收制度:韩非主张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避免过多的税赋负担对农民的压迫。
二、战争与外交方面的知识点:1.军事力量:韩非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力量,主张加强军事建设,使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统一和战斗力。
2.军事布防:《过秦论》强调军事布防要注重规模和地理位置,合理分配兵力和防御资源,并采取灵活的战术和策略应对敌人的进攻。
3.外交手段:韩非主张“连和攻秦”,即合作和同盟,以对抗强大的敌人,并通过外交手段来化解敌对关系,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三、社会经济方面的知识点:1.农业发展:韩非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以保证国家的物质基础。
2.商业和贸易:《过秦论》提出商业和贸易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主张扶持商业和加强贸易,使国家财富增加。
4.重视文化教育:韩非认为文化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主张加强文化教育的投资和培养人才,使国家在文化和教育上占据优势。
以上只是《过秦论》的一部分知识点的归纳整理,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治国理政、战争与外交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过秦论》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及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政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梳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2.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四、一词多义1.制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2.亡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使巩固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4.利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④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6.度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⑤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③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④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宾语前置句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全文5篇]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da691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8.png)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全文5篇]第一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过秦论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过秦论知识点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2.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人。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6、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7、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8、以愚.黔首使……愚蠢
【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⑦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⑧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⑨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古今异义】
务.耕织(从事)
于是秦人拱手
..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比喻轻而易举)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
西举.巴蜀(攻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
相与为一.(一体)
皆明智而忠信
..(可靠)
铸以为金人
..十二(铜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把;作为,认为)
才能不及中人
..(一般人)
天下云集而响应
..(像回声那样应和)
嬴.粮而景从(担负,背)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复、怨恨)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
①为天下笑者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自若也
(2)定语后置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
②伏尸百万
(3)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固定词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成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追亡逐北因利乘便金城千里万世之业瓮牖绳枢斩木揭竿云集响应赢粮景从深谋远虑同年而语
【值得积累的句子理解】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译文:
3.追亡逐北
译文: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
6.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译文:
7.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