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

合集下载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03.11•【文号】银监发[2004]12号•【施行日期】2004.03.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国银监会关于制定、修改、废止、不适用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告》(发布日期:2007年7月3日实施日期:2007年7月3日)废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银监发[2004]12号2004年3月11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全新改革实践,意义重大。

为确保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两家试点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成功,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两家试点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总目标是:紧紧抓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绩效这几个中心环节,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两家试点银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三条两家试点银行通过改革,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方面,应达到并保持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中等以上的水平。

第二章公司治理改革第四条两家试点银行应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制度。

两家试点银行应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

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组织机构,以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

第五条两家试点银行应公平、公正地选择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两家试点银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要增强资本实力,改善资本结构,还应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方法,促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优化公司治理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简称CCB,建行)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总行 位于北京金融大街25号, 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 也是中国四大银行之一。 在当时行名为中国人民建 设银行,1996年3月26日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交通银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简称BOCOM,交行)始建于1908年,是中国近代以来延续历 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的发钞行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1日,重 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简称PSBC,邮储银行)于2007年 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是中国第五大银行,是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 政储蓄银行承继原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并将继续从 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批准、核准的业务。
1978-1994年间,国内银行业初步形成了以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交行、招行、中信、华夏、浦发、 深发展、广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的竞争局面。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其他文件,提出 深化金融改革,将工农中建由专业银行转变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此,从四大行中剥离了政策性业务,组建了 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专门执行政策性业务的专业银行(即政策性银行)。
2003年,为了改革当时的银行业监管体制,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年4月28日,中 国银监会正式挂牌;12月27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颁布。

国家发改委关于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国家发改委关于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国家发改委关于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4.04.14•【文号】•【施行日期】2004.04.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家发改委关于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2004年4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00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第一年,扎实推进200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从事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决定》精神,进一步明确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和“五个坚持”原则,切实做好200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力争在关键领域和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

根据《决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经国务院同意,现就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排队,研究制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积极推动企业重组、联合、兼并和转让,继续做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衔接。

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

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加大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的力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以调整、完善产权结构为重点,积极推行股份制。

进行国有独资公司建立董事会试点。

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扩大运用市场方式选聘企业领导人员的试点范围。

中国银行业架构

中国银行业架构

中国银行业架构中国银行业架构中国的银行分三大层面:第一阵营是国有商业银行,即原先的“四大家族”工、农、中、建和国开行,资产都在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第二阵营是交行、恒丰、兴业、招行、中信、光大、民生、华夏、广发、深发、浦发、渤海、浙商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都在几千亿元人民币;第三阵营为各城市商业银行。

一、国有商业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分设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主要办理工商信贷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主要业务,中国银行以涉外信贷为主,中国农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农业开发和建设。

1994年,中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专业银行的传统分工已逐步被打破,各银行业务交叉进一步扩大。

2003年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变。

1.中国银行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

鸦片战争后,外国银行涌入中国,通过垄断国际汇兑业务、资本输出、政治贷款、发钞、经营中国对外赔款等手段,扼住了中国金融、财政的咽喉。

1895年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大量涌进国门,中国的金融、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19世纪末,国内有识之士倡导兴办银行,“以中国之银,供中国之用”。

清光绪三十年元月二十八日(1903年3月14日),奕劻上奏“试办大清户部银行推行银币”。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于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

1906年,户部更名为度支部。

1908年2月,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作者:樊志刚来源:《前线》2019年第01期[摘要]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我国银行业发展壮大的40年。

40年间,我国进行了商业化改革和股改上市,银行业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一系列旨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为银行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面对机遇,我国商业银行深层次调结构、改机制、增动力,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

[关键词] 改革开放;银行业;金融服务[中图分类号] D619;F8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01-0025-04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转向市场经济和融入全球化的40年,也是我国银行业成长壮大的40年。

40年来,中国银行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不仅自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银行业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盈利的稳定增长和风险的可防可控,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嬗变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加快对银行业体制改革和客观发展规律的探索。

40年间,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階段,二元银行体制的确立(1978—1993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我国银行业也随之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1979—1984年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成立,中国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打破了“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制,确立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

与之相适应,财政对国有企业不再拨款,改由银行贷款。

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初步建立,银行的筹融资等功能逐步恢复和强化。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全面系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金融国企改革应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金融国企改革应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金融国企改革应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作者:暂无来源:《中国证券期货》 2016年第10期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8月2日《人民日报》刊文解读上海国企改革成绩,国企改革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文/赵鹞金融业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牵其一发即关乎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国民经济的稳定和转型实效。

所以,在此轮国企改革中,金融行业由于与生俱来的自然垄断性、国民经济指标性、高风险和高杠杆性等特征,其改革的步伐必然较为谨慎。

回顾上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股权多元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都引发了国有企业大规模的股权转售、股权投资等股权交易行为和资产重组、企业收购等并购重组行为。

特别是在前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补充资本金、核销资产损失、处置不良资产等财务重组,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在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不仅基本建立起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产权结构,资本实力显著增强,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而且现代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得以建立,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经营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均大幅提高,营业收入和利润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以下简称金融国企)正面临着外部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和内部经营条件的明显制约。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利率市场化加速、存款保险制度推行以及金融监管改革,使得金融国企面临风险上升、盈利增速放缓、监管要求趋紧等冲击和挑战。

从内部条件看,金融国企亟需加强党的领导,公司治理水平总体不高,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整体偏低。

在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当前金融国企如不进行深度转型和持续创新,极有可能遭遇发展瓶颈或困境。

为此,金融国企需要紧紧抓住这一轮国企改革机遇,深化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治理,充分提高管理和职工积极性,大幅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冲击和挑战。

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8年我国改革盘点

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8年我国改革盘点

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刊信息要览P r i m a r y N e w s 5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O LO GY IND US TRY O F IN P rim a r y Ne w s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8年我国改革盘点从年初推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财政、金融、国企改革,2008年我国在诸多方面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有力地提升了经济体制活力,也必将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一、财税、金融、国企等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迈进200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明确2008年经济体制改革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投资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

财税改革取得新突破。

从2008年起,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施,2009年起,全国将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这两大税种收入占全国总税收的三分之二。

临近年末,酝酿10多年的燃油税费改革又终于揭开面纱,这些都标志着新一轮税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

金融领域改革继续深化。

2008年10月,《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获得原则通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收官之战”正式打响。

12月1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在北京召开,首家商业化改革的政策性银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2008年8月初,修订发布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进一步强调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

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也取得重大进展,历经15年立法的企业国有资产法10月获高票通过,数十万亿国有资产的监管问题实现“有法可依”。

二、民生领域和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2008年,我国进一步加快了民生领域改革,从医疗卫生改革到完善教育体制,从增加居民收入到扩大社保覆盖面,一系列民生改革举措的出台不仅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奠定基础,而且将极大改善百姓生活。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4年的历程与发展新中国的金融事业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诞生、一起成长的,至今已走过了63年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经过34年的曲折历程和改革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整体金融实力不断壮大,金融宏观调控不断加强,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978年以前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1978-今)与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现状金融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的历程及金融调控体系的现状从高度集中的金融调控体系到市场化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1978-1993年)证券回购业务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在发展中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人民币可兑换改革进程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1994年至今)人民币可兑换改革进程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外汇黑市交易屡禁不止我国外汇黑市概况外汇黑市存在的原因治理外汇黑市的对策银行业发展与银行监管体制改革银行的恢复发展与体制改革国家商业银行的恢复与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战略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思路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建国以来到1984年从1984至1993年底从1994年到1998年从1998年到2003年2003年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银行业协会银行业协会概况成立银行业协会的重大意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城市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城市信用杜是改革的产物城市信用社在改革中不断壮大城市信用社在清理整顿后继续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与整顿信托业发展、整合及其管理体制改革信托业的产生信托业的整合及管理体制改革信托业目前的发展状况金融租赁和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金融租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业的产生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第一篇: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978年以前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新中国金融业的萌芽,可追溯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_四大经济板块勾画区域发展的完整蓝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_四大经济板块勾画区域发展的完整蓝图

党建!""#$"%专题策划地域广袤的中国,历来存在着区域的差别。

如何根据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如何缩小差距,协调平衡地前进,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胆识。

在迈向“十一五”的新时期,中国的决策者们用四大经济板块,第一次勾画出区域发展的完整蓝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上议事日程。

从深圳特区拉动珠三角崛起,到浦东开发带动长三角经济增长,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中国区域发展正在一步步实现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的转变。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只相当于东部的%)*、+,*和-.*。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

这是在中央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四大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进行了完整的表达。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将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新格局,中国经济将在寻求平衡与协调中快速前行。

.$西部大开发:不是全面开花在过去的一年,西部大开发传来了一个又一个喜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西气东输形成.!"亿立方米的输气能力,西电东送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巨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的浩荡春风中,西部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西部大开发,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西部地区约+#""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有./%以上用于西部地区,近%年来这一比例超过+"*。

金融法作业答案(LT)

金融法作业答案(LT)

1、什么是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金融法基本原则,使金融立法的自导思想,是调整整个金融关系、从事金融调控、监管活动和金融业务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我国金融法基本原则有:1)依法统一管理金融,实行管理和经营分离,规范和完善国家金融调控、监管行为的原则;2)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则;3)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和金融持续稳定为依归,依法规范和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促进金融业公平、公开、有序竞争,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维护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维护金融市场个利益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4)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原则;5)在立足于中国国情上,借鉴国外通行立法做法和国际惯例的原则。

2、何谓金融法体系?我国金融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金融法的体系是指在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调整金融关系不同侧面的金融法律、法规、规章等金融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金融法律制度,共同实现金融法的任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结、和谐统一、彼此分明的统一整体。

它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

金融法体系的内容相当复杂,各国金融立法也因经济、金融发展阶段不同和管理重点各异,内容不尽相同,体系也各有特点。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金融法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部分,即金融主体法(组织法)、金融调控与监管法、间接融资法、直接融资法、期货期权与外汇法(特殊融资法)、金融中介业务法。

1)金融组织法。

或称金融主体法、金融机构组织法,是用已确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性质、法律地位、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业务范围及规则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目前,金融组织法法律规范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

2)金融调控与监管法。

是指国家实施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法律规范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反洗钱法》、《刑法》及其修正案、《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人民币管理条例》、《国家金库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国家货币出入境管理办法》等。

国发(2012)12号 国务院批转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

国发(2012)12号  国务院批转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

国务院批转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2012-03-22 10:2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2〕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二○一二年三月十八日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展改革委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在近年来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就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二)总体要求。

——处理好深化改革与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关系,着力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处理好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处理好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有效运用法制手段规范改革程序、深化改革实践、巩固改革成果。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正文:----------------------------------------------------------------------------------------------------------------------------------------------------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2005年4月4日国发[2005]9号)近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科学实施宏观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但是,宏观调控的实践也表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消除,推进改革十分重要和紧迫。

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加快推进改革。

2005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改革放到突出位置上,用更大的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005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体制创新,把深化改革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2005年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创新制度、转换机制,把握大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研究解决农村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搞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上。

积极探索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巩固改革成果。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推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

案例22中国某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

案例22中国某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
2005年6月17日,双方建行与美洲银行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2005年7月4日,建行和淡马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2005年8月29日,美洲银行的25亿美元和淡马锡的14.66亿美元支付给汇金公司,分别获得了建行9%和5.1%的股份,至此,建行从内资的国有控股股份制银行真正变成有外资参股的国有控股股份制银行
3、明确监管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正确定位 在银行内部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适度的监管替代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需要将监管与银行公司治理联系起来考虑,将公司治理情况纳入监管程序
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国有银行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
1、是一种催化剂,能够加快商业银行民营化2、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够引进国际最佳的惯例,能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3、能保证IPO的成功
OECD定义公司治理
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以及其他权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公司治理通过制定公司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和监督执行的手段来构成治理架构,良好的公司治理应当提供适当的激励,以是董事会和管理层追求符合公司和股东利益的目标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1、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 (三)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五)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2004年9月8日 建设银行分立公告异议期结束2004年9月14日 财政部批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方案2004年9月14日 银监会批准建设银行分立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家发起人发起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15日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大会、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一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设想与建议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设想与建议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设想与建议中国农业银行 郑良芳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深化金融企业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已提到改革的议事日程,为什么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改革一步到位还是分两步走、如何建立持续补充资本金机制、在国内股市上市有无可能、在国外上市利弊得失如何、国家信誉资本是否是导致经营者道德风险的根源等诸类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从 1993年底,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

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多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加快了商业化的改革步伐,在经营体制转换、完善治理结构、强化法人授权管理、建立内控约束监督机制、防范风险监控机制、全力清收不良贷款、按照效益原则调整优化机构网点设置、实现减员增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但所有这些改革尚未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根本问题。

按照现代金融企业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体制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一是产权主体虚置,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受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管,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企业所有权代表机构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人代表,在内部监督银行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本的安全与收益。

二是存在着政企不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行长、党委书记均是由党政部门任命的官员,首先要听从党政部门的指令,经营中难以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政策性的不良贷款风险就难以避免。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0]15号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0]15号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0〕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二○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展改革委)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

国际国内经济深度调整和深刻变化,迫切要求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推动科学发展。

结合当前改革发展形势,现就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和“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二)总体要求。

把保持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把完善政府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结合起来,着力激发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把推进社会建设与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结合起来,着力健全改善民生的保障机制;把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着力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把加快国内发展与提升开放水平结合起来,着力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尤其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种措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得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持续的增长。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

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在经营机制、效率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也限制了整个经济的提升。

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通过将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可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国有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治理,优化产权结构,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

金融体制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体制的优化,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加广泛和便利的融资渠道。

首先,我国金融机构从传统的以银行为主的体系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包括了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多种金融机构,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

此外,金融体制改革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提高了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金融环境。

同时,金融体制改革还加强了国有企业的资本市场化进程。

通过推进股权多元化和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国有企业可以借助股权融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加强企业的治理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约束。

一方面,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滥用权力,确保国有企业以公平、透明、高效的方式运营。

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防止垄断等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我国的金融体制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内的组织和机制,这些机构在一定法律体系下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金融体制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国家对金融业具有绝对控制权,金融市场不够开放和竞争,缺乏金融创新和服务多样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发生了许多重大改革。

首先,我国进行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引入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并允许内外资合作设立金融机构。

其次,推进了国有银行改革,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引入了民间资本,逐步提高了市场化程度。

再次,我国加快了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和监管,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

另外,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力度,完善了金融监管机构的功能和责任。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中。

主要的改革方向包括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等。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更加市场化、透明、规范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

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我国金融业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如何推进进一步改革开放

论如何推进进一步改革开放

论如何推进进一步改革开放摘要: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要使“机遇大于挑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而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在改革开放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这不仅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将为13亿中国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深化改革开放,金融危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一个让人无法忘却的岁月!这一年,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国家政体有了质的飞跃。

从此,它就决定了我们不在贫困落后。

你看,从84年到90年的中国,一个个政策理论付诸于实际,一批批的经济特区被却定。

中国的经济,在这时,开始腾飞。

要想蹦得很高,就要先蹲下来,蓄势待发。

翱翔飞得很远,就要经历一次次磨难。

中国,这个响亮的名字,在近代史长长的画卷中,画上了沉重的一笔。

正是这些让人不堪回首的历史,让我们更应该奋起。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个契机。

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3.12.25•【文号】国发[1993]91号•【施行日期】1993.12.2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国发〔1993〕91号)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宏观调控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改革现行金融体制。

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的稳定;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保证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地运行。

(一)明确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职责,转换人民银行职能。

1、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领导、管理金融业的职能部门。

总行掌握货币发行权、基础货币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和基准利率调节权,保证全国统一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

人民银行总行一般只对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目前主要指专业银行总行)融通资金。

2、按照货币在全国范围流通的要求,需要对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设置,其基本职责是:金融监督管理、调查统计分析、横向头寸调剂、经理国库、发行基金调拨、外汇管理和联行清算。

(二)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体系。

1、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中央法规 > 行政法规及文件 > 国务院【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颁布部门】国务院【法规文号】【颁布日期】2006-12-26 【实施日期】2006-12-26【是否有效】有效【效力级别】法规性文件【批准部门】【批准日期】【失效日期】【全文】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等重大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着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这些酝酿多年、难度很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多年来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身也积累了严重风险。

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十分关心和重视,国际国内亦十分关注。

2002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工作小组,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

200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成为产权清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并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试点。

为加强对这项重大改革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

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由其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向试点银行注资,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行使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控股股东职责。

国务院明确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必须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2003年12月,国家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

2004年8月和9月,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4月,国家向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

2005年10月,工商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分别于2006年6月和7月在香港H股市场和境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工商银行于2006年10月以A+H股的方式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成功上市。

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认真总结我国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包括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改革步骤的总体方案。

结合各家银行的实际情况,按“一行一策”的原则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在国家注资时,成立汇金公司,由其代表国家对试点银行履行出资人职能,明确了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与措施。

在处置不良资产时,严格进行外部审计,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采取市场化模式处置不良资产,努力减少损失,防范道德风险。

在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按照产权清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要求,制订了公司治理与内控指引。

对股改所涉及的财政税收、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国有土地经营管理、人事管理、工商登记注册、金融监管等方面均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政策。

目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

三家改制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逐步形成了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

内控机制建设逐步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内控体系和相对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

二是财务状况明显好转。

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指标显著改进,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

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0%、13.15%和10.74%,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为4.19%、3.51%和4.10%,税前利润分别达340.13亿元、328.14亿元和385.85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同时,三家改制银行均按照监管标准和会计准则,提足了风险准备,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公开发行上市成功,市场约束机制显著增强。

三家改制银行成功上市,不仅建立了市场化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而且规范了信息披露,加强了高级管理层的履职约束,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对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此外,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先后在A股市场成功发行上市,显著扩大了A股市场规模,大大提高了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和投资价值,有力促进了境内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四是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

三家改制银行围绕转换机制、防范风险、提高效益、改善服务的理念,注重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内部人力资源改革力度,不断改进产品、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同时,国家注资获得了明显收益,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2004年8月,农村信用社改革在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

这次改革是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明确由银监会依法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三是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政策扶持。

目前,29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一是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地的农村信用社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产权模式,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组织形式。

截至2006年6月末,共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80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584家。

同时,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省级政府、省联社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初步明确。

二是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

国家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予以政策支持。

截至2006年11月末,经严格审查考核,人民银行共计对29个省(区、市)的2402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对吉林、陕西省的5个县(市)发放专项借款1.4亿元。

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已得到初步化解。

三是资产质量不断改善,支持“三农”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截至2006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12.6%,与2002年末相比下降了约24个百分点;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农村信用社、农业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分别达7.7%、12.3%和8.6%,而2002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仅为-8.45%,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了近10年来首次轧差盈余,截至2006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2242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81%提高到91.4%。

截至2006年6月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4437亿元,比2003年末增加了7059亿元。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2005年7月21日,我国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正式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为配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并建立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

二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引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方式。

三是增加外汇交易品种,开办银行间市场外币间买卖业务,扩大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推出银行对客户外汇掉期、银行间外汇远期和掉期等外汇避险工具。

四是改进汇价管理体系,扩大非美元货币波幅和美元现汇与现钞买卖差价,允许银行对客户挂牌汇率一日多价,增强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自主定价能力。

五是加快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步伐,允许我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买卖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汇率和利率产品。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年多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小幅双向波动,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6年12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5.75%,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得到初步发挥,企业逐渐适应了人民币汇率的有管理浮动,没有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冲击。

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新汇率制度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将进一步显现。

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分别实现了上限和下限管理,中央银行利率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定价水平显著提高,各类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不断增强,利率在优化资源配置和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四)坚持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过热、能源资源紧张、投资增长过快、国际收支顺差过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等突出问题。

为此,国务院决定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金融市场流动性。

包括发行央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回收力度,将基础货币增长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深层次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

2003年、2004年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2006年累计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2004年起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是调整各层次利率水平,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两次上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共0.54个百分点,三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共0.81个百分点,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共0.9个百分点,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

四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

引导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停止对地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通过机制、体制和工具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农业和消费等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