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学习中的“负迁移”(精)
迁移学习中的负迁移问题处理方法
![迁移学习中的负迁移问题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5c46a4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1.png)
迁移学习中的负迁移问题处理方法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迁移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从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改善在另一个领域中的学习性能。
然而,尽管迁移学习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负迁移问题。
1.2 问题描述负迁移问题是指在目标领域中,训练阶段在源领域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反而对学习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习算法在目标领域中出现性能下降或过拟合的情况,降低了迁移学习的效果。
第二章:负迁移问题的原因2.1 数据分布差异负迁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存在较大的数据分布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于数据采集方式、数据采样偏差、特征表示的差异等。
当两个领域之间的数据分布差距较大时,源领域中的知识和经验可能无法有效地应用到目标领域中。
2.2 领域间概念差异除了数据分布的差异外,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还可能存在概念上的差异。
例如,在图像分类任务中,源领域以猫和狗的图像为训练数据,而目标领域则是马的图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猫和狗与马的概念上存在差异,源领域中的知识和经验可能不适用于目标领域。
第三章:负迁移问题处理方法3.1 领域自适应方法领域自适应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处理负迁移问题的方法,旨在通过减小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的分布差异来改善学习性能。
常见的领域自适应方法包括最大均值差异(Maximum Mean Discrepancy, MMD)和领域对抗神经网络(Domain Adversarial Neural Network, DANN)等。
3.2 样本选择方法样本选择方法是另一种有效的处理负迁移问题的方法,它通过选择源领域中与目标领域类别相似的样本来改善学习性能。
这可以减少不适用于目标领域的样本对学习算法的干扰,从而提高迁移学习的效果。
3.3 特征选择和映射方法特征选择和映射方法旨在通过选择或构建源领域和目标领域的共享特征,来减小领域间的差异,从而改善学习性能。
如何抑制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
![如何抑制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b34f8212c5da50e2524d7f23.png)
如何抑制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作者:刘福根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6期摘要:本文讨论了物理学习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分类及其形成原因,并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抑制学生产生负迁移提出可行策略。
关键词:迁移;物理教学;正迁移;负迁移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6-0098-02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从效果上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正迁移的形成并尽可能地抑制负迁移的产生。
一、物理学习中的几种负迁移(一)“记忆”型负迁移“记忆”型负迁移是指由于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理解,在新的物理情景中,机械地套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公式的表述形式。
例如,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关于总电阻的规律:①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导体的电阻之和;②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
但当学生学习串联电容器、并联电容器的总电容规律时,往往根据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规律将之记忆为:①串联电容器的总电容等于各个电容器的电容之和;②并联电容器总电容的倒数,等于各个电容器电容的倒数之和。
显然,记忆电容规律时出现了错误,就是因为原有认知结构中,串联、并联电阻的规律对它产生了负迁移。
因此。
“记忆”型负迁移,一般是由于记忆的信息,形式上较相似而互相干扰所致。
(二)“理解”型负迁移“理解”型负迁移是指忽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只重视有关结论。
因而不能准确的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只注意知识的共同要素,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而作出相应的判断。
“理解”型负迁移是学习物理时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负迁移,导致“理解”型负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错误的日常生活“经验”所致。
浅谈负迁移的消极作用
![浅谈负迁移的消极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a089b2d67ec102de2bd8968.png)
浅谈如何克服负迁移的消极作用徐晓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迁移是指学得的经验(知识、技能)对与后来学习的影响。
教师在解决新课题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发生负迁移,这样一来就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作用。
如何克服负迁移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强有关基础知识知识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同要素和一般原理,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牢固,掌握新知识就越容易发生正迁移,例如:高年级关于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教学必须以低、中年级的整数加减乘除为基础。
再如:低年级学习0-5以内认识及加减法掌握得好,那么就有利于学习6-9以内的认识及加减法。
迁移必须以先前的知识为基础。
因此,当学生要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必须先要复习与这个知识点的旧知识。
这样以旧换新、以旧促新,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教学中常常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半是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原因。
由此可见,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数学是一门逻辑严紧较强的科学,它的知识系统性强,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发展。
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善于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善于研究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把前后的知识结构有效地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合理迁移。
学生概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由于迁移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因此,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认识新知识的本质,因而也越顺利地进行迁移。
另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
有的学生具有解答各种问题的现成知识经验,但又不能独立地分析新的问题,因而使他原有的知识不能迁移。
例如:教师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往往把复合应用题分解成几个简单扫应用题,就是由于学生缺乏分析能力的原因。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其对策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dd1f178f121dd36a22d82b9.png)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其对策摘要〕在英语学习中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本文旨在简要总结和分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负迁移现象,并提出几点克服对策。
〔关键词〕中学英语负迁移克服对策学习具有迁移性。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就英语而言,我们的母语对英语、原有英语知识对新学英语知识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产生的积极影响,就叫正迁移。
反之,汉语对英语学习、原有英语知识对新学英语知识学习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即产生消极影响,就叫负迁移,又称干扰。
负迁移对英语学习带来很大的危害,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要找出造成负迁移的原因,并找出克服的对策。
1 引起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的因素1.1 母语的干扰。
现在的学生虽然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了,但由于汉语是他们的母语,而英语却是一门外语,学生们依靠母语进行思维是必然的。
母语的影响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他们会将母语中的规则、语法结构等套用到英语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母语干扰。
如学生表达“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学生”时,往往把汉语的语法结构完全搬进英语句子中,忽视了句子的语序,从而造出“I think he isn’t a student.”之类的句子。
1.2 新旧知识混淆不清。
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多是因为它们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
例如,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一般过去时was/were 的用法之后,再学习行为动词的过去时时就会写成was/were 加上动词原形。
再如,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宾语从句后再学习时间状语从句时,原来所学的宾语从句就会被状语从句干扰,特别是做这类选择题时“He doesn’t tell me when he backtomorrow.”时,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反而选了“comes”这一错误答案,而没有选正确答案“will come”。
1.3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负迁移现象。
克服赣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负迁移作用的教学策略
![克服赣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负迁移作用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4e19713c5da50e2524d7fc0.png)
数学学习中负迁移
![数学学习中负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9c87c90ede80d4d8d15a4fe6.png)
数学学习中的负迁移摘要:已有的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造成的影响叫做迁移,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迁移叫负迁移。
负迁移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因此,要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在本文中提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产生负迁移,分析了负迁移的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并且论述了如何防止负迁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更感兴趣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迁移。
迁移有正迁移负迁移之分。
如果对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就是正迁移;如果是消极的,起干扰作用的则叫负迁移。
正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需的,是应当大力提倡和强化的,而负迁移则是学生学习中的天敌,是必须避免和防止的。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只要甲乙两个问题相似,便把适用于甲的结论搬到乙身上去,或是把适用于乙的结论移到甲身上去。
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就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负迁移,因此首先认识它的危害性及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得力措施避免负迁移的发生。
一、负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危害性由于负迁移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技能有关,因而通常是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发生,初中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于高中学生。
它表现在学习概念时混淆不清,使用公式法则时生搬硬套等。
例如,由于小学所学的自然数所引起的负迁移,使学生把整数、正数和自然数等同起来;由于分数所引起的负迁移,误认为只要出现分母的式子便是分式,以致认为x/3是分式;由于单项式引起的负迁移,误认为y/x是单项式;由于解方程引起的负迁移,在解不等式就有所表现:解方程x2=25得x=±5;(2x+1)/(3x-5)=1得2x+1=3x-5-x2+4x-7=0无解(因为?驻25得x>±5;(2x+1)/(3x-5)>1得2x+1>3x-5;-x2-4x-71与解分式方程(2x+1)/(3x-5)=1容易混淆,即属于这类情况。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成因及教学对策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成因及教学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808807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66.png)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成因及教学对策作者:卢倩陈宗荣王较过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20年第12期摘要:课堂教学负迁移现象对物理教学的效果有重大影响。
文章将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按原因分为数学知识的负迁移、已有物理知识的负迁移、物理前概念的负迁移三种类型分别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对应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迁移;教学对策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12-0073-4学习迁移理论是由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于1901年提出的。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广泛存在于各种学习中。
就学习迁移的影响效果而言,常常将其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所谓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阻碍作用,零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不存在直接的影响[1]。
由此可见,促进学习中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的影响,是搞好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结合所教学科和内容的特点,研究学习迁移的规律特点及教学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初中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和克服负迁移影响的对策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1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习负迁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产生负迁移的原因作为标准,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学习负迁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1 数学知识运用不当产生物理学习的负迁移数学不但是物理表述的语言,而且是物理推理的工具,其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果学生运用绝对的、忽视了物理意义的数学形式处理物理问题,就使得数学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2],形成物理学习负迁移。
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所学內容物理本质的理解,不仅要理解物理的数学表述,更要理解其中的物理实质和意义,防止把物理知识的数学表达给绝对化[3]。
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最新文档
![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最新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bcec246c281e53a5802fffe.png)
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负迁移现象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当遇到较多的新知识新问题时,因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无限,简易在新旧知识的概念和运用上产生混淆。
文章首先对负迁移的定义和特征进行阐述,然后从内外两方面分析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提出相应的减少负迁移现象的策略和办法。
一、数学学习中负迁移的定义及特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A和B两个问题相似,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简易把A的结论搬到B上或反之,即使老师一再纠正,过一段时间后,同样的错误依然会发生。
在教育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叫做负迁移。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不多,但内容广而杂,面对新知识,学生简易混淆,负迁移现象屡屡发生,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第一,牢靠性。
负迁移是受到先前学习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慢慢积累形成的,已经根深蒂固的。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屡屡犯错,且难以更正。
第二,普遍性。
学生在学习乘除法的计算、运算律、图形的认识、统计等内容上普遍存在负迁移现象。
第三,隐藏性。
负迁移现象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出现,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般来说,学生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二、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表现针对平时上课以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从学生自身内部因素及外部教学因素两方面来分析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
(1)内部因素。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可以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
可见,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决定新知识学习的一个最严重的内因。
在对学生及试题进行分析之后,发现造成负迁移现象的主要内因是学生不善于区分学习材料中的相同点或相似点,简易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等,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不善于区分学习材料中的相同点或相似点。
数学学习过程中,相近的知识很多,知识之间有相同的要素,也有例外的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例外点和相同点,那么必会产生负迁移。
第二,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所谓的思维定式是先前的活动对现在活动造成的一种分外的心理准备状态,或者活动的倾向性。
克服知识负迁移的几点做法
![克服知识负迁移的几点做法](https://img.taocdn.com/s3/m/9e0f8efa0242a8956bece423.png)
参评学科数学克服知识负迁移的几点做法双牌三小文禹明在数学的知识结构中,相近的或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容易发生混淆,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痕迹性错误”,主要是受旧知识痕迹的影响而发生的错误,也是知识的负迁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下面我结合小学六年级数学的“两步计算乘加解决问题”的教学谈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沟通新旧知识联系,强化认识过程1、以旧带新,促进新知的形成。
在新授课的教学时,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设计好准备性练习。
为顺应和同化新知识做好铺垫。
从知识迁移理论来分析,运用准备性练习以旧带新,能充分发挥知识正迁移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比多求和”的分数解决问题例题时,我设计了以下准备性习题:(1)种粮大户有两块高产田,第一块收了5000千克,第二块比第一块多收了1/3,第二块地收粮多少千克?(2)种粮大户有两块高产田,第一块收了5000千克,第二块收了6500千克,两快地共收粮多少千克?学生完成后,在尝试性完成:种粮大户有两块高产田,第一块收了5000千克,第二块比第一块多收了1/3,两块块地共收粮多少千克?通过以上题组训练,是学生感知到(1)题的问题就是(2)题中的一个条件,在此基础上解答“两个问句”中的连续性“解决问题”,再使学生理解要解答第二个问题要以第一个问题为条件。
通过对连续性“解决问题”和两步“解决问题”结构特征的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要解答两步“解决问题”,关键要找到一个中间问题,然后就可能转变为两个相关联的连续性基本“解决问题”,继而沟通了基本“解决问题”和两步“解决问题”的联系。
2、以旧带新,促旧知巩固。
以旧带新,把旧知识的练习题穿插在新课练习中,这样把“复习”贯穿于练习之中,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内化,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例如,在教学“比少求和”的课堂练习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些旧知识的习题(1)六年级有男生120人,女生比男生少1/6。
女生有多少人?(2)商店有枕巾720条,毛巾比枕巾多1/9,毛巾和枕巾一共有多少条?二、加强练习设计,巩固知识结构1、对比训练互相联系的知识学生容易发生混淆,为了便于学生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及对策(全文)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及对策(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47cbe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a.png)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及对策(全文) 摘要: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语言错误和学习困难。
本文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及有关汉英比较的知识,结合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在词汇、语言习惯、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进行探讨。
同时针对所探究的现象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影响对策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的影响。
迁移现象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人们常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或技巧简化习得过程。
迁移有正负之分。
正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负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阻碍作用。
语言心理学认为,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往往会借助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学习经验: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时,往往出现正迁移,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但当某个外语结构在母语中没有相应结构或两种语言中的对应结构有差异,这时候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即负迁移。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一般是在汉语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开始的。
经过婴、幼年期的自然学习和少年期的计划性学习,对本民族的语言――汉语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语系,两者在语音、词汇、语言文化、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有时甚至十分突出。
本文对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在词汇、语言习惯、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分别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词汇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在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一般体现在词义和词的搭配这两方面。
(一)词义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会很突出地反映文化差异。
实际上,英汉两种语言很少有绝对对应的词汇。
大部分词汇不是在概念意义上就是在文化意义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倘若不注意,以母语的词汇知识去套用就会引起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种类及其应对策略
![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种类及其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e5d3fc05901020206409c85.png)
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种类及其应对策略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种类及其应对策略负迁移是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对比生物现象的一种直觉认识,受到先期学习的影响。
它们在学生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积累,是学生头脑中强烈具有的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不易消除。
负迁移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思维中形成定势,因此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对同一问题"屡犯屡错,屡错屡犯"的现象。
通过对生物学习过程的微观分析可知,各种定势的干扰是负迁移产生的主要原因。
下面笔者结合生物课堂教学中遇到的负迁移现象,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负迁移种类进行归类,并探析其应对策略。
1.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种类1.1记忆定势记忆定势的特征是印象重叠或混淆记忆,即认知结构中记忆牢固的旧知识严重干扰了相关的其他知识。
例如,在熟悉了有丝分裂的过程与特点,染色体、DNA、染色单体三者数量变化等知识之后,学生学习减数分裂时,致使两者上述知识易出现混淆。
记忆定势可分为知识记忆定势、方法记忆定势、结果记忆定势。
(1)知识记忆定势。
生物学习中,相似、相近、相关的生理过程、概念等比较多,如果不善于对比新、旧知识,不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容易形成知识记忆定势。
例如,DNA复制过程的学习会对转录、翻译过程的学习产生干扰;光反应阶段概念的学习会对暗反应阶段概念的学习产生干扰。
(2)方法记忆定势。
方法记忆定势主要表现在生物规律产生的定势和旧的解题方法对新的解题方法的定势干扰。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77页选择题3: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它所转运的氨基酸是()A.缬氨酸(GUA)B.组氨酸(CAU)C.酪氨酸(UAC)D.甲硫氨酸(AUG)该题中学生根据tRNA上面反密码子与mRNA上面密码子互补配对的规律即可选出正确答案A。
然而,把这一规律应用于选择题变式: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如下表,则tRNA(U、C、C)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A.赖氨酸 B.丙氨酸C.半胱氨酸D.苏氨酸这时学生会根据上述规律判断该答案为半胱氨酸。
初中英语学习中负迁移现象例析及对策
![初中英语学习中负迁移现象例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a5c13c6f111f18582d05ad3.png)
初中英语学习中负迁移现象例析及对策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本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不少英语学习负迁移的现象,它们严重阻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掌握,产生了许多错误。
特此给以总结和研究,希望能采取更好的教学策略来克服这一现象,以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正迁移。
标签: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后者叫负迁移。
正迁移有助于促进学习,而负迁移则会干扰阻碍学习。
本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不少英语学习负迁移的现象,它们严重阻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掌握,产生了许多错误。
特此给以总结和研究,希望能采取更好的教学策略来克服这一现象,以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正迁移。
一、汉语负迁移(一)汉语拼音负迁移。
英语中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之分,汉语拼音则没有。
汉语中只有单声母t,d,r等,而英语中却有复辅音如/tr/, /dr/等。
受汉语发音影响,有些学生就不能区分长元音和短元音,也容易把复辅音分成两个音来念。
(二)汉语词义负迁移。
1、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而英语中的名词有单复数的变化,人称代词有数和格的变化,动词有一般现时第三人称单数、时态、语态等的变化等等,学生经常忘记把英语单词变为适当的形式。
如:(1).I like they.(改正:them)(2). He give me a book.(改正:gives)2、汉语没有助动词,英语中却有助动词do, will等的广泛应用。
学生容易混用或不用助动词。
如:Mary does not her homework.(改正:doesn’t do)3、词汇搭配的不对应。
如:(1)We often each other chat at lunchtime.改正:相互聊天:chat with each other4、汉语句法规则的负迁移。
数学教学中“负迁移”的积极作用探究
![数学教学中“负迁移”的积极作用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3f731f700abb68a882fb24.png)
数学教学中“负迁移”的积极作用探究作者:王菊来源:《成才之路》 2018年第26期数学的基本技能是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素养的前提,这些基本技能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只有准确把握基本技能的使用范围,正确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规范,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才能得心应手、顺利迁移。
学生做题时产生的负迁移大多是因为对基本技能的片面理解,对其精神内核领悟不足。
因此,在应用时不能灵活变通,以至于思维定式造成的“负迁移”在教学中尤为普遍。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研究通过科学诱导让负迁移起到积极作用的策略,以消除负迁移给数学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负迁移起到的积极作用1.负迁移可以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负迁移会阻碍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区分不够清晰,导致学习新知的时候,旧知会跳出来干扰思维。
现在把学生原本就没有理解深刻的旧知作为学习素材,前后重新比照,进行本质上的甄选,能促进学生在对比中完善知识结构。
所以,从该角度讲,负迁移可以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
2.负迁移可以使学习增效负迁移是学生在接触新知时产生的认知误差。
当学生表现出自己的错误想法时,教师应该抓住契机进行诱导纠偏。
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法时,就会寻求正确的路线;学生寻求到正确方法时,又会自动回过头去反思先前的错误。
在这种反复纠错摆正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明辨真理。
求证猜想可以形成正确理解,反证原型错误也能形成正确理解,所以,负迁移同时实现了正向和逆向的求真过程,事半功倍。
二、例说负迁移的利用策略教师如果预测出会产生负迁移,就要加以利用。
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对旧有知识自动提取和验证。
1.在冲突中诱发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从身边的情境中挖掘素材,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诱发负迁移,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冲突。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时,教师出示两道竖式题:1)2.1+3=?2) 4.21+0.5=?让两名中等生到黑板前进行演示。
如何克服学习中的“负迁移”(精)
![如何克服学习中的“负迁移”(精)](https://img.taocdn.com/s3/m/e898d48ddaef5ef7ba0d3c8c.png)
如何克服学习中的“负迁移”文章摘要:假若忽略知识迁移的条件、适用范围和问题的本质,生搬硬套,一贯的思维定势去处理问题,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会产生干扰,导致错误的结论,在学习中既要培养正确的知识迁移能力,又要努力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郁德贤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用已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解决新问题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掌握正确迁移方法能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但假若忽略知识迁移的条件、适用范围和问题的本质,生搬硬套,一贯的思维定势去处理问题,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会产生干扰,导致错误的结论,在学习中既要培养正确的知识迁移能力,又要努力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一、重视基本概念,突出本质属性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与基础,这些基本概念又不是孤立、零碎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质与内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顺利迁移。
但同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错误大多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全,本质属性含糊不清,相互之间产生混淆而导致的,在应用时不能灵活转换,或机械迁移,产生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使学到的知识仍是零碎而未达到系统化、程序化。
在学习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含义要理解透彻,对每个概念引入的意义,建立概念的前提、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必须搞清楚,深入研究揭示概念的本质,关键的词、句表达的准确性,揭示得越深刻,“负迁移”就越不容易发生。
如在化学平衡学习中,首先明确引入这一概念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可解决工业生产中原料转化率的问题;研究的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是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其本质特征是动、定、变。
比较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有着相似的本质特征,故可以将化学平衡中的勒沙特列原理完全迁移到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应用中来,减少了机械的重复记忆,实现了知识点的贯通理解和转换。
英语学习中负迁移的若干层面及应对策略
![英语学习中负迁移的若干层面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eb3db7df46527d3240ce06d.png)
移; 而当母语 与 目的语 的某 些 特点 相 迥异 时 , 习者 若借 助 学
于 母 语 的 一 些 规 则 作 为 拐 棍 , 会 产 生 负 迁 移 现 象 。 正 迁 移 就 有利于外语 学 习, 迁 移则阻碍 外语学 习 。 负 语 言 迁 移 理 论 在 五 六 十 年 代 对 外 语 习 得 和 学 习 的 研 究
产生过很 大 的影 响 , 当时人们从 各个方 面对语 言迁移 现 象进
行 了探 讨 和 研 究 。 有 的 人 认 为 , 言 迁 移 现 象 是 语 言 习 得 的 语
一
为 目的。对于能 区别 意义 的音 位与音位 手段 必须 重视 , 对 而 于非音位 的不 区别意 义的语音 差异 不必过分 要求 。
表 达 思 想 这 样 一 种 现 象 。这 种 现 象 在 外 语 学 习 中 十 分 常 见 , 尤 其 是 在 外 语 学 习 的 初 级 阶段 。语 言 迁 移 一 般 有 两 : 正 迁 即 移 ( o iv rn fr p s ieta se)和 负 迁 移 ( e aieta se ) 当 母 语 t n g t rn fr 。 v 的 某 些 特 征 同 目 的 语 相 类 似 或 完 全 一 致 时 , 往 出 现 正 迁 往
影响 。
关 键 词 : 语 学 习 ; 负 迁 移 ;应 对 策 略 英 往 往 是 造 成 中 国 学 生 语 音 迁 移 的 主 要 原 因 。例 如 , 学 英 语 初 的 中 国 学 生 经 常 把 ti 读 成 s , bo 读 成 b lw, 是 hn i 把 lw n eo 就
杂, 类别 也比较多 。大 体 说来 , 这一 层 面 的负迁 移 较 多地 体
现在词 义和词 的搭 配两个方 面 。
中学英语学习中的常见负迁移及其防治
![中学英语学习中的常见负迁移及其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94f31f353968011ca30091cc.png)
中学英语学习中的常见负迁移及其防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会犯多种语言错误,这往往是由于一种知识技能掌握影响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的结果,我们把它称为知识的“迁移”,如果是积极的,有利的,称之为“正迁移”;如果影响是干扰或阻碍性的,则称之为“负迁移”。
中学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知识的负迁移。
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本族语的干扰学生在开始学英语之前,都经过一段时间汉语的学习,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他们已有的汉语知识和学习汉语的经验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干扰源。
例如:在汉语中,谓语动词不因人称和时态的变化而改变形式,如:“我每天在学校学习。
”“他每天在学校学习。
”“他昨天在学校学习。
”用的都是“学习”一词。
而英语则要改变“学习”一词的形式。
翻译为“i study at school every day.”“he studies at school every day.”“he studied at school yesterday.”但初学者就很容易忘记这些规则,造出“he study at school every day.”这样的错句。
二、过度概括概括是英语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因概括不当,从一定的规则中随意类推产生不合乎英语习惯的语言错误的例子屡见不鲜。
例如,学生学习了现在进行时态以后,就可能造出类似we are wanting the picture now.这样的句子,认为所有的英语动词都可以用于现在进行时态中。
母语干扰和过度概括就其实质来说同属一种策略,即凭借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推,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借助于汉语知识,而后者则借用已有的英语知识。
三、新旧知识混淆不清例如:初中学生在学了have breakfast这一短语后,常常会造出i haven′t breakfast at home.或where have you breakfast?之类的错句。
浅析数学学习负迁移的产生与防止
![浅析数学学习负迁移的产生与防止](https://img.taocdn.com/s3/m/3f1c6c56de80d4d8d15a4fa4.png)
浅析数学学习负迁移的产生与防止作者:张蕾萍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8年第03期摘要:学习的正、负迁移,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各自都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分析产生负迁移的原因,以帮助学生削弱和消除负迁移产生的条件,促进负迁移向正迁移转化。
关键词:数学学习;负迁移;原因;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93-1在学生的作业中,笔者发现以下错误:(1) |a|=a,|a-b|=a-b, a2=a,(a-b)2=a-b;(2) a2+a2=a4,a3*a4=a12,a 6÷a2=a3;(3)(a±b)2=a2±b2,sin(A±B)=sinA±sinB;(4)∵ax9,∴x>±3,∵ax+bcx+d>m,∴ax+b>m(cx+d);……类似错误,不胜枚举。
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是学习的负迁移在作祟。
何谓学习的负迁移?就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叫做学习的迁移。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促进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干扰的,前者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后者称为学习的负迁移。
学习的正、负迁移,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各自都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分析产生负迁移的原因,以帮助学生削弱和消除负迁移产生的条件,促进负迁移向正迁移转化。
一、造成负迁移的原因1.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人们长期从事某类工作或解决某类问题,往往容易形成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向,即思维定势。
这是因为大脑皮层内旧的联系较新的联系相对稳定,旧的经验或习惯,对新问题的解决有定势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能诱发负的迁移。
如学生对最简方程ax=b(a≠0)的解法已反复练过多次,在大脑皮层内已留下深刻印象,形成了习惯动作,于是在解不等式ax≠b(a≠0)时,造成经验上的定势,得出x>ba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克服学习中的“负迁移”
文章摘要:假若忽略知识迁移的条件、适用范围和问题的本质,生搬硬套,一贯的思维定势去处理问题,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会产生干扰,导致错误的结论,在学习中既要培养正确的知识迁移能力,又要努力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郁德贤
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用已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解决新问题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掌握正确迁移方法能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但假若忽略知识迁移的条件、适用范围和问题的本质,生搬硬套,一贯的思维定势去处理问题,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会产生干扰,导致错误的结论,在学习中既要培养正确的知识迁移能力,又要努力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一、重视基本概念,突出本质属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与基础,这些基本概念又不是孤立、零碎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质与内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顺利迁移。
但同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错误大多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全,本质属性含糊不清,相互之间产生混淆而导致的,在应用时不能灵活转换,或机械迁移,产生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使学到的知识仍是零碎而未达到系统化、程序化。
在学习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含义要理解透彻,对每个概念引入的意义,建立概念的前提、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必须搞清楚,深入研究揭示概念的本质,关键的词、句表达的准确性,揭示得越深刻,“负迁移”就越不容易发生。
如在化学平衡学习中,首先明确引入这一概念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可解决工业生产中原料转化率的问题;研究的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是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其本质特征是动、定、变。
比较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有着相似的本质特征,故可以将化学平衡中的勒沙特列原理完全迁移到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应用中来,减少了机械的重复记忆,实现了知识点的贯通理解和转换。
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更多让学生讨论、辩析、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本质,深刻
理解,分析迁移的条件和范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正确迁移,有效克服知识的“负迁移”。
二、利用分类对比,建构知识体系
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貌似相同实有差异,貌似不同实有联系的知识点,它们分布在各个章节中,要善于将它们归类、分析、对比、寻找相似中的本质区别,及不同中的结合点,将分散、孤立的知识点,根据相关属性建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新知识、新情境“变成”旧问题,减少学生对新问题的陌生感,将认知结构中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系统化、融汇贯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能减少或避免“负迁移”。
如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虽然它们都是构成晶体时微粒间的作用力,但作用力的程度和位置却不同,构成晶体的类型不同,通过分析、对比,就能理解不能将影响离子晶体、原子晶体有关物质物理性质的因素迁移到分子晶体中。
再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同主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相似,可被用来将已知物质的有关性质迁移到未知物质或陌生物质的性质,认识掌握很多陌生物质的性质及处理相互反应的问题。
但同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递增,会发生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差异,容易发生知识的“负迁移”,得到的结论会发生偏差,甚至错误。
故在迁移知识时,应着重分析,对比新旧知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注意从量到质的突变,正确把握迁移的条件和范围,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
三、加强探究性学习,提高迁移能力
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习题训练时增加信息给予题,让学生从新情境中去联想、回忆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通过学生对信息的研究、分析、筛选、提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围绕若干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安排学生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防止静止孤立地思考问题带来的负迁移。
学习了典型原电池: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讨原电池构成条件时,可让学生围绕电极材料和溶液种类选择两大问题,通过学生仿照Cu-Zn原电池的构造,设计不同的方案,分组去实验探究。
学生选择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案,记录实验现象,小组交流、归纳、总结、师生点评,得出原电池构成的条件。
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教师因势利导,加深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也能有效跨跃“负迁移”。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充分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发散式”地思考问题,训练知识迁移的正确方法,掌握迁移的条件、范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防止知识的“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