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用人四部曲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深度好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美的用人四部曲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深度好文)
第一部,“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因为“为德为才,得一己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觏”。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说你平常老说手下没人可用,那是你自己眼光太高,发现不了人才。

然后他又现身说法,说兄长我平常用人啊,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实际上,就连一向不喜欢曾国藩的王阊运在《湘军志》里也评价说,曾国藩身边人才济济,“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

是说当时全国的人才都围绕在他身边。

这还得了,想要不成事都难。

但曾国藩用人也不是完全没条件,他这个“广收人才”论里,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官气、乡气”说。

他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

”也就是把人才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官气的人,一类是有乡气的人。

那什么叫官气呢?曾国藩解释说:“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言语无此妨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

凡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
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


用现在的话说,有官气的人,就是有官僚气,曾国藩认为这种人最死气沉沉,最没有活力,所以虽然这种人可能也有小才,也有些个人专长,但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要想成事,一定要摒
弃这种人。

那什么叫乡气呢?曾国藩说:“乡气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己不如人,言语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

”就是说有乡气的人好逞能,个性鲜明,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但也确实有本事。

对于这两种人,曾国藩说:“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

”相比较有官气和有乡气的人,曾国藩用人的出发点是舍官气
而取乡气。

曾国藩开始招湘军的时候,据说他坐镇招兵处,看到油滑的人,他就不吭声,意思就是不要。

看到朴实的人,他就“晤”一声,表示认可了。

这一招说起来还是跟戚继光学的,当年戚继光招戚家军的时候,也是这样选人的标准。

第二部,“慎用”这其实才是曾国藩人才论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定要发现人才的长处到底在哪,要合理地用其长、避其短,能做到这一步,才口L『真的会用人。

曾国藩说:“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那意思是,我这平生的智慧都在这上面了,除了慎用人才、用对人才,其他没什么好花心思的。

比如说他为什么重用塔齐布,在初期甚至把他推崇到
手下第一的重要位置。

按道理,要说从知识分子的共鸣上,他跟罗泽南早就是知己;要说从儒家知识分子的信仰上,他更推崇“忠义血性”的彭玉麟。

而塔齐布不论从哪方面都比这两人差远了。

当然,首先因为塔齐布是一个穿草鞋的将军,这说明他能吃苦,能干实事,能打硬仗,后来果不其然,塔齐布的军事才能居然出乎曾国藩的意料,数次扭转危局,奠定了湘军胜利的基础。

但要说湘军出山之前,曾国藩也并不知道塔齐布有这么大的本事,那么,他为什么还如此看重塔齐布呢?原因还就在塔齐布原来是满族绿营将领的身份上。

曾国藩是一个做事极讲究布局的人。

要办起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来,就要面临一个清王朝200多年来一直要担心、要面临的问题,那就是——满汉相防。

满人一直都不放心汉人带兵,所以就是汉军的绿营,主要负责军事的将领也一般都是满族人。

曾国藩要办湘军,全以汉人知识分子为主,要是一个满人也没有,朝廷怎么信得过你昵?但当时一般满族将领又都是纨绔子弟,人才都算不上,又怎么能用呢?所以,难得有塔齐布这样一个人,曾国藩极为推崇,极为倚重,就看出曾国藩用人上的精明与慎重来了。

他是要布一手棋,而塔齐布这手棋在他那儿要发挥的作用绝不只在于眼前,而要在于长远。

可惜,塔齐布太能打仗了,死得太早,曾国藩固然因为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而痛惜,但同时也为自己的这一手好棋的丧失而痛惜。

后来,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满入主政的朝廷对他时时小心提防.
再找塔齐布这样一个含金量高的棋子,就不那么容易了。

同样,推崇罗泽南也体现出曾国藩用人的高超来。

曾国藩用罗泽南开始从来不拿他当自己的下属看,因为罗泽南比自己年龄大,出道也比曾国藩早,曾国藩虽然名义上是湖南团练大臣,但一直尊称罗泽南为兄,并处处说罗泽南才是湘军的创始人。

正是因为曾国藩的大力推崇,后来《清史稿》也说:“至今言咸同中兴名臣,无不以泽南为冠首。

”就是说,他在中兴名臣里的排名,甚至排在曾国藩的前头。

这样一来,罗泽南作为湖南当地最有名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是死心塌地地跟着曾国藩,所以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以及他影响力所及的一批读书人,也就都聚拢到了曾国藩的周围,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湘军中的骨干。

在罗泽南的影响下,他们也都以曾国藩为师。

后来罗泽南强攻武昌战死之后,罗泽南的那些弟子就只认一个曾老师了。

像湘军大将李续宾,在曾国藩离开江西战场回老家守父丧跟咸丰皇帝斗气的一段时间里,连兵部都调不动他,他还是只听已经辞职在家“歇菜”的曾国藩的话。

第三部,“勤教”这一点也是曾氏人才论里非常有特色的地方,也体现了曾国藩他自己就是一个“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勤于实践的人。

曾国藩一直认为,找到了人才,用对了人才还不算完,作为一个领导者,你还必须善于引导人才,使人才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所以,曾国藩算是提出了最早的人才培训的概念。

虽然曾国藩真正认可的入室弟子,严格说
起来也就是李鸿章,但当时很多湘军将领都以师礼对待曾国藩,曾国藩对此也坦然接受,因为他确实在长年征战的过程中,很注意对手下人的培养,而且这些培养,大多是他亲力亲为。

他治军的时候,很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每次练兵都要亲自训话,一次训话都要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

这个气力花得不可谓不大,但正因为他教训得勤,他手下的人才也才跟他跟得紧。

曾国藩的勤教,既是一种人才培训的手段,也是一种凝聚人才的手段。

第四部,“严绳”这就要说到曾国藩为什么容不下王鑫了。

曾国藩是非常讲究所谓人才是要能为我所用的,而使用人才,一定要有一个环境,要么是一个团队环境,要么是一个组织环境。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一个体系里使用人才的,这个体系小可以小到一个团队,大可以大到一个政党,甚至国家机构,但不管大小,这个人才环境它要自成一个体系,就必须要保证这个人才环境的有序与稳定。

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市场经济中,有些小企业为什么始终做不大?原因就在于它的人才流动、人才跳槽太厉害,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固定的人才环境。

湘军也是一个团队,也相当于一个企业,它为什么做大了昵?就在于曾国藩这个团队核心他很会并且很注重打造有序和稳定的人才环境。

为了保证团队内部的人才环境的稳定,凡是不稳定的因素,他都要剔除出去。

他说过有两种人他不用,一种是表现欲过强的人,一种是虽有大才但性格极其偏激的人。

因为这两类人最容易破坏整体人才环
境的稳定。

他认为,王鑫就属于第二类,虽有大才但性格极易偏激的人。

要不然王鑫也不会轻易把他和曾国藩的内部矛盾公开化。

对曾国藩来说,这会给其他人起到很危险的示范作用,到时候一个王鑫就会影响两个、三个甚至几个王鑫。

一个团队里,不要多,有几个这样的人,你的人才环境就要被打破了,就难以掌控了。

所以曾国藩宁肯舍王鑫之才,也要跟他较真。

但王鑫确实有才,后来左宗棠重用王鑫也确实建立了不少功勋。

可曾国藩虽然面对左宗棠的嘲讽挖苦也不后悔。

从长远的实际效果来看,他这么做虽然绝情了一些,但对湘军这个团队的建设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正面意义的。

所以,所谓“严绳”,就是对人才的管理与驾驭,这也算是曾国藩人才论里最有特色的一点。

统观曾国藩的人才论,他并不只说“惟才是举”4个字,他在家书里总结说:“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