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别云间》教案【8篇】

2023最新-《别云间》教案【8篇】

《别云间》教案【8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首诗歌出自哪里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别云间》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欣赏、背诵。

2、能力目标:对经典诗句的赏析评论。

3、情感目标: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教学难点:对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适当穿插朗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7-2-75)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学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1、李贺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做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他在《咏怀》诗中也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关,讵是南山期?二十多岁便白发飘落,那会有南山之寿?果然27岁就死了。

李贺做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鬼才。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椅《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辑录历朝诗评家对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非常有用。

关于本诗,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一则趣闻:元和二年( 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

愈送客归,极困。

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

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援带,命邀之。

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整体感知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苏教版语文八上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苏教版语文八上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总结词
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别离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歌语言简练,意境 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介绍
总结词
才华横溢,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诗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思想深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总结词
历史变革,个人遭遇
详细描述
个人背景
李贺和夏完淳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贺的诗歌以想 象丰富、语言奇特、意境深远而著称,而夏完淳的诗歌则充满了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赞颂。
02
雁门太守行
诗歌内容解析
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绘雁门关的守卫者 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赞美了 他们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崇高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唐代边疆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常常侵扰边疆地区,使得边疆 民族、边疆人民生活十分艰苦。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守 卫边疆的将士们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个人背景
李贺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的诗歌创作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是他对边疆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个人情感的抒 发。
03
别云间诗歌内容解析《别云间》 Nhomakorabea情感表达
通过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对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现出深沉、忧郁和激愤 的情感。
05
总结与感悟
对两首诗的感悟
《雁门太守行》描绘了边关战争的壮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英勇精神 的赞颂;《别云间》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深沉的 乡愁。
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截然不同,但都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表达, 展现了古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案】雁门太守行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雁门太守行示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忠诚、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3)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2)朗读《雁门太守行》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找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3. 文本分析:(1)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韵律、情感等方面;(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1)介绍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诗歌或历史故事;(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忠诚、勇敢、正义等美德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代诗歌的态度,总结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赏析文章和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场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课件剖析PPT课件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课件剖析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2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2020年9月28日
13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 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 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2020年9月28日
21
8.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 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 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2020年9月28日
22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 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 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 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 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2020年9月28日
23
拓展延伸
1.边塞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 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①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 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2020年9月28日
退出 24
南明·夏完淳
2020年9月28日
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2020年9月28日
16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号 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 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2020年9月28日
17
6.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 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 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2023最新-别云间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别云间教案【优秀5篇】

别云间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别云间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欣赏篇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别云间教案篇二一、导入《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三、初读古诗1、解释下列词语。

【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

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雁门太守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家国情怀,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抄写诗文,加强记忆。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发言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诗文的准确性和背诵情况,以及对作业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作文,评价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表达,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及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解析内容: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阐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修辞: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情境体验:创设相关情境,如角色扮演、画面展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价值。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笔。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诗文的情况以及相关练笔作品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1、请学生齐读课文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诗中句子的意思这里主要指直译,先要准确理解句中的每个词语,再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起来,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有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处境、状况等,就可以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在理解诗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古诗中很多词表示的是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因此不能用现在常用的词义解释。

2.要注意语序。

解释古诗要注意音律和修辞等情况。

古代语言有些与现代语言的语序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解释古诗时要特别注意。

3.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处境等。

4.要根据诗的意境进行想象。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背景】“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5.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雁门太守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2.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词组、成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提高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通过解读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
4.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了解唐代边塞文化,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唐代边塞文化,加深学生对诗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技巧: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的紧迫感和壮阔场面。
-诗歌意境理解:分析“雁门太守行”中的“雁门”二字,让学生了解雁门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从而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修辞手法运用:如“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中的夸张手法,解释夸张在诗歌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概念、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雁门太守行》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他们对壮志豪情的共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针对“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出的战争残酷和壮士情怀。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解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拟人手法,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拟人修辞。

第26课 雁门太守行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雁门太守行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面“红旗”照古今《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仄声“i”韵脚蕴含的悲壮,如“紫”“起”“死”等。

2.立足诗歌中的色彩,品析意象以及其组合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和暗示意义。

教学重点:1.立足诗歌中的色彩,品析意象以及其组合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和暗示意义。

教学难点:1.立足诗歌中的色彩,品析意象以及其组合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和暗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活动导入同学们,学校将举行“诵经典·习党史”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经大家投票,我们班选定的比赛篇目是《雁门太守行》。

为了演出更精彩,我们一起集思广益吧!二、契合诗境,选择音乐(一)音乐课代表为这次朗诵比赛精心准备了配乐,但是他在音乐A、音乐B中犹豫不定,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朗读节奏,同时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首最契合本首诗诗境的背景音乐,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选择A,理由:这首诗给人一种紧张悲壮、豪气冲天的感觉与音乐A比较契合。

而音乐B比较悠扬,不太适合。

(二)谁来说说,为什么《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给你一种“悲壮”之感呢?预设:1.“韵脚”比较知“悲壮”⑴比较开口大小:说说“开”“紫”“起”“死”四个韵脚,哪个开口最大?哪个开口最小?“开”,开口最大;“死”,开口最小;“紫”“起”,开口也很小。

⑵比较发音难易:把手按在腹部,看看哪个发音最顺畅,哪几个发音较困难。

“开”,气流最顺畅;“死”,气息最压抑;“紫”“起”,也很压抑。

再读:这位同学能从小小“韵脚”读出“悲壮”,真是细心啊!“开”让人感觉斗志昂扬,英勇无畏。

“紫”“起”“死”,增强压抑感、悲壮感。

让我们再次朗读,注意韵脚的区别,将“悲壮”融入诗中。

2.“意象”组合显“悲壮”⑴“悲”:①“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让人感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一个“摧”字,写出城池危如累卵、千钧一发。

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一、核心指向1.理解词及其意境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二、导学过程1.相关积累。

2.朗读指导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甲光向日金鳞开“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

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雁门太守行》教案_2

《雁门太守行》教案_2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教案1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读(一)积累文学常识:1、雁门太守行:2、行:3、李贺:(二)自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课堂探究导学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的诗句: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三、拓展链接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四、当堂检测1、描写尽管夜晚寒冷,战鼓不能擂响,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3、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誓死报国,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4、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雁门太守行》教案2【教学内容】《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教学目标】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2.板书课题、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
导读: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
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

“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

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
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

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

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

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二句写再别。

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

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

三、四句写别情。

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

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

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

五、六句写死别。

作者已
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

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

七、八句写别后。

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

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七、板书展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云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八、作业布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羁旅()提携()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九、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

我的诗歌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

我注重在诗歌教学中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之类的练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进而增强他们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