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7个文件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同时,各个文件又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提出针对性措施。
下面将2004年至2010年的7个“一号文件”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具体要求列举如下: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从而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问题依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陈锡文:用

记 者 : 今 年 中 央 一 号 文 件 分 析 了 当 前 我 国 农 业 农 村 工 作 面 临
的 形 势 ,提 出 当前 我 国 农 业 农 村 发 展 面 临 各 种 传 统 和 非 传 统 挑 战。 那 么 ,什么 是 非 传统 挑 战 ?
第 三 句 话 是 把 扩 大 农 村 需 求 作 为 拉 动 内 需 的 关 键 举 措 。 去 年 家 电 、汽 车 、摩 托 车 下 乡 政 策 和 大 幅 度 增 加 农机 具 购 置 补 贴 , 农 民 得 到 实 惠 , 但 同 时 推 动 了 这 些 制 造 业 行 业 的 发 展 , 拉 动 了 内需 。 只 要农 民有 购 买力 ,农 村 市场 还 可 以 扩大 ,我们 的发 展余 地 宽 得 很 , 空 间大 得很 。 第 四句话 是把 发 展 现 代 农业 作 为 转 变 经济 发 展 方 式 的重 大任
强 化 农 业 农 村 的基 础 设 施 ,建 立 健 全 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的基 层 体 系 , 大 力 加 强 农 村 以 党 组 织 为 核 心 的 基 层 组 织 等 五 个 方 面 的
内容。
记 者 :今 年 的 中 央 一 号 文 件 提 出 了 “ 稳 粮 保 供 给 、 增 收
好粮 食 等 主 要农 产 品 生 产 ,保 持市 场 稳 定 和 价格 合 理 水 平 ,防止 粮食 生 产 出 现 滑坡 。 这 个 问题 必 须 常抓 不懈 。 增 收 惠 民 生 ,就 是 要 千 方 百 计 促 进 农 民 收 入 持 续 较 快 增 长 , 努 力 改 善 农 民 生 产 生 活 条 件 。 过 去 6年 农 民 人 均 收 入 增 幅 平 均 在
次 分 配 的调 整 ,也 有 二次 分 配 的调 整 。 城 乡之 间 的 差距 不仅 是
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若干政策问题解答

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若干政策问题解答1、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解决其纠纷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有哪些?法律法规依据有:《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山西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
政策依据有:199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中办发〔1997〕16号);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21号);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61号);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2011年农业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1〕2号);2015年农业部等6部门《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5〕2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农机部分摘要)

汇 报农机化新机具、 新技术示 范推 广情况
中 央国 关于 统筹 发 度 共中 务院 加大 城乡 展力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 若干意见
( 农机部分摘要 )
( 0 9年 1 20 2月 3 1日 )
进 一 步增加农 机具 购置 补贴 ,扩 大补 贴种 类 ,
对应用 旱作农 业技术给予补 助。
《 北 化》0 年第2 _ 湖 农机 省委 书记罗 清泉 、省长李鸿
忠、 襄樊市市委书记唐 良智 及老河 口市市委书记王世荣 等
领导的陪同下视察 了老河 口市农 机化工作 。 在老河 口市 李
楼镇方营村 , 良玉副 总理详 细询问 了农机化发展 和农 机 回 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等工作情况 , 对今后 的农机化工作提 出 了 “ 要加快现代农业 生产发展步伐 ,大力发展玉米 、油菜 机械化生产” 的要求 ,并参 观了农业机械 的展示现场 。
范围。
安排 中长期政策性 贷款 ,支 持农 田排灌 、土地
整治 、土壤 改 良、机耕道路和农 田林 网建设 。 推广保 护性 耕作技术 , 实施旱作农 业示范工程 ,
加 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 大力 推广机械深松整地 , 支持 秸秆还 田 、水稻育插秧 等农机作业 。创 建 国家
现代农 业示范 区。
把牧业 、 林业和抗旱 、 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 范围 。
按 照存 量不动 、增 量倾斜 的原则 ,新增农业 补贴适 当向种粮 大户 、农 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
抓 紧建 设 乡镇 或 区域性 农 技 推广 等 公 共服 务 机 构 ,扩 大基 层农 技 推 广体 系改 革 与建 设示 范县
本刊特稿
中 共 中 央 治 局 委 员 、 务 院 副 总 理 回 良 玉 国
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日)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一
、
健 全 强农惠 农政 策体 系 。 推动 资源 要素 向农 村 配置
1.继 续加 大 国家对 农业 农 村 的投 入 力度 。 照 总量持 续增 加 、 按 比例 稳步 提 高 的要 求 , 不断增 加 “ 三农 ” 投 入 。 确保 财政 支 出优先 支持 农业 农村 发 展 , 要 预算 内 固定 资产投 资优 先投 向农 业基 础设 施 和农村 民生 工程 , 土 地 出让 收益 优先 用 于农业 土地 开 发和农 村 基础设 施 建设 。 级 财政对 农 业 的投人 增长 幅度 都要 高 于财政经 常 各 性 收入 增长 幅度 。 算 内 固定 资产 投 资要继 续 向重 大农 业农 村建 设项 目倾 斜 。 预 耕地 占用 税税 率提 高后 , 新增 收 入 全部 用于 农业 。严 格按 照有 关规 定计 提 和使 用用 于农 业 土地 开发 的土地 出让 收 入 , 格执 行新 增建设 用 地 严 土 地有 偿使 用 费全部 用 于耕地 开发 和 土地 整理 的规 定 。 对各 地 土地 收入用 于农 业 农村 的各 项资金 征 收和使 用
作 会议 精神 , 高举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伟 大旗 帜 , 以邓 小平 理论 和 “ 三个 代表 ” 重要 思想 为 指导 , 深人 贯彻 落实 科 学 发 展观 , 统筹 城 乡发 展作 为 全 面建设 小 康社 会 的 根本 要求 , 改 善农 村 民生 作 为调 整 国 民收 入分 配格 局 把 把 的重要 内容 , 扩大 农村 需求 作 为拉动 内需 的关 键举 措 , 发展 现代农 业作 为 转变 经济 发展 方式 的重 大任 务 , 把 把 把 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 和推进 城镇 化作 为 保持 经济 平稳 较快 发展 的持久 动力 , 照稳粮 保供 给 、 按 增收 惠 民生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

2 着力提 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o
推动 家 庭 经 营 向采 用 先 进 科技 和 生 产手 段 的方 向转 变 , 推 动统 一 经 营 向发 展 农 户 联 合 与合 作 , 成 多 元化 、 层 次 、 形 多
面实施扶贫政策 ,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 自我 发展能力 , 确 保扶 贫开发工作重点 县农 民人均纯 收入 增长 幅度高 于全国
平均水平 。 因地 制 宜 加 大 整村 推进 、 动力 转 移 培训 、 业化 劳 力 , 农 民 提供 多 种 有 效 服务 。 力发 展 农 民专业 合 作 社 , 为 大 深
扶贫、 以工代赈 等各 项扶贫工作 力度 , 快贫 困地 区基 础设 加
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 民集体经济组织 。 有 序开展农 村土地整治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
试 点 范 围 内 ,周 转 指 标 纳 入 年 度 土 地 利 用计 划统 一 管 理 , 农 村 宅 基地 和村 庄 整 理 后 节 约 的土 地 仍 属 农 民 集体 所 有 , 确保
搞好垃圾 、 污水处理 ,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 城市 、 工业污染 向农村扩散。 推进农村信息化 , 积极支持农村 电信 和互联 网基础设施建设 , 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健 1 继续抓好扶贫开发 工作 7 坚持农 村开发式扶 贫方针 , 加大投入力度 , 步扩 大扶 逐
质监测 和工程运行管理 , 确保 如期 完成规划任务 。鼓励有条
件 的地 方 推 行 城 乡 区域 供 水 。 适应 农 村 用 电 需求 快 速 增 长 的
书“ 四到户” 扩大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登记试 点范围 , 障 , 保
必 要 的 工作 经 费 。加 强 土 地 承 包 经 营 权 流转 管 理 和 服 务 , 健 全 流 转市 场 , 依 法 自愿有 偿 流转 的基 础 上 发 展 多 种形 式 的 在 适 度 规 模 经 营 。严 格 执 行 农 村 土 地 承包 经 营 纠 纷 调 解 仲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1.31•【字号】内党发[2010]1号•【施行日期】2010.01.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10〕1号2010年1月31日)2009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着力化解多年不遇的旱灾和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不断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好形势。
粮食总产获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5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改革不断深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新成效,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这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前,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在增大,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在环境也变得较为复杂,促进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保持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同时还要看到,我区农牧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粗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滞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状况还将长期存在。
保持农村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搞好“三农三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三牧”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和主要畜产品、特色产品的生产不滑坡、农牧民增收的步伐不放缓、农村牧区发展的好势头不减弱。
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业通 过 公 益性 社 会 团体 、县级 以上 人 民政 府 及 其部 门或 者设 立 专 项 的农 村 公 益基 金会 ,用于 建设 农 村公 益 事 业 项 目的捐 赠 支 出 ,不超 过 年 度利 润 总
有效衔 接 ,引导更 多信贷 资金投 向 “ 三 农 ” ,切 实 解 决 农 村 融 资 难 问 题 。落 实和 完 善涉 农 贷款 税 收优 惠 、
三农”的重要作用。 邮政 储 蓄银 行 等银 行 业 金融 机 构都 要 务 “
5 . 大 力开 拓农 村 市 场 。针 对 经 济
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 进 一 步增 加 涉 农信 贷 投放 。积 极推 广
行专项检查 。继 续增 加现代农业生产发 农 村 小额 信 用贷款 。加 快培 育 村镇 银 发 展和 农 民生产 生 活 需要 ,适 时 出台
机 构 到农 村拓 展 服 务 、城 市 医师 支 援
有关规定计提和使 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 发 展银 行 支 农领 域 ,大 力开 展 农业 开 的土地 出让 收入 ,严格 执行新增建设 用 地土地有偿使 用费全 部用于耕地开发和 土地整理 的规定 。对各地土地收入 用于
发 和 农村 基 础设 施 建 设 中长 期 政策 性 农 村 。健 全 农业 气 象服 务 体 系和 农 村 信 贷 业务 。 农 业银 行 、 农村 信 用社 、 气 象 灾害 防 御体 系 ,充分 发 挥气 象服
生 良种 补 贴试 点 。进 一 步 增加 农 机具 保 3年 内 消 除 基 础 金 融 服 务 空 白 乡
购 置补 贴 ,扩 大 补 贴种 类 ,把 牧 业 、 林 业和 抗 旱 、节 水 机械 设 备纳 入 补贴
根 据 本 地 实际 增选 一 个 品种 纳入 镇 。 针 对农 业 农村 特 点 ,创新 金融 产 市 ) 品和 服 务方 式 ,搞好 农 村信 用环境 建 补 贴 范 围 ,补 贴对 象 扩大 到 国有 农 林 场 ( 区 )职 工 。改 善 售后 服 务 ,加 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倾斜 的原 则 ,新增农业补贴 适当 向种粮 大户、农 民专 的捐赠支 出 ,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 1 %的部分准予在 2 业合作社倾斜 。逐步完 善适合 牧 区、林 区、垦 区特点 计 算企 业所得 税前 扣除 。有关 部门要 抓 紧健全科 技 、
营 网点 ,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 网络 工 加 固任 务 ,统 筹 安排 其余 病 险水 库 除险加 固。在 科
程建设 , 提升 “ 万村干乡” 超市和 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 。 学规 划论证基 础上 ,启动大 中型病险 水闸除险 加固。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 民建房 、购买汽车和 家电等提 加快 大 型灌 排泵 站更 新 改造。拓 宽水利 建设 基金 筹 供 消费信贷 ,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一
tN - : I f  ̄ 年。面对历史罕见 国际金融 危机 的严重 击 ,面对 农民收入 不' , 、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必须不 断 中 多年不遇 自然 灾害 的重大考验 ,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 深化 把解决好 “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 工作重 中之重 的
场异常波动 的不利 影响 ,各地 区各 部门在党 中央、国 基本认 识 ,稳 定和完善党在农村 的基本政 策 ,突出强 务院 的坚强领导 下 ,迎难 而上 ,奋 力拼搏 ,巩 固和发 化 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 ,建立健全农 业社会化服 务的 展 了农业农村好形 势。粮食 生产再 获丰收 ,连续 6年 基层体 系,大力加强农村 以党组织为核心 资金规 模。
4 积极 引导社会 资 源投 向农业农 村。各部 门各行 .
2 完善 农业补 贴制度 和 市场 调控 机 制。坚 持对种 业 要主 动服 务 “ 农 ” . 三 ,在 制定规 划、安 排项 目、增 粮农 民实行直接补贴。增 加 良种补贴 ,扩大马铃薯补 加资金 时切实 向农村倾斜 。大 中城 市要发挥 对农村的
农发行支持"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政策性中长期信贷资金投入的对策措施——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贷款额度 , 农发行根据 区域贷款额度确定地方非经
营性 贷款 投放额 度 。地方 财政 可支配 财力受 地方经 济 发展 及 增 长 速 度 、 方 行 政 事业 支 出 、 地 地方 中长 期融 资 ( 括 国开 行 、 发 行 、 包 农 国家 商 业 银 行 、 他 其 商业银 行 中长期贷 款 ) 因素影 响 。近年 来 , 等 由于区 域 贷 款额 度县 市 区每 年一 般在 1 元 左 右 , 足 不 亿 满
会调 研工作 的抓手 , 展工作 的依靠 力量 。 开 在办好会 刊的 同时 , 要进 一 步扩 大整 合 会员 队
流 , 方 筹 措 资金 , 研 究会 持 续 发 展 提供 财 务 保 多 为 障 : 要 积 极 争取 课 题 经 费 ; 一 二要 发 展 会员 增 加 会 费收入 ; 三要 利用 现有 资 金 , 搞好 理财 , 之不 断增 使 值; 四是 积 极 吸收 社 会 赞 助 ; 是通 过服 务 取得 合 五
目都 是 财 政投 资 , 然存 在 财政 给多 少钱 就 办 多 少 仍
山县贷款项 目 3个 , 款金额 100万元 , 贷 10 占比为
1 3 % 7_2
THE M ARKE NG F C0T O N AND J Tl 0 T UTE O F CHl NA
。 张 蹦 一 ≤
研 究会 结合 要 开展 的研 究课 题 , 人实 际 开展 深
调查 研究 。调查 研 究之 前要 做好 充分 准备 , 拟定 较
为细致 的 调研提 纲 , 高调研 的质 量 。要 坚持 实 事 提 求 是 的思想 路线 , 排除干 扰 , 取得 真实情况 。由于发 改委 牵头 的课题 与研 究 会 自身 的课 题 都要 全 力 投 入, 因此 , 究会 2 1 的课题 研究 任 务将 非 常繁 研 00年 重, 要统筹 兼顾 , 理调 度 , 合 在参 与发 改 委研究 活 动
一、中共中央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1982年-2015年)

一、中共中央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1982年-2015年)(一)中共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布的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1982年-1986年)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
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
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二)新时期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2004年-2012年)1、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XX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范文最新推荐------------------------------------------------------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9年12月31日) 201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1/ 18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3日)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党中央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做好“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一、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加强脱贫监测。
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精准问责问效。
继续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
国土资源部60号文件

国土资发【2011】60号国土资发【201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财政厅(局)、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财务局、农业局: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有关要求,切实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重要意义《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开展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总体滞后,有的地区登记发证率还很低,已颁证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大部分只确权登记到行政村农民集体一级,没有确认到每一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与中央的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十分紧迫繁重。
(一)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强化农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有助于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客观需要。
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过程,是进一步查清宗地的权属、面积、用途、空间位置,建立土地登记簿的过程,也是摸清土地利用情况的过程,从而改变农村土地管理基础薄弱的状况,夯实管理和改革的基础,确认农民集体、农民与土地长期稳定的产权关系,将农民与土地物权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立适应 “ 三农 ” 需要 的各类新 型金 融组 织。 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 机构 费用 补贴 等办法 , 保 3 确 年内消除
基础金融服务空 白乡镇 。针对农业农村
灾害防 御体 系 , 充分 发挥气 象服 务“ 三
农” 的重要作用。
5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 经济发 .
多元化 、 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 启动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 ,鼓励
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
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大力发展高效
节水灌溉 ,支持山丘 区建设雨水集蓄等
构工作。 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 加陕发 展农业机械化 , 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
小微型水利设施 。 通过一事一议 、 财政补
制。增加渔政 、 渔港 、 渔船安全设施等建 设投 入 , 搞好水 生生物增殖 放流 , 支持 发展远洋渔业 。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
管体 系和检验检测体 系建设 , 积极 发展
重要生态区位 , 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 民 , 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 。延 长天然 适 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 , 抓紧制定实施办
- ■
村 官关 注 的 热 点 、 点 、 点 / — ic rj@ 1 3e m 焦 难 E mal wzbb 6 . : o
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规模 ,年内覆盖全 国所有农业县( 农场 ) 。大力推进农作物 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支持垦区率先
要求 , 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 田。重 视耕地质量 建设 , 加大 投入 力度 , 安排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建设大型农产品基
地, 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7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 。实 . 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 加快 园艺作 物生 产设施化 、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 支持建设生 猪 、奶牛 规模养殖 场 ( 小
2004年--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等。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等。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上)

工作 ,继 续为 改革 发展 稳 定大 局作 出新 的贡 献 。
1 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推动资源要素 向农
村 配 置
继续 加大 国 家对 农 业 农村 的投入 力度 。按 照总 量 持 续增 加 、比例 稳步提 高 的要 求 ,不断增 加 “ 三 农” 入 。 确保 财 政支 出优先 支持 农业 农村 发展 , 投 要 预算 内 固定资产 投 资优先 投 向农业 基础设 施 和农村 民生工 程 ,土地 出让 收 益优 先用 于农 业土 地开 发和 农 村基 础设 施 建设 。各 级财 政对 农业 的投 人增 长 幅 度 都要 高 于财 政 经常性 收 人增 长 幅度 。预 算 内 固定 资产 投资 要继 续 向重 大农 业农 村建 设 项 目倾 斜 。耕 地 占用 税税 率提 高后 ,新 增 收入全 部 用于农 业 。严 格 按照 有 关规定 计提 和使 用用 于农 业土地 开 发的土 地 出让 收入 ,严 格执 行 新增 建设 用地 土地 有偿 使用 费 全部 用 于耕地 开 发 和土 地整 理 的规定 。对各 地 土 地 收入 用 于农业 农村 的各 项 资金征 收和 使用情 况进
Ve l20 ete 0. ga s 13 b
2 1 0 O年 中 央 一 号 文 件
墨 墨= 1 2 国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加大统筹城 乡发展 力度 进一 步夯实农 业农村 发展基 础的若 干意见 () 上
2 0 年 ,是新 世 纪 以来我 国 经济 发展 最为 困难 09 的一 年 。面 对历 史 罕见 国 际金 融危 机 的严 重冲 击 , 面对 多年 不遇 自然灾 害 的重大 考 验 ,面 对 国 内外农
作 为 全党 工作 重 中之重 的基 本认 识 ,稳 定和 完善 党 在 农村 的基 本政 策 , 出强化 农业 农村 的基 础设 施 , 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
意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必然应有的发展阶段。
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产品低价值、农村人才流失等,因此,为了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推进。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同时,农村是城市的承前启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较低,需要加强农村电网、道路、物流、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现代化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只有走科技创新之路,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
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培育“三新”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三、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农产品市场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前国内大量农产品一直处于低价值状态,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除了在产品质量和品牌打造上下功夫之外,还需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积极推动与农业相关的电商、物流等新兴业态发展,让农产品走进城市和更多的消费者家中。
四、加强农业人才培养
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加快培养复合型、适应新型农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要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留守儿童、贫困户和农村青年的教育培训力度,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优秀职业人才投身农业,为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民自我意识薄弱,文化素质不高,这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因此,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扩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空间。
在这方面,可加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扶持乡村文艺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六、弘扬农业文化底蕴
农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农耕文化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因此,要进一步弘扬农业文化,挖掘和利用传统农业文化的积淀和特色,通过宣传推介和活动举办等
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文化的价值和贡献,推动中国农业文化的开展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未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全方位而深入的,需要综合施策,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和实践,切实推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朝着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