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
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
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
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
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
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探讨如何进行转变。
本文将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入手,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驱动,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
这种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导致了一些问题,如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等。
2.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依然存在。
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 从依赖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需要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2.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过去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
现在需要重视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健可持续。
3. 从资源消耗型转向节约型发展。
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需要发展节约型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1.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政府需要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水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推动市场化改革。
需要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为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3.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绿色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解读。
以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广泛的共识。
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一)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经济增长。
它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或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仅仅强调的是数量增长。
这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
(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
(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如果GDP 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 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
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与目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与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需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向和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应当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从重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推动制造业由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变,打造先进制造业,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增强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占比。
服务业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中国要着力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引导消费升级,带动内需增长,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三、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清洁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更加平衡、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应当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由规模扩张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已经逐渐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这种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出口逐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同时逐步摆脱低端制造业的束缚。
这不仅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对外投资结构不断升级。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再是单纯的资源型投资,而是更多地涉及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
这种转变不仅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促进了全球资本和技术的流动。
3. 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加速形成。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消费增长,培育新兴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内需的释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
4. 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中国服务贸易不断扩大。
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旅游等服务行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随着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正逐渐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转变,同时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 1 -。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
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驱动和投资拉动,以及过度依赖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我国逐渐加强了自主创新和内需拉动的意识,开始转向以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为主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和“双创计划”,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和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
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加强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意识。
中国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推动了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加大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治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推行节能减排等。
这种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
近年来,我国国内需求的增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各国企业争相进入的热土。
与此我国也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和规则制定。
中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种注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一转变模式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并分析这一经济转型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和挑战。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放阶段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1. 起步阶段起步阶段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主导经济发展,通过五年计划来指导经济的发展方向。
国家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分配,集中控制经济命脉,以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2. 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阶段始于197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阶段,中国逐步放开市场经济,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外开放。
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GDP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创造了条件。
3. 现代化建设阶段现代化建设阶段是指从改革开放至今的时期。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并且可以看到现代产业结构逐渐形成。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加强,中国经济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这一转型模式的主要特点和过程:1. 特点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一转型模式的特点包括放权、市场化、竞争、效益等。
中国通过大力放权、市场化改革,鼓励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2. 过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实现了这一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不断地探索着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地进行转变。
而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逐渐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它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单浅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作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示。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历史上,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传统的资源型经济、重工业型经济、以及对外贸易增长型经济组成的。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由于资源的相对廉价和劳动力的相对充足,使我国的经济表现出不错的增长速度,不过这种增长速度不仅仅是由于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更是建立在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基础上,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二、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转变,是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的浪潮下,我们必须强调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探索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新的产业和机会,这种发展方式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与传统经济相比,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了一种以产业的升级为主导,创新和创业政策的驱动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为重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再依赖资源的投入和人力成本的低廉。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国实施经济改革开放之初,以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体系的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逐渐转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逐渐透明,市场充满了活力,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种转变使我国的经济转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同时也更具有挑战。
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被纳入了经济发展的主流范畴,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招聘也成为了重要的举措,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不再可以忽略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这种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不平衡发展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
一、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已经达到了瓶颈,投资效益递减,资源浪费严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二、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
然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出口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中国政府提出了内需拉动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三、从资源密集型到绿色低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低碳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四、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化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和房地产业。
这种单一产业的依赖使得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风险。
为了降低风险,中国政府提出了多元化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韧性。
五、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为主,但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1. 计划经济模式(1949-1978):在建国初期,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通过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工等行业,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和资源配置。
2. 改革开放模式(1978-2001):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放开了市场,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成功地推行了农村经济改革和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建设,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001-现在):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力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步完善市场体制和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
中国还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4. 高质量发展模式(当前):中国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高质量发展。
这包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中国还在加强内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都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变自1978年以来,中国一直在经历着大规模的经济改革。
在这40年中,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
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出现了许多挑战和机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年到1990年代初期1978年,中国开启了私有化和市场经济的道路。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传统体制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减少,许多公司证券化,成立了股份制公司。
这也是中国的私人企业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时期。
在该时期,实施了许多综合性改革,包括外贸体制改革、财政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城市与乡村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土地所有权改革等。
第二阶段:1990年代初期到2000年代初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市场经济和企业环境。
在1994年,中国的首个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开端。
此后,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个长期的牛市。
在这几十年里,中国的GDP持续高速增长,出口量和外商投资也大幅度增加。
由于这些创新和改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第三阶段:2000年代初期到2010年代初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加快。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没有造成重大影响,相反,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财政刺激、扩大内需、降低利率和加强监管,使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
在这段时期里,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出现了中等城市的崛起和扩张。
这个时期还伴随着民生水平和环保水平提升,同时也孕育了大量创新型企业,令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复杂的阶段。
第四阶段:2010年代到现在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化经济向互联网和绿色经济的转变。
计划经济的废除和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开始呈现出一些负面的影响,如金融风险和科技领域专利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该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推行创新大国战略、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
转变发展方式须先实现“三个根本转变”思想理论
转变发展方式须先实现“三个根本转变”思想理论
“三个根本转变”思想理论是指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三个根本的转变,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结构。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要从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创新驱动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方式。
这意味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其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要从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追求质量增长和效益增长的发展方式。
这要求要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由规模扩张向结构调整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转变经济结构是指要从传统人力密集型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并重的经济结构。
这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经济发展的结构合理性和稳定性。
实现这三个根本转变的思想理论,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增长和效益增长转变,由传统的人力密集型产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并重的经济结构转变。
这对于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及其措施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及其措施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为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所选择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
在中国的开放历程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选择。
下面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及其措施。
一、主要内容1.从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
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挑战。
因此,中国政府将绿色可持续发展摆在了优先位置。
主要措施包括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等。
2.从依靠资源输入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
依靠资源输入驱动的发展方式容易陷入资源约束和技术低端的困境,对于国家长远发展而言不可持续。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要不断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主要措施包括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研机构的作用,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等。
3.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内外需协调发展的发展方式。
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波动和风险。
为了稳定经济增长,中国政府提出要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能力,培育内需市场。
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民众购买力,发展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体化提高,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4.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发展方式。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要将人民的生活质量放在首位,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主要措施包括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加大扶贫力度,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体化提高,增加居民收入等。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王一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
这些变化,推动国际社会调整和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变化和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能否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加快以现代发展方式替代传统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体制的转变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一转变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探究这一转变的历程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组织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进行全面控制和调控,企业主要由政府所有和管理,经济活动主要由中央计划部门决策。
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小。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制定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生产、分配、投资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和管理。
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但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市场经济的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逐渐兴起并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价格机制在市场上自由决定供求关系,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的一种经济体制。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始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之后逐步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济体制中赋予市场更大的决策与协调功能。
市场经济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加快,也为资源合理配置、激励创新、促进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市场经济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三、中国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由于市场经济能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潜力,中国的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市场经济还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也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变化,中国必须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这种转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内需。
中国经济从出口驱动转向内需驱动,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消费升级,中国的中产阶层和上层阶层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鼓励消费,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强创新和技术转移。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但是大部分企业都还停留在低端制造阶段。
为了实现经济转型,中国必须加强创新和技术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也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基础之上。
中国不仅需要吸收外来的技术和人才,还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管理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
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中国的对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促进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这一倡议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互利合作。
五、加强环保和社会责任。
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环保和社会责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注公众利益。
这不仅有利于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总之,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中国应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实现对外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对国家的未来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
以下介绍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进行的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的是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持续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随着社交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到来,而创新驱动型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创新驱动型的经济体需要拥有更多的科技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投资,注重培养具备高科技产业背景的人才,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税收政策等手段来鼓励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个转变:从内需外延型向内需激发型转变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推动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国内需求不足,消费不足,贸易顺差却不断增加。
消费需求不旺盛将会制约未来经济的增长,因此内需激发型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内需激发型经济首要任务是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
这就要求政府要更加注重和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而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的购买力。
此外,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完善内需激发型经济的重要环节。
第三个转变:从增长速度至上型向绿色可持续型转变过去的经济快速发展给我国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绿色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过去以增长速度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切实进行环境保护的治理是推动绿色可持续实现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应该更多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行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发展基本国策。
通过改变政策和规定,要求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耗能和排放,使企业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保效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和主要举措是什么?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
二是集群式创新。
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
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全面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
知识经济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经济的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前言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主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传统产业结构问题1.资源过度消耗中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环境生态持续受到威胁。
在传统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发展依赖大量的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瓶颈问题。
占用过多的天然资源会对环境造成长期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破坏和污染物排放。
此外,过度消耗资源也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技术落后中国的传统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领域。
这些领域的生产活动所需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
技术落后不仅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还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市场问题1.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是一个人们常说的问题。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合理等是造成市场主体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这种结构性不平衡会使得经济发展出现断层,阻碍新型产业的发展,无法实现市场风险和收益的优化配置。
2.市场竞争不充分在新的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等变革背景下,我国新兴产业呈现出高度市场化竞争。
但现实中,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仍然存在。
主要原因是存在垄断期,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交织导致竞争市场不彰显。
第三部分: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一个持续地工业化过程会产生许多的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难题,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普遍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问题。
2.生态破坏随着经济发展间的需求,大量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环境得到了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粗放式经济增长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这种增长方式所走的一条产品便宜路线。而产品便宜是由于劳动力便宜、资源便宜、环境便宜决定的。因此,这种路线走起来很被动,一方面劳动力便宜、资源便宜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资源的价格都会提高,目前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拐点;另一方面会有劳动力、资源更便宜的国家会与我们竞争,而且我们在这种竞争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甚至是在下降。(2)这种增长方式所走的另一条产业链低端的路线,即附加值很低,没有核心的生产、核心的技术,没有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创意,没有后面的售后服务等等,挣的中间的加工层面的,仅仅是加工层面很少的利润。(3)这种增长方式所走的还有一条路线是过度依赖外需。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冲突,特别是我国不断强大的背景下,这种局面会使我们陷入日益突出的矛盾中。
1990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又一次专门提出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对建国5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产品质量差,物质耗费高,经济效益低,是我国生产建设中长期普遍存在的痼疾,目前这个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只有坚决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也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和扩大出口。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严明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健全检查制度、监督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采取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把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途径。”
(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
传统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这对我国的能源形势形成很大压力。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二者占能源总消耗的90%。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中比重最大,尽管我国目前的煤炭探明储量还可以开采上百年,但是,煤炭的高污染引起的过高的环境成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导致对环境压力要求必须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煤炭使用的技术创新。石油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仅次于煤炭,但是我国相对不足的石油储备和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形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这种矛盾引起的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度加大,不仅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际石油价格影响的程度,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
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经济增长。它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或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仅仅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这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如果GDP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挑战集中于这几个特点上。产品便宜引起的外贸摩擦越来越多;产业链的低端使面临着制造业大国带来的冲突,如现在世界市场上的许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中国制造实现的利润却很低;过度依赖外需随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需求的调整变成对我国的制约。
总之,我国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在目前的形势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了,而这种不适应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应该转变的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果不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更大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过高的能源消耗引起的高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忍受环境质量差的限度不断降低。过去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也越来越难被人们接受。因此,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日益彰显的背景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很难为继。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粗放式经济增长提出巨大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在初期的拨乱反正时,就强调要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企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1979年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提出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药充分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早在80年代初实际上已经提出。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就十条方针,可以说是重视和尝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开端。以后中央也多次提出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例如1982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二大,即提出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随后在同年底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又提出,“六五”计划要求,产品质量要不断改善,花色品种要适应社会需要,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要有较多的降低,这些方面的要求都比过去高得多。着重于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六五”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经济发展经历中,加快经济增长始终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期间虽然有些政治路线斗争的干扰,但是,中国人近百年因落后而挨打的记忆,成为赶超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因此,谋求经济增长几乎贯穿了新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当然,各个阶段选择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些不同。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一次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使用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的概念,具体提出:“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矛盾的焦点是经济活动的效益太低。只有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争取年年有所进步,才能逐步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保证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讲求产品适销对路,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归根到底,就是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30年的粗放的经济增长,虽然使中国的经济面貌发生的较大的变化,不仅建起了一个相对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年均经济增长也超过的6%,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些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做法,使得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非常高。
(二)1978年——: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20世纪80年代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学习目的】通过本讲的学习要掌握几个重点内容,一是理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并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了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的历程;三是寻求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学习安排】5学时
【学习内容Leabharlann 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解读。以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广泛的共识。
(一)1949—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道路上基本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选择一是受技术约束而不得不作出的。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仅是中国丧失了发生工业革命的机会,特别是因此拉开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差距。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在100年间受尽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欺凌。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具有的现代工业的比重只有7.9%,许多工业品都冠以一个“洋”字。这样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走粗放之路。二是从增长的难易程度进行的。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济发展的起点也非常低。在这样的形势下,最容易实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因为相对于技术来说,当时的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自然资源也可以说是“地大物博”,因此,所选择的只能是以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受产业结构影响作出的。建国之初,中国的产业结构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产业占70%,因此,还属于典型的农业国。第三产业很不发达,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更是落后。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实现经济增长只能是粗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