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智库专家谈中欧未来经济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况反映
2010年第18期
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2010年4月9日欧智库专家谈中欧未来经济关系
日前,欧洲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1(Bruegel institution)所长让·皮萨尼·费里(Jean Pisani Ferry)2就中欧未来经济关系撰文,指出欧洲必须加强与中国的对话以解决世界经济平衡增长和全球治理结构调整所面临的挑战。中国的汇率政策与欧洲息息相关;中国与欧洲在全球治理议题上同时存在“零和”和“双赢”的局面。现将其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早在本世纪初,美国就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崛起。中美双
1 总部位于布鲁塞尔,在欧盟成员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支持下于2004年8月成立,2005开始运行。致力于成为布鲁塞尔欧洲及全球经济研究所,该智库得名于文艺复兴后期荷兰画家彼得〃布鲁盖尔。
2法国经济学家、公共政策专家,多菲纳-巴黎第九大学经济学教授。2005年1月任布鲁盖尔研究所所长。2002-2004年,任法国财长高级顾问。2001-2002年,任法国总理办公室经济分析委员会执行主席。
边贸易、货币、金融等问题在美国得到广泛讨论。相较之下,当时的欧洲对中国经济的关注无论是热情还是深度都不足。对于中国作为欧洲的伙伴、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这一角色,欧洲并没有进行足够的政策讨论。
然而,如果就此认为中国的各项政策对欧洲的影响要小于美国,或者中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可以无视欧洲的立场和心态变化,就大错特错了。对于中国的崛起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欧洲有足够多的理由表示关注、期待,甚至在某些时候要表达关切。
一、经常项目和人民币汇率政策
从本世纪初开始,美国积累了巨额经常项目赤字。未来几年,赤字仍可能维持在高水平。欧元区和欧盟作为整体,经常项目近于平衡状态,并且有望持续下去。在经常项目上,中美两国仍将持续对立的局面,欧洲似乎是一个“无辜的旁观者”,这只是中美之间的游戏。
但是,如果欧洲对全球经常项目调整,特别是近期热烈讨论的人民币汇率问题无动于衷,那将是错误的。欧洲如果想要敦促中国更多依靠内需,使经济增长更为平衡,就不能无视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影响。中国内需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外需的减少,这就意味着汇率价格的调整。如果中国经济要在不发生通胀的情况下实现结构调整,汇率就是变量。更确切地说,欧洲应对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表示关切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欧洲与中国之间存在双边贸易赤字。2008年,这
一赤字水平几乎与美国相当。尽管双边贸易余额在宏观经济上并无太大意义,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失衡却能引发关注,并因此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意义。此外,欧盟各个国家的经常项目余额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德国存在巨额经常项目盈余,而绝大多数其他国家则面临赤字。经济危机发生前,法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英国等都已经积累了大量赤字。赤字反映了这些国家经济的脆弱性,同样具有政治经济学意义。危机之后,它们的影响会更大。
第二,从中期来看,在美国经济增长重新平衡的过程中,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需要贬值。如果人民币与美元间保持固定汇率联系,欧元以及其他欧洲国家货币将不得不扮演调整变量的角色,这里就有过度升值的风险。换句话说,任何美元有效汇率的贬值,都必须对应人民币升值或者欧元升值。那么,人民币与美元间的固定汇率联系就有可能对欧洲货币产生不利影响。欧洲之前曾对此表达过担忧。经济危机后,全球需求疲弱,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的风险开始显现。这一问题也将在中欧关系中愈加重要。
第三,中美货币关系的发展同样会经由投资渠道影响欧元。只要人民币保持兑美元的固定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大量购买美元资产。这会有助于限制美元相对第三方货币,包括欧元的贬值。那么,欧元相对美元大幅升值的风险将得以避免。
最后一点说明,欧洲对于中国汇率政策的态度可能会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欧元在经
常项目上的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币打破与美元的固定汇率联系,中国的外汇储备必将多样化,进而购买更多欧元资产,欧元则会面临来自金融项目的升值压力。
从欧洲的视角来看,以上矛盾实际上是一个时间上的权衡。人民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时间越长,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持续的时间就越长,美国的净对外负债就越多。中国阻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或者保持固定汇率机制,在短期内可以限制欧元的升值,但却是以欧元最终更大幅度的升值为代价的。
在经济危机期间,人们更关注短期内的问题,未来收益通常被搁置一边。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在08年和09年初时对中国汇率政策改革的态度并不坚决。但是,危机之后,中期议题以及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欧洲国家认为,中美两国目前的货币关系是不可持续的。他们可能会更强烈地要求对这一关系进行改革。无论是在多边的G20框架下,还是在中欧的双边对话中,人民币汇率问题都会日益重要。
在双边和多边的对话中,实现向新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过渡是一个重要议题。这对欧元的影响取决于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程度和节奏,这是一个政策变量;还取决于政策向市场传达的方式。欧洲需要倡导的是保证这一转变过程平稳渐进,避免欧元突然升值。这也是他们迫切想与中国讨论的议题。
二、全球治理结构中的中欧关系
2003年,世贸组织坎昆部长级会议失败,美欧已经意识
到,仅凭他们的力量无法再促成全球贸易协议的达成。世界机构以及全球治理论坛正在做出调整,来适应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11月第一次G20峰会、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主体谈判均在美国和“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间进行。未来十年甚至更久,全球治理结构调整将一直持续下去。这对中国、欧盟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一)中欧在全球治理中的“零和”情景
中国的崛起是对欧洲在全球治理方面实实在在的挑战。中国逐渐增强的影响和话语权削弱了欧洲的影响,双边关系中的“零和”局面确实存在,中国也因此被欧洲视为威胁。中欧需要明确冲突所在,承认不同的利益,解决分歧。与此同时,中欧在全球治理上还存在“双赢”的局面,二者需要找到利益的契合点并进行合作。
欧洲的力量、作为美国战略经济伙伴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都将因为中国的强大而削弱。问题在于,历史经验表明,当权者通常不愿放弃他们过去拥有的影响和话语权。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有足够多的理由要求国际组织对其治理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无论欧洲人在公开场合如何辩解,他们心里明白,这些调整早就该进行了。
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困难。首先是欧盟内部的治理结构:欧洲大国重视,也不愿放弃它们在国际机构中各自的发言权和代表性。欧洲在国际机构中的席位和投票权即便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