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壳类特征及种类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物学导论公选课论文论文题目双壳类特征及种类的介绍
所在学院
专业
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
编号
2014年4月30日
双壳类特征及种类的介绍
摘要:双壳纲通称贝类。
两侧对称,身体侧扁,都具有两枚发达的贝壳包围整个身体,故名双壳纲。
壳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头部不明显,只保留有口,口内亦无口腔及齿舌。
身体腹面有一侧扁形如斧状的足,因此双壳纲也称为斧足纲(Pelecypoda)。
外套膜发达呈两片状,由身体背部悬垂下来,并与内脏囊之间构成宽阔的外套腔,外套腔内有一对或两对鳃,原始的种类仍为栉鳃,高等的种类鳃成瓣状,所以双壳纲又称为瓣鳃纲。
[1]双壳纲的全部种类都可供食用,不仅肉味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及灰分等,其中许多种是名贵的海珍品。
另外如珍珠贝、河蚌等除可食用外,还能产生价值极高的珍珠。
不少种类的壳可入药,有的为工业品原料,有的可作肥料、烧石灰等。
此外这一纲的许多种贝壳雕刻细致,花色美丽多彩,可供玩赏或做高级装饰品。
[2]关键词:双壳类列齿目异柱目真瓣腮目特征
前言:在海底世界,有一种会给自己造“房子”的动物,它们能分泌石灰质,作为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子”。
用作自己的栖身之地,这些动物就是贝类。
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所以归属于软体动物。
[3]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分节,由头、足、內脏囊、外套膜和壳五部分组成。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
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初,地史上有四个繁盛期:O(奥陶纪)__S(志留纪)早期。
D (泥盆纪)淡水型出现,海生的继续繁盛.。
[4]中生代为取代期,海生的取代腕足类的地位。
始新世至现代,为本类的全盛期。
其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主要以底栖爬行或固着生活,以海藻或浮游生物为食。
1、特征
贝壳一对,一般左右对称,也有不对称的(不等蛤及牡蛎等)。
壳的形态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贝壳中央特别突出的一部分,略向前方倾斜,称为壳顶,这是壳中最老的部分。
壳顶所在处,为壳的前方。
相反的一端为后方。
以壳顶为中心,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线,有的种类有自壳顶向腹缘有放射的肋或沟。
壳顶前方常有一小凹陷称小月面,壳顶后的为盾而、壳的背缘较厚,于此处常有齿和齿槽,左右壳的齿及齿槽相互吻合,构成绞合部。
绞合齿的数目和排列不一,为鉴定双壳类种类的主要特征。
绞合齿中正对壳顶的为主齿,其前的齿称前侧齿,其后为
后侧齿。
在绞合部连结两壳的背缘有一角质的、具弹性的韧带,其作用可使二壳张开。
壳自背至腹为其高度,自前至后为其长度,两壳左右最宽处为其宽度。
一些种类(贻贝、蚶、扇贝等)在足的腹中线稍后处有一孔,称为足丝孔,通人足丝囊内,其上皮细胞的分泌物遇水即变硬成贝壳素的丝状物,集合成足丝,用以固着外物。
口为上下二唇间的横缝,唇多为三角形,具纤毛,可摄食。
胃肠间有晶杆,细长棒状。
胃中有胃盾,有保护胃的作用。
鳃在原始种类(湾锦蛤)为盾状;有的为丝状或瓣状;有的鳃瓣互相愈合,且退化,形成一有孔的隔膜,为隔鳃(孔螂类),已无呼吸作用。
心脏为一心室二心目构成,开管式循环;排泄器官为一对肾;神经节有脑、足、脏3对(湾锦蛤类尚有侧神经节),感官不发达、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牡蛎),[5]许多种类间接发生,有担轮幼虫、面盘幼虫或钩介幼虫期。
海产及淡水产。
营自由生活,有的固着,极少数为寄生。
[6]
1.1消化:在原始的沉积取食的种类,食物的消化及消化道的结构仍保持原软体动物的形态与机能。
例如原鳃类的胃壁很薄,其中仍保留胃楯、晶杆等结构,食物在胃内行胞外消化,在消化盲囊中行胞内消化及吸收。
在高等的过滤取食的种类,消化道口周围没有触手。
胃壁上胃楯及筛选区均不发达,而晶杆囊发达、突出胃壁之外。
囊中有粘液分泌物经固化形成晶杆,晶杆上吸附有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囊壁内的纤毛作用使晶杆不停的旋转,晶杆顶端被溶解释放出消化酶,进行胞外消化,晶杆的旋转也起了混合食物与酶的作用。
晶杆顶端被食物不断的磨损,后端可不断地被补充,晶杆的旋转也使微小的食物颗粒进入胃盲囊进行胞内消化及吸收。
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经过肠、肛门、出水孔排到体外。
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一个缓慢的但连续不断的食物流是瓣鳃类过滤取食者所特有。
隔鳃类为肉食性动物,其肌肉质的胃壁被几丁质包围,形成一个磨胃,其晶杆不发达,成小棍状伸向胃内,具有较发达的消化酶。
1.2循环与气体交换:双壳类动物均为开放式循环,围心腔位于身体的背面,围心腔中有一个心室、两个心耳,心室与心耳之间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
在原鳃类及丝鳃类由心室仅向前通出前大动脉,如贻贝,在瓣鳃类除前大动脉之外,由心室还向后通出后大动脉,如河蚌。
血液由动脉流出后,经分支到身体前端、足及内脏等,到组织中形成血窦,经血窦后汇集成血管经过肾脏、鳃之后再流回
心耳与心室。
鳃是其主要的气体交换场所,当水流经过时,被鳃所摄取的氧量比其他软体动物少,这可能与鳃的表面积较其他软体动物大有关。
此外,所有的双壳纲动物都有或多或少发达的外套循环,血液由动脉流出后,直接到外套膜中形成血窦,由血窦汇集成血管后或直接流回心耳,或经过肾脏排出代谢产物后再流回心耳。
外套循环也是气体交换的辅助场所。
大多数双壳纲动物的血液中不存在呼吸色素,只有极少数种类如蚶、锉蛤(Lima)等具有血红素,它使外套膜等组织表现出红色。
隔鳃类鳃已消失,气体的交换完全由外套膜进行。
1.3排泄:双壳类的排泄系统为一对后肾,位于围心腔腹面。
肾脏成一长管状,但内肾口开口在围心腔前端,外肾孔开口在出水流内肾口的下方,所以肾的后端折回,肾的前半部分内有腺体称腺体部,在此进行废物的过滤作用,其后为膀胱部分,为代谢物的贮存处,原鳃类的肾脏没有腺体部与膀胱部之区分。
淡水种类的肾脏具盐分的重吸收作用,因此排出的尿液是低渗的。
1.4神经与感官:双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较简单,原始的种类具有脑、侧、足、胜4对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脑、侧神经节合并,所以只有3对神经节,脑侧神经节位于食道两侧,它控制着前闭壳肌及协调足、壳的运动。
脏神经节位于后闭壳肌肌柱上,它控制内脏及后闭壳肌的收缩,足神经节位于足前端肌肉内,控制足的运动,此外在脑侧神经节与脏神经节之间,脑侧神经节与脑足神经节之间还有两对神经索将神经节联结起来。
感官不发达,在一些活动能力较大的种类,例如扇贝,在外套膜缘的中褶皱上有成对的小触手,其中含有触觉及化学感觉细胞,还有许多小眼,小眼的结构较发达,甚至包含了晶体与网膜,可以感受光强度的改变。
此外在足神经节周围有一对平衡囊,控制身体的平衡。
许多种类在后闭壳肌下或出水口周围有一些感觉上皮,称嗅检器,能感受水质与水流的改变。
[1]
2、种类
为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约有2万种,依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腮的结构等,分为3目,即:列齿目、异柱目、真瓣腮目。
瓣鳃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
少数营寄生生活。
2.1列齿目
绞合齿多同形,排成一列;闭壳肌2个,均发达。
盾鳃或丝鳃。
代表动物有:
湾锦蛤壳小而厚,卵圆形;盾鳃小,鳃丝完全横列。
我国黄渤海有分布。
云母蛤壳前方常开口,鳃丝直,不反折,黄渤海数十米深海底泥沙中有之。
蚶壳厚,膨胀,壳面有粗的放射肋,鳃丝常反折。
如毛蚶、泥蚶、魁蚶等为习见食用贝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2异柱目
前闭壳肌很小或消失,后闭壳肌发达;绞合齿一般退化或成小结节状,或无绞合齿、鳃丝间以纤毛盘或结缔组织相连接。
代表动物有:
贻贝壳略呈三角形,壳顶尖,腹线平直。
具足丝。
其肉体干制品称淡菜,味鲜美。
贻贝已大量进行人工养殖。
栉孔扇贝壳呈扇状,放射肋明显,壳的前耳大于后耳。
其后闭壳肌干制品称干贝.为海味中的上品。
珍珠贝左右壳大小不等,无绞会齿,为生产珍珠的母贝。
马氏珍珠贝为世界著名的生产珍珠的母贝,我国广东、海南有分布。
江瑶为大型种类,两壳等大,壳质脆,三角形。
其闭壳肌的干制品称江瑶柱,为海味中的珍品。
广东海南、西沙群岛等地有分布。
牡蛎左壳大,略凹,固着外物,右壳小平。
无绞合齿;壳面有放射肋和鳞片层。
为海产贝类中主要养殖种类,我国沿海有20多种。
密鳞牡蛎壳近圆形,鳞片层较密,全国沿海均有分布。
增帽牡蛎壳小,三角形,为东南沿海重要养殖种类。
[7]
2.3真瓣鳃目
铰合齿少或无,前后闭壳肌均发达,大小相等;鳃丝和鳃小瓣间以血管相连接;出水孔和入水孔常形成水管。
无齿蚌为淡水产,壳卵圆形,无绞合齿。
我国有50多种。
代表动物有:
珠蚌壳厚、长圆形。
圆顶珠蚌左右壳有拟主齿二,左壳侧齿二,右壳一,我国分布广、壳可入药。
帆蚌壳背缘向上伸出一很大的三角形帆状翼。
三角帆蚌为淡水育珠的优良品
种,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华北各地。
蚬壳呈球形,绞合部主齿发达。
河蚬壳近三角形,全国分布,肉可食用。
竹蛏壳长形,薄,双壳合抱似竹筒状,足发达,为食用的佳品。
砗磲贝壳极大,重厚,库氏砗磲壳巨大,长超过lm,重200kg以上,为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海南及西沙有分布。
文蛤壳近三角形,壳质厚,表面光滑具花纹,肉可食,壳可作面油容器。
青蛤壳薄,近圆形,生活于浅泥滩,为食用蛤,肉鲜美。
海笋壳质薄,背缘反折在壳顶上;绞合部无齿。
凿石而居,危害海港岩石建筑,我国沿海分布的吉村马特海笋繁殖力强,危害甚大。
有的海笋穴居木材中。
船蛆体呈蠕虫状,壳小而薄,球形,仅包住身体的前端一小部分,钻木而栖。
船蛆繁殖力强,生长迅速,对沿海码头、木桩、木船等木建筑破坏严重。
裂铠船蛆在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发现。
[7]
参考文献:
[1] 蓝色动物学.[动物界软体动物门—双壳纲]./ruantidongwu/bansai.htm
[2] 双壳纲./wiki/双壳贝类
[3] 李天民.[海底世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1 第98页
[4] 方宗杰.[中国寒武纪双壳类研究之评述].古生物学报,2004年,43卷03期
[5] 蓝色动物学.[双壳纲].
/view/344939.htm?fromtitle=双壳类&fromid=8138744&type=syn#ref_[1]_344939
[6] 沈顺根、沈舟茵.[生命海洋: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11 第53页
[7] 胡志强.[中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动物学杂志,2005年40卷06期
[8] 李侠、刘群.[水产生物基础].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0 第70-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