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名解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原理、机制和方法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医学免疫学的名词解释。
1. 病原微生物(Pathogen):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身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一套复杂而高效的机体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3. 免疫器官(Immune organs):主要指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是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分化的重要场所。
4. 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
5. 免疫分子(Immune molecules):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分泌物质,参与免疫反应的分子。
6.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反应,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7. 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与胚胎发育时期形成的抵抗非特异性抗原的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入侵具有快速而非特异性的防御作用。
8.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在生物体对抗原接触后形成的、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9. 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过识别并杀伤感染细胞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10.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主要依赖于B淋巴细胞和抗体的免疫应答,通过中和病原微生物、激活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11. 抗原(Antigen):能够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是病原微生物表面的蛋白质或糖类结构。
12. 抗体(Antibody):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免疫球蛋白,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清除病原微生物。
13. 细胞因子(Cytokine):一类分泌的蛋白质,能够调节和协调免疫细胞的功能,如促进免疫细胞增殖、激活和介导炎症反应。
医学免疫学 名解+答案
免疫名解1.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出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抗原:泛指能够被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识别结合,使上述免疫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狭义抗原通常指能够与T、B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3.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
4.抗原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婚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性。
5.超抗原:是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刺激多克隆T细胞活化,使之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的大分子蛋白物质。
6.丝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刺激多克隆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又称有丝分裂原。
7.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8.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诱导B细胞活化,使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产生免疫效应的球蛋白,又称免疫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是B细胞初次DNA重排基础上,即形成功能性V-D-J 基因片段后,重链恒定区基因片段发生重排的过程。
10.多克隆抗体:用抗原免疫动物后获得的免疫血清为多克隆抗体。
抗原性物质通常具有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可刺激体内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B细胞活化产生多种针对相应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
上述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称为多克隆抗体。
11.单克隆抗体:指由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
12.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蛋白质,包括三十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13.细胞因子:多种组织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免疫学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免疫(Immunity)的根本概念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先天存在的免疫力,直接抵抗外来侵袭的免疫系统,又称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机体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特异性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的特点,又称获得性免疫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lymphoid organ):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即执行生成免疫细胞的功能。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即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执行应答的功能抗原抗原(Antigen):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特异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被抗体或TCR特异识别和结合的特性。
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
半抗原(Hapten):能够被TCR或BCR(或抗体分子)识别,但不能独立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称半抗原。
佐剂(Adju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抗体抗体: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糖蛋白,是体液免疫的效应分子。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补体补体: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血清糖蛋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为种重点掌握)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 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大全抗原:这是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比如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表面的某些特定分子结构就是抗原。
这些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就像一个信号,告诉免疫系统有外来的“不速之客”入侵了。
抗体:又称为免疫球蛋白,是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可以把抗体想象成免疫系统派出的“小战士”,它们的形状就像一个Y,Y的两个尖端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抗原,然后发挥各种免疫功能,如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入侵细胞等。
免疫细胞:这是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又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就像是免疫军队中的指挥官,能够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将其消灭。
B淋巴细胞则主要负责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来对抗病原体。
树突状细胞就像免疫系统的侦察兵,它们能够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激活初始T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可以吞噬病原体,同时也能提呈抗原,在免疫防御中也是重要的一环。
免疫应答: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
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免疫系统就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首先是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和B细胞被激活后开始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如T细胞杀伤靶细胞,B细胞分泌抗体等,来清除抗原。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争,各个免疫细胞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目的就是把入侵的抗原清除掉。
补体系统:这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可以通过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MBL途径被激活。
一旦激活,补体系统就会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如溶解靶细胞、调理吞噬、介导炎症反应等。
医学免疫学 名解
1.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由机体免疫系统来执行。
2.适应性免疫:1)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抗原性异物接触后产生的防御功能。
2)特点:后天具有、有特异性、作用较慢、记忆性、耐受性、可转移性。
3.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处。
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法式囊)。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处,即产生免疫应答处。
包括:淋巴结、脾、黏膜免疫系统。
4.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能力。
(过强过弱:超敏反应、免疫缺陷)免疫监视:免疫系统识别、监视、清除体内突变细胞。
(异常:肿瘤、持续性病毒感染)免疫自稳: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
(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5.抗原:能与TCR及BCR特异性结合,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7.表位(抗原决定基):能被抗体、BCR、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
8.半抗原-载体效应:半抗原必须与蛋白质载体耦联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在半抗原特异性B细胞和载体蛋白特异性Th细胞参与下,通过Th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而产生半抗原抗体。
称为…9.抗体: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特异性识别、结合和清除相应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分:分泌型sIg和膜型mIg(即BCR)。
11.互补性决定区(高变区):L链和H链的V区各有3个区域氨基酸序列高度可变,决定抗体特异性,负责识别并结合抗原,称……12.ADD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即: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FcγR)结合,促使细胞释放细胞毒颗粒,杀伤靶细胞。
医学免疫学 名词解释
第1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ALT/MIS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免疫学名解
6.铰链区:在Ig分子重链间的二硫键区域、包括CH1和CH2之间的约30个左右氨基酸残基,含有大量的脯氨酸,富有弹性和伸展性,使Ig分子两臂能张合自如,有利于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结合,称为铰链区。
6.B7-CD28:是指提供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一对协同刺激分子,CD28表达于T细胞表面,B7表达于APC表面。
7.CD40-CD40L:是指提供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一对协同刺激分子,CD40表达于B细胞表面,CD40L表达于Th细胞表面。
8.ITIM: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是指位于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胞内段上的一种氨基酸基本序列,磷酸化后可以招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对细胞活化发挥负调节作用。
2.体液免疫:是指由B细胞介导为主,产生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3.外源性抗原:是指在抗原提呈过程中,APC从细胞外摄入的抗原。
4.初次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首次接触某个抗原时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5.独特型网络:是指个体内抗体及抗原受体分子可变区的独特型表位与抗独特型通过互相刺激互相制约而构成的网络,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4.凝集原:.指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5. 凝集素:指凝集反应中的抗体。
6.试管凝集试验:是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7.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疑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或被动凝集反应(passive agglutination test)。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0286
第一章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ï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第一章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该学科重点阐述该系统识 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疾 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 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
)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若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或缺如, 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 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疾病等。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形成的肿瘤细 胞,坏死或衰老细胞。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对自身组织和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这称为自身免疫耐受, 这赋予了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如果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紊乱, 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的全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 适应性免疫应答。
问答题:试述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侵入抗原和体内突变、死亡细胞来维持机体内环 境稳定功能的总称。
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免疫系统的组成T 淋巴细胞 H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现胞、中性粒细胞) 树突状细胞MHC 分子 细胞因予受体其他(■嗜酸性粒解胞和嗜鼠性粒细胞等)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获得形式固有性(或先天性) 后天获得 抗原参与无需抗原激发 儒抗原激发 । 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至4 •天) 4 -5天后发挥嫩皮靛4L 免底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 T 细胞受体、H 细胞受体 免疫记忆无 有.产生记忆细胞 参与成分用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T 细胞《细跑免疫敌应F 细胞等) 吞噬细胞,NK 细胞r NKT 细艇 — B 驱典f 佳裱免疫•抗体)第二章名词解释: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其他哺乳类动 免疫细胞匚口周—■里濯巴结融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_ 免疫分子 模型分子 务泌型分子 TCRTf*祢5免疫球蛋白 ECR 机M 唯补体 CD 分抬嗡郛胞因子 黏附分和明 占K 细胞 NKT 细胞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与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与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与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全过程。
8.医学免疫学:专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与免疫学诊断与防治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名解
1.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 细胞的协助,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
2.Tl-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 细胞的协助,而且产生的抗体上要是l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度记忆。
3.超抗原(superantigen.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微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王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4.半抗原(hapten):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效应,而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5.抗体(Antibody):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ADCCA ntiboiy -dependant cal-nsiiatedcyoioviaty:即抗体依我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e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7.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它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具有调节适应性和固有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
8.千扰素(interferon,IFN):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命名9.肿角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a和TNF-β两类。
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
TNF的王要作用包括:①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②免疫调节作用;③促进和参与炎症反应;④致热作用;⑤引发恶病质。
10.蔡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CsF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11.人奏白细胞抗原(HLA):由于人卖王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在白细胞表面被发现,故称其为人类白细胞抗原。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反应。
2.抗原Ag: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表位(抗原决定簇)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4.半抗原hapten:某些小分子物质只可与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即只具备免疫反应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7.抗体Ab: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8.免疫球蛋白Ig: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9.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仅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高达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
10.单克隆抗体: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原。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NK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12.互补性决定区(CDR):VH和VL中的3个可形成与抗原表位互补的空间构象的区域。
13.补体Complement: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14.膜攻击复合物(MAC):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的复合物,可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靶细胞死亡溶解。
15.细胞因子CK: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16.CSF(集落刺激因子):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医学免疫学名解释
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CR/BCR或Ab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重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HI)——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亲和力低,或浓度低,并不致AID的状态。
免疫耐受T/B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已被耐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呈特异性地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对其他抗原的刺激仍有免疫应答的能力。
PRR(模式识别受体),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的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包括:MR、SR、TLR。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名解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2、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第三章:抗原1、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3、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4、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一种抗原决定基(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
5、T细胞决定基:T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所识别,为线性决定簇。
6、B细胞决定基:BCR能与未经APC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为构象或线性表位。
7、共同抗原表位:存在两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8、交叉反应: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外,还与其他相关的抗原发生反应9、异种抗原10、同种异性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
11、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正常组织不产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12、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13、佐剂:属非特异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物质称免疫佐剂。
14、丝裂原:有丝分裂原,非特异性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有分泌型和血清抗体膜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子组成,是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抗原(antigen,Ag):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细胞表位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共同抗原表位:某些抗原分子中含多个抗原表位,而不同抗原间可能含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此为交叉反应。
超抗原(SPA):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人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抗体(antibody,Ab):是免疫系统在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指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具有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等特点。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是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质分子。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后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凝集素途径(MBL途径):指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或纤维胶原素(FCN)等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糖结构,依次活化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细胞因子(cytokine):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节免疫应答。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指能够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chemokine):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对不同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统称为趋化因子。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uman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HLDA):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
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哺乳动物都有MHC。
多态性(polymorphism):指群体中单个基因座位存在两个以上不同等位基因的现象。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指分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指T细胞以其TCR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等位排斥(allelic exclusion):指B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重链(或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另一台同源染色体上重链(或轻链)基因的重排。
同型排斥(isotype exclusion):指κ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λ轻链基因的重排。
克隆清除(clone deletion):前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至未成熟B细胞后,其表面仅表达完整的mIgM,其若与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结合,即导致细胞凋亡,形成克隆清除。
失能(anergy):某些情况下,未成熟B细胞与自身抗原的结合可引起mIgM表达的下调,这类细胞虽然可以进入外周免疫器官,但对抗原刺激不产生应答,称为失能。
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指在胸腺皮质中,未成熟DP细胞表达的随机多样特异性的TCR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或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
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经过阳性选择的SP细胞在皮质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表面的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或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
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是为T/B细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的细胞表面分子及其配体。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的、能够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ation):是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诱导T细胞活化的过程。
抗原加工(antigen processing):亦称抗原处理,是APC将摄入胞内的外源性抗原或者胞质内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抗原降解并加工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抗原肽适合与MHC分子结合,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再转运到细胞表面的过程。
交叉提呈(cross-presentation):亦称交叉致敏(cross-priming),是指APC能将摄取、加工的外源性抗原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或将内源性抗原通过MHCⅡ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4+T细胞.抗原识别(antigen recognition):指初始T细胞的TCR与APC提呈的pMHC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T细胞与APC表面多对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导致T细胞完全活化。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AICD):指免疫细胞活化并发挥免疫效应后,诱导的一种自发的细胞凋亡。
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指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相应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入体液,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产生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称为再次应答,又称回忆应答。
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体系,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核固有免疫分子组成。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衰老损伤、畸变细胞等抗原性异物后,迅速活化有效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或体内“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过程,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模式识别受体(PRR):指存在于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膜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细胞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生理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刺激产生一系列应答以清除抗原物质,但对体内组织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却表现为“免疫无应答”,从而避免自身免疫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这种“免疫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的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指成熟的T、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
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指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间以及免疫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网络,感知机体免疫应答并实施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