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原理、机制和方法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医学免疫学的名词解释。

1. 病原微生物(Pathogen):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身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一套复杂而高效的机体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3. 免疫器官(Immune organs):主要指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是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分化的重要场所。

4. 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

5. 免疫分子(Immune molecules):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分泌物质,参与免疫反应的分子。

6.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反应,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7. 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与胚胎发育时期形成的抵抗非特异性抗原的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入侵具有快速而非特异性的防御作用。

8.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在生物体对抗原接触后形成的、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9. 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过识别并杀伤感染细胞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10.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主要依赖于B淋巴细胞和抗体的免疫应答,通过中和病原微生物、激活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11. 抗原(Antigen):能够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是病原微生物表面的蛋白质或糖类结构。

12. 抗体(Antibody):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免疫球蛋白,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清除病原微生物。

13. 细胞因子(Cytokine):一类分泌的蛋白质,能够调节和协调免疫细胞的功能,如促进免疫细胞增殖、激活和介导炎症反应。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第一章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该学科重点阐述该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

)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若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或缺如,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疾病等。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形成的肿瘤细胞,坏死或衰老细胞。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对自身组织和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这称为自身免疫耐受,这赋予了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如果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紊乱,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的全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问答题:试述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侵入抗原和体内突变、死亡细胞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功能的总称。

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免疫系统的组成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二章名词解释: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无不被膜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PP以及阑尾等。

黏膜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是发生局部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为种重点掌握)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 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是保护性生理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理损伤,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等。

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和病理性)功能的科学。

3、免疫系统:是指承担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执行免疫效应的物质基础,免疫系统包括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

4、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5、固有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6、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物质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7、中枢免疫器官:也叫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免疫的场所。

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有胸腺和骨髓,鸟类还包括有法氏囊。

8、外周免疫器官:也称次级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

是成熟的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9、淋巴细胞再循环:随血流而来的T细胞和B细胞穿过HEV,分别进入深皮质区和浅皮质区,再迁移至髓窦,经输出淋巴管汇入胸导管,最终经左锁骨下静脉返回血液循环。

10、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11、半抗原: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12、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3、免疫原性: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第6版主审:金伯泉主编:曹雪涛副主编:熊思东姚智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绪论免疫(Immunity)的根本概念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先天存在的免疫力,直接抵抗外来侵袭的免疫系统,又称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机体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特异性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的特点,又称获得性免疫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lymphoid organ):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即执行生成免疫细胞的功能。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即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执行应答的功能抗原抗原(Antigen):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特异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被抗体或TCR特异识别和结合的特性。

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

半抗原(Hapten):能够被TCR或BCR(或抗体分子)识别,但不能独立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称半抗原。

佐剂(Adju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抗体抗体: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糖蛋白,是体液免疫的效应分子。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具有抗体活性或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2.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体有害的反应。

1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antibody ,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14. 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ADCC的主要细胞。

15. 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immunologic 3.免疫防御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16.J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2.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4.半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只可与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即只具备免疫反应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5.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7.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8.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9.高变区(HVR):VH和VL中3个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

10.单克隆抗体: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原。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12.互补性决定区(CDR):VH和VL中的3个可形成与抗原表位互补的空间构象的区域。

13.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14.膜攻击复合物(MAC):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的复合物,可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靶细胞死亡溶解。

15.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16.CSF(集落刺激因子):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17.IL(白细胞介素):是由白细胞产生的又介导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

18.TNF(肿瘤坏死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与活化T细胞产生的,能造成肿瘤直接死亡的细胞因子。

人卫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人卫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人卫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学,这可是个神奇又复杂的领域,就好像一个充满了无数秘密的神秘花园。

在人卫医学中,免疫学名词那可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先来说说“抗原”。

抗原就像是一把能打开免疫系统大门的钥匙,它能刺激身体产生免疫反应。

你想想看,它是不是就像一个陌生人闯进了你家院子,立刻引起了家里看门狗的警觉?抗原就是这样,一旦出现,免疫系统就会高度警惕起来。

再看看“抗体”。

抗体就像是免疫系统派出的特种部队,专门去对付那些入侵的敌人——抗原。

它们会精准地找到目标,然后紧紧抓住不放,把敌人消灭掉。

这难道不像警察抓小偷,一旦锁定目标,就绝不放手吗?还有“免疫细胞”,那可是免疫系统的主力军啊!比如T 细胞、B 细胞,它们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分工明确,协同作战。

T 细胞冲锋在前,B 细胞提供支援,共同保卫着我们的身体。

这不就和战场上的士兵们一样,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吗?“免疫应答”呢,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当抗原入侵时,免疫系统迅速做出反应,各种免疫细胞、抗体都行动起来,这场景,简直比电影里的战争大片还精彩!“免疫耐受”又是什么?它就像是免疫系统的“宽容政策”。

有时候,免疫系统会对一些不那么危险的东西选择视而不见,不发动攻击,保持一种和平共处的状态。

这难道不像我们在生活中,对一些小麻烦选择包容和忽略吗?“自身免疫”可就有点麻烦啦。

这就好比自己家里的人打起来了,免疫系统错误地把自己身体的正常组织当成了敌人,开始攻击。

这多让人头疼啊,自己人打自己人,能不乱套吗?“超敏反应”呢,那就是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啦,有点像一个人过于敏感,别人轻轻碰一下,就暴跳如雷。

结果不仅没解决问题,还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

“免疫调节”就像是一个指挥家,协调着免疫系统里的各种活动,让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要是没有这个指挥家,免疫系统不就乱成一锅粥啦?总之,这些人卫医学免疫学名词,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免疫系统这个复杂而又神奇的世界。

(完整word)医学免疫学重要名词解释

(完整word)医学免疫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及其他有害物质.如果免疫防御功能缺如或低下,可发生免疫缺陷病;如果功能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2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3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 造血微环境HIM:由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多种造血生长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5 抗原:是指所有能诱导和激活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 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和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6免疫原性: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 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7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8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以上两种特性的物质9 半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无免疫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

10 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11 共同抗原表位:某些抗原分子中含多个抗原表位,而不同抗原间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12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

(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13 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2.innate immune response 固有免疫应答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凋亡,畸变的细胞等“非己”的抗原异物后迅速活化并有效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或体内“非己”的物质,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生理过程。

3.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适应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4.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决定基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5.adjuvant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6.Super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

且不受MHC限制,故称为超抗原。

7.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指具有杀伤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死靶细胞的过程。

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互补决定区即抗原互补决定区。

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plement 补体是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0.cytokine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11.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分化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与简答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1.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人或动物体液中及细胞表面的一组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以通过一系列的酶解反应被激活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指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它们所编码的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着机体的组织相容性,并且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有关。

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T、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始发因素。

3.内源性抗原提呈:指内源性抗原被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供CD8+T细胞识别的过程。

4.外源性抗原提呈:指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取、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的过程。

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与抗原结合,其Fc段可与NK细胞、Mφ等表面的相应FcR结合,促进NK细胞杀伤靶细胞。

6.超敏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以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7.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乃种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机体与生俱有的抵御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的一系列防御能力。

8.模式识别受体: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受体。

9.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其可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所识别。

10.抗体(antibody, 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产生效应,是体液免疫重要效应分子。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该学科重点阐述该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

)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若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或缺如,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疾病等。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形成的肿瘤细胞,坏死或衰老细胞。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对自身组织和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这称为自身免疫耐受,这赋予了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如果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紊乱,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的全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问答题:试述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侵入抗原和体内突变、死亡细胞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功能的总称。

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免疫系统的组成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二章名词解释: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无不被膜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PP以及阑尾等。

黏膜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是发生局部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细胞:即微皱褶细胞,是散在分布于肠派尔集合淋巴组织滤泡上皮细胞间的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可通过吸附、胞饮、内吞等方式摄取肠腔内抗原类物质转运给凹腔内的巨噬细胞和DC,进而启动免疫应答。

淋巴系统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寄居外周免疫器官和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淋巴组织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简答题: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为:1、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为合理,有益于增强免疫功能。

2、有利于增加免疫细胞和抗原及APC接触的机会,引起适应性免疫应答。

3、有利于将免疫器官和组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免疫信息传递到全身免疫细胞,动员各种免疫细胞迁移到病原体、肿瘤和相关抗原性物质区域,发挥免疫效应。

因此,淋巴细胞再循环是维持免疫应答和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条件。

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作用。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作用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联系。

中枢免疫器官发生较早,由胸腺和骨髓组成,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为成熟的免疫细胞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发生较晚,由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构成,是成熟免疫细胞寄居的场所,接受相关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进出外周免疫器官,构成完整的免疫系统网络。

通过血液、淋巴、血液-淋巴循环网络,可以使固有免疫细胞迁移到病原体及抗原异物部位,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也可以使迁移到该部位的卡抗原提成细胞,加工提呈抗原物质后转运给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应。

第三章名词解释:抗原(Ag):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是指能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级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具有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并能结合效应物质,发挥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半抗原(happen):即不完全抗原。

是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不能单独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和大分子蛋白质或多聚赖氨酸交联或结合后可以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反应。

半抗原可以结合免疫应答效应物质,即具有免疫反应性。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

是抗原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某些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的帮助,又称非T细胞性依赖抗原,如脂多糖和荚膜多糖。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生物大分子、血清蛋白等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依赖T细胞的帮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到机体内,可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被广泛和应用与预防接种疫苗的成分,常见的有卡介苗(BCG)、氢氧化铝、低甲基化CpG寡核苷酸等。

简答题: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具备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诱导产生的适应性应答的效应产物(活化的T/B细胞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异同。

比较TD-Ag与TI-Ag的特点。

超抗原的性质及作用机制。

超抗原(SAG)为多克隆激活剂,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2%-20%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作用机制为,超抗原不像普通抗原结合于MHC分子沟槽内,而是一端直接结合于TCR Vβ链CDR3外侧区域,另一端交联MHCⅡ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外侧,以完整蛋白形式激活T细胞,不涉及MHC抗原提呈及TCR识别,无MHC限制性。

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抗原的异物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2、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

3、宿主的遗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因素。

4、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皮内>皮下)。

第四章名词解释:抗体(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产生的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单克隆抗体(mAb):仅针对一种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由抗原大蛋白免疫的小鼠产生的多克隆B细胞和永生的骨髓瘤细胞杂交的分泌单一表位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产生。

优点是是结构单一、易于制备、特异性强、纯度高。

调理作用:指细菌特异性抗体以其Fab段与相应细菌抗原表位结合,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FcR结合,通过抗体桥联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吞噬细菌能力。

问答题:简述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单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组成,重链近N端1/4或轻链近N端1/2除氨基酸多变,称为V区,占重链的1/4和轻链的1/2;重链和轻链近C段氨基酸序列稳定,为C区(恒定区),占重链的3/4和轻链的1/2。

根据重链种类的不同分为五类,不同的重链与轻链结合,分为IgG、M、A、E、D。

轻链有两种,因此分为两型。

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有丰富的脯氨酸,以伸展弯曲,可以改变Y两轴距离,便于同时结合抗原表位。

生物学功能:V区的主要功能为识别和特异性结合抗原,由CDR1、2、3决定,其余为骨架区,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毒素、病毒等;体外为抗原抗体反应。

C 区功能为:1、激活补体,因结合抗原后CH2、3变构,IgM、G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而IgA、E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2、与Fc受体结合,经Fc段与不同细胞对应受体结合,发挥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等作用。

3、穿过胎盘,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抗体。

4、免疫调节,具有正、负作用。

抗体Fc段作用。

(上同C区)激活补体、ADCC、穿过胎盘、超敏反应、免疫调节(具体化)。

第五章名词解释:补体: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糖蛋白,因其对特异性抗体具有辅助和补充作用,故称其补体。

MAC:即膜攻击复合物,是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有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的C5b6789复合物形成跨膜小孔,使水、离子和可溶性小分子透过胞膜,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简答题: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是在细胞膜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介导的细胞溶解效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多个活性片段与细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多种生物学功能。

主要包括:1、细胞毒作用,由膜攻击复合体(MAC)介导;2、调理吞噬作用,主要由C3b、iC3b和C4b片段结合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介导;3、炎症反应,主要由C3a、C4a、C5a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介导;4、清除免疫复合物,又称免疫黏附作用,由红细胞CR1结合复合物上C3b后介导。

补体激活有哪三条途径,各自的生物学意义。

补体激活途径主要包括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经典途径是由IgG 或IgM结合膜型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所形成免疫复合物启动的,所以在感染后期(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并参与抵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是由自发产生的C3b粘附于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的细胞表面启动,故无需抗体的参与,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发挥作用。

凝集素途径是由FCN或MBL识别病原体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启动,也无需抗体参与,故也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发挥作用。

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1) 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

C1是由C1q、C1r、Cl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

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2)激活阶段:活化的Cls依次酶解C4、C2,形成C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即C5转化酶。

(3) 效应阶段: 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6789,即MAC。

MAC可在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