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基力学疗法73524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关节突关节
颈椎的旋转主要是寰枢关节的活动,而 屈伸与侧屈主要是下颈椎的活动。
颈椎正常活动范围: 屈曲0-60° 伸展 0-50° 旋转 0-70°
颈椎各方向运动时产生的生物力 (1)屈曲 学变化:
上颈椎-枕骨/寰椎/枢椎 A.在寰椎上关节面上,枕骨向前转动同时枕 骨粗隆向后滑动。
B.寰枢椎之间的上下关节突关节是双凸面, 寰椎绕枢椎向前转动。
伤害感受器的激活就产生疼痛。伤害感 受器被激活有三种方式:机械刺激、化 学刺激、热刺激
化学性疼痛
当组织受损或炎症反应时,组织中的组织 胺、缓激肽、5-羟色胺、已酰胆碱、氢离子 和钾离子等化学性物质的浓度增高,超过 化学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 被激活,产生化学性疼痛。
化学性疼痛通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内, 或有炎症反应时或感染性疾病,如急性类 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结核、其 它细菌感染等。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浓度 下降后,疼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二)间盘模型
动态间盘模型:脊 柱在进行某一方向 的反复运动时,对 于运动节段的椎间 盘产生了非对称性 的挤压力,使得间 盘内容物向挤压的 反方向移动。
椎间盘的移动改变 了纤维环和(或)
椎间盘的结构
纤维环:软骨细胞、 纤维 髓核 软骨板
椎间盘作用:压力缓冲作用
椎间盘运动
椎间盘是脊柱弯曲的重要因素 椎间关节有4个轴线运动:挤 压-分离、前屈-后伸 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 脊柱屈曲时:剪切力增加,纤 维环前部放松和膨出,纤维环 后部拉紧,髓核向后移动,椎 间盘内压力增加; 脊柱伸展时:剪切力减低,纤 维环后部放松和膨出,纤维环 前部拉紧,髓核向前移动,椎 间盘内压力减低;
动态间盘模型 脊柱的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
(一)疼痛机制
疼痛如何发生??? 伤害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Aδ纤维和C纤维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脑干 丘脑
伤害感受器
伤害感受器存在于机体的多数组织,它 们实际上是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存 在于皮肤、皮下组织、滑膜性关节突关 节的纤维性关节囊、纵韧带、脊突间韧 带、黄韧带、椎体和椎弓旁、筋膜、腱 膜、肌膜、硬脊膜、椎间盘的纤维环等。
C.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空间增加,寰椎后 弓与枢椎的大脊突之间的空间增加。
D.齿状突和寰椎前弓之间少量分离,该关节 上方轻度张开。横韧带限制该分离。
屈曲
下颈椎--C2-T1 A.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分离,上 椎体的下关节面在下椎体的
上关节面上向上向前滑动。
B.椎间盘纤维环前部放松、受 挤压。
C.椎间盘纤维环后部被牵拉。 D.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 E.椎间盘内压力增加。 F.椎管被拉长,前屈度减少。 G.脊髓、硬膜和神经根被牵伸, 椎间孔张开。
止痛原则—减轻炎性反应
机械性疼痛
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 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 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 性疼痛。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 消失。(拉手指试验) 止痛原则—使变形复位 止痛方法—力学性
创伤性疼痛
是化学性疼痛和机械性疼痛的结合: 软组织的过渡牵拉和损伤,产生机械弛, 对侧纤
维环紧张,髓 核向对侧移动
只有在纤维环外层保持完整的条件下, 脊柱的运动才可以产生髓核运动,应用 麦肯基力学治疗方法才有效
(三)脊柱的结构与生物力学
颈椎 胸椎 腰椎
1、颈椎解剖与生物力学
上颈椎:枕骨-C2 中下颈椎:C2-T1 枕骨-C1和C1-C2间无椎间盘 颈椎间盘小,很早出现裂缝
颈椎、胸椎、腰椎疼痛的临床 治疗
药物治疗---化学治疗止痛片 麻醉药:按阶梯应用 其它:三环抗抑郁药、神经营养药等 物理治疗—物理疗法 物理因子治疗:电、光、声、磁、热等 力的治疗:牵引、手法、运动、按摩推 拿等 手术治疗—无奈、止痛疗效欠佳
二、理论基础
疼痛的性质
创伤性疼痛
化学性疼痛 机械性疼痛
损伤后化学物质堆积,产生化学性疼痛(持 续不适或钝痛)
化学性疼痛: 疼痛特点及治疗
持续性:可由于活动而加重或减轻,但从不完全消失。 疼痛发生于创伤后急性期,伴有红肿热痛的体征 活动使疼痛加重 化学性疼痛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为主,力学治疗方法不合适 机械性疼痛: 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取决于组织形变 姿势和体位对疼痛有明显影响 某些运动方向可以减轻或缓解疼痛,相反方向则加重 机械性疼痛治疗方法: 适用于力学治疗方法
椎体的下关节面在下椎 体的
上关节面上向下向后滑 动。
B.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放松、 受挤压
C.椎间盘纤维环前部受牵 拉。
(3)前突:上颈椎伸展,下颈椎屈曲。上 颈椎多伸展10° (4)后缩:上颈椎屈曲,下颈椎伸展。上 颈椎多屈曲10° (5)侧屈: 上颈椎: 枕骨向同侧侧屈,向对侧旋转。 寰椎相对枢椎有轻度侧方运动。 齿枕韧带张力增加后,枢椎向同侧旋转。 下颈椎: 对侧上下关节突关节分离(前上滑动),
H.上椎体相对于下椎体轻度前 移。
(2)伸展
上颈椎 A.在寰椎上关节面上,枕骨向后转动同 时枕骨粗隆向前滑动。 B.寰枢椎之间的双凸面空间减少,寰椎 绕枢椎向后转动。 C.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空间减少,寰椎 后弓与C2脊突靠近。 D.齿状突和寰椎前弓之间分离,该关节 下方轻度张开。
下颈椎
A.上下关节突关节面靠近, 上
麦肯基力学疗法
主要内容
概述:简史、理论基础、禁忌症 诊断方法(核心) 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颈椎、胸椎、腰椎脊柱姿势 综合征、脊椎姿势综合征、脊柱功能不 良综合征、颈椎移位综合征、胸椎移位 综合征、腰椎移位综合征治疗技术
第 一节 概述
一、简史 20世纪50年代由新西兰PT师 Robin mckenzie研创
特点:有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 法,适用于各种脊柱与四周关节力学性 失调。 起源: Robin mckenzie由于偶然的发现得到启
颈椎椎间盘病变的流行病学
椎间盘病变:颈椎36%、胸椎2%、腰椎 62%。
椎间盘病变的节段:C5-6占41%、 C6-7占 33%、 其它26%。
单一颈神经根受累分布: C5占4.1%、 C6占36.1%、 C7占34.6%、 C8占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