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储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压实作用 压实定向组构; 紧密接触; 塑性颗粒变形; 脆性变形
储层特征描述
由初始的点接触变为线接触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化学压实作用 引起颗粒接触点上 晶格变形和溶解,在 颗粒的局部边缘形成 压溶加大边。
石英次生加大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胶结作用 矿物质在碎屑沉 积物孔隙中沉淀,并 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 作用。
2、测井曲线形态识别(电阻率)
孔隙型
过渡型
裂缝型
孔隙型储层
池37-1井储层综合图
井 径 (英寸)
6 10
补偿声波 (微秒/英尺)
70 40
深测向电阻率 (欧姆/米) 补偿密度 (克/立方厘米)
1.5 3 2 10000
层 位
深 度 (m)
4660
岩性 剖面
自然伽马 (API)
0 170
补偿种子 (%)
图 5-1 自来屯油田孔一段砂岩分类三角图
第四章 一、岩石学特征
储层特征描述
高峰场气田龙潭组岩性空间分布模型
第四章 二、成岩作用
1.基本概念
储层特征描述
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的漫长地质历
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为成岩作用。
2.研究目的
了解岩石孔隙及孔隙结构的变化,揭示储层的成岩
第四章
(3)层内不连续薄夹层
储层特征描述
分散在单砂体内、横向不稳定的相对低渗透层 或非渗透层。 夹层岩性:泥质、粉砂质泥岩、灰质、沥青等 各类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和产状:相对稳定; 较稳定;不稳定 夹层出现的频率和密度:每米夹层数 各类夹层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隔、夹层概念
是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性 岩层中间的不渗透岩层。隔层 的特点是封隔性好、平面分布 较稳定、具一定厚度(泥岩一 般需3m以上) 是指夹在连续油层(或渗透层) 内部的非有效油层(或非储层)。 夹层的特点是平面分布不稳定, 厚度较小。有的夹层不具渗透性, 有的也具一定的渗透性,甚至还 具油迹以下的含油显示,但基本 无可动油。 隔层一般由泥岩、 页岩或泥质含量很 高胶结比较致密的 泥质粉砂岩等非储 层岩性组成。 夹层则往往是砂 岩中的泥质条带、 钙质条带,或泥、 钙质粉砂岩薄层 条带。
来自百度文库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层内非均质性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层间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
国内目前常用的方案
第四章
1.层内非均质性
储层特征描述
层内非均质性: 是指单砂层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是控制和影 响砂层组内一个单砂层垂向上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 因素。 不同部位储层性质的变化,它表示储层不同部位 的岩性、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分布情况不同、方向渗 透率不同、矿物颗粒排列不同等。
压汞、铸体薄片、图像分析 孔隙结构
第四章
五、孔隙结构
压汞法
储层特征描述
第四章
五、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描述
毛细管压力曲线图(据罗蛰潭等,1986) I:注入曲线; W:退出曲线
第四章
喉道类型
储层特征描述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磨盘场石炭系储层孔隙结构参数统计表
孔喉大小 井 号 样 品 数 最大 连通 半径 (μm) 100.6 95 均值 (Dm) 6.457 9 饱和度 中值半 (μm) 9.3571 孔喉分选 分选 SP 2.35 07 歪度 SKP 1.46 56 实测孔渗 孔隙度 ф (%) 12.29 渗透率 K (103μm2) 0.0785
储层特征描述
方解石胶结
石膏胶结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交代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颗 粒 边 缘 交 代
方 解 石 大 面 积 交 代 粘 土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溶解作用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充填作用
第四章 2)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溶解作用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第四章
四、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特征描述
石炭系储
40 35
27.79
层的孔隙较发 育,最大孔隙
8.12
百 分 比 (%)
30 25 20 15 10 5 0 1 2
20.91 17.19
11.00
度达17.89%,
3.44 2.89 1.79 1.51 0.83 0.28 0.69 0.00 0.14 0.28 0.14 0.28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孔隙和喉道分级指标 孔 大 中 小 微 孔 孔 孔 孔 隙(um) >100 喉 道(um)
特粗喉
粗 喉
>50
20—50
20—100
5—20
中
细
喉
喉
10—20
10—1
<5
微
喉
<1
第四章
注意:
储层特征描述
1)孔隙的半径或直径? 2)孔喉配位数 连接每一个孔隙的喉道个数。
第四章
六、储集类型
油藏描述
Revervior Description
西南石油大学资环院
蔡正旗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
二、成岩作用
三、储集空间特征
四、储层物性特征 五、孔隙结构特征 六、储集类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七、储层非均质性
八、储层的敏感性
九、储层连通性 十、储层综合评价
第四章 一、岩石学特征
平均孔隙度(%)
池56井黄龙组早期
白云石化作用
池56井黄龙组早期 白云石化作用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池56井黄龙组早期溶解作用
粒间溶孔
池56井黄龙组晚期溶解作用 粒内溶孔
第四章
三、储集空间类型
储层特征描述
1.孔隙 1)研究方法 2)类型 碎屑岩以原生孔隙为主; 碳酸盐岩以此生孔隙为主。
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 孔隙类型和孔隙分布
传统分类 (1)孔隙型 (2)过渡型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3)裂缝型
储层特征描述
目前分类 (1)孔隙型 (2)孔缝型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3)裂缝型 (4)缝洞型 (5)孔缝洞复合型
储集类型识别方法
1、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孔 隙 度
(%)
孔隙型 过渡型
裂缝型
渗透率10-3um2
六、储集类型
孔 隙 石炭系储层主要为次生孔隙,主要以粒内、砾间
溶孔及晶间孔为主。
池56井黄龙组晶间孔
池56井黄龙组粒间溶孔
三、储集空间类型
1、孔隙
三、储集空间类型
2、洞穴
洞穴主要有孔隙性溶洞和裂缝性溶洞两大类。
池61井石炭系裂缝性溶洞
池37井石炭系溶洞
三、储集空间类型
磨盘场~老湾构造各井石炭系岩心溶洞统计
第四章 七、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特征描述
③ 油层非均质性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区别。 储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油层的产能、注水效果和最终 采收率。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点 渗透率非均质性的研究 3、对非均质性认识的两种观点 1)储层单元既不是处处均匀的,也不是处处非均 匀的,它是一个尺度的函数; 2)自相似性-分形的观点。
项目 井号
岩 性
样品数 (个) 110
白云岩 池22
岩心孔隙
度分布于0.5 %~17.89%之 间,平均孔 隙度为3.59%。
灰岩
白云岩 池47 灰岩 白云岩 池56 灰岩
6
58 4 113 12
1.55
0.72 0.87 0.5 0.98
2.43
4.29 1.49 17.89 1.61
1.91
1.75 1.17 4.79 1.43
第四章
(1)粒度韵律
储层特征描述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第四章
(2)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
储层特征描述
各种层理类型由于不同粒度的纹层产状 和排列组合不同,从而影响渗透率在垂向上 的变化,即影响垂向非均质性。
孔隙
粒间溶孔 粒内溶孔 铸 模 孔 孔隙性溶洞
洞穴 裂缝 喉道
裂缝性溶洞
成 岩 缝 构 造 缝 孔隙喉道
沿裂缝局部溶蚀扩大形成,在鲕滩储层此类溶洞数量较少。
分布于均质性较差的粉晶云岩及角砾岩中,呈网状特征。 受构造作用形成,多以高角度缝出现,半充填或未充填。 连通孔隙或洞穴的狭窄通道,受组构控制。
三、储集空间类型
8 7
储层特征描述
1、储集岩的种类
5.2 4.3
6 5
4.1 3.6 3.1 2.9 3.1 1.8
4 3 2
1 0
角砾云岩
砂屑云岩
粉晶云岩
泥晶云岩
灰质云岩
颗粒云岩
硅质云岩
灰岩
岩
性
石炭系岩性与孔隙度关系图
一、储层特征描述 一、岩石学特征
2、岩石学特征 岩石类型; 岩石结构特征(分 选、磨圆、胶结类 型); 岩石成分
3、动态分析
(1)试井分析
储层特征描述
(2)生产动态检验
第四章 七、储层的非均质性
(一)概述
储层特征描述
1.基本概念 储层岩石地质、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化。
注意 ① 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空间分布形态、 储层岩性和厚度、泥岩夹层的多少及厚薄,碎屑颗粒胶结情 况、孔隙结构特征等许多方面。最为关注的是它的储集渗流 油气的能力(即孔隙性与渗透性)。 ②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岩石的普遍特性,绝对的,均 质性是相对的。
池22井 池0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4292.00~4328.70 4362.50~4400.70
36.70 37.83
675 973
18.39 25.72
三、储集空间类型
3、裂缝
池37井石炭系构造裂缝
池56井石炭系微裂缝,石英、白云石填充
裂
缝
磨盘场~老湾构造石炭系取心井裂缝统计
56.7
0.225 9.55 39.3
5.80
0.225 1.34 1.70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某某气田长兴组气藏孔隙度分布模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某某油组孔隙度模型
某某油组渗透率模型
第四章
五、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描述
1.概念 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 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 通关系。 2.研究方法
井 号 井 段 (m)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0~4778.37 4571.50~4595.50 溶 洞 统 计
岩芯长度 (m)
41.10 36.44 35.40 22.17
个数 (个)
767 1033 53 39
密度 (个/dm)
18.66 0.48 1.49 0.18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4778.37 4571.5~4595.50 4324.00~4328.70 4362.50~4400.70
22.17
36.70 37.83 151 899 4.11 23.76
35
38 872
0.16
1.04 23.05
15 0
浅测向电阻率 (欧姆/米)
2 10000
储 层 段
测 试
0
孔隙度 (%)
10
渗透率 (MD)
0.01 4
含水饱和度 (%)
0 60
4665
C2hl3
4670 4675
C2hl2
4680 4685 4690
C2hl1
4695
××井石炭系测井解释
4705
4700
裂缝型储层
裂缝-孔隙型储层
第四章 六、储集类型
/
<0.01 <0.01 <0.01 <0.01
/
2.41 / 19 /
/
0.84 / 1.29 /
白云岩
池61 灰岩 池37 池037-1 白云岩 白云岩
112
4 157 152
0.6
1.14 0.96 1.21
11.16
1.54 7.1 9.06
3.18
1.35 2.75 3.88
<0.01
<0.01 <0.01 <0.01
作用类型和特征、成岩强度、成岩序列、成岩阶段等。
第四章 二、成岩作用
3.主要的成岩作用 1)碎屑岩
储层特征描述
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
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等。
2)碳酸盐岩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交代
作用、重结晶作用等。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2.75
一般在3~6% 之间。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孔隙度(%)
磨盘场~老湾石炭系孔隙度直方图
磨盘~老湾区块石炭系黄龙组储层物性统计表
孔隙度(%) 最小 0.72 最大 17.8 平均 5.16 渗透率(×10-3um2 ) 最小 <0.01 最大 199 平均 8.96
大池干井构造带T1j1~T1j22储层主要储集空间
成因类型
类
亚类
粒间原孔 晶 间 孔
特
征
颗粒间未被胶结的剩余空间,可形成Ⅱ、Ⅲ类储层。 孔喉细小但具连通性好,可形成Ⅲ类储层。 颗粒边缘及胶结物溶蚀而成,连通性好,可形成Ⅰ、Ⅱ类储层。 鲕粒内部选择性溶蚀而成,连通性较差,可构成Ⅰ、Ⅱ类储层。 晶体矿物全部被溶蚀所形成的晶形孔隙空间,呈零星分布。 溶孔的继续溶蚀扩大而成,呈零星分布,洞间连通较差。
池 22
1
0.163 2
池 56 1 1 100.8 67
5.710 5
12.84 88
0.0266
1.0895 0.4124
1.41 82
3.49 94
0.63 96
1.91 44
3.68
9.62 6.84
0.6746
27.599 7.5609
20.85 81
9.639 7
2.15 37
1.46 8
裂 井 号 缝 统 计 有效缝 总条数
445 105 1491
井 段 (m)
岩芯 长度 (m)
41.10 36.44 35.40
密度 (条/m)
10.83 0.15 36.34
条
94 105 870
密度 (条/m)
2.29 0.11 21.2
池22井 池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储层特征描述
由初始的点接触变为线接触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化学压实作用 引起颗粒接触点上 晶格变形和溶解,在 颗粒的局部边缘形成 压溶加大边。
石英次生加大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胶结作用 矿物质在碎屑沉 积物孔隙中沉淀,并 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 作用。
2、测井曲线形态识别(电阻率)
孔隙型
过渡型
裂缝型
孔隙型储层
池37-1井储层综合图
井 径 (英寸)
6 10
补偿声波 (微秒/英尺)
70 40
深测向电阻率 (欧姆/米) 补偿密度 (克/立方厘米)
1.5 3 2 10000
层 位
深 度 (m)
4660
岩性 剖面
自然伽马 (API)
0 170
补偿种子 (%)
图 5-1 自来屯油田孔一段砂岩分类三角图
第四章 一、岩石学特征
储层特征描述
高峰场气田龙潭组岩性空间分布模型
第四章 二、成岩作用
1.基本概念
储层特征描述
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的漫长地质历
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为成岩作用。
2.研究目的
了解岩石孔隙及孔隙结构的变化,揭示储层的成岩
第四章
(3)层内不连续薄夹层
储层特征描述
分散在单砂体内、横向不稳定的相对低渗透层 或非渗透层。 夹层岩性:泥质、粉砂质泥岩、灰质、沥青等 各类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和产状:相对稳定; 较稳定;不稳定 夹层出现的频率和密度:每米夹层数 各类夹层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隔、夹层概念
是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性 岩层中间的不渗透岩层。隔层 的特点是封隔性好、平面分布 较稳定、具一定厚度(泥岩一 般需3m以上) 是指夹在连续油层(或渗透层) 内部的非有效油层(或非储层)。 夹层的特点是平面分布不稳定, 厚度较小。有的夹层不具渗透性, 有的也具一定的渗透性,甚至还 具油迹以下的含油显示,但基本 无可动油。 隔层一般由泥岩、 页岩或泥质含量很 高胶结比较致密的 泥质粉砂岩等非储 层岩性组成。 夹层则往往是砂 岩中的泥质条带、 钙质条带,或泥、 钙质粉砂岩薄层 条带。
来自百度文库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层内非均质性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层间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
国内目前常用的方案
第四章
1.层内非均质性
储层特征描述
层内非均质性: 是指单砂层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是控制和影 响砂层组内一个单砂层垂向上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 因素。 不同部位储层性质的变化,它表示储层不同部位 的岩性、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分布情况不同、方向渗 透率不同、矿物颗粒排列不同等。
压汞、铸体薄片、图像分析 孔隙结构
第四章
五、孔隙结构
压汞法
储层特征描述
第四章
五、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描述
毛细管压力曲线图(据罗蛰潭等,1986) I:注入曲线; W:退出曲线
第四章
喉道类型
储层特征描述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磨盘场石炭系储层孔隙结构参数统计表
孔喉大小 井 号 样 品 数 最大 连通 半径 (μm) 100.6 95 均值 (Dm) 6.457 9 饱和度 中值半 (μm) 9.3571 孔喉分选 分选 SP 2.35 07 歪度 SKP 1.46 56 实测孔渗 孔隙度 ф (%) 12.29 渗透率 K (103μm2) 0.0785
储层特征描述
方解石胶结
石膏胶结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交代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颗 粒 边 缘 交 代
方 解 石 大 面 积 交 代 粘 土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溶解作用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充填作用
第四章 2)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描述
溶解作用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第四章
四、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特征描述
石炭系储
40 35
27.79
层的孔隙较发 育,最大孔隙
8.12
百 分 比 (%)
30 25 20 15 10 5 0 1 2
20.91 17.19
11.00
度达17.89%,
3.44 2.89 1.79 1.51 0.83 0.28 0.69 0.00 0.14 0.28 0.14 0.28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孔隙和喉道分级指标 孔 大 中 小 微 孔 孔 孔 孔 隙(um) >100 喉 道(um)
特粗喉
粗 喉
>50
20—50
20—100
5—20
中
细
喉
喉
10—20
10—1
<5
微
喉
<1
第四章
注意:
储层特征描述
1)孔隙的半径或直径? 2)孔喉配位数 连接每一个孔隙的喉道个数。
第四章
六、储集类型
油藏描述
Revervior Description
西南石油大学资环院
蔡正旗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
二、成岩作用
三、储集空间特征
四、储层物性特征 五、孔隙结构特征 六、储集类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七、储层非均质性
八、储层的敏感性
九、储层连通性 十、储层综合评价
第四章 一、岩石学特征
平均孔隙度(%)
池56井黄龙组早期
白云石化作用
池56井黄龙组早期 白云石化作用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池56井黄龙组早期溶解作用
粒间溶孔
池56井黄龙组晚期溶解作用 粒内溶孔
第四章
三、储集空间类型
储层特征描述
1.孔隙 1)研究方法 2)类型 碎屑岩以原生孔隙为主; 碳酸盐岩以此生孔隙为主。
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 孔隙类型和孔隙分布
传统分类 (1)孔隙型 (2)过渡型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3)裂缝型
储层特征描述
目前分类 (1)孔隙型 (2)孔缝型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3)裂缝型 (4)缝洞型 (5)孔缝洞复合型
储集类型识别方法
1、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孔 隙 度
(%)
孔隙型 过渡型
裂缝型
渗透率10-3um2
六、储集类型
孔 隙 石炭系储层主要为次生孔隙,主要以粒内、砾间
溶孔及晶间孔为主。
池56井黄龙组晶间孔
池56井黄龙组粒间溶孔
三、储集空间类型
1、孔隙
三、储集空间类型
2、洞穴
洞穴主要有孔隙性溶洞和裂缝性溶洞两大类。
池61井石炭系裂缝性溶洞
池37井石炭系溶洞
三、储集空间类型
磨盘场~老湾构造各井石炭系岩心溶洞统计
第四章 七、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特征描述
③ 油层非均质性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区别。 储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油层的产能、注水效果和最终 采收率。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点 渗透率非均质性的研究 3、对非均质性认识的两种观点 1)储层单元既不是处处均匀的,也不是处处非均 匀的,它是一个尺度的函数; 2)自相似性-分形的观点。
项目 井号
岩 性
样品数 (个) 110
白云岩 池22
岩心孔隙
度分布于0.5 %~17.89%之 间,平均孔 隙度为3.59%。
灰岩
白云岩 池47 灰岩 白云岩 池56 灰岩
6
58 4 113 12
1.55
0.72 0.87 0.5 0.98
2.43
4.29 1.49 17.89 1.61
1.91
1.75 1.17 4.79 1.43
第四章
(1)粒度韵律
储层特征描述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第四章
(2)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
储层特征描述
各种层理类型由于不同粒度的纹层产状 和排列组合不同,从而影响渗透率在垂向上 的变化,即影响垂向非均质性。
孔隙
粒间溶孔 粒内溶孔 铸 模 孔 孔隙性溶洞
洞穴 裂缝 喉道
裂缝性溶洞
成 岩 缝 构 造 缝 孔隙喉道
沿裂缝局部溶蚀扩大形成,在鲕滩储层此类溶洞数量较少。
分布于均质性较差的粉晶云岩及角砾岩中,呈网状特征。 受构造作用形成,多以高角度缝出现,半充填或未充填。 连通孔隙或洞穴的狭窄通道,受组构控制。
三、储集空间类型
8 7
储层特征描述
1、储集岩的种类
5.2 4.3
6 5
4.1 3.6 3.1 2.9 3.1 1.8
4 3 2
1 0
角砾云岩
砂屑云岩
粉晶云岩
泥晶云岩
灰质云岩
颗粒云岩
硅质云岩
灰岩
岩
性
石炭系岩性与孔隙度关系图
一、储层特征描述 一、岩石学特征
2、岩石学特征 岩石类型; 岩石结构特征(分 选、磨圆、胶结类 型); 岩石成分
3、动态分析
(1)试井分析
储层特征描述
(2)生产动态检验
第四章 七、储层的非均质性
(一)概述
储层特征描述
1.基本概念 储层岩石地质、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化。
注意 ① 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空间分布形态、 储层岩性和厚度、泥岩夹层的多少及厚薄,碎屑颗粒胶结情 况、孔隙结构特征等许多方面。最为关注的是它的储集渗流 油气的能力(即孔隙性与渗透性)。 ②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岩石的普遍特性,绝对的,均 质性是相对的。
池22井 池0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4292.00~4328.70 4362.50~4400.70
36.70 37.83
675 973
18.39 25.72
三、储集空间类型
3、裂缝
池37井石炭系构造裂缝
池56井石炭系微裂缝,石英、白云石填充
裂
缝
磨盘场~老湾构造石炭系取心井裂缝统计
56.7
0.225 9.55 39.3
5.80
0.225 1.34 1.70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某某气田长兴组气藏孔隙度分布模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某某油组孔隙度模型
某某油组渗透率模型
第四章
五、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描述
1.概念 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 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 通关系。 2.研究方法
井 号 井 段 (m)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0~4778.37 4571.50~4595.50 溶 洞 统 计
岩芯长度 (m)
41.10 36.44 35.40 22.17
个数 (个)
767 1033 53 39
密度 (个/dm)
18.66 0.48 1.49 0.18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4778.37 4571.5~4595.50 4324.00~4328.70 4362.50~4400.70
22.17
36.70 37.83 151 899 4.11 23.76
35
38 872
0.16
1.04 23.05
15 0
浅测向电阻率 (欧姆/米)
2 10000
储 层 段
测 试
0
孔隙度 (%)
10
渗透率 (MD)
0.01 4
含水饱和度 (%)
0 60
4665
C2hl3
4670 4675
C2hl2
4680 4685 4690
C2hl1
4695
××井石炭系测井解释
4705
4700
裂缝型储层
裂缝-孔隙型储层
第四章 六、储集类型
/
<0.01 <0.01 <0.01 <0.01
/
2.41 / 19 /
/
0.84 / 1.29 /
白云岩
池61 灰岩 池37 池037-1 白云岩 白云岩
112
4 157 152
0.6
1.14 0.96 1.21
11.16
1.54 7.1 9.06
3.18
1.35 2.75 3.88
<0.01
<0.01 <0.01 <0.01
作用类型和特征、成岩强度、成岩序列、成岩阶段等。
第四章 二、成岩作用
3.主要的成岩作用 1)碎屑岩
储层特征描述
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
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等。
2)碳酸盐岩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交代
作用、重结晶作用等。
第四章 1)碎屑岩成岩作用
2.75
一般在3~6% 之间。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孔隙度(%)
磨盘场~老湾石炭系孔隙度直方图
磨盘~老湾区块石炭系黄龙组储层物性统计表
孔隙度(%) 最小 0.72 最大 17.8 平均 5.16 渗透率(×10-3um2 ) 最小 <0.01 最大 199 平均 8.96
大池干井构造带T1j1~T1j22储层主要储集空间
成因类型
类
亚类
粒间原孔 晶 间 孔
特
征
颗粒间未被胶结的剩余空间,可形成Ⅱ、Ⅲ类储层。 孔喉细小但具连通性好,可形成Ⅲ类储层。 颗粒边缘及胶结物溶蚀而成,连通性好,可形成Ⅰ、Ⅱ类储层。 鲕粒内部选择性溶蚀而成,连通性较差,可构成Ⅰ、Ⅱ类储层。 晶体矿物全部被溶蚀所形成的晶形孔隙空间,呈零星分布。 溶孔的继续溶蚀扩大而成,呈零星分布,洞间连通较差。
池 22
1
0.163 2
池 56 1 1 100.8 67
5.710 5
12.84 88
0.0266
1.0895 0.4124
1.41 82
3.49 94
0.63 96
1.91 44
3.68
9.62 6.84
0.6746
27.599 7.5609
20.85 81
9.639 7
2.15 37
1.46 8
裂 井 号 缝 统 计 有效缝 总条数
445 105 1491
井 段 (m)
岩芯 长度 (m)
41.10 36.44 35.40
密度 (条/m)
10.83 0.15 36.34
条
94 105 870
密度 (条/m)
2.29 0.11 21.2
池22井 池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