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储层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油藏评价与分析:负责对油气田进行评价,包括油藏储量、储层特征、石油流动性等方面的分析,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2. 油藏模拟与预测:利用油藏模拟软件对油田进行模拟,预测油水气分布、产能和产量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3. 储层改造与提高采收率:根据油藏特性和开发阶段,制定储层改造方案,以提高采收率。
例如,通过注水、聚合物驱替、热采等方法,改善油藏的流动性和驱替效果。
4. 油藏监测与优化: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研究油田开发动态,了解油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例如,通过生产数据分析,优化开发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5. 油藏数据管理与分析:负责油气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油藏评价和预测。
6. 油藏研究和技术创新:关注油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参与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油藏评价和开发水平。
总的来说,油藏描述岗位职责是对油气田进行评价、分析和预
测,制定改造方案并进行优化,负责油藏数据管理和分析,推动油藏研究和技术创新。
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石油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探明和开采油藏则是石油产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
油藏是指地球深部的岩石层中存储的含有可开采的石油、天然气等烃类化合物的岩石储层。
如何快速、准确地描述油藏是当前石油勘探和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一、油藏描述技术1. 测井技术测井是指在油井中通过测量物理量(如电阻率、自然伽马辐射等)来获取有关油藏岩石组成、相互关系及储层性质等信息的技术。
测井在勘探和开发油藏过程中广泛应用,可以获得比钻头直接观察更丰富和更可靠的信息。
2.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和反射反演来研究地下构造和岩性等信息的技术。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勘探和开发油藏,可以提供大量的地下信息,其解释结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3. 岩心取样分析技术岩心取样分析技术是指通过取出井眼中钻头钻过的岩心,并在实验室进行测定分析,发现沉积物层中矿物成分、结构信息和有机质含量等的技术。
岩心分析数据是描述油藏岩性、含量、剥取等重要信息源之一。
二、油藏描述技术的应用研究1. 油藏预测油藏预测是油藏描述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综合应用测井、地震勘探、岩心取样分析等技术,可以对油藏进行3D 建模,实现快速准确地预测油藏分布、储量、类型等信息。
该预测研究对油田开发的整体规划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
2. 油藏开发油藏开发是油藏描述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对油藏的描述和模拟,可以制定出特定的开采方案,包括必要的钻井和提取设备、生产计划和风险评估,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提取油藏中的石油资源。
3. 油藏管理和评估油藏管理和评估是在油藏开发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简单和复杂油藏管理活动的细节解决方案。
通过对油藏的描述、模拟、运行过程中的数据测量和评估,可以确定油藏的生产状况、优化开采方法、重点井筛选和优化缓采注入等工作,降低生产管理风险。
结语油藏描述技术在石油勘探和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油藏描述-储层
溶洞统计
个数 (个)
密度 (个/dm)
767
18.66
1033
0.48
53
1.49
39
0.18
675
18.39
973
25.72
三、储集空间类型
3、裂缝
池37井石炭系构造裂缝
池56井石炭系微裂缝,石英、白云石填充
裂缝
磨盘场~老湾构造石炭系取心井裂缝统计
井号
池22井 池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4571.5~4595.50
22.17
35
0.16
4324.00Biblioteka 4328.70 36.70151
4.11
38
1.04
4362.50~4400.70 37.83
899
23.76 872 23.05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四、储层物性特征
百 分 比 (%)
40
35
27.79
30
20.91
25
17.19
20
15
10
2.75
5
11.00 8.12
3.44 2.89 1.79 1.51 0.83 0.28 0.69 0.00 0.14 0.28 0.14 0.28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孔隙度(%)
磨盘场~老湾石炭系孔隙度直方图
石炭系储 层的孔隙较发 育,最大孔隙 度达17.89%, 一般在3~6% 之间。
由初始的点接触变为线接触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化学压实作用 引起颗粒接触点上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油藏描述是通过对地下油气储集层的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物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获取关于油藏中储量、流动性和开发潜力的信息。
它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以及储层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油藏描述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础。
通过对地质构造、层序地层、岩性和岩相等地质特征进行描述,可以确定潜在的勘探目标。
根据沉积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科学原理,结合现代的勘探技术手段,可以确定油气生成、迁移和富集的规律,进而找到具有良好勘探前景的油气藏。
其次,油藏描述对于石油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饱和度等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对储层的储量、产能和流动性进行评估。
同时,对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压力力学性质和渗流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和措施,提高油气的开发效率和产能。
油藏描述也对于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案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油藏描述的结果,可以评估储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质流体动力学性质,进而选择合适的采收率,确定合理的油井排布和钻井方案,以及确定合理的注采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此外,油藏描述对于油藏管理和改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分析油藏的动态变化,包括油气压力、渗透率、孔隙结构和饱和度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油藏的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油藏改造中,油藏描述可以为水驱、气驱、聚合物驱和化学驱等增采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总的来说,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进行勘探和开发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油藏管理和改造的重要依据。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和油藏描述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1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二)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储集岩的岩石类型 (1)主要岩石类型: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 (2)其他岩类:火山碎屑岩、岩浆岩、变质岩、泥岩和硅质 岩类等。 2、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 储集岩的基本性质,包括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3、储集岩的主要含油物性 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含油)饱和度等,是岩石储 集性能的重要控制因素。 4、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特征 研究很重要。成岩作用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对孔隙的保存、 发育或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储集岩的微观特征 研究储层的孔隙、喉道类型以及孔喉的配置关系。 6、储集岩体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 研究不同成因储层岩石的体形态、分布、规模及连续性等。 7、储层形成条件 研究储层形成的区域地质及大地构造背景,构造作用,储 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介质特征,岩性、物源、古气候的影 响,其他岩石储层的形成条件及岩相特征与分布等等。
4、在分级储层评价中,通过研究探明地质储量和预测可采储 量,建立储层模型以及进行油藏描述等。 5、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沉积岩石学、 岩石学、古生物和古生态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有机 地球化学、油层物理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矿场地球 物理学、岩石力学、流体力学、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等学科。 需要多学科的协同配合,又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用实践(研究实例)
储层地质学——绪论
一、储层及储层地质学的概念 (一)储集岩与储层的概念 1、储集岩 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
简单地,能够储存和产出流体的那一部分岩层组或层段。 详细地,在地质历史的演化进程中,通过沉积物的沉积和 成岩作用,或是由岩浆侵入和喷出作用或变质作用及其后期次 生变化,又经历了构造地质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的一部分岩体, 它不仅具有储集流体的空间,而且还具有可使流体渗滤的能力。
8.油藏描述
(1)产生的油藏模型的质量依赖于所假设的随机函数的模型和所具有的数据, 在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很难验证所假设的模型是否与实际的地质条件相符合;
(2)变异函数的模拟带有许多的主观性,而涉及多变量的交叉变异函数的模拟 受到线性区域化模型的限制,使得模拟很难正确进行;
(3)如何综合应用各种地质信息及生产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
斯仑贝谢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重点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油藏动态监测及最终采收率的评 价。
过去油藏模拟,是根据取心井或试井资料把油藏的垂直剖面分成几 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孔渗平均值,忽略了小范围的非均质性和垂 向渗透层屏障(隔夹层)作用。用这样的参数只能建立一个失真的 地质模型,使模拟失效,将导致开发决策的失误。而测井资料是唯 一能控制深度且能逐英尺测试的方法。因而基于测井资料的油藏描 述可能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也强调了岩心、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综 合应用,以得出一个适用于全油田模拟输入的储集层模型,从而实 现了从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飞跃。
3. 以测井为主体的描述
继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又于1985年将三维 地震及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井间相关对比研 究中。
研究现状: (1)1992年油藏描述研究内容及方法为: ①关键井研究; ②测井资料标准化; ③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④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⑤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⑥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开发阶段利用开发地震技术,即高分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层析技术、多 波多分量解释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振幅炮检距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井间、 井外地区的储层静态描述及动态监测,查明构造细微变化及油气水层分布。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Description。
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对油藏描述概念进行理解:①要以与研究油藏地质有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为基础②要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这是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③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1.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1970-1980)。
油藏描述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
它是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以“油藏描述讲座”形式向世界各地推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文献出现“油藏描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关键井研究;②测井资料归一化;③渗透率分析;④参数集总与绘图。
2.多学科协同油藏描述(1980-1990)。
1985年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研究中。
斯伦贝谢公司油藏描述强调以测井为主体的模式化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地质油藏描述技术;②测井油藏描述技术;③地震油藏描述技术;④油藏工程油藏描述技术。
3.多学科一体化描述(1990年-)。
单一学科技术发展虽然进步很大,但各自都存在不利的方面,因而在1990年以来逐步向多学科一体化描述发展,提倡地质、物探、测井研究人员与油藏工程师协同工作,发展边缘科学及计算机的“地学平台”,以多种应用数学方法贯穿研究始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相关信息,以数据库为支柱,以计算机为手段,由复合型研究人员对油藏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给以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的技术。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
广北区精细油藏描述的做法及效果分析广北区作为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精细油藏资源。
精细油藏是指储层孔隙度小、孔隙体积低、非均质、非均一的油气藏。
这些油藏储层类型多样,储量较少,储区分散,常规方法难以有效开发。
对广北区精细油藏的描述、开发及效果分析尤为重要。
一、精细油藏的描述1. 储层特征广北区的精细油藏多分布于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储层特征复杂多样。
通过地震勘探、岩心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储层孔隙度小,孔隙体积低,非均质、非均一。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储层常常出现断层、裂缝等现象,造成油气分布不均匀,储量较少。
2. 流体性质精细油藏中的原油具有高黏度、高密度、高密度、高硫含量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开采难度增加,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开发。
3. 岩石特征精细油藏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等,而且储层之间常常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完井技术,同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勘探等工作。
二、精细油藏开发的做法1. 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为了更好地描述广北区精细油藏,首先要采用先进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通过地震勘探、电磁探测等手段,发现并描述出储层结构、性质等信息。
钻井是精细油藏开发的重要环节。
需要采用先进的水平井、定向井等钻井技术,以增加产量,提高采收率。
进一步使用先进的完井技术,包括多点压裂、侧钻井等手段,以增加储层的有效产能。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提高采收率的生产技术,比如油藏压裂、水平井生产等。
三、效果分析通过以上做法,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产量通过先进的勘探、钻井、完井、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精细油藏的产量,实现更好的生产效益。
2. 提高采收率先进的油藏管理技术,可以实现更为合理的油气开采,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寿命。
3. 降低成本通过提高产量、提高采收率,可以降低单位产量的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优化油田结构通过对精细油藏的开发,可以优化油田结构,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整体开发效率。
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复合韵律:正、反韵律的不同组合。
2. 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
主要描述层内最高渗透率段处于底部、
顶部或中部。一般情况下与上述粒度韵律相 一致,分别相应于正、反或复合韵律。
3.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对流体流动可起到不
渗透隔层作用或极低渗透的高阻层作用,因而对驱
油过程影响极大,也是直接影响一个单砂层垂直和
水平渗透率比值的重要因素,有时也可能直接遮挡
注入剂段塞使驱油效果变差。 (1)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2)各类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和产状 (3)夹层出现的频率和密度:夹层频率,夹层密度
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一般按岩性划分。主要指泥质,细粉 砂质岩类,还包括石油运移过程中产生的沥青或重质油充填条带 等。 找出各类夹层在电测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并建立典型剖面。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Kv / Kh
二、层间非均质性
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系的总体描述,重点突 出层间非均质性。包括各种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 律性,以及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等,是决定 开发层系、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等重大开发战略的依据。 1. 沉积旋回性 2. 分层系数 3. 砂岩密度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渗透率极大值( Kmax )与其平均值( K )的比 值。即
K max SK K
是评价层内非均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变化范
围为S K ≥1,数值越小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小,
注入剂波及体积大,驱油效果好。数值越大,说明
渗透率在垂向上变化大,注入剂易由高渗透率段窜
进,注入剂波及体积小,水驱油效果差。
4. 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
微裂缝一般指宽度为 10um以下的裂缝。在显微
1.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三、油藏描述的任务 1. 阐明油藏的构造面貌. 2. 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与展布规律. 3. 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 4. 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微观特征. 5. 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规律. 6. 建立油藏地质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预测模 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3)沉积(微)相
① 阐明油田沉积物源及其方向、沉积体系、
沉积相模式;
② 编制出典型的沉积相剖面、沉积相平面图
或沉积微相平面图;
③ 建立沉积相三维立体模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4)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研究主要应用显微薄片、铸体片、
阴极射线、扫描电镜和结合其他资料阐明油田储
(1)油藏评价阶段 (2)开发设计阶段 (3)方案实施阶段 (4)管理调整阶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二、油藏描述阶段的划分
(1)油藏评价阶段
油藏一经发现工业油气流之后即进入油藏评价阶段。
主要任务:提高勘探程度,提交探明储量 资料基础:少量探井、评价井和地震
研究内容:圈闭形态 、 油气水系统、流体性质、储层分布
主要任务: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和钻开发井的工程实施方案
基础资料:探井、评价井、少数开发井和地震 研究内容:构造方面 油气水研究 储层描述:相、四性、对比、分布、评价
建立油藏和储层地质模型
第一章 绪论
《储层地质学与油藏描述》思考题
《储层地质学与油藏描述》思考题思考题:1.储集层按岩性可分为哪些类型?按物性、按储集空间可分为⼏种类型?岩性分类⽅案碎屑岩储集层:砾岩、砂岩等碳酸盐岩储集层:灰岩、⽩云岩等特殊岩性储集层:⽕⼭岩、变质岩、泥岩等物性分类⽅案孔隙性:⾼孔隙度、中孔隙度、低孔隙度、特低孔隙度储层渗透性:⾼渗透率、中渗透率、低渗透率、特低神偷了呢储层储集空间分类孔隙型储集层裂缝型储集层溶洞—裂缝型储集层孔隙—裂缝型储集层孔、洞、缝型储集层按孔隙结构的分类六种类型:A型--粗孔粗喉结构B型--粗孔中喉结构C型--中孔中喉结构D型--细孔细喉结构E型--杂基充填的微孔结构F型--紧密胶结微孔结构2.碎屑岩储层按成因可分为哪些类型?砾岩、砂岩、粉砂岩3.碎屑岩、⽕⼭岩、碳酸盐岩、泥质岩的孔隙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是什么。
第三章2碎屑岩—空隙——孔隙型,碳酸盐—裂缝、溶洞--——缝-洞性,⽕⼭岩—裂缝_——裂缝型,泥质岩(1.裂缝型2.孔隙型3.孔—缝复合型)4 ⽑细管压⼒曲线形态所代表的孔隙结构的含义分选好,粗歪度分选好,细歪度5、致密储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孔渗性⽐较低<0.1×10-3um2只能作为储⽓层(⾮常规⽓层),标准岩⼼分析和测井解释不能提供可靠的资料,需进⾏⼤型压裂等措施才能获得⼯业产能6.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作⽤有⼏种?什么是成岩相?各什么特点。
成岩作⽤有:压实、压溶、胶结作⽤、交代作⽤、溶解(溶蚀)作⽤、⾃⽣矿物的形成与充填作⽤、重结晶作⽤成岩相:成岩相是指成岩环境和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成岩产物的总和。
分类以及特点:(1)、弱压实成岩相常形成于中、浅埋藏的砂岩中。
砂岩杂基含量低,具颗粒⽀撑结构,机械压实作⽤减弱,⽽压溶作⽤增强,颗粒间多为点接触和线接触。
胶结物含量低,具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常构成⾼渗或中渗储层。
砂岩多为平⾏层理及块状层理砂岩,含油性好,常见于河道砂、三⾓洲前缘砂及扇三⾓洲前缘砂体。
CNPC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
争力 的 形成 ,为复 杂条 件 下 的油气 勘探 开发 提供 技 术支撑 。 通 过厚 油层 单砂 体细 分及 储层 构 型表 征 ,实现 对复 杂储 层 的精细 化表 征 ;通过 复杂 油气 藏地 质建 模及 模 型动态 跟踪 ,提 高地 质模 型 的精度 ;通过 开展 剩余 油 形成机 制 及分 布模 式研 究 ,进 一步提 高 原油 采收率 。 研 究室 目前 有 固定研 究人 员 2 0余 人 ,博 士后 3人 ,在 读博 士 、硕士 研究 生 1 0 0余 人 。 研 究室先 后 承担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国家 油气 重大 专项 课题 、9 7 3课题 、8 6 3课 题等 科
主国丕
堂( 生壅2 重! 盟
企
C N P C油藏描述重 点实验室— —储层பைடு நூலகம்均质表 征方法研究室
“ 油 藏描 述重 点 实验 室—— 储 层 非均质 表 征方 法研 究室 ”于 2 0 1 2年经 过 中国石 油天然 气 集 团公 司 审核通 过 并立项 建 设 ,该研 究室 依托地 质 资源 与地 质工 程 、 地 质 学 2个 博 士授权
山东省 重 点建 设学 科 。研 究室在 注 采井 安全 可靠 性及 风 险评 价技 术 、储气 库 多物理 场 C AE 仿 真技 术 、储气 库 围岩稳 定 与安 全可靠 性 设计 、基 于多 目标 约束 优化 方法 的地 应力 场与 裂缝 分 布研 究 、 基 于高 性 能并行 计 算 的大 型地下 工程 可视 化 动态 仿真 技术 等方 面 形成 了优势 和特
研 课题 l 0多项 ,其 他横 向科 研 课题 6 0余项 。通过 “ 2 1 1 工 程 ”重 点建 设 ,研 究 室拥有 储层
非均 质模 拟 实验 装置 、剩 余 油形成 机 制装 置 、阴极 发光 仪系 统等 大 型设备 1 0多台套 。近 年 来 ,先 后 获省 部级 科技 进 步一 等奖 3项 ,二 等奖 3项 ,三 等奖 5项 ,取得 计 算机 软件 著作权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一名词解释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eo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油藏描述
两项措施:新井精细挖潜 、老井综合治理 (主要措施:补孔改层 挖掘层间剩余油、 堵水调剖 挖掘油层内部生产潜力、注采调配 改善水驱效果、压裂酸化 改善低渗透油 田开发效果)
一个提高:对开发效果进行预测并经济评价。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根据挖潜措施和 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预测出增加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提高程度,并进行经济评 价。根据开发效果预测和经济评价结果,确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方案。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地层、构造、储层、流体、油藏五个模型,应用地 质综合分析、水淹层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四项技术,搞 清剩余油在层间、层内、平面三个分布,提出新井精细挖潜和老井综合治理两项措施, 做好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
三、储层地质模型
(1)储层地质模型及分级 (2)沉积相的分尺度描述 (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分尺度描述 (4)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 (5)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四、流体模型
•描述内容 •描述方法 五、油藏地质模型及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评价
油藏描述
----Reservoir Description
亮点、暗点、平点、.AVO油气检测层、.间速度差DIVA分析、道 积分技术在烃检测中的应用、FUZZY综合判别在油气预测中应用
(四) 、 4D地震技术
(五) 、裂缝地震检测技术
第二讲:油藏描述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格架模型 1、地层划分对比的分级 油藏描述的首要工作是进行油藏地层格架描述。通过这项 工作,建立油藏的各级地层格架,明确油藏描述的各级尺度。 在正确的尺度下,描述油藏的各部分,最终建立正确的油藏 地质模型。 根据划分对比的规模可以分为: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油田 地层划分对比及油藏地层划分对比。 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是在含油气盆地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 “组”的规模对比;油田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含油气洼陷 内的对比,一般是“段”的规模对比;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则 是在一个具体的油藏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砂层组或小层” 规模的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高层次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高级别的划分对比控制低级别的地层划分对比。由此可 见,要想做好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小层划分对比),就要做 好盆地级及油田级的地层划分对比。
什么是油藏描述?
FONT-FAMILY: }
.SubTitle{ FONT-FAMILY:FONT-FAMILY
} .IntroTitle{
FONT-FAMILY:FONT-FAMILY } .SmallTitle{
FONT-FAMILY:FONT-FAMILY }பைடு நூலகம்.Author{
FONT-FAMILY:FONT-FAMILY } .Source{
什么是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定量描述和预测的综合研 究和评价的技术。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闭几何形态 及其边界条件、储集特征和渗流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的三维或 四维油藏地质模型。
它把地质、地震、测井、测试和计算机技术等融为一体,对油藏的构 造、储层属性及其内部流体性质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综合研究,最 终建立一个三维、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从而为合理开发这一油(气) 藏制定开发战略和技术措施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地质依据。实践证明, 油田自发现之日起到最后废弃,每一项开发战略决策的制定、调整、 实施都是以油藏描述为基础的。 .NoUser{
FONT-FAMILY:FONT-FAMILY } .Abstract{
FONT-FAMILY:FONT-FAMILY
}
储层描述技术在渤南中浅层油藏的研究和应用
储层描述技术在渤南中浅层油藏的研究和应用【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储层描述技术在渤南中浅层油藏中的研究和应用。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渤南中浅层油藏的特点,储层描述技术的原理,以及在该油藏中的应用实例和优势。
结论部分总结了储层描述技术对渤南中浅层油藏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做了总结。
这篇文章系统地探讨了储层描述技术在渤南中浅层油藏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渤南中浅层油藏、储层描述技术、研究、应用、优势、发展趋势、意义、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通过综合应用地震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岩石物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储层描述技术可以对地下储集空间、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关键参数进行精确描述,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储层描述技术还可以为渤南中浅层油藏的储层评价、储层建模和油藏开发优化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勘探开发效率,降低勘探风险,实现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深入研究和应用储层描述技术对于推动渤南地区中浅层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渤南中浅层油藏的储层描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探讨如何更好地揭示储层的内部特征和规律,从而提高油藏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成果。
具体目的包括:1.深入了解渤南中浅层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油气储集规律,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探索和验证不同储层描述技术在渤南中浅层油藏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勘探开发方案提供技术支撑;3.总结和归纳储层描述技术在渤南中浅层油藏中的应用经验,为类似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4.推动储层描述技术在渤南中浅层油藏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促进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渤南中浅层油藏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地质勘探和油气资源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1.3 研究意义储层描述技术在渤南中浅层油藏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藏描述 总结
1.油藏描述定义、目的、特色
油藏描述是指一个油(气)藏发现后,对其地质特征进行全面的综合描述。
A.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及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藏特征及属性等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
B.油藏描述的目的及任务:建立油田开发所需的油藏地质模型,最后计算储量,优化开发
方案和油藏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钻井成功率
C.油藏描述的特色:以综合性、定量化、可视化为特色,广泛使用计算机,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展示油藏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
2.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生物、层序、切片、等高 ),断层的判断
A、岩石地层学方法
a.岩性法
b.沉积旋回法
c.标志层法
d.重矿物法
2、生物地层学方法
3、地球物理学方法
3.构造研究(断层在同向轴的反应,构造图的绘制)
4.储层研究(1.连通性影响因素;沉积环境《浊流、河流下切、成岩、蚀流》)
判断连通方法;井间干扰法、油气性质、注水分析、示踪剂、地球化学信息
2.储层分布描述:厚度变化,连续性及它的分布,判别有利储层区域
5裂缝描述
6.裂缝预测方法( 构造曲率预测地震方法“蚂蚁追踪”测井方法: 双侧向岩心描述:梅花图)。
油藏描述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
第二节
储层主要物性的描述
一、孔隙度数学模型 二、渗透率模型 三、含油饱和度模型 四、测井资料标准化
一、孔隙度数学模型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地层孔隙度的解释模型与分析
方法,是构成当代测井定量解释技术中最成熟与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 声波孔隙度测井、密度孔隙度测井的应用及其体 积模型的提出,给测井信息与地层孔隙度之间搭起一 个有效而简便的桥梁。
Δtf流体时差,可差为:
砂岩骨架时差, 可采用 184 160 144 us/m; us/m; us/m; 石灰岩骨架时差,可采用 白云岩骨架时差,可采用
Δt为测量的声波时差, us/m;
该公式对于孔隙度小于37%的地层适用
3.地层因素公式计算孔隙度 Raiga等人在重新处理Ramer等人的测井数据,得
b m f m
式中:ρ
b
为地层的体积密度 (g/cm3);
ρ f 为地层孔隙中流体的密度 (g/cm3);
ρ m 为地层岩石骨架的密度 (g/cm3)。
二、 渗透率模型
常用的渗透率解释模型主要有: 1.卡赞公式 K= C · 3/SA 式中:K 为渗透率(um2); C 为常数; 为孔隙度; SA 为岩石比面。
1.应用声波时差测井计算孔隙度方法 (1) 威利(Wyllie)公式 在固结且压实的砂岩地层中,主要考虑有效的粒
间孔隙,可用威利公式计算纯砂岩孔隙度
Δt Δt m Δt f Δt m
式中: 为孔隙度(%) t 为测量的砂岩地层声波时差值(us/m); tm 为砂岩骨架的声波时差(us/m);
2.双水模型
n
1 So
Ro S wb Rt 1 S wb
油藏地质学第4章油藏描述资料
㈤岩心录井资料应用
1. 考察古生物特征; 2. 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3. 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以及与电性的关系 4. 掌握生油特征及其他地化特征; 5. 观察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判断沉积环境; 6.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位置等; 7.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四、油藏描述资料
基础前提:各种资料齐全准确 1.直接资料:岩心、岩屑录井资料、分析鉴定数据 2.间接资料:物探、测井、试油、试采 归纳起来包括:钻井地质资料
物探资料 测井资料 试油试采资料 动态资料
§1 钻井地质资料
地质录井的主要项目有: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钻 井液录井、气测录井。 一、岩屑录井资料
气测录井方式有两种:随钻气测与循环气测 应用:记录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
及时发现油气, 预报井喷。
§2 物探资料
一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㈠概念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就是人工手段激发地震 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 构造,寻找油气藏的技术方法。
㈣ 油气水分布及性质 1. 油气水分布 2. 油气水界面与过渡带 3. 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4. 流体性质
㈤ 地层压力、温度系统
㈥ 渗滤物理特征
1. 润湿性 2. 相对渗透率 3.毛细管力 4. 水驱油效率 5. 敏感性研究
㈦ 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1.天然水头能量 2. 边、底水能量 3.弹性能量 4.气顶能量 5.溶解气能量 6. 重力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01 <0.01 <0.01 <0.01
/
2.41 / 19 /
/
0.84 / 1.29 /
白云岩
池61 灰岩 池37 池037-1 白云岩 白云岩
112
4 157 152
0.6
1.14 0.96 1.21
11.16
1.54 7.1 9.06
3.18
1.35 2.75 3.88
<0.01
<0.01 <0.01 <0.01
油藏描述
Revervior Description
西南石油大学资环院
蔡正旗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
二、成岩作用
三、储集空间特征
四、储层物性特征 五、孔隙结构特征 六、储集类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七、储层非均质性
八、储层的敏感性
九、储层连通性 十、储层综合评价
第四章 一、岩石学特征
平均孔隙度(%)
2、测井曲线形态识别(电阻率)
孔隙型
过渡型
裂缝型
孔隙型储层
池37-1井储层综合图
井 径 (英寸)
6 10
补偿声波 (微秒/英尺)
70 40
深测向电阻率 (欧姆/米) 补偿密度 (克/立方厘米)
1.5 3 2 10000
层 位
深 度 (m)
4660
岩性 剖面
自然伽马 (API)
0 170
补偿种子 (%)
井 号 井 段 (m)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0~4778.37 4571.50~4595.50 溶 洞 统 计
岩芯长度 (m)
41.10 36.44 35.40 22.17
个数 (个)
767 1033 53 39
密度 (个/dm)
18.66 0.48 1.49 0.18
池 22
1
0.163 2
池 56 1 1 100.8 67
5.710 5
12.84 88
0.0266
1.0895 0.4124
1.41 82
3.49 94
0.63 96
1.91 44
3.68
9.62 6.84
0.6746
27.599 7.5609
20.85 81
9.639 7
2.15 37
1.46 8
第四章 七、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特征描述
③ 油层非均质性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区别。 储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油层的产能、注水效果和最终 采收率。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点 渗透率非均质性的研究 3、对非均质性认识的两种观点 1)储层单元既不是处处均匀的,也不是处处非均 匀的,它是一个尺度的函数; 2)自相似性-分形的观点。
孔 隙 石炭系储层主要为次生孔隙,主要以粒内、砾间
溶孔及晶间孔为主。
池56井黄龙组晶间孔
池56井黄龙组粒间溶孔
三、储集空间类型
1、孔隙
三、储集空间类型
2、洞穴
洞穴主要有孔隙性溶洞和裂缝性溶洞两大类。
池61井石炭系裂缝性溶洞
池37井石炭系溶洞
三、储集空间类型
磨盘场~老湾构造各井石炭系岩心溶洞统计
56.7
0.225 9.55 39.3
5.80
0.225 1.34 1.70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某某气田长兴组气藏孔隙度分布模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某某油组孔隙度模型
某某油组渗透率模型
第四章
五、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描述
1.概念 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 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 通关系。 2.研究方法
图 5-1 自来屯油田孔一段砂岩分类三角图
第四章 一、岩石学特征
储层特征描述
高峰场气田龙潭组岩性空间分布模型
第四章 二、成岩作用
1.基本概念
储层特征描述
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的漫长地质历
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为成岩作用。
2.研究目的
了解岩石孔隙及孔隙结构的变化,揭示储层的成岩
15 0
浅测向电阻率 (欧姆/米)
2 10000
储 层 段
测 试
0
孔隙度 (%)
10
渗透率 (MD)
0.01 4
含水饱和度 (%)
0 60
4665
C2hl3
4670 4675
C2hl2
4680 4685 4690
C2hl1
4695
××井石炭系测井解释
4705
4700
裂缝型储层
裂缝-孔隙型储层
第四章 六、储集类型
大池干井构造带T1j1~T1j22储层主要储集空间
成因类型
类
亚类
粒间原孔 晶 间 孔
特
征
颗粒间未被胶结的剩余空间,可形成Ⅱ、Ⅲ类储层。 孔喉细小但具连通性好,可形成Ⅲ类储层。 颗粒边缘及胶结物溶蚀而成,连通性好,可形成Ⅰ、Ⅱ类储层。 鲕粒内部选择性溶蚀而成,连通性较差,可构成Ⅰ、Ⅱ类储层。 晶体矿物全部被溶蚀所形成的晶形孔隙空间,呈零星分布。 溶孔的继续溶蚀扩大而成,呈零星分布,洞间连通较差。
3、动态分析
(1)试井分析
储层特征描述
(2)生产动态检验
第四章 七、储层的非均质性
(一)概述
储层特征描述
1.基本概念 储层岩石地质、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化。
注意 ① 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空间分布形态、 储层岩性和厚度、泥岩夹层的多少及厚薄,碎屑颗粒胶结情 况、孔隙结构特征等许多方面。最为关注的是它的储集渗流 油气的能力(即孔隙性与渗透性)。 ②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岩石的普遍特性,绝对的,均 质性是相对的。
8 7
储层特征描述
1、储集岩的种类
5.2 4.3
6 5
4.1 3.6 3.1 2.9 3.1 1.8
4 3 2
1 0
角砾云岩
砂屑云岩
粉晶云岩
泥晶云岩
灰质云岩
颗粒云岩
硅质云岩
灰岩
岩
性
石炭系岩性与孔隙度关系图
一、储层特征描述 一、岩石学特征
2、岩石学特征 岩石类型; 岩石结构特征(分 选、磨圆、胶结类 型); 岩石成分
第四章
四、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特征描述
石炭系储
40 35
27.79
层的孔隙较发 育,最大孔隙
8.12
百 分 比 (%)
30 25 20 15 10 5 0 1 2
20.91 17.19
11.00
度达17.89%,
3.44 2.89 1.79 1.51 0.83 0.28 0.69 0.00 0.14 0.28 0.14 0.28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层内非均质性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层间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
国内目前常用的方案
第四章
1.层内非均质性
储层特征描述
层内非均质性: 是指单砂层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是控制和影 响砂层组内一个单砂层垂向上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 因素。 不同部位储层性质的变化,它表示储层不同部位 的岩性、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分布情况不同、方向渗 透率不同、矿物颗粒排列不同等。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孔隙和喉道分级指标 孔 大 中 小 微 孔 孔 孔 孔 隙(um) >100 喉 道(um)
特粗喉
粗 喉
>50
20—50
20—100
5—20
中
细
喉
喉
10—20
10—1
<5
微
喉
<1
第四章
注意:
储层特征描述
1)孔隙的半径或直径? 2)孔喉配位数 连接每一个孔隙的喉道个数。
第四章
六、储集类型
第四章
(1)粒度韵律
储层特征描述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第四章
(2)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
储层特征描述
各种层理类型由于不同粒度的纹层产状 和排列组合不同,从而影响渗透率在垂向上 的变化,即影响垂向非均质性。
孔隙
粒间溶孔 粒内溶孔 铸 模 孔 孔 构 造 缝 孔隙喉道
沿裂缝局部溶蚀扩大形成,在鲕滩储层此类溶洞数量较少。
分布于均质性较差的粉晶云岩及角砾岩中,呈网状特征。 受构造作用形成,多以高角度缝出现,半充填或未充填。 连通孔隙或洞穴的狭窄通道,受组构控制。
三、储集空间类型
项目 井号
岩 性
样品数 (个) 110
白云岩 池22
岩心孔隙
度分布于0.5 %~17.89%之 间,平均孔 隙度为3.59%。
灰岩
白云岩 池47 灰岩 白云岩 池56 灰岩
6
58 4 113 12
1.55
0.72 0.87 0.5 0.98
2.43
4.29 1.49 17.89 1.61
1.91
1.75 1.17 4.79 1.43
传统分类 (1)孔隙型 (2)过渡型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3)裂缝型
储层特征描述
目前分类 (1)孔隙型 (2)孔缝型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3)裂缝型 (4)缝洞型 (5)孔缝洞复合型
储集类型识别方法
1、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孔 隙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