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储层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1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二)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储集岩的岩石类型 (1)主要岩石类型: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 (2)其他岩类:火山碎屑岩、岩浆岩、变质岩、泥岩和硅质 岩类等。 2、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 储集岩的基本性质,包括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3、储集岩的主要含油物性 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含油)饱和度等,是岩石储 集性能的重要控制因素。 4、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特征 研究很重要。成岩作用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对孔隙的保存、 发育或破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储集岩的微观特征 研究储层的孔隙、喉道类型以及孔喉的配置关系。 6、储集岩体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 研究不同成因储层岩石的体形态、分布、规模及连续性等。 7、储层形成条件 研究储层形成的区域地质及大地构造背景,构造作用,储 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介质特征,岩性、物源、古气候的影 响,其他岩石储层的形成条件及岩相特征与分布等等。
4、在分级储层评价中,通过研究探明地质储量和预测可采储 量,建立储层模型以及进行油藏描述等。 5、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沉积岩石学、 岩石学、古生物和古生态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有机 地球化学、油层物理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矿场地球 物理学、岩石力学、流体力学、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等学科。 需要多学科的协同配合,又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用实践(研究实例)
储层地质学——绪论
一、储层及储层地质学的概念 (一)储集岩与储层的概念 1、储集岩 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
简单地,能够储存和产出流体的那一部分岩层组或层段。 详细地,在地质历史的演化进程中,通过沉积物的沉积和 成岩作用,或是由岩浆侵入和喷出作用或变质作用及其后期次 生变化,又经历了构造地质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的一部分岩体, 它不仅具有储集流体的空间,而且还具有可使流体渗滤的能力。
8.油藏描述
(1)产生的油藏模型的质量依赖于所假设的随机函数的模型和所具有的数据, 在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很难验证所假设的模型是否与实际的地质条件相符合;
(2)变异函数的模拟带有许多的主观性,而涉及多变量的交叉变异函数的模拟 受到线性区域化模型的限制,使得模拟很难正确进行;
(3)如何综合应用各种地质信息及生产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
斯仑贝谢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重点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油藏动态监测及最终采收率的评 价。
过去油藏模拟,是根据取心井或试井资料把油藏的垂直剖面分成几 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孔渗平均值,忽略了小范围的非均质性和垂 向渗透层屏障(隔夹层)作用。用这样的参数只能建立一个失真的 地质模型,使模拟失效,将导致开发决策的失误。而测井资料是唯 一能控制深度且能逐英尺测试的方法。因而基于测井资料的油藏描 述可能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也强调了岩心、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综 合应用,以得出一个适用于全油田模拟输入的储集层模型,从而实 现了从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飞跃。
3. 以测井为主体的描述
继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又于1985年将三维 地震及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井间相关对比研 究中。
研究现状: (1)1992年油藏描述研究内容及方法为: ①关键井研究; ②测井资料标准化; ③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④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⑤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⑥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开发阶段利用开发地震技术,即高分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层析技术、多 波多分量解释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振幅炮检距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井间、 井外地区的储层静态描述及动态监测,查明构造细微变化及油气水层分布。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Description。
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对油藏描述概念进行理解:①要以与研究油藏地质有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为基础②要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这是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③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1.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1970-1980)。
油藏描述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
它是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以“油藏描述讲座”形式向世界各地推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文献出现“油藏描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关键井研究;②测井资料归一化;③渗透率分析;④参数集总与绘图。
2.多学科协同油藏描述(1980-1990)。
1985年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研究中。
斯伦贝谢公司油藏描述强调以测井为主体的模式化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地质油藏描述技术;②测井油藏描述技术;③地震油藏描述技术;④油藏工程油藏描述技术。
3.多学科一体化描述(1990年-)。
单一学科技术发展虽然进步很大,但各自都存在不利的方面,因而在1990年以来逐步向多学科一体化描述发展,提倡地质、物探、测井研究人员与油藏工程师协同工作,发展边缘科学及计算机的“地学平台”,以多种应用数学方法贯穿研究始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相关信息,以数据库为支柱,以计算机为手段,由复合型研究人员对油藏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给以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的技术。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储层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以黑油山油田西区为例
A r2 0 p. 0 7
储层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 中的应用
以 黑 油 山 油 田西 区 为 例
王郑库 1 欧成华 1 张 晶晶 z 李 凤霞 1
摘 要 针 对 黑 油 山 油 田 开 发 难 度 大 、储 层 非均 质 性 强 的 特 点 ,以 黑 油 山油 田西 区为 例 , 阐 述 了储 层 建 模 技
灰 色 、灰 褐 色 ,其 次 为 褐 色 、绿 灰 色 、灰 绿 色 , 以 氧化一 弱 氧化 沉 积 环 境 为 主 ,间杂 强 氧 化 或 弱 还 原
环境 ,表 明沉积古环境 以陆相为主 。据岩心薄片资 料分析表 明 ,克上组 主要岩石类型为不等粒长石岩 屑粗砂岩 ,克下组 为小砾岩 、砂砾岩 。据岩心资料
黑油 山油 田西 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地层埋深范
围 为 1. 91 4 0m,跨度 4 0 。其 中 ,克 下组 m~ 3 1.m 9
(2 超 覆 沉 积 在石 炭 系基 底 上 ,底 部 构 造 形 态 为 Tk )
一
造建模 、沉积微相建模和储层物性参数建模三部分。 随机建模是 以地质统计 学为基础 ,综合岩 心分析 、
黑油 山油藏勘探开发始于 5 年代 中期 ,属于典型的 0
( 薄 层 稠 油油 藏 ,具 有埋 藏 浅 、 中一 高孔 隙 度 和 中 特)
等渗透率 的特点 。在对前期勘探 开发进行认真研究
的基 础上 ,2 0 0 5年部署 开 发 控制井 1 2口,对 研究 区
沉积体 系 冲积扇
亚 相 扇 根 扇 中 扇 缘 扇 间
位置位于克拉玛依大单斜的上倾部位 ,总面积约 1 7 k2 m ,其中克拉玛依组含油面积 7 .k ,工区地面海 9m
拔 30~40m,地 势不 平 ,落差 4~ 9 1 5m,交 通便 利 。
CNPC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
争力 的 形成 ,为复 杂条 件 下 的油气 勘探 开发 提供 技 术支撑 。 通 过厚 油层 单砂 体细 分及 储层 构 型表 征 ,实现 对复 杂储 层 的精细 化表 征 ;通过 复杂 油气 藏地 质建 模及 模 型动态 跟踪 ,提 高地 质模 型 的精度 ;通过 开展 剩余 油 形成机 制 及分 布模 式研 究 ,进 一步提 高 原油 采收率 。 研 究室 目前 有 固定研 究人 员 2 0余 人 ,博 士后 3人 ,在 读博 士 、硕士 研究 生 1 0 0余 人 。 研 究室先 后 承担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国家 油气 重大 专项 课题 、9 7 3课题 、8 6 3课 题等 科
主国丕
堂( 生壅2 重! 盟
企
C N P C油藏描述重 点实验室— —储层பைடு நூலகம்均质表 征方法研究室
“ 油 藏描 述重 点 实验 室—— 储 层 非均质 表 征方 法研 究室 ”于 2 0 1 2年经 过 中国石 油天然 气 集 团公 司 审核通 过 并立项 建 设 ,该研 究室 依托地 质 资源 与地 质工 程 、 地 质 学 2个 博 士授权
山东省 重 点建 设学 科 。研 究室在 注 采井 安全 可靠 性及 风 险评 价技 术 、储气 库 多物理 场 C AE 仿 真技 术 、储气 库 围岩稳 定 与安 全可靠 性 设计 、基 于多 目标 约束 优化 方法 的地 应力 场与 裂缝 分 布研 究 、 基 于高 性 能并行 计 算 的大 型地下 工程 可视 化 动态 仿真 技术 等方 面 形成 了优势 和特
研 课题 l 0多项 ,其 他横 向科 研 课题 6 0余项 。通过 “ 2 1 1 工 程 ”重 点建 设 ,研 究 室拥有 储层
非均 质模 拟 实验 装置 、剩 余 油形成 机 制装 置 、阴极 发光 仪系 统等 大 型设备 1 0多台套 。近 年 来 ,先 后 获省 部级 科技 进 步一 等奖 3项 ,二 等奖 3项 ,三 等奖 5项 ,取得 计 算机 软件 著作权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一名词解释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eo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油藏描述
两项措施:新井精细挖潜 、老井综合治理 (主要措施:补孔改层 挖掘层间剩余油、 堵水调剖 挖掘油层内部生产潜力、注采调配 改善水驱效果、压裂酸化 改善低渗透油 田开发效果)
一个提高:对开发效果进行预测并经济评价。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根据挖潜措施和 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预测出增加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提高程度,并进行经济评 价。根据开发效果预测和经济评价结果,确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方案。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地层、构造、储层、流体、油藏五个模型,应用地 质综合分析、水淹层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四项技术,搞 清剩余油在层间、层内、平面三个分布,提出新井精细挖潜和老井综合治理两项措施, 做好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
三、储层地质模型
(1)储层地质模型及分级 (2)沉积相的分尺度描述 (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分尺度描述 (4)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 (5)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四、流体模型
•描述内容 •描述方法 五、油藏地质模型及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 •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评价
油藏描述
----Reservoir Description
亮点、暗点、平点、.AVO油气检测层、.间速度差DIVA分析、道 积分技术在烃检测中的应用、FUZZY综合判别在油气预测中应用
(四) 、 4D地震技术
(五) 、裂缝地震检测技术
第二讲:油藏描述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格架模型 1、地层划分对比的分级 油藏描述的首要工作是进行油藏地层格架描述。通过这项 工作,建立油藏的各级地层格架,明确油藏描述的各级尺度。 在正确的尺度下,描述油藏的各部分,最终建立正确的油藏 地质模型。 根据划分对比的规模可以分为: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油田 地层划分对比及油藏地层划分对比。 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是在含油气盆地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 “组”的规模对比;油田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含油气洼陷 内的对比,一般是“段”的规模对比;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则 是在一个具体的油藏范围内的对比,一般是“砂层组或小层” 规模的划分对比。 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高层次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高级别的划分对比控制低级别的地层划分对比。由此可 见,要想做好油藏地层划分对比(小层划分对比),就要做 好盆地级及油田级的地层划分对比。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LN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本要求 必须重视各开发阶段静、动态资料的录取,并按各
井资料等(开发中后期还应包括水淹程度、水洗效率、剩余油饱和度的 测定等资料)。 测井资料:按描述要求,测全各种曲线。在开发中后期,要求有水淹层 测井等系列; 动态资料:油田所有的动态资料,包括产油量、产水量、压力、试井、 产出剖面、注入剖面、井间剩余油监测及裂缝(微裂缝)等动态监测资 料。
目录
开发阶段有关资料录取要求和技术标准述
的需要; 已有的资料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是指在油藏现阶段可以获取到的所有静、动态
资料。包括: 地震资料:与地质条件相适应的满足精细油藏描述的地震资料; 地质资料:所有井的地质、岩心化验分析等资料以及分阶段的密闭取心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976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 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 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 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实用参考]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b.各相对均质段间渗透率(粒度)有较明显的差别,
或存在有薄夹层;
c. 一个相对均质段应有一定厚度,一般不小于0.5m。
d.各相对均质段的厚度不应差别过大。
计算各项指标时一个均质段以一个样本值参加计
算;计算平均值时要用各段的厚度加权值计算。
(2) 层内非均质程度常用的指标:
①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4. 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
微裂缝一般指宽度为 10um以下的裂缝。在显微
镜下描述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微裂缝大小。包括裂缝的宽度、长度和开启程度
(裂缝张开的宽度);
(2) 微裂缝产状及组合方式;
(3) 微裂缝的密度。用单位面积内裂缝的条数表示,
条/cm2 。
5.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通常用一些统计指标 来反映,在取心资料较多的地区应尽量利用岩心 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取心井取样比较均匀,样品 密度>5块/m时,一般用单样品值计算,如若岩 心资料不具代表性时,可用测井连续解释的渗透 率值(>5点/m)进行统计。
水平渗透率比值的重要因素,有时也可能直接遮挡
注入剂段塞使驱油效果变差。 (1)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2)各类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和产状 (3)夹层出现的频率和密度:夹层频率,夹层密度
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一般按岩性划分。主要指泥质,细粉 砂质岩类,还包括石油运移过程中产生的沥青或重质油充填条带 等。 找出各类夹层在电测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并建立典型剖面。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渗透率极大值( Kmax )与其平均值( K )的比 值。即
K max SK K
是评价层内非均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变化范
围为S K ≥1,数值越小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小,
油藏描述资料
油藏描述资料(2010-03-28 15:59:54)转载标签:油藏储层地质模型地层层序杂谈分类:专业领域油藏描述,简称RDS技术服务(ReservoirDescriptionService),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
其最终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闭几何形态及其边界条件,储集及渗流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的三维或四维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描述是在七十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优化全油田多学科相关信息来研究与定量表征、评价油气藏的新技术。
国内外最早提出油藏描述的是斯伦贝谢公司,当时,他们认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或油藏研究)以测井为主,并把油藏描述分为:(1)油田地质构造与储集体几何形态的研究;(2)关键井研究;(3)油田测井资料标准化;(4)测井相分析;(5)油田参数转换与渗透率的研究;(6)井与井间的地层对比;(7)单井综合测井地层评价;(8)储集层参数的汇总与作图;(9)计算油田的油气地质储量;(10)单井动态模拟;(11)测井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等11个研究内容,核心是测井油藏描述,至1985年斯论贝谢公司才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的研究中,但它所强调的仍是以测井为主体模式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M.Sneider(1990)所指的油藏描述是有关油层和水层系统(包括遮挡流体流动)的岩石、孔隙和流体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及其连续性的一种综合概念,其目的是在一系列开发方案下确定原油采收率和开采速度,以便选择最佳方案,从概念上讲,“Reservoir”所指的应是油藏,而不仅仅是储层,是油藏工程中的一种综合概念,完整的油藏描述系统应该是涉及构成油藏的全部条件。
我国开始引进油藏描述这一术语是在80年代中期,并从多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攻关工作,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工作在我国各大油田得到了全面开展,通过各油田,石油院校、研究单位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于我国陆相储层和多断块特点的油藏描述的方法,并在生产实际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以至石油总公司对下属机构规定:凡上报储量的油田必须进行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概论1、油藏描述概念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
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2、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史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斯仑贝谢公司首先研究了油藏描述软件系统,并在阿尔及利亚等地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他的许多石油公司、软件公司,也先后开展了油藏描述技术软件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初,油藏描述的基本方法是以测井资料为主,对关键井测试分行、油田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处理。
油田参数转化、单井综合测井评价、参数集总、计算网格值与作图、单井动态模拟及其成果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强调研究测井与地质资料在深度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②综合常规测井、地层倾角与地震、地质资料,准确的描述油藏构造及其储集层的几何形态;③全油藏测井资料数据的标准化,将各种非地层因素和误差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④用最新技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地质特征的大量有效信息,对非井剖面做测井相分析,用岩心资料鉴别测井相的岩相类型;⑤选择合适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和解释参数,用岩心资料检验测井数字处理的储层参数的有效性;⑥用测井、岩心和生产测试资料建立油田转换关系,计算渗透率和评价测井项目不全的井,用生产测试资料检验单井动态模拟的效果;⑦用最新的计算机绘图技术,绘制各种等值图、栅栏图,详细描述油气藏,广泛采用数据库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藏工程》期末复习资料三
石工 07-5 班
第一章 1、油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油气田:受同一局部构造面积内控制的油气藏的总和。 油藏工程: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生产性开发试验,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从油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规 律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对油田进行建设和投产,使油田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果长期生产,直至开发结束。油藏工 程是一门以油层物理和渗流力学为基础,进行油田开发设计和工程分析方法的综合性石油科学技术。 2、详探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所开展的工作、及其目的和任务(或成果) 。 解决的问题:1.以含油层系为基础的地质研究;2.储层特征及储层流体物性; 3. 储量估算; 4.天然能量评价; 5.生产能力 开展的工作:1.地震细测工作 4.开辟生产试验区 2.钻详探资料井(取心资料井) 5.基础井网布置 3 .油井试油和试采
石工 07-5 班
汽油比在构造高部位的井中不断升高,当气顶达到构造高部位井时,气油比将变得很高 采收率比溶解气驱大很多,为 20~40%,气顶驱比溶解气驱自喷时间更长 4.水压驱动(刚性水驱) 油层压力保持不变、 边底水或注入水推至油井后油井开始见水、 含水不断上升,产油量开始下降,但液量保持不变 生产汽油比等于原始溶解气油比。 4.水压驱动(弹性水驱) 当压力降到达边缘以后,油层压力将不断下降 若保持井底流压为常数,则产量将不断下降 由于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所以气油比等原始溶解气油比 5.重力驱动 油藏压力迅速下降 构造低部位的井气油比低,构造高部位的井的气油比将会增加 二次气顶形成于未饱和油藏中,直到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以下,重力驱才发挥作用 产水量低或不产水,采收率变化范围大 6.刚性气驱 油藏压力保持不变 驱替前期气油比和产液量保持恒定 后期驱替前缘到达出口端后气油比上升,产液量下降
油藏描述 总结
1.油藏描述定义、目的、特色
油藏描述是指一个油(气)藏发现后,对其地质特征进行全面的综合描述。
A.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及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藏特征及属性等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
B.油藏描述的目的及任务:建立油田开发所需的油藏地质模型,最后计算储量,优化开发
方案和油藏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钻井成功率
C.油藏描述的特色:以综合性、定量化、可视化为特色,广泛使用计算机,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展示油藏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
2.地层对比方法( 岩石、生物、层序、切片、等高 ),断层的判断
A、岩石地层学方法
a.岩性法
b.沉积旋回法
c.标志层法
d.重矿物法
2、生物地层学方法
3、地球物理学方法
3.构造研究(断层在同向轴的反应,构造图的绘制)
4.储层研究(1.连通性影响因素;沉积环境《浊流、河流下切、成岩、蚀流》)
判断连通方法;井间干扰法、油气性质、注水分析、示踪剂、地球化学信息
2.储层分布描述:厚度变化,连续性及它的分布,判别有利储层区域
5裂缝描述
6.裂缝预测方法( 构造曲率预测地震方法“蚂蚁追踪”测井方法: 双侧向岩心描述:梅花图)。
油藏地质学第4章油藏描述资料
㈤岩心录井资料应用
1. 考察古生物特征; 2. 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3. 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以及与电性的关系 4. 掌握生油特征及其他地化特征; 5. 观察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判断沉积环境; 6.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位置等; 7.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四、油藏描述资料
基础前提:各种资料齐全准确 1.直接资料:岩心、岩屑录井资料、分析鉴定数据 2.间接资料:物探、测井、试油、试采 归纳起来包括:钻井地质资料
物探资料 测井资料 试油试采资料 动态资料
§1 钻井地质资料
地质录井的主要项目有: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钻 井液录井、气测录井。 一、岩屑录井资料
气测录井方式有两种:随钻气测与循环气测 应用:记录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
及时发现油气, 预报井喷。
§2 物探资料
一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㈠概念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就是人工手段激发地震 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 构造,寻找油气藏的技术方法。
㈣ 油气水分布及性质 1. 油气水分布 2. 油气水界面与过渡带 3. 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4. 流体性质
㈤ 地层压力、温度系统
㈥ 渗滤物理特征
1. 润湿性 2. 相对渗透率 3.毛细管力 4. 水驱油效率 5. 敏感性研究
㈦ 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1.天然水头能量 2. 边、底水能量 3.弹性能量 4.气顶能量 5.溶解气能量 6. 重力能量
【2017年整理】邓小梅--油藏描述报告111
【2017年整理】邓小梅--油藏描述报告111油藏描述报告111甲方:xxx油田公司乙方:xxx勘探有限公司报告编号:111一、地质概况1.1 区块位置及地理条件本区块位于中国南方海域,区域东界为xxx水道,西界为xxx岛,南界为xxx海域,北界为xxx海域。
该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600毫米。
海域水深在30米至150米之间。
1.2 岩石组成及沉积环境本区块主要由沉积于古近系和始新系的岩石组成,包括砂岩、泥岩、灰岩、砾岩等。
岩石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侵、河口及浅海相沉积。
1.3 产状及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本区块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古近系和始新系的砂岩储层中,常规油气藏主要出现在砂体内部;致密、非常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砂岩储层的边缘部分。
二、地震资料解释2.1 地震剖面针对本区块进行的2D地震勘探测线显示,本区块主要被分为五个层位,分别为近基准面、层位Ⅰ、层位Ⅱ、层位Ⅲ和层位Ⅳ。
其中,层位Ⅰ主要以高反射强度的红色区域出现,属于浅层高能级区,是本区块常规储层发育的主要目标区域。
2.2 储层概况经过多方资料比对和解释,本区块储层主要以砂岩为基础,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分布在层位Ⅰ和层位Ⅱ中。
储层中孔隙度平均为15%,渗透率平均为120mD。
此外,在层位Ⅰ和层位Ⅱ中还存在小面积的致密、非常规储层。
三、勘探前景3.1 常规油气勘探前景本区块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经2D地震剖面解释和岩心分析得知,储层物性优良,储量潜力巨大。
同时,本区块石油地质特征具有区域化特点,同类型的油气藏普遍发育,常规油气勘探潜力有望得到充分释放。
本区块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虽然在储层分布中存在少量的致密、非常规油气区,但储量规模较小,开采难度较大。
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本区块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仍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
油藏描述过程中储层物性图版的研制
9口取 心井 的 E 物 性分 析 资料 , 用数 理统计 方法 . s 应 得 出孔 隙度 与渗透率 的关系 图 版 ( 1 其 回 归公 式 为 : 图 )
l K 一 一 1 3 9 — 0 49 6 . g . 41 9 .1 6
一 11 24, R = 0 0 8 7 6。
储层 物一 数解释模 型 根 据选 层厚 刚. 胜参 通过对岩心分斩诲科和删井赉料 的校正 , 制 了储层物性 图版 : 研 并 应用线性 回归理论 建立 了谊 匠物性 参数关系式.羟硷 旺.涅差在允许 范围内.在该 区使用取得 了鞍好 曲兢
景。
[ 键 词 油 蓝 描 述 :储 层 特 性 :解 释 模 型 : 图版 关
K 。 c
.
( 1)
At . …
At—
一 五 _ I ¨ _ _ 式 中 . 孔 隙度 , ; 为渗 透 率 .0 n 为岩 石 声 波 时差 测 井 值 ,- m;t 为岩 石 骨 架 的声 波 时 为 % K 1 : p/ A s
差, / f m; 为孔 隙流 体 ( 泥浆 滤液 )的声 波时 差 ,sm 。 p/ -
系图 版 ( 2 。其 回归 公式 为 : 图 )
层 9口取心 井 为例 .阐述 汕 藏描 述过 程 中储 层 物性 图版研 制的方 法 。
1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 的建立
在 研究卫 1— 井取 心资 料 及栩应 的 电删 曲线 时发现 ,孔隙度 值越 大 ,渗 透率值 也越大 ;声 波 时差 85等 值 越大 ,孔 隙度 和渗 透率 值 也越 大 声 波 时差值 主要取 决 于孔 隙度 和 渗 透率 ;其他 因素影 响较 小 ,可不 考 虑 由此 可建立 储层 物 性 参数解 释模 型 :
第六章 储层
第六章油气储层储层是油气赋存的场所,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储层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本章从储集岩类型入手,系统介绍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性储层、储层建模及综合分类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储集岩类型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进行不同的储层分类。
一、按岩石类型的储层分类根据岩石类型,可将储层分为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它岩类储层。
其中,前二者亦可称为常规储层,后者可称为特殊储层,意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储层。
《石油地质学》[56]已系统阐述了各种岩类储层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在此仅简要介绍。
1.碎屑岩储层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砾岩、砂砾岩等碎屑沉积岩。
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在部分较细的碎屑岩中可发育裂缝。
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储集空间的发育则受控于岩石结构和成岩作用,部分受构造作用的影响。
2.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储集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控制。
3.其它岩类储层包括泥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
泥岩的孔隙很小,属微毛细管孔隙,流体在地层压力下不能流动,因此,一般不能成为储集层。
但是,在泥岩中发育裂缝,或者泥岩中含有的膏盐发生溶解而形成晶洞时,泥岩中具有连通的储集空间,可成为储集岩。
火山碎屑岩包括各种成分的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其特征与碎屑岩相似,但胶结物主要为火山灰和熔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其次为裂缝。
火山岩储集岩主要指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喷出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等。
储集空间主要为气孔、收缩缝及构造裂缝。
岩浆侵入岩和变质岩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晶,故亦称结晶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洞统计
个数 (个)
密度 (个/dm)
767
18.66
1033
0.48
53
1.49
39
0.18
675
18.39
973
25.72
三、储集空间类型
3、裂缝
池37井石炭系构造裂缝
池56井石炭系微裂缝,石英、白云石填充
裂缝
磨盘场~老湾构造石炭系取心井裂缝统计
井号
池22井 池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4571.5~4595.50
22.17
35
0.16
4324.00Biblioteka 4328.70 36.70151
4.11
38
1.04
4362.50~4400.70 37.83
899
23.76 872 23.05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四、储层物性特征
百 分 比 (%)
40
35
27.79
30
20.91
25
17.19
20
15
10
2.75
5
11.00 8.12
3.44 2.89 1.79 1.51 0.83 0.28 0.69 0.00 0.14 0.28 0.14 0.28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孔隙度(%)
磨盘场~老湾石炭系孔隙度直方图
石炭系储 层的孔隙较发 育,最大孔隙 度达17.89%, 一般在3~6% 之间。
由初始的点接触变为线接触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化学压实作用 引起颗粒接触点上
晶格变形和溶解,在 颗粒的局部边缘形成 压溶加大边。
石英次生加大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胶结作用 矿物质在碎屑沉
积物孔隙中沉淀,并 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 作用。
方解石胶结
石膏胶结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井段 (m)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4778.37
岩芯 长度 (m)
41.10 36.44 35.40
裂缝统计
总条数
密度 (条/m)
有效缝
条
密度 (条/m)
445 105 1491
10.83
94
0.15
105
36.34 870
2.29 0.11 21.2
类
亚类
粒间原孔
晶间孔
孔隙 粒间溶孔
粒内溶孔
铸模孔
洞穴
孔隙性溶洞 裂缝性溶洞
裂缝
成岩缝 构造缝
喉道 孔隙喉道
特
征
颗粒间未被胶结的剩余空间,可形成Ⅱ、Ⅲ类储层。 孔喉细小但具连通性好,可形成Ⅲ类储层。 颗粒边缘及胶结物溶蚀而成,连通性好,可形成Ⅰ、Ⅱ类储层。 鲕粒内部选择性溶蚀而成,连通性较差,可构成Ⅰ、Ⅱ类储层。 晶体矿物全部被溶蚀所形成的晶形孔隙空间,呈零星分布。 溶孔的继续溶蚀扩大而成,呈零星分布,洞间连通较差。 沿裂缝局部溶蚀扩大形成,在鲕滩储层此类溶洞数量较少。 分布于均质性较差的粉晶云岩及角砾岩中,呈网状特征。 受构造作用形成,多以高角度缝出现,半充填或未充填。 连通孔隙或洞穴的狭窄通道,受组构控制。
磨盘~老湾区块石炭系黄龙组储层物性统计表
项目 井号
岩性
样品数 (个)
孔隙度(%) 最小 最大 平均
白云岩 110 0.72 17.8 5.16
池22
灰岩
6
1.55 2.43 1.91
油藏描述
Revervior Description
西南石油大学资环院 蔡正旗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 二、成岩作用 三、储集空间特征 四、储层物性特征 五、孔隙结构特征 六、储集类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七、储层非均质性 八、储层的敏感性 九、储层连通性 十、储层综合评价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图 5-1 自来屯油田孔一段砂岩分类三角图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一、岩石学特征
高峰场气田龙潭组岩性空间分布模型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成岩作用
1.基本概念 沉积岩沉积埋藏后直到变质作用以前的漫长地质历 史中所经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统称为成岩作用。 2.研究目的 了解岩石孔隙及孔隙结构的变化,揭示储层的成岩 作用类型和特征、成岩强度、成岩序列、成岩阶段等。
井号
池22井 池0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井段 (m)
4348.00~4389.50 4660.30~4697.78 4738.30~4778.37 4571.50~4595.50 4292.00~4328.70 4362.50~4400.70
岩芯长度 (m)
41.10 36.44 35.40 22.17 36.70 37.83
一、岩石学特征
平均孔隙度(%)
81、储集岩的种类
7
6
5.2
5
4
3
2
4.3
4.1
3.1
2.9
3.6
3.1
1.8
1
0
角砾云岩
砂屑云岩
粉晶云岩
泥晶云岩
灰质云岩
颗粒云岩
硅质云岩
灰岩
岩性
石炭系岩性与孔隙度关系图
一、储层特征描述
一、岩石学特征
2、岩石学特征
岩石类型; 岩石结构特征(分 选、磨圆、胶结类 型); 岩石成分
池56井黄龙组早期溶解作用 粒间溶孔
池56井黄龙组晚期溶解作用 粒内溶孔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三、储集空间类型
1.孔隙 1)研究方法 2)类型 碎屑岩以原生孔隙为主; 碳酸盐岩以此生孔隙为主。
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 孔隙类型和孔隙分布
大池干井构造带T1j1~T1j22储层主要储集空间
成因类型
1)碎屑岩成岩作用
交代作用
方
解
颗
石
粒
大
边
面
缘
积
交
交
代
代
粘
土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溶解作用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充填作用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2)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溶解作用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池56井黄龙组早期 白云石化作用
池56井黄龙组早期 白云石化作用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三、储集空间类型
孔隙 石炭系储层主要为次生孔隙,主要以粒内、砾间
溶孔及晶间孔为主。
池56井黄龙组晶间孔
池56井黄龙组粒间溶孔
1、孔隙
三、储集空间类型
三、储集空间类型
2、洞穴
洞穴主要有孔隙性溶洞和裂缝性溶洞两大类。
池61井石炭系裂缝性溶洞
池37井石炭系溶洞
三、储集空间类型
磨盘场~老湾构造各井石炭系岩心溶洞统计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二、成岩作用
3.主要的成岩作用 1)碎屑岩 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 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等。 2)碳酸盐岩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交代 作用、重结晶作用等。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机械压实作用 压实定向组构; 紧密接触; 塑性颗粒变形; 脆性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