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化妆造型解析

合集下载

木偶戏的特点范文

木偶戏的特点范文

木偶戏的特点范文木偶戏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木偶戏的一些主要特点:1.木偶:木偶是木偶戏的核心,其制作和使用是木偶戏的特色之一、木偶由木头或其他材料制成,手工精细,形象生动。

木偶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代表人物、动物等各种角色。

木偶在表演中可以通过操纵、扭动、移动等手法,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

2.操纵:操纵是木偶戏的精髓,也是区别于其他表演形式的重要特点之一、操纵木偶需要熟练的技巧和灵活的手脚,演员们通过绳索、线条等与木偶相连,使木偶动作自如、栩栩如生。

操纵的技巧包括推拉、摇摆、飘浮、飞翔等,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服饰和道具:木偶戏的服饰和道具同样也很重要,它们可以增强角色的形象和表演效果。

木偶的服饰和道具通常色彩鲜艳,细节处理精致,展现了各个角色的特点和个性。

服饰和道具的变化可以用于刻画角色的性格、地位和故事情节的展开。

4.口技:木偶戏离不开精湛的口技,口技是演员通过声音和音调的变化来表现木偶的情感和性格。

演员们通过变化自身的声音音调来让角色栩栩如生,演绎出丰富的情感和对话。

口技对演员的技巧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具备流利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语调控制。

5.音乐:木偶戏中的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背景音乐、音效和唱腔等。

音乐能够增强表演氛围,加强情感的表达,也可以作为场景转换的过渡。

木偶戏的音乐多样化,包括器乐、歌曲、快板等,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气氛。

6.故事情节:木偶戏的故事情节往往由传统的民间故事、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等构成。

故事情节丰富多样,不仅可以表达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风格,还可以通过故事来传递一些道德教育和社会意义。

木偶戏的故事情节通常简练且具有启发性,适合大众的欣赏和理解。

7.古朴与时尚并存:木偶戏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偶戏也不断创新和变革。

现代木偶戏往往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技术手段,如投影、灯光等,使木偶戏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

探析提线木偶形象性格的塑造

探析提线木偶形象性格的塑造

探析提线木偶形象性格的塑造摘要】作为古老汉族木偶戏中的一种,提线木偶的历史源远流长。

本文重点探究提线木偶形象性格的塑造,主要从提线木偶的仿真道具、形象性格特点、艺术表演等方面展开,以深入了解提线木偶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提线木偶;形象性格;塑造引言提线木偶主要源自泉州提线木偶戏,以往称其为悬丝傀儡(或是丝戏),木偶自身不会动,属于一种静态的艺术。

很多艺人在表演提线木偶时,主要用线来牵引木偶来表演动作,通常一尊木偶需要十几条线,最多的木偶需要二十多条线,对于演员的手指功要求非常严格,且表演的难度也非常大。

一般情况下,经过表演者指头拨弄与嘴巴说唱,可赋予提线木偶非常丰富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观赏者被演员的表演所折服,同时也对提线木偶有一定的吸引力,这对传承民间艺术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以个性化的表演塑造提线木偶的形象性格在各种艺术表演过程中,其表演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使是融入演员对于艺术的再次创作,必须要依靠演员充分结合自身对于各种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后做相应的艺术处理,以个性化的表演将所要表演事物的具体形象、性格特点充分表现出来,在此表演过程中,对于表演技巧、表演真实性、动作力度等要求非常高。

在提线木偶的表演过程中,由于木偶自身并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化,要想使木偶表现出一定的人物性格特征,如喜、怒、哀、乐等情况,对于演员的要求很高,且表演起来难度也非常高[1]。

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常常需要演员充分应用较夸张的表演手法,如大幅度的身段、动作等,对表演过程做相应的处理。

如演员在出场时,在助手的帮助之下,选择被向观众叠步的方式出场,经过一个转身,用左手将身上的披风拉开,之后腰一叉,并将左手往前一收,将右腿盘在左腿前,选择侧身正面亮相,之后随口念出“莫道万物皆尘埃,千年骷髅神通大”,即将白骨精这一人物的性格较好地呈现给观众。

2.经人偶合一的表演塑造提线木偶的形象性格提线木偶自身没有任何感情,需要完全依靠木偶表演者丰富的表演,方可使木偶活跃起来。

木偶艺术——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

木偶艺术——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

木偶艺术——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展开全文木偶艺术——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木偶艺术简介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

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发现;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

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

这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

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古代杂技的总称)、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详见《大业拾遗记》)。

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

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一说此诗为梁锃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

封演撰《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人修祭。

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又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

由此可见,唐代木偶不但成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尽管它还不时的为丧葬服务),而且已发展到“闾市盛行焉”(见杜佑《通典》)。

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

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百戏杂剧演出场所。

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数千人”。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

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

中国木偶与泰国木偶

中国木偶与泰国木偶

中国木偶与泰国木偶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

而临高木偶戏就是中国木偶艺术中稀有的剧种,艺术独特,其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的唱做念打饶有风趣,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临高木偶戏是一种民间小戏。

用临高方言(属泰语系)演唱,重比兴对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流布于海南省临高县和澄迈、儋州部分地区以及琼山的博片、遵谭、十字路,海口市郊区的长流、荣山、秀英等临语地区。

2006年临高人偶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独特多姿多彩临高木偶戏唱腔,主要以〔啊哈〕、〔朗叹〕为主。

后来从临剧中吸收了〔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脚板〕、〔小放牛〕、〔嗳嗬哩〕、〔平板〕、〔月光光〕、〔白芙蓉腔〕、〔哭板〕等以民歌、民间音乐经整理、创作而成的唱腔。

此外,还吸收了琼剧的〔程途〕、〔叹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板腔。

早期的乐队建制有五人,乐器有大、小唢呐,三弦(或秦琴)、椰胡、竹笛和打击乐。

六十年代后,乐队增至十人左右,并增设了扬琴、二胡、月琴、笛子、秦琴以及西洋乐器大提琴、黑管等,打击乐也由原中鼓为主转为以大小木鱼为主,兼用板、鼓、镲、钹、锣的击乐结构。

在表演上,由于“人偶同演”和“单纯人演”两种形式同时并存,互相促进。

演人偶戏,注意发挥人与偶,偶与偶,人与人等人偶之间互为一体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方法;演临剧则吸收了广西桂剧、壮剧、琼剧等兄弟剧种的水袖功、扇子功、手巾、台步等技巧,使表现手段更趋丰富。

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

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

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

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生旦都塑造得十分俏俊美丽,丑角则都被雕刻得非常丑恶,胖者肥头肥脑,瘦者皮包骨头,对比十分鲜明。

杖头木偶的制作工艺

杖头木偶的制作工艺

杖头木偶的制作工艺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木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种类繁多。

其造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朴实粗犷的美感,是老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传统技艺。

木偶因琢木为偶而得名,这也是木偶雕刻与其他木雕的不同之处。

木偶艺术是一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演、音乐等诸多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对于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就请您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步入民间木偶的艺术天地吧。

一、民间木偶的历史(不读)木偶脱胎于古时的俑,周代以木刻的偶人作为殉葬的俑,后世又有人仿照俑的形态制成傀儡,做为祭祀的偶像。

中国民间木偶:“源于汉,兴于唐”。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木偶制作工艺也得到快速发展,就整体而言,当今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包括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

二、民间木偶的分类(不读)木偶的种类繁多,从演出的声腔可以划分为:辽西木偶、漳州布袋木偶、泉州提线木偶、晋江布袋木偶、邵阳布袋木偶、高州木偶、潮州铁枝木偶、川北大木偶、石阡木偶、阳提线木偶、泰顺药发木偶、临高人偶等。

从木偶的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三、民间木偶的制作工艺(不读)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我们就以常见的仗头木偶为例,为您介绍木偶的制作过程。

仗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木偶,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劲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

就杖头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种,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

杖头木偶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流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征,称谓也有所不同,在中国西北部的“耍杆子”、西南部四川的“木脑壳戏”、南部广东的“托戏”都属于杖头木偶。

从木偶影片的诞生与发展看傀儡戏的传承与保护

从木偶影片的诞生与发展看傀儡戏的传承与保护

从木偶影片的诞生与发展看傀儡戏的传承与保护□金晓璇摘要:傀儡戏又叫木偶戏、傀儡子、木人戏,是一种驭物为灵的艺术,是中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傀儡源于“俑”,与“俑”最相近的傀儡则是机动傀儡(也可称为机发傀儡)。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影视艺术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是一个将傀儡艺术推陈出新的宝贵机会。

关节机发傀儡与现代影视制作开始结合,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效果。

木偶影片随之诞生,并且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木偶影片傀儡戏木偶影片属于美术电影的一部分,其借鉴了传统的傀儡戏,并将这种传统艺术发展为一种新的形式。

木偶影片通过一个个造型绝伦的木偶角色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这里所说的木偶都是装有关节的。

在制作时,创作者要先按照剧情设计完整的连贯动作,再将连贯的动作分解为一点点变化和行动的样态,由人操纵并且依次扭动关节。

就这个层面上看,木偶影片和一般意义上的影片是不同的,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出的逼真性远比一般的动画片更富有立体感。

一、木偶影片的诞生与发展中国木偶影片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了一个只制作美术片的美术片组;1950年,这个美术片组迁至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1951年8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了专门的彩色电影木偶片试验小组,经过了反反复复的试验,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3年诞生了;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了采用真人与木偶合成的木偶影片《小梅的梦》,这是木偶影片历史上的一次成功探索;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木偶影片《神笔》,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木偶片。

正因为木偶影片的逼真性,其从诞生起就受到了许多观众特别是儿童观众的热烈追捧,固定的观众群体使傀儡戏与木偶影片的发展充满了可能性。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木偶影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木偶影片呈现出以下特点:集数多、规模大、人物造型和故事脉络完整、动作设计精细。

民间传统木偶造型特征及其制作工艺

民间传统木偶造型特征及其制作工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 i)2016年12月Dec. ,2016民间传统木偶造型特征及其制作工艺许平山,张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工作室,安徽合肥230051)摘要:中国木偶艺术兼顾造型和表演的双重性。

一方面,木偶的造型是运用各种材料来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着力于人物形象本身的制作与刻画。

另一方面,木偶表演是艺人借助木偶造型、装置结构和舞台布置,并通过艺人自身的操纵技巧进行表演展示。

因此,木偶的制作、造型和舞台装置是为了与木偶表演形式相适应而产生的,是木偶表演艺术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木偶;造型;形象;制作技艺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16) 12-0150-02Features of Folk Traditional Puppet Form and Its Making ProcessXU Ping-shan,ZHANG Yi(Intangible Heritage Studio,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efei Anhui230000,China) Abstract:The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puppet ar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uality.O n one hand,the puppet's mod­eling is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materials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and focus on the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s themselves.O n the other hand,the puppet show is the artist with the puppet modeling,device structure and stage arrange­ment and through the artist's own manipulation skills to perform the show.Therefore,the production of the puppet,modeling and stage devices are to adapt to the form of puppet shows,which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art of puppet show.Key words:puppet;modeling;image;making skill木偶是戏剧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表演,它是艺人与道具 糅合一体的艺术产物,在戏剧大家庭中独树一帜。

浅谈高州木偶戏的艺术价值

浅谈高州木偶戏的艺术价值

浅谈高州木偶戏的艺术价值庄伟涛【摘要】高州木偶戏源远流长,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对本土的民俗人情、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高州木偶戏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戏剧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根据故事情节创作的木偶戏经典造型脍炙人口.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曲人物画的样式。

本文简略介绍高州木偶戏的发展历程与制作工艺,阐述其与美术的关系,试剖析其艺术价值。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2页(P108-109)【关键词】高州木偶戏;木偶绘制;戏曲人物画【作者】庄伟涛【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7一、高州木偶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来表演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

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

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等。

高州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属于布袋木偶,据说是因“琢木为偶”而得名。

20世纪70至80年代,高州木偶戏进入了鼎盛时期,木偶戏班发展到两千多班,年演出一万多场,盛极一时。

1997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3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高州木偶演出是当地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主要的娱乐形式,其表演多以忠义之类的题材为主要剧目。

例如《杨家将》中的佘老太君百岁挂帅,忠义刚烈,为报效国家老当益壮,表现出了豪杰英武的老旦形象,为世代后人崇敬。

《穆桂英挂帅》,塑造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巾帼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邵阳布袋戏木偶艺术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邵阳布袋戏木偶艺术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117产品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技艺面临着各种网络潮流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布袋戏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与当前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布袋戏一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出现了人们对布袋戏的不了解、没兴趣的情况。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年轻人难以静心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技艺。

布袋戏艺人难以保证基本生活收入,缺少足量的经费去推广邵阳布袋戏。

目前,市面上布袋戏周边产品包括布袋戏木偶动画、布袋戏的道具、布袋戏文化纪念品、布袋元素的各类旅游商品等,对邵阳布袋戏文化传承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其根本原因是目前产品创意性不足,缺乏对布袋戏文化要素的深度挖掘和对布袋戏文化创意产品的创造性设计开发。

一、邵阳布袋戏木偶艺术现状及传承方式分析(一)邵阳布袋戏木偶艺术概述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邵阳布袋戏演出全靠艺人一人用手、脚、口、舌灵活调度来完成,它本质上是戏剧,艺人需要对演绎的戏曲有深度的理解,要掌握人物的特点、年代感,这样才能够表达出真正的内涵。

在湖南省邵阳县白竹村,刘姓家族一直以邵阳布袋戏讨生活,并且一直保留着布袋戏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风格和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能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1]。

(二)邵阳布袋戏木偶艺术传承方式分析几百年来,邵阳布袋戏一直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族传承模式,而这一模式主要包括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和文本传承三种传承方式。

这三种传承方式是随着艺人的知识水平提升陆续产生的,尽管家族传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原始布袋戏艺术形态,但是由于在邵阳布袋戏火爆民间的时候,家族传承模式对于其后续扩展性发展存有局限,导致布袋戏与社会脱节,以致于年轻人对布袋戏不感兴趣,更不愿意学习布袋戏,甚至于邵阳本地年轻人都不知道我国有邵阳布袋戏这一传统文化,邵阳布袋戏在发展和传承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从设计的角度上来说,可以从影视动画、实用产品等方面入手,比如最近故宫文化热度持续上涨,原因在于《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故宫新事》《上新了故宫》等纪录片,将历史背后的故事从修复师、文物、流量明星等不同媒介进行传播,再加上设计出一系列故宫文创“网红”产品,在互联网上“不正经”起来的故宫让年轻人喜欢并嗨起来了。

操控木偶有哪些方法?

操控木偶有哪些方法?

中国木偶操纵方法有多种,皆能达到灵活敏捷,驭物为灵。

“眉目传情”是戏剧表演的手段,“口若悬河”是讲唱艺术的基础,木偶难以表现这些特点,因此只能用木偶的形体动作去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灵巧的动作成为木偶艺术的中心。

木偶艺术是夸张性与写实的逼真性结合而成的艺术,而不同操纵方法的木偶艺术亦各有特点。

提线木偶提线木偶戏亦称“悬丝傀儡”,宋代时已极为兴盛。

当时各地提线木偶戏技艺高超,不管是操作技术,还是木偶工艺造型,都达到极高水平。

提线木偶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

高约2至3尺。

偶头以樟、椵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

竹制胸腹。

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把盏摔扇,笔走龙蛇,妙趣横生。

脚色(角色)分有赤脚、靴足(用以演官场角色)、旦脚(头尖跷、后跟高、外包绣花红、青色布)三大类。

提线一般有16条,据木偶动作需要而取舍。

如陕西合阳线戏原来的基本提线只有5条,表演特技时需加到三十余条。

掌中木偶掌中木偶即布袋木偶戏,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

偶高尺余,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偶头以樟木雕刻,内藏机关以控制表情和肌肉运动,手部分掌和拳。

操纵者以食指伸入木偶头壳,中指、拇指操纵两手,动作敏捷多变,准确灵巧。

清代已有表演者将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丰富了手臂动作。

表演技艺精湛,能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翻墙跃窗等高难度动作。

清中叶以后,福建布袋木偶戏鼎盛,并有南派、北派之分。

南派布袋木偶擅长神话故事,北派擅长武戏。

龙溪布袋木偶戏属北派,艺人可以双手操纵两个偶人搏杀格斗,动作节奏明快、迅捷有力。

以演《三国》、《水浒》金戈铁马的武戏见长。

杖头木偶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命杆”(一条与头相连的长杆)和“手杆”(两根连接木偶双手的长杆)表演。

又以手杆摆放位置的不同而有内、外操纵之分。

木偶的头以木雕成,清代发展为内藏机关,口、眼可动。

各地木偶高度差距甚大,可从8寸至真人高不等,因此各地命杆亦相应长短不同,但皆为竹、木制作。

木偶戏的髯口及其装饰作用

木偶戏的髯口及其装饰作用
装饰 。 髯 口有 短髯和长髯之分 ,其 中短 髯的式样 比长髯丰
尾、 牦牛毛或人发 。 传统 木偶 多用牦牛毛 , 后 来由于野生动 物的保护 , 导致犀牛 毛稀缺 , 在技术上 则进行 了改 良和革 新, 采用尼龙丝 、 人造丝 、 假发 、 毛线等材料进行制作 。 采用 这些材料 制作髯 口, 还要注意材料 性质 . 如果须 要要染色
吊搭髯 、 四喜髯 、 五嘴髯、 虬髯 、 一戳髯 、 王八髯 等等。
般化纤材料就不能使用 。 髯 口染色 。染色的方法是用酸性颜料 ( 油漆商店可 以
买到 ) , 颜 料为粉状 , 根据所染材料 的多少 , 将颜 料放入一 盆 内, 然后 以沸水冲之 , 并同时搅 匀( 水量的多少 以被染 的 材料量而定 ,一般水要漫过被染 物) ,后用样料在其 中试
木偶演 员通过各种髯 口的表演技巧 , 以优美的身段造
型。 来刻画人物的心情 , 树立剧 中人物 的形象 。除此 , 髯口 的作用也是对木 偶面部特别是 因木偶 的嘴 巴装置 而产生 的瑕疵的化妆 手段和装饰作用 。
身披 “ 盔 甲"演人物
■ 刘 宇
大 型木 偶剧《 葫芦娃》 是 扬州市木 偶剧 团以特 殊的表 演形式打造的一台大型剧 目。剧 中有传统 的杖 头木偶 , 有 人偶一体的连体偶 , 有小巧 玲珑的手柄偶 , 还有 真人穿着 盔 甲的大人偶 , 我就在该剧 中穿着厚重 的盔 甲, 表演葫 芦 密码 . 才能重新开启葫芦喷泉 。团团开始了漫长 的寻 找葫 芦娃的历程……在寻找的过程 中 ,葫芦娃们逐渐地成长 , 他 们懂得了 团结和友 爱 ,学会 了用 自己的 爱心去帮 助别 人。 这是该剧的大概 f 青节 。
其佩带的髯口也随之相对固定。 如关羽角色 , 原来在戏 曲舞

川北大木偶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索

川北大木偶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索

一、川北大木偶的历史渊源木偶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古称“傀儡戏”,以木偶作为表演媒介,通过真人的操纵获取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惟妙惟肖的面部表情,达到戏剧表演的效果。

目前有关川北大木偶起源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吴应学所著《川北大木偶艺术》一书分析,其源于秦汉以后的傀儡陪葬文化,其形制与真人等同,后来慢慢将傀儡加入表演元素并不断地演变,最终发展为今天的木偶艺术;二是追溯到东汉末年,据《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记载,当时五斗米道道主、陕西人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曾在巴州(今巴中)设置木制偶像供人瞻仰,其像与张鲁肖似,且口眼皆能闭合、手臂摇摆自如,与真人形体十分相似,这大概是四川地区木偶艺术的雏形;三是木偶真正作为表演艺术兴起于何时尚无定论,由于四川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文化生活历来较为闭塞,可以推论早期的木偶表演艺术有可能由外地移民传入,根据现有史料和口碑所证,川北大木偶源自湖广,由清初移民传入仪陇县石佛乡,此后流行于岳池、南充、广安等川北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二、川北大木偶的艺术特色川北大木偶属于杖头木偶,延续了古傀儡“大”的特征,以大著称,身高一般在一米五以上。

结构设计巧妙,灵活多变,口、眼、鼻、眉、耳、手、腰、腿及主要关节均可活动,不但能吹拉弹唱、宽衣解带、弯腰踢腿、舞刀弄枪,还融入川剧的元素,变脸写字、吐火点烛等无所不能,可谓神乎其技。

川北大木偶的造型偏向写实,形象逼真,表情自然生动,再配以真人的熟练操控,能完成真人几乎所有的动作与表情,使整个表演栩栩如生,达到人偶合一的境界,仿佛赋予了木偶鲜活的生命力。

其以无与伦比的气派和优美活跃于世,曾被苏联世界著名木偶艺术家奥布拉兹佐夫冠以“中华民族艺术的冠冕”之美誉。

三、在川北大木偶中探索现代动画的创作1.对大木偶造型元素的探索角色造型在木偶艺术的创作中至关重要,它奠定了整个木偶的艺术风格,是木偶人物性格、剧情发展、主题呈现的载体。

木偶技法

木偶技法

提线木偶戏的艺术技巧木偶戏的提线操纵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握线板基本功。

二是偶人表演的基本程式性动作。

三是特殊角色的特殊表演动作。

一、握线板基本功1.抓杯。

线板是系结偶线的一块特制的竹板,艺人习惯称之为“杯”。

抓杯的方法有阴手(掌心朝下)、阳手(掌心朝上)、嘴咬等三种。

阴手杯以五指抓紧线杯出台,阳手杯以拇指和食指夹住线杯,其余三指可灵活控制偶线。

嘴咬杯一般是场上偶人动作较复杂时,艺人用嘴咬住线杯,从而腾出两只手来弄线。

抓杯的要领是线杯要保持稳定不摇晃,操纵者的手臂就要有相当的力量,才能承受长时间的悬空负重(提偶)。

2.扣线。

操作木偶时,艺人两只手的分工是:一只手抓杯,一只手弄线。

抓杯的手并不固定,可左右经常变换。

但无论哪只手弄线,在偶人出台前必定先经过一道程序----扣线。

所谓扣线,就是艺人一手抓杯,另一手将五指叉开,从线板底下顺着线路一直捋至1尺2寸处,从而固定木偶的基本姿势。

如行走势、站立势、跪势、腾跃势等各种不同的姿势。

这个扣线环节十分重要。

扣线动作是否准确及时,关系到偶人出场是否适时以及人物形象是否生动。

有经验的艺人,眼睛不看线就能一扣精准。

技巧不熟练的人,拉扯了大半天还可能紊乱不清甚至是打结。

3.认线。

一般的木偶装有14条线,分别系结在线杯的各个不同的部位上。

如图:认线就是要认清14条线(田公、三花16条)所在的具体位置、长度、名称、系结的方法及其作用。

熟记于心后才能随心所欲地拨弄它。

因木偶戏班的戏台简便、人员少、机动性大的优点,它活跃在城乡各地,提线木偶戏是各种木偶戏中舞台艺术形象最完整、表演区域最广阔、表演动作最复杂的戏剧品种,也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木偶剧种。

木偶操纵线传入梅州之初仅有5根,现已发展到20多根。

一般来说,生、旦角较少线,丑角较多线,因其需表现各种丑态,必须在其肩、肚、眼、舌等各增添些“补线”,以适应表演的需要。

一般一人操纵一偶,也有两人同操的。

它以三条硬线和十至二十几条软线提吊木偶,全靠演员灵巧的双手来操纵。

“布袋戏”木偶形象当代审美价值与服饰美学研究

“布袋戏”木偶形象当代审美价值与服饰美学研究

间。

例如《魔戒》三部曲,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中土世界[1],而脱离了三部电影之外,观众能够对相同世界观的作品也接纳,说明在观众的心中,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完整的,不是仅仅局限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部分,而是认真思考过电影中没有呈现出来的世界是怎样的。

此外虚构世界中的地理环境应该多样化,包括不同类型的地形、气候和地区。

这有助于丰富世界的感觉,并为不同情节和场景提供多样性。

并且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应该有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

这包括各种社会阶层、政府形式、权力机构和社会规范。

这些元素可以用来推动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

如果更进一步,要让观众产生长久的印象,那么虚构世界中的语言、符号和通信方式也应该得到重视。

观众可能不需要完全理解这些语言,但它们应该看起来有一定的结构和一致性,以增强世界的真实感。

(三)角色塑造到位。

首先,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角色,奇幻电影需要提供关于角色背景和起源的信息。

这可以通过回溯式叙述、闪回或对话来呈现。

例如,《盗梦空间》中主角的前期经历,以及他和妻子的往事,这一点可以通过回溯到他们的起源和成长过程来解释[2]。

其次,角色在电影中的动机和目标对于角色塑造至关重要。

观众需要知道角色为什么要参与故事中的冒险,他们追求什么,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可以通过对话、内心描写或行为来表现出来。

第三,奇幻电影需要通过让角色面对内在冲突和困境来加强角色塑造。

这些冲突可以是与自己的内心、过去的错误决策或道德选择有关的。

观众会更容易共情那些经历内在成长和变化的角色。

第四,角色之间的关系,奇幻电影中的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也是塑造角色的重要元素。

这些关系可以是友情、爱情、家庭或竞争关系,通过这些关系,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最后,角色在奇幻电影中经历各种转折点和发展。

这些转折点可以是突如其来的事件、新的发现或决定性的冲突。

通过这些转折点,角色可以展现出更多的特性和能力,同时也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他们。

了解世界传统艺术——木偶

了解世界传统艺术——木偶

了解世界传统艺术——木偶传统艺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民族和社会的记忆,是人们对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而木偶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带领读者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木偶艺术,探索其魅力和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亚洲地区的传统木偶艺术。

中国的木偶艺术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木偶的制作工艺精湛,通常由木头雕刻而成,然后用彩绘装饰。

木偶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通过木偶来讲述故事的表演形式。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木偶戏,如北京的皮影戏、山东的豫剧、福建的布袋戏等。

这些木偶戏通过木偶的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日本,木偶戏被称为“文楽”或“人形浄瑠璃”。

日本的木偶艺术起源于17世纪,它通常使用木头和泥土制作,然后用绢布和漆涂饰。

日本的木偶戏在表演形式上与中国的木偶戏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舞蹈和音乐的表现,以及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日本的木偶戏常常讲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通过木偶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独特的美学和情感。

从亚洲转向欧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木偶艺术形式。

在意大利,有着世界闻名的“皮诺曹”木偶。

皮诺曹是一种木头制作的傀儡,它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线索控制它的动作。

皮诺曹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嘉年华庆典上,后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

通过线索的操纵,演员可以让皮诺曹做出各种动作和表情,从而讲述故事和传递信息。

皮诺曹的形象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也成为了意大利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捷克,有着著名的“布拉特”木偶。

布拉特是一种木头制作的木偶,它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线索控制它的动作和表情。

捷克的布拉特木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它们通常用来表演戏剧和故事。

捷克的布拉特木偶戏是一种古老而流行的艺术形式,通过木偶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戏剧的魅力和情感的传递。

杖头木偶的特点

杖头木偶的特点

杖头木偶的特点杖头木偶,又称作木杖木偶,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特点独特而魅力十足。

它是一种由木头雕刻而成的人物形象,常常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表情和姿态,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吸引力。

这些杖头木偶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木工使用精湛的技艺雕刻而成。

他们追求每个细节的精确度,从面部表情到手势动作,每个部分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使得木偶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杖头木偶的特点之一是其寓意深远。

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传达着一种智慧和哲学思想。

每个木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无论是表达友善、勇敢、诚实,还是鼓励人们追求梦想和克服困难,每个木偶都带有一种激励人心的信息,让人们从中获得力量和启示。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杖头木偶的多样性。

它们可以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外貌和形态。

从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戏剧表演中的英雄人物,到具有现代时尚感的潮流造型,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当代创作,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木偶形象。

这种多样性不仅给予了木偶独特的个性,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和欣赏空间。

而杖头木偶的魅力也在于其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形式。

许多木偶常常与表演相结合,通过艺术家的精湛操作和巧妙设计,让木偶栩栩如生地“活”起来。

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吸引观众的眼球,还能够带给观众真切的观赏体验和互动感受。

观众可以沉浸在木偶表演的情节中,仿佛与木偶人物一同经历各种故事和冒险,带来无限的欢乐和惊喜。

杖头木偶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传承了丰富的民俗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的运用,杖头木偶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不仅涌现出了更具现代感的作品,还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为世界民族艺术贡献了独特的魅力。

总之,杖头木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深远的寓意和丰富的多样性,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带给人们欢乐和启示,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赏析和学习杖头木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追求,更是一次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陆游才真正明白,唐婉对自己的无私又深沉的爱。

戏到这里,我将侍女再次奉来的酒一饮而尽,进而抓过酒壶将壶中酒痛饮殆尽,酒入愁肠,化作一腔豪情,千种相思,万缕情丝。

于是,不巧名篇《钗头凤》喷薄而出。

此刻全剧进入高潮。

至于如何在舞台上表演陆游书写《钗头凤》,有人建议我在舞台上当场书写,但我觉得墙上题词是宋人的习惯,如果在台上展纸真写可能会违背历史真实,于是干脆来个虚拟空间,奋笔疾书。

就这样,在强烈的音乐声中,舞台上的陆游挥笔凌空,且歌且书,一气呵成。

千古名篇《钗头凤》在天地间灵动,在观众澎湃的心中灵动,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也在观众心中长生。

就这样,我演绎了沈园中的陆游的爱恨情愁,亦在一次次的排练中、一遍遍的演出中更加投入,无限接近感同身受的境界,从而生动真实地展现出陆游爱国之外的侠骨柔情形象,使这个人物更加饱满。

木偶化妆造型解析■邓小惠木偶戏在中国的种类很多,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大木偶、光木偶等等。

而江苏扬州则以杖头木偶著称。

何为杖头木偶?古称“三根棒”,其中两根棒是用来操纵木偶的两只手,包括手持道具,手的招式动作等;另一根棒是用来操纵木偶的头部,包括头部上下左右的动作,五官的表情演示等等,因形似杖,故称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最大的特点是托举操纵,因此与提线、布袋等木偶的结构部件和表演样式均有所差异。

由演员通过托举操纵木偶,抒发情感,描述情节或体现特殊技艺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则称之为“杖头木偶戏”。

不过,不管何种木偶戏样式,木偶戏与其他艺术剧种相比,木偶形象的展示直接与观众见面是其艺术的关键要素。

传统木偶戏的操纵演员一般位于帷幕或档片之内,以突出和强调木偶形象或木偶戏舞台画面的可视效果。

而木偶形象是构成木偶戏的重要艺术要素,离开具体的木偶艺术形象,即使是抽象的、想像的、假设的等形象,实际上的木偶戏也就不存在了。

何为木偶形象?我认为它包括木偶的头部造型、身腔造型、服饰造型、化妆造型等等。

其中头部造型当属木偶形象之首。

头部造型,既包括泥塑木雕的立体塑造,也包括面部色彩的化妆塑型。

针对木偶戏这样的特殊剧种,在基本形象的塑造与色彩化妆之间,又有“三分雕,七分画”之说。

一、木偶化妆造型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木偶舞台人物造型为舞台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虽说有着自身独立的构成体系,但也是通过与舞台各艺术行当配合融通以后而呈现其特质的一种造型艺术门类。

所以,木偶化妆造型与影视人物化妆造型,从艺术门类及观众对象等方面研究,亦有一定区别。

木偶舞台人物的化妆不但要满足观众各个方位的视觉需求,化妆师还必须结合木偶的基础造型,即泥塑造型的基本形象,通过色彩的勾勒、渲染塑造的形象及木偶操纵演员对人物塑造的肢体形象,让观众能够直接与台上的木偶角色之“感情”尽量融合在一起。

2017年,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国家艺术资助基金项目大型木偶剧《嫦娥奔月》剧中嫦娥形象的塑造,与1984年首次上演的《嫦舞台实践剧影月报31娥奔月》相比,可谓面目全非,高度顺应了当今时代的要求,变京歌形式为新型舞台布景、灯光、现代高科技等相结合的全新儿童木偶剧,人物化妆造型的风格为传统戏曲风格与当今儿童艺术风格的有机融合,适应了人们的新审美要求。

特别是主人翁嫦娥的形象,目子脸型,樱桃小口,柳叶眉下镶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而对其五官的化妆塑形,又尽量结合了木偶的特点,如眼形适当夸大,轮廓清晰,再加上艳丽的发饰、华丽的服装,使嫦娥这一人物在舞台上光彩照人,靓丽逼真;而剧中的男主角后羿的造型与嫦娥极为般配,脸形呈国字样式,丰腴之面部,很有英俊阳刚之美。

后羿的形象结合了戏曲人物武生的特点,又不失传统之偶味,尤为其浓眉大眼,正如戏谚云:“一脸神气两眼灵”。

二、木偶化妆造型要做到形神兼备在木偶化妆造型创作中,必须注重由“神”似提升至“形”似的舞台艺术效果。

别林斯基指出“人是戏剧的主人公”。

例如,对木偶剧《琼花仙子》一剧中的“琼花”与“麻胡子”这两个处于对立身份的主人公形象,是剧本创作和木偶制作与表演艺术的核心人物,且为特定的木偶舞台中最为可视的艺术形象。

其中琼花是历史传说中善良与美丽相结合的最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造型,是当今现实社会中正能量之发挥与体现。

在具体化妆造型的创作过程中,化妆师综合了木偶脸部的面部结构、外形特征、容貌表情和中性情绪等等,使全剧人物既有木偶面部外在表情,又有内在个性特征上的相互联系和用色等方面的区别,此即为木偶戏化妆造型方面剧中角色人物个性之刻画也。

在扬州木偶戏化妆艺术创作实践中,化妆造型既是最为重要的艺术体现,也是一剧之本的形象塑造的关键,更是木偶舞台美术的体现和人民大众对木偶戏艺术欣赏的核心。

鉴于此,木偶戏导演往往对木偶形象的刻画,总是提出一些较为苛刻的要求,这就要求化妆师一是要将木偶角色形象和木偶操纵演员本身不露任何痕迹地融为一体;二是要通读剧本,通过对剧本的全面把握和理解,将十分呆板的木偶原型,运用专用的物质材料和特殊的化妆技术手段,深入细致地刻画和描绘,以诱发演员心理神态的变化,使木偶人物的艺术形象既真实又富有生活化,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强烈的舞台艺术效果。

三、木偶化妆造型中的美与丑在木偶戏的舞台上,美和丑不是孤立存在的。

木偶戏美术创作者常说的“美中有丑,丑中见美”就是这个道理。

当代扬州木偶戏,逐步对传统木偶形象程式化的弊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吸收了绘画、雕塑、服饰等门类艺术理论的同时,又大胆吸收了国内外木偶艺术的相关元素,同样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人物的风格,根据剧情的需要对剧中人物的“美与丑”进行精心设计和刻画。

《嫦娥奔月》剧中的河伯为妖龙所变,且有抢夺霸占后羿之爱妻嫦娥的野心,策动致使金乌突变十个太阳,是毁坏大地、祸及平民的反面人物,在剧影月报舞台实践32强烈的剧情冲突中,嫦娥与河伯形成了美丽与丑陋、善良与凶狠两个对立的且使观众印象特别深刻的剧中人物。

在化妆造型的创作中,我将剧中嫦娥以古典美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统一,而对河伯的化妆则借鉴雕塑艺术的创作元素,以灰暗色彩为基调,对其脸形的轮廓结构、五官的特殊形状进行个性化的勾勒,观其外形,两个角色之间确有较大视觉上的差距,但从审美角度分析,美与丑在该剧中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但从剧作者的初衷分析及人物的思想性分析,当代社会的正能量与负能量在这一组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关于木偶戏与真人戏舞台化妆的区别杖头木偶戏舞台有其特殊样式,即搭建于真人戏表演舞台之上,亦云“台上之台”,结合本人长期以来的木偶化妆艺术的实践,并从观众仰视的视觉效果、舞台灯光从多方位投影的角度、化妆造型的材料及手段等方面分析,认为木偶的化妆与真人的化妆有其相同点,也有其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脸形的差异,木偶的脸形在基础造型上比真人往往占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利用泥土塑造形象往往可以随心所欲,泥土在脸上的加减法比真人用硅胶等塑形材料要方便得多。

比如,《嫦娥奔月》中河伯的形象,此为木偶形象理论创作中的“申”字形脸,此脸形在泥塑造型时即为设计妥当的基本形象,以此基本形象进行石膏翻模、纸质脱胎、整理加工后的形象,直接可以以线条勾勒,润色等式进行化妆造型。

所以真人与木偶两种类型的化妆均须根据不同的形象基础进行。

不同脸形对化妆在技巧上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各种脸形对导演的期望、剧作者的要求、人物的个性特征等,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基础形象对化妆造型极其有利,而有的则存在较大的难度,在实施化妆造型时,都必须针对各类基础形象刻画出基本符合化妆要求,且能扬长避短,这是木偶与真人在化妆技能方面的优势和差异。

对于真人戏的基础形象,往往没有木偶形象这么方便,戏曲演员形象条件的选拔,并不像木偶形象可以通过脱胎复制的手段,随心所欲地造出若干个形象相同的舞台形象。

而真人演员有时会让一个“甲”字脸形的演员扮演“目”字脸形的演员,就需要化妆师采用相关特殊的手段在真人脸上进行形象塑造,诸如增加脸部某部位的宽度、强化块面效果等等。

其次是真人和木偶在化妆方法上的异同。

比如在涂腮红的方法和技巧上亦有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利用颜色的深浅进行润色,达到减弱或强化脸型上下的宽度、改变脸形胖瘦程度等效果。

在技巧上均以颧骨为中心,以打圆、由内而外的方式进行。

但是,两者在化妆底色时的环节上,又存在各自的方法和特点,包括材料的差异,技艺的差异等。

木偶化妆的第一道色,亦称第一道色是以油画颜色或丙烯颜料进行平涂,称打底色。

木偶打底色前的工序比之真人化妆又有所繁杂,必须在纸质木偶头部的表面,用专用丝棉纸进行裱糊,并在完全干燥后打磨平滑,在此基础上再行一层微薄的白胶水后,尚可进行底色的涂刷、二次色的重复、五官的细微刻画,这是木偶化妆方式上的特别之处。

当然现在还采用了一种叫“墨班纸”的新型材料制作木偶的头部,这在中国木偶制作行业中为首次尝试,所以其化妆方法与正常的化妆方法又有了新的研究的空间,即以中国传统的毛笔与加工的特殊海绵工具相配合,以“涂”“刷”“触”手法来完成。

与木偶“打底色”不同的真人化妆,谓之“打粉底”,由于真人化妆目的和作用的差异,在方法、步骤、材料和工具等方面,与木偶的化妆是截然不同的。

如为保护皮肤,真人化妆上采用了“粉底霜”;为保证肤色看起来均匀自然,采用了“粉饼”定妆;为避免脸部的瑕疵、痘印等,采用了“遮瑕膏”等等。

如此种种,在木偶化妆造型工作中,有很多是化妆先前的工作。

但塑造形象应为真人和木偶化妆造型的共同目的所在。

总之,化妆造型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创作,是在木偶泥塑造型基础上的二度创作,也是在木偶造型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色彩、得心应手的化妆工具、非常熟练的高超的技术手段等,对一度作品进行再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度作品在缺憾或遗憾方面的弥补或补救,这就是木偶化妆的作用和功能所在。

舞台实践剧影月报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