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外话语体系与传播策略研究_文化教育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作者:张三元来源:《江汉论坛》2023年第09期摘要:话语体系体现了话语目标、问题和方法的统一,其首要任务是确立话语权。

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的表达、描述和建构而形成的作用力或影响力,但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价值,其核心目标是促使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中国价值形成一种认知、理解和认同,因而其首要价值也是话语权。

我们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但并不反对话语权或放弃话语权。

构建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必须在中国传统价值观话语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话语体系融通的基础上,根据跨文化的特点,创新话语体系,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视野;既坚持中国价值立场、又展现人类情怀,充分彰显中国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一致性。

关键词: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话语权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项目编号:18AKS004)中图分类号:B03;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3)09-0131-08话语体系体现了话语目标、问题和方法的统一,目标首当其冲。

话语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包括“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1)等内容。

推进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当然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话语权问题。

我们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但并不反对话语权或放弃话语权,相反,话语权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语言的命运有时就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因此,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话语权是中国融入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和象征。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ppt课件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ppt课件
2019 17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 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 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 • 但按照西方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 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 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 了中国人含蓄和西方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 同风格。
2019 20
2019 12
3.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反应
• 在与中国人进行交往中,外国人总是很吃 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和恭维中国人的时 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 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而外国人对 于赞扬和恭维时,则坦然的用语言表示感 谢。
2019 13
For example:
——Oh, your dress is really nice. 中国人的回答:——well, it is just so so. 甚至有人会说:——Oh, no, my dress isn’t nice, It’s ugly. 但外国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2019 10
• 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 • 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 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 •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 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 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 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概述随着我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有着许多新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分析,以探讨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内涵和特点1. 文化自信的凸显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文化自信的凸显。

我国传媒产品和传播渠道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现我国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 多元话语的融合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形式,而是融合了多元的传播方式和媒体评台。

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以及国际社交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相互交织,形成了立体、多元的传播格局。

3. 和平发展理念的践行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和平发展理念的践行。

我国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通过国际传播宣传国家对外政策,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

4. 制度优势的展示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将我国的制度优势作为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成功经验被积极宣传和展示,为国际社会了解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思考。

5. 全球视野的拓展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积极拓展了全球视野,增强了对外报道的国际化视角。

我国传媒加大了对国际事务的报道力度,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认识我国。

6. 共生共荣的倡导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倡导共生共荣的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

通过国际传播,传递我国对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追求。

7. 信息传播的开放与透明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信息传播的开放与透明。

我国积极向世界传递我国的政策动向、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和理解。

8. 文化输出的创新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不断创新文化输出模式,注重发挥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研究图谱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研究图谱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研究图谱作者:沈正赋来源:《对外传播》2023年第12期【内容提要】在2023年度的中国国际传播中,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系列专题研究的成果,主要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国话语及其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叙事及其叙事体系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本年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学术年谱和学术图谱,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可资借鉴与参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①由此可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时代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中的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肩负和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的一道现实命题。

纵观并考察2023年度我国国际传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系列专题研究的成果,我们发现,这类专题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即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话语及其话语体系建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叙事及其叙事体系建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等。

这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2023年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研究的学术年谱和学术图谱。

一、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研究国际传播早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常态化研究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前后我国各领域、各学科研究的新范畴、新观念、新领域,而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则是2023年我国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新课题。

也就是说,常态化的国际传播被纳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下进行研究,成为本年度國际传播研究的一个新话题。

《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唐鉴真和尚
二、东亚文化圈
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
空海书法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
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 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国形 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 王维: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为“诗佛”。这首 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 自然的融合。由于处于由盛转衰时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 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观察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比较 它们各自的特点。
思考: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 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 运河”。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 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 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 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 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域 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物 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 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 盛唐:李白诗作感情炽烈,想像丰富,比喻生动,手法 夸张,极具艺术感染力。凸显盛唐情景。
• 中唐:白居易主张诗歌创作应与社会现实结合,发挥讽 谕的功能,其作品明白流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影 响深远。正值唐朝衰落时期。
• 晚唐:李商隐的诗作律对精切,文词清丽,笔意宛转, 情味隽永,在艺术技巧上作出独特贡献,但情调哀怨深 沉,充满伤时忧国的感喟,给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的感觉。

新编博士生思政学术交流英语:中国传统文化译介

新编博士生思政学术交流英语:中国传统文化译介
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选取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诗词、书画和陶瓷文化等六个方面,通过深入 浅出的方式介绍了这些文化元素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与影 响;第八章和第九章则从宏观的角度,分别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以及中 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新编博士生思政学术交流英语:中国 传统文化译介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博士生
中国
教材
学术交流
基本概念
元素
特点
中国
英语
传统文化 介绍
博士生
新编
英语
方面
文化
交流
思想
传播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新编博士生思政学术交流英语:中国传统文化译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译介与英 语学术交流的教材,旨在帮助博士生在思政学术交流中更好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IV.传统科学与技术部分,目录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 如“中国传统医学:针灸与草药”、“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 “中国古代的铸铁技术与农具制造”等章节。这部分呈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 展历程和特点,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V.传统翻译与国际交流部分,目录聚焦于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准确翻译 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艺术”、“中国文化的翻译策略与 方法”、“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等章节都在此部分。这部分 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决 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与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与实践路径

8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与实践路径文/刘英才【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我们不仅需要深耕其价值理念、挖掘其文化基因,还需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基于此,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话语,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要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还要坚持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高质量传播。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构建【作者单位】刘英才,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2.05.019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话语融通与话语创新提出了重要方向和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须重视以下三点。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构建要强调核心理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中国价值,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话语的融通,应重视国际话语表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还要发展中华文化、发掘人文精神,探寻中华文化国际表达的新模式,加快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思想、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强调话语创新,既要深度契合国家民族话语体系,坚持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精神能量,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又要充分融入现代元素赋能对外话语传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中国故事的全球话语共鸣探究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中国故事的全球话语共鸣探究

第13卷第05期 Vol.13 No.05 2022年3月 March 2022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发紧密,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生活、工作。

通过亲密接触和深度融入,他们对中国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各自领域充当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他们的故事恰巧是驳斥西方媒体歪曲中国形象言论的鲜活例证。

采用纪实叙事的方式挖掘并再现在华外籍人士的故事,以第三方视角叙事,无疑能增强对外传播作品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并且符合适度移情传播规律,有助于海外受众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感知中国形象,有助于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形象。

《我在中国》是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自2019年以来重点打造的多语种人物微纪录片,聚焦在华生活多年的外籍人士,以微纪录片的形式讲述这些中国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故事,诠释故事背后的中国的治国理政思路。

本文对《我在中国》的创作背景、制作过程及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从跨文化传播视阈下为中国故事找到实现全球话语共鸣的方法,为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供路径参考。

一、适度移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突破口(一)适度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基本构成之一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移情作为一种文化能力,涉及信息获取的技能、方略以及处理不同人际关系、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社会身份、应对不同场景和场合的能力。

要做到移情,需要传播者克服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他人行为的倾向,自觉建立跨越不同文化的情感机制,对他人的感受、反应和动机做出正确的反馈或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适度既不是完全接受或“同情”对方,也不是放弃本文化立场,而是在对话中感知和解读另一种文化[1]。

适度移情的本质是打破跨文化传播的认知壁垒,通过情感共鸣唤起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体制对相关话题的认同和理解。

只有建立在适度移情基础上的叙事和传播方式,才更易被目标受众理解和接受。

因此,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方面的共性,仍决定着人类文明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价值理念。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

作者从话语主体、话语载体、话语受众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 语权的构建路径。这让我对如何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作 为话语主体,我们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话语质量和影响力;作为话语载体,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话语覆盖面;作为话语受 众,我们需要他们的需求和反馈,积极与他们互动,增强话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该书在某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 展。例如,在探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实践路径时,作者可以更多地结合 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著 作。通过对该书目录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全书的内容和价值。 我们也期待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相关领域的探讨,为我们 提供更多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这本书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现状与未 来发展趋势。这让我意识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 个与现实紧密相关、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不仅关乎国家文化安全,也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
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权构建面临的现实境遇。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不是一 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结合现实情况,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文化自信,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目录分析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和话语权争夺的重要阵地。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这本书的,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网络意 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本书将从该书的目录入手,对其内容进行 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国际新闻传播学界话语分析研究的知识图谱

国际新闻传播学界话语分析研究的知识图谱

国际新闻传播学界话语分析研究的知识图谱作者:岳慧来源:《今传媒》2020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SSCI数据库中近10年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的研究文献为对象,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通过对研究现状及热点的分析,勘探话语分析领域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研究发现需要进一步与国际学术体接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话语实践的话语理论,加强中国学界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未来应以否思的思维方向探究学科的发展,在数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背后隐含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话语分析;研究现状;知识图谱;CiteSpace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9-0093-04一、引;言“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提出已有近70年的历史,以符号学为其总体学术背景,以语言学和类语言学文化探索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以跨学科的综合性为其基本方法论特征,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1]。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形成不同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

我国的话语分析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仍然停留在语言学单学科领域里,学科融合以后才加快了研究的步伐。

话语分析被各学科广泛应用的现状及其在当今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当下国际学界进行总结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反思很有必要。

这对于系统把握该研究领域、提高科研效率非常关键,有助于中国学界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二、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数据选取全球最为权威的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SSCI),保留高质量文献数据(Article)作为数据源。

将检索式设置为:TS=(discourse study OR discourse analysis 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时间跨度是1999~2019年,以“传播学”(Communication)为主要类目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提纯,获得目标文献数据4 287条,利用CiteSpace除重得到有价值数据总共4 284条。

中华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策略

中华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策略

中华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策略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二、中华文化与国际中文教育 (5)2.1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6)2.2 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与需求 (8)2.3 中华文化与国际中文教育的结合点 (9)三、中华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策略 (10)3.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11)3.1.1 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13)3.1.2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递 (14)3.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15)3.2.1 项目式学习 (16)3.2.2 互动式教学 (17)3.3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18)3.3.1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19)3.3.2 鼓励教师国际化 (20)3.4 学生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21)3.4.1 奖学金制度的设立 (22)3.4.2 学生的文化体验活动 (23)四、案例分析 (24)4.1 成功案例介绍 (25)4.2 案例分析 (26)五、挑战与对策 (27)5.1 面临的主要挑战 (29)5.2 应对策略 (30)六、结论与展望 (31)6.1 研究成果总结 (32)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中华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策略,不仅关乎中文的国际推广,更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华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策略,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介绍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文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中文的国际需求也催生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华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现状,尽管中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但在传播策略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播渠道单传播内容片面、传播效果有限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传播策略:一是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高传播效率;二是丰富传播内容,注重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三是强化传播效果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数智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路径、作用机理与优化策略

数智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路径、作用机理与优化策略

数智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路径、作用机理与优化策略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5)二、数智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技术路径 (6)2.1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概述 (7)2.2 技术路径之一 (8)2.3 技术路径之二 (10)2.4 技术路径之三 (11)三、数智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作用机理 (13)3.1 增强文化传播力 (14)3.2 提升文化影响力 (15)3.3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16)3.4 强化文化自信 (17)四、数智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化策略 (19)4.1 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20)4.2 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21)4.3 完善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22)4.4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3)五、结论与展望 (24)5.1 研究总结 (25)5.2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26)一、内容概括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力亟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数智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数智技术如何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分析其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文章开篇即指出,数智技术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高效传播。

数智技术还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中华文化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上。

在作用机理方面,文章认为数智技术主要通过增强文化传播效果、提高文化传播效率、扩大文化传播范围等途径,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数智技术能够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加精准的目标定位;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多语种、多渠道的内容发布与推广,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针对当前数智技术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文章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发挥企业在文化传播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加强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构建广泛的国际文化合作网络。

关于增强我国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思考

关于增强我国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思考

关于增强我国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思考作者:冯丽帆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构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展开探讨,以如何增强我国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为主要研究方向,探讨增强我国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相关意义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对外话语;建构方式;策略研究(一)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尤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全世界目睹了中国的发展成就。

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也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出了特有的发展路径,使得我们具有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来源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基于这种双向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式,我国不断增强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也是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我国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们在整体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不能忽视的文化使命,通过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尤其在近几年,西方话语中存在部分抹黑中国的现象,更要加强警惕,我们要通过建设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来将中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目前,我国的对外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虽然呈现方式多元,但也离不开具体的传播路径与传播策略,这样才能取得切实的传播效果。

(一)加强网络媒介传播能力建设,做好话语的国际传播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网络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国的国家形象也在网络上逐渐深入人心。

第一章 文化 语言 PPT

第一章   文化 语言 PPT

全面的了解和掌控。
• (4)建立一个由外籍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组成的对你有利的支持

网络。
• (5)当遇到任何的困境时,一定不要妥协,要保持与困难抗争

的决心和斗志。
• (6)学习其他外籍管理者在解决问题方面已经取得的经验。
• (7)给自己一些时间来适应眼前所面对的文化不同的处境。
• (8)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你可以向你所在的公司、顾问或医
• 本书的第四章“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概述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能力的关系到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大学外

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切实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

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节 文化 语言

文化和交流都依赖于一定的符号系统。贾玉新认为,交际
是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活动、文化赖以传承和储存的重要
机制。同时,交际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在其交际过程中,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 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教材: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
隋虹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阅读书目:
跨文化研究读本: 本册主编:余卫华
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框架
第一章“文化 语言”:概述了文化和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它们的相 互关系,将关注点放置于文化休克,对其进 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
义,贬抑个人主义。 • 时间取向:时间观念是一个国家认识过去和现在的重要尺度。 • 行为观念:不同的行为观念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口头表达习惯。
二、文化休克的特征
基于OBERG(奥博格)的定义,文化休克有以下6个方面的表现。 •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 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于门外。 • 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受到的混乱。 • 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 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力的感觉。

新时代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完整PPT

新时代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完整PPT

04
应急和评估体系是构建对外 传播话语体系的必要构成
应急和评估体系是构建对外传 播话语体系的必要构成
应急对外传播体系主要是指针对不可预见或 特定事宜开展即时的风险监测和危机传播, 需建立起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应急机制。话 语评估体系,既包括对顶层设计可行性的评 估,也包括对对外传播方案、内容、传播效 果分阶段、有重点的评估,还包括对外传播 话语体系自身科学性的评估。在风险社会, 应急对外传播体系和话语评估体系有助于建 构起稳妥、高效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但在 具体实践中,这两点容易被忽视。
顶层设计主要是指党的领导机关对对外传播工作 所赋予的任务和使命、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等, 具有全局上的统筹性、方向上的引领性和方法上 的指导性。同时,它也影响着各级政府、媒体及 其工作人员对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外传 播工作在实践中可获得的支持力度,从宏观层面 对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对外传播 实效产生影响。
目录
CONTENTS
01 顶层设计是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 根本遵循
02 话语实践是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 主要构成部分
03 受众研究是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 重要构成部分
04 应急和评估体系是构建对外传播话语 体系的必要构成
01
顶层设计是构建对外传播话 语体系的根本遵循
顶层设计是构建对外传播 话语体系的根本遵循
03
受众研究是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 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受众研究是构建对外传播 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当前,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目标,对外传播的压力明显增大。西方敌对势力一 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 威胁,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 透。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展对外传播活动,有必要对 受众类型进行预判,区分出合作者受众、支持者受 众,敌视者受众、破坏者受众,并根据不同类型, 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精准传播,有利于破解当前传 播水平有限的困境。

《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二)从“独生 子女”政策到 “二孩”政策
的...
(一)中国婚礼 Chinese Wedd...
(三)中国人的 餐桌文化
Chinese ...
(二)微信 WeChat
(一)5G生活 5G Life
(三)支付宝 Alipay
第四章 中国的教育 Chinese Ed...
二 当代中国教 育 Chinese Con...
(一)起源与发 展 Origin and ...
(三)习俗 Customs
(二)元宵节的 传说 Legend of ...
(一)起源与发 展 Origin and ...
(三)习俗 Customs
(二)清明节的 传说 Legend of ...
(一)起源与发 展 Origin and ...
(三)习俗 Customs
第一章 中国的地理 Chinese Ge...
一 行政区域 1
Administra tiv...
二 地形与气 2
候 Topography a...
3 三 名山大川
Famous Mounta...
4 四 游在中国
Travel in Chi...
5
课后练习题 Practice
(一)行政 区划分
Administra
三 满族 Manchu Ethnic G...
四 蒙古族 Mongolian Ethn...
六 回族与维吾 尔族 Hui and
Uy...
五 藏族 Tibetan Ethnic ...
课后练习题 Practice
(一)服饰
1
Apparel
(二)饮食 2
Food and Drink

浅析中华历史语言文化传播跨文化研究

浅析中华历史语言文化传播跨文化研究

浅析中华历史语言文化传播跨文化研究作者:李诺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5期【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华历史语言文化传播进行浅析,并结合跨文化研究进行探讨。

首先,介绍了中华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语言特点,强调了其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

其次,探讨了中华历史语言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阻力,包括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

最后,通过对中华历史语言文化传播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于跨文化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华历史;言文化传播;跨文化;语言障碍;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G12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238—03引言中华历史语言文化传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以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作用。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哲学思想、艺术表达和语言体系,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本文主要对中华历史语言文化传播进行浅析,并结合跨文化研究,探讨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播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华历史语言文化传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中华历史语言文化概述中华历史语言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智慧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

本文将对中华历史语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以展示其独特性和影响力。

中华历史语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包括陶器制作、农业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演变。

封建社会的兴起和统一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道德准则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