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

课题
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科学概念:1、识别五种基本陆地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2、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是高低起伏、 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描述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基本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高原、平原、盆地、高山、丘陵、 海洋。
的卡纸上 立体图中
(2)小 组 将 卡 纸 贴 找出颜色
在地图相应的位置 深浅所表
上 达的信
6.学生回答:西高东 息。
低,西部大多数是高
地形图,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请出我们的模型中国立体地 原、山地、盆地,东
形地图,请你们认真观察,用手触摸,找到指定的的地形种 部多是平原与丘陵
类,把地形的详细名称,比如,高原:青藏高原,就把青藏高
盆地。
做铺垫
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
(多种多样 高低不平)
陆地
海洋
高原
板书设计
海
拔
较
高
,
地 面 开 阔 或 有 丘 陵 起 伏
平原
低 平 而 宽 广
,
山地
峰 峦 高 耸 地 势 崎 岖
,
丘陵
海 拔 不 高 山 顶 浑 圆 , 起 伏 小
,
,
盆地
周 围 有 山 地 高 原 环 绕 中 间 地 势 较 低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 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

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能够初步认识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这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
2、认识海拔,能够通过地图找到某个区域的海拔。
3、通过读图、画图的过程总结归纳出常见地形的特征。
4、能够通过探索地形特征的活动,对地形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能够产生更多关于地形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地形的特点教学难点:认识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丘陵与山地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立体地形图、实验报告单、激光笔教学过程:一、利用谷歌地球组织学生在大范围内认识地形,建立地形概念。
活动一:利用了谷歌地球组织学生观察全球地形。
师生讨论: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活动二:进一步利用谷歌地球的浏览功能。
随着视角的改变,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随着距离地球越来越近,可以观察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什么是地形?学生已经知道的地形有哪些?指出本课研究的主要目标陆地地形中五种最常见的地形。
教师板书: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二、利用立体地形图组织学生认识五种陆地地形特点。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立体地形图,小组通过讨论总结出三种地形的特点并用简图画出来,贴到展示板上。
活动二:师生观察各组研究的结果,总结五种地形的特点每组介绍自己画的地形特点图,师生讨论总结出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
重点讨论高原与平原的不同和盆地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丘陵与山地的不同活动一:出示四张包含丘陵和山地的图片,组织学生区分和讨论这四张图片,分别是什么地形?活动二:组织学生阅读丘陵和山地的地形特点,思考讨论:还需要搜集什么信息才能判断出图片上的地形?通过讨论引出“海拔”的概念。
活动三:组织学生通过地形图认识什么是“海拔”,并通过地形图,搜集图片区域有关“海拔”的信息,填写记录表。
然后根据海拔判断图片地形。
活动四:组织学生再次研讨丘陵和山地的特点。
四、学以致用。
活动:利用谷歌地球观察平凉地形,以及各个区域海拔。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谈话引入】1.师:我们这节课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同学们知道地形指的是什么?2.生:地表的形状。
3.师:你们有去过一些地形特别的地方吗?4.生:我去过青藏高原,我去过莲花山……【设计意图】1.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形的兴趣,并聚焦本节课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学习判断地形的方法】1.出示四幅不同的地形图。
2.师:这里有四种地形,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3.小组讨论。
4.生:第一幅有雪山,说明很高,下面有湖,说明是大平地。
第二幅两侧有山,中间有水,山很高。
第三幅中间很平,周围有山。
第四幅有突起,不高,顶部不尖。
5.生:从高低、外形、周围的地形观察。
【设计意图】1. 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判断地形的方法、地形的特点。
【认识各种地形】1.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典型地形的图片,看看你能否准确描述它们的地形特点。
2.播放图片,学生练习描述。
3.交流汇报,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找出相对应的简图。
4.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坡度陡峻,峰峦高耸;平原:低平而广阔;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峡谷: 两侧夹峙,深度大于宽度;盆地:周围山地、丘陵环绕,中间地势较低;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5.师:除了上面的地形,地球表面还有湖泊、河流、海洋等地形。
【设计意图】1.概括地形主要特点,通过对比简图,学生对不同的地形特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深圳的地形】1.出示深圳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深圳的地形图,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3.生:深圳东边有山,其他地方是丘陵和平原……4.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深圳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深圳的地势是东南较高,西北较低。
【设计意图】1.学习所在城市的地形图贴合学生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由浅入深。
【了解中国地形】1.出示中国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中国的地形,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3.生:有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地球表面的地形》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识别五种基本陆地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2、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3、初步推测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的成因。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简单的地形图,通过地形图初步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概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归纳出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鼓励学生大胆推测造成地形多种多样的成因。
教学准备: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认识地形地球仪: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板书地球)2、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资源。
)3、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不是,是凹凸不平的。
)4、提示课题: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1、地球表面到底有哪些地形呢,我们先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地球表面的哪些地形?2、学生观察发现(看ppt上的图片)3、认识五种地形。
①盆地盆地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长图片。
看清楚了盆地吗?盆地有什么特点?中国大型的盆地有那么些?(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②高原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
你认为高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高原地势较高?你都知道哪些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③平原我们来看几张平原地图片。
平原有什么特点?我国有那几大平原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④山地山地延伸形脉状就是山脉,找一找我国的山脉。
最有名的是什么山脉?(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峰它叫什么?(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是8844..43米)⑤丘陵丘陵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哪些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除了这五种主要的地形外,还有很多地形。
比如:峡谷、湖泊等。
三、观察世界地形图,进行交流。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4)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教材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去过地方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2.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每小组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1.提问:同学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地形研究学习之旅”,一边饱览祖国大美河山,一边学习有关地理方面的科学知识。
2.名词引介:“地形”是什么意思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地势高低起伏变化的形态。
3.介绍“本次旅行的路线”,并提出学习任务:在本次旅行中,请同学们在欣赏当地美景,同时关注当地的地形特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

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能够初步认识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这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
2、认识海拔,能够通过地图找到某个区域的海拔。
3、通过读图、画图的过程总结归纳出常见地形的特征。
4、能够通过探索地形特征的活动,对地形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能够产生更多关于地形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地形的特点教学难点:认识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丘陵与山地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立体地形图、实验报告单、激光笔教学过程:一、利用谷歌地球组织学生在大范围内认识地形,建立地形概念。
活动一:利用了谷歌地球组织学生观察全球地形。
师生讨论: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活动二:进一步利用谷歌地球的浏览功能。
随着视角的改变,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随着距离地球越来越近,可以观察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什么是地形?学生已经知道的地形有哪些?指出本课研究的主要目标陆地地形中五种最常见的地形。
教师板书: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二、利用立体地形图组织学生认识五种陆地地形特点。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立体地形图,小组通过讨论总结出三种地形的特点并用简图画出来,贴到展示板上。
活动二:师生观察各组研究的结果,总结五种地形的特点每组介绍自己画的地形特点图,师生讨论总结出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
重点讨论高原与平原的不同和盆地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丘陵与山地的不同活动一:出示四张包含丘陵和山地的图片,组织学生区分和讨论这四张图片,分别是什么地形?活动二:组织学生阅读丘陵和山地的地形特点,思考讨论:还需要搜集什么信息才能判断出图片上的地形?通过讨论引出“海拔”的概念。
活动三:组织学生通过地形图认识什么是“海拔”,并通过地形图,搜集图片区域有关“海拔”的信息,填写记录表。
然后根据海拔判断图片地形。
活动四:组织学生再次研讨丘陵和山地的特点。
四、学以致用。
活动:利用谷歌地球观察平凉地形,以及各个区域海拔。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本节课主要是选用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环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学习环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1、探索阶段:通过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旅游照片,集中到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2、名词引介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中国立体地形图,对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建立感性的认识,同时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技能;3、概念应用阶段:教师创设问题“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都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迁移使用地形图的技能和有关地形的概念,探究全球陆地地形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成因的兴趣。
4.结合我校“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科研主题,将补充第 4 个环节:评价,师生互评将贯穿于整个课堂。
同时,此课以两种教学理念为指导。
1、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为指导,关注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征;2、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寻找出迷思概念,运用观察和阅读资料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科学概念。
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 1 课,是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存在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球的表面高低不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的成因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本单元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交流我们看到过的地形,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第三部分是启发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成因。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特点,学会使用简单地形图并自主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概况,激发学生尝试推测和探究形成多种多样地形地貌的成因的热情。
学情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地球与宇宙的知识范畴。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科版

(2)比较高原和平原。 [PPT 出示] 青藏高原和平原实景图。 引导:这两张图片,那张是高原,那张是平原?你是怎么河向东流?[PPT 出示] “大河向东流啊,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5.对于地形,你还有什么疑问? 三、后测延伸,铺垫下文
1.[PPT 出示] 九寨沟图片。 你能判断这里的地形吗?还需要哪些条件? 2. 提问: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形?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学生的观察结果
地球表面 海洋多,陆地少 西高东低
学生的推测形成原因
教学反思
4
5
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感知祖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特点。发现我国的地形 规律。
1.初看中国地形图,明确家乡的地形及特点,学会看地形图的方法 (1)在地形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 你觉得这块区域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种地形? [PPT 出示] 高度表 (2)学生观察 (3)小结交流,教师板书(把纸条贴在黑板上)。 2.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这些地形在我们国家地形图上能找到吗?有哪
预设:(1)很多海水;(2)凹凸不平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表面。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过程 设计
3.初看世界地形图,直观感受地球表面海洋多陆地少 (1)出示世界地形图
引导:刚刚我们远远地看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现在我们就通过它带我
们走进看看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怎样的。你可以看一看,摸一摸。
些?有什么特点?平原还有哪些?还有其他发现吗? 出示纸条:请你把你找到的地形的名称和它的特点简单的写在纸条上,写好
就请你贴到黑板上。如果你有一些其他有趣的发现,也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黑板 上。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

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能够初步认识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这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
2、认识海拔,能够通过地图找到某个区域的海拔。
3、通过读图、画图的过程总结归纳出常见地形的特征。
4、能够通过探索地形特征的活动,对地形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能够产生更多关于地形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地形的特点教学难点:认识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丘陵与山地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立体地形图、实验报告单、激光笔教学过程:一、利用谷歌地球组织学生在大范围内认识地形,建立地形概念。
活动一:利用了谷歌地球组织学生观察全球地形。
师生讨论: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活动二:进一步利用谷歌地球的浏览功能。
随着视角的改变,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随着距离地球越来越近,可以观察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什么是地形?学生已经知道的地形有哪些?指出本课研究的主要目标陆地地形中五种最常见的地形。
教师板书: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二、利用立体地形图组织学生认识五种陆地地形特点。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立体地形图,小组通过讨论总结出三种地形的特点并用简图画出来,贴到展示板上。
活动二:师生观察各组研究的结果,总结五种地形的特点每组介绍自己画的地形特点图,师生讨论总结出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
重点讨论高原与平原的不同和盆地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丘陵与山地的不同活动一:出示四张包含丘陵和山地的图片,组织学生区分和讨论这四张图片,分别是什么地形?活动二:组织学生阅读丘陵和山地的地形特点,思考讨论:还需要搜集什么信息才能判断出图片上的地形?通过讨论引出“海拔”的概念。
活动三:组织学生通过地形图认识什么是“海拔”,并通过地形图,搜集图片区域有关“海拔”的信息,填写记录表。
然后根据海拔判断图片地形。
活动四:组织学生再次研讨丘陵和山地的特点。
四、学以致用。
活动:利用谷歌地球观察平凉地形,以及各个区域海拔。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了解不同的地表特征及形成原因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了解不同的地表特征及形成原因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2.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原因;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采用三维模型或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地形特征;2.深入理解地形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对各种地形特征的理解;3.提高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2.讨论与探究法;3.实验、观察与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自由畅想,说说哪些地方他们感兴趣,或者曾经去过哪些地方,那里的地形特征是什么?2.知识讲解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有什么了解?(1)高山:如喜马拉雅山脉、南极洲上的维多利亚山脉等。
(2)平原:如亚马逊河流域、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等。
(3)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
(4)丘陵:如所罗门群岛内的吕阿尔山、英国内的布列塔尼等。
(5)河谷与峡谷:如阿拉斯加的克鲁茨冰河、我国的长江三峡等。
(6)台地与高原:如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中国高原等。
(7)海岸线:如我国的东海岸线、澳大利亚墨尔本沿海等。
学生听完知识讲解后,观察图片或三维模型,认识不同地形的特征。
3.知识探究1)学生自由探究、研究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按照不同地形分类,来讨论、分析和总结地形的形成原因。
3)学生们按照各自的思路和需要,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探究,相互借鉴、互相启示,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课堂总结1)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讲述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教师提醒学生要善于发现、观察和分析,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认识和探究科学问题。
3)教师为学生提供扩展阅读,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五、教学后记学生在课堂上认识了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形成原因,丰富了学生的地球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运用探究方法,发现地形变化规律

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一、教学内容: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球表面的某些地貌和地形特征。
2、知道地球表面的一些地貌和地形的形成原因。
3、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交流等方式发现地形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2、地球表面的一些地貌和地形的形成原因。
3、发现地形变化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方法发现地形变化规律。
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先给学生出示几张地球卫星照片,让学生猜测照片上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变化。
之后再让学生阅读一段有关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的原因。
2、讲解环节:老师介绍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例如:山峦、平原、丘陵、沙漠、火山、海岸线、峡谷、盆地等。
然后讲解每个地貌和地形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每个地貌和地形的变化规律。
3、探究环节: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模拟风蚀、水蚀、冰川侵蚀等力量对地形的变化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地形的变化规律。
4、交流环节:老师让学生就探究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交流和研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并通过展示和交流研究地形变化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形变化规律。
5、归纳环节:老师让学生对探究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取出地形变化规律,并对所归纳总结的地形变化规律进行解释和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地形变化规律。
6、巩固环节:老师出示几幅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测试,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猜测和问题解答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总结:通过探究方法,发现地形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到地形变化规律的重要性和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导入语: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下面我们要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请大家找找看视频中有哪些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地形。
(播放视频)1.提问:(1)你看到了哪些地形?(2)你最喜欢哪种地形?(3)你们想设计自己喜欢的地形吗?2.引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一起来设计地球表面的地形。
(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地形我设计)二.亲历探究,获取新知(一)确定探究方法1.师: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地形,大家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软件?2.学生交流讨论。
3.确定运用LEGO搭建3D地形图。
(二)制定探究方案1.小组制定研究方案(1)师:你打算用LEGO软件搭建什么地形图?请小组讨论,并填写是记录单中的第一和第二项内容。
(2)小组汇报2.教师温馨提示:(1)尽可能选择多种形状的积木,将地形搭建得更精细;(2)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积木区分地形中的不同元素;(3)搭建完成后,将作品命名为第几小组,保存到桌面上《地形图》的文件夹里,并填写记录单的第三项内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
3、观察描述5种常见地形的特点。
4、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看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的课件、地形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出示地球仪)其实地球仪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地球,(用手摸地球仪的表面)感觉地球仪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光滑的,平整的),实际上地球的表面是平滑的吗?那是怎么样的?都有些什么?(高山、河流、平原……),我们把地球表面的高山、平原、高原,这些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的形态称为地形,这节课老师将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地球表面的地形。
(板书课题)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1、孩子们,你们去旅游过吗?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能给我们说说那里的地形吗?2、(出示图片)在看图片的时候,要想想它是什么地形?这种地形有什么特点?3、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特点,刚才大家看到的其实就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形的特点。
4、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5、孩子们知道了这五种常见地形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把几种地形的特点做一个汇总。
6、除了这些常见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比如雪山、峡谷,沙漠……7、能说说我们的家乡会理有哪些地形吗?三、观察世界地形图,进行交流。
1、同学们,刚才的这些地形在地形图上都能找到它。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我们可以在它们的帮助下更好的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在地形图上分别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各种地形的,还有什么地形?你能从上面获得哪些信息?据统计,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这样我们的陆地面积就少了,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7)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小资料]
世界五大地形
世界五大地形指的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一.平原
陆地上海拔较低、地面起伏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
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
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
二.丘陵
丘陵一般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1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三.山地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四.高原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五.盆地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形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形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地形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的识别和描述。
难点:地形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形图片和模型,用于展示和讨论。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地形案例,用于分析和解释。
3.划分学生为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地形进行研究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和模型,分别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每种地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地形进行研究和讨论。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地形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形案例,如家乡的地形、旅游景点等。
4.巩固(10分钟)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建筑、交通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科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地形图片,问学生是否看得出是什么样的地形,再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看到过的地形来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使这种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通过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为此,教学活动从图片看到的典型地形特点进行教学的,由于农村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狭窄,外出的机会极少,视野相对有限,如何解决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从家乡地形特点展开,再进行拓展,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和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准备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图片再到观察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的家乡的“地形”,但这种地形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地形的名词,但是对于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却无法作一一对应。
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学生以前见过的中国地图大多是我国的行政区划图,很少有见过中国地形图的,但是见过的行政区划图又为本课学习地形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新知识的引入,为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形包括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还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3.通过地形图和相关课件视频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地貌的相关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主动了解所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形,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设计共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地图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相关知识。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张模拟地球表面的平面图,观察这张平面图,你能获得哪些有关地球的信息?生:海洋的面积很大,蓝色代表海洋。
师:是的,面积约占70%。
生:陆地的面积很小。
师:我有一个疑问,海洋只用一种蓝色表示,而同是陆地为什么却要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呢?生:因为陆地上有不同的植物。
生:还有其他不同的东西。
师:确实,我们生活的陆地由于这些原因呈现出了很多种奇特的地形风貌。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为例,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二、新授1.除了地震,还有什么也能引起地形的变化?2.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课件火山喷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3.说说你知道的关于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变化的相关案例。
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4.尝试解释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
分组讨论,画图或模型解释,集体交流。
3.教师提示或课件展示地球内部构造三、观察地形图1.了解学生对地形图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我们要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
出示地形地球仪,请学生上台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吗,其他同学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凹凸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形容多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晓得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晓得并形容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预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预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预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搌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晓得这是什么地方嘛?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嘛?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嘛?学生回答,教师合适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搌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晰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形容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开阔平展,起伏很小;
丘陵:凹凸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盟鸦断的巍峨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显赫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形容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嘛?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晰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壶来了几件礼物。
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嘛?你晓得上面例外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