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与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和治法

思考?
1
中医是什么?
2
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
3
中医是如何看待疾病现象的?
4
中医是如何给人看病的?
肾三病区
1、中医是什么?
❖简单说中医就是中国这块土地上 土生土长、有丰富内涵、有悠久传 统,认识生命,维护健康、与疾病 做斗争的自然科学。
说白了,就中国特 有的医学体系!
肾三病区
肾三病区
反治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 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
如:里寒证见面赤如妆 --- 温热药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
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 如:里热证见手足厥冷 --- 寒凉药
肾三病区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 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肾三病区
正治与反治
(1)正治,指逆其病证候性质而治,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 反治,是指顺从病证性质表现的假象而治,又
称为“从治”。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 的病证。 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肾三病区
“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知道病因病机不能 治病,治则治法才 是学以致用!
肾三病区
(一) 操 作 方 法
一、什么是治则? 什么是治法呢?
肾三病区
一、治则是战略,治法是战术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 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法则,是指导治法的 总原则;
❖治法:是在确定治疗方向后采取解决问题的 具体方法;
肾三病区
如:给患者治病--方向 给患者通过打针输液用药--方法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

(二)正治与反治
• 2.反治 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从” 即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证候表现性质相顺从。适用于疾病的证 候性质与疾病本质相反(如寒证表现热象)的病证。反治法的具体应 用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1)寒因寒用:指热性病证表现寒象(真热假寒证),用寒凉性质 的方药治疗及寒凉护理法。 • (2)热因热用:指寒性病证表现热象(真寒假热证),用温热性质 的方药治疗及温热护理法。 • (3)塞因塞用:指虚损病证表现闭塞不通征象(真虚假实证),用 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及补益护理法。 • (4)通因通用:指邪实病证表现通泄征象(真实假虚证),用攻邪 泻实的方药治疗及攻下护理法。
四、三因制宜
• (二)因地制宜 •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确定治疗 原则。不同的地域,其环境、气候、生活习俗、 生活条件等也各不相同,因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 理变化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如西北地高气寒少雨, 病多燥寒,治宜辛温润燥,慎用寒凉之品;东南 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苦寒以清 热化湿,慎用温热及助湿之剂。
七、消法
• 消法又称消散法或消导法,是运用消导、消散、软坚、化 积等方药,祛除病邪,消除体内积滞的一种治疗大法。适 用于气、血、食、痰、湿等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 实证。 • 根据不同作用,消法又分为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 瘀、消痰化饮等法。 • 消法,属于攻邪的范围,凡阴虚热病或脾虚而腹胀、便泻、 完谷不化,妇女血枯而致月经停闭者,均应禁用消法。体 质较虚者,使用消法时,应攻补兼施,以防损伤正气。
五、温法
• 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达 到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疗大法。用于中焦虚寒、 阳衰阴盛、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 根据寒邪所在部位的不同,以及人体阳气盛衰的程度差异, 温法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温化痰饮等法。 • 温法所用的药物,性多燥热,易耗阴血。故对于阴虚、血 热等证,以及孕妇均应慎用或禁用。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第一节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一、治病求本 (一)(二)正治与反治1•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 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2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用注住药辆治疗耳 有假热症北的病证 舉因寒用用寒书药糊活行具 有假寒症状的病证反治:■、扶正与祛邪(一)扶正与祛邪的区别扶正L•扶助正u 捷商机体抗邪・扶正英屈扌卜山方袪>卜.•祛除病邪,便邪去正安•祛邪參用泻实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鼻(二)扶正祛邪的运用1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5•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三、调整阴阳对于阴阳啊衰.即阴液或阳气的一方虚篩丽蠡丁**阳中求阴-揭阴中求阳”I四、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一)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三)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第二节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感冒感冒续表咳嗽续表喘证续表胸痹续表不寐续表胃痛续表续表泄泻续表便秘续表中风(一)半身不遂(二)语言不利头痛续表眩晕续表消渴续表淋证续表阳痿续表郁证虚劳续表痹证续表中暑续表乳癖痤疮续表痔疮续表续表跌打损伤续表续表月经不调续表续表痛经崩漏续表带下过多续表绝经前后诸症积滞厌食续表鼻渊口疮咽喉肿痛续表(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 建立于整体观念和辩证的基础上,直接 指导临床。 治则是临证制方遣药的依据,其内容颇 为丰富,千百年来一直在防治疾病上发 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预防为主
未病先防,关键是取决于人体正气充沛与否,即人体 抗病能力强弱。在同一条件下有人得病,有人不得病, 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因此,人们 就需要加强精神修养,注意心理卫生,顺应四时气候 变化,饮食有节,力戒偏嗜,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才能不易 发生疾病。另外,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里,还可采用 药物进行消毒防病,如用雄黄、艾叶、苍术等熏烟以 防疫疠。 既病防变,指对病要积极地进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 的发展与传变。诚如《金匮要略》所说:“夫治未病 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病早治、 注意防变对于控制或减少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具有重要 的意义。
八、消法
消法,又称消导法,是运用消食导滞或 化瘀破积,软坚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消 除食积、痰凝、血瘀、痞块、症瘕、积 聚等病证的治疗大法。故不言而喻,其 适应证即由气、血、痰、湿、食等所致 的积聚、症瘕、痞块等多种病证。
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 器械,直接作用于病人体表或病变部位, 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外治法有: —药物疗法 —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二、治病求本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 其本”。即谓治疗疾病时,必须针对造 成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辩证 论治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根本上除去了 发病原因,疾病的各种症状才会得以彻 底消除。
三 、正治与反治
在临证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 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 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时就不应 受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本质的治疗,于是便产 生了“正治”与“反治”的法则。 正治,是指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 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征象是相反的,又称 为“逆治”。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 状亦较单纯者,多适用于本法。 反治,是指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 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征象是相顺从的, 又称为“从治”。大凡病情发展比较复杂,处于危重 阶段,出现假象症状时,多运用此法,其具体应用有: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之处在于“治则治法”的理念,即通过观察病情和辨识病机,选择相应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治则概述治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的规律,确定治疗方针和原则的总称。
中医的治则主要包括辨证、辨病、治病三个层次。
1. 辨证:辨证是中医治则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属于某一证候类型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的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辨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具体疾病进行判定和诊断。
中医辨病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各种症状和体征综合起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只有准确辨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病:治病是根据辨证辨病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重点在于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治法分类治法,即治疗手段或方法,是根据治则确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各种辅助治疗法等。
1.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调控人体内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入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食材,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康复速度。
2. 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外用药膏、热敷、冷敷、艾灸等。
外治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创伤和局部疼痛等疾病,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是中医治疗中的补充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
治法治则

结者散之:结:指邪气痰浊及外科流痰流注一类 的病症。散,指行气消痰散结一类方药。桔核丸。
留者攻之:留,指停饮、停食、蓄血、血瘀、经 闭等一类病症。攻指用攻下逐水逐瘀一类方药。
燥者濡之:燥,指伤津消耗一类干燥病证。濡之, 指用滋润生津濡润之法。轻宣润燥:杏苏散,桑 杏散;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 门冬汤、增液汤。
治病的法则主要有正治法和反治法。正治法与 反治法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正治法用于病机与 病证相一致的病变。即真象病证。反治法用于 病机与病证(一部分病状)不一致的病变,即 假象病证。在治疗疾病的步骤上,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或先标后本,或标本同治。
《内经》治法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针灸疗法, 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导引、按蹻、吐纳,精 神疗法。其它诸如手术疗法,药熨,渍浴,束 指,吹耳,刺鼻,饥饿,冷疗,负重运动等皆 有记载,散见于《内经》多篇。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微:指病情正常发展,
病势较轻,症状单纯者如寒邪现寒象,热邪有
热症者。逆之:是指用与病象相反的药性治疗,
如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之类。甚者从之,
甚者,是指病情异常发展,如病势严重,症状
复杂而出现假象症候者(如寒极外现假热或热
极外现假寒之类)。从之,是顺从其假象症候
而治之,如外假热者,可用热药顺从其病情而 治之。
逸者行之:逸,指安逸之意。指痿痹、瘫痪等 运动障碍一类的病症,行之,指行血活络一类 方药。
惊者平之:惊,指心悸、失眠、小儿惊风等一 类不安定的病症。平之,指用镇静安定一类方 药。
上之下之:上之,指病邪在上者,使之上越, 用涌吐法之类。下之,指病邪在下者,使之下 夺,用攻下法。
摩之浴之:指用按摩、汤药浸洗、水浴等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举例

中医的治则治法举例
中医治疗疾病,一般遵循四个治则:辨证施治,因人施治,因时施治,因地施治。
辨证施治,即针对不同的病情,应该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案。
比如说,对于感冒发热的患者,如果发热厉害,建议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如果体寒,建议用温润散寒的药物来治疗,因病施治,达到治疗的效果。
因人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虚寒体质的人,因为体寒体弱,一般采用温补的中药来治疗。
而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则要用凉补的中药来治疗,因人施治,可以更好地符合身体的需求。
因时施治,则是针对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夏季易出汗,一般要调理益气防暑,以防止中暑等问题。
而冬季气血畅通,则需要辅助药物来治疗。
因时施治,对于治疗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地施治,则是指不同的区域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湿热的地区,人们容易得湿热证,中药治疗时应当根据湿热的病情进行治疗。
此外,环境的不同,对于治疗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中医的治则治法非常实用,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总论: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
(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定义: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2、本与标:本即本质,标即现象之意。
两具有多种含义,相对而言。
(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2、反治:中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
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用于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用于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用于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如下焦湿热证。
(二)、标本缓急1、急则治其标:当标证急重时应先治其标证,再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对于病情慢性或急性病的恢复期,则应针对其本证进行治疗。
3、标本兼治:当标本病并重,应标本兼治。
三、调整阴阳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所以,调整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
(一)、损其偏盛主要是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对阴阳偏盛的病证进行治疗。
如以“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之法,清泻阳热,治疗阳热亢盛的实热证;以“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这法,温散其阴寒,治疗阴寒内盛的寒实证。
(二)、补其偏衰是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进行治疗。
如:1、滋阴以制阳法治疗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2、用补阳以制阴治疗阳虚不能制阴的阴寒偏盛证。
3、如阴阳两虚者,则应用阴阳双补之法。
注:1、阴阳双方互根互用,偏衰时亦可互损,故运用此法时,还就注意“阴中求阳”或“阳中求阴”。
2、阴阳概念具有广泛性,如解表攻里、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调和营卫等均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四、扶正祛邪疾病的演变过程,就是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
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一)、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多采用补虚方法:药、针灸、气功、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
(二)、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
多用泻实方法,但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
(三)运用:必须全面分析正邪双方的消长盛衰状况,并根据其在疾病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
1、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如气虚则补气;阳虚则补阳;血虚则补阳;阴虚则补阴。
2、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如:表邪亢盛――解表祛邪;痰涎壅塞――消导化痰;食物中毒――吐法;3、两者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的病证,扶下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但在临床具体运用时,还应该分清正虚为主,邪实为主,酌情有所偏重。
(1)、先祛邪后扶正,用于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者。
如瘀血之崩漏证,应先活血后补血。
(2)、先扶正后祛邪,用于正虚邪实,以正气虚为主的病人。
如正气太虚的虫积者,不宜先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一、同病异治:是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出来的证不同,因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1—2风寒——辛温解表感冒风热——辛凉解表暑湿——解表化湿二、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表现为相同的证,则应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例1—3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中气下陷→升提中气→补中益气丸。
例1—4头痛、心悸、痛经、闭经、右胁痛、痹证→气滞血瘀→行气活血。
结论:中医的治疗要点不是病的异同,而是证的区别,证同则治法同,证异则治法异。
六、三因制宜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到时令气候、地理环境、情志、饮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尤其患者的体质因素影响更大。
因此,临床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区别不同情况,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十分重视人、病、证三者的关系,强调因人、困病、因证而异。
(一)、因时制宜:季节有春、夏、秋、冬;气候有晴、雨、阴等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如1、夏季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不宜用过于辛温发散药,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
2、冬季气候寒凉,当慎用过于寒凉之品,以防伤阳。
3、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加入化湿、渗湿之品。
(二)、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
如:1、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品慎用。
2、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湿或湿热,治宜清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品慎用。
3、同一风寒表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因发病的地区的不同而用药有所不同。
西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地区――多用荆芥、苏叶、生姜湿重地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三)、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患者自身特点:1、年龄:幼、成、老: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宜偏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实易虚,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
2、性别:男、女。
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
3、体质:强、弱。
4、习俗:本人的生活习惯及风俗。
第二节、治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
治疗大法即基本治法: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一、汗法1、定义: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表证3、分类:辛温发汗、辛凉发汗4、使用注意:(1)、临床应用时要根据具体症状,适应配伍。
(2)、以汗出邪去为度。
(3)、服药后应避风寒,忌油腻厚味及辛辣食物。
二、吐法1、定义: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多用于病情严重迫急,必须迅速吐出积滞或毒物的实证。
如:食积停滞胃脘、痰涎阻塞气道,误食毒物尚在胃中者;代替升提法,用于癃闭等。
3、分类:(1)、寒药吐法――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
(2)、热药吐法――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
(3)、峻药吐法――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
(4)、缓药吐法――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且须采用吐法的病证。
4、使用注意:(1)、临床中病势危笃、老弱气虚、失血证、喘证、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忌用。
(2)、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作用。
(3)吐后宜调养脾胃。
三、下法1、定义:是运用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寒、热、燥、湿等邪内结肠道;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3、分类:(1)、寒下――用于里实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对滞之痢疾等病证。
(2)、热下――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等证。
(3)、逐水――用于阳水实证。
(4)、润下――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
(5)、通瘀――用于蓄血,瘀血内结证。
(6)、攻痰――用于痰滞胶结证。
(7)、驱虫――用于虫积证。
(8)、攻瘀――瘀热结于下焦。
4、使用注意:(1)、下法易伤正气,故使用时要适当掌握剂量,以邪去为度,中病即止。
(2)、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和法1、定义: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少阳证、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肝气郁结等证。
3、分类:(1)、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
(2)、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
(3)、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
(4)、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
(5)、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
(6)、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
4、使用注意:凡病邪在表而尚未入少阳者、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症见三阴寒证者不宜使用。
五、温法1、定义: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药物,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2、适应证:里寒证、虚寒证。
3、分类:(1)、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
(2)、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
(3)、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证。
(4)、其它――温肺化痰、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
4、使用注意:温热之品易耗伤阴血。
故阴虚、血虚、热证及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
六、清法1、定义:也叫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