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破裂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 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 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 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 血。
患者,男性,44岁,上腹外伤,疼痛伴 呕吐2小时之主诉来诊
经地测量: 肝周低密区CT值为36HU,脾下极前下缘片状影CT值为 58HU,同层面脾脏CT值为45HU 肝脏周围积液征象,脾脏形态不规则,脾周可见略高密度 影。
【鉴别诊断】
脾血管瘤; 脾淋巴瘤; 脾梗塞; 脾感染性病变
脾脏是腹腔内最易受外伤而发生破裂的器官,其损伤在腹 部闭合性损伤中最为常见,常合并脾包膜下出血、腹腔内 积血或腹腔内脏器的损伤等。临床上可有外伤史、左上腹 疼痛、失血性休克等表现。
CT多表现为脾实质单发或多发不规则不均质高密度或 低密度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出血常表现为脾周“新月 状”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腹腔内积血常表现为肝、脾 与腹壁间带状影或血液充填于肝肾隐窝、结肠旁沟内;增 强后正常脾脏明显强化,而破裂脾组织、血肿及包膜下血 肿不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
【诊断要点】
1.大多数病例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常伴有 消瘦、乏力、发热等。 2.左上腹疼痛,体检可发现脾增大。 3.晚期可有腹水,恶病质等。
【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病灶, 边界大多清楚,当病灶相互融合时,边界 欠清楚,较大病灶中心可发生坏死液化。 2.增强扫描:见病灶呈不同程度的强化,边 界清晰。部分病例可见腹膜和肝脏转移灶。
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 上腹疼痛、发热等。
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
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 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病 灶无强化。
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端 指向脾门。
【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 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向脾门,边界清楚或模糊。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加清 楚。 2.慢性期: 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纤维组 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边缘局部内陷。 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密度区。
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是一 种少见良性淋巴管畸ຫໍສະໝຸດ Baidu。多为中青年患者。 病理学分为三种类型: ①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 ②海绵性淋巴管瘤; ③囊性淋巴管瘤。 以囊性淋巴管瘤多见,病变累及多个脏器 时称淋巴管瘤病。
【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增大,脾实质内见单发或 多发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病灶内见 粗大分隔。 2.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分隔有轻度强化, 中央无明显强化,囊壁显示清晰。 3.鉴别诊断:脾淋巴管瘤的CT表现类似囊 肿,其CT值比囊肿要高,且有粗间隔,增 强扫描见边缘和间隔强化,并见囊壁显示, 而脾囊肿密度均匀,增强无囊壁显示。
游走脾
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 部位者,称为脾脱垂或异位脾;脾脏既有脱 垂又能复位,呈活动或游走状者,称为游 走脾(floating spleen)。 此症甚为少见,女 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为多见。 中年以上经产妇产后发病率较高,有文献 报道女性发病率可高于男性13 倍,儿童期 也有发生。
外伤后脾脏内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确 诊断。脾脏有些类圆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时 与脾脏占位性病变不易区分,增强扫描有 利于鉴别。 脾血管瘤增强后有延迟强化,同肝血管瘤 强化特点; 脾淋巴瘤一般多发,且增强后有轻度不规 则强化可鉴别。 脾梗塞一般呈片状楔形低密度灶,无外伤 病史有利于鉴别。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 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 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 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 史长达数年以上。
游走脾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 CT不仅可以显示游走的脾,还可了解扭转后脾的 血运情况,是术前诊断较理想的方法。本例CT表 现脾位于下腹及盆腔,未按正常睥强化模式强化, 提示脾缺血; 上方可见漩涡状结构,为扭转的脾蒂,文献中亦 有报道,可能是实质脏器扭转的特异表现。另外, 本例门静脉期肝有叶出现片状低密度灌注异常区。 肝灌注异常反映了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见于 多种疾病。本例在排除肝脏自身病变和肠系膜上 静脉异常后,应考虑脾静脉血来源不足,这对脾 蒂急性扭转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患者女,12岁。左上腹痛半年余,现感觉 下腹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 无放射痛及畏寒、发热。体检:腹部未见 肠型、蠕动波;下腹部可扪及质韧、光滑 肿物,边界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 WBC 21.6×10^12/L。
CT表现:下腹及盆腔内可见一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其上极向上可见直径约2厘米漩涡状结构影,内可 见一管径较细有血管影,至肿块上方约4CM处中 断。正常脾区未见脾影,可见肠管。门静脉期肝 右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影。
手术所见:脾位于下中腹部及盆腔内,瘀血肿大 呈暗紫色,脾蒂顺时针旋转720。脾动脉无搏动, 行脾切除术。镜下见脾窦高度扩张、充血,部分 区域可见片状坏死。
综合诊断:游走脾伴脾扭转
图1 盆腔内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图2 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示下腹及盆腔类 似脾形态的肿块 图3 白箭示漩涡状结构,黑箭示血管状影 图4 肝脏灌注异常,肝右叶见大片状低密度影
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 状,肝裂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胆囊体积稍大,壁厚;脾在约八个肋单元, 于脾脏下极可见多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 态不规则,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呈 低密度,肝脾外缘可见弧形液性暗区,腹 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诊断:符合脾破裂。脾脏可见大片积出血 灶,周边小的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 出血灶周围脾脏组织大致正常。
1.CT平扫: 1)脾内见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 2)较大血管瘤时,脾脏体积可增大,瘤体中央可有瘢痕形 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当内部有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 区。 3)病灶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见有斑点状、 星芒状钙化灶。 2.增强扫描: 1)肿瘤边缘多呈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扩大并 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与肝血管 瘤呈类似改变. 2)当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时,中心可有始终不 强化区域
平扫示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 出血坏死时,密度密度可不均匀。增强后 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渐向 中心扩展 。3-4分钟后,全部增强,呈等密 度状态。
脾结节病
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 常侵犯肺、双侧肺门淋巴结,临床上90% 以上有肺的改变,其次是皮肤和眼的病变, 浅表淋巴结、肝、脾、肾、骨髓、神经系 统、心脏等几乎全身每个器官均可受累。 结节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儿童及老年人 亦可罹患。据统计,20~40岁患者占总人 数的55.4%,19岁以下占12.9%,60岁以上 占8.3%。我国平均发病年龄为38.5岁, 30~49岁占55.6%。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 女略多于男(女∶男为3∶2)。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10×109/L,中性>0.7。
【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且 均匀。 2)发生液化坏死后,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CT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 3)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 现。 2.增强扫描: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 强化。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常表现为增 强后脾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度灶。
病例1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 状等。 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 触及肿大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CT表现】
1.原发性脾淋巴瘤: 1)CT平扫:脾肿大,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性低密 度灶,边界不清。 2)增强扫描:低密度病灶呈不规则轻微强化,边 界清晰。 2.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 1)脾肿大,弥漫性脾浸润,呈小结节状低密度灶, 密度不均匀,结节大小在1cm以下。 2)增强扫描脾实质低密度轻度强化结节。 肝脏多同时受累。
脾梗死。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增强扫描示病灶边界变清, 为多发的楔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
脾脓肿
脾脓肿(spleen abscess)是一种比较少见 的感染性病变。发病率在0.14%~0.7%之间, 死亡率较高。脾脓肿是败血症脓栓的结果, 致病原因分为: ①全身感染或脾周感染。 ②脾外伤后继发感染或脾囊肿继发感染。 ③免疫机制低下的患者,如HIV阳性。 ④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后继发脾脓肿等。
45岁女性,左上腹痛。
【影像所见】
平扫肝脾密度尚均匀,未见明显低密度结 节。增强后脾见弥漫性分布3cm以下大小不 等低密度结节,部分形态欠光整,后腹膜 见等密度结节影,边缘光滑,无融合。肺 部CT示两侧肺门对称淋巴结肿大,纵隔淋 巴结光整无融合。肺内也见多个小结节。
脾梗死
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是脾内的动脉 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 因瘢痕收缩,脾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 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脾转移瘤
脾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 of the spleen) 占全身转移瘤的2%~4%,多见于中老年, 主要由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如肺癌、乳 腺癌等)经血行转移至脾;周围脏器恶性 肿瘤(如胃癌、胰腺癌等)直接侵入脾; 淋巴管转移较少见。人体免疫机制与脾脏 关系密切,发现脾转移的病例则说明免疫 机制受损 .
结果: 手术记录如下: (剖腹探查)取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见腹盆腔有较多的积血 和血凝块,脾脏表面凹凸不平,肝、脾周有积血。收除腹 盆腔积血约1000ML。仔细探查于脾上极脏面可见一深约 2cm,长约4cm裂口,时有出血。 最后诊断:外伤性脾破裂。
男,59岁,肝炎后肝硬化6年余,左 季肋部外伤10天,腹痛腹胀1天
女 54岁,高热,腹痛.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the spleen)
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 脾淋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两种,后 者多见。 病理学上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 淋巴瘤(NHL)两大类,这两种淋巴瘤均 可累及脾脏。CT检查难以区分组织结构。
诊断要点】
临床上游走脾合并脾扭转罕见,多见于20~40岁 女性,曾有年龄最小者为2天的报道。脾扭转的临 床症状依脾蒂扭转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轻度扭转表现为与脾充m有关的慢性腹痛。
中度扭转表现为间断旋转引起的间断性腹痛。
重度扭转表现为急性扭转导致的脾梗死和脾肿大、 累及邻近器官所致的急性腹痛。
本例患者表现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典型,容 易误诊。
脾脏的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 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 下方。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 小约 为125 × 75 ×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 为150克。
脾脏的常见疾病
游走脾并脾扭转 脾脏破裂 脾血管瘤 脾结节病 脾梗死 脾脓肿脾淋巴瘤 脾淋巴管瘤 脾转移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