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
夏氏世系
![夏氏世系](https://img.taocdn.com/s3/m/21c942335a8102d276a22faa.png)
30世 祠祚 李氏,子三:瑞良、瑞忠、瑞孝。
31世 瑞孝 龙氏,子一:后琦。
32世 后琦 伊氏,子三:信道、先、信忠。
33世 信忠 秦氏,子一:仁孝。
34世 仁孝 岳氏,子四:芳流、芳云、芳泰、芳 康。
9 世 帝泄 娶巴氏,生子:帝不降、不隆、不金, 扃。在位二十一年
10世 帝不降 娶巴氏,生子:帝孔甲、孔锟,丁甲、佩甲。在位五十九年。
11 世 扃 娶丁氏,生子:廑。在位二十一年。
帝孔甲 娶巴氏,生帝皇,娶曹氏生帝皋、 帝叔。在位三十一年。
40世 报富 朱氏,子二:笑积、笑泽。
41世 笑泽 刘氏,子二:为德、为靖。
42世 为靖 朱氏,子一:琼林。
43世 琼林 沈氏,子二:浅文、浅武。
44世 浅文 李氏,子一:斟登。
45世 斟登 朱氏,子五:龙文、龙虎、龙相、龙 应。
46世 龙应 秦氏,子三:水高、水云、水太。
47世 水太 李氏,子二:调发、调利。
48世 调发 王氏,子一:随光。
49世 随光 李氏,子一:鱼龙。
50世 鱼龙 李氏,子二:飞明、飞有。
51世 飞明 王氏,生:成刚、成剑、成金。
52世 成刚 王氏,生:万文、万仙。
成剑 李氏,生:万龙、万虎。
成金 曹氏,生:万宝、万有、万太。
夏朝世系表
![夏朝世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7b305880d0d233d4b14e69a9.png)
昏君;被逐[太康失国]
3
2
仲康
[太康弟]
前2160~前2147
14
4
3
相
仲康子
前2147~前2145
3
被杀;后羿、寒浞先后窃国数十年
5
4
少康
相子
前2079~前2058
22
[少康中兴]
6
5
予(杼)
少康子
前2058~前2041
18
7
6
槐(芬)
予子
前2041~前2015
27
8
7
芒(荒)
槐子
前2015~前1997
夏朝:前2070~前1600,共470年(柏杨推算前2198~前1766,共440年),传13代16王,姒姓,都阳城(河南登封)等,亡于商
任数
代数
类型
谥号(简化)
庙号
名
世系
在位时间(柏杨推算)
在位年数(柏杨推算)
启
禹子
前2198~前2189
10
开始世袭制
2
2
(下同)
太康
启子
前2189~前2160
19
9
8
泄(世)
芒子
前1997~前1981
17
10
9
不降
泄子
前1981~前1922
60
让位于弟(年龄?)
11
9
扃(局、禺)
[不降弟]
前1922~前1901
22
12
10
廑(胤甲)
扃子
前1901~前1880
22
国势渐衰
13
10
孔甲
[不降子]
中国古代朝代世系表
![中国古代朝代世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345e0304b52acfc789ebc99b.png)
1. 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禹----桀)
2. 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汤)
3. 周朝:前1046年- 前221年
(1)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周武王)
(2)东周前770年- 前256年(周平王)
(3)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
(4)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4. 秦朝:前221年- 前207年(嬴政)
5. 汉朝:前202年- 220年
(1)西汉前202年- 9年(刘邦)
(2)新朝9年- 23年(王莽)
(3)东汉25年- 220年(刘秀)
6.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 581年
A、三国:220-280年
(1)曹魏220年- 265年
(2)西蜀221年- 263年
(3)孙吴222年- 280年
B、两晋:266年- 420年
(1)西晋266年- 316年
(2)东晋317年- 420年
C、南北朝:420年- 581年
(1)南朝(宋、齐、梁、陈)
(2)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隋朝:581年- 618年
8. 唐朝:618年- 907年
9. 五代十国:907年- 979年
(1)五代:907年- 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十国(902年- 979年)
10. 宋朝
(1)北宋:960年- 1127年
(2)辽:916年- 1125年
(3)西夏:1038年- 1227年
(4)南宋:1127年- 1279年
(5)金朝:1115年- 1234年
11. 元朝:1271年- 1368年
12. 明朝:1368年- 1644年
13. 清朝:1644年- 1911年。
夏朝历代帝王世系谱
![夏朝历代帝王世系谱](https://img.taocdn.com/s3/m/da21195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1.png)
夏朝历代帝王世系谱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
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癸(桀)1、姒启(前2057年~前2019年)在位39年。
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2、太康(前2018年~前1990年)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
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
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3、仲康(前1989年~前1977年)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
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
4、相(前1976年~前1949年)在位28年。
姒相,仲康的儿子。
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后来的40年间为后羿等篡权。
5、少康(前1908年~前1888年)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
姒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
姒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明君。
历史大全网6、杼(前1887年~前1871年)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
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
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7、槐(前1870年~前1845年)在位26年。
槐,杼的儿子。
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8、芒(前1844年---前1787年)在位58年。
芒,槐的儿子。
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9、泄(前1786年~前1765年)在位22年。
中国夏朝历代君主脉系关系图谱(高清大图)
![中国夏朝历代君主脉系关系图谱(高清大图)](https://img.taocdn.com/s3/m/8b5c16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4.png)
中国夏朝历代君主脉系关系图谱(高清大图)夏朝开创:姒[sì]文命(夏禹);时间范围:公元前2146年 - 前1675年;性质:中国第一个奴隶制世袭制朝代;夏朝作为中国正统历史的第一个朝代,国祚共持续约471年,传14代17后(帝);重要历史事件讨伐三苗、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孔甲乱政、鸣条之战;重要历史人物杜康:夏朝第六任君主,因善酿酒,后世将其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就来源于此;历代君主夏禹:姓姒[sì],名文命,妻涂山氏,受舜禅让继承帝位,第一次将中国版图划分为九州,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世袭制出现,夏朝第一代君主;帝启:夏启,姒启,夏禹之子,首位世袭帝位的君主,夏朝第二代君主;太康:帝启长子,太康失国,夏朝第三任君主;仲康:帝启四子,夏朝第四任君主;姒相:仲康之子,夏朝第五任君主;“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出现,导致夏后代无王时间42年。
姒少康: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第六任君主,通过少康复国之战,重建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帝予:姒杼,亦作予,少康之子,发明了甲和矛,夏朝第七任君主;帝槐:姒槐,姒杼之子,夏朝第八位帝王;帝芒:姒芒,姒槐之子,夏朝第九任君主;帝泄:姒泄,姒芒之子,夏朝第十任君主;帝不降:姒不降,姒泄长子,夏朝第十一任君主;帝扃:姒扃,姒泄次子,夏朝第十二任君主;帝廑[jǐn]:姒廑[jǐn],又名胤甲,姒扃之子,夏朝第十三任君主;帝孔甲:姒孔甲,姒不降之子,孔甲乱政,夏朝第十四任君主;帝皋:姒皋,姒孔甲之子,夏朝第十五任君主;帝发:姒发,姒皋之子,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帝桀:帝履癸,姒发之子,史称夏桀,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也是最后一位,鸣条之战后,夏亡商起。
君主脉系关系图谱下图中,详细绘制出了夏朝君王及其子孙后代脉系关系图谱,由于移动端限制,无法上传完整版高清大图,如需,请留言,公诸同好。
中国主要朝代君主世系表
![中国主要朝代君主世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93cfb71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b.png)
夏(前2069——前1598)禹(前2069——前2024)启(前2023——前2014)禹子太康(前2013——前1985)启子仲康(前1984——前1972)太康弟相(前1971——前1944)仲康子后羿(前1943——前1936)寒浞(前1935——前1904)少康(前1903——前1883)相子杼(前1882——前1866)少康子槐(前1865——前1840)杼子芒(前1939——前1822)槐子泄(前1821——前1806)芒子不降(前1805——前1747)泄子扃(前1746——前1726)不降弟廑(前1725——前1705)扃子孔甲(前1704——前1674)不降子皋(前1673——前1663)孔甲子发(前1662——前1652)皋子桀(前1651——前1598)发子ruirui,2007-07-15 13:04:53商(前1598——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前1598—前1587)哀王外丙子胜(前1586—前1585)汤子懿王仲壬子庸(前1584—前1581)外丙弟太宗文王太甲子至(前1580—前1569)汤子太丁子昭王沃丁子绚(前1568—前1550)太甲子宣王太庚子辨(前1549—前1525)沃丁弟敬王小甲子高(前1524—前1508)太庚子元王雍己子伷(前1507—前1496)小甲弟中宗景王大戊子密(前1495—前1421)雍己弟孝成王仲丁子庄(前1420—前1410)大戊子思王外壬子发(前1409—前1395)仲丁弟平王河亶甲子整(前1394—前1386)外壬弟穆王祖乙子滕(前1385—前1367)仲丁子桓王祖辛子旦(前1366—前1353)祖乙子僖王沃甲子踰(前1352—前1348)祖辛弟庄王祖丁子新(前1347—前1339)祖辛子顷王南庚子更(前1338—前1314)沃甲子悼王阳甲子和(前1313—前1310)祖丁子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前1309—前1282)阳甲弟*前1298年迁都于殷章王小辛子颂(前1281—前1261)盘庚弟惠王小乙子敛(前1260—前1251)小辛弟高宗襄王武丁子昭(前1250—前1192)小乙子平王祖庚子曜(前1191—前1185)武丁子世宗定王祖甲子载(前1184—前1152)祖庚弟甲宗共王廪辛子先(前1051—前1148)祖甲子康祖安王康丁子嚣(前1148)廪辛弟武祖烈王武乙子瞿(前1147—前1113)康丁子匡王文丁子托(前1112—前1102)武乙子德王帝乙子羡(前1101—前1076)文丁子纣王帝辛子受(前1075—前1046)帝乙子ruirui,2007-07-15 13:05:12西周(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前1046—前1043)文王姬昌子成王姬诵(前1042—前1021)武王子康王姬钊(前1020—前996)成王子昭王姬瑕(前995—前977)康王子穆王姬满(前976—前922)昭王子共王姬繄扈(前922—前900)穆王子懿王姬囏(前899—前892)共王子孝王姬辟方(前891—前886)共王弟夷王姬燮(前885—前878)懿王子厉王姬胡(前877—前841)夷王子共和行政(前841—前828)宣王姬静(前827—前782)厉王子幽王姬宫涅(前781—前771)宣王子ruirui,2007-07-15 13:05:31东周(前770—前256)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平王姬宜臼(前770—前720)幽王子桓王姬林(前719—前697)平王子姬泄父子庄王姬佗(前696—前682)桓王子釐王姬胡齐(前681—前677)庄王子惠王姬阆(前676—前652)釐王子废王姬颓(前675—前673)惠王弟(复立)惠王姬阆(前673—前652)釐王子襄王姬郑(前651—前619)惠王子倾王姬壬臣(前618—前613)襄王子匡王姬班(前612—前607)倾王子定王姬瑜(前606—前586)匡王弟简王姬夷(前585—前572)定王子灵王姬泄心(前571—前545)简王子景王姬贵(前544—前520)灵王子悼王姬猛(前520)景王子敬王姬匄(前519—前476)悼王弟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元王姬仁(前475—前469)敬王子贞定王姬介(前468—前441)元王子哀王姬去疾(前441)贞定王子思王姬叔(前441)哀王弟考王姬嵬(前440—前426)思王弟威烈王姬午(前425—前402)考王子安王姬骄(前401—前376)威烈王子烈王姬喜(前375—前369)安王子显王姬扁(前368—前321)烈王弟慎靓王姬定(前320—前315)显王子赧王姬延(前314—前256)慎靓王子秦灭各国时期(前256—前221)ruirui,2007-07-15 13:05:47秦(前221——前206)一、谥号:始皇帝帝名:嬴政辈份:第一代在位:前247——前221(秦王,26年)前221——前210(皇帝,11年)生卒:前259——前210(49岁)皇考:秦庄襄王嬴异人子(一说为吕不韦)生母:赵氏陵墓: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五公里处)二、谥号:二世皇帝帝名:嬴胡亥辈份:第二代在位:前210——前207(3年)生卒:前230——前207(23岁)皇考:始皇少子生母:胡姬陵墓:宜春苑(今陕西省长安县南)三、谥号:无帝名:嬴婴(嬴子婴)辈份:第三代在位:前207——前206(46天)*生卒:待考皇考:始皇长子嬴扶苏子生母:待考陵墓:待考*注:秦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嬴婴前207年九月即位,46天至前206年十月投降刘邦ruirui,2007-07-15 13:06:08西汉(前206——8)一、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帝名:刘邦(小名刘季)辈份:第一代在位:前206——前195(11年)生卒:前256——前195(61岁)皇考:刘执嘉子生母:王含始年号:高帝(前206——前195)陵墓: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二、谥号:孝惠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盈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95——前188(7年)生卒:前210——前188(22岁)皇考:高帝嫡长子生母:吕雉年号:惠帝(前194——前188)陵墓: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三、谥号:前少帝庙号:无帝名:刘恭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88——前184(4年)生卒:?——前184皇考:惠帝子年号:前少帝(前188——前184)陵墓:待考四、谥号:后少帝庙号:无帝名:刘义(刘弘、刘山)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84——前180(4年)生卒:?——前180皇考:惠帝子年号:后少帝(前184——前180)陵墓:待考五、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帝名:刘恒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80——前157(23年)生卒:前202——前157(45岁)皇考:高帝第五子生母:薄氏年号:前元(前179——前164)后元(前163——前157)陵墓:霸陵(今陕西省长安县)六、谥号:孝景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启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57——前141(16年)生卒:前188——前141(47岁)皇考:文帝第四子生母:窦氏年号:前元(前156——前150)中元(前149——前144)后元(前143——前141)陵墓: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七、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帝名:刘彻辈份:第四代在位:前141——前87(54年)生卒:前156——前87(69岁)皇考:景帝第九子生母:王氏年号: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陵墓: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八、谥号:孝昭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弗陵辈份:第五代在位:前87——前74(13年)生卒:前94——前74(20岁)皇考:武帝少子生母:赵氏年号:始元(前86——前80)元凤(前80——前75)元平(前74)陵墓: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九、谥号:昌邑王庙号:无帝名:刘贺辈份:第六代在位:前74(27天)皇考:武帝孙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帝名:刘询辈份:第七代在位:前74——前49(25年)生卒:前91——前49(42岁)皇考:武帝子戾太子刘据子史皇孙刘进子生母:王翁须年号:本始(前73——前70)地节(前69——前66)元康(前65——前61)神爵(前61——前58)五凤(前57——前54)甘露(前53——前50)黄龙(前49)陵墓: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十一、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帝名:刘奭辈份:第八代在位:前49——前33(16年)生卒:前75——前33(42岁)皇考:宣帝长子生母:许平君年号:初元(前48——前44)永光(前43——前39)建昭(前38——前34)竟宁(前33)陵墓: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十二、谥号:孝成皇帝庙号:统宗帝名:刘骜辈份:第九代在位:前33——前7(26年)生卒:前51——前7(44岁)皇考:元帝长子生母:王政君(王莽姑母)年号:建始(前32——前28)河平(前28——前25)阳朔(前24——前21)鸿嘉(前20——前17)永始(前16——前13)元延(前12——前9)绥和(前8——前7)陵墓: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三、谥号:孝哀皇帝庙号:无帝名:刘欣辈份:第十代在位:前7——前1(6年)生卒:前26——前1(25岁)皇考:元帝子定陶恭王刘康子生母:丁氏年号:建平(前6——前3)太初元将(前5)元寿(前2——前1)陵墓: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十四、谥号:孝平皇帝庙号:元宗帝名:刘衎辈份:第十代在位:前1——5(5年)生卒:前9——5(13岁)皇考:元帝子中山王刘兴子生母:卫氏年号:元始(1——5)陵墓: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五、谥号:孺子庙号:无帝名:刘婴辈份:第十一代在位:6——8(2年)生卒:5——25(20岁)皇考:宣帝子楚孝王刘嚣子广戚侯刘勋子广戚侯刘显子年号:居摄(6——8)初始(8)ruirui,2007-07-15 13:06:21新(8——23)谥号:建兴皇帝帝名:王莽在位:8——23(15年)生卒:前45——23(67岁)皇考:王曼子年号:始建国(9——13)天凤(14——19)地皇(20——23)ruirui,2007-07-15 13:06:42更始(23——25)谥号:更始皇帝帝名:刘玄在位:23——25(2年)生卒:?——25皇考:刘子张子生母:何氏年号:更始(23——25)ruirui,2007-07-15 13:07:00汉(25——27)谥号:赵王郎中帝名:刘盆子在位:25——27(2年)生卒:10——?年号:建世(25——27)ruirui,2007-07-15 13:07:20东汉(25——220)十六、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刘秀辈份:第十代在位:25——57(32年)生卒:前6——57(62岁)皇考:刘钦子生母:樊娴都年号:建武(25——56)中元(56——57)陵墓: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十七、谥号:孝明皇帝庙号:显宗帝名:刘庄辈份:第十一代在位:57——75(18年)生卒:28——75(47岁)皇考:光武帝第四子生母:阴丽华年号:永平(58——75)陵墓: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八、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帝名:刘炟辈份:第十二代在位:75——88(13年)生卒:58——88(30岁)皇考:明帝第五子生母:贾氏年号:建初(76——84)元和(84——87)章和(87——88)陵墓: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九、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帝名:刘肇辈份:第十三代在位:88——105(17年)生卒:79——105(26岁)皇考:章帝第四子生母:梁氏年号:永元(89——105)元兴(105)陵墓: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谥号:殇皇帝庙号:无帝名:刘隆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5——106(1年)生卒:105——106(1岁)皇考:和帝子年号:延平(106)陵墓:康陵(在慎陵中)二十一、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帝名:刘祜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6——125(19年)生卒:94——125(31岁)皇考:章帝子清河王刘庆子生母:左小娥年号:永初(107——113)元初(114——120)永宁(120——121)建光(121——122)延光(122——125)陵墓: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二、谥号:北乡侯庙号:无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25(7个月)皇考:章帝子济北惠王刘寿子生卒:?——125二十三、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帝名:刘保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25——144(19年)生卒:115——144(29岁)皇考:安帝子生母:李氏年号:永建(126——132)阳嘉(132——135)永和(136——141)汉安(142——144)建康(144)陵墓: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四、谥号:孝冲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炳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4——145(1年)生卒:143——145(2岁)皇考:顺帝子生母:虞氏年号:永嘉(145)陵墓: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五、谥号:孝质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缵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5——146(1年)生卒:138——146(8岁)皇考:章帝子千乘贞王刘抗子乐安夷王刘宠子渤海王刘鸿子生母:陈氏年号:本初(146)陵墓: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六、谥号:孝桓皇帝帝名:刘志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46——167(21年)生卒:132——167(35岁)皇考:章帝子河间孝王刘开子蠡吾刘翼子生母:匽明年号:建和(147——149)和平(150)元嘉(151——153)永兴(153——154)永寿(155——158)延熹(158——167)永康(167)陵墓: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七、谥号:孝灵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宏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68——189(21年)生卒:156——189(33岁)皇考:章帝孙解渎亭侯刘淑子解渎亭侯刘苌子生母:董氏年号:建宁(168——172)熹平(172——178)光和(178——184)中平(184——189)陵墓: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二十八、谥号:少帝(弘农王)庙号:无帝名:刘辩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5个月)生卒:176——190(14岁)皇考:灵帝子生母:何氏年号:光熹(189)昭宁(189)二十九、谥号:孝献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协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220(31年)生卒:181——234(53岁)皇考:灵帝子生母:王氏年号:永汉(189)初平(190——193)兴平(194——195)建安(196——220)延康(220)陵墓: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ruirui,2007-07-15 13:07:47魏(220——265)一、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帝名:曹丕辈份:第一代在位:220——226(6年)生卒:187——226(39岁)皇考:武帝曹操次子生母:卞氏年号:黄初(220——226)陵墓:首阳陵(今河南省偃师西北之首阳山)二、谥号:明皇帝庙号:烈祖帝名:曹叡辈份:第二代在位:226——239(13年)生卒:205——239(34岁)皇考:文帝长子生母:甄氏年号:太和(227——233)青龙(233——237)景初(237——239)陵墓:高平陵(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三、谥号:邵陵厉公庙号:无帝名:曹芳辈份:第三代在位:239——254(15年)生卒:232——274(42岁)皇考:武帝曹操曾孙,明帝养子,父曹楷生母:待考年号:正始(240——249)嘉平(249——254)陵墓:待考四、谥号:高贵乡公庙号:无帝名:曹髦辈份:第三代在位:254——260(6年)生卒:242——260(18岁)皇考:文帝子东海定王曹霖子生母:待考年号:正元(254——256)甘露(256——260)陵墓:今洛阳市西北五、谥号:元帝庙号:无帝名:曹奂辈份:第二代在位:260——265(5年)生卒:246——302(56岁)皇考:武帝曹操子燕王曹宇子生母:待考年号:景元(260——264)咸熙(264——265)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08:04蜀(221——263)一、谥号:昭烈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备辈份:第一代在位:221——223(2年)生卒:161——223(62岁)皇考: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留胜后裔刘弘子生母:待考年号:章武(221——223)陵墓:惠陵(今四川省双流县西南)二、谥号:孝怀皇帝(后主)庙号:无帝名:刘禅辈份:第二代在位:223——263(40年)生卒:207——271(64岁)皇考:昭烈帝子生母:甘氏年号:建兴(223——237)延熙(238——257)景耀(258——263)炎兴(263)陵墓:待考吴(222——280)一、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帝名:孙权辈份:第一代在位:222——252(30年)生卒:182——252(70岁)皇考:孙坚次子生母:吴氏年号:黄武(222——229)黄龙(229——231)嘉禾(232——238)赤乌(238——251)太元(251——252)神凤(252)陵墓:蒋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梅花山)二、谥号:会稽王庙号:无帝名:孙亮辈份:第二代在位:252——258(6年)生卒:243——260(17岁)皇考:大帝少子生母:潘氏年号:建兴(252——253)五凤(254——256)太平(256——258)陵墓:定陵(今安徽省当涂县内)三、谥号:景帝庙号:无帝名:孙休辈份:第二代在位:258——264(6年)生卒:235——264(29岁)皇考:大帝第六子生母:王氏年号:永安(258——264)陵墓: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旧城东)四、谥号:乌程侯庙号:无帝名:孙皓辈份:第三代在位:264——280(16年)生卒:242——283(41岁)皇考:大帝子孙和子生母:何氏年号:元兴(264——265)甘露(265——266)宝鼎(266——269)建衡(269——271)凤凰(272——274)天册(275)天玺(276)天纪(277——280)陵墓:河南县界(今河南省洛阳市)ruirui,2007-07-15 13:08:42西晋(265——316)一、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司马炎辈份:第一代在位:265——290(25年)生卒:236——290(54岁)皇考:文帝司马昭子生母:王元姬年号:泰始(265——274)咸宁(275——280)太康(280——289)太熙(290)陵墓:峻阳陵(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二、谥号:孝惠皇帝庙号:无帝名:司马衷辈份:第二代在位:290——306(16年)生卒:259——306(47岁)皇考:武帝第二子生母:杨艳年号:永熙(290)永平(291)元康(291——299)永康(300——301)永宁(301——302)太安(302——303)永安(304)建武(304)永兴(304——306)光熙(306)陵墓:太阳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三、谥号:孝怀皇帝庙号:无帝名:司马炽辈份:第二代在位:306——313(7年)生卒:284——313(29岁)皇考:武帝第二十五子生母:王媛姬年号:永嘉(307——313)陵墓:无四、谥号:孝愍皇帝庙号:无帝名:司马邺辈份:第三代在位:313——316(3年)生卒:300——317(17岁)皇考:武帝子吴王司马晏子生母:待考年号:建兴(313——316)陵墓:无ruirui,2007-07-15 13:08:52东晋(317——420)五、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帝名:司马睿辈份:第二代在位:317——322(5年)生卒:276——322(46岁)皇考:宣帝司马懿子琅邪王司马伷子琅邪恭王司马觐子生母:夏侯光姬年号:建武(317——318)大兴(318——321)永昌(322)陵墓: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六、谥号:明皇帝庙号:肃宗帝名:司马绍辈份:第三代在位:322——325(3年)生卒:299——325(26岁)皇考:元帝长子生母:荀氏年号:永昌(323)太宁(323——325)陵墓:武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七、谥号:成皇帝庙号:显宗帝名:司马衍辈份:第四代在位:325——342(17年)生卒:321——342(21岁)皇考:明帝长子生母:庾文君年号:太宁(326)咸和(326——334)咸康(335——342)陵墓:兴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八、谥号:康皇帝庙号:无帝名:司马岳辈份:第四代在位:342——344(2年)生卒:322——344(22岁)皇考:明帝子生母:庾文君年号:建元(343——344)陵墓:崇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九、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帝名:司马聃辈份:第五代在位:344——361(17年)生卒:343——361(18岁)皇考:康帝子生母:禇蒜子年号:永和(345——356)升平(357——361)陵墓:永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北幕府山)十、谥号:哀皇帝庙号:无帝名:司马丕辈份:第五代在位:361——365(4年)生卒:341——365(24岁)皇考:成帝长子生母:周氏年号:隆和(362——363)兴宁(363——365)陵墓:安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十一、谥号:海西公庙号:无帝名:司马奕辈份:第五代在位:365——371(6年)生卒:342——386(44岁)皇考:成帝第二子生母:周氏年号:太和(366——371)陵墓:待考十二、谥号:简文皇帝庙号:太宗帝名:司马昱辈份:第三代在位:371——372(1年)生卒:320——372(52岁)皇考:元帝少子生母:郑阿春年号:咸安(371——372)陵墓:高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十三、谥号:孝武皇帝庙号:烈宗帝名:司马曜(司马昌明)辈份:第四代在位:372——396(24年)生卒:362——396(34岁)皇考:简文帝第三子生母:李陵容年号:宁康(373——375)太元(376——396)陵墓:隆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十四、谥号:安皇帝庙号:无帝名:司马德宗辈份:第五代在位:396——418(22年)生卒:382——418(36岁)皇考:孝武帝长子生母:陈归女年号:隆安(397——401)元兴(402——404)义熙(405——418)陵墓:休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十五、谥号:恭皇帝庙号:无帝名:司马德文辈份:第五代在位:418——420(2年)生卒:386——421(35岁)皇考:孝武帝子生母:陈归女年号:元熙(419——420)陵墓:冲天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ruirui,2007-07-15 13:09:08汉(前赵)(304——329)(匈奴)一、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帝名:刘渊辈份:第一代在位:304——310(6年)生卒:?——310(?岁)皇考:南匈奴单于于扶罗子匈奴族左部帅刘豹子生母:呼延氏年号:元熙(304——308)永凤(308——309)河瑞(309——310)陵墓:永光陵二、谥号:梁王庙号:无帝名:刘和辈份:第二代在位:310(20余天)生卒:?——310(?岁)皇考:光文帝子生母:待考三、谥号:昭武皇帝庙号:烈宗帝名:刘聪辈份:第二代在位:310——318(8年)生卒:?——318(?岁)皇考:光文帝第四子生母:张氏年号:光兴(310——311)嘉平(311——315)建元(315——316)麟嘉(316——318)陵墓:宣光陵四、谥号:隐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粲辈份:第三代在位:318(3个月)生卒:?——318(?岁)皇考:昭武帝次子生母:待考年号:汉昌(318)陵墓:待考五、谥号:和武皇帝庙号:无帝名:靳准辈份:第二代在位:318生卒:?——318(?岁)注释:隐帝岳父生母:待考年号:汉昌(318)陵墓:待考六、谥号:秦王庙号:无帝名:刘曜辈份:第二代在位:318——329(11年)生卒:?——329(?岁)皇考:光文帝侄生母:待考年号:光初(318——329)陵墓:待考七、谥号:末帝庙号:无帝名:刘熙辈份:待考在位:329ruirui,2007-07-15 13:09:23成(汉)(304——347)(巴氐),338年改国号为汉一、谥号:景皇帝庙号:始祖帝名:李特辈份:第一代在位:303(1年)生卒:?——303(?岁)皇考:待考生母:待考年号:建初(303)陵墓:待考二、谥号:秦文王庙号:无帝名:李流辈份:第一代在位:303(1年)生卒:248——303(55岁)皇考:景帝弟年号:建兴(303)陵墓:待考三、谥号:武皇帝庙号:太宗帝名:李雄辈份:第二代在位:304——334(30年)生卒:274——334(60岁)皇考:景帝第三子生母:罗氏年号:建兴(304——306)晏平(306——310)玉衡(311——334)陵墓:安都陵四、谥号:哀皇帝庙号:无帝名:李班辈份:第三代在位:334(4个月)生卒:288——334(46岁)皇考:景帝子李荡(太宗兄)子生母:待考年号:玉衡(334)陵墓:待考五、谥号:幽公庙号:无帝名:李期辈份:第三代在位:334——338(4年)生卒:314——338(24岁)皇考:武帝第四子生母:任氏年号:玉恒(335——338)陵墓:待考六、谥号:昭文皇帝庙号:中宗帝名:李寿在位:338——343(5年)生卒:300——343(43岁)皇考:景帝弟李骧子生母:昝氏年号:汉兴(338——343)陵墓:安昌陵七、谥号:后主庙号:无帝名:李势辈份:第三代在位:343——347(4年)生卒:?——361(?岁)皇考:昭文帝长子生母:阎氏年号:太和(344——346)嘉宁(346——347)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09:40前凉(301——376)314年正式建国一、谥号:武王(武穆公)庙号:太祖王名:张轨辈份:第一代在位:301——314(13年)生卒:255——314(59岁)皇考:张温子生母:辛氏年号:无陵墓:建陵二、谥号:明王庙号:高祖王名:张寔辈份:第二代在位:314——320(6年)生卒:271——320(49岁)皇考:武王长子年号:永安(314——320)陵墓:宁陵三、谥号:成王庙号:太宗王名:张茂辈份:第二代在位:320——324(4年)生卒:277——324(47岁)皇考:武王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元(320——324)陵墓:待考四、谥号:文王庙号:世祖王名:张骏辈份:第三代在位:324——346(22年)生卒:307——346(39岁)皇考:明王子生母:马氏年号:太元(324——346)陵墓:大陵五、谥号:桓王庙号:世宗王名:张重华辈份:第四代在位:346——353(7年)生卒:327——353(26岁)皇考:文王第二子生母:严氏年号:永乐(346——353)陵墓:显陵六、谥号:哀公庙号:无王名:张耀灵在位:353(20余日)生卒:344——353(9岁)皇考:桓王子生母:待考七、谥号:威王庙号:无王名:张祚辈份:第四代在位:353——355(2年)生卒:?——355(?岁)皇考:文王庶长子生母:待考年号:和平(354——355)陵墓:愍陵八、谥号:冲王庙号:无王名:张玄靓辈份:第五代在位:355——363(8年)生卒:350——363(13岁)皇考:桓王少子生母:郭氏年号:太始(355——361)升平(361——363)陵墓:平陵九、谥号:悼公庙号:无王名:张天锡辈份:第四代在位:363——376(13年)生卒:342——403(61岁)皇考:文王少子生母:刘氏年号:太清(363——376)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09:55后赵(319——351)一、谥号:明皇帝庙号:高祖帝名:石勒辈份:第一代在位:319——333(14年)330年称帝生卒:274——333(59岁)皇考:石周子生母:王氏年号:明帝(319——327)太和(328——330)建平(330——333)陵墓:高平陵(虚葬)二、谥号:海阳王庙号:无帝名:石弘辈份:第二代在位:333——334(1年)生卒:314——335(21岁)皇考:明帝第二子生母:程氏年号:延熙(334)陵墓:待考三、谥号:武皇帝庙号:太祖帝名:石虎辈份:第二代在位:334——349(15年)生卒:295——349(54岁)皇考:明帝侄生母:待考年号:建武(335——348)太宁(349)陵墓:显原陵四、谥号:谯王庙号:无帝名:石世辈份:第三代在位:349(33天)皇考:武帝幼子生母:前赵帝刘曜幼女安定公主刘氏年号:无陵墓:待考五、谥号:彭城王庙号:无帝名:石遵辈份:第三代在位:349(183天)生卒:?——349(?岁)皇考:武帝第九子生母:郑樱桃年号:无陵墓:待考六、谥号:义阳王庙号:无帝名:石鉴辈份:第三代在位:349——350(103天)生卒:?——349(?岁)皇考:武帝第三子生母:待考年号:青龙(350)陵墓:待考七、谥号:新兴王庙号:无帝名:石祗辈份:第三代在位:350——351(1年)生卒:?——351(?岁)皇考:武帝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宁(350——351)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0:09一、谥号:文明皇帝庙号:太祖帝名:慕容皝辈份:第一代在位:337——348(11年)生卒:297——348(51岁)皇考:西晋辽东襄公(高祖武宣帝)慕容廆(269年—333年)第三子生母:段氏年号:文明帝(337——348)陵墓:龙平陵二、谥号:景昭皇帝庙号:烈祖帝名:慕容儁(慕容俊)辈份:第二代在位:348——360(12年)生卒:319——360(41岁)皇考:文明帝第二子生母:段氏年号:景昭帝(349——351)元玺(352——357)光寿(357——360)陵墓:龙陵三、谥号:幽皇帝庙号:无帝名:慕容暐辈份:第三代在位:360——370(10年)生卒:336——370(34岁)皇考:景昭帝第三子生母:可足浑氏年号:建熙(360——370)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0:32前秦(350——394)(氐)一、谥号:明皇帝,后改景明皇帝庙号:世宗,后改高祖帝名:苻健辈份:第一代在位:350——355(5年)351年定国号大秦生卒:317——355(38岁)皇考:惠武皇帝苻洪(284年—350年)第二子生母:姜氏年号:皇始(351——355)陵墓:原陵二、谥号:厉王庙号:无帝名:苻生辈份:第二代在位:355——357(2年)生卒:335——357(22岁)皇考:景明帝第三子生母:强氏年号:寿光(355——357)陵墓:待考三、谥号:宣昭皇帝庙号:世祖帝名:苻坚辈份:第二代在位:357——385(28年)生卒:338——385(47岁)皇考:惠武皇帝苻洪(284年—350年)子苻雄(景明帝弟,追谥文桓皇帝)子生母:苟氏年号:永兴(357——359)甘露(359——364)建元(365——385)陵墓:待考四、谥号:代皇帝庙号:无帝名:苻宏辈份:第三代在位:385(1年)生卒:?——405(?岁)皇考:宣昭帝子生母:待考五、谥号:哀平皇帝庙号:无帝名:苻丕辈份:第三代在位:385——386(1年)生卒:?——386(?岁)皇考:宣昭帝庶长子生母:待考年号:太安(385——386)陵墓:待考六、谥号:高皇帝庙号:太宗帝名:苻登辈份:第四代在位:386——394(8年)生卒:343——394(51岁)皇考:宣昭帝族孙,苻敞子生母:待考年号:太初(386——394)陵墓:待考七、谥号:末主庙号:无帝名:苻崇辈份:第五代在位:394(3个月)生卒:?——394(?岁)皇考:高帝子生母:待考年号:延初(394)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0:44后秦(384——417)(羌)一、谥号:武昭皇帝庙号:太祖帝名:姚苌在位:384——393(9年)386年称帝生卒:330——393(63岁)皇考:景元帝姚弋仲(280——352)第二十四子,德阳帝姚襄(五哥)(321?——357)弟生母:待考年号:白雀(384——386)建初(386——394)陵墓:原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二、谥号:文桓皇帝庙号:高祖帝名:姚兴辈份:第二代在位:394——416(22年)生卒:366——416(50岁)皇考:武昭帝长子生母:待考年号:皇初(394——399)弘治(399——416)陵墓:偶陵三、谥号:后主庙号:无帝名:姚泓辈份:第三代在位:416——417(1年)生卒:388——417(29岁)皇考:文桓帝长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和(416——417)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1:00后燕(384——407)(鲜卑)一、谥号:成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慕容垂辈份:第一代在位:384——396(12年)386年称帝生卒:326——396(70岁)皇考:前燕文明帝第五子年号:燕元(384——386)建兴(386——396)陵墓:宣平陵二、谥号:惠愍皇帝庙号:烈宗帝名:慕容宝辈份:第二代在位:396——398(2年)生卒:355——398(43岁)皇考:成武帝第四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康(396——398)陵墓:待考三、谥号:开封公庙号:无帝名:慕容详在位:397(1年)生卒:?——397(?岁)年号:建始(397)四、谥号:赵王庙号:无帝名:慕容麟辈份:第二代在位:397(1年)生卒:?——398(?岁)皇考:成武帝子生母:待考年号:延平(397)陵墓:待考五、谥号:顿丘王庙号:无帝名:慕容兰汗在位:398(1年)年号:青龙(398)六、庙号:中宗帝名:慕容盛辈份:第三代在位:398——401(3年)生卒:373——401(28岁)皇考:惠愍帝庶长子生母:丁氏年号:建平(398)长乐(399——401)陵墓:兴平陵七、谥号:昭文皇帝庙号:无帝名:慕容熙辈份:第二代在位:401——407(6年)生卒:385——407(22岁)皇考:成武帝少子生母:段氏年号:光始(401——407)建始(407)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1:15西秦(385——400)(409——431)(鲜卑)400年降后秦,亡国,409年复国一、谥号:宣烈王庙号:烈祖王名:乞伏国仁辈份:第一代在位:385——388(3年)生卒:?——388(?岁)皇考:前秦镇西将军乞伏司繁子生母:待考年号:建义(385——388)陵墓:待考二、谥号:武元王庙号:高祖王名:乞伏乾归辈份:第一代在位:388——400(12年)409——412(3年)生卒:?——412(?岁)皇考:前秦镇西将军乞伏司繁子,宣烈王弟生母:待考年号:太初(388——400)更始(409——412)陵墓:元平陵三、谥号:文昭王庙号:太祖王名:乞伏炽磐辈份:第二代在位:412——428(16年)生卒:?——428(?岁)皇考:武元王长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康(412——419)建弘(420——428)陵墓:武平陵四、谥号:末主庙号:无王名:乞伏暮末辈份:第三代在位:428——431(3年)生卒:?——431(?岁)皇考:文昭王第二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弘(428——431)陵墓:待考后凉(386——403)(氐)一、谥号:懿武皇帝庙号:太祖帝名:吕光辈份:第一代在位:386——399(13年)生卒:338——399(61岁)皇考:前秦太尉吕婆楼子生母:待考年号:太安(386——389)麟嘉(389——396)龙飞(396——399)陵墓:高陵二、谥号:隐王庙号:无帝名:吕绍辈份:第二代在位:399(5天)生卒:?——399(?岁)皇考:懿武帝嫡子生母:石氏年号:承康(399)陵墓:待考三、谥号:灵皇帝庙号:无帝名:吕纂辈份:第二代在位:399——401(2年)生卒:?——401(?岁)皇考:懿武帝庶长子生母:赵涉媛年号:咸宁(399——401)陵墓:白石陵四、谥号:建康公庙号:无帝名:吕隆辈份:第二代在位:401——403(2年)生卒:?——403(?岁)皇考:前秦太尉吕婆楼子吕宝(懿武帝弟)子生母:卫氏年号:神鼎(401——403)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1:41南凉(397——414)(鲜卑)一、谥号:武王庙号:烈祖。
中国历代皇帝世系表
![中国历代皇帝世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a41dded776a20029bd642da7.png)
中国历代皇帝世系表夏朝前21—17世纪前2070年—前1600年夏:(启以后)公元前2070--1600 共470年姒姓,共传14世,17王,建都:安(今山西雯县)禹(大禹)(姒文命,前2070年—前2025年)在位45年夏启(前2025年---前2016年) 在位9年太康(前2015年---前1987年) 在位29年仲康(前1986年---前1974年) 在位13年相(前1973年---前1946年) 在位28年少康(前1905年---前1885年) 在位21年帝杼(前1884年---前1868年) 在位17年槐(前1867年---前1842年) 在位26年芒_(前1841年---前1824年) 在位18年泄(前1823年---前1808年) 在位16年不降(前1807年---前1749年) 在位59年扃(前1748年---前1728年) 在位21年廑(前1727年---前1707年) 在位21年孔甲(前1706年---前1676年) 在位31年皋(前1675年---前1665年) 在位11年发(前1664年---前1654年) 在位11年履癸(夏桀)(前1653年---前1600年) 在位53年商朝前17—11世纪前1600年—前1046年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
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自天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高祖(汤) 子履(前1600---前1588年)(外丙) 子胜(前1587年---前1585年)(仲壬) 子庸(前1584年---前1581年)太宗(太甲) 子至(前1580---前1558年)(沃丁) 子绚(前1557年---前1529年)(太庚) 子辩(前1528年---前1503年)(小甲) 子高(前1502年---前1501年)(雍己) 子密(前1500年---前1489年)中宗(太戊) 子伷(前1488---前1414年)(仲丁) 子庄(前1413年---前1403年)(外壬) 子发(前1402年---前1392年)(河亶甲) 子整(前1391年---前1383年)(祖乙) 子滕(前1382年---前1364年)(沃甲) 子逾(前1347年---前1323年)(祖丁) 子新(前1322年---前1314年)(南庚) 子更(前1313年---前1308年)(阳甲) 子和(前1307年---前1301年) (盘庚) 子旬(前1300年---前1273年)(小辛) 子颂(前1272年---前1270年) (小乙) 子敛(前1269年---前1260年) 高宗(武丁) 子昭(前1259---前1201年) (祖庚) 子跃(前1200年---前1190年)(祖甲) 子载(前1189年---前1157年)(廪辛) 子先(前1156年---前1153年)(康丁) 子嚣(前1152年---前1145年)(武乙) 子瞿(前1144年---前1110年) 太乙(文丁) 子托(前1109年---前1097年) (帝乙) 子羡(前1096年---前1076年)周朝前11世纪前1046年——前256年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中国历代帝王系表
![中国历代帝王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6c6688b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9.png)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夏朝王系表(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1)禹——(2)启1(3)太康1——⑷中康——⑸相——⑹少康——⑺予(杼)-nII匚⑻槐(芬)——⑼芒——(10)泄——|——(11)不降——(14)孔甲——(15)皋,1(12)扃——(13)廑IL(16)发——(17)履癸(桀)商朝王系表(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初)(1)太乙(汤)--|--太丁--(4)太甲--|--(5)沃丁I公+由.--(2)外丙--(3)中壬1(6)太庚一-(7)小甲-(8)雍己-(9)太戊-- |--(10)仲丁(11)外壬(12)河亶甲——(13)祖乙一|I(21)小乙--(22)武丁(29)帝乙,周朝王系表(西周,约前11世纪初——公元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弃(后稷)一-不窋一-鞠一-公刘——庆节一-皇仆一-差弗一-毁隃一-公非—I‘I-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太王)——季历(王季)——文王姬昌—]I7西周](1)武王发——(2)成王诵——(3)康王钊——(4)昭王瑕——(5)穆王满一|]I——(6)共王繄扈——(7)懿王囏——(9)夷王燮——(10)厉王胡——(共和行政)一(前841-前828)一(8)孝王辟方I IIIL(11)宣王静——(12)幽王宫湦——[东周](1)平王宜臼——(2)桓王林(前827-前782)(前781-前771)(前770-前720)(前719-前697)I1L⑶庄王佗——⑷釐王胡齐——⑸惠王阆——⑹襄王郑——⑺顷王壬臣(前696-前682)(前681-前677)(前676-前652)(前651-前619)(前618-前613)-(8)匡王班(前612-前607)-(9)定王瑜--(10)简王夷--(11)灵王泄心--(12)景王贵---(前606-前586)(前585-前572)(前571-前545)(前544-前521)-(13)悼王猛(前520)-(14)敬王匄--(15)元王仁--(16)贞定王介|--(17)哀王去疾(前519-前476)(前475-前469)(前468-前442)(前441)(18)思王叔袭(前441)(19)考王嵬一(前440-前426)IL(20)威烈王午——(21)安王骄(22)烈王喜(前425-前402)(前401-前376)(前375-前369)(23)显王扁——(24)慎靓王定・(前368-前321)(前320-前315)IL(12)灵帝宏(13)废帝辩(168-189)(189)(14)献帝协(189-220)1(30)帝辛(纣)1秦朝帝系表■-(8)宣帝询——(9)元帝爽—— (前48-前33)(秦帝国,公元前221年一一前217年) 昭襄王嬴则(稷)——孝文王柱——庄襄王子楚——[秦帝国](1)始皇帝嬴政——(前306-前251)(前250)(前249-前247)(前246-前210) ——(2)二世皇帝胡亥(前209-前207) 一扶苏——(3)秦王子婴(前207)西汉帝系表(西汉,公元前216年一一公元9年;新,公元9年一一23年) (1)高祖刘邦————(2)惠帝盈 (前206-前195)(前194-前188)⑷文帝恒——⑸景帝启——⑹武帝彻,(前179-前157)(前156-前141)(前140-前87)(3)咼后吕雉 (前187-前180)•(7)昭帝弗陵(前86-前74)■戾太子昭史皇孙进,(10)成帝鹫(前32-前7) 定陶王康——(11)哀帝欣(前6-前1)•中山王兴——(12)平帝術(公元1-5)楚王嚣——广戚侯勋——广戚侯显一|东汉帝系表(公元25年——220年)⑴光武帝刘秀——⑵明帝庄——⑶章帝炬一(25-57)(58-75)(76-88)——(4)和帝肇——(5)荡帝隆(89-105)(106)——清河王庆——(6)安帝祜——(8)顺帝保——(9)冲帝炳(107-125)(126-144)(145)——济北王寿——(7)少帝懿(125)——千乘王伉——乐安王宠——勃海王鸿——(10)质帝缆(146) 一河间王开————蠡吾侯翼——(11)桓帝志(147-167)解渎亭侯淑——解渎亭侯萇一II魏国帝系表(公元220年武帝曹操265年) —(1)文帝丕•(220-226)⑶明帝叡——⑷废帝侪王)芳(227-239)(240-254) 东海王霖——(5)废帝(高贵乡公)髦 (255-260) 燕王宇(6)元帝奂 (261-265) 蜀汉帝系表(公元221年——263年) (1)昭烈帝刘备——(2)后主禅(221-223)(223-263) 吴国帝系表 (公元229年——280年)(2)废帝(会稽王)亮 (252-258) •⑶景帝休(258-264)南阳王和⑷末帝(乌程侯)皓 (264-280) (1)大帝孙权,(229-252)(公元265年——316年) (1)武帝司马炎 (265-290) (2) 惠帝衷 (290-306) (3) 怀帝炽 (307-313)吴王晏——(4)愍帝邺(313-316)东晋帝系表(公元420年 (1)武帝刘裕- (420-422)479年)(2)少帝义符(423-424)——(3)文帝义隆,(424-453)(4)孝武帝骏——(5)前废帝子业 (454-464)(6)明帝戎-(465-472)(465) (7)后废帝昱 (473-477) ⑶废帝(郁林 王)昭业(494) ⑷废帝(海陵 王)昭文(494)宋朝帝系表齐朝帝系表(公元479年——502年)一(1)高帝萧道成——(2)成帝啧——文惠太子长懋■(479-482)(483-493)萧承之-一道生——(5)明帝鸾(6)东昏侯宝卷(494-498)(499-501)(7)和帝宝融(501-502)(公元317年——420年) (1)元帝司马睿 (317-323)(2)明帝绍(323-326)(8)简文帝昱・(371-372)(3)成帝衍•(326-342)——(4)康帝垃-(343-344)(9)孝武帝曜——(373-396)(6) 哀帝丕 (362-365)(7) 废帝(海西公)奕(366-371)氐(5)穆帝聃 (345-361)——(10)安帝德宗(397-418)——(11)恭帝德文(419-420)梁(附后梁)朝帝系表(梁,公元502年(1)武帝萧衍(502-549)557年;后梁,公元555年——587年)-昭明太子统——[后梁]宣帝餐——明帝眉——帝琮(555-562)(562-585)(586-587) -(2)简文帝纲-(3)元帝绎——(4)敬帝方智(552-555)(555-557)陈朝帝系表(公元557年——589年)一(1)武帝陈霸先陈文赞T(557-559)一始兴王陈道谭(2)文帝蓿——(3)废帝伯宗(560-566)(567-568)(4)宣帝顼——(5)后主叔宝(569-582)(583-589)北魏(附东魏、西魏)帝系表*-(5)献文帝弘, (466-471)(北魏,公元386—534年;东魏,公元534年一550年;西魏,公元535年一556年)(1)道武帝拓跋珪——(2)明元帝嗣——(3)太武帝慝——(4)文成帝濬一(386-409)(409-423)(424-452)(452-465) (6) ----------------------- 孝文帝元宏(7)宣武帝恪——(8)孝明帝诩 (471-499)(500-515)(516-528)广陵王羽——(11)节闵帝恭(531-532')彭城王勰——(9)孝庄帝子攸(528-530)咸阳王禧——(10)长广王晔(530-531')广平王怀——(12)孝武帝脩(532-534)京兆王愉——[西魏](1)文帝宝炬,(535-551)一(2)废帝钦(552-553) 一(3)恭帝拓跋廓(554-556)清河王烽——清河王亶一| 7东魏](1)孝静帝善见(534-550)北齐帝系表(公元550年神武帝高欢一北魏(附东魏、西魏)帝系表577年)——文襄帝高澄——(1)文宣帝洋,(550-559) ——(3)孝昭帝演(560-561) ——(4)武成帝湛,(562-565) (2)废帝殷(560)(5)后主纬(6)幼主恒(565-576)(577)北周帝系表(公元557年——581年)(1)文帝宇文泰(2)闵帝觉(557)(3)明帝毓(557-560)(4)武帝邕——(5)宣帝赞——(6)静帝阐(561-578)(579)(579-581)隋朝帝系表(公元581年——618年)(1)文帝杨坚——(2)炀帝广——元德太子昭——(3)恭帝(代王)侑(581-604)(604-618)(617-618)唐朝帝系表(公元618年——907年)(1)高祖李渊——⑵太宗世民——⑶高宗治一(618-626)(626-649)(649-683)|—|(6)则天大圣皇帝武矍—(684-704)一⑷⑺中宗显——(8)荡帝重茂(683-684)(705-710)(710)-⑸⑼睿宗旦——(10)玄宗隆基——(11)肃宗亨——(12)代宗豫一(684)(710-712)(712-756)(756-762)(762-779)■-(13)德宗适——(14)顺宗诵——(15)宪宗纯•(779-805)(805)(805-820) (16)穆宗恒—^(17)敬宗湛(820-824)(824-826)—(18)文宗昂(826-840)(19)武宗炎(灌)(840-846) -(20)宣宗忱一(846-859)■-(21)懿宗扌崔(859-873) (22)僖宗億(873-888)(23)昭宗晔——(24)昭宣帝(哀帝)椀(888-904)(904-907)后梁帝^系表(公元907年——923年)(1)太祖朱温(2)末帝(均王)琪(友贞)(907-912)(913-923)后唐吊系表(公元923年——936年)(1)庄宗存勖本古田一I」(2)明宗嗣源(亶)————(3)闵帝从厚(926-933)(933-934)(4)废帝(潞王)从珂(934-936)后晋帝系表(公元936年——947年)石敬儒——(2)出帝重贵臬按鸡T(942-947)(1)高祖石敬塘(936-942)后汉帝系表(公元947年——950年)⑴高祖刘知远僑)——⑵隐帝承祐(947-948)(948-950)后周帝系表(公元951年——960年)(1)太祖郭威——(2)世宗柴荣(郭威养子)——(3)恭帝宗训(951-954)(954-959)(959-960)辽朝帝系表(7)兴宗宗真——(8)道宗洪基——太子浚(1031-1055)(1055-1101)绳果——(3)熙宗亶(1135-1149)宗干——(4)海陵王亮(1149-1161)•宗尧——(5)世宗雍——(1161-1189)(公元916年——1125年) (1)太祖耶律阿保机——r-(916-926)•太子倍——(3)世宗阮——(947-951)■(2)太宗德光(4)穆宗璟 (926-947)(951-969)>-(5)景宗贤——(6)圣宗隆绪 (969-982)(982-1031) *-(9)天祚帝延禧(1101-1125)西辽帝系表(公元1115年——1234年)厂(1)太祖阿骨打(旻)(1115-1123)完颜劾里钵->-(2)太宗吴乞买(晟)(1123-1135)允恭(6)章宗璟(1189-1208) (8)宣宗殉一(1213-1223)(7) 卫绍王允(永)济(1208-1213)(9)哀宗守绪——(10)末帝承麟(1223-1234)(1234)(公元1124年——1211年)(1) 德宗耶律大石—— (1124-1143) (2) 感天后塔不烟—— (1143-1150)金朝帝系表 (3)仁宗夷列 (1150-1163) (5)末帝直鲁古(1177-1211) (4)承天后普速完 (1163-1177)西夏帝系表(公元960年——1127年) L ⑴太祖匡胤(3)真宗恒——(4)仁宗祯(997-1022)(1022-1063)商王元訝——濮安懿王允让•>-(5)英宗曙—— (1063-1067) (9)钦宗桓 (1126-1127)(公元1038年——1227年)李继迁——德明——(1)景宗元昊——⑵毅宗谅祚——⑶惠宗秉常•(1038-1048)(1048-1067)(1067-1086) L(4)崇宗乾顺一(5)仁宗仁孝一(6)桓宗纯佑 (1086-1139)(1139-1177)(1177-1206)越王仁友——(7)襄宗安全北宋帝系表⑹神宗顼⑺哲宗煦 (1067-1085)(1085-1100)——(8)徽宗佶一(1100-1125)南宋帝系表(公元1127年——1279年)(1)高宗赵构(北宋徽宗赵佶第九子)(1127-1162)(2)孝宗杳(赵匡胤子德芳后)——(3)光宗惇——(4)宁宗扩(1162-1189)(1189-1194)(1194-1224)(5)理宗旳(赵匡胤子德昭后)——(6)度宗裡(理宗侄)(7)恭帝显(1224-1264)(1264-1274)(1274-1276)(8)端宗是(1276-1278)——(9)帝昴(1278-1279)(公元1206年——1368年)(1)太祖孚儿只斤铁木真一(成吉思汗)(1206-1227) •朮赤——拔都(钦察汗)-(2)太宗窝阔台——(4)定宗贵由(1229-1241)(1246-1249)1(3)乃马真后(称制)1(5)海迷失后(称制) (1242-1245)(1249-1251)•察合台拖雷(6)宪宗蒙哥(1251-1259)(7)世祖忽必烈一(1260-1294)甘麻剌——(12)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3)天顺帝阿速吉八(1324-1327)(1328)■答拉麻八剌(9)武宗海山(1308-1311) ——(10)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312-1320)L(11)英宗硕德八剌(1321-1323)(8)成宗铁穆耳(1295-1307)1(14)明宗和世[王束](1328-1329)(15)文宗图帖睦尔(1330-1331) (16)宁宗懿璘质班(1332) (17)顺帝妥議帖睦尔(1333-1368)(5)宣宗瞻基・ (1426-1435)(公元1368年一 (1)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 (10)孝宗祐木堂(11)武宗厚照(1488-1505)(1506-1521) ■朱祐杭(12)世宗厚熄 (1522-1566)1644年)朱标——(2)惠帝允坟 (1399-1402)——(3)成祖棣——(4)仁宗高炽,(1403-1424)(1425)—(6)(8)英宗祁镇(9)宪宗见深- (1436-1449)(1457-1464)(1465-1487)一(7)景帝祁锤(1450-1456)>-(13)穆宗载厘——(14)神宗翊钧——(15)光宗常洛————(16)熹宗由校(1567-1572)(1573-1620)(1620)(1621-1627)(17)思宗由检 (1628-1644)清朝帝系表(公元1616年——1911年)(1)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2)太宗皇太极——(3)世祖福临一|(1616-1626)(1627-1643)(1644-1661)L(4)圣祖玄牌——(5)世宗胤稹——(6)高宗弘历——(7)仁宗顒琰一|(1662-1722)(1723-1735)(1736-1795)(1796-1820)L(8)宣宗旻宁————(9)文宗奕詩——(10)穆宗载淳 (1821-1850)(1851-1861)(1862-1874)醇亲王奕護(11)德宗载涵(1875-1908)摄政王载洼——(12)溥仪(1909-1911)L(25)赧王延 (前314-前256)(5)宣宗瞻基・(1426-1435)L(13)孺子婴(王莽摄政)——[新]王莽——更始帝刘玄 (6-8)(9-23)(23-25)。
中国帝王世系表
![中国帝王世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0adbde6b25c52cc58bd6beac.png)
11宣王姬静
8匡王姬班
9定王姬瑜
19烈王姬喜
20显王姬扁
12幽王姬宫涅
10简王姬夷
21慎靓王姬定
22赧王姬延
秦(-221~-206)西汉(-202~8)(上)
昭襄王嬴稷(-256年灭周朝)
1高帝刘邦
孝文王嬴柱
2惠帝刘盈
3文帝刘恒
庄襄王嬴子楚
4景帝刘启
1始皇嬴政(-221年建秦朝)
5武帝刘彻
3鬱林王萧昭业
4海陵王萧昭文
梁(502~557)陈(557~589)
1武帝萧衍
景帝陈文赞
2简文帝萧纲
3元帝萧绎
始兴昭烈王陈道谭
1武帝陈霸先
4敬帝萧方智
2文帝陈蒨
4宣帝陈顼
3废帝陈伯宗
5后主陈叔宝
十六国(304~439)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
燕、北燕、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夏。
1昭烈帝刘备
1大帝孙权
2后主刘禅
文帝孙和
3景帝孙休
2会稽王孙亮
4乌程侯孙皓
西晋(265~3马伷
1武帝司马炎
琅琊恭王司马觐
2惠帝司马衷
吴孝王司马晏
3怀帝司马炽
琅琊王司马睿
4愍帝司马邺
东晋(317~420)
1元帝司马睿
2明帝司马绍
8简文帝司马昱
3成帝司马衍
4康帝司马岳
5世宗完颜雍
2太宗窝阔台
睿宗拖雷
显宗完颜允恭
7卫绍王完颜永济
3定宗贵由
4宪宗蒙哥
8宣宗完颜珣
6章宗完颜璟
9哀宗完颜守绪
元(1206~1368)(中)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格模板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格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b79164f964bcf84b9d57b89.png)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16世纪,姒姓)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发-桀(履癸)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11世纪,子姓)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中宗)小辛—小乙—武丁(高宗)辛(纣)西周世系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姬姓)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燮)—孝王(东周世系表(一平王(宜臼)阆)—襄王(郑)—顷王(壬臣)(贵)—敬王东周世系表(二元王(仁))—考王(嵬)—威烈王(午))—赧王(延)—考王( 嵬)—桓公(揭,封于河南)—威公—惠公(斑)—西周武公(封于河南,即洛)—东周惠公(封于巩)秦世系表(公元前221---207年,赢姓)始皇帝(政)—二世胡亥—子婴西汉世系表(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姓)高帝(太祖,邦)—惠帝(盈)—吕后雉—文帝(太宗,桓)—景帝(启)—武帝(世宗,彻)—昭帝(弗陵)—宣帝(中宗,询)—元帝(高宗)—成帝—哀帝(欣)—平帝(衎)—孺子(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8—23年)东汉世系表(公元25---220年,刘姓)光武帝(世祖,秀)—明帝(显宗,庄)—章帝(肃宗)—和帝(肇)—殇帝(隆)—安帝( 恭宗,祜)—顺帝(保)—冲帝(炳)—质帝(缵)—桓帝(志)—灵帝(宏)—少帝(弘农王,辩)—献帝(协,禅位于曹丕)三国世系表(公元220---280年)(一)魏国(公元220—265年,曹姓)武帝(太祖,操)—文帝(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二)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姓)大帝(权)—会稽王(亮)帝(皓,为西晋所灭)西晋世系表(武帝(世祖,炎)(晏)—愍帝(邺,为匈奴族所灭)东晋世系表(元帝(中宗,睿))—穆帝(孝宗,聃) —哀帝(丕)(曜)—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禅于刘裕)南朝世系表(公元420---589年)(一)宋(公元420---479年,刘姓)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于萧道成)(二)齐(公元479---520年,萧姓)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 (三)梁(公元502---557年,萧姓)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 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四)陈(公元557---589年,陈姓)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北魏世系表(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高祖成帝什翼犍—拓跋实—道武帝(珪,太祖)—明元帝(世祖,焘)—景穆帝(见)—文成帝(高宗,睿)—献文帝(显祖,元宏)—宣武帝(世宗,恪)—孝明帝(肃宗,诩)—孝庄帝()—安定王(朗)—孝武帝(修).)-废帝(钦)-恭帝(廓,禅于北周)北齐世系表(公元550--557年,鲜卑族,高姓)唐世系表(公元618--906年,李姓)高祖(渊)-太宗(世民)-高宗(治)-中宗(显)-睿宗(旦)-武则天(称制,即帝位改国号为“周”晚年去位。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d6ce96be284ac850ad02422d.png)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放勋虞舜重华夏:(前2070—前1600),禹(姒文命)始建国,亡于商。
姒姓。
共传十四世,十七王。
建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帝禹建立夏朝时所定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帝禹迁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帝启迁都……1、夏禹45年2、帝启29年3、太康29年4、仲康l3年;5、帝相28年--(羿-寒浞)6、少康21年7、帝杼17年;8、帝槐44年9、帝芒l8年lO、帝泄21年l1、不降59年;l2、帝扃2l年l3、帝廑2l年l4、帝孔甲3l年l5、帝皋l1年;l6、帝发l1年17、履癸52年。
商:商王朝(前1600—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灭夏建立王朝;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迁殷后又称为殷朝(前1300—前1046),亡于周。
其实在之前的几百年,子契因为随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
从此商先后作为虞、夏的诸侯国,一直到商汤灭夏成为商朝。
商朝首都也特别多,这里说商王朝建立以后的三个著名都城: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高祖太武王成汤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世祖文成王盘庚迁都;朝歌(沬,今河南淇县),武祖烈王武乙迁都。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周:1.西周王朝(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灭商建立王朝,结束于犬戎。
在此之前,后稷姬弃被虞舜封于邰,作为虞、夏、商的诸侯国。
此后,一度改国号豳(邠,今陕西郴县),至太王(文王的父亲)时期才改国号周。
周在成为王朝之前也数次迁都,灭商后以镐京(西都宗周,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为首都。
不久,成王(姬诵)又以洛邑(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陪都。
2.东周王朝(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迁国,亡于秦。
东周起先以陪都王城(洛邑/河南,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首都;后来,又以成周(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为都城,实际上两座城都在今天的洛阳内。
夏朝君主世系图,共传14代17王(根据《史记》整理,脉络清晰)
![夏朝君主世系图,共传14代17王(根据《史记》整理,脉络清晰)](https://img.taocdn.com/s3/m/431135d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63.png)
夏朝君主世系图,共传14代17王(根据《史记》整理,脉络清晰)夏朝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的中央王朝。
其君主为姒姓,所统领的夏族曾是黄河中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原始部落,世代与黄河打交道,夏族的首领鲧gǔn曾因治河不成被舜处死。
后来鲧的儿子禹继承其父遗志,在对各地山川道路进行测绘的基础上采用疏导之法消除了水患,禹因此被舜确立为继承人。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灭掉了依靠禅让制度被确立为首领的益。
这样,“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传子的世袭制取代,作为一个王朝,夏在启确立了新兴的传子制度后应该才算真正建立。
夏代文字目前还未发现,但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刻划符号,刻划符号虽然是独立发挥作用的纪事符号,但其与早期文字颇有渊源,且紧随夏之后的商朝已有相当成熟的文字,所以夏代已有文字是完全有可能的。
根据《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等古籍文献的记载,可清晰勾勒出夏王朝的君主世系和其发展脉络。
夏朝早期的历史是极其混乱的,经历了失国、对立和复国等一系列血腥复杂的争斗。
太康是夏启之子,与其父同属只知纵情享乐而不恤民事的昏聩之君,终落了个被后羿驱逐身死的凄凉下场。
后羿是有穷氏首领,尤善射箭,其在赶走太康后,“因夏民以代夏政”。
此举表明虽然夏王朝确立了新兴的传子制度,但古老的民主传统仍有其强大势力和影响力。
后羿代夏政后,不仅终日沉湎于狩猎娱乐,而且将政事尽皆委任给谄媚之徒寒浞zhuó。
寒浞以伪装善变为能事,将后羿杀而烹之后又霸占其妻室。
正当有穷氏上层发生激烈的权位更迭之际,太康之侄姒相联合同姓诸侯斟寻,开始恢复家族势力。
如此,立志重夺国政的夏后氏遭到了野心勃勃的寒浞的残酷镇压,姒相身死,而与之结盟的斟寻、斟灌两氏亦被剿灭。
寒浞似乎已经独掌天下,但隐患已然生根发芽。
夏后氏的姒相身死时,其身怀六甲的妻子缗从墙洞逃脱,并诞下少康。
少康身居有虞氏的纶地,以“一成田地(方圆三十里)和一旅民众(五百人)”广施德义,并积极谋划复国。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和皇帝关系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和皇帝关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46196c7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a.png)
我国历史朝代顺序和皇帝关系表一、先秦时期1. 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夏启→夏康→夏相→夏后→夏启2. 商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汤→商世阳→商世阳3. 周朝(前11世纪-前256年)西周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和王东周周公续→周赧王→周赧王→周赧王4.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时期吴王僚→吴太伯→吴子→吴王夫差战国时期秦孝公→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昭公→秦景公→秦宣公→秦威公→秦桓公→秦武公→秦昭公→秦昭襄王→秦始皇→秦二世二、秦朝(前221年-前206年)秦始皇三、西汉(前202年-8年)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四、新朝(8年-23年)刘玄→刘盆子→刘病已→王莽五、东汉(25年-220年)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桓帝→灵帝→献帝六、三国时期(220年-280年)魏魏太祖→明帝→真宗→景帝→明帝→献文帝→延康帝→后主蜀刘备→刘禅吴孙权→孙亮→孙和→孙皓七、西晋(265年-316年)武帝→熙帝→惠帝→怀帝→愍帝八、东晋(317年-420年)元帝→明帝→成帝→后简→安帝→后淑→后主九、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南朝宋武帝→少帝→元帝→明帝→废帝→后齐→武帝→萧续→明帝→孝武→废帝→恭帝→元帝→明帝→孝武→帝→世宗→孝武→明帝→废帝→后齐梁武帝→少帝→元帝→明帝→废帝→后梁→武帝→莺武→孝元→天监→大同→天康→天安→升明→太清陈武帝→后主北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景明帝→孝文帝→孝明帝→废帝→孝武帝→河西王→孝恭帝→孝和帝→孝宁帝→孝元帝→孝武帝→孝明帝东魏孝静帝→孝庄帝→敬文帝→明帝→孝武帝→孝明帝西魏文帝→明帝→废帝→后主北齐高纬→孝昭→辽麟→绵宣→平南→延和→台子→孝武→高纬→天保→天统→文宣→废帝→后主隋文帝→炀帝→恭帝十、唐朝(618年-907年)高祖→太宗→高宗→隆保→景龙→明宗→哀帝→让位→裔、恭→哀帝→让位→肃宗→代宗→德宗→昭宗→文宗十一、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后梁太祖→太宗→庶吉士→废帝后唐太祖→明宗→废帝后晋太祖→高祖→废帝后汉高祖→太祖→乾祐→废帝后周世宗→恭帝→承恩→殇帝南唐高祖→后主南汉太祖→后主吴太祖→后主前蜀太祖→废帝后蜀太祖→太祖→后主楚武平王→宣王→承王十二、宋朝(960年-1279年)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理宗→度宗→宁宗→熙宗→统宗→端宗→徽宗→钦宗→章宗→后主十三、元朝(1271年-1368年)中宗→惠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恭懿帝→愍帝→宪宗十四、明朝(1368年-1644年)洪武→建文→永乐→成祖→仁宗→宣宗→代宗→英宗→熹宗→思宗→神宗→光宗→宪宗→孝宗→世宗→穆宗→熹宗→思宗→神宗→光宗→宪宗十五、清朝(1644年-1912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结论通过以上的历史朝代顺序和皇帝关系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帝王的先后顺序以及朝代的更迭。
历代王朝世系
![历代王朝世系](https://img.taocdn.com/s3/m/4ef81be069dc5022aaea0057.png)
历代王朝世系表夏朝王系表①禹②启③太康④中康⑤相⑥少康⑦予(杼)⑧槐(芬)⑨芒⑩泄○11不降○14孔甲○15皋○12扃○13廑○16发○17履癸(桀)商朝王系表①大乙汤(太丁)④太甲⑤沃丁②外丙⑥太庚③中壬⑦小甲⑧雍己⑨太戊⑩仲丁○11外壬○12河亶甲○13祖乙○18阳甲○14祖辛○16祖丁○19盘庚○15沃甲○17南庚○20小辛○21小乙○22武丁○23祖庚○25廪辛○24祖甲○26庚丁○27武乙○28太(文)丁○29帝乙○30帝辛(纣)西周王系表①武王发②成王诵③康王钊④昭王瑕⑤穆王满⑥共(恭)王繄扈⑦懿王(禧)⑧孝王辟方⑨夷王燮⑩厉王胡共和行政○11宣王静○12幽王宫涅○13平王宜臼东周王系表①平王宜臼②桓王林③庄王佗④釐王胡齐⑤惠王阆⑥襄王郑⑦顷王壬臣⑧匡王班⑨定王瑜○10简王夷○11灵王泄心○13悼王猛○12景王贵○14敬王匄○15元王仁○17哀王去疾○16贞定王介○18思王叔○19考王嵬○20威烈王午○21安王骄○22烈王喜○23显王扃○24慎靓王定○25赧王延春秋鲁国世系表①惠公②隐公③桓公④庄公⑤闵公⑥僖公⑦文公⑧宣公⑨成公⑩襄公○11昭公○12定公○13哀公战国秦国世系表①厉共公②躁公(昭子)③怀公⑤简公④灵公⑧献公⑨孝公⑥惠公⑦出子⑩惠文王○11武王○12昭襄王○13孝文王○14庄襄王○15秦王政秦朝帝系表①始皇帝嬴政②二世皇帝胡亥扶苏③秦王子婴西汉帝系表①高祖刘邦②惠帝盈③少帝(吕后称制)④文帝恒⑤景帝启[戾太子据] [史皇孙进]⑥武帝彻⑦昭帝弗陵⑩成帝⑨元帝 [定陶王康]⑧宣帝询 [中山王兴][楚孝王嚣] [广成侯勋]○11衰帝欣○12平帝衎[广成侯显] ○13孺子婴东汉帝系表①光武帝刘秀②明帝庄③章帝炟④和帝肇⑤殇帝隆[清河孝王庆] ⑥安帝祜⑧顺帝保⑨冲帝炳[济北惠王寿] ⑦少帝懿[千乘贞王抗] [乐安夷王庞] [渤海考王鸿] ⑩质帝缵[河间考王开] [ 吾侯翼] ○11桓帝志[解读亭侯淑] [亭侯 ] ○12灵帝宏○13少帝辩○14献帝协三国帝系表[魏]①文帝曹丕②明帝睿③齐王芳[东海定王霖] ④废帝髦[燕王宇] ⑤元帝奂[蜀]①昭烈帝刘备②后主禅[吴]①大帝孙权 [南阳王和] ④末帝皓②废帝亮③景帝休西晋帝系表①武帝司马炎②惠帝衷[吴孝王晏] ④愍帝邺③怀帝炽东晋帝系表①元帝司马睿②明帝绍③成帝衍④康帝岳⑤穆帝聃⑥哀帝丕⑦废帝奕⑧简文帝昱⑨孝武帝曜⑩安帝德宗○11恭帝德文南朝帝系表[刘宋]①武帝刘裕②少帝义符③文帝义隆④孝武帝骏⑤前废帝子业⑥明帝彧⑦后废帝昱⑧顺帝准[萧齐]①高帝萧道成②武帝赜 [文惠太子] ③废帝昭业④废帝昭文 [萧道生] ⑤明帝鸾⑥废帝宝卷⑦和帝宝融[萧梁]①武帝萧衍②简文帝纲③孝元帝绎④敬帝方智[陈]①武帝陈霸先[始兴王道谭] ②文帝蒨③废帝伯宗④宣帝顼⑤后主叔宝北朝帝系表[北魏]①道武帝拓跋珪②明元帝嗣③大武帝焘[景穆帝晃] ④文成帝濬⑤献文帝弘⑥孝文帝元宏⑦宣武帝恪⑧孝明帝诩[彭城王勰] ⑨孝庄帝子攸[广陵惠王羽] ⑩节闵帝恭[章武王融] ○11安定王朗○12孝武帝修[东魏]①孝敬帝元善见[西魏]①文帝元宝炬②废帝钦③恭帝廓[北齐]①文宣帝高洋②废帝殷③孝昭帝演④武成帝湛⑤后主纬⑥幼主恒[北周]①孝闵帝宇文觉②明帝毓③武帝邕④宣帝赟⑤静帝阐隋朝帝系表①文帝杨坚②炀帝广 [杨昭] ③恭帝侑唐朝帝系表①高祖李渊②太宗世民③高宗治中宗显⑤中宗显[武后执政] ④武则天睿宗旦(改唐为周)⑥睿宗旦⑦玄宗隆基⑧肃宗亨⑨代宗豫⑩德宗适○11顺宗诵○12宪宗纯○14敬宗湛○13穆宗恒○15文宗昂○16武宗炎○19僖宗儇○17宣宗忱○18懿宗漼○20昭宗晔○21哀帝柷五代帝系表[后梁]①太祖朱温②末帝(均王)[后唐]①庄宗存勖李克用③闵帝从厚②明帝嗣源(亶)④废帝(潞王)从珂[后晋]石敬儒②出帝重贵臬捩鸡①高祖石敬瑭[后汉]①高祖刘知远(暠)②隐帝承祐[后周]①太祖郭威②世宗柴荣(郭威养子)③恭帝宗训十国帝系表[吴]①杨行密②杨渥③杨隆演④杨溥[南唐]①李昪②李璟③李煜[吴越]①钱镠②钱元瓘③钱佐④钱倧⑤钱俶[楚]①马殷②马希声③马希范④马希广⑤马希萼⑥马希崇[闽]①王潮②王审知(潮之弟)③王延翰④王延钧(鏻)⑤王继鹏(昶)⑥王延羲(曦)⑦王延政[南汉]①刘隐刘谦②刘岩(龑)③刘玢④刘晟刘鋹[前蜀]①王建②王衍[后蜀]①孟知祥②孟昶[荆南](南平)①高季兴②高从诲③高保融高继冲④高保朂[北汉]①刘旻②刘承钧③刘继恩(承钧养子)④刘继元北宋帝系表①太祖赵匡胤③真宗恒④仁宗祯②太宗光义[元汾][允让]⑦哲宗煦⑤英宗曙⑥神宗顼⑧徽宗佶⑨钦宗桓南宋帝系表[太祖匡胤]经经九世六世[太宗光义] ①高宗赵构②孝宗昚经五世③光宗惇④宁宗扩⑤理宗昀⑦恭帝显[福王与芮] ⑥度宗禥⑧端宗昰⑨帝昺辽帝系表①太祖耶律阿保机②太宗德光[义宗倍]③世宗阮④穆宗璟⑤景宗贤⑥圣宗隆绪⑦兴宗宗真⑧道宗洪基 [顺宗浚]⑨天祚帝延禧西夏帝系表①景宗李元昊②毅宗谅祚③惠宗秉常⑤仁宗仁孝⑥桓宗纯祐④崇宗乾顺 [越王仁友] ⑦襄宗安全[齐王彦宗]⑨献宗德旺⑧神宗遵顼⑩末主睍金帝系表①太祖完颜阿骨打 [绳果宗峻] ③熙宗亶②太宗吴乞买 [辽王宗干] ④废帝亮[讹里朵宗辅] ⑤世宗雍[宣孝太子允恭] ⑥章宗璟⑦卫绍王允济⑧宣宗珣⑨哀宗守绪⑩末帝承麟元朝帝系表①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裕宗真金] [显宗甘麻剌] ⑥泰定帝也孙铁木耳⑦天顺帝阿速吉八 [顺宗答剌麻八剌] ③武宗海山⑧明宗和世踈⑨文宗图帖睦尔○10宁宗懿璘质班○11顺帝妥懽帖睦尔④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⑤英宗硕德八剌②成宗铁穆尔明朝帝系表①太祖朱元璋 [懿文太子标] ②建文帝允炆③成祖棣④仁宗高炽⑥英宗祁镇⑧宪宗见深⑤宣宗瞻基⑦景帝祁钰⑨孝宗祐樘⑩武宗厚照[兴献王祐杬] ○11世宗厚熜○12穆宗载垕○15熹宗由校○13神宗翊钧○14光宗常洛○16思宗由检清朝帝系表①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②世祖福临(顺治)③圣祖玄烨(康熙)④世宗胤祯禛(雍正)⑤高宗弘历(乾隆)⑥仁宗顒琰(嘉庆)⑧文宗奕凝(泞)(咸丰)⑨穆宗载淳(同治)⑦宣宗旻宁(道光)○10德宗载湉(光绪) [醇王奕澴] [摄政王载沣]○11溥仪(宣统)。
帝王世系
![帝王世系](https://img.taocdn.com/s3/m/ddab8aa00029bd64783e2c79.png)
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商:前1600年—前1046年周: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秦:前221年—前206年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王莽“新”政权:公元8年—24年东汉:25年—220年魏晋南北朝:三国:(魏:220年—265年)、(蜀汉或汉或蜀:221年建立,263年被曹魏所灭)、(吴:孙权与222年称王,几年后称帝—280年);晋:西晋(265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年);在420年—589年的170年里,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史称“南朝”;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方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此后,439年—581年,北方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史称“北朝”。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进入一个300多年的分裂对峙时期。
魏、蜀、吴三分天下,立国江南的东吴于公元229年定都建业,使南京从江东一县,一跃而为国都。
以后,东晋王朝和史称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相继建都于此,城名建康,前后320余年之久,史称“六朝”。
这一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较为安宁,江南经济、文化以都城建康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以“六代豪华”著称于史。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登皇帝位,称吴大帝。
同年秋九月,东下定都建业,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由此奠基。
经过数十年不断努力,建业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
随着造船业的发展,东吴已有载人三千的大船,不但西蜀“门泊东吴万里船”,而且东吴的船队扬帆海外,先后到达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夷洲(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317年,司马氏王室的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次年称帝,重建晋政权,史称东晋。
随晋室避乱南渡的北方人,为数在百万以上。
这一次人口大迁移,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生产水平,也促使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建康都城,充斥着“衣冠南渡”的学士文人,南风北俗由共处而融合。
中国历朝世系表(附民国)
![中国历朝世系表(附民国)](https://img.taocdn.com/s3/m/31ac6f5916fc700abb68fcf7.png)
中国历朝世系表(附民国)注:BC,指公元前五帝(约BC26世纪至BC22世纪)→ 黄帝→ 颛顼→○3帝喾→○4尧→○5舜(舜禅让帝位于禹)(五帝系原始社会的传说)夏(约BC21世纪至约BC16世纪)→○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杼→○8槐→○9芒→○10泄→○11不降→○12扃→○13廑→○14孔甲→○15皋→○16发→○17履癸(桀)为商汤所灭夏朝十七王共约400余年商(后定都于殷(今安阳)约BC16世纪初至约BC11世纪)→○1汤(太乙)→○2太丁→○3外丙→○4仲壬→○5太甲→○6沃丁→○7太庚→○8小甲→○9雍己→○10太戊→○11仲丁→○12外壬→○13河亶甲→○14祖乙→○15祖辛→○16沃甲→○17祖丁→○18南庚→○19阳甲→○20盘庚(迁殷都,故商也称殷)→○21小辛→○22小乙→○23武丁→○24祖庚→○25祖甲→○26廪辛→○27康丁→○28武乙→○29文丁→○30帝乙→○31帝辛(商纣王)周武王伐纣灭商商朝三十一王约600年周(约BC11世纪-BC256)西周(约BC11世纪至BC771,都镐京(今西安)姬姓)→○1武王姬发→○2成王姬诵→○3康王姬钊→○4昭王姬瑕→○5穆王姬满→○6共王姬繄扈→○7懿王姬囏→○8孝王姬辟方→○9夷王姬燮→○10厉王姬胡→共和执政(周公,召公)(庚申BC841-癸酉BC828共14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11宣王姬静(甲戌BC827年-己未BC782,在位46年)→○12幽王姬宫涅(庚申BC781年-庚午BC771,在位11年)幽王烽火戏诸侯,死于骊山,太子姬宜臼东迁,史称东周西周十二王十三传约300余年东周(BC770-BC256都洛邑(今洛阳)姬姓)→○1平王姬宜臼(辛未BC770-辛酉BC720,在位51年)→○2桓王姬林(壬戌BC719-甲申BC697,在位23年)→○3庄王姬佗(乙酉BC696-己亥BC682,在位15年)→○4釐王姬胡齐(庚子BC681-甲辰BC677,在位5年)→○5惠王姬阆(乙巳BC676-己巳BC652,在位25年)→○6襄王姬郑(庚午BC651-壬寅BC619,在位33年)→○7顷王姬壬臣(癸卯BC618-戊申BC613,在位6年)→○8匡王姬班(己酉BC612-甲寅BC607,在位6年)→○9定王姬瑜(乙卯BC606-乙亥BC586,在位21年)→○10简王姬夷(丙子BC585-己丑BC572,在位14年)→○11灵王姬泄心(庚寅B从571-丙辰BC545,在位27年)→○12景王姬贵(丁巳BC544-辛巳BC520,在位25年)→○13悼王姬猛(辛巳BC520,在位数月)→○14敬王姬匄(壬午BC519-乙丑BC476,在位44年)周平王元年BC770起到周敬王4年的BC476期间,共295年为春秋时期,周朝历十四王→○15元王姬仁(丙寅BC475-壬申BC469,在位7年)→○16贞定王姬介(癸酉BC468-庚子BC441,在位28年)→○17哀王姬去疾(庚子BC441,在位数月)→○18思王姬叔(庚子BC441,在位数月)→○19考王姬嵬(辛丑BC440-乙卯BC426,考王在位15年,迁都河南(今洛阳西)自此失去天子国地位,成为小国)→○20威烈王姬午(丙辰BC425-己卯BC402,在位24年)→○21安王姬骄(庚辰BC401-乙巳BC376,在位26年)→○22烈王姬喜(丙午BC375-壬子BC369,在位7年)→○23显王姬扁(癸丑BC368-庚子BC321,在位48年)→○24慎靓王姬定(辛丑BC320-丙午BC315,在位6年)→○25赧王姬延(丁未BC314-乙巳BC256,在位59年)周元王姬仁元年BC475到赧王59年BC256,共220年为战国时期,周朝此间历十一王秦昭王51年BC256年派兵灭周东周二十五王共二十五传共515年周朝三十七王(悼王、哀王、思王在内)三十八传共800余年秦(嬴姓,都咸阳,庚辰BC221-乙未BC206)昭王嬴则(昭襄王嬴稷)(乙卯BC306-庚戌BC251,在位56年)→孝文王嬴柱(辛亥BC250,在位1年)→庄襄王嬴子楚(壬子BC249-甲寅BC247,在位3年)→○1秦王(始皇帝)嬴政(乙卯BC246-庚辰BC221(称帝)-辛卯BC210,在位37年,称帝12年)→○2二世皇帝嬴胡亥(壬辰公元前209-甲午BC207,在位3年)→○3嬴子婴(甲午BC207年8月,在位46日,10月降汉)汉王刘邦甲午年十月入咸阳,子婴降秦朝二帝三传15年汉(西汉新朝更始和东汉,乙未BC206-庚子220)西汉(乙未BC206-乙酉25都长安(今西安)刘姓)→○1汉高祖刘邦(乙未BC206-丙午BC195,在位12年)→○2惠帝刘盈(丙午BC195年5月-癸丑BC188,在位7年)→高后吕雉(甲寅BC187-辛酉BC180执政8年)→○3文帝刘恒(辛酉BC180年闰9月-甲申BC157年,在位23年)→○4景帝刘启(甲申BC157年6月-庚子BC141年,在位16年)→○5武帝刘彻(庚子BC141年1月-甲午BC87年,在位54年)→中国历史上有年号始于武帝(年号共11次改,建元6年,元光6年,元朔6年,元狩6年,元鼎6年,元封6年,太初4年,天汉4年,太始4年,征和4年,后元2年)→○6昭帝刘弗陵(甲午BC年2月-丁未BC74,在位13年)→共3次改元,始元6年,元凤6年,元平1年→○7宣帝刘询(丁未BC74年7月-壬申BC49年,在位25年)→共7次改元,本始4年,地节4年,元康4年,神爵4年,五凤4年,甘露4年,黄龙1年→○8元帝刘奭(壬申BC49年12月-戊子BC33年,在位16年)→共4次改元,初元5年,永光5年,建昭5年,竟宁1年→○9成帝刘骜(戊子BC33年6月-甲寅BC7年,在位26年)→共7次改元,建始4年,河平4年,阳朔4年,鸿嘉4年,永始4年,元延4年,绥和2年→○10哀帝刘欣(甲寅BC7年4月-庚申BC1年,在位7年)→共3次改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晋世系表 (公元265---316年,司马姓)
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怀帝(炽,为匈奴族所俘)—吴王(晏)—愍帝(邺,为匈奴族所灭)
东晋世系表 (公元317---420年, 司马姓)
东晋十六国简表
元帝(中宗,睿)—明帝(肃宗,绍)—成帝(显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哀帝(丕)—废帝(海西公,奕)
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
西周世系表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姬姓)
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涅)
(二) 齐(公元479---520年,萧姓) 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
(三) 梁(公元502---557年,萧姓) 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
(一) 魏国(公元220—265年,曹姓) 武帝(太祖,操)—文帝(世祖,丕)—明帝(烈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
(二) 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 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
(三) 吴国(公元222---280年, 孙姓) 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帝(皓,为西晋所灭)
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涅)
东周世系表(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 姬姓)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敬王
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三个月)—思王(叔,五个月)—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考王(嵬)—桓公(揭,封于河南)—威公—惠公(斑)—西周武公(封于河南,即洛)—东周惠公(封于巩)
秦世系表 (公元前221---207年, 赢姓)
中国历代王朝世系表
夏世系表 (约公元前21—16世纪, 姒姓)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发-桀(履癸)
商世系表 (约公元前16—11世纪, 子姓)
后汉(公元947--950年,沙陀部,刘姓) 高祖(知远)-隐帝(承佑,为后周所灭)
后周(公元950--960年) 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郭威养子)-恭帝(柴宗训,禅于赵匡胤)
辽世系表 (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姓)
秦世系表 (公元前221---207年, 赢姓)
始皇帝(政)—二世胡亥—子婴
西汉世系表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刘姓)
高帝(太祖,邦)—惠帝(盈)—吕后雉—文帝(太宗,桓)—景帝(启)—武帝(世宗,彻)—昭帝(弗陵)—宣帝(中宗,询)—元帝(高宗)—成帝—哀帝(欣)—平帝(衎)—孺子(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8—23年)
太祖(阿保机)-太宗(德光)-义宗(倍)-世宗(阮)-穆宗-景宗(贤)-圣宗(隆绪)-兴宗(宗真)-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为金所灭)
北宋世系表 (公元960--1127年,赵姓)
太祖(匡胤)-太宗(光义)-真宗(恒)-仁宗(祯)-英宗(曙)-神宗(顼)-哲宗(煦)-徽宗(佶)-钦宗(桓),(徽、钦均为金人所俘)
(四) 陈(公元557---589年,陈姓) 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
北魏世系表 (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
高祖成帝什翼犍—拓跋实—道武帝(珪,太祖)—明元帝(太宗,一嗣)—太武帝(世祖,焘)—景穆帝(见)—文成帝(高宗,睿)—献文帝(显祖,弘)—孝文帝(高祖,元宏)—宣武帝(世宗,恪)—孝明帝(肃宗,诩)—孝庄帝(敬宗,子攸)—节闵帝(恭)—安定王(朗)—孝武帝(修).东魏孝静帝(善见,禅于北齐) 西魏文帝(宝炬)-废帝(钦)-恭帝(廓,禅于北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简文帝(太宗,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恭帝(德文,禅于刘裕)
南朝世系表 (公元420---589年)
(一) 宋(公元420---479年,刘姓) 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于萧道成)
金世系表 (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颜部,完颜姓)
太祖(阿骨打)-太宗(晟,本名吴乞买)-熙宗(亶) -海陵王(亮)-世宗(雍)-章宗(璟)-卫绍王(永济)-宣宗(珣)-哀宗(守绪,为南宋、蒙古联军所灭。
南宋世系表 (公元1127--1279年,赵姓)
高宗(构,徽宗赵佶之九子)-孝宗(赵匡胤子德芳后)-光宗(敦)-宁宗(扩)-理宗(昀,赵匡胤子德昭后)-度宗(理宗侄)-恭帝(显)-端宗-帝(为元所灭)
回答者:匿名 9-23 10:47
/history/histable.htm
历代帝王纪年表
回答者: 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23 10:51
夏世系表 (约公元前21—16世纪, 姒姓)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发-桀(履癸)
明世系表 (公元1368--1644年,朱姓)
太祖(元璋)-惠帝(允炆)-成祖(棣)-仁宗(高炽)-宣宗(瞻基)-英宗(祁镇)-代宗(祁钰)-英宗(祁镇)-宪宗(见深)-孝宗(佑樘)-武宗(厚照)-世宗-穆宗(载垕)-神宗(翊钧)-光宗(常洛)-熹宗(由校)-思宗(由检,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灭)
西辽世系表 (公元1131--1211年,契丹族,耶律姓)
德宗(大石)-感天后(塔不烟)-仁宗(夷列)-承天后(普速完)-末主(直鲁古,亡于蒙古族乃蛮部)
西夏世系表 (公元1038--1227年,党项族,赵姓)
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帝(秉常)-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桓宗(纯估)-襄宗(安全)-神宗(遵顼)-献宗(德旺)-末主(为成吉思汗所灭)
北齐世系表 (公元550--557年,鲜卑族,高姓)
高欢――文宣帝(显祖,洋)-废帝(殷)-孝昭帝(肃宗,演)-武成帝(世祖,湛)-后主(纬)-幼主(恒,灭于北周)
北周世系表 (公元557--581年,鲜卑族,宇文姓)
宇文泰-孝闵帝(觉)-明帝(世宗,毓)-武帝(高祖,邕)-宣帝(贇)-静帝(阐,禅于隋)
商世系表 (约公元前16—11世纪, 子姓)
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
西周世系表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姬姓)
隋世系表 (公元581--618年,杨姓)
文帝(高祖,坚)-炀帝(广,被宇文化及杀于江都)
唐世系表 (公元618--906年,李姓)
高祖(渊)-太宗(世民)-高宗(治)-中宗(显)-睿宗(旦)-武则天(称制,即帝位改国号为“周”晚年去位。)中宗(显)-睿宗(旦)-玄宗(隆基)-肃宗(亨)-代宗(豫)-德宗(适)-顺宗(诵)-宪宗(炎)-宣宗(忱)-懿宗-僖宗(儇)-昭宗(晔)-哀帝(禅于朱温)
(一) 魏国(公元220—265年,曹姓) 武帝(太祖,操)—文帝(世祖,丕)—明帝(烈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
(二) 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 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
(三) 吴国(公元222---280年, 孙姓) 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帝(皓,为西晋所灭)
东周世系表(二)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56年, 姬姓)
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三个月)—思王(叔,五个月)—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考王(嵬)—桓公(揭,封于河南)—威公—惠公(斑)—西周武公(封于河南,即洛)—东周惠公(封于巩)
东周世系表(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 姬姓)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敬王
东周世系表(二)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56年, 姬姓)
东汉世系表 (公元25---220年, 刘姓)
光武帝(世祖,秀)—明帝(显宗,庄)—章帝(肃宗)—和帝(肇)—殇帝(隆)—安帝(恭宗,祜)—顺帝(保)—冲帝(炳)—质帝(缵)—桓帝(志)—灵帝(宏)—少帝(弘农王,辩)—献帝(协,禅位于曹丕)
三国世系表 (公元220---280年)
蒙古、元世系表 (公元1206--1368年,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
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刺)-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天顺帝(阿速吉八)-明宗-文宗(图贴睦尔)-宁宗(懿璘质班)-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明灭元,北逃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