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发循环恢复预测模型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评估

合集下载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要点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要点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要点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 CMO)在难治性心脏骤停(CA)中己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急诊医学专家团队在2018年发袤的《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系统阐述实施成人体外心肺复苏(ECPR)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大大推进了国内急诊ECPR技术的开展。

我国ECPR的发展远未满足临床需求,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存在地域不均衡、部分医院缺乏经验、在基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开展等情况,加之ECPR发展迅速,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结合新近文献及||笛床实践对2018年共识进行补充及更新。

1 ECPR的应用现况欧洲、北美、日本和韩国对ECPR的研究较为领先。

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建成了区域性ECPR中心,旦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 ECPR联合真他急救技术的集束化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ECPR开始后,即使尚未恢复自主循环(ROSC),体外循环仍可为全身脏器提供灌注。

与传统心肺复苏(CPR)相比,ECPR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的灌注压、ROSC率以及除颤成功率,并且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如颈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ECPR能够提供充足的器官灌注,减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风险。

CA的治疗非常复杂,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技术交叉。

V-A ECMO、目标温度管理(TTM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复杂技术均可应用于CA患者。

V-A ECMO的热交换器也能够应用于TTM,减少再灌注损伤,并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由于ECPR能够提供稳定的全身灌注,即使发生持续性室颤,使用ECPR的患者也能进行PCI.推荐意见1根据CA患者情况,ECPR可联合TTM、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实施集束化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3 ECPR的适应证与应用时机目前尚无统一的ECPR适应证。

相较2018年《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本期专家共识更推荐初始心律为室速/室颤(VT/VF)的可电击心律的CA患者使用ECPR治疗。

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重症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的分析,建立了预后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后评估。

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病史、并发症等因素与预后密切相关。

基于这些因素,我们成功建立了一套可靠的预后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并指出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以完善预后预测模型。

这项研究对于提高重症心肺复苏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重症心肺复苏、预后、相关因素、临床特征、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重要性、临床应用、未来研究1. 引言1.1 背景重症心肺复苏是一种在急救中常见的治疗手段,用于挽救病人的生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在逐渐提高。

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其预后仍然堪忧。

对重症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重症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患病时的危险因素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重症心肺复苏患者的疾病状况,从而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对重症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尝试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预后评估工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本研究也将对重症心肺复苏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和分析,为未来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重症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因素,探讨其预后评估及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重症心肺复苏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危重的疾病,预后的不同对患者及其家属具有重要意义。

2015复苏指南更新

2015复苏指南更新

用于复苏的血管加压药:肾上腺素
(更新)因不可电击心律引发心脏骤 停后,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
ETCO2预测复苏失败
(更新)对于插管患者,如果经20分 钟心肺复苏后,二氧化碳波形图检测 的ETCO2仍不能达到10mmHg以上, 可将此作为决定停止复苏的多模式方 法中的一个因素,但不能单凭此点就 做决定
为使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施救 者必须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 上
判断减少按压中断的标准是以胸外按 压在整体心肺复苏中占的比例确定的, 比例越高越好,目标为至少60%
如果紧急医疗系统采用包括持续胸部 按压的综合救治干预,对于院外心脏 骤停患者可以考虑在综合救治干预中 使用被动通气技术 对于正在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且有高级 气道的患者,对通气速率的建议简化 为每6秒一次呼吸(每分钟10次呼吸)
胸外按压速率
(更新)对于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 施救者以每分钟100至120次的速率进 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
胸部按压深度
(更新)在徒手心肺复苏过程中,施 救者以至少5厘米的深度对普通成人 实施胸部按压,同时避免深度过大 (大于6厘米)
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危及生命的紧急情 况下旁观者给予纳洛酮 (更新)对于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物 成瘾的患者,如果无反应且无正常呼 吸,但有脉搏,可由经过正规培训的 非专业施救者和BLS施救者在提供标 准BLS的同时,给予患者肌肉注射或 鼻内给予纳洛酮
其他干预措施 入院前使用二磷酸腺苷抑制剂无优势 入院前对STEMI患者给予普通肝素 无优势 2015系统性审查后发表的一项多中心 随机对照实验表明常规补氧可能有害, 强化了不对血氧饱和度正常的可疑 ACS的患者给氧的建议
特殊复苏环境
阿片类药物过量治疗
(更新)对所有发生可能和阿片类药 物相关的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的无反 应患者,可以在标准急救和非医护人 员BLS基础上,辅以纳洛酮肌注或鼻 内给药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对心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脑功能、心肌酶的影响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对心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脑功能、心肌酶的影响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对心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脑功能、心肌酶的影响作者:郭云艾青涯阮军平沈锦明廖彧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究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脑功能、心肌酶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心脏骤停患者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心肺复苏)及观察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各47例,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脑功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心肌酶谱指标[心肌肌钙蛋白(cTnI)、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脑氧摄取率(ERO2)]、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复苏20 min后,观察组HR、MAP、CV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复苏1 h后,对照组NSE、S100β水平均高于观察组,BDNF低于观察组(P<0.05)。

复苏1 h后,观察组cTnI、LDH、C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复苏24 h 后,对照组SjvO2、Ca-jvO2、ERO2水平均低于觀察组(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保护患者脑功能,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心脏骤停血流动力学脑功能心肌酶Effect of Abdominal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chnique on Hemodynamics, Brain Function and Cardiac Enzy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GUO Yun,AI Qingya, RUAN Junping, SHEN Jinming, LIAO Yu.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21(03): 0-026[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bdominal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hemodynamics, brain function and cardiac enzy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Method: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admitted to Xinyu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2021 to Jan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bdominal compress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chnique) of 47 cases each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hemodynamics [heart rate (HR),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brain function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S100 protein (S100β),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indexes [cardiac troponin (cTnI),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creatine kinase (CK)], oxygen metabolism indexes [internal jugular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jvO2), arterial-internal jugular vein oxygen difference (Ca-jvO2), cerebral oxygen extraction rate (ERO2)]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After 20 minutes of resuscitation, HR, MAP and CVP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1 hour of resuscitation,the levels of NSE and S100β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BDNF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After 1 hour of resuscitation, the levels of cTnI, LDH and CK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24 hours of resuscitation, SjvO2, Ca-jvO2 and ERO2 level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erforming abdominal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patients in cardiac arrest can improve patients' hemodynamics, protect their brain function, reduce myocardial injury and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Key words] Abdominal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rdiac arrest Haemodynamics Cerebral function Cardiac enzymes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Xinyu People's Hospital, Xinyu 338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3.006心臟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抢救,患者死亡率较高[1]。

S-100蛋白在预测心肺复苏后病人脑损害的临床意义

S-100蛋白在预测心肺复苏后病人脑损害的临床意义

S-100蛋白在预测心肺复苏后病人脑损害的临床意义缪文丽;李海玲;林慧艳【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年(卷),期】2005(025)002【摘要】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院外心脏骤停的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恢复自主循环,但仅有少数病人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良好。

心肺复苏成败的关键在于脑复苏,如何评价CPR后脑损害的程度以及探索脑复苏的有效手段,是危重病急救医学工作者一直以来所关注的焦点。

有文献报道,25%~50%的心脏骤停病人血流动力学能够获得稳定,但出院率仅为2%~1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持续的脑损伤。

【总页数】2页(P127-128)【作者】缪文丽;李海玲;林慧艳【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零一医院ICU,山东,青岛,26607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零一医院ICU,山东,青岛,26607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零一医院ICU,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5.97【相关文献】1.心肺复苏后血清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对神经功能预后判定的临床意义 [J], 张永和;宋祖军;路伟2.S-100蛋白在预测及评价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的意义 [J], 钟冕;吕婉娴;黄洁明;陈建林3.心肺复苏后NSE及S-100β蛋白早期变化对患者脑损伤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J], 郑增强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预测及评价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的临床意义 [J], 李远华;赖志君;吴苏华;宋秀婵;宋娟丽5.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与其血清S-100蛋白的相关性探讨 [J], 李炜煊;吕婉娴;陈斌鸿;李肩欣;梁指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推荐意见(全文)

2023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推荐意见(全文)

2023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推荐意见(全文)心肺复苏(CPR)是心脏骤停(CA)治疗的基本手段,然而仍有大约50%的患者不能恢复自主循环。

相比较而言,体外心肺复苏(ECPR ) 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可达95%,出院生存率及出院患者的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提高。

ECPR技术迅速发展,适应证越来越广泛,静脉唰动脉体外膜肺氧台(V-A E CMO)在难治性心脏骤停中己得到广泛应用。

集束化治疗可能膏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推荐意见1根据心脏骤停患者情况,体外心肺复苏可联合目标温度管理(TTM)、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实施集束化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ECPR的适应证与应用时机推荐意见2初始心律为室速/室颤(VT/VF)的心脏骤停患者更推荐使用ECPR。

推荐意见3院外心脏骤停(OH C A}患者心肺复苏持续40份钟以内实施ECPR。

对于茸轻、有目击者、无结束期疾病且评估病因可逆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初始60分钟内,应当积极考虑ECPR。

ECPR多学剧团队建设推荐意见4ECPR医疗中心可根据本中心特点组建ECPR多学科团队,以提高ECPR的治疗效果。

移动ECMO设备推荐意见5移动ECMO设备可应用于ECPR,以减少院外复苏低灌注时间。

ECMO置筐技术推荐意见6移动的超声设备可广泛应用于ECMO股动脉置筐,提高时间利用率及成功率。

V”A ECMO的筐理推荐意见7V-A ECMO患者如出现左心室后负荷明显增加,可选择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 P)。

推荐意见8可使用肾脏替代治疗(RRT);在ECMO运行期间优化窑量管理。

ECMO的撒饥乳酸>24mmol/L或者乳酸>16mmol/L§.pH<6.828可作为终止体外心肺复苏的一项指标。

ECPR的并发症推荐意见9右上肢脉氧监测高助于旱期发现”南北综合征”,调整呼吸机参数改善JII页行血流的氧合可预防”南北综合征:ECPR患者的预后及翼评估万法推荐意见10整体而言,ECPR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CA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但影响ECPR预后的因素众多,可使用预后模型或多个预后因素对患者进行综合的预后评估。

简述患者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

简述患者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

简述患者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
患者心脏骤停是一种生命危险的病情,需要及时救治。

处理流程如下: 1. 立即判断是否真的发生了心脏骤停。

主要看四项表现:患者失去意识,呼吸和心跳停止。

2. 极速报警求助。

通知急救人员或拔除附近消防报警器,要求尽快到现场。

3. 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救治。

首先给予患者胸外按压30次,然后进行人工呼吸2次,循环进行此流程。

4. 使用()设备。

可以自动判断心律及进给。

对小朋友使用儿童用。

5.急救人员抵达后,使用进阶的救护技术,如心肺复苏、静脉注射紧急药物等。

6. 送往医院救治。

心脏骤停后期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在重症监护室或心脏病房加以病情监测及支持治疗。

7. 造成心脏骤停的原因一定要找清,给予相关的后期治疗与预后评估。

以上就是患者心脏骤停的基本处理流程。

每个细节的及时救治都很重要,切忌延误生命安全。

2015高级生命支持

2015高级生命支持
已研究出传统心肺复苏的一系列替代方法和辅 助手段,以便在对心脏骤停实施复苏的过程中增强心输 出量。 不建议例行使用阻力阀装置 (ITD) 辅助传统心肺复苏。 使用阻力阀装置搭配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可以增加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完好的存活率。 不建议机械胸外按压装置的常规使用,但也已确认, 特 殊情况下这项技术可能有用。 若怀疑由可逆因素导致心脏骤停,可以考虑对选定的患 者使用体外心肺复苏。
需要注意的是,皮质类固醇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抑制存 在争议,因此使用需谨慎。
8
4、利多卡因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有关自发循环恢复(ROSC)后 使用利多卡因的研究存在矛盾,不建议常规使用利多卡因。 但是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脏骤停,在出现 ROSC后,可以考虑立即开始或继续使用利多卡因。
31
7、血液稀释:Hct:30%-35%;降低血液黏度和微血 管床血流阻力;
8、控制血糖:5.5-11mmol/l; 9、预防和控制痉挛; 10、减轻自由基损伤; 11、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 12、其他:激素、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巴比妥酸盐
负荷疗法。
F、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1、意识恢复:皮层恢复灌注; 2、有自主呼吸: 延髓恢复灌注; 3、触及大动脉:
18
更新理由
三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机械胸外按压装 置 和人工胸外按压,试验结果并未说明机械胸部按 压能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
人工胸外按压仍然是治疗心脏骤停的救治标准。
体外心肺复苏
2015(更新): 对于选定的心脏骤停患 者,若进行传统心肺复苏后没有反应,而 ECPR又能够快速实施,则可考虑ECPR。
医护人员应该评估患者个体是否适用 ß- 受体阻滞
剂。

体外心肺复苏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体外心肺复苏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体外心肺复苏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莫然 邓辉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重庆400010)【摘要】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多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发生率逐年上升,由于传统心肺复苏治疗的局限性,发展了以体外膜氧合为核心的体外心肺复苏作为传统心肺复苏无效时的补充手段,是近年国外心肺复苏的应用热点。

现对体外心肺复苏应用和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体外心肺复苏;急救【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3 11 017Extracorpore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MORan,DENGHuisheng(DepartmentofGeneralPracticeMedicine,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10,China)【Abstract】Theincidenceofsuddencardiacarrestcausedbyagingpopulationandotherreasonsisincreasingyearbyyear,duetothelimitationsoftradition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treatment,extracorpore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with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asthecorehasbeendeveloped,anditisasupplementarymeanswhentradition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fails.Thisdirectionistheapplicationhotspotof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broadinrecentyears.Thisarticlereviewstheapplicationandresearchstatusofextracorpore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Keywords】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xtracorpore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Firstaid 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导致的心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发生率逐年上升。

2022~2023年成人心肺复苏领域研究热点与展望

2022~2023年成人心肺复苏领域研究热点与展望

2022-2023年成人心肺复苏领域研究热点与展望心脏骤停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目前心脏骤停的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降低心脏骤停发病率、改善心脏骤停患者预后是全世界返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本文对2022-2023年心肺复苏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旨在为急诊科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我国心脏骤停流行病学更新2023年10月发布的中国D脏骤停与D肺复苏报告(2022版)[1]指出,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经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接诊的院夕卜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病率为97.1/10万,患者出院生存率为1.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0.8%.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发病率为8.4%o,出院生存率为9.4%,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6.7%。

与以往数据比较,我国心脏骤停发病率有所上升,而生存率无明显改善。

在院前急救方面,我国旁观者心肺复苏率仅为17%,旁观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率不足1%,EMS反应中位时间12分钟,均远远低于西方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虽然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生存链中多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较前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2]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提出改善院前生存链与提高专业人员医疗水平相比能产生更大的公共卫生效益。

国外一项关于运动相关心脏骤停的研究[3]显示,旁观者目击、旁观者心肺复苏和旁观者使用AED分别可以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倍、3倍和5倍。

另一项研究[4]分析了乡村与城镇地区心脏骤停数据,发现两者OHCA的发生率无明显差距,但乡村地区较城镇地区患者生存率低50%左右。

2020AHA心肺复苏指南(成人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

2020AHA心肺复苏指南(成人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
2020 AHA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成人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
AHA:美国心脏协会
YIJIEWENKU PPT版权@医界指南演变1700年
法国溺 水者口 对口呼 吸救治
1891年
报道了 最早的 人体胸 部按压
1903年
首例胸 外按压 成功 CPR出 现
1966年
美国出 版CPR 指南
2000年
AHA出 版基于 循证医 学全面 CPR指 南
最近的一项试验性 RCT 表明,通过重新放置电极片来改变除颤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双重连续除颤效用相当,同时避免因能量增加造成伤害以及除颤器受损的风险。根据目前的证据,尚不清楚双重连续除颤是否有益。 2020CPR&ECC guidelines 7272 Greenville Avenue Dallas.Texas 75231-4596,USA
2020CPR&ECC guidelines 7272 Greenville Avenue Dallas.Texas 75231-4596,USA
康复期间的治疗和支持
2010 我们建议心脏骤停存活者在 出院前进行生理、神经、心 肺和认知障碍方面的多模式
康复评估和治疗
2020
我们建议心无变脏化/再骤次确认停存活者在 出院前进行生理、神经、心 肺和认知障碍方面的多模式 康复评估和治疗。
孕妇心脏骤停
2010 空白
2020
由于可能干无变扰化/再孕次确认产妇复苏, 在孕妇心脏骤停期间不应进 行胎儿监测。
在孕产妇心脏骤停期间对胎儿进行心脏评估并无帮助,还可能会分散对必要复苏操作的注意力 2020CPR&ECC guidelines 7272 Greenville Avenue Dallas.Texas 75231-4596,USA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摘要】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 quality index)是评估心肺复苏过程中救治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与复苏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本文从定义、研究相关性、评估方法、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系统概述了心肺复苏质量指数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心肺复苏质量指数,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复苏患者的生存和康复情况,为医务人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救治策略。

结论部分强调了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在评估复苏患者预后中的作用,并呼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提高生存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心肺复苏、质量指数、预后、评估、研究、方法、临床应用、重要指标、作用、复苏患者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肺复苏是在心肺停止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急救措施,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质量指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是用来评估心肺复苏过程中所采取措施的质量的指标,包括胸外按压、人工通气、自动体外除颤等技术的操作质量。

对于复苏患者的救治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与复苏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些研究表明,质量指数越高,患者的存活率越高,并且预后也更好。

了解和评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于提高复苏患者的生存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心肺复苏质量指数的定义、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评估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救治策略。

1.2 研究目的心肺复苏质量指数是评估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跳循环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与复苏患者预后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心肺复苏质量指数的定义、评估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性总结,探讨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在预测复苏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和作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年》要点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年》要点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要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峻类型,为致死致残的主要缘由。

兴盛国家经过数十年标准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STEMI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心肌梗死定义和分型依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损伤[血清心脏肌钙蛋白〔cTn〕增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值上限〔参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包括:〔1〕急性心肌缺血病症;〔2〕的缺血性心电图转变;〔3〕发病理性Q波;〔4〕的存活心肌丧失或室壁节段运动特别的影像学证据;〔5〕冠状动脉造影或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证明冠状动脉血栓。

通常将心肌梗死分为 5 型。

1 型: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裂开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堵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

须具备心肌损伤和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

2 型: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急性裂开或侵蚀、血栓形成无关,为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所致。

3 型:指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病症和发生缺血性心电图转变或心室抖动〔VF〕,但死亡发生于获得生物标志物的血样本或在明确心脏生物标志物增高之前,尸检证明为心肌梗死。

4 型: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梗死〔 4a型〕、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支撑物血栓形成相关心肌梗死〔4b 型〕及再狭窄相关心肌梗死〔4c 型〕。

5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首次心肌梗死28d内再次发生的心肌梗死称为再梗死,28d 后则称为复发性心肌梗死。

本指南主要阐述1 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危急分层建议 STEMI 患者治理从首次医疗接触〔FMC〕开头,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灌注效率。

一、初始诊断STEMI 的初始诊断通常是基于持续性心肌缺血病症和心电图检查。

1.病症和病史:STEMI 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猛烈的压榨性苦痛〔通常超过10~20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局部患者可发生晕厥。

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护理体会

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护理体会
3 8 6 .
作者简介 : 向阳, ,5岁, 徐 女 3 职称 : 主管护 师, 学历 : 大专 . 业院校 : 毕 郑州大学。
2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 . 6 维持有效循环 , 预 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 , 日口腔护理 2次 , 每 定时 翻
2 . 1加强监 护早复苏。倡导第一 目 击者实 ( 上接 8 6页 ) 分解 自适应均衡流程如 图 6 施心肺 复苏 , 发现心搏骤停应及 早进行 C R, P 4性能分析 对危重患者持续 开放静脉通道 ,以保证及时静 为便于 比较 , 带分解 过程 中 , 子 本文使 用 脉用药 , 利于纠正休克 、 有 内环境失 衡状 态 , 密 相同的频谱 曲线 , : 令 切观察神志、 瞳孔 、 体温 、 血压、 脉搏 、 呼吸 , 对心 0 n妒 = 2 , = 3 , =3 ,4 4 , = ,I a 2 a a = a 律失常者进行重点观察护理。在心 电监护 同时 41 . 均匀子带与非均匀 子带 的比较 发现各种严重心律失常 ,及 时报告医生妥善处 使用基 于闽值的子带分解方法 , 子带最大 理, 一旦发 现心脏骤停 , 立即实施 C R P。 信号 自相关矩 阵特征值扩散度 为 a子带分解个 ' 22早期 电击除颤。5 i . m n内除颤 的复苏成 数为 7 。 个 将全频带信号 均匀分成 7 个子带 , 最 功 率 远远 > m n以上 者 ,每 延 迟 电 击 除 颤 5i 大特征值 为 21 , - 可以看到在相同子带数 目下 。 a 1 i, a rn 复苏成功率 就会 下降 7 ~1%, % 0 如不 及 基 于阈值的子带分解方法取得 的效果更好。 时电击 除颤 , 将转变为心电静止 。当心电监护 42非均匀子 带分解算法 比较 . 提示心脏骤停为心室颤动所致时 ,即刻行体外 基于相邻子带合并产生 的非均匀子带 , 非同步除颤 。但对 > mn的室颤者也应在积极 5i 它 的性能取决于均匀子带 的数 目。均 匀子带 数 配 合胸外心脏按压 , 并在使用复苏药物的同时 , 目分解越多 ,每个 子带对应 的子带信号 自相关 不失时机地进行电击 除颤 ,一部分患者 仍有 可 矩阵特征值扩散越小 ,符合合并 条件 的相邻子 能成功 。护理人 员应掌握除颤的操作程 序并及 带合并后 产生的非均匀子带信号 自相关矩阵特 时做好相应的配合。 征 值 也越 小 。 23应用大剂量 肾上腺素 _ b基于阈值 的非均匀子 带生成算法 , . 此算 肾上腺素是 目前公认 的心脏 复苏首选药 , 法与相邻子带合并算法思想是一致 的。但这里 它有利于使停搏心室产生 自发性收缩 ,促使心 加人的是分解条件而不是合并条件 ,这样根据 室颤动 细波转为粗波 , 便于 电复律 , 兴奋 且 分解条件可 以减小不必要子带分解 。这种分解 受体 , 心肌收缩力。大剂量肾上腺素( 增加 指每 方式 可以灵活地选定阈值进行 子带分解 。 次用量达到 0 一 . g ) . O m 与标准剂量 (.1 1 2 O ~ O 5结 论 O0 m /g 相 比, .2 gk ) 能使 冠状动脉灌注压增加 , 自 随着 数据通 信速率的提高 ,带 宽的增 加 , 主循环率增加。有研 究显示 ,5 以上患者和 6岁 对信道均衡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子带技术 的 室颤者使用标准剂量较好 。肾上腺素 l g m 标准 使用会越来越广泛。无 论使用哪种子带分解技 剂量仍为 目前推荐的首次剂量 , 用药间隔 ≤3~ 术 ,在实 际应用 中都会 存在各 自的优缺点 , 因 5 i, a r n 以后每次 l g m 静脉注射 。 此, 在选 择子带分解方案 时 , 应根据 实际需求 , 2 床旁备好 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设备 . 4 实现性能和成本 的最优化 。

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学习

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学习
➢ 这类患者神经功能良好的存活率增加
» 三项基于多层次反应急救系统的研究 » 急救人员都接受过高质量胸外按压为重点的培训 » 被调查系统分布既有城市,也有农村,能提供综合干预
80- 42
在心脏按压同时使用高级气道进行通气
➢ 2015版: ➢ 医护人员
– 以每6秒进行1次呼吸,即10次/min – 成人、儿童和婴儿均使用此单一频率 – 更方便学习、记忆、实施 ➢ 2010版: – 双人复苏并建立高级气道者 – 气管插管、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喉罩等 – 每6-8秒给1次人工呼吸,即8-10次/min – 不用保持呼吸按压同步
➢ 更新版强调: ➢ 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
– 如: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 – 尽可能缩短开始首次按压的时间 ➢ 由多名施救者形成综合小组 ➢ 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 ➢ 分别由施救者实施急救反应系统(电话求助) – 胸外按压 – 口对口或快速获取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 – 获取、设置、应用除颤器
手机的普及 使施救者
节拍器 监测正确的按压和减 压频率
压力表 在使用时
,告诉使用 人员正确的 加压与减压 的力量
80- 52
主动胸部加压—减压复苏泵 80- 53
自动心肺复苏器
80- 54
80- 55
80- 56
ZOLL 全自动心肺复苏仪
AutoPulse ➢ 目前唯一的比传统手工按压显著提高血流
量的无创心肺复苏系统 ➢ 使用简便 ➢ 全电动操作
80- 5
2010 CPR指南讨论的主会场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AHA(美国心脏协会)共同 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际科 学共识推荐会

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综合征临床治疗建议、流行病学、诊断工具、抗栓治疗、护理措施及治疗原则

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综合征临床治疗建议、流行病学、诊断工具、抗栓治疗、护理措施及治疗原则

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综合征临床治疗建议、流行病学、诊断工具、抗栓治疗、护理措施及治疗原则建议1.ACS患者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如因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而停止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建议其在手术后恢复DAPT至少12个月。

对于老年ACS患者,尤其是高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应用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2.抗血栓治疗的替代方案对于已进行3-6个月DAPT治疗患者,如缺血事件风险不高,应考虑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在某些患者中,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可被认为是阿司匹林单药长期治疗的替代方案。

对于HBR患者,在进行DAPT治疗1个月后,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或P2Y12受体抑制剂进行单药治疗。

对于需要应用口服抗凝剂可考虑在6个月时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继续OAC治疗。

不在ACS事件发生后的前30天内进行抗血小板降阶治疗。

3.心脏骤停和院外心脏骤停对所有心脏骤停后昏迷的幸存者,应入院72h后神经预后评估。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考虑根据当地协议将患者转运至心脏骤停中心。

4.侵入性治疗策略对于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患者,仅建议有持续性心肌缺血症状/体征、大面积心肌高危和前向血流减少的患者进行PCI。

应考虑应用血管内成像来指导PCI。

对于尚未确定罪犯血管,可考虑应用血管内成像,且可优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5.以心源性休克为表现的ACS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非罪犯血管(IRA)可考虑进行分期PCI。

6.合并MVD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

对非IRA,基于血管造影显的严重程度来制定PCI治疗策略。

对于首次PCI的患者,不建议对IRA的非罪犯节段进行侵入性心外膜功能评估。

7.ACS并发症对于在心梗后至少5天的等待期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仍未解决的患者,建议进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

对超声心动图不明确或临床高度怀疑左心室血栓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

对于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如果超声心动图无法清楚的显示心尖,则可考虑使用造影超声心动图来检测左室血栓。

内科学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内科学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 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

陕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 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料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 84/10万。

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约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后LVEF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占5% ~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

此外还有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病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

病理研究显示在心脏性猝死患者急性冠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但有急性心肌梗死表现者仅为20%左右。

陈旧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见的病理表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也可见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可与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同时存在。

【病理生理】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它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恢复自主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恢复自主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恢复自主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章楠;邵俊;方诗园;黄妍【期刊名称】《中华灾害救援医学》【年(卷),期】2022(10)6【摘要】目的探讨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院前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影响因素,分析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救治成功率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至2021-01宜兴市急救中心院前救治的329例OHCA患者的院前病例资料,根据是否现场恢复自主循环分为复苏有效组(ROSC)和复苏失败组。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地点、发病季节、发病时间、基础疾病、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平均反应时间)、首次心律、肾上腺素剂量、按压方式、呼吸支持方式、除颤次数、是否使用过胺碘酮或利多卡因、CPR持续时间、有无第一目击者及急救团队人员配置的16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有329例OHCA 患者符合准入条件,院前ROSC率为19.76%(65/329)。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OSC组和复苏失败组两组之间首次心律、现场除颤次数、CPR持续时间、第一目击者按压、肾上腺素剂量、是否使用过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均反应时间、首次心律为室颤、肾上腺素剂量及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OHCA患者院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平均反应时间、首次心律为室颤、低剂量肾上腺素和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影响OHCA患者ROSC,政府部门可依据相关参数指标加大急救资源投入,大力提升OHCA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总页数】5页(P314-318)【作者】章楠;邵俊;方诗园;黄妍【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急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相关文献】1.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现状调查研究——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2.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影响因素分析3.机械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4.基于脑功能监测指标构建预测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5.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心搏骤停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及对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