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菲利普斯曲线是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 W. 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资料后,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研究判断经济形势的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对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的把握有助于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判断,这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已经得到证实,菲利普斯本人也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 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工资变动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又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但是随着理论和实际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关心的是工资的实际购买力,雇主关注的是劳动成本和产出价格的比率。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认为名义工资变化必须用通货膨胀预期来纠正。在适应性预期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性,政府能够以高而稳定的通胀率为代价换取持久性的低失业率。不过加速主义原理告诉我们,长期中这种替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然失业率才同一个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当失业降到自然率以下时,通货膨胀不仅很高而且会持续上升;当失业超过自然率时,通货膨胀就会持续下降。
1972 年至1973 年,以卢卡斯(Robert .E. Lucas)和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的假定不合理,经济主体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行动策略。他们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即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律的相互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因此,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并不能降低失业率,在短期或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均是无效的。
一、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如何,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虽然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运用,但运用该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进行预测的国内研究还在发展阶段。
刘树成(1997)着重探讨了中国不同时期“产出——价格”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状,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刘金全等(2006)发现中国的“产出——价格”关系具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性质,经济增长率体现出高波动区制和低波动区制,通货膨胀预期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适应性预期形态。
钱宥妮(2005)利用产业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滞后值对通货膨胀率回归,发现在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是不成立的;黎德福(2005)认为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此外,由于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转移,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与城镇失业率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而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显著相关。
曾利飞、徐剑刚和唐国兴(2006)采用广义矩方法估计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结果表明,使用混合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具有显著性,影响我国通货膨胀主要是资本成本与进口中间品成本,认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不适合我国。他们探讨了开放经济下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特点,结果表明使用混合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具有显著性;钱行(2006)的实证结果表明,各国物价之间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他还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通货膨胀的各条跨国传导路径,发现消费品和原材料价格传导路径非常通畅;马丹、涂玥(2006)在对中国是否存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检验,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存在正向关系,同时通胀不确定性对实际通胀率影响不显著。
欧阳志刚和韩士专(2007)应用非线性阈值协整对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机制转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陈彦斌(2008)在改进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较为详细和全面的解析。
韩剑(2009)在考察全球产出缺口与国内通货膨胀变动关系的基础上,应用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变动的国内外因素进行了经验研
究;王正双(2009)利用1978-2008年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运行中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并没有有效带动就业人员总量的较快增长;耿强、张永杰和朱牡丹(2009)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引入新凯恩斯混合斯菲利普斯曲线,结论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存在通胀效应,通胀既受到通胀预期的影响而具有前瞻性,也受到前期通胀影响而具有后顾性,且前瞻性预期对通胀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中国通胀率的传递效应非常微弱且统计上不显著;范爱军、韩青(2009)将价格调整的生产率与名义增长缺口加入简单预期增强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较好的拟合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动态;刘金全、曲国俊、刘汉(2010)采用门限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存在非线性和非对称性。
二、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3.1模型构建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公式为
其中为通货膨胀率,为实际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为物价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前面的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继80年代末“理性预期”理论之后,菲利普斯曲线开始将通货膨胀预期作为重要因素,诞生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其中为预期价格的通货膨胀率。
3.2数据说明